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争富强 这样的词,什么爱国诗词名篇?

爱国的词语
The patriotic words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同样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语,比如家、自由、火炉、知己、爱国者、温柔、孩子气的、男人气概的、直率的和清澈的。
So also with such words as home, liberty, fireside, contentment, patriot, tenderness, sacrifice, childlike, manly, bluff, limpid.
中国较有影响的小说家写了一篇关于李阳的评论:“我见过这样的煽动,这是一种老套的魔法,召集一大堆人,用各种各样的词语煽动他们直到兴奋,以情感的力量制造出排山倒海的场面,我相信李阳是爱国的,但是以这一年的方式演绎爱国主义,恐怕只是像种族主义的大便一样”。
It’s a kind of old witchcraft: Summon a big crowd of people, get them excited with words, and create a sense of power strong enough to topple mountains and overturn the seas.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 正文
对话价值观1·富强篇
访谈许耀桐、徐希平、涂凌波
民富国强 互为依存(对话价值观(1)·(富强篇))
本报记者 吕绍刚 魏 薇 陈 凌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从三个层面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激起强烈共鸣和持续热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绝非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应当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中,与大家的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不过,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的时代嬗变中,一些领域和部分人思想观念迷雾重重,价值判断丧失底线,更有甚者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为此,本报特推出“对话价值观”栏目,邀请嘉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内涵外延进行阐释,以期廓清认识、凝聚共识,祛恶扬善、激浊扬清,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助力、为社会进步筑基、为民族复兴铸魂的作用。
     
  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忆及那个甲午,无不涌起耻辱、悲愤之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署《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甲午海殇,殇在落后挨打;甲午之痛,痛在国力不强。列强林立之下,“天朝上国”迷梦终成泡沫幻影,“落后就要挨打”终成上下共识,“振兴中华”终成民族呼声。警钟长鸣,重温历史,审视征途,富强之路难之又难。
  两个甲子走过,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持续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从甲午之鉴到新的起点,一以贯之的是对富强的不懈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际目标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关键词,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外延?与每个人如何息息相关?请看对话——
       
  富强成热词
  国家财力雄厚、国力强盛,人民物质富裕、精神丰富
  记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关键词,为什么把富强列在首位?
  许耀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凭空设想、随意构思的海市蜃楼式的幻影,而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坚实基础上的科学产物。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视生产力问题,重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中,只有“富强”是代表着、反映着生产力和物质基础要求的概念。把“富强”放在12个词中的第一位,我认为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根本原理出发的,具有铁一般的逻辑规律。
  涂凌波: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并不是孤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些价值观关键词贯穿始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基础。“富强”即是这样,它既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又关乎社会的建设和进步,还关乎每一个公民个体的权利与价值实现。
  许耀桐:富强放在首位,还表明它是一个基本的目的。相对于其他的概念来说,可以说其他的都是作为其手段,以它为归宿,为它服务的。同时,其他11个词,对富强也起着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其他11个词的要求,&富强本身也失去了意义。
  记者: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学界、社会和网络空间都展开了热烈讨论。能否结合甲午战争120周年,谈谈您怎样理解富强?
  涂凌波: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对甲午战争的纪念反思,事实上也是在延续这120年中国社会的集体记忆。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腐朽落后,第一次在全社会引发全方位的震荡,并将“富强”这一历史使命抛了出来,从而改变了此后每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许耀桐:甲午国耻,痛之又痛,痛在哪里?痛就痛在我们国力衰落。今天我们纪念甲午战争,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中国要实现富强,要实现民族复兴梦。什么是“富强”?我个人的看法是,富强,顾名思义就是既富有又强大。什么是国家富强呢?就是财力雄厚、国力强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生态文明化这“六化”,加上财政税收状况好,我认为是对富强的最本质的规定。
  涂凌波:不能只从经济上和物质上去理解“富强”。其外延也包括政治的强大,关系到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是否是现代的、先进的和优越的;包括军事的强大,关系到军事力量是否能够抵御外侮、维护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包括文化的强大,关系到文化的自由、包容与多元;包括社会的强大,关系到社会的繁荣、活力与良好运作。
  徐希平:富强,有物质上的,比如说GDP,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有精神上的,比如说人民的幸福感。我个人更看中科技、人才和人民素质的“富强”。富强不是仅以GDP为标准,也不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富强不仅要有国家、个人财富的充裕,更要讲求财富的“取之有道”,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牺牲国家资源、牺牲人民健康来致富。
  富强与个人
  国家富强包含着人民富强,人民富强更为重要
  记者: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词汇,“富强”与个人是怎样关联的?
  许耀桐:我们讲富强,首先当然要讲国家富强。但国家富强里面也包含着人民富强。社会主义如果只搞成国家既富又强,而人民既穷且弱,那就背离了发展方向。从长远来看,国家富强如果离开了人民富强,也是不可持续的。在现阶段,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那就是人民富强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相对来说,我们现在可以讲,中国的国力比较富强了。但是,大部分的人民呢,按照一些通行标准来看,不能算是富强。
  徐希平:以前为什么大家都去美国留学呢?因为美国给我们留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在国内当教授的十倍。那个时候下一个决心,中国如果有一天能够像西方一样发达,该多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派出国的留学生,在国外老师对我们其实是非常好的。他觉得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实际上当时这些好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慈善、怜悯。一旦你发展起来的时候,他就会把你当成竞争对手,封锁你,甚至打击你;如果你不够强大,你就不会突破这样的封锁,你就不能跟他们平等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有实力才能求平等,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记者:现阶段,网络舆论中,对于富强的认同感如何?有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涂凌波:可以看到,包括“富强”在内的多个价值观,在互联网上响彻多种声音。但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追求繁荣富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应有之义,这应该能够成为共识,没有人会刻意去否定它。可能分歧在于如何实现“富强”,“富强”的主体究竟是谁……
  在互联网的讨论当中,非理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互联网的一个特点,但互联网上不断地反思、批判、对话和交流,最终只会让价值观的共识越辩越明、越探讨越清晰。可以说,互联网经过20年的变迁,公众对于互联网的生活早已不再陌生,逐渐开始用理性、用事实和逻辑来探讨问题、寻求真相,公众的媒介素养还是整体在往上走的,公众的对话也在变得更好。
  富强之路径
  争个人的富强,便是为国家争富强
  记者:从个人和国家的层面分别来看,如何才能实现富强?
  许耀桐:国家怎样实现“富强”?我提三个看法:第一,要走市场化道路。市场能够把各行各业、各单位和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创造财富就能更快些;第二,要大力反腐倡廉。腐败不打,财富容易被一小部分人占有了,富了一小撮人,穷了大部分人。这是极不公平的,也破坏了国家的发展;第三,要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也曾富甲一方,但绝不会去侵略人家、掠夺人家,我们追求富强而不称霸。侵略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根本找不到。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予以继承和发扬。
  徐希平:结合个人,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我在国内上学,日本、美国留学,哈佛任教,回国任教和创业的经历,促使我明确了致力解决中国重大健康问题的奋斗目标。作为医学工作者,开发出适合中国人的更有效、更经济的药物,既能为国家富强尽一份力,同时也检验着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梦想,用阻击脑卒中的“大处方”的小梦、去赢得在世界医药舞台话语权的大梦;我们自主创新了“依叶”等脑卒中预防的系列新药,就是想用“做中国创造的药”的小梦、去赢得在国际医药市场主导权的大梦;我们通过科研项目、民生项目、政府项目“三合一”的慢性病防治新模式的探索,就是想用让“依叶”走近患者的小梦、去实现“健康中国”的大梦。
  涂凌波:在走向“富强”的道路上,青年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第一个层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责任感,更多的公共精神,承担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警醒、反思“精致的利己主义”;第二个层面,正如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里谈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需要从个人做起。我想“争个人的富强,便是为国家争富强”。富强的国家和社会正是由每一个奋斗、进取、富足的个体所组成的。
  本期统筹:臧春蕾
  版式设计:宋&嵩
来源:《 人民日报 》( 日
编辑:陈静
&&最新文章>>
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 E-mail:gw@词如其人,女词家的爱国之心
我的图书馆
词如其人,女词家的爱国之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词如其人,女词家的爱国之心
——试评李清照《永遇乐&&的语言特色
词评家常说:想读懂一首词,就要先弄清词作者写该词的背景。我们可以从李清照在五十一岁时写的《金石录后序》书中,了解这位女词人生平和思想,然后再看看她那首《永遇乐·落日熔金》词。
  词人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金兵占领汴京后,避难南方。建炎三年丈夫病逝,她便过上漂泊、凄凉的生活。他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早期爽丽清秀,晚期凄凉幽怨,被称为婉约派正宗,但也有不泛豪放之作,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作品有《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的后期词反映超出个人的时代面貌,能够通过个人的身世之感,乡关之念,亡国之悲表达南宋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以鲜明的形象、白描的手法、平常的语言、创新的格调寄托深切的感慨和沉重的忧思。《永遇乐》是她的后期词的代表作。
  从宋人笔记可知,在宋朝的京都汴梁每年的元宵节夜,皇帝为了粉饰太平,打着与民同乐的旗号,下旨百姓来看灯。元宵之夜,众百姓男女老幼,纷纷用上街头。特别是难得走出闺门的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插戴着玉梅、雪柳等应景的节日头饰,尽兴游玩,观赏这个东方的狂欢之夜。所以,女词人写怀念故国的题材,选用元宵之夜来抒发感慨,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首《永遇乐》爱国名词写于1136年,李清照已经五十二岁了,当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谢世,她又被诬为通敌之罪而东躲西藏,漂白在外,颠沛流离,境况十分凄凉,但她的爱国之心永驻心间。
  笔者怀着敬仰之情,与各位文友互相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这首名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有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这是一副极为工致的联对。是从江淹的“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和王安石的“浮云堆白玉,落日泻黄金”化用来的,意为:落日像溶化了的金水一般的火红鲜亮,晚云似叠拢来的白玉一样的温润光洁。词的开头就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绚烂的晚晴美景,预兆今夜一定出现圆月,元夜月明,这是人所盼望的。笔调作出这样的景物渲染之后,忽然向下一跌:“人在何处?”这句也从江淹的“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用,江淹是说日暮云合,勾起对佳人的思慕和想念。而这里是晚晴美景,勾起词人的乡关之思,她的丈夫和伴侣,中原父老和半壁江山,都在哪儿啊?这是一声长叹!是全词的第一次反问句。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又是一副极为工致的联对。如把个别字移动一下就好明白了:“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变成“烟染柳浓,笛吹梅怨”初春的柳条刚现黄绿,在苍茫暮色的烘染下显得更加浓绿;初春又是梅花纷纷开落,春天就苏醒了,这时一阵笛声,吹出落梅的幽怨,吹出初春的欢欣。词人的心情应该亮丽起来了吧?那渐浓的柳色,那清妙的笛声,把初春的消息和节日的气氛渲染够了,就把笔调又向下一挫:“春意有几许”!这是一声绝望的呼喊,“谁又能知道有多少春意呢?!”这一问,点出了词人的心情黯淡,表明了她心中感觉不到有多少春意。这里的“几许”意为“少许”,不能解为“多许”。是全词的第二次反问句。
  接下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句,概括了前面两副联对:佳节将近,气候也温和起来了。读者刚刚松了一口气时,词又往下一抹:“次第岂无风雨?”“次第”作“转眼”解,“难道转眼之间就一定不会有风雨了么!”这是带哭之问,真是好景难常,阴晴难料啊,词人饱经风霜,她已经不再相信有什么侥幸的幸福了,这是词人的人生经历的总结。是全词的第三次反问句。
  这种连用的三个反问句,是女词人惯用的表达心中的愤概激切。如《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了女词人在元宵节无论如何也提不起游赏的兴。为什么到了这种本来令人欢快的节日词人却兴趣全无呢?
  请看下面的这个情节:“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到这里,读者才明白这是什么一回事,原来有好朋友安排了车备好了马,邀她去看灯赏景,她都辞谢了。有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五十几岁的词人,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在国破家亡的时节,虽遇到节日也高兴不起来啊!只有勾起女词人昔日的回忆。
  接着,词的下片写她由此而兴起的今昔之感和家国之思。有两层,前层是忆昔,后层是伤今。“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是指南宋的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盛日”指当时汴梁的鼎盛时期,这里专指过去的元宵佳节。“闺门”指少女时代或指金国还没侵占北宋京都汴梁时期的安居生活。“多暇”指词人过去那安闲自在的生活情景。“三五”句从古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借用。意为:在国家繁荣昌盛时期,都很重视元宵节的活动。“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铺翠”指贴翠、点翠;“冠儿”指帽子;“雪柳”指宋时妇女在元宵节的一种插戴装饰;“捻金”指在雪柳上夹捻的金线,“簇带”指插装打扮。辛词有“娥儿、雪柳黄金缕”指的就是雪柳、捻金等装饰物;“济楚”指齐整、打扮入时。这些表现了女词人昔日的风光和安逸生活场面。这是忆昔。下面是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她身心憔悴,饱经风霜。都是写头上装扮,昔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而如今“风鬟雾鬓”形成强烈对比,真实地表达了女词人的黯淡和破碎的心情,所以“怕见夜间出去”,“怕见”指懒得;这是词人的辞谢语言,但她还安慰“酒朋诗侣”们:“没什么,我不如隔着帘儿听你们的欢乐之声吧!”结束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凄惨之极。“帘儿底下”与“香车宝马”的对比,透露出南宋朝廷的破败。读者应注意“听人笑语”的“人”和上片的“人在何处”的“人”,不能理解为一类。这句结束语很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表明词人的自敢寂寞,别具怀抱;一方面暗示她对这种不正常的脱离人民的“欢乐”,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从她笔下描写的两个时间、两个地方、两种人、两种心情的对照,透露出女词人的坚贞品格和爱国胸襟。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永遇乐》词是通过过去和现在个人的不同状况,别人和自己在节日中的不同心情,表现了朝廷苟安和国家命运的矛盾。曲折敌对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提出控诉,而这正是当时南宋人民的思想心情。它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爱国词,在当时产生强烈的反响,据说辛派词人刘辰翁深为它所感动,曾和写了一首《永遇乐》并在小序中说,南宋灭亡以前三年当中,每逢元宵节他就要流泪诵读李的这首词,可见女词人的这首《永遇乐》喊出了南渡爱国士大夫们的心声,对他们起着深远的影响。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女词人的艺术特色。第一,构思的创新。寓感慨于景物,托讽喻于事情,而且不用典故。古人填词时一般都用典故,使用典故比不用典故要容易得多。《永遇乐》是以一个元宵节被邀与辞谢的情节,反映时代特点,表达爱国心情,它有结构、有情节、有倒叙、有回忆、有起伏、有呼应,体现出文学家的艺术才能。第二,语言上的浅易。词里多次采用宋人的口语俗语,如“几许”、“冠儿”、“济楚”、“怕见”等浅畅平易的絮语,娓娓倾诉着深刻的悲哀,表达蕴藉微远的思想,让读者产生共鸣。第三,白描与对比、以小观大等手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词段特有的抒情性、形象性和含蓄性。
  通观北宋婉约派词,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思想内容嫌太狭窄,太纤弱。南宋豪放词把爱国忧时的内容注入词中,等于给词注入了生命。李清照这首词,通过形象、意境,借助比兴寄托,曲折含蓄地表达爱国思想,既体现了婉约派的特点,又兼收豪放派的长处,故后人称她“独辟门径”、“独树一旗”,在南北宋词坛伤博得一席重要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
  译文:
  落日像溶化了的金水一般地火红鲜亮,
  晚云似叠拢来的白玉一样地温润光洁;
  我所爱之人呀,
  你们在哪里?
  梅花纷纷开落,
  春天渐渐苏醒;
  那渐浓的柳色,
  那清妙的笛声,,
  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但,在我心中它还有多少春意?
  元宵佳节将近,
  气候也暖和起来了,
  难道在转眼之间就不会有风雨飘临?
  门前的宝马雕车,
  是文朋诗友的相邀;
  巷里的欢歌笑语,
  是贤里高临的呼唤。
  我都婉言谢绝了。
  真怀念当年汴京的繁华时节,
  我生活是多么的安闲自在呀!
  每年当局都举办元宵节各种活动,
  我头戴着翡翠,
  鬓斜插着雪柳,
  打扮华丽无比,
  与同伴们玩灯游巷饱赏夜景啊。
  可如今,
  我形容憔悴,
  华发毕现满脸风霜,
  都懒得上街赏灯游夜了。
  你们尽兴地玩去,
  我就靠在篷窗隔着帘儿听听你们的欢乐之声吧!
馆藏&2434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国主义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