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补习班复读高考报名后下学期转到其他学校后,体检表在哪拿,需要交钱吗?

复读学校 |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_复读学校,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清华,考生,学生,状元,成绩,学校_惠安新闻热线
当前位置:惠安新闻热线 >
& 复读学校 |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
复读学校 |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
作者:&&&&来源:&&&&&&&&浏览次数:332750次
[复读学校]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  这段时间,不少外省新生陆续开学报到,考到省内大学的孩子们,也已经准备起来,此时此刻,最纠结的,莫过于一帮没有录取到理想本科、准备复读,但又在与家里做拉锯战的孩子们。  有几
  这段时间,不少外省新生陆续开学报到,考到省内大学的孩子们,也已经准备起来,此时此刻,最纠结的,莫过于一帮没有录取到理想本科、准备复读,但又在与家里做拉锯战的孩子们。
  有几位家长向唐老师咨问复读问题,解释的多了,觉得有必要拿出来做个专题。
  之前在专科大讲堂上已经做过分析,当时听过大讲堂的亲应该都明白,复读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需要理性分析。
  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在劝别人的时候像个智者,真正到了自己身上,纠结一点都不比别人少。
  那么,到底该不该复读?什么样的孩子在复读?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复读?
  唐老师梳理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希望对您和孩子有用:
  先来看看厦门某中学小陈的纠结,这篇文章是《海峡导报》报道的,唐老师一直收藏着,今天拿出来一用:
  讲述:
  我害怕复读成为危险的赌局
  陈同学(厦门某中学2011年理科高三毕业生)
  我的高中三年都是在厦门某中学度过的,由于基础不好,从高一开始,我总是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成绩在班级也只能算中下水平。直到高三,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尽管我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成绩还是一直都提不上去。
  为了高考,每天我都是起早贪黑,生活的内容就只剩下读书、吃饭和睡觉,复习到凌晨12点多更是很正常的事。到了周末,还要接着补习,每周的休息时间最多只有一个下午,这样的作息贯穿了我整个高三。
  高考前最后一次省质检,我考了500多分,所以参加高考时我信心满满,可是到了高考放榜那天,394分的成绩让我就彻底崩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之前一向很开朗乐观的我,这次连续一个多星期不想接任何人电话,不想和任何人联系。因为394分这个分数实在差得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当时,家里人很快就建议我去复读。但是之前我从没有过复读的想法,我一时真的难以接受,因为这对我来说意味着要再花费一年的青春重读高三,意味着我至少在未来的一年时间里将和我的同学们脱节,意味着比高三更大的压力将要加在我身上。
  为了复不复读的问题,我纠结、忐忑、犹豫了很久,我知道按我现在的分数,不仅本科上不了,就连专科都报不了好的学校和专业。不能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我很不甘心,而现在照此看来,也只有复读可以重新带来希望。
  因为我的姐姐在两年前已经复读过,看着她比第一次足足提高70分的高考成绩,我也希望自己能和她一样去拼一拼,我也想为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次。如果我复读的结果能像她那么圆满,如果选择复读可以改变我的将来,那我义无反顾。
  但是我知道,复读的风险是很大的,我以前就听说过有人第一年考上本二,复读一年之后甚至连本科都上不了。而且我以前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起先规划得很好,但到最后总力不从心,再加上姐姐告诉过我,复读过程中,学习遇到瓶颈,成绩长时间都无法提高的情况也很常见,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前几天,我终于鼓足勇气报名复读学校,但我对自己下一次高考能成功却只有一半的把握。现在,无形的压力每天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担心自己再次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担心自己又被同学比下去,我也担心自己即将付出的一年时间和精力会得不到回报。
  这些天以来,我满脑子都是无数个“万一”,万一我坚持不了,万一我又考不好,万一我的成绩只提高一点点,那我的付出不就白费了吗?选择复读,我却患得患失,复读,好像真的成为一场危险的赌局。
  患得患失是复读生普遍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高考补习学校校长林开锦认为,上述陈同学的焦虑和担心,是复读生最正常的心理表现。复读生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复读一年之后的成绩没有提高,或者甚至比第一次高考的成绩还差。但在他看来,自从高考改革后,高考考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只要不比别人笨,多学一年,进步的几率非常大。他认为复读其实就是再考一次,没什么好怕的。
  从另一方面说,复读的结果如果要达到真正有意义的程度,就必须从专科提高到本科,或者从本二提高到本一,但很少人能跨越这条线,除非原本分数就很接近本二或本一的分数线。但退一步讲,即使努力了一年只提高了10分或20分,到时候选择学校的面就会变宽,所以,复读只是把选择大学的时间往后推迟一年。在林开锦看来,这样的赌注并不大,他认为人生那么长,一年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重要。
  虽然今年很多高校都扩大招生,有些民办高校甚至对考生的高考分数不做要求,考生不愁上不了大学,但正因为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倾向于追求更理想的大学。
  其实,考生选择复读终归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很多学生纠结于选哪所学校好,也是因为分数不够高。林开锦介绍,在高三阶段,学生经历过大大小小数百场考试,应该都已经练就了稳定的应试心理,由于发挥失常而导致考砸了的学生也比较少,而2008年以来,福建省实行平行志愿,分数优先,所以高分学生落榜的情况基本不存在,所以发挥失常和志愿填报失误并不是导致学生复读的主流原因。
  真正的主流原因是分数没达到心仪高校的要求,这与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有关,才会有那么多“不甘心”的学生选择复读。
  复读,不是重读一遍高三
  林开锦提醒,并不是所有考生都适合复读,那些本人没意愿复读,而且确实读不下去的学生,就算被家长逼着到学校,也不大可能进步,那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以前由于志愿填报制度的不同,复读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很多,但现在由于平行志愿制度的实行,几乎不可能有那么多学生能上清华、北大,所以考生复读选择学校时,不能以个别高分考生为参考标准。学生应该以学校的平均提高分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参考当年高考的难易程度。
  现在很多学生对复读存在误区,认为复读就是回炉,其实不然,复读不是重读一遍高三,复读,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短板进行辅导。要知道,复读过程中,最拉分的往往是最薄弱的科目,因为薄弱科目进步得最慢,所以应该对最弱科目加以重视。
  林开锦表示,50%家长不愿让邻居朋友知道自己孩子复读,20%学生自己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复读,这都是面子问题在作祟,其实复读不应该被当成是一种羞耻,复读也是另一条退路,复读生更是受人尊重的群体,因为他们为了目标,愿意去承受很多东西。因此,做好充分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复读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既然选择了复读,就应该义无反顾,坦然接受刚刚经历过的失败,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正不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会帮助复读生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新京报》也专门做过复读方面的专题,他的调查结果是:
  考霸复读多为“名校情结”“理想专业”
  一起来看看:
  刘丁宁,,辽宁省文科状元,复读次数:1次,2013年入读港大,2014年考取北大,复读原因:偏爱北大中文系
  刘秋实,2014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复读次数:2次,2012年考取哈工大,2014年考取北大,复读原因:偏爱北大
  江焕波,2011年,入读清华,复读次数:1次,2014年考取香港城大,复读原因:专业不满
  周剑,2003年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考状元,复读次数:3次,2006年入读华中科大,复读原因:不及格被退学
  陈一天,浙江嘉善县高考文科状元,复读次数:3次,2009年考取复旦大学后复读,复读原因:想圆北大梦
  新京报记者梳理15个曾引起媒体关注的“考霸”案例,发现“北大清华名校情结”“追求理想专业”对学霸们选择复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新京报梳理近年15个考霸案例,7人为状元复读,10位考霸考上清华北大
  两名状元复读被指“职业考霸”
  新京报记者梳理15个曾引起媒体关注的考霸案例中,其中7人为状元复读(含省、市、县状元),4人系复读后成为高考状元。从复读结果看,有10位考霸考上了清华北大。1人考上香港城市大学,1人考上华中科大,其余人未知去向。
  一状元从复旦北大清华退学后复读
  新京报记者发现,15位考霸中,5位考霸均因有“北大清华”情结复读,4位是追求喜欢的专业而复读,3位是为了考上“北大清华”中的“理想专业”而复读。
  其中,有“清华梦”的吴善柳复读次数最多,达到10次;今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刘秋实为了实现“北大梦”则经历过复读两次,今年才圆梦。
  德州齐河县高考理科状元陈一天则为“清华梦”从同济大学退学复读两次,最后一次媒体报道的复读情况显示其暂未考上。
  由于部分考霸复读次数多,其中的2人还被质疑为“职业考霸”——为赢取学校及当地的高考奖励而不断高考。
  如复读3次的浙江嘉善县文科状元陈一天,曾考取过人大、复旦,但都没有入读。面对质疑,陈一天回应媒体称因“北大梦”而不断复读。2010年他再次高考,媒体报道其分数考取北大较难。
  2005年南充市理科高考状元张非(后改名张空谷)曾因从复旦、北大、清华等三名校退学后3次复读引起质疑。
  2007年,他以高分再次考入清华大学,他回应质疑时表示,其不断退学是因为“迷恋网络导致成绩不及格被退学。”
  湖北安徽最盛产高考复读状元
  新京报记者从15起考霸案例中发现,考霸案例最多的是湖北省,共有3个。其中王攀考取武大后因“清华梦”复读,2009年以宜昌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
  据中国校友会网所发布的《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从高考复读状元的地区分布来看,湖北高考状元中复读生人数最多,有5人,居全国首位;安徽有4人,名列第二;山西和重庆各有3人,并列第三。
  对此,21世纪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2008年,复读率在地区上的差别比较明显。平行志愿实行以后,高分落榜的学生已经大幅减少了。总的来看,还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更高,越是发达的地区复读率越低。因为在欠发达地区,升学是考生比较容易实现成功的途径,如果上二本以后还是很艰难,而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就算上二本也没关系。
  专家:板子不应打在学生身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记者介绍,因名校情节而复读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上大学独木桥”变成了“名校独木桥”。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等教育本身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高校的等级化管理为社会划分高校优劣提供了坐标。不同等级不仅占有的资源不一样,考研究生、就业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他认为,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也存在缺陷。虽然有的地区实行了平行志愿,但考生还是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在报考志愿时还是存在很大的博弈成分,很难在学校和专业之间两全。
  “归根结底,是不健全的高考制度导致了这几种畸形的高考状态。”他提议,如果我们也能双向选择、多元录取,学生拿到几张录取通知无后顾之忧后再选,对学校的满意度会得到提升;自由转学制度,进入学校不合适,可以根据当年高考成绩及最近课业表现转到其他学校。
  对于高分生挤占教育资源的说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个别学生的选择对高考秩序的影响不大。“现在高考的录取比例已经超过75%,所以个别学生的选择影响远远降低。”
  “考多少次是学生的权利。”熊丙奇认为,“板子不应该落到学生身上,应该在制度上调整,使制度保证考生在高考录取中的选择权利。”
  原因:不满专业从清华退学考取港校
  江焕波:只想学物理
  7月20日,武汉考生江焕波收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近,他在准备香港学生签证的材料,也许还会开始学习一些广东话。
  三年前的夏天,江焕波曾收到的则是清华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年,他考了678分,但为减轻家庭负担,江焕波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定向班,学费虽然优惠,但一旦毕业必须到定向企业服务5年。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江焕波说,在报考清华的时候,自己就想读物理。但是当时分不够,所以报了机械自动化专业。
  然而在就读清华大学后,江焕波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物理学的喜爱。慢慢地,他萌生了退学再次参加高考的想法。
  去年11月18日,江焕波彻底告别清华学子身份,成为武汉国华复读学校的一名复读生。
  他对记者回忆,重回高考阵营,对他而言“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比较自信。”江焕波所在的复读学习的校长刘邵阳对新京报记者介绍,江焕波并不浮躁,自觉性很好。与别的学生不同的是,江焕波作息规律,并不熬夜。
  而在这个复读过程中,江焕波不再如三年前“非名校不上”的心态,他说,他所明确的是自己要学物理,而不一定非得要上哪个学校。
  如今,即将赴港学习的江焕波说,其实现在感觉和以前上大学的感觉差不多,也很兴奋。而这次不同的是,要去读自己想学的东西,心里感觉更踏实。
  原因:名校情结
  从武大退学考入清华
  王攀:奔着清华名头去
  曾考入武汉大学,却在38天后退学。随后在一年后摘取2009年宜昌市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
  回忆起在2008年退学的决定,现在已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王攀对新京报记者说:“只能说当时年纪小,太任性。”
  2008年,王攀以635分被武汉大学电气工程系录取。然而,在他看来,这只是高考失利的成绩。当时他已做好了不填报志愿的打算,后来在父母的劝阻下,仍然去武大读了一段时间。
  然而,王攀只在武汉大学读了38天就选择退学,重回母校当阳一中复读。对于这个决定,王攀对记者解释,小时候就挺向往清华,而清华的吸引力主要是来自于长辈的灌输,自己其实从未到过清华大学。
  在2009年成为宜昌市理科状元之后,王攀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在去之前,王攀说,自己是“奔着国内最好的理工高校这个名头去的”。到了清华后,老师、同学、校园都很不错。
  对于近期多个高分考生退学复读的现象,王攀说:“这些都是个案,每一个选择的人所面对的情况都是特殊的。”
  但我们都清楚,真正选择复读的孩子,并非都是学霸。
  根据老徐的了解,高考复读生一般可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原来的基础很差,高考没考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下决心复读要把基础补上,来年再考;
  第二种是在高一、高二时放松了学习,到了高三下学期才开始努力,成绩立即有明显进步,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树立信心,认为复读一年后肯定能考上;
  第三种是认为高中未遇名师,如果求学环境改变可能提升成绩而复读;
  第四种是认为自己有实力,只不过当年高考考砸了,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有较大差距,希望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第五种是高考成绩可以念名校的高职专科,但考生心中装的是本科梦或对名牌大学情有独钟,也决定复读。
  第六种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结伴共同走“复读”的道路。
  当然还有其他选择复读的情况。
  必须清楚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复读。
  之前有专家做过专门分析,认为复读后成绩提高的空间差别很大,提高成绩最大的那部分学生第一次高考分数大概在300分到400分之间,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但知识点掌握不系统,需要有好的老师在复读补习时点拨,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层面,这类考生一般能提高50-70分左右。
  而460-530分或以几分之差没能考上本科院校的高分考生,一般复读考分上涨的空间较小,其原因高分考生希望明年考得更好,对分数的期望值很高,焦虑的心情使神经变得敏感而脆弱,这种高压力往往导致高考发挥失常,故高分复读后成绩反而下降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复读一二年的,成绩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动,总是距本科录取线差一点。
  如果是考生成绩一般,家长强迫考生复读,考生迫于无奈,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差,再次参加高考,成绩更难有提高。
  某高中复读班的辅导老师作过统计,复读班学生55%的成绩下降,30%持平,只有15%提高,其中只有5%能提升一个批次。
  可以这样说,考试发挥失常、知识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考虑复读,而学习成绩一般,提高潜力不大的同学就不太适合复读;本人有积极性、有毅力、心理压力承受力强的同学可以考虑复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的同学就不太适合复读。
  走进复读行列是需要勇气的。
  几乎对每一个复读生来说,从高考失利或录取学校不如意到决定复读,这中间所经历的思想斗争是极其激烈而复杂的。高三的日子毕竟是紧张而难忘的,放弃高职再去走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对身心都是一种压力和考验,绝非每一个人都能承受。
  因此,是否复读要有自己的冷静分析,要三思而后行。 -
- 复读学校 |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
[复读学校]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  这段时间,不少外省新生陆续开学报到,考到省内大学的孩子们,也已经准备起来,此时此刻,最纠结的,莫过于一帮没有录取到理想本科、准备复读,但又在与家里做拉锯战的孩子们。  有几
延伸阅读:关键词:
[复读学校]录不到理想学校,该不该选择复读?  这段时间,不少外省新生陆续开学报到,考到省内大学的孩子们,也已经准备起来,此时此刻,最纠结的,莫过于一帮没有录取到理想本科、准备复读,但又在与家里做拉锯战的孩子们。  有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