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挡住一部分镜片,为啥像你不会消失txt江天鸿,反而会变暗,给个标准点的解释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原因是;(3)如果物距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实/虚);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4)在实验中已经得到清晰的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的(完整/不完整),但亮度变暗.(5)实验发现,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普通照相机使用就要调焦.小明想:“傻瓜”相机使用时不需要“调焦”,不论远近都可以拍出较清晰的相片.如是他查阅了说明书和资料了解到,照相机焦距是35mm时,拍摄景物在3m以外,并得到镜头成像时像距υ和物距u的数据表.根据表中数据,简要说明该相机拍摄景物在3m以外的景物时不需要调节像距的理由..
u/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υ/mm
36.27
35.85
35.62
35.50
35.41
35.35
35.30
35.26
35.23
35.21(6)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以上装置,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①将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远视眼镜对光线有作用,它应该是透镜.由此可知,在远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后方)②取下远视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戴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眼.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原因是;(3)如果物距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实/虚);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4)在实验中已经得到清晰的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的(完整/不完整),但亮度变暗.(5)实验发现,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普通照相机使用就要调焦.小明想:“傻瓜”相机使用时不需要“调焦”,不论远近都可以拍出较清晰的相片.如是他查阅了说明书和资料了解到,照相机焦距是35mm时,拍摄景物在3m以外,并得到镜头成像时像距υ和物距u的数据表.根据表中数据,简要说明该相机拍摄景物在3m以外的景物时不需要调节像距的理由..
u/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υ/mm
36.27
35.85
35.62
35.50
35.41
35.35
35.30
35.26
35.23
35.21(6)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以上装置,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①将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远视眼镜对光线有作用,它应该是透镜.由此可知,在远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后方)②取下远视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戴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眼.“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原因是;(3)如果物距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实/虚);&&&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4)在实验中已经得到清晰的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的(完整/不完整),但亮度变暗.(5)实验发现,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普通照相机使用就要调焦.小明想:“傻瓜”相机使用时不需要“调焦”,不论远近都可以拍出较清晰的相片.如是他查阅了说明书和资料了解到,照相机焦距是35mm时,拍摄景物在3m以外,并得到镜头成像时像距υ和物距u的数据表.根据表中数据,简要说明该相机拍摄景物在3m以外的景物时不需要调节像距的理由..
u/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υ/mm
36.27
35.85
35.62
35.50
35.41
35.35
35.30
35.26
35.23
35.21(6)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以上装置,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①将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远视眼镜对光线有作用,它应该是透镜.由此可知,在远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后方)②取下远视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戴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眼.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1cm.(2)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也有可能是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3)凸透镜焦距为11cm,物距为8cm,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4)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照射到硬纸片上的光线不能折射到像点,但透镜的其它部分仍有折射光线的作用,所以在光屏上仍可以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折射到像点的光线比原来减少了,像比原来变暗了.(5)简易“傻瓜”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不能改变,暗箱长度也不能改变.拍照时只要把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无论物距如何变化,都能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照相机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用调节.(6)①将另一只眼镜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应用于远视眼镜.因为远视眼镜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将远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视网膜”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②取下远视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应用于近视眼镜.故答案为:(1)11;(2)物距小于焦距&(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3)虚;放大镜;(4)完整;(5)3m以外后,像距几乎相同;(6)①会聚;凸;后方;②近视.解析(1)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解答.(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3)首先搞清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知道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4)若将凸透镜遮住一部分,由于折射到像点的光减少,像的大小不变,像将变暗.(5)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以及其应用来解答此题.(6)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②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范文十篇】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范文一:课题: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授课教师: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材: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二、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三、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四、重点和难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五、教具准备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2、多媒体课件六、设计理念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2、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它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本节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二)学法指导,探究新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组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并板书: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提问: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光具座上演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本节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符合其认知规律。]2. 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3. 提出猜想
猜猜看: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4. 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 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A 、没有找到像;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什么是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5、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 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1)凸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3、课后练习以及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七、板书设计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焦点(F)
成倒立、等大、实像光心(O)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焦距(f)
不成像主光轴
成正立、放大、虚像附件:
1. 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像,提出问题。
2. 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制定实验计划:
4. 实验过程
(1) 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 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 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 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 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 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 探究实验记录表物距u(cm)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倒立正立缩小放大实像虚像30201510853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范文二: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
1、近视眼和远视眼的镜片都是
2、透镜分为
。凸透镜是中间
的透镜。而凹透镜是中间
4、对于透镜,如图1-2所示,透镜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CC(虚线)叫做
;主轴上通过该点
的光线方向都不会改变的O点称做
。 |5、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于主轴上会聚在一点,这点叫做
。凸透镜有____个实焦点,叫这一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凹透镜是平行主轴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主轴上会聚的点,通常也叫做
。凹透镜有____个虚焦点。都常用字母F表示。
6、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即使折射光线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偏向主轴,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偏离主轴,也叫发散透镜。
7、关于三条典型光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经过(会聚在)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C、过凸透镜焦点的发散光线经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会聚在)凹透镜焦点的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D、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折射光线一定与主轴相交。
8、以下光路图不全对的是
A、仍然平行
B、会聚C、发散
D、无法确定
10、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
11、完成图1-3中的光路图
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2、过光心的光线
3、过焦点的光线
1、有一只透镜,不知道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若不准用手摸,你如何能判断出来??
2、如何测一只凸透镜的焦距??
9、如图1-2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折射光线将
范文三:沪科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学生列举:穿衣镜,汽车后视镜,哈哈镜,老花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等。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透镜。
二、新课教学
出示一块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
画出凸透镜的示意图,对照图,讲述概念:
主光轴:两个球心的连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演示实验:将一束平行光照到凸透镜的上,在凸透镜后放置一块光屏,前后移动,观察屏幕上的像。
实验现象:在某一位置,光线集中于一点。
焦点(F):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该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中焦距。
凸透镜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则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相等(即左、右焦距相等)。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学生计论:生活中哪些仪器中使用了凸透镜?
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有可能举出:眼镜的镜片。
分析:老花镜的镜片为凸透镜,但近视镜的镜片为凹透镜。
出示凹透镜,让学生观察凹透镜与凸透镜在结构上的区别: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引导学生猜想,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讲台上演示实验: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光线向外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要求学生画出光路图。
补充: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将水倒入废灯泡中,观察现象。
另外的透镜的设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设置。
三、本节小结:
透镜有两种: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又称为会聚透镜。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又称为发散透镜。
四、作业:1题。
五、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1、透镜:凸透镜、凹透镜
2、焦点F,焦距f,光官O。
六、教学后记
范文四: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3、 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 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3、 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说明: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这节课应“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可将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为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课程标准》中要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节课学生可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等几个要素,因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设置了对科学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
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了解,本节内容我们就对凸透镜构造特点及其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究。
(板书:第三节(第一课时)
透镜及其特点)
(说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师象凹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分类,像凸透镜一样将学生的思维汇聚到本课探究的课题上。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提高了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1、凸透镜:
(1)形状:中间厚边缘薄
(2)对光有汇聚作用
(3) 有两个实焦点 2、凹透镜:
(1)形状:中间薄边缘厚
(2)对光有发散作用
(3)有了个虚焦点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因此不能像投影仪或电影那样用屏幕去承接,也不能用胶片去感光,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实像:是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成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
凸透镜与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规律
(1)凸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简称:平行入射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简称:过焦点平行射出。) c、经过凸透镜光心O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简称:过光心方向不变。) (2)凹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a、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虚线表示,在入射光线一侧)过焦点(虚焦点)。 b、过焦点的入射光线(延长线透过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于主光轴平行。 c、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二)猜想和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讨论并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例如: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
小的像,,,,
师: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说明: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
、 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
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1、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说明: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培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是这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这节课除了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探究式教学法。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 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说明:学生经历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奇妙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讨论并表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形成?为什么会出现倒立的像?,,,,
(板书学生所提的问题)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
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师:与学生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 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
4、 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5、 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6、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7、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五)分析与论证: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生:根据成像的情况,数据可分为三类:一、倒立、缩小的像;二、倒
立、放大的像;三、正立、放大的像。 师: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若学生找不到2倍焦距这个
分界点,教师可提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板书结论。)
师:成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结论)
师: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说明:对数据首先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分析论证的难度,分析论证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一倍焦距分虚实。u=f是成实像与虚像分界点,u>f成实像, u=f不成像,u<f成虚像;
二倍焦距分大小。u=2f是成缩小的像与放大的像分界点,u>2f成缩小的实像, u=2f成等大的实像,f<u<2f可成放大的实像.u<f
成放大的虚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想变小。实象皆倒立,虚象皆正立。
(六)评估 (七)交流与合作
师:这节课探究到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线的折射光线.
类型之二:凸透镜成像
【例3】(05年连云港市)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u=v=2f=30cm,f=15cm。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此时物距u=10cm<f,所以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答案:D
变式题: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实验中固定了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原因是_____________。找到原因后在光屏上得到了像,如果蜡烛燃烧时间较长,蜡烛变短,则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解析:题中说“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和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说明不是物距或像距的原因,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即蜡烛火焰中心、光屏中心与透镜中心不等高。如果蜡烛燃烧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
答案:蜡烛火焰中心、光屏中心与透镜中心不等高 上
点评: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很多,如物距小于焦距、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蜡烛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外但靠近焦点,使所成像的像距过大超过了光具座的长度,这些情况(当然也包括蜡烛火焰中心、光屏中心与透镜中心不等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
类型之三:综合应用创新
【例4】一种手电筒上所有的聚光小电珠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出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即它可减小光束的发散,有聚光功能。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
A图应是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B图应是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D图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应变得发散.答案:C
变式题:(03·南京)图表示分别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出透镜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P是与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的位置).
解析:如图所示由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作过F点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由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处,作过P点入射光
类型之一:凸透镜
【例1】(05年重庆市)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阳光通过眼镜
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
透镜,眼镜乙是
解析: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说明眼镜甲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判断眼镜甲是凸透镜,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说明眼镜乙对光有发散作用,眼镜乙是 凹透镜透镜。答案:凸 凹 【例2】图4是一束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拓展整合创新
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方法一:a.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为止;
b.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D;
c.凸透镜的焦距f=D.
方法二:a.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移动凸透镜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为止;
b.测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D;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处。
D.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解析:把发光的灯丝视为一点光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得出灯丝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光束的形状.
当灯丝S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外(即它与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时,S通过透镜会成一个实像S’,如图所示,由图可见,此时透过透镜形成的光束是先会聚成一点后再发散;
A、光通过凸透镜成平行光
B、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才有会聚作用 C、对任何一个光束都有会聚作用
D、对成像的光束都有会聚作用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则蜡烛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当一个物体从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四倍焦距外,那么像(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4、小军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长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到的一定是正立的像
B、观察到的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一定是放大的像
D、观察到的一定是倒立的像 5、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无法在光屏上显示的像是(
A、正立的像
B、倒立的像
C、放大的像
D、缩小的像
6、在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前100cm处,一支蜡烛以10Cm/s的速度向凸透镜走近蜡烛运动5s,则蜡烛最后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二、填空题:
7、通过水滴看书上的字,字是______的(填“缩小”或“放大”),此时水相当于_______镜。 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直线上A、B、C三点分别用于放置器材,如图所示,其中B点应该放________(选填“光屏”、“凸透镜”或“蜡烛”),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应该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______焦距的地方。 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是实验中:
(1)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当点燃蜡烛后无论怎么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调整后,光屏上已经成一清晰缩小的像,要在光屏上成放大清晰的像,则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要想成放大的虚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_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的应用。
三、做图题:
10、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11、如下图所示,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
当灯丝S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即它与透镜的距离等于l倍焦距)时,s发出的光通过透镜后成为一平行光束,如图所示;
当灯丝S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即它与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时,S通过透镜生成一虚像S’,S’与S居于透镜的同侧且 S’离透镜较远,而在透镜的另一侧看起来,则光线好像是从S’点发出的一样,如图所示,此时射出的光束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中透镜左侧由S射出的光束)要窄一些.
由上分析知,形成图所示的光束,小电珠的灯丝应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答案:A
当堂检测反馈
1.如图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答案:(1)凹透镜
2.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A.仍然平行
D.无法确定
解析:从图中同学们若不进行分析,很容易选B为答案,这是错误的.因为凸形是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是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所以C是正确的.答案:C 3.关于观察凸透镜成像的问题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用光屏才能看到实像;
B.当透镜成实像时,不用光屏,在一定区域内也能看到实像; C.不用光屏也能看到实像,而且观察区域与用光屏时一样 D.不用光屏只能看到缩小的实像.
4.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
者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____像(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侧部分(填“左”或“右”)等效凸透镜而形成的____像(填“实”或“虚”).
答案:在水面处发生折射 虚 右 虚
5.(04·桂林)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
解析:由u=20 cm与v=16 cm,可知u>2f,即20 cm>2f,则f<10 cm;f<v<2f即f<16 cm<2f,则8 cm<f<16 cm,两个不等式解集为8 cm<f<16 cm.答案:D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凸透镜对光线具有的作用是(
范文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 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1.每组发一个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观察找出它们有什么不同?(2分钟)
2.自学教材67页68页第一段和70页信息窗的内容,学会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它们有什么作用?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5分钟)
3.然后完成下列练习:(8分钟)
(1)下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2)作出下列图像光线的折射光线(中间为玻璃),甲图可类似于
透镜, 它对光束起
作用,乙图类似于
透镜,它对光束起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在主光轴上会聚的点称为
,它到光心的距离称为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4)完成下列光路图:
4.请组内互查各成员自助练习的情况,然后进行互助。(5分钟)
5.组内讨论:(10分钟)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发现纸上有一个亮点,这个点叫
,若在纸上是一个圆斑,则纸面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应比焦距大还是小?为什么?
(2)讨论下列应填什么透镜?并说明理由。(应如何理解会聚与发散)
6.通过组内讨论,提出各组的疑难问题,可以由他组同学解释,最后解答不了的由老师解释。(5分钟)
7.由同学或老师小结本节课的收获。(5分钟)
范文六:(大营初中 八 年级 物理 学科 上 册第 4 章 )
课题: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 1 课时)
课型: 新课 主备人: 审核人: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审核时间:
使用人 使用班级 间 学案内容 教学流程
学 习 目 标 学 习 重 点 难 点 实 验 器 材 一 自 主 学 习 一.复习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____________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____________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 A.______光线、______光线、______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B.______光线、______光线分居____________两侧; C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二.新课 1、透镜的种类 ①凸透镜: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 ③如图 1 所示的六个透镜中, 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_属于凹透 镜的是__________ 光具座、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 1.引入(3 分钟) :复习 光的折射为学习透镜准 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了解透镜的几个名词(光心、 主光轴、焦点、焦距 )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作出折射光 线。 3、领略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重点: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折射光线的作图
2.学生看书 P70,P73 “拓 展一步” 完成导学案 (15 分钟) 先要独立学习,在组 内交流:在组长带领 下交流、讨论;最后 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回答问题。
2、凸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________的直线,用 CC 表示; ②光心:通常情况下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字母________表示。 ③凸透镜的焦点: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 经凸透镜后会聚于 主光 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字母________表示。 4. 测量焦距时通过问题 点?②如何得到平行 光? 3.合作探究(17 分钟)
④焦距: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焦距用字母________表示。 引 导 : ① 如 何 找 到 焦 ⑤观察图 4—36 并结合实验,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 1. 凹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则这些发散光线 的 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用字母 表示。 叫做焦距,用字母 来表示。 ②观察图 4—42,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 1. 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 合 作 探 究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 。
5. 三条特殊光线: ①第一条引导学生由焦 点的概念得出。 ②第二条有光路可逆得 出。 ③要规范学生作图。
主轴。 6.课堂检测 10 分钟
②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③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 F F 3.
0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观察上图,总结如下 ①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经过 ②指向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 。 ③经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 。 1、下列陈述中错误的是 [ ] 三 课 堂 检 测 反 馈 A.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实焦点。 D.一束光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 2、同样材料制成的、大小相同的透镜 [ ] A.表面越凸,焦距越长 C.表面凸的程度与焦距长短无关 3.完成下列透镜的折射光路图。 B.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D.无法判定
4. 给你一个透镜,你能用几种方法判断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说出判断的方法。
四 教 学 反 思
范文七: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折射原理 (2)厚 (3)薄 (4)会聚 (5)会聚透镜 (6)主光轴 (7)光心 (8)焦点 (9)焦距 (10)物距 (11)u (12)像距 (13)v (14)实 (15)倒立 (16)2倍焦距 (17)焦点(1倍焦距) (18)1倍焦距
(1)工作原理:光的折射。
(2)结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镜面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几种主要的凸透镜如图所示。
凸透镜结构特点的巧记方法
凸透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很像汉字“凸”;凹透镜的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很像汉字“凹”,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住它们的结构特点。
(3)与凸透镜相关的几个概念
①主光轴(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②光心(O):凸透镜的中心
③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
④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正确理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焦距相等。不同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凸透镜的焦距决定了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焦距越小,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偏折程度越大。
【例1-1】如图所示的透镜中不属于凸透镜的是(
解析:A选项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B、C、D选项都属于凸透镜。
【例1-2】如图所示,图中直线MN是凸透镜的________,O点是凸透镜的________,F点是凸透镜的________,f是凸透镜的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凸透镜基本概念的掌握,了解凸透镜及相关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主光轴 光心 焦点 焦距
2.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
(2)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②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于一点吗?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指对所有的光线的会聚,但不一定会聚到一点,而是指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更靠近主光轴,使它的光束变窄,如图所示。
【例2】请你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解析:光线经过凸透镜时,都是向较厚的一侧偏折。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经过焦点;若入射光线经过焦点时,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答案:如图所示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像到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描述凸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②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③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
④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即: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变小。
哎呀,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么多,怎么记得住呀?
别着急!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画图、
编写口诀等方式记忆,刚开始利用口诀 记忆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不要将“放大的像”和“像变大”混淆
放大的像指所成的像的大小比物体的大小大;像变大指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像相对于原来的像变大。像变大不等于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如物距从大于二倍焦距减小到等于二倍焦距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但像是逐渐变大的。
【例3-1】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 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由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知焦距为10 cm,物体放在透镜前15 cm处,即物距大于1倍焦距且小于2倍焦距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例3-2】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的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
【例3-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
,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A.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
B.凸透镜位于b
C.蜡烛在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解析: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说明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得到的像变小,说明物距变大,这说明凸透镜在蜡烛的左侧,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由于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像距在一倍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之内,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1)结构特点:中间薄边缘厚,几种主要的凹透镜如图所示。
(2)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3)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②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
【例4】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解析: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另外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利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且使它们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折射后所成的像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当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确定后,应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最清晰明亮的像。
(3)观察虚像时,眼睛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释疑点
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有哪些?
实验过程中移动光屏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蜡烛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6.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判定
(1)题目的图中已经给出了物和像时,通过观察题图直接判断。
(2)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判断。
①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且u<f。
④成实像时,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也变大。
(3)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也能判断出像的性质。
①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例5】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所示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二倍焦距处),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若想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________(填字母符号)点。
解析:(1)为了清晰观察烛焰完整的像,要求像成在光屏中央,为此要使烛焰、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因为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上下左右都颠倒,像在光屏上偏高,可以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光屏;如果f<u<2f,则v>2f,所以物体在A点时像应在H点右侧。(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1)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上 右 (3)B
【例6-1】一支蜡烛的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是20 cm,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与烛焰等大的像,移动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u,则(
A.当u=22 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虚像
B.当u=11 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C.当u=15 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D.当u=8 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解析:由光屏上得到与烛焰等大的像可知u=2f,即20 cm=2f,所以f=10 cm;当u=22 cm时,满足u>2f,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11 cm和u=15 cm时,满足f<u<2f,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8 cm时,满足u<f,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6-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在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得不到实像
解析:当f<u<2f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时v>2f,凸透镜位置和焦距不变,互换蜡烛和光屏,则物距变成u>2f,则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到像的性质。
7.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范围的确定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从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和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上,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确定物距、像距、焦距的范围,是解答相关习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关系式如下表所示。
30 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为20 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为8 cm时,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解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u=30 cm>2f,解不等式可得f<15 cm;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f<u<2f,即10 cm<f<20 cm;当成虚像时,u<f,则f>8 cm,综合以上焦距f的范围可得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范围是:10 cm<f<15 cm,故选B。
【例8】一个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距透镜光心十倍焦距,物体沿主光轴向透镜移动到距透镜的焦距以内的地方,在此过程中(
A.先成实像,后成虚像
B.先成缩小实像,后成放大虚像
C.像先是越来越小,后是越来越大
D.一直成不断变大的实像
解析: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折射成缩小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而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那么当物体由离透镜十倍焦距移到距透镜二倍焦距的过程中,成缩小的实像;在由距透镜二倍焦距到一倍焦距的过程中,成放大的实像;在进入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放大的虚像。在成实像过程中,像是随着物距的逐渐减小而不断增大的。
9.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f,f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2)①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移动凸透镜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为止;
②测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d;
1③凸透镜的焦距f=。 2
(3)①在一条直线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点光源S、凸透镜、平面镜(凸透镜、平面镜与直线垂直),移动点光源,使点光源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平面镜反射,又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的光斑S′与S重合为止,如图所示。
②用刻度尺测出点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d。
③凸透镜的焦距f=d。
【例9】小红最喜爱的玩具是叔叔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那是三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凸透镜,分别由玻璃、水晶、塑料制成。现在小红想探究“大小、形状相同的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是否有关”。请你帮她设计这次探究的全过程:
(1)这次探究所需要的器材有哪些?
(2)请你写出探究的主要步骤。
(3)请你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并把实验数据制成表格记录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能力。设计探究方案,要根据凸透镜能使光会聚的性质,来考虑光源与测量焦距所需要的器材以及测量方法与步骤。
答案:(1)器材:三只凸透镜、光源(太阳光)、刻度尺。
(2)步骤:①用玻璃透镜会聚太阳光,通过调整它到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出现最小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透镜中心到光斑的距离即焦距;②用水晶透镜重复进行上述实验;③再用塑料透镜重复进行上述实验;④比较三种透镜的焦距,得出结论,如果三只凸透镜的焦距相等,说明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无关,如果三只凸透镜的焦距不相等,说明凸透镜的焦距与制作材料有关。
范文八: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概括出结论。
【教学过程】
同学们动手做下面两个实验:
一、通过凸透镜近距离观察书上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
二、通过凸透镜远距离观察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想一想, 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
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要知道下列四个问题
1、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2、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
4、如何操作可以使烛焰不同的像,清晰明亮在光屏上呢?
实验时注意点:
1、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2、光屏上接收到的像叫实像.一定要是清晰明亮的烛焰像.
3、及时根据像的性质记录物距和像距.
4、注意把凸透镜、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成同一高度。
5、固定透镜,把蜡烛从远离透镜,向透镜靠近,移动光屏接收像。
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动手实验:
1、分别找出烛焰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分别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2、成像时,记录两次物距和像距。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 光屏上接收不到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
物距、像距与透镜的一倍焦距 ( f )、二倍焦距( 2 f )进行大小的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例题示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8cm, ①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②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3cm时,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的
③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6cm时,可以得 到一个、的像。 巩固练习:
1、平时喝水时,用手端着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透过玻璃杯,看看手指有什么变化?这时的水和玻璃杯相当于一个什么呢?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凸透镜焦距为 f = 15 cm)
若 u = 20 cm时,成像特点是什么?
若 u = 37 cm时,成像特点是什么?
若 u = 11 cm时,成像特点是什么?
实验中,可能导致光屏上始终得不到清晰的像的两个原因是:
3、物体放在焦距为 16 cm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课后思考:
1、找出虚实像、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2、物距变化,像距会如何变化?
3、当物体与透镜间距离非常大时,会成什么样的像呢?
六、布置作业:
课本76页第1、2题
范文九:《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引入新课、介绍透镜: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人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游玩,可以用照相机拍下美丽的自然风光;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新课教学:
1、认识透镜
向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两类透镜,问:这两类透镜在形状上有什么显著的差别?
由此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等,都是凸透镜;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比较。 演示课本P73图4-5-5实验。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
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光束抽象成光线,画出光路图。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平行光能量聚集在一点上,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
正对凹透镜的平行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 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凸透镜具有实焦点,凹透镜具有虚焦点。 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
②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光线通过后偏折得
③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每个凸透镜的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平行光,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4-5-6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想一想,它是怎样折射光的。 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可以使正对的平行光会聚于一点的现象,早在公元2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当时我国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对准太阳取火。我国在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在科技方面曾一度领先,只是在近代落伍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再创我们的辉煌。
引入课题:
复习生活中透镜成像情况引入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合作探究: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倍焦距:用2f表示 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
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分析,并明确:物距不同成的像不同 思考: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1.照相机的原理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近像远像变大(u>f),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范文十: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
1、 一些透镜的截面如图所示,在这些透镜种:
(1)属于凸透镜的是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2属于凹透镜的是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2、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
3、与透镜相关的四个概念:
(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每个透镜都有
(2)光心:透镜的中心,用字母“O来表示,其特点是通过它的光线传播
(3)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会聚光线或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在透镜两侧相互对称有
个焦点,用字母
(4)焦距:
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常用符号
4、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 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它对太阳光的
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5、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
A.光通过凸透镜后会相交于焦点
B.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有会聚作用
C.对任何光都有会聚作用
6、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经某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 (
A.凸透镜前任意位置
B.凸透镜的焦点上
C.凹透镜前任意位置 D.凹透镜的焦点上
7、图所示的是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则虚线处的透镜应是
B.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
D. 凸透镜凹透镜都不可以
8、完成下图所示的光路图
1、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称为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下面的规律:
(1)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
(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到两倍焦距之间时,成
(3)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成
3、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 呈现了烛焰倒立、
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
看到这个像,原因
4、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李明发现烛焰的实像没有呈在光屏中央,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如果需要调节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
5、探究烛焰通过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6所示,此时
A.a为物距
B.b为焦距
C.凸透镜成放大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
成清晰的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 cm时,在距凸透镜为13 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f为 (D )
B . 13 cm< f <20 cm
10 cm < f <13 cm D.6. 5 cm< f <10 cm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
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不可能得到
A .倒立、缩小的像 B .正立、缩小的像
B.倒立、放大的像 D .正立、放大的像
综合提高训练
一、 填空题
1、如图所示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的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
2、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______位置。
3、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为3cm和5cm.用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后,焦距是______cm的凸透镜使光线偏折得更多;若用焦距是5cm的作放大镜使用,则物体到透镜的距离______5c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4)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像到透镜的距离______,像的大小变______。
(5)当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为20cm,光屏上刚好能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是
______像,如果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所成像的
特点是______像。
二、 选择题
5、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B.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会会聚, 并一定会聚在焦点
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D.经过凹透镜的两条光线不可能相交
6、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物体距凸透镜20 cm,则物体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C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8、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当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9、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A )
光屏上有倒立、缩小的实像
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实像
光屏上有正立、等大的虚像
光屏上没有像
10、如图1所示,此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cm处,光屏上可承接到烛焰放大、倒立、淸晰的实像,然后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缓慢向凸透镜靠近.最终停在距凸透镜20cm处,为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光屏上所得到像的大小变化分别是(
A.靠近凸透镜,变大
B.远离凸透镜,变大
C.靠近凸透镜,变小D.远离凸透镜,变小
三、 作图题
12、如图所示,
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光线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
四、 实验题
13、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
(1)如图所示,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
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
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__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
为______ cm。
(2)请在图中画出凸透镜的主光轴。
(3)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高速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
14、小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一个焦距15 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
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18所示。
(1)若把烛焰移至20 cm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应该向_____移动,才能得
到清晰的像。 (2)小鹭把该凸透镜放在邮票正上方8 cm、10 cm、12 cm处,均可观察到与图19所
示性质相同的像,由此可得:当物距_____________时,成_______正立的虚像。
15、.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王同学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一操作的目的
(2)小刚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图20所示,其中明显需要调整的是
,这样调整的目的是
;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10㎝,调整后,蜡烛在图上位置固定不动,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的声音不会消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