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父母的性格会影响到父母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性格,那到底是怎么影响的呢

孩子性格会受父母影响 但一个是模仿一个是反向
心理学家于东辉和现场观众互动,讲述如何塑造孩子理想的性格。心理学家于东辉和现场观众互动。嘉宾麦小麦在现场给家长们传授如何让孩子喜爱阅读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嘉宾黄湘雯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陪伴,支持和放手。
讲坛现场多数是一家出动,爸爸妈妈们听嘉宾们分享育儿经历,孩子们也在认真的听哥哥讲解有趣的天文知识。
四位嘉宾齐聚讲台回答台下观众的疑问。广州仔叶泉志在讲坛上分享天文知识。观众拍摄叶泉志。
8月9日,广东科学中心与南方都市报合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举办了一期暑期特别专场,邀请多名嘉宾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家庭教育经历做演讲,进行了一次“小而真”的共商教育的对话。
麦小麦:六个办法让孩子爱上读书
麦小麦自述,父母都是老师,从小是“被丢在图书馆长大的”,耳濡目染中,书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在,她的职业也是围着书打转:自己写书,同时在花城出版社当编辑,业余还跟朋友成立了一个读书组织,又开了专门谈书的微信公众号。
如果说自己小时候娱乐方式少所以开始读书,现在的孩子从小要学的东西多得多,阅读还是那么重要吗?麦小麦觉得,仍旧重要,甚至更重要,“阅读是所有其他技能的一个基础”。
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这是人们基本都认同的。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阅读也是提高理解、表达等语言能力的办法,“就比如,一些小孩数学不好,但其实他是语文不好、理解力不过关,不能理解一道题目的意思”。
与看电视、看iPad上的视频不同,阅读是大脑进行独立、复杂的思维的过程,包含了理解、想像的过程,而视频、图像是被动接收的,两者对大脑的训练非常不同。
另外,麦小麦觉得,阅读还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因为,爱读书的人,遇到事后更容易到书里去找共鸣、找伙伴,能发现“哦,原来这种烦恼不是我一个人有”,还能找到解决的途径。阅读在这方面的意义,与艺术、音乐一样重大,都是人生一种基础性的素养。
虽然有种种好处,但人们并不是天生都会爱上阅读,毕竟这是一件费脑子的事,阅读要形成习惯才会长久。现在,麦小麦养育着两个孩子,在实践和职业中,她摸索出了一套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
这些方法,关键词是“吸引”,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阅读的乐趣,培养读书习惯,最忌讳的是“命令“任务”式的读书要求。
麦小麦喜欢深圳一个阅读机构的座右铭:“给孩子十本书,不如给他一本好书;给孩子十本好书,不如给他一种阅读方法;给孩子十种阅读的方法,不如给他一个可以一起阅读的妈妈爸爸”。
布置阅读氛围
在家里布置出阅读氛围。比如多买书,布置出舒服漂亮的书房、书柜。作为氛围的一部分,家长也要多读书,“整天看电视、打麻将、看手机的家长,你要求孩子看书,也不太现实,毕竟孩子最大的本能是模仿”。
勿把阅读变任务
拒绝功利心。这是中国的家长尤其要注意的事,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本身就是非常功利的制度,看“闲书”有人会觉得是浪费时间。
也有人方法上太功利,把阅读变成了孩子的“任务”,整天唠叨,还要考察进度、检查心得什么的,总想看看效果。虽然这是很自然的心理,但孩子容易有逆反心理,被任务化的事,特别容易让孩子反感,会觉得是家长在限制、要求、束缚,就反而偏不好好读,会作对。
把阅读做成游戏
那么,该怎么引导孩子读书?以玩的心态,尤其是偏小的孩子。比如学龄前的孩子,把阅读做成一种亲子游戏的话,玩法就很多了,既可以讲故事给孩子听,也可以找手工书陪孩子做手工,还可以引导他把书里的场景画出来,还有表演,家里人一起对着书玩角色扮演,等等,“小孩子是非常有想像力的,都不用什么道具,你说这个就是海盗船,那里是船头,引导一下都很容易进入一个特定的故事场景的”。
麦小麦展示了自己孩子是怎么玩书的。有的是画画,照着书里图来画,或者直接把记忆中的某幅画模仿着画出来。有的是剪贴,把汽车杂志上的车剪下来贴在本子里,再写或者画一点背景、说明之类。麦小麦发动自己编书的职业习惯,把孩子的画和剪贴作品也做成了书。到孩子二年级时,还自己写过一个无厘头的故事“小明的新衣服”,她帮忙做成了一本“书”,孩子玩得非常开心。
帮孩子挑选合适的书。简单说,家长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搜集一些靠谱的阅读推广人、儿童作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关注儿童绘本、一些奖项情况,知道有哪些好的出版社、好的读书品牌,这些都是有心的家长慢慢搜集、积累的过程。
允许孩子看“无用之书”。《爆笑校园》之类的读物,不少家长觉得低俗无聊,不许孩子看,但孩子又喜欢看,麦小麦觉得,这种“无用之书”,虽说不鼓励,但也不用费力阻拦孩子看,从这些书开始增加阅读量也是好的,不用太着急。
还要允许不同的读法、阅读姿势。有时候,硬性要求读书时要坐得很端正,是一种限制,可能让孩子反感。只要注意保护视力,趴着看、靠着看其实都可以。提醒孩子保护视力、读书一段时间后稍作休息,也是有技巧的。贸然去送水、送水果,会打断孩子注意力。可以跟孩子提前约定,比如半个小时休息一下,或者看完一个故事休息一下,等孩子认可这个约定了,可以自己上闹钟、定时,养成习惯。
独立分享。人们看到喜欢的书,都会想要找人分享,孩子也一样,“当他找你聊的时候,你一定要放下手里的事陪他聊,当他希望你读一读那本书,也一定要去读,其实小孩子的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如果能就这本书、书里的角色跟孩子产生一个共同的话题,对亲子的沟通是非常好的渠道。
关键是“独立”。“千万不要说,他一看完就去问‘来跟妈妈讲讲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什么中心思想,麦小麦强调,所有小孩都会反感这种任务式的总结,天生的反感,会觉得有难度,会连带着对读书也产生反感。
家长想这样问也正常,但一定要克制,用很自然的方法跟孩子沟通,“可以主动跟他聊你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如果你真的对他喜欢的书有心得,他会感受得到、会愿意跟你沟通,但他不想聊的时候,也要允许他不想聊”,总之,分享读书心得,需要足够的耐心,切忌把分享变成任务。
不要逼孩子读书
别急着给孩子贴“不爱读书”的标签。麦小麦特地点出,当孩子说不喜欢读书的时候,别急着当真,更别当做负面标签来告诉别人,“当然,所有的负面标签都别给孩子贴”。
因为,“不爱读书”可能只是孩子一时的情绪,也许是读书有各种压力、他不喜欢,也许是最近读的书他不喜欢,也许是觉得读书占用玩的时间所以不喜欢。
不管怎样,家长不要去强化孩子“不爱读书”的感觉,也不要逼着孩子读书,而是用各种办法吸引他发现读书的乐趣。
观众:读书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
麦小麦:各有好处。快读可以在短时间内读更多的书,而且读得很爽。慢读可以慢慢享受回味。比如很刺激的童话书,忍不住想飞快地读,那就快读就好。比如科普书,有些词不太懂,就可以慢慢读、边读边问边查。当然前提是都读进去了,既不能为了快而快、读完都不记得,也不能慢到要走神了。
观众:女儿非常喜欢阅读,但只看故事书,比如马小跳系列、一些童话书,其实老师也不希望孩子读太多校园故事书,怎样才能引导孩子看更多类型的书?
麦小麦:孩子可能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校园里、同学间,父母可以介绍一些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一些比较好的少儿版经典名著,用更好更有趣的东西吸引孩子,并且陪伴孩子读书。但不要禁止、命令孩子读书。
观众:给孩子买了一套《热带雨林历险记》,发现他每天都在看、反复地看,书柜里其他书都没兴趣,怎么引导孩子看其他的书?
麦小麦:这个问题一点都不用担心,如果孩子反复看一套书,你只要确定它是不是一套好书就可以了。他会从这一套书里看出很多东西、你自己想不到的东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一个热带雨林的生物学家。如果他对其中一个方面感兴趣,会要求找更多更深的书来看,这种专注力是一种美德。
怎样培养出性格好的孩子
心理学家于东辉常上央视的《心理访谈》,他在本期小谷围科学论坛上主讲了孩子的性格培养问题。
“开心、善良、快乐、随和、自由、想像力丰富、爱好广泛、不够专心、热情、博爱……”应于东辉邀请,一名女观众上台,列举了对自己性格的十个描述。
这些性格特征是怎么来的?在于东辉与这名观众的问答中,观众慢慢发现,其中一些与这名女士的父母关联不小,“……嗯,父母都是医生,很善良、博爱;爸爸妈妈都比较开心……”也有些特征跟父母相反,“……爸妈都比较严肃,但我和我女儿都是特别热情……我原来也做医生,但容易不专心,就改行了……”
为什么有的性格和父母相似,有的又正相反?于东辉介绍,其实,孩子性格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影响下形成的,但形成过程有两个不同的机制,一个是模仿,一个是反向。
比如,父母打孩子的话,有的小孩会模仿,长大了也会打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小时候发现,父母在打他的时候属于更“厉害”的一方,他向更厉害的一方学习;有的小孩会很痛恨父母打他,长大了绝不打孩子,这就是一种反向形成。
什么情况下,孩子会“模仿”,什么情况下会“反向”?于东辉说,这个潜意识里完成的机制,其实现在并没有研究清楚。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如果孩子跟父母关系良好,父母身上同时具有的性格,基本都会在孩子身上形成。
那么,如果父母一个严谨一个马虎,孩子会继承谁的性格?可以说,“第一,跟谁关系越好,谁身上的特征就越多;第二,他越想念谁,他学谁的特征就越多”,就像一些单亲家庭,小孩的很多特征不像家长本人,反而像他没怎么见过的那个家长。
这里面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孩子对父母性格的模仿程度。首先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孩子心灵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我们看到很多案例,没有例外”,父母天天吵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更容易吵架,父母不吵架的话,孩子也就不喜欢吵架,这就提醒家长,吵架最好不要当着孩子面吵,“尤其是12岁以下的小孩子,伤得最狠”。
其次是父母自身的特征和状态。比如,他认为,抑郁症的发生跟父母会有很大关系,抑郁的父母更容易造出抑郁的孩子。
可以说,父母关系越好,孩子与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越好,从他们身上模仿的性格就会越多。换句话,家长们自身关系要好,自己的性格要好,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好的孩子。
父母在知识上、心智上、情商上,都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黄湘雯有一个16岁的女儿,去年去了英国读书,一年中就走出语言障碍,拿到了全A成绩。“学霸”也不是只会读书,羽毛球、钢琴都拿手,还找到了未来的专业领域:法医学。
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黄湘雯在小谷围讲坛上和家长们分享了与女儿相处的心得、感悟,“陪伴”、“支持”、“放手”是三个关键词。
陪伴: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黄湘雯的分享从一篇作文开始。是小学五年级时女儿老师留的一个命题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别的孩子都写爱迪生、爱因斯坦的某句名言,或者一语古诗宋词,但她女儿的答案是八个字的一句话:“你今天过得还好吗?”
这是黄湘雯每天接女儿下课时,在车上说的第一句话。问过之后,女儿就开始了“滔滔不绝”,就像女儿作文里写的,她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哈哈大笑,每天都有一场“口水战”,她写“我多希望我们这样的口水战在未来也能时常发生”。
这让黄湘雯清楚地意识到,女儿有多么渴望家长的陪伴,而陪伴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相处时间,而在于对孩子的了解、理解,在于真正有效的沟通,“虽然孩子放学回家后一直在跟父母相处,但你真的了解他今天发生了什么,真的知道他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吗?你真的知道他讨厌什么、喜欢你什么吗?”
黄湘雯说,她在女儿小学时期是班上唯一全程参与学校读书日活动的家长,没有错过任何一场典礼、开放日、跟老师见面会等等,在女儿的羽毛球训练时也都在旁边看着。
对于陪同训练的事,不少家长、她自己母亲都说没有必要每次都陪,但她不觉得,“其实我都是在远远的角落里,不打扰她,但结束之后,我可以跟她说哪个时候教练踹了你一下、什么时候教练表扬了你一下,哪个动作非常棒,等等,我会有非常多的话跟她说,有非常多可以寻求她回应的一些点”,如果没有这个陪伴的过程,她就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可以聊什么。
支持: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最关键的是,在每一个时间段,你能够知道怎么样是真正的支持”,黄湘雯讲,也许孩子五岁的时候,支持就是稍稍鼓励一下“今天我们再练15分钟的琴怎么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简单的鼓励已经不够了,需要家长更多地参与和了解,并帮助孩子打开眼界、增长见识。
她能做的是,常去学校做“问题家长”,基本和孩子每一任班主任、老师都谈话,去真正地了解孩子这个阶段需要些什么。孩子小学四、五年级时,英文老师说,孩子阅读没太跟上,她回来后就跟孩子一起读书,一年时间里孩子英文阅读从第二层级升到了最好的第六层级。
女儿初二的时候,黄湘雯帮女儿报名了一个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活动,玩法就是抽签选出自己代表的国家和话题立场,做出立场文件。女儿抽签的结果是,要讨论“挪威在非法器官买卖问题上的立场”,连她都觉得这个话题太难、太大了,但她还是帮女儿读资料到半夜12点多,女儿接着上网去找挪威这个国家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做到半夜两点,再写出立场文件。
去年去英国读书后,黄湘雯发现,女儿学习中面临的一些专业问题是需要“举全家之力”来做的,比如,他们地理课上有一个题目,要讨论全球化给某个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我的妈呀,这是什么题,地理课讲全球化可以理解,但还要讲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结果就是,从事制造业的孩子爸爸也加入,全家集体讨论怎么解答这个题目。
孩子还遇到过“地壳运动给某个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这样的题,黄湘雯意识到,从小孩子受到的教育中,其实缺少了经济、商业这一块,于是,她又帮孩子报名了一个模拟商赛活动。
放手:为什么让女儿15岁时独自去英国读书?
孩子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让她去英国读书,黄湘雯从这个“最艰难的决定”讲“放手”。
在去英国读书前,黄湘雯和丈夫已经带女儿去过两次英国,在她13岁时还让她自己背个包单独去过一次,“没错我就是干过这么一件疯狂的事,问题是,那次在机场送她走的时候,她连头都没回,背着个包很高兴就走进去了”,黄湘雯就想,所谓“放手”可能更多是孩子的需求,她到一定年龄了,要探索这个世界、探索未知的东西,也许是时候要她出去了。
种种铺垫过后,去年9月,女儿开始独自在英国读书了。开始时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出国前一直读国际学校,还是遇到英文不合格的问题。但一年下来,语言不再是问题,女儿拿到了全科A的成绩,还找到了将来大学想读的专业:法医学。
黄湘雯在展示PPT上放出一张带法医学英文单词的图,对女儿的这个选择不无自豪,“女儿问过我,我选这个专业你不惊讶吗?我说,没什么好惊讶的。我已经习惯她独自做出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她觉得,女儿能够独立面对未来,能够拥有选择的能力,已经非常好了。
黄湘雯回想,自己15岁的时候还在上高一,后来上大学读什么专业也完全是爸爸定的,而女儿这个年龄已经知道将来想做什么,那么她能做的,就是和女儿一起上网查大学的信息,来选择去哪一所大学,并考虑需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朋友、同事们得知女儿的选择,第一反应是“好找工作吗?”,但黄湘雯的考虑是,如果真爱一样东西,自然会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就这么发生了。孩子的独立非常重要。”
观众:我自己很勤奋,但孩子很懒,怎么回事?是“反向”机制起作用了吗?
于东辉:你没有的,可能小孩父亲有,这不一定是“反向”形成的,所以要跟孩子爸爸讲,如果已经形成了,只有靠他长大后更多地交流、辅导去慢慢改造。
观众:我跟小孩关系不错,但孩子太爱玩游戏,禁止不住,怎么办?
于东辉:对你的小孩,有两种不同的力在“拉”他,一个是游戏的吸引力,一个是游戏之外世界的吸引力,如果游戏外的世界让他很有压力,自己不能主宰,他就会被游戏世界拉过去,因为游戏里一切都是他自己主宰的,他会感觉非常美好。如果孩子在游戏以外的世界里可以作主,有精彩丰富的生活内容等着他,就不会被游戏吸引。一味禁止的话,比如晚上八九点的时候,他不玩游戏还能做什么?做作业?坐在家里无聊?有没有跟家人玩的机会?所以,家长也要把孩子游戏之外的世界安排得精彩。
观众:国内中小学教育仍处在高考重压下,国外教育和国内比有什么不一样?
黄湘雯:国内教育有好的一面,尤其是基础学科教育,我经常听说中国出去的孩子数理化非常棒,当然是在国内也很棒的前提下。我女儿去英国读书后,我感觉她思考的问题更多了,比如地理课上的题目已经涉及到伦理、外交、经济等,国外的人文学科值得借鉴,他们还开设了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等,我觉得对中国孩子是很有效的一个补充。
观众:我可能没有条件把孩子送出国读书,在国内的传统教育环境中,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时跟学校、老师有冲突,怎么办?
黄湘雯:这个问题我和先生想过很多,最后是“一刀斩断”式的,把女儿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好处就是有非常宽松的环境。实际上我自己是传统教育下成长的,我理解你的困扰,在社会环境就是“中考要考名校、大学要读名校”的氛围下,还是想给她一个宽松的环境,我没有办法有终极解决方案,只能说,孩子在家里的时候,请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天马行空,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观众:我的学历不高,怎样在孩子不同年龄有更好的陪伴和支持?
黄湘雯:父母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很多东西也是现学、现发挥的。女儿在初中参加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时,除了非法器官买卖,其实还碰到过有关儿童性交易的话题,对于我们自己就难以启齿,还要去解释给孩子,要查资料获取信息,我们非常大的感触就是,父母自己在知识上、心智上、情商上,都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配合得好。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摄影:南都记者 陈坤荣 实习生 田歌  作者:李文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父母在孩子面前千万别做五件事 会影响孩子一生
对于0-6岁的孩子,处于情商和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影响,好的性格,好的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是孩子的第一任,父母的素质也会影响孩子们的素质,对于0-6岁的孩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的孩子多半是在模仿大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影响,好的性格,好的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不要抱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脾气大?为什么我家的宝宝叛逆?为什么我家的宝宝就难缠?一定要先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其实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后天的性格的发展,脾气的养成都是取决于家长们的教育,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以下五件事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多半脾气不会好,这些多半孩子还会缺少安全感,动不动就会发脾气,任性,执拗,甚至会以发脾气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小的时候是在模仿,等孩子大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来解决问题,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吵架,他们每一次吵架我都很紧张,害怕,没有安全感,有时候自己会担心他们会不会离婚?不要我?只要他们一吵架来,我就好害怕,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哭着劝他们不要在吵下去。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对自己真的影响很大,有了心里阴影,所以现在我和甜甜爸爸说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话好好说,要是真的要吵坚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吵,等孩子不在的时候在理论。2、不要在孩子面抱怨父母的心态也对孩子有影响,家长没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还小,他的价值观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还没有形成,父母的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安全感和信任,叫孩子过早的对社会产生了恐惧感,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对于以后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也会有影响。对于家长来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因为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什么过去不去的坎,不要抱怨,积极的去面对,给孩子传递生活正能量。3、不要在孩子面关系紧张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关系紧张,不大声说话,或者是不搭理对方,别小看孩子,他们能感觉出来父母间的关系情况,家庭气氛紧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胆小,害怕,父母感情不和、常年争吵不休、孩子生活在恶劣的氛围中,孩子的身心备受摧残,情绪消沉,烦躁不安,进而会叫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甚至为了逃避而离家出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请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叫孩子从小就知道家才是自己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才是自己最可以依靠的人。4、不要在孩子面前只顾玩手机电脑我们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电子产品,很小的宝贝手机,平板,还有电脑比大人玩的还厉害,经常和一些家人聊天,说自己的孩子成迷手机和电脑游戏不能自拔,还有带着孩子参加聚会的时候,家长为了叫孩子们安静,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人一个手机或者平板在那玩游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呢?家长们要反思自己了,如果不是大人成天抱着手机不放,只顾玩手机也不愿意跟孩子玩,不和孩子交流,孩子慢慢的也会觉得手机或是电脑一定很好玩,要不怎么爸爸,妈妈们这么感兴趣,孩子也不会被手机和电脑吸引,也到不了玩起来不能自拔的境界,如果我们大人平时不玩手机和电脑,我想孩子也不会被这些电子产品所吸引,父母的孩子的老师,别再孩子面前玩手机了,有时间孩子还是多陪陪孩子吧。5、孩子面前千万不要不拘小节
此不拘小节,是值指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最好把不好的习惯都改掉,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像是那些东西随便乱放,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买东西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还是那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我们的孩子,不能叫我们的孩子觉得大人们那些不好的习惯是真确的,不能把你的坏习惯在孩子身上继承和发扬下去!为了孩子,建议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把缺点都改正,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还有公共道德上的不好的习惯都要改,时时刻刻都给孩子做个榜样。孩子也会明白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作者/甜甜妈&文章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综合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艺瀚的父母到底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