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从容”为什么能取代“能力恐慌的四种表现”

欢迎访问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网站
11月25日《农民日报》通讯:让连锁经营取代“三尺柜台”
来源: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  日期:
&&&&&&&&&&&&&&&&& 让连锁经营取代“三尺柜台”&     ――供销社系统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纪实&             本报记者:刘强 赵洁&  相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中年人肯定知道并且仍然记得短缺经济时代的供销社,那是一个那个时代遍布农村的“门脸”商店,里面是持续了半个世纪而不变的“三尺柜台”,当孩子踮起脚尖把钱和相应的“副食券”递上去的时候,他就能从那里获得肥皂、豆腐乳、糖块等紧俏商品。而如今,供销社的“三尺柜台”正在逐步被崭新的连锁超市所取代,这些成绩则来自于供销社系统始于2002年的作为“四项改造”内容之一的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工作的成效。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有近50%经营服务网点得到改造或业态转化,有35%的商品经营网点被纳入了连锁经营配送体系,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1500多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9万多个。全系统消费品零售额的35%、售给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的42%都是通过连锁配送方式实现的。新的管理制度、经营机制、操作规程和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农村的超市中,可供商品由柜台时代的一两千种增加到现在的七八千种,购物环境大大优化,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也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因素。&  据全国供销社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供销社系统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绩:&  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的县域连锁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在全系统1500多家连锁经营企业中,有1145家是县级供销合作社的企业。这些企业根植农村,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逐步建立起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多种业态并存的网络化连锁经营格局。通过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把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送下乡、开进村,不仅改善了农民的购物环境,而且使长期困扰农民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农民不进城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享受到类似城里超市的服务。&  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经营是供销合作社的两大传统骨干业务。按照中央关于“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农村逐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要求,在网络改造中,各地坚持把建设这两大服务体系作为工作重点,从改革入手,加快整合。截至今年6月底,全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达650多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3.7万个,实现年商品销售额410亿元。开展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800多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5万多个,实现年商品销售额480亿元。&  一批骨干企业在联合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改革改制、兼并重组和网络整合,培育出了一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竞争优势的连锁经营骨干企业。目前,全系统年商品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企业有46家,其中有5家在10亿元以上;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年商品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4家,其中有7家在10亿元以上。一批企业已在全国和一些区域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江苏苏果、中国农资、新合作、安徽辉隆、浙江供销超市、四川邦力达等。&  供销网络的双向流通功能得到强化。激活双向流通功能是供销合作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重要内容。各地供销合作社抓连锁经营,一开始就着眼于在把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送下乡,解决农民买难的同时,又把农副产品带进城,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一些地方的农副产品借助于连锁经营网络这个平台,得以走向全国,许多还成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品牌产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常务副主任周声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农’是一篇全党全国共做的大文章,供销合作社的所能就是搞活农村流通。农村流通不同于城市,既有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也有生产资料的流通,而且生产资料的消费往往要大于生活资料的消费,农村流通不仅要销售生产资料,还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特别是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因此,必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流通体制。供销合作社本来就是连接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经济组织,是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力量,搞好了农村流通,使农民买优卖好,既优化了农村消费环境,发掘了农村市场潜力,又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供销合作社就能真正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农民日报》11月25日第6版)&&&& 05.12.01
】【】【】《农民日报》在北京创刊
历史上的今天 |
《农民日报》日,《农民日报》在北京创刊。《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农民日报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30多年来,《农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指导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始终如一地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党性原则,把政策宣传作为报纸的灵魂,在农村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作用。 20多年来,她始终如一地坚持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县乡领导及农民群众中享有盛名。农民日报社是农业部直属司局级事业单位,是中央级综合性媒体机构。中国以全国农民和农村工作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报纸。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日在北京创刊。原名《中国农民报》。初为周刊,1980年7月改周2刊,1983年 1月改周3刊。1985年1月改名《农民日报》,为周6刊(星期日休刊)。对开1张。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设有代印点。主要发行到国内各地县、镇、乡;国外也有少量订户。日发行量40万份(1988)。办报宗旨是高举农村改革的旗帜,为八亿农民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它着重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经常刊登&政策问答&和专论,具体、系统地讲解新的政策精神;经常发表典型报道和评论,支持农村专业户和乡镇企业等新事物的发展;编辑部每天收到农村来信、来稿近千件,设有&读者来信&专版,反映农民的呼声和要求,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时常就农村改革中的新问题组织讨论;通过&农业与科学&、&法制&、&农家生活&、&国外农村&等专栏,向农民提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报道勤劳致富的事例和经验,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提供产供销信息。还为一些地区出专版,增进各地区的相互了解。报社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设20多个记者站,在农村工作部门聘有一批特约通讯员。与各省、市农民报社共同组成&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与国内同行开展互助合作;与国外一些同行也建立了联系。农民日报现在已经开通电子版。
今日热点人气关注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农民日报社与临沂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本报讯(记者于洪光吕兵兵)6月8日,农民日报社与临沂市政府在山东省临沂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相支持,加强合作”的原则,在新闻宣传,宣传策划,品牌推介,专家咨询,研修培训,共建采访调研、实习锻炼、干部挂职基地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作为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主流媒体,与农业大市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发展,是农民日报社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临沂地域和耕地面积广阔,是重要的粮油果菜生产基地,农业人口众多,是我国东部农业大市的典型代表。
今后,农民日报社将根据临沂三农工作经验亮点和改革探索,组织采编力量,进行专题采访;根据临沂需要,统筹人才、宣传等资源,提供专业性的新闻宣传策划服务;依靠广泛的媒体资源,为临沂策划举办新闻发布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根据临沂三农工作需要,邀请有关专家领导,举办研讨活动,提出咨询建议;邀请临沂有关三农工作者参加干部研修班、三农论坛、专题培训等。
临沂将作为农民日报社的新闻采访调研基地。农民日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可将临沂作为实习锻炼基地。部分优秀干部,可到临沂县乡进行挂职锻炼。同时,临沂将积极扩大农民日报在当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探索互利双赢的“新闻宣传+地方农业”的合作方式。
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唐园结,临沂市委常委、副市长尹长友,市政府应急办主任张韬,市农业局局长鞠艳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等出席签约仪式。农民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编辑李永生与尹长友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学习网
你要访问的页面没有找到
3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网站首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恐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