心理没想到我如此依赖父母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不再过度依赖父母
15:01:08来源:39健康网
一般的孩子在小时候都会跟妈妈比较轻,因为妈妈天天喂奶,平时照顾得多,自然感情也会深一些。但是,孩子如果过分依赖妈妈,这不仅会给妈妈造成束缚,还会疏远爸爸,不利于家庭和谐。如何才能解除孩子的依赖心理呢?许多的孩子都对自己的妈妈有着深刻的依恋,他/她的心情完全受妈妈的影响,看到妈妈笑的时候会笑得很开心,看不见妈妈的时候就情绪低沉。有些孩子,甚至都不愿离开妈妈的怀抱一分钟,一看不到妈妈,就大哭大闹,就算是睡觉,也要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才能安心入眠。这样的孩子,一直在妈妈的保护下成长,看似很健康、很安全,但却缺少自理能力。一切依赖于妈妈,孩子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开发和培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想要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妈妈就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让他多动手动脑,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这样也能解除孩子的“恋母症”。再者,孩子太过依赖妈妈,不敢一个人睡,这时妈妈也要尽量说服他在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不是赖在爸爸妈妈床上。如果孩子看不到妈妈会大哭,不肯入眠,妈妈可以先试着哄孩子睡觉,等孩子入睡之后再离开。还可以为孩子的房间做点精心装饰,营造一个良好的睡觉氛围,他们会更喜欢在自己房间睡觉。除了行动上,妈妈还要从心理上解除孩子的依赖心理,当妈妈要出门时,孩子会依依不舍,这时千万不要发脾气,或者偷偷地走,而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这样的意识“妈妈还有其他的事情,不过就算暂时离开,用不了多久,也会再来照看孩子”,这样孩子知道妈妈不是不要自己,而是真的有事。此外,还可以在离开的时候,试着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家人,或者玩具身上,让孩子的“恋母”情绪有一定程度上的转移和稀释。让孩子多认识朋友,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还能转移和减缓孩子对妈妈的过激依赖。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朱嵘
网友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啃老族是指本应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年轻一辈却无法独...
有时候,爱并不需要太多语言,只需要一个轻轻拥抱...
父母的思维不仅决定着自己的心态与命运,还会影响...
现在孩子很小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和父...
热门文章排行加载中....
您的位置: &&
& 孩子过度依赖的心理该如何克服?
孩子过度依赖的心理该如何克服?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宝宝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全家人的宠儿,爸爸妈妈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送给宝宝,而孩子们也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变得脆弱依赖,很多孩子表现为在家里侃侃而谈,到了外面却总是躲在爸爸妈妈的身后,凡事过度依赖父母,而这也不利于孩子们将来的发展。面对过度依赖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们有时候也颇为无奈,看着宝宝们可怜兮兮的小眼神又会觉得很心疼,这种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该放手让他们自我尝试的地方还是不要总是帮助他们。第一、 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孩子的个性需要从小培养,不要总是觉得宝宝太小了什么事都做不好,聪明的父母是选择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动手,而自己就在一旁指导,让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挑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丰富自我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能够获得父母的赞美,如果他们在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后获得了父母的赞美,渐渐的,他们也会喜欢自己动手,因为这样子在父母眼中自己有了更多的进步,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就感。第二、 精神鼓励很重要
孩子前进的动力就是源自于长辈,爸爸妈妈要多鼓励孩子,偶尔的失败并不要紧,孩子多接触些不同的感官情绪也是好的,这也是在培养他们的情操,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独立个性而不是让他们在溺爱中长成懒惰,独立意识差的人。第三、 重视精神培养过度依赖于他人的孩子精神层面大多缺乏引导,因而总是以他人的意见作为生活的方向,父母们需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培养, 让孩子自己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精神强大才可以做生活强者,事事包办只会阻碍孩子走向独立。总结:爸爸妈妈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多新奇的体验,而他们接触的多了也就愿意自我探索去追求更更好的东西,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不要总是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获得关注越多,他们渴望的东西就越少,渐渐就没了追求。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微信扫描,会有惊喜哦!您好,分享的企鹅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
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为了培养孩子,一些父母往往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情大包大揽,什么都舍不得让孩子干,让孩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呢?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2、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家长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3、尊重孩子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手指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5、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让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爱劳动,不怕艰苦,才能够独立起来。6、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7、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8、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决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判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cqis07]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浅谈独生子女依赖父母的心理原因
我的图书馆
浅谈独生子女依赖父母的心理原因
专属空间心理&生活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出生后,0到1岁这段时间为婴儿期,觉得自己与妈妈是不分彼此的,他的一呼一吸都和妈妈是一体的,所以妈妈可以感知他的一切感受,也会及时给他完美的回应,婴儿对妈妈有一种本能的不能分隔的依赖性。1到3岁以后,慢慢地发现自己饿的时候、渴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未必得到及时的回应,在这个看似痛苦的过程中,他会渐渐明白自己和妈妈其实是两个人;3岁到12岁,在父母的帮助下接受更多这样的分离;在12岁到18岁,要逐渐的独自面对生活中所需应对的一切,独立起来,并建立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在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中,能力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父母和孩子双向的交替关系,父母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孩子完成儿童期,青少年期,到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循序渐进的分离过程中,和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生活中像“奶嘴男”“奶嘴女”这样的独生子女,虽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成人,却在生活自理,经济,心理支撑方面都还严重依赖父母,没有完成父母和孩子应有的分离。才出现上述列举的20种现象。由此看来,独生子女所出现依赖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一)父母的代偿心理催生独生子女的依赖性。&&&&80后的父母大多数是50后,他们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命运多舛的一代人,幼年遭遇自然灾害,求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成家后,赶上计划生育,中年时则下岗分流。&&&&&&在这代人的人生中,大部分人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总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按他们的安排实现这些愿望,盼望孩子过上自己向往的好日子&&&&&&在父母的代偿心理的作用下,对孩子实行过度管制,一切按父母制定的既定方针来做,一味追求孩子在智商上的开发,而忽视情商及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引导,陷入过分管制的误区。&&&&不许孩子玩游戏,不准看电视,不准看漫画,小说,不准与异性同学交往,不准干任何与学业不相干的事。以这样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力是偏颇的,性格会有缺陷,在生活兴趣、工作创造力、待人接物,独自处理婚姻矛盾,才会出现上述问题。&&&&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盼的就是孩子聪明的成长,不看孩子的兴趣,按自己的喜好安排孩子的所谓的特长学习;读书后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而不是去求新,求异,只看分数,只要能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就OK;读书毕业后又为他的工作担忧奔忙;在多数独生子女父母眼中,即便你有了工作,还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心与谋划。找到工作后又要为他的婚姻劳神操心;接着有盼望以后如何第三代服务。&&&&&&&&80后的孩子在这种包揽式教育下,习惯了父母为自己营造的“被选择、被安排、被人生”的成长环境。他们面对父母以“爱”为名义各种压力,难以独立做出决定,对父母产生不得已的依赖。这也正是父母期望的“听话的”好孩子。&&&&在这种代偿心理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难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不但无法实现做父母心目中的既定期望,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最后除了学习好别的都不行,造就出的还是“高智商,低能力”经不起生活风雨的孩子。由此,心理与生理年龄不符的“奶嘴男”“奶嘴女”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下面是好友&&在评论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剖析了在传统家长制的强势压制下,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心灵伤害,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当做父母以后,将这种强烈渴望转换成逆向性代偿心理的原因。进而完善了我这部分的欠缺,吸取精华,粘贴如下:&&&&&&对你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剖析,我很认同。不过,根据我的体会,我想补充的是:代偿心理不单是对孩子实行过渡管制,还有过渡施爱。&&&&我们小时候,家长制让我们畏首畏尾自卑自艾。父母对孩子一脸庄严一脸尊严,在家里就像在学校。家长总说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在外边纷争挨了欺负回家还要受训斥。无尽的家务,扫地买菜养鸡剁食。不休的渴望,盼多做几件新衣裳想随便老吃鲜水果。&&&&所以,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我们便物极必反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保护孩子的所有脆弱,替代孩子的所有成长。&&&&我们通过过度施爱,补偿着自己的缺失,彰显着自己的开明,膨胀着自己的伟大。也收获着孩子的依赖和推卸。&&&&&&(二)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独生子女父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人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在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现代社会,唯有读书高,学习好,考上大学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首要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的砝码,孩子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处处呵护着孩子,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只要孩子能读好书,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由于父母对孩子过份宠爱,过份照顾,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过分的娇宠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这种懒惰习惯也就成为心安理得的依赖习惯。&&&“成家不离家”的情况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普遍,大部分已婚独生子女在经济或生活上仍依赖父母。我身边有90%的朋友正在或将要照看孙辈,而且是大包大揽全身心的奉献。&&&&当我就心理学概念请教朋友的孩子时,她惊讶的发出疑问,父母帮助照看孩子也能算经济和生活上依赖父母吗?!还有一位朋友还在工作,孩子年薪几十万,她说,不能帮忙带孙子,她就出保姆费。由此可见,在孩子和长辈的观念里,照看是理所当然的,不看是不应该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本身没“断奶”还是个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孙辈又是自家的根,怕照看不好;&二是,现在就业竞争和工作压力大,有好工作的,一般都不愿意长时间休产假带孩子,怕失去自己的职位;三是,出于经济考虑,让父母来照顾两代人是最经济、安全的选择。&&&&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关系过于密切,缺少各自的空间,因为代沟和观念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其潜伏的矛盾危害不亚于疏远。&&&&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相互依恋,得到父母适当的帮助是可以的,但不能像“奶嘴男”“奶嘴女”那样让父母掺和进自己的婚姻生活,父母要放手让子女独立的处理家庭事务,不要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这样才能在小夫妻自己调整磨合下,过出自己小日子的味道。子女们结婚以后,应尽快适应婚姻生活的角色转变,自觉承担起家庭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一个承载了父母太多希望的孩子,一个太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他们的承重力都会让人担心。他们无法区别出自己与父母的界限,他们没有自我的独立性,他们可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融了自己,也完不成蜕变质的成长。&&&&我是这样做的,在孩子高中期间允许孩子先完成在精神上的出走,大学期间做到空间上的分离,大学毕业以后,没找到工作,也要做经济上的分离,结婚成家以后完全独立,不介入,不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身心上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我认为这种心理分离,精神出走,空间分离,经济分离,家庭独立要超过为孩子设计的硕士,博士学历证书之路。在独立精神,心理强大的支撑下,在生活的进程中和父母逐渐完成角色的转换,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文章来源:微笑凡人老张的博客新浪微博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依赖父母的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