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积水饮食注意什么5.8.cm用抽水吗

食品卫生与检测 随着新的食品资源的不断开发,食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影响,使食品产生许多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 化学元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3. 细菌及毒素对食品的危害; 4. 霉菌毒素对食品的危害; 5. 病毒对食品的危害; 6. 寄生虫对食品的危害; 7.环境污染物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8.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9.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 10.农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11.兽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12.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3.掺伪食品的危害性; 1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5.食品与餐饮卫生管理; 16.食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 第一章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长期以来,人们特别重视化学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但却忽视了食品本身的天然毒素,一些媒体片面地将天然食品宣传为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事实上,因天然动、植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屡有发生。 绿色食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不用高残留,剧毒农药 )的食品。 有机食品:遵照一定的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基因工程、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 原理采集或生产的农副产品。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原料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生产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一、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一)动物肝脏中的毒素: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除了作为食品外,还被加工为肝粉、肝组织液等,用于治疗 肝病、营养不良、贫血等。 但是肝脏是动物最大的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各种毒素、药物、异物大多经过肝脏代谢、转化;进入人体的细菌、寄生虫(如肝片吸虫)可在肝脏生长繁殖;动物本身可能患有肝炎、肝癌、肝硬化等。肝脏产生的胆汁、胆酸主要参与消化脂肪,但也通过胆汁排泄许多代谢产物(如Hb的代谢产物)。胆酸也有毒副作用,是中枢N系统的抑制剂,其中牛磺胆酸作用最强,脱氧胆酸次之。牛磺是牛的胆结石,为名贵中药,牛磺解毒丸作为抗菌、消炎、退热、 镇定、解惊药用于传染病和脑出血及高热、抽搐、惊风、昏迷不醒的急救。但许多研究发现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猪肝脏中的胆酸含量较少,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但未煮熟或食用过多会产生危害。 各种动物肝脏含VA较高,但人摄入量超过200~500万单位时,就可引起中毒,成人一次摄入200g鲨鱼肝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状为前额和眼睛疼痛、眩晕、困倦、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出现红斑、脱皮等;大量VA引起视力模糊、失明和损害肝脏。检疫和食用肝脏注意: 1. 健康肝脏赤红、均匀,如肿大、有淤血(颜色暗红)、结节、坏死、胆汁流出污染肝组织(呈黄绿色),肝管、胆管内有寄生虫等,不能食用。 2. 食用前浸泡3~4小时,用清水洗涤,除去 肝管内胆汁,烹饪时彻底煮熟。 3 .一次食入不可太多。 (二)鱼类毒素:已知含有毒素的鱼类约有600多种,产于我国的约170种。其中研究最清楚的是河豚鱼毒素,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产的河豚都含有毒素,毒素的分子式C11H17N3O8,分子量319,无色结晶,稍溶于水,在pH3~7的范围内稳定,耐热性较强,100℃时不失去生理活性,毒性比氰化钠高1000倍。 河豚毒素有河豚毒(河豚精、河豚戊糖)、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河豚肝脏毒素。其中 河豚卵巢毒素是已知的分子量最小,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成人致死量为0.5mg。河豚毒素是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中枢发生麻痹。中毒初期感觉麻痹、全身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口唇、舌尖、指尖刺痛发麻,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最后语言障碍、瞳孔散大,常因心血管、呼吸中枢麻痹引起死亡。 其它鱼类毒素如青海湖裸鲤、石斑鱼、鲶鱼等有鱼卵毒素;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鳙鱼等有胆汁毒素。 (三)贝类毒素:贝类中的毒素是由海洋甲藻类、淡水中的蓝绿藻类产生的。贝类摄入此种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是结合状态,当人食用贝类后,毒素迅速释放并呈现毒性。甚至有人在海边散步,吸入一点水滴也可引起中毒。最早分离和提纯的贝类毒素是石房蛤毒素,也称岩藻毒素,分子式C10H17N7O4,分子量299,白色,易溶于水,耐热,胃肠道易吸收,致死量0.54~0.9mg。后来又发现几种结构与石房蛤毒素相近的毒素,如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

食品卫生与检测 随着新的食品资源的不断开发,食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影响,使食品产生许多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 化学元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3. 细菌及毒素对食品的危害; 4. 霉菌毒素对食品的危害; 5. 病毒对食品的危害; 6. 寄生虫对食品的危害; 7.环境污染物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8.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9.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 10.农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11.兽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 12.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3.掺伪食品的危害性; 1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5.食品与餐饮卫生管理; 16.食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 第一章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长期以来,人们特别重视化学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但却忽视了食品本身的天然毒素,一些媒体片面地将天然食品宣传为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事实上,因天然动、植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屡有发生。 绿色食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不用高残留,剧毒农药 )的食品。 有机食品:遵照一定的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基因工程、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 原理采集或生产的农副产品。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原料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生产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一、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一)动物肝脏中的毒素: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除了作为食品外,还被加工为肝粉、肝组织液等,用于治疗 肝病、营养不良、贫血等。 但是肝脏是动物最大的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各种毒素、药物、异物大多经过肝脏代谢、转化;进入人体的细菌、寄生虫(如肝片吸虫)可在肝脏生长繁殖;动物本身可能患有肝炎、肝癌、肝硬化等。肝脏产生的胆汁、胆酸主要参与消化脂肪,但也通过胆汁排泄许多代谢产物(如Hb的代谢产物)。胆酸也有毒副作用,是中枢N系统的抑制剂,其中牛磺胆酸作用最强,脱氧胆酸次之。牛磺是牛的胆结石,为名贵中药,牛磺解毒丸作为抗菌、消炎、退热、 镇定、解惊药用于传染病和脑出血及高热、抽搐、惊风、昏迷不醒的急救。但许多研究发现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猪肝脏中的胆酸含量较少,一般不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但未煮熟或食用过多会产生危害。 各种动物肝脏含VA较高,但人摄入量超过200~500万单位时,就可引起中毒,成人一次摄入200g鲨鱼肝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状为前额和眼睛疼痛、眩晕、困倦、恶心、呕吐、皮肤发红、出现红斑、脱皮等;大量VA引起视力模糊、失明和损害肝脏。检疫和食用肝脏注意: 1. 健康肝脏赤红、均匀,如肿大、有淤血(颜色暗红)、结节、坏死、胆汁流出污染肝组织(呈黄绿色),肝管、胆管内有寄生虫等,不能食用。 2. 食用前浸泡3~4小时,用清水洗涤,除去 肝管内胆汁,烹饪时彻底煮熟。 3 .一次食入不可太多。 (二)鱼类毒素:已知含有毒素的鱼类约有600多种,产于我国的约170种。其中研究最清楚的是河豚鱼毒素,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产的河豚都含有毒素,毒素的分子式C11H17N3O8,分子量319,无色结晶,稍溶于水,在pH3~7的范围内稳定,耐热性较强,100℃时不失去生理活性,毒性比氰化钠高1000倍。 河豚毒素有河豚毒(河豚精、河豚戊糖)、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河豚肝脏毒素。其中 河豚卵巢毒素是已知的分子量最小,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成人致死量为0.5mg。河豚毒素是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中枢发生麻痹。中毒初期感觉麻痹、全身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口唇、舌尖、指尖刺痛发麻,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最后语言障碍、瞳孔散大,常因心血管、呼吸中枢麻痹引起死亡。 其它鱼类毒素如青海湖裸鲤、石斑鱼、鲶鱼等有鱼卵毒素;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鳙鱼等有胆汁毒素。 (三)贝类毒素:贝类中的毒素是由海洋甲藻类、淡水中的蓝绿藻类产生的。贝类摄入此种毒素对本身无害,因毒素在贝类体内是结合状态,当人食用贝类后,毒素迅速释放并呈现毒性。甚至有人在海边散步,吸入一点水滴也可引起中毒。最早分离和提纯的贝类毒素是石房蛤毒素,也称岩藻毒素,分子式C10H17N7O4,分子量299,白色,易溶于水,耐热,胃肠道易吸收,致死量0.54~0.9mg。后来又发现几种结构与石房蛤毒素相近的毒素,如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积水饮食注意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