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苏远书法无字草书怎么写写

《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首》;留居颍昌,幼子苏远随行;书与兄,劝轼到颍昌同住;诗,有“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之句;三苏的作品三苏祠大门: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
《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五首》。5月以苏辙为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苏辙上《乞分别邪正札子》,反对调停起用旧党。   元s6年辛未(1091):苏轼五十六岁,苏辙五十三岁。   苏轼知杭州。3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6月到京。8月因两次遭到洛党攻击,出知颍州。上《论八丈沟不可开状》,避免了这一有害无益的工程。整治颍州境内沟渠,疏浚颍州西湖。   2月苏辙由御史中丞迁尚书右丞,为六执政之一,位同副相。8月洛党贾易弹劾苏轼兄弟必欲专国,纳蜀人分据要职。为苏轼竹西寺题诗事,苏辙代兄辨谤。轼出知颍州,作《感旧》诗别辙。辙有《次韵子瞻感旧》,以早退相勉。   元s7年壬申(1092):苏轼五十七岁,苏辙五十四岁。   2月苏轼自颍州改知扬州,3月到任。上章乞停催积欠,允许发运司船夫私载货物。8月以兵部尚书召还,9月到京,诏兼侍读。12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苏辙任尚书右丞。4月哲宗立后,以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6月以苏辙为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11月合祭天地于圜丘,以郊祀恩,特加护军、开国伯,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元s8年癸酉(1093);苏轼五十八岁,苏辙五十五岁。   9月高太后崩,哲宗亲政。   苏轼任端明、翰林侍读两学士,守礼部尚书。5月上《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暗讽哲宗以苛刻、猜疑、好用兵、好聚财为戒。御史黄庆基三状言苏轼所撰吕惠卿谪官制诽谤先帝,黄以不实罢。8月1日苏轼继室王闰之卒于京师。   9月罢礼部尚书任,出知定州,哲宗拒绝苏轼陛辞。苏轼到定州后整饬军纪,加强弓箭社。   苏辙任门下侍郎。3月御史董敦颐言苏辙差除不当,辙上章自辩。   除李清臣为吏部尚书,蒲宗孟为兵部尚书,苏辙论其不可。哲宗亲政后首用内臣,苏辙谏之。范祖禹言防离间,以逐神宗之臣,改神宗之政为高太后之过,苏辙附名同进。疏入不报。   绍圣元年甲戌(1094):苏轼五十九岁,苏辙五十六岁。   苏轼知定州,4月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月2日到达惠州。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归宜兴,幼子苏过、侍妾朝云随行。   苏辙任门下侍郎。3月廷策进士,李清臣撰策题,历诋元s之政。苏辙上疏复面奏,谓若轻变九年之政,则大事去矣。哲宗谓辙“以汉武比先朝”,诏辙以本官出知汝州。4月苏辙至汝。5月苏轼赴贬所,途经汝州,看望苏辙。6月苏辙再贬袁州,7月再贬筠州,9月到达贬所,谢表中有“岁更三黜”语。长子苏迟,次子苏适
留居颍昌,幼子苏远随行。   绍圣2年乙亥(1095):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七岁。   苏轼贬官惠州,作《荔支叹》,揭露汉唐及本朝官僚争新买宠,竞献荔支的丑态。表兄程正辅来访,消除因八娘死,与程家之旧怨。   苏辙贬官筠州。复理旧学,继续写作《诗传》、《春秋传》、《老子解》、《古史》。   绍圣3年丙子(1096):苏轼六十一岁,苏辙五十八岁。   苏轼贬官惠州。在白鹤观买地筑屋,作长住打算。助修惠州东西二桥。7月爱妾朝云卒。   苏辙贬官筠州。   绍圣4年丁丑(1097):苏轼六十二岁,苏辙五十九岁。   苏轼贬官惠州,苏辙贬官筠州。2月苏轼白鹤观新居建成,长子苏迈来惠探视;苏辙长子苏迟亦到筠探亲。朝廷再次加重对元s党人的惩处,苏轼远谪海南,苏辙远谪雷州。5月兄弟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月苏轼渡海,兄弟二人别于海滨,遂成诀别。兄弟二人隔海相望,颇多唱和。   元符元年戊寅(1098):苏轼六十三岁,苏辙六十岁。   苏轼贬官儋州。章子厚遣董必查访广西,把苏轼逐出官屋。苏轼在城南买地筑屋,以避风雨。吴子野渡海访苏轼,为苏轼兄弟通消息。   苏辙贬官雷州。董必奏知雷州张逢礼遇苏辙,6月诏苏辙移居循州,张逢勒停。   8月至循州,买曾氏宅以居。   元符2年己卯(1099):苏轼六十四岁,苏辙六十一岁。   苏轼贬官儋州。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知州张中因修官屋安置苏轼被罢,苏轼作诗送之。   苏辙贬官循州。正月蜀人巢谷来循探望苏辙,继往海南,死于途中。7月吴子野来。11月苏辙幼子苏远之妻黄氏卒于贬所。   元符3年庚辰(1100):苏轼六十五岁,苏辙六十二岁。   正月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大赦天下。   苏轼贬官儋州。葛延之渡海来从苏轼学。5月,苏轼量移廉州。6月渡海,7月至廉州贬所。9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年底过岭。   苏辙贬官循州。2月量移永州。4月移岳州。11月被命提举凤翔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遂居颍昌。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苏轼六十六岁,苏辙六十三岁。   苏轼度岭北归。正月抵虔州。5月至真州,瘴毒大作,暴病,止于常州。6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7月28日卒于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士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于四方,无论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斋于惠林佛舍。士民惜哲人之萎,朝野嗟一炮之逝。   苏辙闲居颍昌。3月苏涣之孙苏千之归,托祭东茔,作《北归祭东茔文》。4月寄
书与兄,劝轼到颍昌同住。苏轼病逝,为作墓志和祭文,遣幼子苏远往奠。10月理旧书,得苏轼《和渊明归去来兮辞》,泣而和之。   崇宁元年(1102):苏辙六十四岁。   闲居颍昌。4月迁亡嫂王润之柩于颍,待轼丧至合葬。5月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之元s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闰6月葬苏轼、王闰之于郏城小峨眉山,苏辙之媳、苏远之妻黄氏同葬。苏辙削五官,降授朝议大夫。8月诏元s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差遣,长子苏迟罢太常太祝。   崇宁2年癸未(1103):苏辙六十五岁。   为避祸,苏辙独迁汝南。姜唐佐访辙于汝南。10月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寄秩官。   崇宁3甲申(1104):苏辙六十六岁。   正月还居颍昌,杜门不出。8月遣苏适返蜀祭东茔,除夕作《岁暮口号》,有“此心点检终如一,世事无端日日新”之句。   崇宁4年乙酉(1105):苏辙六十七岁。   闲居颍昌。3月作《喜雨》诗,有“时闻吏号呼,手把县符赤。   岁赋行自办,横敛何时毕”之句。7月诏元s宰执坟寺特免拆毁,不得充本家功德院。年终作《岁暮二首》,有“眼看世富知难了,手注遗编近一新”之句。   崇宁5年丙戌(1106):苏辙六十八岁。   闲居颍昌。三月侄孙苏元老进士及第,调广都主簿,有《送元老西归》诗。韩驹来颍昌从苏辙学。9月作《颍滨遗老传》,编定《栾城后集》,并作引。蔡京铸当十大钱,招致币制混乱,苏辙作《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诗,有‘奸豪得巧便,轻重窃相易。……彼哉陶钧手,用此狂且愎”之句。11月又作《反古菖蒲》诗,讥刺王安石变法是“一人得饱满,众人皆不悦”。   大观元年丁亥(1107):苏辙六十九岁。   闲居颍昌。正月诏元s宰执坟寺曾经放罢者并给还,有《谢复坟寺表》。筑室盈百间,有《初成遗老斋、待月轩、藏书室三首》等诗和记。又著《论语拾遗》。   大观2年戊子(1108):苏辙七十岁。   闲居颍昌,正月苏辙复官,有《谢复官表》。读《传灯录》,有《书〈传灯录〉后》和《书〈传灯录〉示诸子》诗,诗有“大鼎知难一手扛,此心已自十年降”之句。   大观3年己丑(1109):苏辙七十一岁。   闲居颍昌。表弟程信孺剖符单父,归乡待阙,特来颍昌看望苏辙。   大观4年庚寅(1110):苏辙七十二岁。   闲居颍昌。张M叟编乐府诗相示,作《寄张M叟》诗,谓“点鼋(草书势)旧无对,吟哦今有谁?十年酬唱绝,欢喜得新诗。”   政和元年辛卯(1111):苏辙七十三岁。   闲居颍昌。二月作《春旱弥月》
诗,有“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之句。龙川道士廖有象来访。编《栾城第三集》,并作《引》。   政和2年壬辰(1112):苏辙七十四岁。   闲居颍昌。“不踏门前路”的苏辙,这年春天突然游颍昌西湖,泛Y水,并有诗。9月,苏辙由中大夫转大中大夫致仕。作《坟院记》、《壬辰年写真赞》、《管幼安画赞》。10月3日卒。11月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原拟葬辙于眉州祖茔,王巩《苏黄门挽诗》自注“子瞻葬汝,公归眉”,苏过《祭叔父黄门文》:“倾一奠而永已,不得执绋挽公之柩葬于西岷”,皆可为证。但不知何故,后来仍葬苏辙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1973年河南郏县三苏坟(苏洵坟为衣冠冢)出土的《苏仲南墓志铭》云:“(宣和)5年10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即苏适,苏辙次子,“先茔”当指苏辙之茔。此为苏辙葬于今河南郏县之铁证。苏辙之妻史氏,卒于政和7年(1117),亦葬于此。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主要是北宋的历史背景造成,像苏洵所处的年代,北宋刚签下澶渊之盟,有鉴於此,他的重点放在赂秦,一味退让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加严重.北宋徽钦二帝,尝到苦果.宋太祖重文轻武政策,原是提防武将反叛,遂著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子孙逐渐偏离祖训,广开科举,进士录取率大大提升,尸位素餐者在外患外占去国家泰半税收.几无良将之下,苏轼藉六国论阐述知人善任,宁缺勿滥的想法.苏辙则以韩魏的观点,纵横六国,希望国家内外一心,团结抗敌.三苏的六国论实际上没有不同,都是借古讽今,针砭时事的作品.苏轼,苏辙衍生自父亲的「赂秦」.因为赂秦而必须团结以抗秦,团结之中又各自养士以期自保.赂秦,养士,团结,好似因果循环,本来就没有异同. 【三字经】中的苏洵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奋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三苏的作品  三苏祠大门: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三苏祠”大殿有清人杨庆远题的一副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祠”三个黑匾镀金大字,是清人何绍基所书,门两边是张鹏翮的题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郭绍虞。 八家唐宋: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骈散:骈体文和散文   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   刘孟伉。 孤鹤南飞:苏轼《李委吹笛》诗“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大殿。 四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一说指欧阳修及三苏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大殿。 江山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陈钟祥题大殿   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   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   陈逢元题大殿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名声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弟,至今俎豆重乡邦。   蔡宗健题大殿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杨庆远题大殿。 宦迹:做官所留下的踪迹。 天心:天意。 扬不清,尘不浊:意为任何的人为都不可改变   似此兄弟父子,萃于一门,哪许忌才归造物;   能以经济文章,传之千载,何妨讲学让儒家。   樊榕题大殿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谨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三苏38等内容。 
 1 浅谈郏县三苏文化 2 目 录 一、 三苏坟的基本情况 来历、 成部分、 说) (组传二、 三苏坟的保护与开发 三、 三苏文化与平顶山(郏县)城市名片 四、宣传(...  第二章: 三苏散文的艺术成就 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但 是对它的研究却不多。三苏散文的立意各别,不拘一格;结构布局, 常能突破...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苏轼(1037 年-1101 年) ,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 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游感游记:三苏祠游记_计算机硬件及网络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早上,由于导游小姐为了旅游签票事宜耽搁了时间,从成都出发,经过了 2 个小 时的路途,到达眉山的三苏...  三苏故里品三苏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三苏故里品三苏 三苏故里品三苏 二十年前,我有幸前往天府之国四川,踏上享誉中外的三苏故里眉山县的土地(今眉山 市)...  三苏祠简介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三苏祠简介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北距成都约 60 公里, 南距乐山约 70 公里,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  三苏祠导游词_演讲/主持_工作范文_应用文书。三苏祠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坡故居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于,我 们今天参观的是三苏祠,它是位于成都市西南...  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  三苏作品各五首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朝日载升 苏洵 朝日载升,薨薨伊氓。于室有绩,于野有耕。 于途有商,于边有征。天生斯民,相养以宁。 嗟我何...颐盦的贴吧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标题党 老挝石2.0CM曾纡(宋)草书《人事帖》
宋 曾纡 草书与允直知县七哥札
保利2010秋拍 成交价4592万元
曾纡(),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江西临川南丰人。北宋丞相曾布第四子,曾巩之侄。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诗人、书法家。
曾纡《人事帖》释疑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本《人事帖》(亦称《草书与允直知县七哥札》)上有宋代收藏印“珍绘堂记”、清初至民国有著名鉴赏家宋荦、谢松洲、曾燠、王芑孙、江标、费念慈、张珩、张文魁等人收藏。清代曾纡后人曾燠的收藏印是“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在现藏故宫博物院清代画家华冠画、张赐宁补图、王芑孙题记的《曾燠西溪渔隐图像》轴上,有其小传,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西城人,乾隆年间学者。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第220页)中曾考证过此《人事帖》,帖上有南宋“珍绘堂记”一印,其底线为南宋,从书风来鉴定,徐先生断定为北宋人书,其写法、用笔与另外一件公认为曾纡的《草履帖》同出一人之手,上款人相同,都是写给“允直知县七哥”的,证明此二帖俱写给同一个人的。究竟曾纡所写上款人“允直知县七哥”的关系如何,存疑待考。本文因有新资料发现,故对此进行释疑补证。
曾纡()的书法作品,传世尚有几件,一是在国宝级书画后面的跋语,为楷书,字体介于颜体楷字与柳体楷字之间,结体端庄秀润,下笔规范,如怀素《自叙帖》后面的曾纡题跋、李公麟《免胄图》和《五马图》后面的跋文等;二是尺牍,一是《草履帖》二页(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人法书》册页中)和本《人事帖》为行草类书法,其结字于法度中见奔腾之势,狂怪求理,有法又无法,对前人各有取法,又自成体势。《草履帖》与《人事帖》曾被认为“既不用法,亦不祈工,其神娓娓,意尽由止,亦造其妙。”的宋人行草书代表作品——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率意天真的艺术境界。曾纡的行草书介于苏轼、米芾之间,是后来明代著名书论家董其昌所说的“苏不苏、米不米”的典型作品,也是宋代书法“尚意”的典范之作。然而,曾纡的《人事帖》却是唯一没有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重要名迹,在其回流拍卖前对此进行考证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允直知县七哥是谁?
有关曾纡的记载,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宋代王明清撰《挥麈前录》·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一条后记载,“王明清为王铚之子,曾纡之外孙,(曾)纡为曾布第十子,故是录于(曾)布多溢美。”另据《宋史》和《宗圣志》记载:“(曾)纡,(曾)布四子,工诗词,材高识明,博极书史,以文章翰墨风流蕴藉,为时名人,官至大中大夫。”其实,《四库提要》记载有误,曾纡是曾布的第四子,行十字,见下文的考证。那么,据此推论“允直知县七哥”应当是曾巩、曾布一代的儿子辈,行七字的人就是“七哥”。但与曾纡同辈者有廿八人,究竟谁是行七之人呢?
据《曾氏宗谱》(上海图书馆藏本)、《武城曾氏谱源》(江西省图书馆藏本)中记载曾布之父曾易占(989-1047)共有六子、廿八个孙子:长子曾晔、次子曾巩()、三子曾牟、四子曾宰、五子曾布()、六子曾肇()。
长子曾晔,在《曾氏家谱》中写作叶,曾巩在其撰写的《兄墓志铭》中写作晔:“君姓曾氏,讳晔,字茂叔,有智策,能辩说。”(《曾巩集》卷四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本,第624页。)《武城曾氏家谱》中记载:曾叶,字子华,大中祥符二年已酉生,皇佑五年解试进士,知邳州。有二子,长子曾觉,次子曾黉,情况不详。
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的曾巩,行二,《宋史》有传,曾巩一系有族谱—《南丰曾氏二源族谱》(即曾巩之上鉴公房系谱)中记载,曾巩有三个儿子,长子曾绾,行十三,字公权,初授太平州司理,知隶州,赠正议大夫,嘉佑元年丙申生,大观二年戊子殁,生有五子。次子曾综,行十五,字仲文,嘉佑戊戌年生,随父迁临川,知楚州转运使,京西判官。三子曾纲,行十廿八,字符礼,又字功立,初授承务师选举,赐蟒衣鱼袋,治平四年丁未生,宣和二年庚子殁。
曾牟,字子迪,嘉佑二年进士,初授衢州安仁县令,迁临川推官,天荐五年辛酉四月初十生,治平二年己巳五月初四殁。曾牟只有一子,曾维,行字多少不清楚。《南丰县志》记载,曾维,南丰人,没有什么业绩。
据曾巩撰写的《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中记载,曾宰,字子翊,嘉佑六年辛丑进士,官至湘潭主簿,生有四子,长子曾经、次子曾绶、三子曾纯、四子曾约。(见《曾巩集》卷四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本,第634页。)
据上海图书馆藏的善本书《曾氏族谱》卷二之《南丰曾氏族源》中记载:曾布(),曾巩异母三弟,字子宣,少时从二兄曾巩学,嘉佑二年(1057)与曾巩同登进士第。熙宁二年(1069)任开封府知府。经韩维、王安石推荐,受宋神宗召见,三日中五迁官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他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与吕惠卿等共同制定并推行青苗、免役、农田水利和保甲等新法,受到守旧派的种种阻挠。曾布为此上疏说:“陛下诚推赤心以待遇君子而厉其气,奋威断以屏斥小人而消其萌。使四方晓然,皆知主不可抗,法不可侮,则何为而不可,何欲不成哉?”深得神宗赏识,擢升为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后因论商贾之法,与王安石等不合,被贬官外放,历任饶州(今江西波阳)、潭州(今湖南长沙)、广州、桂州(今广西桂林)等地方为官。元丰末年,迁翰林学士,转户部尚书,绍圣初年(1094)任承旨兼待读,拜同知枢密院、进知院事。徽宗朝,以定策功出任宰相,打出“绍述”的旗号,主张调和新旧两派,恢复新法,因与左丞相蔡京不合,又多次受贬外任,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追赠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谥文肃。有《曾公遗录》(仅剩卷七、八、九三卷)残卷传世。曾布有十个儿子,长子曾綎、次子曾缨、三子曾缲、四子曾纡、五子曾绚、六子曾绂、七子曾絣、八子曾绰、九子曾()、十子曾绪。
曾肇,字子开,治平四年丁未赐进士,翰林学士,知制诰,历仕三朝,任吏、户、礼、刑四部侍郎,两为中书舍人。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封为曲阜县开国候。赠少师。绍兴初,谥文昭。生有八子,长子曾绲、次子曾纵、三子曾绚、四子曾统、五子曾缄、六子曾纬、七子曾续、八子曾纁。据当时大文人杨时撰写的《曾肇神道碑》中记载:曾绲,中宏博科;曾纵,通直郎;曾绚,提举湖北常平仓;曾统、曾纁,登进士第;曾缄,通判常州;曾纬,承议郎;曾续,乡进士。
根据《武城曾氏世系图谱》及《南丰曾氏族源》可知,比曾纡大的有以下几位兄长,自家三兄长曾綎、曾缨、曾缲。曾綎,有官司,《宋史会要》中有记载,曾一度入狱。曾缨、曾缲与七弟曾絣受父亲曾布的牵连,毫无建树。只有曾缲,一度为承务郎监国子监书库一职。那这位“七哥”推论当是叔伯哥哥。但究竟是谁“行七”,我们在家谱中没有发现,原因是曾布、曾肇二家因“党祸之故”没有家谱传世。
不过,我们通过家谱可知,比曾纡大的有曾经、曾绲、曾绚、曾续、曾纵、曾纬等几个叔伯兄弟。据《四库·江西通志——曾姓人物·续》中记载,曾经,北宋进士,“党籍之祸”后寓居江西金溪县,后定居于此县城。其子曾珏,为南宋进士。曾绚,只做过“提举湖北常平仓”,不是知县。曾续,字符嗣,一字符嗣,曾肇七子,诗人,终生不仕。尝作《十友诗》传世。曾统(),字符中,有气节,不附秦桧,官至南宋左谏议大夫,在《京口耆旧传》中有传。曾纁,在汪藻的《奉议郎知舒州曾君墓志铭》中记载,他年少警敏,未冠时已是出类拨萃,但因党藉之祸而不得参加科举,年三十中进士甲科,后任应天府、虞城、明州鄑县主簿,历知太平州、为邮军等。另外,其同宗同辈兄弟还有曾纮、曾绎、曾缙、曾绅等人。曾纮,字伯容,因其父(曾)阜将漕湖南,后家襄阳,而号临汉居士,博学善属文,有《临汉居士集》传世。(见杨万里嘉泰三年(1203)所作的《江西续派二曾居士诗集序》)曾绎,字仲成,哲宗绍圣三年(1096)举博学宏词科,后通判道州。大观年间()知永福县,也曾任松滋令、登仕郎桂州荔浦县令,晚年归园田隐居(见清同治版《南丰县志》卷二三,及《墨庄漫录》卷六)。只有曾纵最有可能是曾纡的“七哥”。
曾纵,字符矩,号允直(为其伯父曾巩所取,其义为“允直且仁,蓄德于身”之意。),曾巩一直十分看重这个侄子,在《浮溪集》中记载:曾纵“贤父母,…年十三,伯父南丰先生(曾)巩授以韩愈诗文,学益进。”正因如此,元佑初年,曾纵娶了苏辙五女,从而使曾家与声名显赫的眉山苏氏(苏轼三兄弟)有了姻亲之谊。据 《苏氏族谱》记载,苏辙有三子(苏迟、苏适、苏远)五女(实为七女,两女夭折)。苏辙五女嫁给了曾纵,即曾肇之子。另据《苏氏族谱》记载,曾肇在神宗朝曾任国史编修官,元佑初擢起居舍人,不久为中书舍人,与苏辙同值掖垣皇宫中。崇宁初年,皇帝再次谪贬元佑党人,曾肇请与俱贬,遂落职。崇宁四年(1105)卒于润州。事见《宋史·曾肇传》。苏辙有《曾郎元矩见过诗》,抒发了苏辙同曾纵之父曾肇的交情:“曾郎元矩见过,逾月听其言久而不厌,追感平昔为赋诗:胄子相从得佳婿,掖垣同直喜良朋。交情不意隔生死,世事休论有废兴。宿草芊锦泪入土,故琴牢落恨填膺。远来似觉清谈胜,试问传家今几灯。此事亦在曾巩为其弟曾肇写的墓志铭中,即《曾巩集》(卷四十六)得到证实。
据《曾氏族谱》卷二记载,曾纵为元丰七年(1087)解试榜,初为“知衢州”,旋为浙东转运使,后官至中大夫直宝文阁。(并见载于《宋诗纪事补正》卷二)由此推断:曾纡的《人事帖》是写给曾纵的,见下文的进一步考证。衢州,在宋代为县,属于浙东路,位于今天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自古有“四省通衢”之称,即今天的浙江省衢州市。
二、曾纡《人事帖》考证
曾纡的《人事帖》内容是:“(曾)纡乍到。人事纷纷,未能作记。侄孙过江下,谈能面言也。(曾)纡再拜,允直知县七哥。”宋代时经过“珍绘堂记”收藏,清代时经过清初大收藏家宋荦,及江恂收藏,民国时经过张珩、许闻武收藏。许闻武,字思潜,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大文人、收藏家,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经考,此帖是清初大收藏家宋荦收藏到的宋代“珍绘堂记”所收藏《宋贤书翰册》中的一页,另有欧阳修的《上恩帖》(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王升《首夏帖》、朱熹的《教授学士帖》等,后三者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珍绘堂记”在清初时,宋荦推论为“当是朱熹或其后人之印,故搜力颇勤。”宋荦收藏的宋贤名帖多在《宋贤书翰册》、《书画鉴影》中影印发行,尚可见到。
据《宋史》记载,北宋末期,曾巩、曾布一家以“一门六进士”进入赵宋王朝之核心。在王安石“熙宁变法”(即历史教科书所称的“王安石变法”)时,曾布以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曾肇以礼部尚书而权倾朝野。元佑四年(1089),曾布、曾肇兄弟二人同时被司马光等旧党打入王安石亲党名册,曾布是坚定而不激进的新党代表人物,而曾巩是旧党,反对变法。在宋代,特别是北宋末期,南丰曾家只有曾布身后留下了“骂名”,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中(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曾布)。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则称赞曾布为“千古骨鲠之士”,并为其辩白说:“荆公(王安石)之冤,数百年来为他昭雪者还有几十人,子宣(曾布)的冤案却如漫漫长夜,我怎么能不站出来表明我的意见呢?”梁启超的话很值得人们注意。
元佑初年,右宰相曾布与左宰相蔡京不合,政途失利,被贬外任。在《梦回汴京》中说:宋徽宗当皇帝还不到两个月,曾布就被蔡京等人弹劾并被降职。但是蔡京积恨难释,不肯放过他,诬陷他受贿,令开封府吕嘉问去逮捕了他的妻子魏氏和儿子曾纡、曾缲、曾絣等,后一齐被外放。
曾布四子曾纡(),字公衮,号允直,晚年号为空青老人。最初以恩荫补以官职,绍圣年间又任中弘词科。因“元佑党籍”连坐被贬到零陵。后遇赦,调监南京、河南税,改签书宁国军(今安徽宣城县)节度判官。历通判镇江府,知衢州、楚州、秀州,提举京畿常平,江南东路转运副使,迁直显谟阁。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再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移两浙路。绍兴二年(1132),知抚州。三年,除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司农少卿。四年,改福建路提典刑狱,直宝文阁。五年(1135),除知信州(今江西上饶),未之官卒,年六十三。(《宋会要辑稿》职官八六之七)著有《空青遗文》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南游记旧》一卷,已佚失。
在宋代,地方上同时存在县令、知县,县令稍大于知县,但宋廷常派遣朝官为一县之长,称权知县事,简称知县(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县委书记),如当地驻有戍兵,知县兼管军事。知县被尊称为大令和县尊,别称县正堂,官职正七品。宋代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据《宋史长编》卷四的记载,宋代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干德年间开始实行外派知县到地方各县。
《人事帖》中所说的“侄孙”即曾纵之子曾悟,曾悟,字蒙伯,苏辙外孙,大文人杨时的门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靖康年间为毫州(今安徽毫县)士曹。金兵南侵,被俘,不屈而死,妻孥亦同日被害。曾纵、曾悟父子二人曾创立溪山精舍。精舍建有崇文阁,广储经史子集、百家之言及先世文集、石刻,又礼聘良师,集诸子弟及有游学者,游艺于其间。
《人事帖》中说“侄孙过江下”,江下,三国时的旧称,指今天的湖北襄樊、江夏一带。宋代人沿用了这种说法,如宋代诗人汪元量在《黄州江下》诗中说:“黄洲渡口,赤壁矶头。冷风凄雨,一叶扁舟。”此帖与《草履帖》一样是写在“元佑党籍”之争前后,故帖中有“人事纷纷,未能作记。侄孙过江下,谈能面言也。”无法在信中说明,而是让曾悟来面告曾纵。
此外,本帖是写给“允直知县七哥”的,根据徐邦达、刘九庵等老先生在授课时讲,宋代的“上款人”没有只写一个字的,几乎都是“双字上款的”,如本帖就是一个例证,上款人是曾纵,其名只有一个“纵”字,故只能写他的字、或号,而曾纵的字是元矩,又与元佑年号相讳,故称其号为“允直”。至此,本《人事帖》的疑问得到解决。
1.张文魁(),字师良,上海浦东人,故居涵庐,早年经商,颇有成就。分事之余,酷好书画收藏,与沪上收藏家庞莱臣、吴湖帆、谭敬、张珩等过从甚密。其收藏的惊人之处在于宋元信札多至四、五十通之多,其中故宫博物院曾入藏其中的一部分十几通,其中有石介、曾巩、左肤诸人的信札乃是孤本。张氏后移民南美洲,五十年代张大千到巴西,即对大千多有照顾。
题识:纡乍到。人事纷纷。未能作记。侄孙过江下,谈能面言也,纡再拜。允直知县七哥。
尺寸 32&40cm
成交价 RMB
 45,920,000&
畅神观道—中国历代名家重要书画夜场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5周年秋季拍卖会
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42、4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二)》,第17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
3.《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展览图录》(贰),第6-7页。
著录:徐邦达编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第22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鉴藏印:宋珍绘堂记;
清:宋荦审定、淞州(谢淞州)、芑孙、王铁夫阅过、江恂之印、德量(江标)、西蠡(费念慈);
近代:张珩私印、闻武私印、天泉阁、思潜室(以上三印均许闻武印)、张文魁、张氏涵卢珍藏
&册页 水墨纸本
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一”,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0月。
3.“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主办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电视台。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字草书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