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为什么叫985和211大学是终身制

“985”“211”工程或成历史 未来高校建设怎么搞?
来源: 作者:罗坪 
新一轮“双一流”年内启动 用淘汰机制加强高校竞争
羊城晚报记者 罗坪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该《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记者留意到,这些文件中共有八份和“985”、“211”工程相关。这是否意味着,“985”、“211”工程将成为历史?
对此教育部6月28日回应: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还称,目前正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身份之利 “985”、“211”高校拿走七成科研经费
什么是“985”、“211”大学?“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通俗来说,凡入选 “211”、“985”工程的高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点。“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该工程五年一期,目前已经施行了三期。而“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截至2011年3月,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入围。
高校的巨额经费,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拨款、地方与部门配套和学校自筹。公开资料称,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高校和政府部门的协商。来自中央的拨款,除不同层次的大学之间有差异,在地域上同样存在。
公开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共计完成投资368.26亿元。1999年正式启动的“985工程”,一期建设完成投资共计255亿元,二期建设实际投入建设资金达414亿元,到2012年底三期建设资金也逾450亿元。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年至2013年间,“985”高校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高校(非“985”)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
弊病反思 缺乏退出机制,“985”、“211”成“终身制”
一方面,“985”和“211”享受国家重点扶持,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歧视”。
最受诟病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始终未能建立起动态的资助额度调整机制以及高校淘汰机制。
如《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中原则性规定:评估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鼓励;评估成绩不合格者,要限期改正;多次评估不合格者,取消各项优惠政策,不再列入本工程。然而“211工程”实施20余年来,没有出现被取消的案例。高校一旦争取到入围资格就高枕无忧。
对出现的上述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985”“211”在过去的确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高校认定具有“终身制”,影响了一些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也损伤了教育公平和效率。类似的看法也出现在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该《方案》明确指出,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如何破解 “双一流”建设将引入淘汰机制
“985”“211”将成过去式,下一步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无疑成焦点。6月28日教育部的回应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提到的“绩效”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的定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完善评价体系。
此外据《新京报》透露,一位教育部官员日前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
有人担忧未来的“双一流”大学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版本的“985”、“211”院校?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靠政府计划出来,而是由学校在自由、自主的办学环境中平等竞争而来,政府应该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保障对学校的投入,并鼓励大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二是清理所有对学校具有歧视性的政策、规定,给学校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此之外,应把自主办学权交给学校,把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这样,我国大学才会在良性竞争中办出特色和一流水平。”
发展特色专业,广东高校先行一步
“未来高校将迎来更多的竞争,各高校修炼好内功势在必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出有特色的专业。记者获悉,在这一点上广东可谓“先行一步”。今年3月1日,教育部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曾向全国媒体推介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广东经验”。
2015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而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7所高校的18个学科作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编辑:邬嘉宏
对《“985”“211”工程或成历史 未来高校建设怎么搞?》表态
对《“985”“211”工程或成历史 未来高校建设怎么搞?》发表评论
·····
·····
·····
全国两会 百名企业家建言2016两会
机器人秘书读两会 中超揭幕战
供给侧改革 史上最萌美人鱼
奥斯卡颁奖典礼 小李夺奥斯卡奖
·&&·&&· &&··
· ···· ··· ··
··········
·····龚克:211、985工程应放开竞争,不搞终身制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欧兴荣 实习生徐旻)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做客人民网畅谈公平时表示, “985”、“211” 工程这种重点支持是有辐射作用的,可以带动整个高校水平的提升,但如果变成学校层次的问题,成为终身制,这就有点异化了。
龚克认为,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是老百姓的一个普遍愿望,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非常不足,高等教育尤其明显。他举例说,我国的“211”工程支持了112所学校,20年来,这些学校面对全国的生,每年录取比例不到6%,而据说美国前二百名的高校可覆盖到美国本国考生的70%以上。如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显得尤为迫切。
在谈到淡化“985”、“211”标签问题时,龚克认为,“985”、“211”是国家为提升教育质量实行的重点建设计划。虽然这个计划只是让一部分大学得到了支持,但他认为这种重点支持是有辐射作用的,可以带动整个高校水平的提升。据他了解,实行这样支持的不光是中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美国都有类似计划。
“公平并不是平均,用重点支持的办法,带动整个质量的提升,并不违反公平的本意。”龚克说道。但他同时认为,如果“985”、“211”变成学校层次的问题,这件事就有一点异化了。他也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早日放开竞争,制定绩效考核,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而不是高校一旦入围计划就终身制了。
“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是不分家的,有质量的公平,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切的任务。”龚克说。
本文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985、211不再继续?教育部回应:年内启动双一流|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_新浪新闻
漫画配图:名校。
  调查: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记者刘奕湛) 记者28日从教育部获悉,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 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据介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一批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乔雷华 SN098
登山虽然有危险,关键看你喜欢不喜欢,只要你喜欢,其他都是次要的。
必须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为“新东北问题”破局,方能应对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闯出一条地区振兴的道路。
在吴大使去世后,我已经看到网上有一些这种攻击他的网络言论,现在“汉奸”已经成为一种国骂,根本不值一顾。
一到六月,鲜艳的彩虹旗就会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飘扬,同志们昂首挺胸地宣示着自己的性取向,快乐而自由地“骄傲大游行”。然而,这一庆典般的活动却起源于47年前一个漆黑的凌晨,在一家名叫“石墙”的同志酒吧中发生的令人胆寒的流血暴动。一场暴力冲突是如何演变成同志运动中值得纪...一列列车行驶在北京居庸关长城附近盛开的山桃花海中。
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准点前来,早出晚归,堪比上下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最近网上一个重磅消息引起了巨大讨论,
那就是985、211大学或将取消,
从此成为历史!
  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
文件失效?
怎么可能?
那211、985工程该何去何从?
刚看到这个消息时,
小编是不相信的,
直到翻到了人民日报:
如今正逢长沙考生填报志愿,
985、211如果真取消可是件大事!
那这对于考生填报志愿究竟有没有影响呢?
一起来看看吧!
  这次关于211、985的失效文件到底是什么?
  6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高达382份。
  该通知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其中,就有8份关于宣布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部分文件失效。
  而作为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这8份文件将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什么是211、985大学?
  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截止到日,“211工程”学校共有112所。
  985工程则是源自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只有九所,截止到日,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
  长沙现有哪些211、985?
  长沙211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长沙985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这几年211、985有过什么变化吗?
  早在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就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而近几年,官方也在逐渐淡化985、211工程概念。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一计划是目前国家新一轮重点大学建设的指导文件。
  为什么要逐渐淡化211、985工程呢?
  教育资源
  “985工程”和“211工程”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其中的高校以资金支持,但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而有的大学并不是一流,但是它有的学科却很好。
  所以,工程中,“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投入资金的方式,其实代表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千校一面
  “985工程”和“211工程”中,其实是在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纳入大工程的高校,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规模,把生均经费等等变成指标。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这样一来,大家都为达标而努力,忽视学科建设”,很容易形成千校一面。
  地域分配
  对于长沙来说,可能还好,有4所211大学,但纵观全国,112所“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其中,对比北京和河南、河北,会发现巨大的差异。
  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占比达28.57%,而河南和河北普通高校数量均超过100所,可是211学校均仅有1所,分别占比0.83%和0.99%,而且两省拥有的985高校数量均为0。
  而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人为圈定的,可能存在的地域差别对待,也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终身制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评审与建设,虽然反映了学校的实力与科研水平,但是一旦获得身份认同,就是终身制。
  这可能意味着各个学校后期发展的动力和冲劲减弱,985高校、211高校和其它高校的三个类别,也许进入某一层的学校安枕无忧,进入不了的也不再努力争取,因为没有更多名额。
  那211、985文件失效之后呢?
  其实在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新部署中,就将“985工程”、“211工程”、“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而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表示,正研究制定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学校的强弱都是学科决定。
  这些211、985文件的失效,对考生有什么影响?
  其实,真正有实力的学校,是不会怕取消985和211的,实力在,头衔也没那么重要了。
  但对于考生来说,志愿填报肯定有影响。但在纠结“该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时,这些文件的废止和未来“双一流”,可能意味着考生可以更加注重专业的学术水平和全国排名。
  最后,来看看广大网友怎么说~
  @灼:985、211只是一个名字啊,取消了不代表学校什么都没有了。举个例子:没有了皇冠,贵族也不会变成土鸡。
  @落梅已纷乱:我放弃大江苏的好资源填了西部的985、211,现在说取消就取消了???
  @_老周:该牛逼的还是牛逼,该怂的还是一样怂。
  @李小强Robot:双一流建设是对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学科两个方面进行评估。211和985工程主要侧重的是学校层面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规模等,评价体系单一且缺少人性化,前期出现大学合并热,综合性大学热,大学改名潮等,都是为了迎合这个评价体系,导致一些知名工科院校设立文学院,贪大求全。
  @大橙子在奋斗:洗牌固然是好,让大学流动起来,固话就像一个标签,而流动也能给普通高校一个目标。
  @兰兰养了一直臭鼬:啥?那以后是不是就分,有空调大学和没空调大学了?也好。
虽然不知道211、985工程文件失效后,
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走向,
但也许之后比起学校,
学科方面会更加被注重。
只不过现在的小编只想说:
这一届的考生们,苦了你们了。
本文由“爱长沙”编写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985、211要取消?不要过分期待|211|985_新浪新闻
<h1 id="artibodyTitle"
fid="、211要取消?不要过分期待
  新浪新闻专栏:知识分子
  撰文 | 王洪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 | 李晓明
  教育部近期清理了一批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不少媒体兴奋异常,均把此作为重磅消息推出。许多人据此判断,985项目、211项目要停止了,这个判断是对是错,是真是假?
  一流大学是钱堆出来的吗?
  毋庸讳言,985、211从一开始实施就遭到了很大质疑。之所以质疑,就在于它造成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竞争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极大不公平,使本来就已经失去平衡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变得更加不平衡了。因为985、211的经费投入无一例外是来自国家财政,是国民的税收支出,把大量的财政经费支持少数学校是否公平就值得考量。而大量的资金支出的实际效果如何就更值得考量。
  大量的财政支持背后依赖一个虚假的假设: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大量的投入,我们现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投入差距巨大,所以,要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增加投资!这给人造成一个假象:世界一流大学是靠钱堆出来的!无奈,目前仍然有许多人相信这个假设。这个假设是真的吗?事实上是假的,因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钱虽然多,但却是经过自己辛勤努力争取来的,而非无偿获得的,简单地根据人家多少钱我就需要多少钱的假设当然是假的!
  另外,我们根本没有考虑人家的大学资源的分布状况,也无法做到人家大学多元的经费来源渠道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匆忙地注入大量的国家资金去建设运行机制并不成熟的大学,无疑是造成低效运作、大量浪费、官僚主义、简单化管理的温床。这样造成的结果不仅是办学效益的下降,而且是办学质量的下滑。因为不需要练就内功就可以获得大量资源的话,那么只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就可以获取大量好处,如通过合并或挖墙脚就可以把数字做得漂漂亮亮,如此怎么再有心思去关心真正的科研与教学的一线事情?!
  大学身份标签化的“暴力”
  而大量财政投资造成的另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学校的身份差异和身份固化。与身份差异相伴随的是各种政策待遇的巨大差异,于是高校间的两极分化迅速地拉开了,本来是差异无几的大学,在经过标签后就变成了天壤之别。
  一方面的情况是进行挖墙脚,另一方面的情况是大量的人才流失;一方面是具有高待遇高福利,另一方面则是入不敷出和举步维艰。生源素质也迅速开始分化,高素质生源马上扎堆地走向985,其次是流入211,这种不经过奋斗努力仅靠政策的操纵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巨大的优势,让人们感叹,办学再努力不如学会政策上的紧跟。当然,有些政策是具有特定指向的,未必紧跟就能够跟得上。这正是政策的玄妙之处。这也鼓励了高校造假、造假、再造假,因为只有把数字做上去了、做漂亮了才能获得各种优惠政策,进而才能获得更大的福利。这种高度不平衡政策的背后都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于是对于不平衡的政策人们又不能反对,否则就背负上道义上的罪责。这也是符号暴力的可怕之处。
  无可置疑,这种政策仍然是计划思维的结果,是依靠行政命令指挥大学运作的习惯使然。为此一些高校迅速炮制了十年或十五年规划达到世界一流的规划目标。经过十五年之后,虽然一些数字确实上去了,但人们发现其办学水平依然如故,甚至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求学精神反而衰退了,不知这样的大学是靠近世界一流呢还是与一流大学渐行渐远了呢?
  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办学机制的先进,而非经费的优越。即使经费的优越,也是社会回馈的结果,而非无偿获得。一旦不劳而获的话,就无形中鼓励了人的投机取巧、懒惰、不思进取,就把人们的精力大量地牵扯进争名逐利、繁琐的利益分配之中,于是人们就没有什么精力去从事科学探究了。靠引进外援也仅仅是权宜之计,不可能获得长远效果。所以,无偿的资源供给只能放纵一些低效的管理行为,培养出一批投机者,是不可能把大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去的。
  “请神容易送神难”
  今天提出要清理那些985、211建设的政策文件,实际上是一个再正常不过行政行为,只是因为涉及到985、211这样敏感的话题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我们知道,新旧政策更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政策是一成不变的,政策总是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当需要出台新的政策时,与新政策出现交织的旧政策自然需要清理。
  但政策之间实质上是保持连续性的,不可能新政策出台完全颠覆旧政策,那样的话岂非自我否定。故而,教育部出台“统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实质上仍然是985、211的延续,只不过这次把学科与学校并列,淡化了学校主体意识。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难题,在经过23年之久的211政策和18年之久的985政策之后,学校身份和学科排名基本已经形成定局,在一般学校的学科在失去大树的依傍之后,怎么可能突然地脱颖而出呢?即使存在少数例外,也必然是在过去已经受到关注的学科,如此而言,“双一流”建设无疑是在强化传统的985、211的优势而已。
  无论如何,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到一些政策信号:淡化身份意识,鼓励学科创新。也就是说,传统身份已经很难超脱,如果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创新,不然就很难挤入渐趋固化的传统优势学科行列!这不得不说是为那些处于劣势的学校的优势学科开辟了一条生机。但可以设想的是,这批处于弱势学校的优势学科,要从强势学校中虎口夺食是多么不易!
  因此,对于985、211将要取消的说法不要过分期待,因为政策惯性已经形成,何况历史是无法更改的。如果经过了20多年的211建设和近20年的985建设,一些学校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说明政策本身是失败的。对此,政策制定者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除非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管理非常不善的高校,绝大多数原先的985、211高校与学科都会被照单全收。不管如何,这仍然是向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政策迈出了一步。
  在一个讲究出身的时代,985、211的身份会伴随一个学校的终身的,也会伴随一个校友终身的,除非985、211也建立了退出机制。可大家明白,“请神容易送神难”,要让一个学校退出这个行列,估计难度要大上不知是多少倍。如此,身份固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现在采取淡化身份意识的策略是正确的,也许 “双一流”是去标签化所采用的新标签,当然,对于985、211高校而言,各种有利于强化自我优越身份的新标签能够获得越多越好,以此观之,未来高校之间仍然会出现不容小觑的恶性竞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政为什么不是98521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