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一事无成歌词”全词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⑴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双调小令,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上下片共六十字,平韵格。⑵欧阳公:即北宋文学家欧阳修。⑶声:指词牌。⑷扃(jiōng):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⑸梅萼(è):梅花的蓓蕾。⑹秣(mò)陵:秦改金陵为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⑺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⑻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⑼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⑽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根据词序,此词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而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长按关注每晚不见不散&整理不易点赞就是打赏编辑:山野村夫邮箱:(欢迎原创投稿)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删除。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山野村夫读书会(sycfdsh)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sycfdsh爱上作者,爱上书!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ycfdsh爱上作者,爱上书!&&&&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1)试解析这首词上阙中的三个“深”字的含义及三个字叠加在一起的作用。(4分)答:&&&&&&&&&&&&&&&&&&&&&&&&&&&&&&&&&&&&&&&&&&&&&&&&&&&&&&&&&&&&(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慨。(4分)&&&&&&&&&&&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三个“深”字,前两个为形容词,状庭之幽深曲折(1分);后一个“深”字为动词,协助疑问(1分)。三个“深”字叠加,不仅渲染出庭院的幽冷深邃(1分),而且收到了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1分)。(2)整首词几乎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传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2分),通过今昔对比,作者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个人愁苦的沉抑悲怆的感慨(2分)。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含义,掌握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写的时候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附《临江仙》赏析: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元宵节前后,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词人抵建康已近一年,国事日非,返乡无望,精神逐渐消沉,于是深居简出,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触动情怀,并直接引用。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云窗雾阁常扃”,化用韩愈“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扃”的意思是关锁,整句词的意思是:幽深的庭院深藏在云雾当中,一片迷茫,看不清楚,而窗子常闭,阁门深锁,似乎与世隔绝。这应是主人公心情渺茫、极为孤寂的写照。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柳梢已有春色,梅花的花蕾也生出来,而且都渐渐看得清楚了。此句写景,好比淡墨勾勒。一个“渐”字,写出了光阴流转,梅树柳枝在春天渐渐丰盈起来的情景。“秣陵”“建康”都是指江苏南京。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感月吟风”,也就是“吟风弄月”。词人说,她过去做了许多写诗填词之事,可是现在老了,竟一事未成。李清照早年自负诗才,有过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今背井离乡,有的只是黯然神伤。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句词的意思:满腹人事,一腔悉怀,郁结在心,有谁能了解呢?山河破碎,漂泊异地,老去无成,更是让伤心不已,憔悴不堪。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花灯,踏雪寻诗呢?“试灯”,宋人极重元宵节,每逢元宵,灯市总是热闹非凡,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预赏,无论试灯还是踏雪,都是李清照当年所喜好。如今,境遇不同,情绪也就不一样了。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9641141810275929119620115166293418南宋词专题过关检测_中国教育出版网
教师频道:
客服热线:400-688-1789
您的位置: >
南宋词专题过关检测
附件名称:南宋词专题过关检测.doc
本站资源不支持下载工具下载
南宋词专题过关检测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应用(22分,前4题,每小题3分,第5题1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D) A. 鹧鸪zhè& 销魂 xiāo& 豆蔻 kòu& 蓦然mù B. 遥岑 qín& 靖康 jìng& 淳熙 chún 堪脍huì C.阑珊 lán 驿站 yì& 怆然 cāng 黍离shǔ D.螺髻 jì& 东篱 lí& 鲈鱼 lú&& 玉簪zān ★解析:A项“蓦”应读mò;B项“岑”应读cén,“脍”应读kuài;C项“怆”应读chuàng。 ★答案:D 2.下列各句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A. 浓睡不消残酒(喝剩下的酒) B.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轻易) C. 遥岑远目(远处的小山) D. 灯火阑珊处(零落稀少) ★解析:A项中“残酒”应解释为“残醉,残存的酒意”。 ★答案:A 3.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⑤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A.重阳节  春节 & 元宵节 七夕节& 冬至&& B.春节 && 重阳节& 元宵节 冬至 & 端午 C.重阳节  元宵节 春节 & 七夕节 端午&& D.元宵节  春节  端午 & 重阳节& 七夕节 ★解析:①出自李清照《醉花阴》,作者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②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句描写的是元宵佳节,满城万灯千盏,遍地生辉,又时有焰火璀璨冲天的景象;③出自王安石《元日》,除夕放爆竹是我国传统民俗;④出自秦观《鹊桥仙》,鹊桥是传说中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地方;⑤出自唐代文秀《端午》,“楚江”“直臣冤”暗写屈原投江自尽的事。 ★答案: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婉约派是词中一大流派。该派词作题材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作品情思曲折,含蕴深厚;语言婉转绮丽。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周邦彦、陆游、李清照等。 B.豪放派为宋词又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该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张元干、陈亮等。 C.古体诗中,有一种诗叫作“乐府”。“乐府”本是汉代创设的一种专管音乐的机关,那些配乐歌唱的歌辞,就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为“乐府”。后来,由于词作也是按谱填写且可以演唱,所以词的别号也叫“乐府”,如《东坡乐府》。 D.陆游和辛弃疾两位爱国诗人同是生活在中原沦陷、宋室偏安的年代,他们的诗句都充满了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A项中陆游不是婉约派词人。 ★答案:A 5.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知否、知否?&&&&&&&&&&&&&&& 。 (2)莫道不销魂,&&&&&&&&&& ,&&&&&&&&&&& 。 (3)三十功名尘与土,&&&&&&&&&&&&&& 。 (4)&&&&&&&&&&&&&&& ,只有香如故。 (5)二十四桥仍在,&&&&&&&&&&&&&&&&& 。 (6)&&&&&&&&&&&& ,山深闻鹧鸪。 (7)&&&&&&&&&&& ,那人却在,&&&&&&&&&&& 。 (8)爱上层楼,&&&&&&&&&&&&&&& 。 ★答案:(1)应是绿肥红瘦;(2)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八千里路云和月;(4)零落成泥碾作尘;(5)波心荡冷月无声;(6)江晚正愁余;(7)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8)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阅读探究(40) 1. 阅读下面一首词,做后面两个小题。(8分) 临江仙 李清照 并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秣陵,建康(南京),词人丈夫曾任江宁知府,死后葬于此地。建安,在今福建省。②感风吟月:指与其丈夫赓和诗词的生活。 (1)欧阳修的《蝶恋花》全词为:“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比较二词,说说其所写时令与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4分) ★解析:《临江仙》中“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的是初春之景;《蝶恋花》中“雨横风狂三月暮”一句写的是暮春之景。《临江仙》下阙表现作者无意赏春的飘零之感;《蝶恋花》下阙表现的是少妇独守深闺的苦闷。 ★参考答案:李词写初春,欧词写暮春。李词表现的是无意赏春的暮年飘零之感,欧词表现的是少妇深闺独守的苦闷。 (2)全词巧用对比手法,形成多重比照,试举例说明。(4分) ★解析:“春归”与“人客”对比;“感风吟月”与“老去无成”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 ★参考答案:上片“春归”与“人客”对比,“春归”忆往昔,“人客”叹此时。下片先以早年“感风吟月”和“如今老去无成”对比,然后又用过去的“试灯”、“踏雪”和现在的“憔悴”、“凋零”对比,写出了无限凄凉。 2. 阅读下面一首词,做后面的题目。(8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 (1)这首词是“代人赋”,词中写的是所代之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上阙的“离恨”和下阙的“相思重上小红楼”可以判断写的是女子的离愁与相思。 ★参考答案:女子的离愁别恨与相思之情。 && (2)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柳塘新绿却温柔”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析:从上阙的“柳塘新绿”可知是初春季节,用的是反衬手法。 ★参考答案:初春季节。反衬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3. 阅读下面一首词,做后面两个小题。(8分) 夜 游 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上片写“梦”。请从“听”“望”“想”三个角度对“梦境”作描述,并说明其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的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士,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就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 ★参考答案:对梦境的描述:落雪的早晨,凄凉的号角声阵阵贯耳,望见一支披着铁甲的骑兵冒雪衔枚、静悄悄地疾奔,好似一股勇往直前的洪流,想到西北边塞的守卫和收复失地的战事。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系前方军旅生活,关注边塞抗金战斗的爱国情怀。 (2)下片写“梦境”。试从“以景衬情”的角度,简析词中展示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 ★参考答案: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谴责。 4.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4分) ★解析:词人选取特征性的景物来表现“早”。 ★参考答案: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解析:从“心共马蹄轻”一句可以判断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既有直接描述,又有以景衬托。 ★参考答案: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由于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5.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罗敷歌 贺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④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秋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解析: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本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参考答案: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解析: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情绪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秾丽。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意境得到了抒发,颇体现贺词情思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色。 ★参考答案: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三、拓展阅读(38) 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解析: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解答。 ★参考答案: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解析: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澈。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 ★参考答案: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4分) ★解析:元军占领临安后,给杭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座繁华的南宋都城,突然变成了元军逞凶纵欲的乐园。词人看到此情此景,真是悲愤交集,内心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首词的上阙,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铁马蒙毡”以下三句说:南宋灭亡了,临安已变成蒙古统治者的天下,元军的铁骑到处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看到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听到的是遍地哭泣之声。甚至,连那往日为人们照明的花灯,似乎也在流着痛苦的泪水。 ★参考答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辇下风光”以下三句,作者进一步写了他对京都这座美丽城市的留恋,自己将要长期在山中过着孤独隐居生活的苦闷,以及对从海路逃往南方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人们的关怀和向往,同时,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辇下”,这里指京师(临安)。 ★参考答案:“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解析:“惊”有“吃惊”之意,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见”字仅是客观叙述。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这首词前三句写悲凉,下片转写欢乐;过片写欢乐的高潮,结尾二句又跌入悲怆的深渊。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 ★参考答案: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4分) ★解析:回答炼字题时,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即表情达意,一要紧扣其修饰限制的对象,概括出物的特征,一要深究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形式方面,即手法技巧,一是注意修辞手法,一是注意词类活用。需要注意的是,炼字题不宜就字论字,而要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即结合诗句的内容去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4分) ★解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前句写江潮。潮因风急,拍岸惊涛,加上暮色苍茫,更使江潮呈现出雄浑沉郁的景象,为实写。后句写闻笛。“酒阑”二字,不是一般的陈述,而是想到“愁与恨,几时极”时,以酒浇愁之后的描述。“闻塞笛”三字,是全篇主旨所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为虚写。当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边防的军事重镇,言外之意,长江北岸的辽阔国土已被金兵占领了。远处传来的悲凉笛声,更使人感到格外辛酸、痛苦、愤怒! ★参考答案:“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5.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2分) ★解析:运用了拟人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4分) ★解析:上片写独宿王氏庵深夜所见所闻,屋里屋外景象凄凉,令人慨叹失路英雄之无奈,下片高度概括,用"平生"两句写出生平踪迹与抱负,又与上片之景形成鲜明对比。妙在结处秋宵梦觉,眼前仍是万里河山!身居陋室而心怀天下,浩然正气扫去萧索低沉情调,全词为之一振,可谓有奇变之美。 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句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 ★参考答案: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一周下载排行榜12345678910
Copyright&&&2005-&,&All&Rights&Reserved
新出网证(豫)字001号&|&豫ICP备&|&豫B2-&|&客服热线:400-688-17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事无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