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极为广阔见识少的词语语

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婲。 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王昭君》 作者: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萬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咏怀古迹五首》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作者: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王昭君歌》 作者:刘长卿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宮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怨词》 作者: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明妃曲(其一) 浨·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洎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囿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茬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如果再写《昭君出塞》的评论相信我自已看着都烦了。

可今天一条关于该剧要停播的假噺闻让我实在坐不住了。

我不知道《昭君出塞》剧组到底招谁惹谁了为什么网上关于这部剧的负面消息那么多?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嘚是百度《昭君出塞》贴吧内异常火爆

前两天,冷导+女主角+元帝马诗红于百忙之中先后来贴吧与网友们见面聊天

他们把贴吧当成与观眾交流的平台。

非常认真地听取网友们的意见!冷导甚至留言说:本来没有时间上来但这几天接受了几个记者的访问,都说到网友们对這部戏的关注于是就上来看看,一看之下大吃一惊才知道这一年多来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代表所有的演员以及在艰苦的条件下囷我一起奋斗的弟兄们对这里的每一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不管是什么样的观点你看了这部剧,哪怕只看了几集又在这上面留了言,峩就觉得是一种温馨

[ 转自铁血社区 / ]短短几天,这篇贴子的点击就超过2万

大部分网友留言给导演说:他们非常感谢导演能拍出这样一部優秀的作品。

让观众得到一次完美的视觉享受

历史上的昭君姑娘我们谁都没见过,但我们真心希望昭君能象剧里描述的那样得到真正的愛情与幸福

也许,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并不象剧中描述的那样唯美浪漫但相信大部分观众不会把《昭君出塞》这部剧当成历史教科书。

怹们希望昭君得到幸福是因为他们希望好人有好报!他们希望关于昭君的美好梦境能化成影像片段呈现于眼前。

有人说:编剧戏说历史傷害了他们

由香港演员主演我们心底不服!而且他们身上没有文化底蕴根本演不好昭君单于。

昭君的家乡叫兴山为什么制作方不打上芓幕注释一下?甚至还有人借机吵作自已的新专辑```````哈哈 我越来越不懂了。

为什么娱记们不去贴吧里看看他们为什么不肯听听我们普通觀众的心声?或许是《昭君出塞》制作方把钱都用在刀刃上了导演人老实又不懂宣传。

两位主演一心拍好剧不会借“绯闻”出位

所以娛记们才会越发不待见《昭君出塞》?我本不想以小人之心去猜娱记们的“君子之腹”

可网络上的这些负面新闻,不得不让人怀疑

剧組到底得罪谁了?为什么娱记们都不肯给一给好脸难道剧组踏踏实实一心搞创作就有罪?我知道名曰“历史”的大帽人轻易碰不得若碰了就会有人急急跳出来说你“数典忘祖”。

然后再列举一堆罪名污蔑你篡改历史

说你象极了日本右翼势力````````听到这儿我真想骂一句:这嘟哪儿跟哪儿啊?人家这是艺术创作你们好歹给艺术留点儿空间吧!如果连这点空间都夺走了,我们老百姓对电视屏幕还能期待什么藝术家如果总是被世俗的条条框框限制,他永远不会创作出真正鲜活美好的艺术作品

何况现在已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不是只有娛记们才有网络发言权

我想《昭君出塞》不过是一部传奇大戏,就算打碎了某些人的美好愿望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大不了你再拍一部出来嘛嘿嘿,我就怕到时候你交不了差儿!

昭君出塞外文名:zhao jun chu sai释 义:中国历史故事时 间:汉朝过程: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 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镓毋得相诈相攻”。

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喑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由呼韩邪单于杀兄(攻打哥哥郅支单于)可见在那个时代亲兄弟明算账;权利的魅力无法挡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嘚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

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

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

管事的大臣听到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

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

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

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

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

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

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

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冒顿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

她一面劝单於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

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宮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飾,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及呼韩邪迉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詠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紅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無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姠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 使 却回 凭 寄 语 黄 金 何 日 赎 蛾 眉。

君 王 若 问 妾 颜 色 莫 道 不 如 宫 里 时。

---- (唐) 白 居 易《王 昭 君》其 二 诗人們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这一点吗?实际上王昭君自愿请行就是想跳出汉宫这个牢笼。

传说是王昭君写的《五更哀怨曲》表达了她的心情: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樂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喑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而王昭君离乡背囲在匈奴生活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乡

呼韩邪死,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并不是要求回宫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屾,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哬,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怨词》 有些诗人感叹國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胡曾 《咏史诗·汉宫》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三槐居语文网a \ Q&x2Q)[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金·王元节《咏王昭君诗》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 其实诗人不懂,和亲是在国力强盛时采用的怀柔政策

国力衰弱时恐怕只有进贡钱帛美女以求苟安而不得。

看看宋朝历经辽,金元的侵掠,每年输银帛无数仍不能保住平安,先是偏安一隅最后灭亡。

宋朝皇帝大臣何不用和亲之策?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噵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白居易这首诗把怨恨指向了皇帝。

莫怨工囚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王睿《解昭君怨》 王睿作了一个翻案文章

王昭君留在宫里又如...

杜甫写嘚关于昭君的诗,有哪些?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屾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囿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缯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動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囚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哆。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朢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姒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下曲(二首)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朤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屾。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戰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愴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氣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洺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哽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囙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与王昭君,赵飞燕有关的诗词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悲悯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叒:“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拂净马鞍流泪而去。

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語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着回来

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昰当年模样。

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鴻。

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

”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

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

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

”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着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托長门之怨,立相知之心

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羴绕塞多

”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

的確,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曲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苼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風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前後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叧一种实现。

“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

”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苻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評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青冢”墓碑上吔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王昭君 附昭君《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の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茭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後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传了两千年了。

戏本《汉宫秋》里昭君似乎脱离深宫苦海,以公主的名义远嫁嵇候珊后得到了幸福但事实是在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并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垺毒而死

昭君也有诗作传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門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青塚”是王昭君的墓

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

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论

”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

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

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她又嫁給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

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迉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閉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嘚“拗相公”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

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再则说“君不见咫呎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

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

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其实对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囿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

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鈳说是高度赞扬了

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囚“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嘚爱君深

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就命意和技巧来說,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

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

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词的前面囿序文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

《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按图召幸

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乃杀延寿。

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笁,余固不信

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

) 深锁宫花,绣生鱼钥重门闭

美人何倳怨东风,独赋伤春意

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年年秋雁向喃飞 肯寄相思字。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極端的对比。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芉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曹禺嘚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鬢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鈳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与王昭君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鲍照的《王昭君》: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词》: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栤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李白的二首《王昭君》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漢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元代诗人虞集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

如何一段琶琵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皛居易的《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問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渻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睿的《解昭君怨》: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张翥 《昭君怨》 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

看取蛾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

王安石的《明妃曲》为二首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鬃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殺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門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 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苏轼的《昭君村》 昭君夲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去时忧色衰

古来人生尽如此,反覆縱横安可知李商隐的《王昭君》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朝代?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朝代,背景: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囷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咹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影响:第一昭君出塞,在汉匈双方都认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并很重视这件事。

呼韩邪单于号昭君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

”)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九五四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召湾的汉墓里,曾出土屬于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残片也说明汉朝对于昭君出塞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

王莽执政以后由于采取对匈奴的错误政策,如贬改“匈奴单于印”为“匈奴单于章”拟大分匈奴为十五單于及妄斩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汉匈关系的紧张

发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国三年)以后,匈奴单于便发左右部兵马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動员三十万众准备反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这时云、当二人便挺身而出设法弥合。

史载公元13年 (始建国五年)乌珠留单於死,云、当欲与汉和亲又素与咸友好,故越舆而立咸 (舆与咸俱为乌珠留之弟)为乌累若鞮单于

乌累既立,云、当遂劝他与汉和亲

公元14年 (天凤元年),云、当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歇 (音吸)

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讽(音萨)使匈奴,贺单于初立并赐黄金、衣被、缯帛。

在云、当的居中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

但因“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囷亲遂绝”。

云、当对汉匈关系的弥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时,汉匈双方交涉大多是通过昭君的家族关系来進行的

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为和亲侯和王飒之所以被派遣为出使匈奴的使节,很明显是因为他们与昭君有亲 (歇、飒俱为昭君之兄子)

公元15年 (天凤二年),莽复遣王歙与五威将王咸等送还前所斩匈奴侍子登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号,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

公元18年 (天凤五年),乌累单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单于立,为了再一次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好复遣大且渠奢与云女弟当于居佽子醯椟王(醯音兮,椟音独)奉献至长安

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辅立奢为单于会莽被诛,云、当亦死

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的人物;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奢、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孙总之都是昭君的亲属。

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匈关系中原来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深远的影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过好潒有点多- -望LZ采纳

鉴于想让自己有一个提升进不叻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总得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好好生存所以平时会有意无意的去积累一些使用 jQuerry 的常用知识,特别是对于性能要求這一块总是会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小技巧仅供参考。

一直在学习 javascript也有看过《犀利开发 Jquery 内核详解与实踐》,对这本书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犀利可能是对 javascript 理解的还不够透彻异或是自己太笨,更多的是自己不擅于思考懒得思考以至于里面说的┅些精髓都没有太深入的理解

鉴于想让自己有一个提升,进不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总得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好好生存,所以平时會有意无意的去积累一些使用 jQuerry 的常用知识特别是对于性能要求这一块,总是会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小技巧,仅供参考(我先会说一个总标题,然后用一小段话来说明这个意思 再最后用一个 demo 来简单言明)

在一个函数中会用到全局对象存储为局部變量来减少全局查找因为访问局部变量的速度要比访问全局变量的速度更快些

//当我要使用当前页面地址和主机域名 //最好的方式是如下这樣 先用一个简单变量保存起来

如果针对的是不断运行的代码,不应该使用 setTimeout而应该是用 setInterval,因为 setTimeout 每一次都会初始化一个定时器而 setInterval 只会在开始的时候初始化一个定时器

如果要连接多个字符串,应该少使用 +=如

而如果是收集字符串,比如多次对同一个字符串进行 += 操作的话最好使用一个缓存,使用 JavaScript 数组来收集最后使用 join 方法连接起来

和函数类似 ,with 语句会创建自己的作用域因此会增加其中执行的代码的作用域链嘚长度,由于额外的作用域链的查找在 with 语句中执行的代码肯定会比外面执行的代码要慢,在能不使用 with 语句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 with 语句

般朂好用 “” + 1 来将数字转换成字符串,虽然看起来比较丑一点但事实上这个效率是最高的,性能上来说:

如果定义了 toString() 方法来进行类型转换嘚话推荐显式调用 toString(),因为内部的操作在尝试所有可能性之后会尝试对象的 toString() 方法尝试能否转化为 String,所以直接调用这个方法效率会更高

在 JavaScript Φ所有变量都可以使用单个 var 语句来声明这样就是组合在一起的语句,以减少整个脚本的执行时间就如上面代码一样,上面代码格式也挺规范让人一看就明了。

//如果要创建具有一些特性的一般对象也可以使用字面量,如下: //前面的代码可用对象字面量来改写成这样:

┅旦需要更新 DOM, 请考虑使用文档碎片来构建 DOM 结构然后再将其添加到现存的文档中。

对于大的 DOM 更改使用 innerHTML 要比使用标准的 DOM 方法创建同样的 DOM 结構快得多。

很多人喜欢在 JavaScript 中使用 document.write 来给页面生成内容事实上这样的效率较低,如果需要直接插入 HTML可以找一个容器元素,比如指定一个 div 或鍺 span并设置他们的 innerHTML 来将自己的 HTML 代码插入到页面中。通常我们可能会使用字符串直接写 HTML 来创建节点其实这样做,1 无法保证代码的有效性 2 字苻串操作效率低所以应该是用 document.createElement() 方法,而如果文档中存在现成的样板节点应该是用 cloneNode() 方法,因为使用 createElement() 方法之后你需要设置多次元素的属性,使用 cloneNode() 则可以减少属性的设置次数——同样如果需要创建很多元素应该先准备一个样板节点

删除 dom 节点之前, 一定要删除注册在该节点上嘚事件, 不管是用 observe 方式还是用 attachEvent 方式注册的事件, 否则将会产生无法回收的内存。另外在 removeChild 和 innerHTML=’’二者之间, 尽量选择后者. 因为在 sIEve(内存泄露监测工具) 中监测的结果是用 removeChild 无法有效地释放 dom 节点

任何可以冒泡的事件都不仅仅可以在事件目标上进行处理,目标的任何祖先节点上也能处理使鼡这个知识就可以将事件处理程序附加到更高的地方负责多个目标的事件处理,同样对于内容动态增加并且子节点都需要相同的事件处悝函数的情况,可以把事件注册提到父节点上这样就不需要为每个子节点注册事件监听了。另外现有的 js 库都采用 observe 方式来创建事件监听, 其实现上隔离了 dom 对象和事件处理函数之间的循环引用, 所以应该尽量采用这种方式来创建事件监听

重复使用的调用结果,事先保存到局部变量

//避免多次取值的调用开销 

最小化访问 NodeList 的次数可以极大的改进脚本的性能

编写 JavaScript 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何时返回 NodeList 对象这样可以最小化对它们的訪问

要了解了当使用 NodeList 对象时,合理使用会极大的提升代码执行速度

可以使用下面几种方式来优化循环

大多数循环使用一个从 0 开始、增加到某个特定值的迭代器在很多情况下,从最大值开始在循环中不断减值的迭代器更加高效

由于每次循环过程都会计算终止条件,所以必須保证它尽可能快也就是说避免属性查找或者其它的操作,最好是将循环控制量保存到局部变量中也就是说对数组或列表对象的遍历時,提前将 length 保存到局部变量中避免在循环的每一步重复取值。

循环体是执行最多的所以要确保其被最大限度的优化

在 JavaScript 中,我们可以使鼡 for(;?,while(),for(in) 三种循环事实上,这三种循环中 for(in) 的效率极差因为他需要查询散列键,只要可以就应该尽量少用。for(;? 和 while 循环while 循环的效率要優于 for(;?,可能是因为 for(;? 结构的问题,需要经常跳转回去。

最常用的 for 循环和 while 循环都是前测试循环,而如 do-while 这种后测试循环可以避免最初終止条件的计算,因此运行更快

当循环次数是确定的,消除循环并使用多次函数调用往往会更快

如果要提高代码性能,尽可能避免出現需要按照 JavaScript 解释的字符串也就是

尽量少使用 eval 函数
使用 eval 相当于在运行时再次调用解释引擎对内容进行运行,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而且使用 Eval 帶来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这些都正确但用逻辑非操作符来操作也有同样的效果:

将条件分支,按可能性顺序从高到低排列:可以减少解释器对条件的探测次数
在同一条件子的多(>2)条件分支时使用 switch 优于 if:switch 分支选择的效率高于 if,在 IE 下尤为明显4 分支的测试,IE 下 switch 的执行时间约为 if 的一半
使用三目运算符替代条件分支

  • 重复值: 任何在多处用到的值都应该抽取为一个常量
  • 用户界面字符串: 任何用于显礻给用户的字符串,都应该抽取出来以方便国际化
  • URLs: 在 Web 应用中资源位置很容易变更,所以推荐用一个公共地方存放所有的 URL
  • 任意可能会更改嘚值: 每当你用到字面量值的时候你都要问一下自己这个值在未来是不是会变化,如果答案是
    “是”那么这个值就应该被提取出来作为┅个常量。

避免与 null 进行比较

由于 JavaScript 是弱类型的所以它不会做任何的自动类型检查,所以如果看到与 null 进行比较的代码尝试使用以下技术替換

  • 如果值应为一个引用类型,使用 instanceof 操作符检查其构造函数
  • 如果值应为一个基本类型作用 typeof 检查其类型
  • 如果是希望对象包含某个特定的方法洺,则使用 typeof 操作符确保指定名字的方法存在于对象上

全局变量应该全部字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_下划线来连接。尽可能避免全局变量和函數, 尽量减少全局变量的使用因为在一个页面中包含的所有 JavaScript 都在同一个域中运行。所以如果你的代码中声明了全局变量或者全局函数的话后面的代码中载入的脚本文件中的同名变量和函数会覆盖掉(overwrite)你的。

//糟糕的全局变量和全局函数 
 //如果变量和函数不需要在“外面”引鼡那么就可以使用一个没有名字的方法将他们全都包起来。 
//如果变量和函数需要在“外面”引用需要把你的变量和函数放在一个“命洺空间”中 
//我们这里用一个function做命名空间而不是一个var,因为在前者中声明function更简单而且能保护隐私数据 
 //所有需要在命名空间外调用的函数和屬性都要写在return里面 
 //甚至你可以为函数和属性命名一个别名 

因为 JavaScript 可以在任何时候修改任意对象,这样就可以以不可预计的方式覆写默认的行為所以如果你不负责维护某个对象,它的对象或者它的方法那么你就不要对它进行修改,具体一点就是说:

  • 不要为实例或原型添加属性
  • 不要为实例或者原型添加方法
  • 不要重定义已经存在的方法
  • 不要重复定义其它团队成员已经实现的方法永远不要修改不是由你所有的对潒,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对象创建新的功能:
  • 创建包含所需功能的新对象并用它与相关对象进行交互
  • 创建自定义类型,继承需要进行修妀的类型然后可以为自定义类型添加额外功能

如果循环引用中包含 DOM 对象或者 ActiveX 对象,那么就会发生内存泄露内存泄露的后果是在浏览器關闭前,即使是刷新页面这部分内存不会被浏览器释放。

但是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循环引用发生在为 dom 元素添加闭包作为 expendo 的时候。

下面 2 种方法可以解决循环引用:

将 el 置空context 中不包含对 dom 对象的引用,从而打断循环应用

如果我们需要将 dom 对象返回,可以用如下方法:

IE 下脚本创建的 dom 对象,如果没有 append 到页面中刷新页面,这部分内存是不会回收的!

//下面这句可以注释掉看看浏览器在任务管理器中,点击按钮然后刷新后的内存变化

释放 dom 元素占用的内存

将 dom 元素的 innerHTML 设置为空字符串可以释放其子元素占用的内存。

在 rich 应用中用户也许会在一个頁面上停留很长时间,可以使用该方法释放积累得越来越多的 dom 元素使用的内存

在 rich 应用中,随着实例化对象数量的增加内存消耗会越来樾大。所以应当及时释放对对象的引用让 GC 能够回收这些内存控件。

对 string 的方法调用比如’xxx’.length,浏览器会进行一个隐式的装箱操作将字苻串先转换成一个 String 对象。推荐对声明有可能使用 String 实例方法的字符串时采用如下写法:

其实应该是保持层次的分离,这样可以很容易的确萣错误的来源所以我们应确保 HTML 呈现应该尽可能与 JavaScript 保持分离

显示问题的唯一来源应该是 CSS,行为问题的唯一来源应该是 JavaScript层次之间保持松散耦合才可以让你的应用程序更加易于维护,所以像以下的代码 element.style.color=“red” 尽量改为 element.className=“edit”而且不要在 css 中通过表达式嵌入 JavaScript

3、解耦应用程序 / 事件处理程序

将应用逻辑和事件处理程序相分离:一个事件处理程序应该从事件对象中提取,并将这些信息传送给处理应用逻辑的某个方法中这樣做的好处首先可以让你更容易更改触发特定过程的事件,其次可以在不附加事件的情况下测试代码使其更易创建单元测试

通过将 case 语句按照最可能到最不可能的顺序进行组织
当进行数字运算时,位运算操作要比任何布尔运算或者算数运算快

1、每条语句末尾须加分号

在 if 语句Φ即使条件表达式只有一条语句也要用 {} 把它括起来,以免后续如果添加了语句之后造成逻辑错误

2、使用 + 号时需谨慎

JavaScript 和其他编程语言不同嘚是在 JavaScript 中,’+‘除了表示数字值相加字符串相连接以外,还可以作一元运算符用把字符串转换为数字。因而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與自增符’++'混淆而引起计算错误

一条有返回值的 return 语句不要用 () 括号来括住返回值,如果返回表达式则表达式应与 return 关键字在同一行,以避免壓缩时压缩工具自动加分号而造成返回与开发人员不一致的结果

避免在 if 和 while 语句的条件部分进行赋值,如 if (a = b)应该写成 if (a == b),但是在比较是否相等的情况下最好使用全等运行符,也就是使用 === 和!== 操作符会相对于 == 和!= 会好点== 和!= 操作符会进行类型强制转换

不要使用生偏语法,写让人迷惑的代码虽然计算机能够正确识别并运行,但是晦涩难懂的代码不方便以后维护

虽然 JavaScript 是弱类型的对于函数来说,前面返回整数型数据后面返回布尔值在编译和运行都可以正常通过,但为了规范和以后维护时容易理解应保证函数应返回统一的数据类型

要检查你的方法輸入的所有数据,一方面是为了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可用性。用户随时随地都会输入错误的数据这不是因为他们蠢,而是因为他們很忙并且思考的方式跟你不同。用 typeof 方法来检测你的 function 接受的输入是否合法

何时用单引号何时用双引号

虽然在 JavaScript 当中,双引号和单引号都鈳以表示字符串, 为了避免混乱我们建议在 HTML 中使用双引号,在 JavaScript 中使用单引号但为了兼容各个浏览器,也为了解析时不会出错定义 JSON 对象時,最好使用双引号

用 JSLint 运行 JavaScript 验证器来确保没有语法错误或者是代码没有潜在的问
部署之前推荐使用压缩工具将 JS 文件压缩
文件编码统一用 UTF-8
JavaScript 程序应该尽量放在 .js 的文件中需要调用的时候在 HTML 中以

原标题:重 磅 | 刘小枫: 欧洲文明的“自由空间”与现代中国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编者按:刘小枫教授的这篇最新力作原载于《中国政治学》辑刊张广生主编,2018年第2期(总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感谢作者授权“古典学研究“公号推送

晚近的“全球史”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似乎欧洲文奣内部争夺世界支配权的血腥厮杀已经决出胜负自由主义政治人所憧憬的全球化“世界公民”社会时代即将来临。即便没有来临施米特的《大地的法》所开创的“全球史”研究仍然以国家为本位,同时又超逾了“欧洲中心主义”其学理依据反倒是:大国间的厮杀并没囿终结,不过是越出欧洲范围扩展到全球而已

当面对问题意识明显不同的两种“全球史”概念时,选择与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的“全浗史”接轨便意味着我们相信“世界公民”社会的全球化时代真的会来临。如果情形并非如此如果18世纪以来迄今不衰的“世界公民”社会理念也许是一种乌托邦,如果国家间的厮杀依然频繁而且惨烈那么,我们的史学研究和教学致力于给年轻一代灌输自由民主的“世堺公民”意识其结果便是让我们的后代忘记自己脚下的土地仍然置身于以国家为本位的全球化冲突的世界历史时刻。

欧洲文明的“自由涳间”与现代中国

读施米特《大地的法》劄记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國以及其他英语国家的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在“与国际接轨”的国策指引下,我国学界也正在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

West),据說堪称“全球史”或“新世界史”的诞生标志[1]的确,我们应该注意到该书有这样一个副标题:“人类共同体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要理解《西方嘚兴起》何以算得上“全球史”的诞生标志并不容易。显然不能说关注大范围、长时段的历史现象,便足以开创世界史的新样式着眼高度宏观的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的历史叙事,是18世纪以来的世界史名家都有的本领如果说颠覆史学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世界史噺样式的关键特点,那么麦克尼尔用“西方的兴起”这个主标题突显现代欧洲文明具有的“普遍历史”意义,就很难说他摆脱了通常所謂的“欧洲中心主义”如果说从以国家为本位转向以人类日常社会生活为本位是“全球史”学的标志,那么麦克尼尔的这部大著以西方现代国家的生活方式为本位,显然并不符合这条标准

在笔者看来,如果《西方的兴起》算得上“全球史”的诞生标志那么,麦克尼爾所信奉的诞生于18世纪的“世界公民论”(the cosmopolitanism)才堪称真正的标志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中宣称,这是他确信不疑的“说服力极强的信念”[2]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当今的“全球史”编撰学才得以宣称颠覆史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习性呼吁从国家本位转向人类社会苼活本位。

眼下我国史学界热情满怀地与当代西方的“全球史”史学接轨让笔者想起:早在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问世之前13施米特的《大地的法》(1950)就已经开创了一种“全球史”,而且实实在在颠覆了政治史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3]但与晚近的“全球史”研究取向不同,施米特仍然持守以国家为本位的传统政治史学品格并不把社会日常生活社会结构的变迁之类的现象视为世界史研究的首要關切对象。

值得思考的问题来了:以国家为本位的世界史研究何以可能颠覆史学乃至人文学其他学科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西方的興起》的核心篇章是第三编此编标题“西方统治的时代”所确定的历史大时段为公元1500年至1950年,与书名互为表里麦克尼尔力图展现这样┅个历史事实:“现代文明”等于“欧洲文明”,“欧洲文明”等于“西方统治的时代”或“西方的兴起”

在汉语的日常用法中,“西方”概念颇为含混既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的总称,实际含义又更多指16世纪以来崛起的现代欧洲文明毕竟,入侵中国嘚既非亚历山大的希腊联军也非恺撒的罗马军团,而是英法联军“甲午海战”之前,中国在自己家门口已先后与英国和法国发生过军倳冲突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铭记着“1840年以来为中国的独立自主而牺牲的英雄”,标明中国的现代史以“鸦片战争”為开端完全符合中国式的世界史分期。

这一历史事实提醒我们“欧洲中心主义”这个概念颇为含混。“欧洲”长期四分五裂各王国間战事不断,所谓“欧洲中心主义”当指欧洲的某些强权国家的世界性支配但即便19世纪初期的维也纳会议也没有真正确定欧洲强国究竟昰谁:脆弱的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并不能支配英国,法兰西也没有因拿破仑战败而彻底丧失实力

1833年,兰克发表《诸大国》(又譯《论列强》)力图凭靠欧洲人在不到一个世纪之前才刚刚开启的世界历史视野来考察晚近一个半世纪(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欧洲大國冲突,并把这一历史时段称为“世界时刻”(den Weltmoment)换言之,在兰克眼里“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大国冲突。这篇长文不仅是史学史公认的世界史经典文献也是“欧洲中心主义”史学的圭臬。通过展示欧洲大国之间相互冲突的最新“趋势”兰克致力澄清“普遍流布嘚”关于“现代世界形成过程”的若干误识[4]从而所谓“欧洲中心主义”史学,首先指欧洲诸大国争夺世界支配权的史学

接下来的“歐洲中心主义”世界史的经典之作,恐怕不得不提到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1861 - 1947)的《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和《民主的理想与现实》(1919)。[5]麦金德虽然鉯政治地理学名家但他的地理学思想明显具有世界史视野,并以某种政治理论为前提

即便按照历史社会学路向的世界史观点,诸种文奣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算得上世界历史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6] 文明冲突从古至今都主要体现为政治体之间的冲突,而欧洲自1500年以来直箌1950年的冲突则是同一文明内部国家间冲突。因此“欧洲中心主义”史学以国家为本位,不仅有道理也符合史实。

晚近的“全球史”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其前提显得是:欧洲文明内部争夺世界支配权的血腥厮杀已经决出胜负,自由主义政治人所憧憬的全球化“世堺公民”社会时代即将来临即便没有来临,也值得号召全世界自由民主知识人联合起来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本位,包括代议制的民主政体促使“世界公民”的全球社会早日来临。于是史学界的自由民主知识人高举反“欧洲中心主义”大旗,各显才华重述世界史开創了“全球史”的新叙事

施米特的《大地的法》所开创的“全球史”研究仍然以国家为本位同时又超逾了“欧洲中心主义”,其学理依据反倒是:大国间的厮杀并没有终结不过是越出欧洲范围扩展到全球而已。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的现代“纪元”(Era)是欧洲崛起的历史時刻因此被称为“欧洲纪元”(the European Era)。这一“纪元”的终结虽然意味着“欧洲中心”的终结却并不意味着以国家为本位的冲突已然终结。毋宁说现代式的“欧洲纪元”所开启的欧洲内部的大国冲突格局已经扩展为全球范围的冲突

历史社会学家有理由用统计数字来证明“战争如何促成国家以及国家如何导致战争”仍然是政治史学面临的基本问题:在18世纪,整个世界共有68场战争死亡人数4百万,在19世纪共有205场战争,死亡人数8百万20世纪则有275场战争,死亡人数一亿一千五百万[7]当面对问题意识明显不同的两种“全球史”概念时,选择与鉯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的“全球史”接轨便意味着我们相信“世界公民”社会的全球化时代真的会来临。如果情形并非如此如果18世纪鉯来迄今不衰的“世界公民”社会理念也许是一种乌托邦,如果国家间的厮杀依然频繁而且惨烈那么,我们的史学研究和教学致力于给姩轻一代灌输自由民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其结果便是让我们的后代忘记自己脚下的土地仍然置身于以国家为本位的全球化冲突的世界曆史时刻。

差不多半个世纪前著名德裔美籍世界史学家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1905 – 1991)就宣告了“欧洲纪元的终结”(the End of the European Era)这一不争史实[8] 我们直到今忝才大致清楚这一历史实情,不过是因为该书出版之际冷战尚未结束,我国也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第二次革命

今天的我们同样很嫆易清楚地看到,该书副标题“从1890年到当今[1970]”正是古老的中华帝国艰难转型进入世界史的历史时刻。如果我们要从世界史中吸取经验教訓那么,对我们具有启发性的就不会是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而是施米特的《大地的法》。

在简短的“前言”结尾时施米特就宣告:“欧洲纪元”已经终结但这个纪元所引出的全球性恶果不仅没有终结,整个人类的命运还因为这一恶果而更为前景难卜:

迄今为止嘚欧洲中心(europa - zentrische)的国际法秩序在走向衰落古老的大地法则亦日薄西山。传统秩序源于对新世界的童话般的惊奇发现源于一种空前绝后嘚历史事件。只有借助奇幻般的类比想象人们才能设想一个现代版的国际法秩序,即人类登月的途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未知的星体可鉯对其自由开发和利用,从而减轻了人类在地球上的争斗即便以这种想象为根据,对于新的大地法则来说仍然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這些问题不是借助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所能解决的(页2)

新派的“全球史”研究据说特别注重世界史研究的具体性,比如商业交往、物种傳播、疾病蔓延、气候变化乃至各种日常生活状态。韦尔斯John E.Wills)的《1688年的全球史: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2001)名噪一时据说連续35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10名。作者把康熙大帝治下的中国人、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人、大苏丹统治下的土耳其人、奥朗则布治下的印度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乃至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更不用说欧洲各显要王国的欧洲人在1688这一年的生活细节蒐集一册让刚刚进叺21世纪的英语世界读者对世界史的感觉耳目一新。

尽管如此韦尔斯承认,在1688年仅有极少数“几类欧洲人”“能够全面把握世界各个地區、各个民族的多样性及其分布和联系”。这无异于承认“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生自有其历史依据。通过展示1688年的全球生活状态作者唏望让今天的人们感到的最大的世界历史巨变,并非是当时的世界“空旷多了有大片森林和田野绵延”,也不是当时的世界“安静多了没有扩音器,没有内燃机”而是“人类的技术”竟然会有如此迅速的变化,“政治秩序、生活形态”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逆转”洇此,在“序曲”中韦尔斯提及最多的极少数“几类欧洲人”之一是洛克[9]

洛克的政治学说并没有影响1688年的“光荣革命”倒是启发了後来的美国革命。我们难免会问:新派的“全球史”在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是否又在打造一种“美国中心主义”?

韦尔斯的说法让我们看到“全球史”研究应该关注的历史具体性,与其说是人类共同体社会生活的日常状态不如说是人类生活的秩序法则1688年的卋界并没有全球统一的秩序法则如今我们的耳边不断听见“国际社会”“国际秩序”“国际舆论”“国际法庭”之类的声音,似乎冥冥Φ真的有一种国际的nomos[法]其实不然。

施米特的《大地的法》作为“全球史”经典之作关注的正是这样的历史具体性:欧洲国际法的形成忣其历史嬗变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曾有过一种“欧洲中心主义”那么,欧洲国际法至少算得上这种“主义”的具体体现问题在于,施米特说这种“国际法秩序在走向衰落”

有一种观点认为,施米特笔下的Erde这个语词不应译作“大地”而应译作“地球”,因为施米特笔丅的Erde包括海洋施米特在“前言”中引用的歌德诗句可以证明,这种看法是错的

歌德写到,“所有无关紧要的事物终将消散只有海洋囷大地巍然不动。”在这里Meer[海洋]与Erde[大地]并列对举,可见Erde不能译作“地球”用我们的传统语汇来表达,也许Erde译作“天下”更为切合施米特的含义毕竟,施米特关切的是秩序统治规则我们若把“大地的法”读作“天下的法”,或者在涉及Erde[大地]这个语词时不妨读作“天丅”可能更有意味。

笔者并非要建议改书名译法毋宁说,偶尔将“大地”读作我们的“天下”兴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施米特所討论的问题。毕竟《大地的法》或“天下之法”是全球史论著,内涵宏富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涉及的政治思想史、地缘政治学、战争悝论等方面的问题,不仅精深而且富有现实性。

我们随即面临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把握《大地的法》最为关键的问题意识悉心细读“湔言”便不难发现,这还真是个问题

“前言”第一句话就别有意味:“这本书是历经艰难之后的一部不设防的学术成果。”设防还是“鈈设防”(wehrlose)是军事术语学术著作需要军事警戒的设防?难道施米特在玩修辞按照西方文史传统,史学隶属于修辞学史书写作必須讲究修辞。但对施米特来说所谓“历经艰难”(harter Erfarungen)或“不设防”之类言辞,还真不是修辞毕竟,他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曾被盟军拘留调查

避免什么嫌疑?显然是意识形态嫌疑施米特在“前言”中对“以麦金德为代表的地理学家们”表示了感谢,但他马上笔锋一转:

不过法学思维还是明显不同于地理学。法学家对事物与土地、现实与领土的知识并非源于地理学家夺海概念具有法学而非地理学印记。(頁2)

施米特为什么提到麦金德因为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地缘政治观:海属大国必须遏制陆属大国,因为后者的地理天性具有侵略性施米特显然不赞同麦金德的理论立场,但他要反驳麦金德又难免面临政治不正确的危險。因为麦金德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的政治地理学依托“自由民主理想”,反驳麦金德就有反驳这种“理想”之嫌

为了忠实于学术职汾,施米特不得不反驳麦金德因此,他在“前言”中特别申明自己“会严格恪守事实依据,包括某些具体问题以避免任何犯错误的嫌疑”(页2)。换言之施米特希望凭靠“事实依据”证实麦金德所犯的错误:虽然麦金德在第三次表述他的“心脏地带”论时已经把西半球纳入其世界史视野,他毕竟没有看到全球化时代的真正问题

二、古今“天下”秩序的分界线

《大地的法》全书分四章,题为“引论”的第一章篇幅很短由五篇短文构成,约40页(按中译本计算)但提出并讨论的问题颇为重要,即如何区分全球时代之前的万民法与全浗时代之后的国际法从“前全球时代的万民法”(Vor - globales V?lkerrecht)概观入手,通过回溯基督教和古希腊的天下观施米特提出了他对“法”的原初含义的理解:

对我们来说,法是关于空间分配的基本进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要,对于共同生活在这个业已被现代科学测量过的哋球上的人民来说它意味着实现了秩序与场域的结构导向性汇合。(页46)

显然“全球[视野]”(global)是区分天下秩序的古今之变的关键。從而理解何谓“全球[视野]”,乃是理解施米特论题的关键

第一章最后一节题为“论占取作为国际法之建构性因素”,“占取”是关键詞而“国际法”指16世纪“欧洲崛起”以来的欧洲秩序赖以形成的公理性法则。换言之欧洲国际法形成基于16 - 17世纪的大占取运动”(頁47)。

接下来的第二章施米特就让我们看到一个耳熟但未必能详的标题:占取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指美洲大陆很清楚,从卋界史角度讲全球[视野]”诞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占取新世界的历史运动。

第二章含三节篇幅其实也不长(约60页),同样具有引论性质尤其是第一节最初的地球分界线。在这里“全球[视野]”的诞生被更为具体地界定为1617世纪的欧洲大国对全球势力范围的地理劃分

施米特提出的关键论题基于如下两个要点:第一欧洲的基督教君主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对西半球的“占取”加剧了欧洲内部的国镓间冲突,欧洲国际法应运而生;第二随着西半球的美国崛起,欧洲国际法便走向衰落我们必须意识到,美国是欧洲的基督教王国“占取”美洲陆地的结果从而是欧洲秩序的延伸:为了争夺美洲地盘,欧洲大国之间在美洲大打出手英属殖民地的欧洲人在北美洲建立嘚独立国家即美国与欧洲秩序若即若离的关系,乃是欧洲国际法嬗变或兴衰的关键“欧洲中心主义”的终结或“全球主义”的兴起,很鈳能意味着美国中心主义的兴起

因此我们看到,随后的第三和第四章是全书主体占全书三分之二篇幅(约两百页):第三章题为“欧洲公法”,即讨论欧洲纪元的天下之法的形成;第四章题为“关于新大地法的诸问题”对应上述第二个论题即美国的崛起。所谓“新大哋法”无异于指美国的天下秩序之法如果美国的新“天下法”与麦金德的世界历史政治地理观有内在的连带关系那么,施米特凭靠“事实依据”的史学探究即便“设防”也不可能有效

第三章第一篇的标题是“国家成为新的国家间欧洲中心主义全球空间秩序的主导力量”,换言之对西半球的“占取”只会是国家行为。第四章第一篇的标题是“整个欧洲的最终占取”施米特写到:

欧洲公法的花落时節,也正是欧洲以外的最后一块占取之地从欧洲强国们的手中失落之日这也是共同欧洲国际法的谢幕演出。演出的舞台在非洲的土地上与此同时,从1870到1900这段时期作为亚洲的领先者日本逐步走上国际舞台,首先进入条约关系中继而加入像万国邮政联盟这样的管理组织,并最终被接纳为欧洲国际法共同秩序中的平等一员但是,在非洲大地上仍然上演着欧洲国家之间为了开拓中的和新建立的殖民地社會而展开的竞争。(页196)

欧洲强国争夺非洲不过是“欧洲公法的花落时节”接下来的第二节题为“欧洲公法的终结”。我们看到施米特在这里给出的“事实依据”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成为美国崛起的起点施米特说,这场战争表明:

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转向了一个开放的渧国主义时代这次战争没有遵守西半球的传统的大陆概念,而是深入太平洋地区甚至深入到古老的东方区域。(页274)

从此“干涉被囸当化了,美国可以插手政治、社会、经济等所有重要的世界事务”(页290)因此,“欧洲中心”的终结绝非意味着国家本位的终结毋寧说,它仅仅意味着美国成功将欧洲大国挤出美洲让自己成为独霸美洲的大国,然后以此大国身份参与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的竞争吉尔伯特把“欧洲纪元的终结”的历史时刻确定为1890年以来,与施米特的看法完全一致

由此看来,《大地的法》的第一章最后一节和第二嶂第一节乃全书枢纽尤其后者。施米特在这里扼要阐述了随后三章的核心要点但要看清这一要点,我们需要对比麦金德的世界历史地悝观的要点

在麦金德看来,16世纪发现新大陆之前人类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仅在地球上的欧亚非大陆——他称之为“世界岛”(World - Island)——嘚两个区域展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定居在欧亚大陆被海洋包围的东、南、西面的“新月形”(Crescent)边缘地带欧亚大陆“腹地”(heart - land,叒译“心脏地带”)即这块陆地的中部和北部地域极为广阔,人口却十分稀少但这里的草原部族却对新月形地带的政治体长期保持战畧优势。凭靠哥伦布一代伟大的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西欧民族通过航行把欧亚大陆东西海岸连接起来,才解除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战略优势(《枢纽》页64)。

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与大陆腹地的古典地理关系因此而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颠倒这一历史变化的關键在于:“当西欧的航海民族以他们的舰队控制海洋,在各大陆的外缘定居并在不同程度上把亚洲的海洋边缘变成属地时”,就开辟絀一个新的新月形地带——麦金德称为“外新月形地带”(《枢纽》页68)。

因此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中一开始就说,哥伦布紀元的地理发现经历了长达四百年历史紧随探险家或旅行者或传教士的脚步而来的,是西欧王权国家对地理新发现的“政治占取”(political appropriation)但是,到1900年的时候哥伦布纪元已经结束,全球地表上已经“几乎没有留下一块需要确认所有权申明的土地”(《枢纽》页44)。

麦金德没有细说的长达三百多年的“政治占取”过程恰恰是施米特要细说的“事实依据,包括某些具体问题”即第三章的内容。依据这一曆史事实施米特提出了与麦金德截然不同的现代世界的历史观。麦金德的目光牢牢盯住大陆心脏地带对海属大国以及新世界的威胁——洳他相信的那样这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威胁,施米特则把目光紧紧盯住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与“新世界”即地理大发现所发现的西半球嘚关系

三、什么是“全球划界思维”

倘若如此,题为“占取新世界”的第二章第一节是全书关键随后两节不过是对第一节中的基本论點的初步展开。把握这一节也就能把握全书要义因此值得细看。

这一节篇幅不长(大约15页)让我们首先关注标题:“最初的地球分界線”。“分界线”这个术语隐含“划分”行为按施米特对“法”见识少的词语源学解释,“法”意味着“划分、占取、养育”从而,“分界线”的划分意味着创立一种“大地法”以及随之而来的空间秩序所以他说,“1516世纪伊始的环球航行以及新大陆的发现”引发的铨球划分促成了欧洲纪元的天下法——国际法的形成,而这个形成史“一直持续到20世纪”(页55

新大陆的发现立即带来了有关占地和奪海(Land - und Seenahme)的纷争。地球的划分与结构越来越成为相邻人群与势力之间的共同话题此时,地球的分界线需要重新设定全球的土地需要作絀新的划分与安排。(页55)

这就是欧洲纪元的开端或者说世界历史的现代开端,当然也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开端随之而来的还有历史意识和科学意识的提升,或者说随欧洲纪元的天下法的形成欧洲产生出大量各色著述,迄今的学术思考还没有摆脱这些著述的支配

誰都会承认,施米特所说的事实有根有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个开端对施米特来说“从政治实践层面来看,重要的不是地球表面的區域划分而是地球空间秩序的实际内容”(页55)。可是麦金德同样“从政治实践层面来看”世界地缘的历史嬗变,为何又有问题难噵人们在政治问题上真的没法判别对错

施米特接下来指出欧洲纪元的欧洲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明优越。一旦美国中心论取代欧洲中心论美国文明优越论就历史地出场了:

16到20世纪的欧洲国际法,将欧洲基督教国家视为整个世界秩序的创造者和承担者“欧洲标准”被认为是当时的常态标准,理所当然地适用于世界其他板块所谓“文明”即被等同于“欧洲文明”。在此意义上欧洲依然被看作是卋界的中心。当“新世界”出现之时欧洲的地位自然就成了“老世界”。美洲大陆的出现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即便是古代和Φ世纪那些了解世界是一个球体、一直向西航行即可抵达印度的学问家和宇宙学家们也不曾料想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竟还有这样一片广袤夶陆的存在。(页55

严格来讲文明的“自我中心”论是古典文明的一般特征。施米特当然清楚“中世纪的基督教各民族及其王侯们,都將欧洲的罗马或耶路撒冷看成世界的中心”我们会补充说,中国古人会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中心不同的是,欧洲的古人尽管与古代中国囚一样对世界地表上的其他古老部分并无了解,却充分了解自己的周边到处是强大而又危险的敌人而威胁着古代中国人的强大外敌,主要来自西面和北面

在施米特看来,1492年标志着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意味着地理大发现彻底改变了“包括地球的中心(Mitte)到地球的年齡(Alter)”的传统概念。现在欧洲人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非欧洲的空间”,并进而夺取和占有这一新空间施米特由此提出了自己的关键论点:

对之后几个世纪最本质和关键的一点是,这个新出现的世界并没有被当作敌人而是被当作自由空间(freier Raum),即被当作可以任由欧洲去征服和扩张的无主土地(freies Feld)在起初的三百年间,欧洲的自我定位无疑极其强势:欧洲既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咾大陆的中心。但新世界从一开始就颠覆了以往关于“中心”或“古老”这些具体概念的内涵因为从今往后,欧洲内部列强争夺新世界嘚争战拉开了序幕在这些争斗背后,新的空间秩序和新的划分格局呼之欲出(页56)

施米特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欧洲列强争夺新大陸与欧洲公法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新大陆的发现和争夺催生了欧洲国家之间通过“友好协商”签订条约来划分占取新空间的尝试。这是歐洲国际法的开端或者说,欧洲国际法源于平息欧洲国家之间因争夺新发现的地表空间而产生的冲突1494年的《托尔德西利亚条约》仅仅昰这种尝试的开端,在随后三百年的历史过程中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越来越多,平息或约束战争的条约也越来越多因此,从实践上讲欧洲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为了限制基督教欧洲共同体内部各政治体之间的战争但施米特强调,欧洲国际法的诞生在一开始就帶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欧洲王国之间的战争因划分和占取新的世界空间而日趋激烈“法”的本义就是“划分、占取、养育”,欧洲國际法又何以可能真正限制因划分和占取而引发的战争

因此,施米特强调重要的是应该看到,新大陆的发现以及引发的欧洲列强争夺催生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即“全球划界思维”globales Liniendenken):

这种思维方式在人类空间意识的发展历程中成为特别的一个阶段并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与“新时代”的开场(Beginn der “Neuzeit”)而开始植根。这种思维方式随着地图绘制和地球本身的发展,也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从global[铨球]这个词语看来,这种思维已经覆盖了全部地球包括地表和地下,其无所不包的特点已经很凸现并基于海洋和陆地的平等并置(Gleichsetzung)。(页57)

在这里施米特提到他在“前言”中已经提出的批判性观点:这种思维“从一开始就是高度政治性的,而不能仅仅是地理学意义仩的”麦金德以地理学家著称,我们不能以为他是个自然科学家似乎具有非政治的中性特征。事实上麦金德的世界历史地理观带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性“划界思维”特征:欧亚大陆腹地 / 新月形地带 / 外新月形地带。下面这句话可以说直指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的偠害:

地理学本身的中立性未能阻却一场政治斗争的开场这是一场围绕地理概念而旋即上演的政治斗争。(页57)

这里出现的“中立性”┅词会让我们想起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对自由主义政治学- 法学的著名批判:这种政治学 - 法学所标榜的“中立性”不是自欺欺人就昰一种政治欺骗。由此看来施米特在《大地的法》中所思考的问题,与他在《政治的概念》中思考的问题一脉相承

他马上举了两个例孓,第一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有几何学和算术学垫底,似乎他谈论的是“不言自明的公理”其实隐含着“急迫地划分敌我的必要性”。苐二今日地球仪上的本初子午线的定位,不是科学的中立性结果而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在制海权和世界主宰权上斗争”的结果:英国囚把子午线定在跨越格林威治的位置,而法国人自18世纪以来就将本初子午线定在巴黎天文台所处的位置直到20世纪才放弃同英国人较劲,洏德国的星象学年鉴“也直至1916年才屈就于格林威治子午线”

霍布斯的例子具有理论意涵,这意味着施米特所讨论的“全球划界思维”昰个政治哲学问题。从而《大地的法》绝非仅仅是关于国际法的法学史论著,也是政治哲学论著

从世界史角度上讲,地理大发现经历叻三个阶段历时差不多三个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两个王国的海外竞争仅仅是第一阶段西班牙发现并占取了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憑靠武力霸占了航线不准其他王国使用,英格兰和法兰西王国只有另辟航路从北面、西北面或东北面沿哥伦布开辟的方向往西,结果囿了新的发现——发现从加勒比海到北极的北美洲大片陆地并随即开始殖民。

1632年以后英格兰王国和荷兰王国崛起,冲撞西班牙王国的霸权强行占用其航路,开始了争夺亚洲的贸易战一直到18世纪前30年,史称第二阶段的地理大发现18世纪中期,欧洲王国主导了对美洲和亞洲的探索:航队由海军带着科学家进行探察大致搞清了太平洋东西海岸陆地的一般结构,证实了托勒密的地理设想是错的——史称地悝发现的“白银时代”库克发现南太平洋的陆地之后,地球上留待探察的海岸线已经所剩无几——史称第三阶段的地理大发现从此才囿了今天作为定版的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施米特在这里着重记叙了前两个阶段的历史性划界事件并力图揭示这两个阶段的“划界思维”嘚差异。我们必须关注他的如此笔法的政治史学意图何在

施米特说1492年仅仅是哥伦布受命远航的标志性年份,它并不是划界思维嘚开端真正的开端是罗马教宗亚历山大六世在149454日发布的“教宗子午线”,以此解决西班牙王国与葡萄牙王国的争端施米特顺便驳斥了确定的陆地与自由的海洋自古对立的论调:

1713年到1939年之间国际法空间秩序所体现出的确定陆地与自由海洋之间的对立,在划界的当时还昰陌生的事情(页58)

陆地的确定性指陆地有主权归属,海洋的自由性指海洋尚未有主权归属“教宗子午线”划过之后仅仅一个月(67ㄖ),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宗使节调停下通过签订《托尔德西利亚条约》又划定了另一条子午线。在施米特看来这个条约首次划分——或更准确地说瓜分了——整个地球的海洋范围:“以该子午线为界,往西新发现的区域归西班牙往东新发现的区域归葡萄牙。”换言の对陆地的占取包含对海洋通道的控制权,从此海洋不再具有无主的“自由”性质

作为《托尔德西利亚条约》的补充,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294月签订《萨拉戈萨条约》(Vertrag von Saragossa)划定了一条穿过东西伯利亚、日本和澳大利亚中部的所谓拉亚线Raya),纵贯太平洋西部这条哋球分界线不仅在施米特随后的论述中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条线靠近中国,更不用说这里直到如今仍然是政治地缘學所谓的破碎地带

接下来的1559年,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签订了《卡托 - 康布雷齐和约》(Cateau Cambrésis这次划分具有世界历史的转折意义,因为这佽是西班牙与法国解决争分。这意味着划界冲突已经越出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大家庭范围。尽管如此这次划分势力范围的条约强调了所謂友好性质。换言之尽管西班牙与法国不属于同一个政治单位,毕竟认同双方都属于欧洲大家庭信奉同一个上帝,应该“友好”解决争分

随后,施米特的世界史目光突然投向了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提到美国的崛起。

全球性的划界思维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曆史这种思维的多个例证现在要以国际法空间秩序的眼光来进一步评断。这些例证共同构成自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到二战时的美国声明期間一系列相互关联而统一的理论序列(页60)

施米特把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与二战时的美国相提并论,并连成一条历史的长段线索其意何茬?难道他想要说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是欧洲自1492年以来的多次更改全球划界的最近一次而已?

施米特更看重“拉亚线”和“友好線”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拉亚线”表明,远离欧洲地域的陆地和海洋成了欧洲强国的争夺对象;“友好线”则表明更多的欧洲强國加入了争夺行列。因此第三章以这样一个标题开始:国家成为新的国家间欧洲中心主义全球空间秩序的主导力量。这就引出欧洲国家の间必须通过订立法律来规约相互关系的问题——欧洲国家之间的共同法即国际法成为当务之急

可是,施米特为什么要把“拉亚线”和“友好线”与20世纪的美国联系起来呢可以设想,按照“拉亚线”和“友好线”的逻辑美国的崛起必定会参与欧洲王国之间的划界争分,因为美国毕竟是出自欧洲母腹的国家我们都清楚,从开罗宣言到雅尔塔协议美国和苏俄主持了新一轮全球划界。不用说与过去的曆史上一再出现的情形一样,重新划界取决于国家间的战争胜负欧洲国家即便因全球划界相互之间打得一塌糊涂,毕竟都在友好线の内20世纪的二战后的美国修改了堪称现代欧洲传统的“友好线”原则,打破了近三百年来形成的欧洲国际公法的规矩颠覆了欧洲的“友好”战争法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大地的法》第三和第四两章的重点内容是战争性质的历史嬗变从中世纪的战争到现代欧洲的“非歧视性战争”,再到欧洲纪元终结时(1890年以来)的歧视性战争

四、“友好线”与歧视性划分

既然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些划界条约的演变及其历史关联便隐含着“全球划界思维的不同线路和不同阶段彼此交错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空间秩序”,其中蕴含着截然不同的国际法内涵政治史学式的思考需要考察这些条约的国际法前提和预设,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政治空间观念这样一来,施米特就把问题上升到政治哲学高度霍布斯和黑格尔接踵出场。

可见这一节非常重要施米特在这里提出的三点理论分析,是随后两章展开的基础颇值得细看。

首先从西葡两国的拉亚线到英法两国的“友好线”(amity lines),其间有一个历史性转折因为,西葡两国在精神上同质服从罗马教廷调停,拉亚线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契约性协议背后存在一个共同的宗教秩序(ordo)以及政权实体”,罗马教廷“实乃一个国际法上的裁判官”罗马教廷虽然不能决定陆地归属,却负责传教划分(Missionsgebiete)施米特承认,这本身“也是一种空间秩序的表达即一种区分基督教势力范围和非基督教区域的空间秩序”。

不仅如此由于“传教区的划分与航海和贸易的界分息息相关”,教宗也就插手了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基督教王国是否有权利对抵制传教和“自由贸易”的地区动用武力。为此西班牙的多明我会教士维哆利亚(Francisco Vitoria,1483 - 1546)1538年提出了一套关于正义战争说法在维多利亚看来,传教自由和商业自由起初不是、但最终成了“正义战争的法权资格并因此而成为占取和兼并的法权”(页61注释)。[10]

尽管如此在施米特看来,“拉亚线本身并不涉及基督教和非基督教地区的界分”而昰“两个大肆占取的基督教势力之间空间秩序框架下的一种内部分界”。关键在于当时,“占地和夺海尚未区分开来”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共同空间秩序尚未突破

1559年西班牙与法国达成口头性的《卡托 - 康布雷齐和约》秘密协定,这个协定带有的欧洲历史因素是罗马教會的分离从而开启了“天主教和新教夺海势力之间宗教战争的年代”。为什么施米特看重这个口头协定因为它对欧洲国际法的形成具囿重要的历史意义,即区分欧洲基督教家庭内部与外部的冲突:天主教和新教及其国家间的冲突属于内部冲突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与外部的冲突另当别论。

这意味着所谓“国际法”是欧洲大家庭内部关系的法律,不适用于这个家庭之外西班牙多次表态,“诸多条约對‘印第安’(Indien)不起效用因为它属于新世界。”这意味着欧洲大家庭之间发生战争,各家庭成员就得遵守欧洲国家间的规矩即所謂“国际法”。如果是这个大家庭成员与某个非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就可以不讲规矩,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可以放火烧圆明园,法国人攻入维也纳则不能干这类事情

施米特提到,为了与西班牙国王竞争法国与异教徒、野蛮的海盗乃至“西班牙在媄洲的城市结盟,共同实施掠夺(页63)就使得事情复杂化了。因为两个同属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冲突引入了外部成员。但是由於这一冲突发生在欧洲地域之外,或者说发生在“界线另一边”就不受欧洲大家庭法律的约束。这样一来划界就变得了秩序的分界兩个同属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冲突在界线这边和那边,是有法无法的区分

1642)宣布,法国船舰不准袭击西葡两国船只仅以北回归线為界,越过此线就不受约束除非西班牙和葡萄牙开放通往美洲和印度的陆上和海上通道。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地理大发现的第二阶段即欧洲各强权国家争夺海外势力支配权时期,欧洲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仍然受均势状态的限制

以此线为界,欧洲结束新世界开始。以此線为界欧洲的法律,尤其是欧洲的公法也失去了效力。因此从这条线开始,迄今的欧洲国际法所推动的战争禁令也失效了为占取洏行的争战肆无忌惮。在这条线之外一个“海外的”区域开始了,这里不存在战争的法律限制所行的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页63 - 64)

欧洲人的“文明”行为仅仅是内部行为在“友好线”之外就是自然状态,在这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或共同的权威”欧洲国家共哃认可,此线之外“尽是自由新天地”:“所谓自由是因为这条线划定了一个可以肆意使用暴力的区域。”在当今美国的“自由航行”嘚宣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三百多年前的这层含义。

该界线的潜台词是只有基督教欧洲的诸侯和子民,才能成为参与新全球占取的协约夥伴但是,这些隐藏在基督教欧洲诸侯和民族之间的所谓共同点既缺乏一个统一的、具体且有合法性的仲裁机构,也缺乏一种除了弱禸强食、先占先得之外的具体的划分原则由此可以产生一个普遍的设想,即此线彼岸发生的一切都不能用迄今在欧洲已获承认的法律、政治和道德标准去评价。这将意味着欧洲内部问题的巨大缓和而这种缓和矛盾的方式,正是国际法上臭名昭著的“界线之外”的伎俩(页64)

应该注意到,黎塞留在16347月宣布这一规矩时正值欧洲内部的现代第一场大战即德意志30年战争1618 - 1648)期间,而20世纪的两次欧洲大战則被好些史学家视为第二次这样的30年战争

施米特对于这三点的理论分析侧重于第二点,篇幅长达8页而第一和第三点分别不到两页篇幅。在这里我们看到施米特让他所关注的问题上升到政治哲学高度。

16、17世纪的友好界线彰显了两种所谓的自由区域在此,欧洲各族对外鈳以无所顾忌地大展拳脚:其一是自由的土地——美洲欧洲人可以在此自由地占取,一切旧有的法律不必再顾忌;其二是自由的海洋噺发现的大洋被法国人、荷兰人和英格兰人看成可以自由占取的区域。(页64)

这无异于说所谓“自由的土地”和“自由的海洋”其实都昰掠夺性概念,但它听起来像是指罗马法意义上的共同财物res communis omnium)从而是个彻头彻尾的欺骗性概念人们没有想过:谁与谁拥有共同的“洎由土地”和“自由海洋”

由于争夺遥远的“自由土地”需要通过“自由的海洋”,于是就有了英国法学家塞尔顿与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的历史性论争[11]不过,施米特在这里没有论析这场著名论争而是致力于揭示“自由的土地”和“自由的海洋”这两个掠夺性概念所引發的政治哲学史问题:

基督教政府所承认的划分出去的自由领域造成了一个后果,即普遍、彻底地撼动了所有传统的精神和道德原则……換言之对古代和基督教中世纪传承下来的所有规则和前提,自由领域的划分意味着一个彻底的颠覆(页65)

施米特尖锐地指出,划分出洎由领域意味着正义、善乃至真理有一个适用范围:“基督教的王侯和子民都一致同意,对于特定的地域不去区分是非与对错”这意菋着所谓“自由”就是无法无天,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欧洲人在自己的家园内才是文明人,在家园之外是野蛮的自然人

施米特由此引出叻对霍布斯国家理论中的自然状态论的重新理解,并坦然承认自己在12年前(1938)发表的《霍布斯国家理论中的利维坦》也没有能够看到这┅点,即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是狼,这个观点与“友好线”的划分有“历史性关联”(页67注释)尽管他看到,即便接受了国际法欧洲各国仍然处于相互对峙的“自然状态”——“国家里才有安全,国家之外毫无安全”[12]

Homo homini lupus[人与人是狼]的名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世界的占取上这一格言突然显得急迫和有杀伤力。(页66)

维多利亚毕竟还承认野蛮人也是人。启蒙运动之后这种人道观更為响亮,唯独在1617世纪“人与人是狼”成了一条现实法则。这与所谓“友好线”的划界有关因为,“新大陆成为基督教欧洲政府承认嘚开放和不受拘束的领域”(页66)与12年前不同,施米特现在认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出现在发现自由的新大陆之际,绝非偶然:

霍布斯显然不是仅仅基于忏悔欧洲内战的观感而是也基于新世界的诞生这一事实。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绝非一片在空间上不存在嘚乌托邦霍布斯所说的自由状态毋宁是一种“无人之境”,但远非“无在之境”这片土地可以定位,而霍布斯也将其定位在新世界茬《利维坦》中,“美洲性”(Americani)被明确表述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狼的性格在《比希莫斯》一书中提到的暴行,就是指西班牙的基督教徒们在印加帝国的所作所为虽然霍布斯的晚期思想更多致力于建构抽象概念,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历程的思考或者说,所谓洎然状态毋宁是一种假想的建构而不是历史的真实。但是这并未消除自然状态与友好界线的重要历史联系。(页66

施米特在这里下的第┅个长注也值得细看因为他说,“黑格尔的国家建构思路亦延续了霍布斯开辟的方向”:“在黑格尔看来美国是一个没有国家只有市囻社会的地方。”这个注释令人费解:“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看来是自然状态倘若如此,美国政制无异于野蛮状态

施米特很快滑过这個问题,转而说到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的霍布斯研究他说滕尼斯看到,应该从历史语境的角度来理解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而这个历史语境正昰“友好之线以及一种新型的非常自由的无限制空间”观念冒出来的时代,尽管并不排除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指已经过时的中世纪的封建无政府状态

但是,在正文中脚注中滑过的问题得到延续:施米特说,“友好界线效用的第三个明证当推洛克”我们应该想到,洛克不囸是美国的立国教父吗不过,在说到洛克时施米特没有直接点美国的名,仅仅说“在洛克的设想里自然状态和新世界在历史上也休戚相关”:

只不过这个自然状态在洛克那里已成为一个完全可以承受的社会状态(Sozial - Zustand),而不再是旧有的beyond the line[此线之外])的含义(页67)[13]

按照这種逻辑推论下去,施米特显得以极为小心的笔法表明:美国的立国及其后来的崛起遵循的是自然状态的丛林法则。施米特的观点是否如此我们需要细读第四章才能得到印证。尽管如此随后的一段话多少可以看到一点儿端倪:

16、17世纪划定的友好界线的国际法意义在于,夶片的自由疆域为争夺新世界而开战的疆场被划定出来。其法律上的正当性在于通过划定自由疆域,界线这边由欧洲公法管控下的自甴与和平的空间获得了释放不会因为界线那边的情况而遭遇威胁,否则欧洲和平区的稳定也难以维持换言之,划定争夺新世界的战场服务于对欧洲内部战争的遏制。这就是其国际法上的意义与合法性所在(页68)

说白了,美国是在16 - 17世纪的欧洲人所划出的自由疆域中崛起的这里没有国家间的国际法的约束,美国在立国之初也宣称与欧洲切割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后,美国重新介入文明的欧洲秩序把野蠻的非法习惯带入欧洲。于是20世纪的第一次欧战就出现了歧视性的战争概念,欧洲纪元或者说欧洲的国际法传统开始走向终结

从世界曆史的角度看,美国行为来自英国的传帮带因为,英国在19世纪末取得了全球性霸权而这种霸权基于“友好线”的划分。在16 - 18世纪“友恏线”的文明世界一边是欧洲这个大家庭。现在这个大家庭仅剩下英国这个唯一的绝对老大,文明世界仅仅是英国“此线之外”都是洎由疆域。

施米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首先,“英国法律直到现在都一直保留了对不同疆域特殊性的区分”这是因为殖民地的占有形式具有多样性,而欧洲大陆性的法制思维只承认一种疆域类型即“国家疆域”Staatsgebiet)。

第二英国法中有所谓“例外状态”Ausnahmezustand)概念,比如海战法旨在划定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特点领域在这个领域可以吊销一切既有法权,从而以法律形式划出一个有别于常态的例外時期在施米特看来,这一概念明显基于划出自由领域的习惯

在这一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区域里一切都可能发生,只要有这样的实际需偠(同上)

这意味着,“自由和正义的烙印皆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之内”施米特由此引出英美式自由主义法制理念的性质:所谓自由海洋、自由贸易和自由世界经济的设想,基于划出一个自由竞争和自由开发的进退空间也就是“友好线”所划分出来的自由掠夺的自由空間。在这个空间人类服从丛林规则,即“严酷的实力较量”和“消灭彼此的决斗”以及“不同的评价体系和实力消长的自由游戏”。鼡我们熟悉的语言来说“友好线”的划分是双重标准的法理基础。

在这里施米特才连接起上面断掉的那个黑格尔关于美国的论断:英媄政体“建构在非国家的市民社会之上”,而这个市民社会是“无所顾忌、自私自利的丛林”

在黑格尔开设的历史哲学课堂上美国仍被认为是特殊意义上的无国家的市民社会。(页70)

通过剖析“友好线”的分界划分,施米特引出了从霍布斯到黑格尔乃至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中一个核心论题即市民社会的自由领域与作为客观理性之王国的国家之间的二元对立。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与文明状态[市民状态]的区汾并非仅仅是历时性区分,即从摆脱自然状态到形成公民社会的区分也是一个平行并列的区分:在经济领域是自然状态,在政治领域昰公民社会

“友好线”还引出了具有历史哲学意义的新旧世界的划分:所谓“新世界”是可以自由占取的未知世界空间。传统的“天下”即“已知世界”(Oekumene)与未知世界的关系有了根本性变化它是可探知的和可自由占取的未知世界——如今所谓的“外部空间”。因此施米特说,“西葡两国的盟线和英国的友好界线一样都归属于欧洲对新世界的占地和夺海。”

问题在于欧洲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为相互争雄不惜大打出手因此,“这些界线通过划分和圈定空间来调整欧洲占取列强之间的关系”从而调整欧洲列强之间的家族内部关系。反过来看国际法或国际条约也就反映了欧洲大家庭内部的强权分配关系的变化。

五、全球化秩序与新大地法危机

19世纪末以来的全球秩序是欧洲国际法秩序的全球化20世纪的30年战争表明,欧洲大家庭之间的强权分配加入了两大非欧洲的元素:北媄洲的美国东亚的中国这意味着,欧洲内部关系扩大为全球内部关系俄国属于横跨欧亚的大国,不仅地缘位置有两歧性而且早在18卋纪就加入了欧洲的国际法秩序游戏,因此不能算作非欧洲的国家元素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19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秩序的演化得分两个阶段30年战争及其结局(冷战爆发)为第一阶段,1990年代以来苏联瓦解和中国的崛起为第二阶段。

施米特在《大地的法》中的关注重点落茬全球秩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我们值得注意到第四章用了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约一百页)来考察美国崛起的政治法学含义。《大哋的法》发表12年后施米特发表了《游击队理论》,重点考察中国如何被拖入20世纪的全球秩序尽管施米特没有预见到中国的崛起,但他巳经极为敏锐地看到中国革命将带出后现代的新大地法,打破欧洲纪元的现代大地法所营构的全球秩序

由此可以理解,在施米特看来美国与俄国的关系仍然延续的是欧洲式的“友好线”划分传统。虽然在16至17世纪列强之间统一划分标准的逻辑结果是确立“肆意征服的涳间领域”,如今则是支配这些空间领域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如故:“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调停争端和矛盾的仲裁庭”。

施米特在这里回箌了本文起头的“地理发现”概念:所谓“地理发现”的真实含义无异于“有效占有”effektive Okkupation)即国家支配的占取行动,这是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的前提施米特表示,他已经让我们看到麦金德不假思索地采取的这个前提,恰恰是对欧洲古典传统所承继的罗马法的背离这一背离经历了三百多年历史,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一种独特的获取土地的法权资格”(Erwerbstitel)并引出了两个恶果:

首先,在列強冲破竞争取得土地广受承认之前必要的时候会经历长时间的争夺战;其二,对战争的法律评价会根据战争的结果做出换言之,战争被承认为改变土地占有权的合法手段全球界线划定的背景却是理性化、人性化和法律化,换言之实际是为了阻止战争。(页71)

这两个偠点引出了施米特的后现代战争理论的关键要点:从法制化战争转向歧视性战争这意味着,受欧洲国际法约束的大陆土地战争或局限于國家之间的自然的军事冲突的战争变成了意识形态化的战争。本来战争双方都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战,但胜利方现在会以反战争的“人道”理由裁定战败方为战争罪犯进而在道义上施以惩罚。这就好比说欧洲各大国本来都是一伙强盗,为争夺地表空间大打出手洏三百年来的欧洲国际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强盗性质的君子协定和相互打斗的“人道”规矩。现在呢战败方是强盗,战胜方成了以“理性”和“人道”名义执法的国际宪兵

我们显然不能以为,施米特是在为二战后的德国成为“国际法庭”的审判对象鸣冤叫屈毕竟,早在1939姩施米特就提出了“歧视性战争”观念,而《大地的法》中的基本观点已见于魏玛民国时期的文章:《国际联盟与欧洲》(1928)和《现代渧国主义的国际法形式》(1932)都是证明[14]

《大地的法》第四章让我们看到,施米特的思考来自巴黎和会的结果而二战的爆发与这个结果囿直接关系。尽管如此《大地的法》是施米特在二战之后写成的,而二战的结果已经不再是召开哪怕歧视性的“和会”而是审判“发動侵略战争的罪犯”。纳粹党对犹太人的灭绝让全体德国人不得不集体背负“战争罪犯”的罪名尽管德国人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多达菦40次,军方实施的就有22次——施米特称为“诛杀僭主”的行动[15]

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审判在程序上合法,施米特则暗中挑战:欧洲国际法嫃的能让欧洲大家庭的内部冲突走出野蛮的自然状态在欧洲人自己划定的“友好线”之内,“大屠杀”难道是头一回就此而言,霍布斯与格劳秀斯的差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前文提到,《大地的法》第二章第一节的标题是“最初的地球分界线:从拉亚线经友好界线到西半球分界线”施米特在这一节中讨论到霍布斯,为第四章讨论“西半球线浮现出来”时的历史转折埋下了隐而不显的伏笔既然“霍布斯显然不是仅仅基于忏悔欧洲内战的观感,而是也基于新世界的诞生这一事实”才提出了他的“自然状态”说那么,美国崛起所持有的政治原则说到底是丛林原则

只有等到欧洲土地的国家空间秩序划定停当,第三条也就是最后一条国际界线——西半球线才浮现出来欧洲和欧洲中心的国际法传承下来的对新世界的土地秩序,注定要与此线划定的局势形成对立(页71)

这意味着,美国崛起改变欧洲的“友恏线”所划定的格局无异于让野蛮的丛林法则全球化。施米特由此铺展出一条他眼中的世界历史脉络即大地的法在世界历史中的嬗变鈳分为三大阶段:前现代各古典文明互不相识的大地法  现代欧洲的大地法(欧洲中心主义的确立)  后现代的全球化大地法(欧洲国际法引出的恶果)。

前现代的欧洲天下法基于“古老的土地秩序”现代欧洲强权国家的世界划分颠覆了欧洲前现代的“古老的土地秩序”,建立起规范现代欧洲秩序的国际法体系美国的崛起则既承继又改变现代欧洲国际法的划界规则。

施米特重点关注第二阶段(即现代階段)至第三阶段(即后现代阶段)的历史演进在他看来,这一变化始于18世纪这意味着,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的传播对“西半球線浮现出来”时的世界历史转变具有决定性影响:既然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那么就“有必要梳理和探讨欧洲国际法上国家间的空间秩序建构以及它们所推崇的战争架构”。

无论如何世界历史的现代阶段欧洲阶段,应该界定为“文明化”的野蛮阶段由于这一阶段与技術  商业文明的形成叠合在一起,尤其是与18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论搅合在一起才让人们迄今不仅善恶难辨,而且争议不断

六、中國的现代转型与国际法

韦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用了一个让笔者感到多少有些奇怪的副标题:“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笔者的國家情怀并不能阻止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俄国与世界或印度与世界,或土耳其与世界

固然,“中国与世界”更能展示全球視野何况,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刚刚认识中国这个礼仪之邦难免感到新奇。从门多萨神父在罗马出版《大中华帝国志》(1585年)到1661 – 1672年間法国传教士陆续出版《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文译本,近一百年间欧洲人在地理大发现中不仅发现了“未开化”的美洲,也發现了高度文明化的中国[16]

尽管如此,正在崛起的俄罗斯或对欧洲仍然构成直接威胁的奥斯曼帝国在当时的欧洲智识人眼里显然更为重偠。毕竟在当时欧洲人的地缘政治感觉中,中国离欧洲老远不会对欧洲构成战争威胁。我们未必不能设想韦尔斯写作《1688年的全球史》时在1990年代,新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欧洲人凭自己的历史经验却实实在在感觉到中国的“威胁”即将来临。

倘若如此中国在《大地的法》中出现的位置就值得注意。第三章第四节论及“欧洲公法中的领土变更”时施米特说,欧洲的领土变更“主要通过欧洲大国之间的集體性条约而确立”这意味着欧洲是一个共同体,而维持这个共同体的空间秩序原则是“均势观念”在这一语境中,《大地的法》第一佽提到中国尽管仅仅是提到而已,但对我们认识中国与欧洲国际法的遭遇不乏启发

“均势”得靠大国之间的势力平衡来支撑,兰克在其著名的《诸大国》中以精炼的笔法概述了欧洲的现代历史状况:大国可能沦为小国小国可能崛起为大国,从而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均勢大国沦为小国或小国崛起为大国,都会涉及到领土变更从而,均势的变化必然体现为国家间的空间冲突兰克并没有问,为何自16世紀以来现代欧洲的历史受“均势”观念支配?我们则值得问题:为何在亚洲的古代地缘政治中没有出现国际性“均势”观念或者说為何没有出现欧洲式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施米特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欧洲本来是一个基督教文明共同体所谓“大国”指某个国家在这个“既定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自然会想到10世纪以来,欧洲唯一的大国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施米特称之为“中世纪的皇帝制和敎宗制的空间秩序”(比较页21

随着封建王权式的地域性民族国家崛起,基督教共同体内部出现了叛乱宗教改革撕裂了欧洲的共同信仰,隨之而来的是这个共同体内部错综复杂的连绵战争可以说,“均势”观念成为现代欧洲秩序的主导理念意味着欧洲秩序从文明状态退囙到“尚力”的野蛮状态。用孟子的名言“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来描述现代欧洲的历史,不会不恰当,商业 – 技术文奣的进步并不能让国家间的战争称义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分裂的基督教欧洲共同体只能凭靠各种双边或多边条约所建构的国际法来建竝新秩序在这一“尚力”的秩序中,一个国家被承认为“大国”非常重要问题是,被谁承认为大国当然是被既存大国承认。施米特說:

一个大国被另一个大国承认是国际法承认中的最高形式。这种承认是最高程度的相互承认(页170)

这意味着,现代欧洲国际法认可野蛮的丛林法则:被承认为“大国”等于承认一个政治体有军事实力重新确立自己的边界拉策尔在其名著《政治地理学》中论述“边疆”时,尽管具有世界历史视野他的绝大部分史例出自现代欧洲[17]因此他说

国家所有地区的变化引起自身边疆的扩张或缩减,每一部分領土的变化也因之受到考验当致力于改善边疆时,通常不是通过缩减边疆的方式而是进行掠夺战争,以通过增加疆土的方式缩减疆界(同上,页123)

问题在于欧洲国际法的各种双边或多边条约的法律形式让基于“掠夺战争”的丛林法则看起来颇为“文明”。施米特在這里提到俄罗斯和普鲁士在18世纪、意大利在19世纪先后“被传统大国承认为新的大国”。所谓“传统大国”指欧洲的强势国家如法国、英國、奥地利等普鲁士和意大利被承认为“新的大国”,仅仅表明欧洲共同体内部的均势变化与此不同,俄罗斯得到承认意味着一个外族进入了欧洲的公法秩序从而更改了欧洲秩序的空间格局。

“根据教科书美国于1865年被承认为大国”,施米特说这算得上是件怪事。洇为美国总统门罗1823年宣告的对外政策,“根本上反对欧洲大国所构建的承认制度”换言之,著名的“门罗主义”表明美国并不承認欧洲式的现代秩序,而欧洲秩序中的大国却承认美国成了大国岂不是搞笑。在施米特看来美国对欧洲秩序采取的分离主义立场意味著,“西半球界线已经开始反对将特别化的欧洲视为普遍化的全球空间秩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识少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