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碱性形成的差异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文内容
《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中学&&&&& 刘雪莲
本课时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氨的性质及用途,铵盐的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安排在下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细目、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附:板书设计和学案)
一、教学细目
1.通过化学家的介绍能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2.通过观察、交流能够说出氨的主要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水溶性及沸点等)。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能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形成氨水中含有多种微粒的认识。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体会氨水的易挥发性、弱碱性和不稳定性。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深化氨水含有多种微粒的认识。
5.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感受氨与挥发性酸和不挥发性酸反应的现象的差异性,并能书写氨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通过阅读、交流知道氨能催化氧化制硝酸,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通过师生共同归纳进一步体会“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化学哲学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氨是一种性质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也是水溶液呈碱性的唯一气体。本课
时的内容,丰富了由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也为后面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氨这种重要化工原料的主要性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氨水的组成及碱性。
三、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角度
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氨水,知道氨气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还知道常见的氮肥有碳酸
氢铵和氯化铵等。进入高中以后,他们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也学习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大部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具备了研究非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习的难度并不大。
2.实验技能角度
&&& &&&&&一方面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高一的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且浓氨水与酸的实验操作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指定药品,降低方案设计难
度。然后教师现场实施学生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有更好的体会。
&&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不够全面;
(2)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化学用语不规范,也相对匮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学案一目了然的任务清单,让学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然于胸,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但学案不能让学生在机械操练中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教师生动活泼的情景创设和精彩的教学环节。所以学案的内容设计和教师画龙点睛的巧妙串接十分重要。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可有时候由于不清楚实验操作要点,不明确实验观察目的,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往往流于形式,热热闹闹,效果却不甚好。这两种方法结合取长补短事半功倍。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观察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引导自学法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展开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以4人小组为单位,4人分工明确,分别担当实验操作员、实验现象记录员、组织协调员、发言交流员。每个人“挂牌上岗”,各司其责,体现关注每个学生需求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设计思路
“氨”是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重点知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具有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眼(观察实验现象),手(动手实验),口(动口议论),脑(动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指导学生学会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来加深对氨的性质的理解,以期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本节课围绕“知识线”与“情感线”两条线索展开: “知识线”是以氨的性质学习为线索,从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方面是氧化还原反应—氨与水反应、与酸反应,另一方面氧化还原反应—氨与氧化剂反应。通过运用对比、预测、交流与评价、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并书写相应化学方程式,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最终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氨的性质的知识网络构建。&&
“情感线”是在教学中,通过哈伯这位化学家的卓越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认识到科学是造福人类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设计:设计这些实验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目前实验水平尚且有限,以及场地和设施的不完备,所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各有不同。
喷泉实验让学生对氨极易溶于水这一较抽象的物理性质有非常直观的印象,但喷泉实验装置较复杂,所以喷泉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
氨和酸的反应,学生不难理解,但是浓氨水和挥发性的酸可以不接触就直接反应,学生体会并不深刻,通过魔棒生烟,强化学生对氨气能与氯化氢气体直接反应的认识。这个实验操作十分简单,现象也很明显。浓硫酸由于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将浓盐酸改为浓硫酸的实验,可以师生合作在讲台上完成。
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这一事实,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一结论,然后教师演示学生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到氨气和氨水的区别,升华学生对氨与水反应的认识。
六、教学用具
&&&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课件、导学案
仪器及用品:烧杯、圆底烧瓶、双孔橡皮塞、胶头滴管、玻璃棒、集气瓶、试管
试剂:浓氨水、浓盐酸、酚酞溶液、浓硫酸、氨气、酚酞、红色石蕊试纸、蒸馏水
七、教学过程
【字体: 】
上一篇:没有了!
教育行政网站:
教育科研网站:
基地学校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体差异的形成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