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赏吝色者沮”为什么不是这个吝啬鬼赏析的“啬”而是这

吝啬是爱的天敌 直觉会帮你找到前进的方向 勇敢面对你所害怕的事情
我的图书馆
吝啬是爱的天敌 直觉会帮你找到前进的方向 勇敢面对你所害怕的事情
吝啬是爱的天敌& 好男人不吝啬& 好女人不贪婪
不做拜金主义者
  吝啬金钱的人即所谓的“守财奴”。这种人在经济利益上与人泾渭分明,外人休想占他一点便宜。他视自己的钱财如珍宝,可总是混吃混喝,而且从来都是那种白眼狼式的,吃过不认账或不领情,或者在那儿顾左右而言他。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小气吝啬只会割断亲情、友情,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须知关心与帮助历来都有相互关系,“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相互帮助,你才会快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吝啬的人,他们很计较个人的得失,碰到任何事总怕自己吃亏;他们可以大慷别人之慨,而对个人利益却寸利不让,不乏贪婪之心;他们极少参与社会活动,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很少有人帮忙;少参与活动的目的是少花钱,所以对同学聚会、生日聚会、郊游等采取能避就避的态度;他们极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困苦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毫无同情与怜悯之心。
别把吝啬当成一种信仰
  心理专家认为,人性中的吝啬是一种不受人欢迎,甚至是惹人厌烦的心理特征。
  具有吝啬心理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他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朋不负责任,他只站在自我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他常用的话语就是“我干好自己的就行了,别人的我管不着”。
  具有吝啬心理的人难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自私的行为,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所应培养的仁爱、同情心,破坏美好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也会对社会的进步造成危害。
  另外,有吝啬心理的人极易遭遇失败的人生。他们在学业上、事业上、家庭上、人生发展上、情感上都可能因这个性格而遭受磨难。
  吝啬行为具有冷漠性、自私性、封闭性三个特点:
  一、冷漠性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痛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同情心,甚至落井下石。
二、自私性
  吝啬的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他人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三、封闭性
  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当然,在生活中,吝啬的类型是很多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主观人格修养方面
  吝啬从心理学上讲,其实是一种消极防御心理。吝啬者有可能不自信,为了应付焦虑,就像个蜗牛一样缩在壳里,以对付外界的各种危险。另外,家庭的教养方式也能造成吝啬的性格。由于父母生活艰苦,非常节俭,或者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使孩子养成孤僻、多疑的性格,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会成为一个吝啬的人。
  二、客观环境方面
  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有些人对自己所有的财富有很大的防御心理,生怕被小偷或者强盗之类的人抢去,这就使其对自己的钱财总是看得紧紧的。所以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不会对任何人抱有同情与施舍之心,也就“越富有越吝啬”,和没有钱的人同等的吝啬。
  三、天性方面
  人的天性中有自私的因子,这可以说是产生吝啬的根源。孩子在小时候就不愿意把自己吃的、玩的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到长大以后私心加重,他也就变得更自私自利、更加吝啬了。
  吝啬对人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一个有此缺点的青少年都应自觉加以克服。
  一、要学会自省
  吝啬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吝啬举止不会没有一点感觉,对他人对自己的吝啬有成见也不会没有一点感觉。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比一比,想想自己干吗如此克扣自己、克扣他人,就应该明白,人活一世,钱不是唯一的目的,除钱外,亲情、友情、快乐同样重要。
  二、拥有美好的信仰
  吝啬的人,应该培养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仰,要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像佛教徒、基督教徒那样宽容,有怜悯心,多做一些好事,渐渐克服吝啬的毛病。
  三、学会享受给予的快乐
  尝试着去给街上可怜的乞丐一毛钱,或者将盲人从马路对面牵过来,或者给你的朋友买上一份小礼物,你给予的那种快乐,既愉悦了自己,同时也愉悦了别人。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更乐于做一些给予别人的事情,因为你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轻视财富,那么他就不会得到财富。很多穷困潦倒的人会说:“我视财富如粪土,我藐视那些有钱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很穷困的原因之一。他们藐视财富的行为使自己远离了财富。
  我记得曾听到一位艺术家如此评论另一位艺术家:“他不算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在银行里有存款。”
  这种想法当然会把他与财富分开,若想得到某件东西,必须要与其融洽和谐。
  财富是社会生存的基础,虽然它没有止境也没有限量,但是通常必须使财富流通起来,并用于正途。囤积财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人们并不一定要购买房屋、彩票、股票与债券,因为正直之人的粮仓总是满载的。这是说当出现某种情况需要花钱时,人们即便连本金也不应有所保留。通过无畏且开心地花钱,人们往往就可以打开财源滚滚的通途。
  这是对待财富的精神态度,宇宙大银行是不会倒闭的!
  让我们通过电影《贪婪》来看一个有关囤积的例子。一位女士中了5000美元的彩票,但却舍不得花。她把钱存了起来,让她的丈夫受苦挨饿,最终她也靠擦洗地板为生。
  她热爱的是钱本身(这不是真爱),认为钱高于一切。一天晚上她被谋杀了,钱也被抢走了。
  很多人把这个例子看作是一个有关“爱财是所有邪恶之源”的例子。但我认为,财富本身是好的,是有益的,只不过如果使用不当一囤积存储或将其视作比爱更重要的东西——就会带来疾病与灾祸,也会失去财富本身。
  遵循爱的道路,所有美好的东西就会接踵而至,因为没有爱人与人就不能相容,人类社会的基础就是爱;遵循自私与贪婪的道路,人就会彼此相拒,如此一来,人们就会与财富失散。
  例如,我曾认识一位非常富有的女士,她把收人都存起来了。她从不施予别人,而是源源不断地给自己买东西。
  她非常喜欢项链,一位朋友曾问过她共有多少条项链。她回答道:“67条。”她买回来之后就小心翼冀地用棉纸包起来并收好了。如果她佩戴项链,那么也算是物有所用,但她却违反了“使用法则”。她的衣橱里挂满了从未穿过的衣服与不见天日的珠宝首饰。
  后来,这位女士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异乎寻常,最终被确诊为生活无法自理,她的财产也被移交给他人管理。
  由此可见,一个无视宇宙法则的人,终将给自己带来不幸。
   爱与友善在做生意时也是无价之宝。
  吝啬是一种心理变态的结果。
是凡吝啬的人,他们或是从小受穷,饱尝生活的辛酸,深知物质财富得来不易,对什么东西都备加爱护;或是家里管教特严厉,控制花钱,只有靠自己节俭或动手积累才满足需要。
应该说这本来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心理品质,可是当这种心理品质受到自私心理的驱使,发展为极端化以后,就走向了反面,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甚至为了物质财富而变得卑鄙龌龊,疏离了精神,淡化了亲情,成为典型的心理变态。
以泼留希金为例,他曾经是个克勤克俭的当家人,有妻室儿女,邻里关系也非常和谐,常常去他家串门吃饭,聆听和学习他的持家之道和精打细算的本领。可是,他的夫人去世后,烦琐的操心事落到他的身上,他开始有些不知安宁,后来逐渐多疑和吝啬起来,变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尤其是大女儿的离家出走,儿子违背他的意见进入他最讨厌的军队和小女儿病故之后,揪心的刺激,孤独的生活使他变得狼一般地贪婪,“在他身上,人的感情本来就不浓厚,现在一分钟一分钟地枯竭下去”,终于成了一个吝啬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泼留希金的行为模式已经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强迫性人格障碍。
所谓强迫性是指他的反常的吝啬行为是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所强迫、所驱使,甚至明知道这种观念、行为是可笑的,但仍然无法摆脱。这种人格障碍的病因,目前尚无一致的观点,有人认为是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所致,有人认为是心理冲突和心理压抑的结果,特别是与童年时期的不合理教养和不合理刺激有关。
日本的山田直树则认为:“强迫观念症并非基因于身心过劳等外部刺激而发生,而是因为不快感情之病的刺激性亢进所引起之一种特发性疾病。”总之,它是由于某种焦虑心理的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进而成为行为模式的。
对于吝啬这种强迫性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吝啬的性质和危害,分析其人格缺陷和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鼓励其消除精神负担,把精力和兴趣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如在唐山大地震时,人们从倒塌的房屋里爬出来,庆辛没有死,对什么东西都不再心疼。他们只想好好地吃,好好地活,觉得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什么东西也没有生命重要。
当时我有个邻居平时以吝啬闻名,地震后她像如释重负一样,整天大鱼大肉地吃,不仅全家都吃得胖乎乎的,就连她自己也不象以前那样病秧秧地了。以这样的教训来启迪吝啬者,对他们的省悟是有帮助的。
读过俄国伟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的人,绝不会忘记他塑造的吝啬鬼泼留希金的形象。泼留希金家道殷实,农奴上千,是个上流地主,但他住的却是农奴的小屋,破破烂烂,荒凉芜秽,低矮昏暗。他的穿着打扮像个乞丐,脖子上的“围巾”,“说不上是旧袜子还是腰带”。他吝啬得出名,就是破铜烂铁,一片破衣裳,也要拣起来送到自己的库房里去。别人忘在外面的东西一到他手里就是他的。他走过的路,不用打扫,因为什么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宝贝,都要拣回家。像这样吝啬的艺术形象,除了破留希金之外,还有莫里哀的阿巴贡(《悭吝人》)、巴尔扎克的老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这些艺术形象的共性特征就是本身都很富有,但却自私、贪婪、吝啬、刻薄,为了金钱和财富连对自己的亲人也鲜情乏义,是个典型的守财奴。
像这样吝啬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难找到他们的踪影。有句俗语说:“铁公鸡一毛不拔”,就很生动地描画了这样的吝啬者的形象。
直觉会帮你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人生这场游戏中,获胜的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行动。《圣经》说:“请求,你便会得到”,“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这些话所折射出的关于人生的哲理是:人们要想获得成功或幸福,就必须先要有所行动。
  人们经常问我如何才能实现愿望。
  我回答道:“首先,要完全弄清楚你自己的理想。然后,寻找实现理想的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他的直觉(或预感)往往会给出提示。为此,我们可以试者从他人的言谈中得到启发或是从书籍的段落中找到灵感。有时,关于人生的答案会明确的令人难以置信。
  例如,有位女士发现,自己必须得到一大笔钱,以解决当前生活的问题,当然,她明白要得到就要付出的法则,这位女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了这个清楚的目标之后,想法很快就出现了:“给某个需要帮助的朋友(曾在精神上给过她帮助)100美元”。她把这事告诉了她的朋友,朋友说:“给钱之前,先等等:因此,她继续等待着,直到有一天她见到了一位女士。这位女士对她说:“我今天给了某人1美元,这1美元真是帮了那个人一个大忙。对我而言,这1美元就像你给某人100美元一样多。”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启示,因此她知道自己给朋友100美元是正确的做法。这项投资真是物有所值,因为不久之后,她就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获得了一大笔钱。
  给予打开了回报的通途。这种思想能够使人们掌控金钱。人们必须遵从这种思想,这样人们才能够打开巨大的财富宝库。
  一个人自己有限的视野会局限其自身。有的人很需要财富,但却不敢付诸行动。
  视野与行动必须如影随形,要像那个购买毛里大衣的男士一样。
  曾有一位女士来找我,请我为她“祈求"一份工作。我告诉她,绝对不要请求“某份工作”,而要请求适宜的工作,因为只有适宜她的工作才会令其满意。
  不久,她得到了三份工作邀约,两份来自纽约,一份来自棕榈海滩,她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一份工作。我说道:“选择最适合你的那份。”
  眼看期限将至仍无法做出决定,直到有一天,她给我打来电话说:
  “今天早晨我醒来时,闻到了棕榈海滩的味道。”她以前曾去过那里,知道那里的芳香气味。
  我回答道:“嗯,如果你能够在此处闻到棕榈海滩的气味,那么这证明你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去那里工作。”她接受了这份工作,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直觉通常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抓住直觉的关键是相信自己
  一天,我正在街边散步,忽然间便产生了很强烈的想要去某家面包店的冲动,这家面包店与此地相隔一两个街区。
  理性思想抗辩道:“那里并没有什么你想要的东西。”
  然而,我还是选择了非理性思想(直觉),我去了面包店,审视者那里的一切,确实没有什么是我想要的。不过,从面包店出来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经常想起的女士,她急需我给予她很大的帮助。
  当一个人想要寻找某件东西时通常会找到另一件东西。
  直觉是一种精神力董,它从不解释什么,只是指明道路而已。
  一个人通常会在“沉思”的时候收到灵感。涌现出的想法看似毫不相关,但很多关键的直觉通常都是“神秘隐晦”的。
  有一天,在我讲课的时候,突然一位女士站起来说道:“刚才我产生了预感,应该把家具从储藏室搬出来并找寻一所公寓。”这位女士来此的目的是请我为她的精神健康给出建议。我告诉她我知道当她有了自己的家之后,她的健康状况就会好转,我补充道:“我认为你的郁积问题源自对自己东西的担心。过度担心造成了心里的郁积。你违反了宇宙法则,因此你的身体才会受到这种惩罚。”
  人们很少思考其生活如何对身体产生了影响。每种疾病都有一种对应的精神问题。当一个病人拥有积极和平衡的心态时,他的身心就会迅速康复,但是,如果他继续持有有害的想法、憎恨、恐惧、谴责,那么他还会再次患上疾病。
  《圣经》对此持有相同的观点。《圣经》记载,在耶解基督治愈麻风病人以后,他告诫病愈的麻风病人说,去吧,不要再做违背自己良心和社会法则的事了,以免更糟糕的亊情会发生在你身上。
  因此,为了永恒的健康,人们的灵魂(或潜意识思想)必须被清洗得比雪还要洁白。
  “不要谴责,否则你必遭受谴责”。“不要评判,否则你必遭受评判”。这些源自《圣经》的话语和现代心理医学的发现有共通之处。
  很多人由于谴责别人而招来了疾病与不幸。
  一个人谴责他人什么,就会给自己招来什么。
  例如,曾有一位气愤且沮丧的朋友前来找我,她的丈夫为了另一个女人抛弃了她。她谴责另一个女人并继续说道:“她本知道他是个已婚的男人,她无权得到他的关心。”
  我回答道:“不要谴责那个女人,要祝福她,要适应目前这种状况,否则,你会为自己也招来同样的不幸。”
  她对我的话充耳不闻,一两年之后,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已婚的男士。
  当一个人批评或谴责时,就好像在捡起通电的电线,迟早会受到电击。
  优柔寡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直觉是正确的,我的决定也是正确的。”
  这些话会铭刻在潜意识之中,不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变得非常警醒,可以毫不迟疑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发现,过度的理性分析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这种分析是多种思想的聚合体,而非是“一种思想”。这就好似打开了自己的主观思想,任各种想法都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此时,他就会变成破坏性力量的攻击目标。
  过度的分析过程是人们消极思想的聚合体,它是“对立的层面”。一个人既可以收到好的信息也可以收到坏的信息。
  与过度分析类似,唯统计论或相信占星术都会将人类禁锢在世俗层面。
  我曾认识一位男士,根据他的占星结果,他几年前就应该去世了,但他仍然活着,而且还成为了这个国家倡导提高人的素质的大型运动之一的领导者。
  抵消“邪恶”需要具备非常强大的思想。我们可以宣告:“所有伪预言都失效,所有违反规律的计划都将泯灭。”
  然而,如果你收到的是好的信息,如幸福、财富即将到来,那么你就应坚信并等待着它们的到来,这样,通过期盼法则,此预言迟早都会成真。
  当然,人们的愿望要和宇宙的客观规律保持一致。
  宇宙的基本规则是使所有人内心的所有正当愿望成真。人们的愿望应该是毫不动摇地坚信完美的图景。
  其实,通常意志的力量就能够摆脱束缚与消极思想。但对于常人而言,拥有恐惧要比拥有信念容易得多,因此说信念是意志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精神觉醒时,他会发现所有外部的失衡都对应着精神的失衡。如果他沉沦或堕落,那么他应该意识到是他的意识正在沉沦或堕落。
  当一个人对宇宙说出自己的愿望之后,他必须做好接受惊喜的准备。有时候,所有的一切可能看似都脱轨了,而实际上却正在朝者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位女士几年前损失了2000美元。她把这笔钱借给了一位亲戚,但这位亲戚去世时并未在其遗嘱中提到这笔借款。这位女士感到愤愤不平,由于她们当时并没有立下贷款字据,因此她可能永远都拿不回这笔钱了。为此,她决定放弃这笔损失,并想办法去再挣2000美元。
  首先,她宽恕了那位亲戚,没有因为怨恨与不满失去理智。
  她对自己这样说:“我这2000美元并没有白白浪费。”当一扇门关闭时,另一扇门就会打开。
  她居住在一所待售的公寓房屋之中,在租赁协议中有一个条款规定如果这栋公寓卖出,那么房客应在90天之内搬出去。
  突然有一天,房主违反了租赁协议并提高了租金。不公平现象再次出现在她的面前,然而这次她并不抱怨房主,并对自己说道:“随着租金的提髙,我会变得更加富有。”
  由于她的宽容,自以为占到便宜的房主草草地同她签订了一份新的租赁协议,但那条90天之内搬出的条款却被阴差阳错地遗忘了。不久之后,房主得到了一个出售房子的机会。由于新租赁协议中存在这一盲点,因此房客可以再住一年。
  代理人提出如果房客愿意腾出房子,那么他会补偿每位房客200美元。几家人搬走了,三家人留下了,其中就包括这位女士。一两个月之后,代理人又来了。这次他对这位女士说:“这是2000美元。”
  原来,在这之前,她曾对这所公寓中的朋友们说过:“如果房主再次提起任何有关搬家的事悄,我们大家一定要一起行动。”
  这些朋友们说道:“好的,如果他们提出补偿1500美元,那么他们肯定能出到2000美元。”因此,她在收了2000美元的支票之后搬出了这所公寓。
  人生的机遇有时真的出人意料。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表面的不公平现象有时只是为了打开实现愿望的通途。
  这证明当一个人的信念坚定不移时,他会从这所宇宙大仓库中得到所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要补偿你们这些年来被蝗虫所吞噬的东西”。在这里,蝗虫就是指人们思想中的疑惑、恐惧、怨恨与懊悔。
  这些有害的思想,个个都在欺凌着人们,因为“除了自己以外,没人会赠予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没人会剥削自己”。
  人生在世是为了追求理想,获得幸福。一个人只能通过从匮乏中取得丰硕,从不公中得到公正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获得幸福。
知道珍惜才懂得爱
  一个人的成长并非一定要经历磨难。然而,几乎没有人能够不经历磨难就把自己从“灵魂沉睡”的状态中唤醒。当人们幸福时,通常会变得自私,因此,因果法则就会自动启动,“人生必经磨难”是宇宙的法则。一个不懂得珍惜的人通常会遭受损失。
  我曾认识一位女士,她找了一位非常优秀的丈夫,但却经常说:“我对结婚不感兴趣,这并不是要冒犯我的丈夫,只是我对婚姻生活不感兴趣而已。”
  她还有其他爱好,而且经常会忘记自己的丈夫。只有在见到自己的丈夫时,她才会想到他。一天,她的丈夫对她说,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随后就离开了。她沮丧万分且愤愤不平地前来找我。
  我对她说:“这正是你的愿望啊。你不是说过你对结婚不感兴趣,因此你的潜意识启动了,又使你处在了未婚的状态。”
  她说道:“哦,我知道了。人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随后却感觉到很痛苦。”
  她很快便完全适应了这种情况,她知道他们的分离会令彼此更加快乐。
  当一个女人变得冷漠、苛刻且不再对自己的丈夫关怀备至时,丈夫会失去对之前关系的信心,变得不安定、不开心。
  曾有一位沮丧、悲惨、穷困的男士前来找我。他的妻子非常热衷于“数字游戏”,而且总是会让他阅读。看来这种游戏并非十分有益,因为他说:“我的妻子说我什么都不是,不过是数字2而已”。
  我回答道:“我不在乎你的数宇是几,但你要相信你有属于你的成功与荣耀,并学会爱你的工作、爱你的家庭、爱你的朋友。”
  几周之内,他得到了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一两年之后,他在文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非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否则他永远都无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如果艺术家所绘制的作品(他的艺术作品)中充满了爱,那他的作品就会是一幅伟大的著作。粗制滥造的作品通常很快会被人遗忘。
真爱的本质是奉献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从爱中诞生的。《圣经》说:“我给你们下的一道新戒律是你们要彼此相爱。”“彼此相爱”正是基督教义最迷人的地方。
  奥斯宾斯基(Ouspensky)在《第三工具》(TertiumOrganum)中也写道:“爱是一种宇宙现象”,爱为人类打开了通往“美满世界”的通途。
  真爱就是无私,就是远离恐惧。它是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真爱的乐趣在于给予。爱是宇宙法则的真实体现,是宇宙间最具吸引力的元素。纯洁无私的爱本身能够吸引来同样的爱,而无需寻找与索取。几乎每个人对真爱都会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自私、残暴且恐怖,那么他将会失去自己所爱的东西。
  妒忌也是真爱最大的敌人,因为爱嫉妒的人在看到自己所爱的东西被他人所吸引时,想象就会失控,如果不加以压制,这些恐惧通常会变为现实。
  曾有一位沮丧之极的女士来找我。她深爱的男人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她,他说他从未打算过要和她结婚。她充满了妒忌与怨恨,她说希望他也遭受到他带给她的痛苦。她继续说道:“我如此深爱着他,他怎能在此刻离我而去?”
  我回答道“你并不爱那个男人,你这是在恨他”。我继续说道:“你永远无法得到自己从未付出过的东西。付出全部的爱,就会得到全部的爱,对这个男人付出你全部的爱,不求任何回报,全心全意无私地爱他。无论他去哪里都不要批判或谴责,要祝福他。”
  她回答道:“不,除非我知道他在哪里,否则我是不会祝福他的!”我说道:“那么,这并不是真爱。当你付出真爱时,也会得到真爱,无论是得到这个男人的真爱,还是得到其他男人真爱。如果你付出了真爱,而这个男人最后也没有燏于你,那么你就不必去想他,你应该去关注厲于你的真爱。”
  几个月过去了,情况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而她却始终耿耿于怀。我说道:“当你不再因他的残忍而闲扰时,他将变得不再残忍,因为这些全部源自于你自身的感受。”
  随后,我给她讲述了印度兄弟之间的故事,他们彼此之间从来不问候“早上好”,而是问候“我向你体内的神致敬”。他们向每个人体内的神致敬,他们从未被丛林中的野生动物伤害过,因为他们在每个生物身上看到的只有上帝。
  在这则《圣经&故事中,“体内的上帝”喻指人性中善的一面。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成功者会看到每个人心中的“上帝”。
  讲完这个故事后,我对那位女士说道:“向这个男人体内的善的一面致敬,然后说‘我看到了你的善’。”
  她感到自己逐渐能够释怀了,慢慢地怨恨也不复存在了。他是一位船长,她总是称呼他为“长官”。
  一天,她忽然说道:“上帝保佑长官,无论他在何处。”
  我回答道:“这才是真爱,当你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且不再为这种情况所困扰时,你将会得到他的爱,或是得到其他男人的爱。”此时,我即将远行,而且也没有电话,因此有几周时间,我与她失去了联系。直到一天早晨,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上写道:“我要结婚了。”我在第一时间给她打了电话,我的第一句话是:“发生了什么事?”她惊呼道:“噢,真是个奇迹!有一天我醒来之后,感觉神清气爽。当天晚上我见到了一位一直喜欢我的男士,他向我求婚。我们在大约一周之后就结婚了,他是我见过的最愿意奉献的男人。”
  有句老话说:“没有人是敌人,没有人是朋友,所有人都是老师。”因此,一个人必须要客观,要从其他人身上取长补短,这样,他很快就能够学到东西并获得自由。
  这位女士的爱人教会了她无私的爱,这是所有人迟早都必学的东西。
勇敢面对你所害怕的事情
  除非人们将潜意识中的所有恐惧淸除掉,否则永远都不会安宁幸福。恐惧是误导的能量,人们必须将恐惧转化为信念。
  我的学生们经常会问我:“如何才能摆脱恐惧?”
  我回答道:“勇敢地去面对你所害怕的事情。”
  “因为你的恐惧,狮子才会残暴”。向狮子走去,它就会走开;逃跑的话,它会追你。
  我在之前的章节中曾介绍过,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真的能实现富足时,匮乏之狮就会消失。
  —个人由于其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想法,已与自己的信心失散很久了,有时,他需要从潜意识中爆破性地驱除这些有害思想,这一步骤非常重要。
  我们已从之前的论述中得知一个人如何通过显示无畏来摆脱束缚。一个人应当不时地观察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信念。
  “你们今日就要抉择自己想要侍奉谁",是恐惧还是信念。
  也许某人的恐惧源自另外一些人。那么不要回避自己害怕见到的人,应该很乐意地去会见他们,这样,他们要么是“对我们有益的链条中的金扣”,要么会从我们的生活中静静地消失。
  当一个人认识到邪恶没有任何力量时,“转眼之间”他就会获得解脱。
  世俗世界将会销声匿迹,“奇异的世界”将会成为现实。
  “我又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那里不再有死亡,没有悲伤与哭泣,也没有痛苦,因为这些都已消逝”。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失败 有一种力量将你推向失败
  假如一个人要去离家以北百公里之外的地方赴约,这个人很健康, 也很快乐,运气也相当好。他有充足的时间、充足的燃油。可是他却执 意先驱车向南走20公里后,再向目的地进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 觉得有趣。
  太滑稽了,不是吗?燃油是足量,时间是充裕的,行程也未被更重要的活动挤占,南北方向的道路也是通畅的,可是他却错过了约会。现 在,如果这个人声称他就是喜欢往错误的方向走,漫无目的的游荡比准 时赴约更有乐趣,或者干脆找个借口,称为了看一眼南边的旧宅才这么 做的。试问我们会觉得他的这些爽约的理由充分么?
  不,我们应该认为他的行为是愚蠢的。即使是像“由于心不在焉而 错过了路标”这样的过失,我们都不能原谅。假如有可能迷路,那他就 应该早在出发前就在地图上计划好路线。也许我们会对他表示惋惜,但 我们更应该对他这种糟糕的决定表示谴责。
  好,现在我们现在来谈谈我们和自己的理想愿望之间的“约定”吧。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和之前的故亊里的主人公一样 呢:我们常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虽然付出了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得 到的却是失败。
  失敗就意味着精力用错了地方,换言之,是精力的使用错误导致了失败。
  由于总是将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对立面,并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因素,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无法看淸失敗的本质,都没搞淸楚什么才是造成成功 和失败的真正因素。诚然,成功是精神振奋的、积极向上的代名词,失 敗则代表着萎靡不振、懒散和颓废。但我们不能忽视精力在其中发挥的 作用,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命运动,我们必须付出许多精力,这些精力的 付出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即使人体静止 不动,并不代表着生命齿轮也停止了转动,正因为此,就算是个成天做白日梦的幻想家,也在不断消耗着自身的能量和精力。
  失败者往往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再在了那些需要大量时间的嗜好上, 他们的精力被大大地分散了。然而这样的做法,尤其在美国,往往不 被看作是在浪费光阴,与此相反,它们被当做是有意义的艰苦劳作来看 待,会得到大家的髙度赞扬。然而只有认真分析,我们才能明白,这样 做除了让我们疲惫和失落,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东西。其结果无非是让 人再一次尝到因浪费精力而导致失败的苦果。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
  虚伪的自我安慰
  既然如果我们把同样多的精力用在了正确的事情上,我们就会获得成功,可为什么我们还会很少按照理想中的计划去做呢?为什么我们完成得那么少,还全然无知、麻木不仁呢?赴约时,不准时出发,粗心大意没有加足汽油,或因为发呆而错过了路标,当这些毫无道理的错误发生时,为什么我们还振振有词地在别人面前为自己辩解呢?
  想一想“手中一鸟胜过林中双鸟”、“完美的过程重于最终的结果"、 “聊胜于无”这些谚语吧,我想没有人能在它们面前做到心安理得,它们是诸多痛苦经历的高度浓缩和经验总结,可是又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真 正去贯彻执行了呢?其实那些所谓的借口或托词根本骗不了任何人,即 便那些和你穿同条裤子的家伙愿意接受辩解,只要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如论是先生或是女士,对你的辩白都充满了怀疑和惊讶,他们心中暗自在想,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虚伪的自我解脱呢?
  对成功人士而言,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再微不足道的收获也比失败所得的副产品来得重要得多。实实在在的成功,哪怕是有一丝一毫也比成箩筐的梦想珍贵百倍。
毁掉自己也是你的一项生命本能
  根据叔本华、弗洛伊德、尼采以及阿德勒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过渴望成长、渴望强大的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人,有时候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驱动力,让自己去完成一个个成长目标,可能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吧。像小孩子,他们会竭力挣扎着让别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年轻人则在追逐机遇的竞争中,爆发出自己的个人潜力;经历过长期病痛的人们,在康复时,会因为再次拥有旺盛精力而感到兴奋莫名。我们都知道,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人,能够经受得住诸如“贫困”、“压力”、“地位低贱”这些对常人来说生不如死的打击。而让他们坚持活下来的东西,我想除了求生的意志力没有更好的解释广。
  此阶段之后,我们才真正开“体验并认识到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一个个体,从童年到了青春期,再从靑春期过渡到成人;每一次转换都充满了危机,因为在每一次转变过程中,一个人原有的行为和兴趣取向模式都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造物主让这些生命改变原有的角色,以适应对他们新事物的要求,他们必须对新的价值观产生兴趣和好感,而同时抛弃掉旧有的东西。
  但不是所有思想都是那么容易被接受的,例如打破心理平衡的思想、甘愿失败的思想、自暴自弃的思想就在难以接受之列。心理分析学转一度认为,没有人会接受让自己自取灭亡的观念。即便是那些成天幻想死亡或有深度自杀倾向的梢神病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不是想了断自己的生命,他们真正的自杀原因是出于报复。心理学是这么解释的:这些病人幻想自己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会继续活在看不见的空间之中,并能看到那些曾经虐待过他的人们,因他的死而感到悔恨和自责。
  弗洛伊德倒是真正研究过关于人们是否思意无条件接受死亡的课题,他的研究对象是战后饱经战争创伤的病人,在他对此项研究专门发表的论文中,弗洛伊德称通过对梦景的分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的确有纯粹向往死亡的潜意识存在。当然这篇论文中充斥着弗洛伊德丰富的想象和推测。虽然从逻辑上说,心理学界并不排除人们体内存在着某种“死亡倾向”的因子,但这种理论从来未被广泛接受过。
  然而,毕竟与出生和成长一样,死亡也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果造物主想让我们放弃旧有观念,从而完成生命的衰变,它就有十足把握让我们放弃原有的秉持。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放弃了自己曾视作为生命的东西,并接受现实。放弃生命的抗争、放弃一切努力、放弃了渴望和理想,这些都是再司空见惯不过的了。而所有这些我们所放弃的东西,无不是被命运之手温柔地一点点地从我们原有的生命中拿走的。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我们才不得不接受失敗的亊实。
信念越坚定,你的理想越能更快实现
  人们在设计人生目标时是以旅程终点作为起点的。也就是说,他要宣布自己已经得到了。这个意思用《圣经》上的话表述就是:“在你请求之前,我已经成全。”
  要不断确认,在潜意识中建立信念。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完美的信念,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再做第二次确认了!人们无需一遍遍地乞求或哀求,只需行动即可,并确信自己一定可以得到。
  《圣经》中说:“沙漠将会欢腾,并如玫瑰盛放。”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是,“沙漠”(意识状态)中的“欢腾”(信心满溢)可以打开行动的翅膀。
  然而,抽象的设想非常容易,但当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有一点困难。举例来说,一位女士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一大笔钱。她知道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事情,以便找到方法(有了方法之后才能得以实现)。
  当她正走进百货公司时,忽然看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粉色釉瓷裁纸刀。她感到牵引力指向了裁纸刀。她想,我没有优质的可以开启装着巨额支票信封的裁纸刀。”
  因此,她买下了裁纸刀,而此举则会被消极思想视作奢侈。当她把裁纸刀拿在手中时,忽然闪现出自己正在开启装着巨额支票的信封的影像。她努力工作,几周之后,她得到了这笔钱。其实,在这位女士的头脑中,粉色裁纸刀是其积极信念的桥梁。
  很多故事都讲述了在信念指引下的潜意识的力量。
  例如有一位男士曾在一间农舍中过夜。房间的窗户都用钉子封死了。他在午夜时分感到窒息,便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到窗户旁边。由于窗户无法打开,他便用拳头砸碎了窗户上的玻璃,新鲜的空气涌人了房间,他美美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他发现他所砸碎的竟然是书柜的玻璃,窗户整夜都处于封闭状态。供他呼吸的氧气只不过是他想象中的氧气而已。
  人们说出愿望之后,就应该义无反顾。“不要让摇摆不定的人误以为他会得到上帝的成全”。“他只会成全坚定等待的人”。《圣经》也在用这样的话不断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拥有坚定的信心。
丢掉负担,轻松前行
  一个人如果沉闷地“许愿”就会得到沉闷的“答复”,如果不耐烦地“许愿”,愿望就会延迟,很久才实现或者以极端的方式实现。
  例如有位女士问我为什么她的眼镜经常会丢失或损坏。
  我发现,她总是恼怒地对自己和其他人说“我希望可以摘掉自己的眼镜”。因此,她这个不耐烦的愿望就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她本应请求完美的视力,然而她铭刻在潜意识思想中的却是摘掉眼镜这个不耐烦的愿望,因此,她的眼镜总是会不翼而飞或者出现损坏。
  有两种思想态度会造成损失:轻视,比如那位不重视自己丈夫的女士的案例;害怕损失,这会在潜意识中留下损失的影像。
  当人们能够彻底释怀(丢掉负担)时,他瞬间就会得到成全。
  例如,有位女士在狂风暴雨的日子出门在外,她的雨伞被风吹得内外颠倒了。她正要去拜访一位素未谋面的人,而她又不愿给人留下打着破雨伞的第一印象。她不能把雨伞扔掉,因为这把雨伞不是她的。处在这种窘境之中,她并没有因此而焦躁不安,相反她很冷静,这使她敏锐地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修伞匠。
  于是,她走向前去。“女士,需要修理雨伞吗?”
  她回答道:“是的,我要修。”
  修理工修理雨伞时,她到那个人家里去拜访了那个人。当她回来时,雨伞又变得完好无损了。
  人们总可以通过积极的思想来消除消极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会问我视力与预见力之间的区别。视力是一种由理性思想或意识思想控制的生理程序,预见力是一种由直觉主导的心理程序。人们应当训练自己的心理接收这些灵感闪现。当一个人说“我一定会拥有属于我的东西”这句话时,他的有害愿望将会从意识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人生蓝图。
  人们应当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艺术家,他只会谨慎地在思想这张画布上绘制积极的设计;伴随着力量与决心,他以娴熟的技艺绘制着这些影像;他坚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破坏影像的完美,坚信这些影像会变成现实,理想构建出现实。
  通过正确的想法,人们有能力实现自己所期盼的一切合理目标,这就是“生活游戏”的最终目标。
  其简单的法则是无畏的忠诚、不抵抗与爱!
  祝愿每一位读者现在都能够摆脱禁锢自己多年的挡在自己与人生目标之间的东西,“了解真理可以解放自我”——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宿命、将“自己生命中的设计——健康、财富、爱与完美的自我表现”变为现实。通过更新自己的思想来改造自己。
不要否定自己的理想
  我们要相信,人生的一切美好愿望都有可能实现,但在实现的路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犹豫,否则就有可能与机遇擦肩而过。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小心谨慎。
  因此,最为重要的是要如前一章中所述的那样正确地表达愿望,并行动起来!
  一个人不可能得到超出自己预想的东西,因为人们受限于潜意识的有限预期。为了得到更多,人们必须扩展自己的预期。
  财富跟一个人的认知广度又很大的关系。俗话说,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宽。法国的一个传说例证了这一点。
  一个穷人在沿着路边散步时遇到了一位旅行者,旅行者叫住他,对他讲:“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很穷苦,拿着这个金块,将其变卖,你就会一生富有了”。
  这个穷人为自己的好运欢欣雀跃,带着金块回家了。他当即便找到了份工作且一切顺利,因此他并没有变卖这个金块。几年之后,他变得非常富有了。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他叫住这个乞丐,对他讲:“亲爱的朋友,拿着这个金块,将其变卖,你将会一生富有”。这个乞丐将金块拿去估价时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块黄铜。由此可见,第一个人变得富有是因为他把金块当作是纯金的了,他感觉自己很富有。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金块”,相关“金块”的意识、相关富裕的意识令生活变得富有。
  有些人是快乐的给予者,但却是不好的接受者。他们会由于傲慢或某些消极原因而拒绝接受馈贈,并因而阻塞了自己的通途,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所剩无几或一无所有。例如,一位女士曾经送出了大笔财富,因而获得了价值数千美元的礼物,但她却拒绝接受,并表示自已不需要这份礼物。不久之后,她的财源“枯竭”了,她发现自己的债务正好达到了数千美元。
  人们应欣喜地接受回报给自己的顺水而来的“面包”——无拘无束地给予,无拘无束地接受回报。
  给予与回报之间通常存在着完美的平衡,虽然一个人在给予时应当不思回报,但他如果拒绝回报,那就是违反宇宙法则。
  例如,当那位男士送给我1分钱时,我并没有说:“穷苦人,他简直无力承担这1分钱。”随着接受滚滚而来的回报,我们将会变得富有。正是这种想法带来了财源。如果一个人是不良的接受者,那么他必须转变为优秀的接受者,即便是收到一张邮票也应该欣然接受,并进而为自己打开接受的通途。
  人类社会既需要欢乐的接受者,也需要欢乐的给予者。
完美的人生设计源于对细节的把握
  有时候,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人生的转折点。比如,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在观察茶壶中的开水沸腾时,看到了蒸汽船!
  但也有人在计划好自己的人生后太过教条,这反而会阻碍人生愿望的实现。
  我的一位学生做事极为专一且执著,他严格设定了自己愿望实现的方式,这样做就阻碍了愿望的实现。
  就如同蒸汽或电流等所有能量一般,它必须通过非阻力引擎或工具才能够得以运转,而人们就是这种引擎或工具。
  《圣经》中就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诫人们要“静观其变”。“哦,犹太人,不要害怕;明日当出去迎敌……你们无需参与这场战争,站着别动,静观其变。”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色大衣搭配图片欣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