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题为什么选c不选a和b的? 历史概念型选择题。

> 【答案带解析】(15分)历史 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
(15分)历史
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8分)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7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族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7分)
【解析】略
考点分析:
考点1:明治维新
※背景(历史条件):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①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
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
※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
◎主要内容:
①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③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
经济:殖产兴业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②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作用:
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附: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①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考点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
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在他的领导下,英国结束了封建王权统治,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巩固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他所暴露的缺点与局限,主要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不成熟的反映,并非仅是其个人原因所造成的。
2.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了美国的独立,并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3.评价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他编篡的《法国民法典》,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他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洪流,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但也有局限:君主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趋势。过度迷信武力,发动侵略战争。奴役欧洲人民,激起全欧人民反对。
相关试题推荐
(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 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暴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
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则,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点意义。(12分)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图是有关美国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选修3-5选做题】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
【选修3-5选做题】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而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和C紧连,使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C可视为一个整体。现A以初速v0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与B相碰并粘合在一起。 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已知C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v0。求弹簧释放的势能。
题型:计算题难度:中档来源:湖北省模拟题
解:设碰后A、B和C的共同速度的大小为v,由动量守恒得&& ①设C离开弹簧时,A、B的速度大小为v1,由动量守恒得&& ②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从细线断开到C与弹簧分开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③由①②③式得弹簧所释放的势能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选修3-5选做题】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主要考查你对&&碰撞,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碰撞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1、特点:①时间:过程持续时间即相互作用时间极短②作用力: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力先是急剧增大,然后再急剧减小,平均作用力很大③动量守恒条件:系统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所以,系统即使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外力也可以忽略,系统的总动量守恒④位移:碰撞过程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时间极短,所以,在物体发生碰撞的瞬间,可忽略物体的位移,可以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⑤能量:在碰撞过程中,一般伴随着机械能的损失,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要小于或等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2、两物体相碰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两物体碰撞后,动能无损失,称为弹性碰撞。当两相等质量的物体发生弹性碰撞时,则发生速度交换,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结论。&②两物体碰撞后虽分开,但动能有损失,称为非弹性碰撞。&③两物体碰撞后合为一个整体,以某一共同速度运动,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此类碰撞中动能损失最多,即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值最多。 弹性碰撞及讨论:
质量为m1与质量为m2的物体分别以速度运动并发生对心碰撞,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如图所示)。设碰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据动量守恒得据机械能守恒得由①②两式得由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 (1)若(2)若即速度交换。 (3)若,即m2的速度几乎不变。
“一动一静”模型:
(1)弹性正碰,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 m1的小球以速度v1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讨论碰后两球的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有:解上面两式可得:碰后m1的速度碰后m2的速度讨论: ①若表示表示m1的速度不变,m2以2v1速度被撞出去。②若都是正值,表示都与v1方向相同。 ③若,则有即碰后两球速度互换。 ④若为负值,表示方向相反, m1被弹回。 ⑤若这时表示m1被反向以原速率弹回,而m2仍静止。⑥两物体碰后的速度随两物体的质量比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⑦能量传递:在弹性碰撞中,传递的能量跟两者质量比有关,即两球质量越接近,碰撞中传递的动能越大;在两种情况下,传递的动能相等。 (2)完全非弹性碰撞上例中m1与m2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则有,碰后的共同速度损失的动能
&“二合一”模型:
这种模型是指两个速度不同的物体通过发生相互作用,最终两物体粘在一起运动或以共同的速度运动的模型。这种模型的主要特征是终态共速(也可以是只在某一时刻共速.而研究的过程是从初始到共速的过程),从能量角度来看,这种过程中能量损失是最大的,属于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类型,在一维碰撞中的方程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在很多情况下皆可当成碰撞处理,那么对相互作用中两物体相距“恰最近”、相距 “恰最远”或“恰上升到最高点”等一类,临界问题,求解的关键都是“速度相等”。在“类碰撞”问题中,碰撞时间不一定很短,但遵守的规律却是相同的,例如下面几种情形。 (1)如图中,光滑水平面上的A物体以速度v0去撞击静止的B物体,A、B两物体相距最近时,两物体速度必定相等,此时弹簧最短,其压缩量最大,系统损失的动能等于弹簧获得的弹性势能, (2)在图中,物体A以速度v0滑到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B上,当A在B上滑行的距离最远时,A、B相对静止,A、B的速度必定相等,系统损失的动能等于AB间摩擦产生的热量。 (3)在图中,子弹以速度v0射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木块中。当子弹不穿出时,子弹和木块的速度必定相等,系统损失的动能等于子弹与木块间摩擦产生的热量。 (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块的光滑弧面底部与桌面相切,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0向滑块滚来。设小球不能越过滑块,则小球到达滑块上的最高点时(即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两者的速度肯定相等(方向为水平向右),小球获得的重力势能等于系统损失的动能
碰撞合理性的判断方法:
碰撞的合理性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关系和速度关系: 1.系统动量守恒&2.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会增加如果物体发生的是弹性碰撞,总动能不变;其他情况碰撞后会有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系统的动能将减小。即 3.速度要符合情景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物体的速度必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即否则无法实现碰撞。碰撞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且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的物体速度,即否则碰撞没有结束。如果碰前两物体是相向运动,则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除非两物体碰撞后速度均为零。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3.条件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只受重力作用,例如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的各种抛体运动,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2)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例如物体沿光滑的曲面下滑,受重力、曲面的支持力的作用,但曲面的支持力不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3)其他力做功,但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判定机械能守恒的方法:
&(1)条件分析法:应用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进行分析。分析物体或系统的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 (或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2)能量转化分析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若只有系统内物体间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如内能),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3)增减情况分析法:直接从机械能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增减情况进行分析。若系统的动能与势能均增加或均减少,则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若系统的动能不变,而势能发生了变化,或系统的势能不变,而动能发生了变化,则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若系统内各个物体的机械能均增加或均减少,则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 (4)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除非题目特别说明,否则机械能必定不守恒。
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与机械能守恒问题的解法:
在自然界中,违背能量守恒的过程肯定是不能够发生的,而不违背能量守恒的过程也不一定能够发生,因为一个过程的进行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能量守恒只是这个过程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如在竖直平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模型中,无支撑物的情况下,物体要到达圆周的最高点,从能量角度来看,要求物体在最低点动能不小于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重力势能差值。但只满足此条件物体并不一定能沿圆弧轨道运动到圆弧最高点。因为在沿圆弧轨道运动时还需满足动力学条件:所需向心力不小于重力,由此可以推知,在物体从圆弧轨道最低点开始运动时,若在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时所能上升的高度满足时,物体可在轨道上速度减小到零,即动能可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在,物体上升到圆周最高点时的速度)时,物体可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若在时,物体将在与圆心等高的位置与圆周最高点之间某处脱离轨道,之后物体做斜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动能不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物体实际上升的高度满足。故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能单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考虑。
发现相似题
与“【选修3-5选做题】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0587123382112017347758102420121216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2011年 福建卷(第41题)
(15分)历史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普鲁士宪法》(18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8分)(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7分)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7分)
【正确答案】
A.(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B.(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C.(1)依法行政;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2)《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相关知识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历史选择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