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催生针对胎儿有影响吗了校园权力横行的萌芽

!your_mobile_browser! |
& 《权力的游戏》为何弱智横行?
查看: 9450|回复: 72
性别男&UID383589&帖子2938&主题88&精华16&龙晶30 &龙威0 &积分143&阅读权限150&好友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6&龙威0 &积分143&好友5&注册时间&
最近杀了,制作精良,品质上佳,背景设定宏大,力量体系严谨,细节做的一丝不苟,硬件完美无缺,但为何脑 残频出?
整部剧里,就没几个政治智商过50的……
比如作为北方守护者的奈德,如此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按照中国文化里的惯例,这厮的政治智慧不会低吧?
结果这厮明知道君临形势凶险,国王废柴,居然就带着50个侍卫去了君临,一无心腹,二无盟友,三无情报,四无武力,五无金钱,六无人望,居然在自己受伤,行动不便的时候,巴巴的上门告诉皇后自己抓了她的小辫子……
最后失败被抓,为了女儿自承叛国……我擦,口口声声的叫着荣耀啊尊严啊,结果转眼不仅卖了自己的荣耀,连整个家族的荣耀都卖了。
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奈德还娶了个比他还2的老婆,明知道老公在君临,还抓了皇后小弟,抓了就抓了吧,还TM的就抓一个,放了目击者和随从去君临通风报信,这是坑夫没商量啊……更坑的是一场比武之后又把皇后小弟放了,人质都没了,直接导致奈德在君临被砍……最后家破人亡,全是她弄出来的。
咱们国内是坑爹党横行,美剧里这是坑儿子党横行啊……
这是因为中西文化不同造成的错觉?
还是西方历史上政治斗争本来就简单暴力脑 残?
还是因为电视剧精简了很多细节,导致人物脑 残化?
还是咱们中国政治斗争博大精深,耳濡目染之下觉着老外玩的太次?
性别男&UID417265&帖子7519&主题166&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10&阅读权限100&好友23&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0&好友23&注册时间&
听说背景是英格兰七国时代
性别男&UID381576&帖子3314&主题34&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3&阅读权限70&好友4&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3&好友4&注册时间&
最近杀了,制作精良,品质上佳,背景设定宏大,力量体系严谨,细节做的一丝不苟,硬件完美无缺,但为何脑 残频出?
整部剧里 ...奈德是受他养父的影响,养成了公正、光明磊落的性格,是个特例。
你看老狮子、铁群岛的一家、提利尔家族的老太太和小狐狸,哪个不是唯利是图老奸巨猾的人物。
至于奈德的老婆,
无论中国历史还是国外历史,
绝大多数女人都是坑爹坑老公坑儿子的存在,
智商正常的才是极少数。
性别男&UID535519&帖子495&主题8&精华0&龙晶-5 &龙威0 &积分0&阅读权限2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0&好友0&注册时间&
在此澄清下,我没记错的话奈德被砍是在詹姆被抓之前,或者说奈德被杀时皇后还不知道她兄弟被抓了
性别男&UID631667&帖子3760&主题228&精华2&龙晶7 &龙威0 &积分29&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2&龙威0 &积分29&好友0&注册时间&
奈德不死,这游戏怎么玩的下去.......剧里面虽说无限吐槽奈德是万人崇敬、死无葬身,但是作为秩序、美德的代表他不死怎么乱,怎么突出乱世呢,而且他的死对各个核心人物的影响每一季里面都若隐若现,是全剧近乎所有冲突发展的推动力。
而且,总有人有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中国古代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有清兵入关各地奋起反抗,难道他们不知道是必死的么?尤其是政治上,中国把内斗叫做政治,欧洲大陆可是国家无数,政治体现在里里外外,政治经验谁优谁劣真不好说呢
性别男&UID508475&帖子162&主题23&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感觉LZ根本就没仔细看剧情啊……
奶德自认叛国的前提是保他不死让他去当守夜人,结果认罪被中二国王给大庭广众之下宣布直接死刑给砍了~~其他人完全没法阻止
性别男&UID508475&帖子162&主题23&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2&阅读权限7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2&好友0&注册时间&
感觉LZ根本就没仔细看剧情啊……
奶德自认叛国的前提是保他不死让他去当守夜人,结果认罪被中二国王给大庭广众之下宣布直接死刑给砍了~~其他人完全没法阻止
性别男&UID193089&帖子10038&主题111&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0&注册时间&
奈德的政治观念实际上还是老式封君封臣那一套,在君临时代已经是不合时宜了,所以必死。这跟弱智与否没关系,因为中世纪西欧的贵族并不等同于天朝古代的文官,马丁爷爷没把老狼描绘成大字认不了一箩筐的文盲已经很对得起他老先生了。
性别男&UID193089&帖子10038&主题111&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0&注册时间&
听说背景是英格兰七国时代应该看成是七国时代直到玫瑰战争时期的混合体,时代背景的跨越度差不多得有五六百年。
性别男&UID193089&帖子10038&主题111&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0&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狂语者 于
12:56 编辑
君临那帮小指头之类的人物其实跟黎塞留时代的欧洲文官差不多,跟老狼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估计马丁爷爷这么写是为了突出两个时代的冲突,着重表现出“骑士精神已死”的观点,不能简单的拿历史来套用。
性别男&UID418741&帖子7724&主题148&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6&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6&注册时间&
“这厮的政治智慧不会低吧? ”
——他本来就比不上他哥哥,守成可以
”明知道君临形势凶险”
——他知道,但他没想到实际情况比他想的糟糕十倍,远在北境的他完全不知道小指头在下多大一盘棋
“口口声声的叫着荣耀啊尊严啊,结果转眼不仅卖了自己的荣耀 ”
——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一个秘密他还不是连私生子都认了。他的认罪本身就是一个认罪协议:他以退出政治舞台来换取狼鹿两家的矛盾消除,避免一场战争的爆发!
”还TM的就抓一个,放了目击者和随从去君临通风报信,这是坑夫没商量啊”
——你意思是杀光酒馆里的人?拜托,可能么?再说,她的目的就是审判小恶魔,指认狮子杀害老琼恩和意图谋杀她儿子
最后一个不说了,自己回头看
PS: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不比歌谣”,人算不如天算,建议把原著补全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们往往不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是看得太复杂
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己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性别男&UID614809&帖子12&主题0&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0&阅读权限2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0&好友0&注册时间&
看完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没有龙珠想得那么多 = =。
性别男&UID383589&帖子2938&主题88&精华16&龙晶30 &龙威0 &积分143&阅读权限150&好友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6&龙威0 &积分143&好友5&注册时间&
感觉LZ根本就没仔细看剧情啊……
奶德自认叛国的前提是保他不死让他去当守夜人,结果认罪被中二国王给大庭广众之下宣布直接死刑给砍了~~其 ...奈德的死,确实是意外,但我说的主要是他之前极度弱智的政治手段,皇后的情夫当众杀光了所有手下,国王都无法帮他主持公道,上面一个无能的酒鬼皇帝,下面心腹手下都死光,完全孤家寡人的情况下,他是何等的脑 残拄着拐杖去跟皇后说他知道皇后的小辫子?
很精彩很好看的书哦
性别男&UID383589&帖子2938&主题88&精华16&龙晶30 &龙威0 &积分143&阅读权限150&好友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16&龙威0 &积分143&好友5&注册时间&
“这厮的政治智慧不会低吧? ”
——他本来就比不上他哥哥,守成可以
”明知道君临形势凶险”——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一个秘密他还不是连私生子都认了。他的认罪本身就是一个认罪协议:他以退出政治舞台来换取狼鹿两家的矛盾消除,避免一场战争的爆发!
能屈能伸?避免一场大战?
国王要杀龙女,避免一场大战,他是怎么做的?他为了荣耀坚决反对,连首相都不做了。
避免一场大战?魔山杀了村民,周围所有人都劝他息事宁人,避免一场大战,他坚决要去惩罚魔山,要打就打。
切,各种荣耀,到了自家人身上,荣耀就啥都不是了,当众承认叛国,他是可以去做守夜人,但是他的家族呢,他的儿子呢,他的女儿呢,永远背着叛国者的后代的恶名,荣耀呢?荣耀个狗屁啊!
还避免一场大战的爆发,大战都打了好几场了,他儿子为他拼死拼活的,他在牢里知道个P?
很精彩很好看的书哦
性别男&UID413712&帖子5075&主题8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6&阅读权限90&好友1&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6&好友1&注册时间&
所以这剧我看了7、8集就不看了,里面废话太多
/u47/v_NjIzMDA3ODA.html 前30秒
性别男&UID193089&帖子10038&主题111&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0&注册时间&
——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一个秘密他还不是连私生子都认了。他的认罪本身就是一个认罪协议:他以退出政治舞台来换取狼鹿两家的矛盾消除, ...从中世纪西欧到近代民族-国家体制形成之前,西欧的私人效忠关系要远远大于对国家政权的认同。奈德对劳勃遗命的忠实执行,其实更符合封建时代的领主-附庸观念,而他的所谓“认罪”也不过是和兰尼斯特家族的妥协而已。至少老狼自己是认为做到了对劳勃的忠诚,所以他的死也可以看成旧时代结束的一个象征。
性别男&UID412728&帖子10871&主题353&精华43&龙晶106 &龙威0 &积分438&阅读权限200&好友43&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43&龙威0 &积分438&好友43&注册时间&
是很弱智,简单说中国的后宫嫔妃政治智慧权术手段都比这群人高。。。
UID4694&帖子4583&主题2&精华0&龙晶0 &龙威0 &积分6&阅读权限90&好友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6&好友0&注册时间&
哪国历史上不是大把有底限的忠臣良将被无底限的奸王佞臣生生玩残弄死
秀这优越感有劲么
性别男&UID418741&帖子7724&主题148&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6&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6&注册时间&
——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一个秘密他还不是连私生子都认了。他的认罪本身就是一个认罪协议:他以退出政治舞台来换取狼鹿两家的矛盾消除, ...杀不杀龙母都是海那边的事情,不是一回事。荣誉?荣誉再重要,和他极力维护的团结统一比也不算什么。他是他铁哥们任命的国王之手全境守护者,如果他拒不认罪造成国家分裂还不如杀了他——做好人确实很辛苦。
“他儿子为他拼死拼活的”——我没记错的话他死了以后北境才起兵的吧?他儿子还小,如果他活着回去还会有北境独立这回事么?
至于“永远背着叛国者的后代的恶名”,我是翻了5卷都没听到谁这么攻击狼家的,估计剧里也不会有这么做的。——因为这个判决在北境没有意义,而南方人很快就明白那母狮子和小狮子才是叛国者。
如果不是小狮子发疯,奶德去穿黑衣,北境把门关起来继续过日子,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得。如果不是她老婆力图借机参与君临政治,北境还会这么平静下去。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们往往不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是看得太复杂
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己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性别男&UID418741&帖子7724&主题148&精华0&龙晶1 &龙威0 &积分11&阅读权限100&好友6&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精华0&龙威0 &积分11&好友6&注册时间&
是很弱智,简单说中国的后宫嫔妃政治智慧权术手段都比这群人高。。。确实冰火世界的教育水平实在太低了,除了学士以外,有几个好好读过书的?小狼崽子都是听老奶妈讲故事长大的,也就小恶魔、红毒蛇、山姆那样的异类才喜欢读书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们往往不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是看得太复杂
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己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Powered by任海涛:先秦诸子“限制权力”思想萌芽研究
任海涛:先秦诸子“限制权力”思想萌芽研究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产生限制最高权力的有效制度,但是,已经产生了限制最高权力的思想。这些思想萌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制和权力滥用的问题,但是,其对于权力限制问题的思考是具有积极价值的。
  一、以和平方式限制权力的思想萌芽
  (一)“天鬼监督”的思想萌芽
  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墨家以“鬼神观念”为自己的论题之一,其所提出的“天志”、“明鬼”思想是对鬼神观念的直接宣扬。与此相关,墨家论证了“天、鬼”监督权力的思想。
  墨家认为,当政者受到“天”和“鬼”的监督,如果统治者的行为侵害了“天”、“鬼”、“民”三者之一的利益,都会受到惩罚。墨家提出为政者的行为由“天、鬼”进行监督,凡是侵害天、鬼、民利之一者都会受到灭国之灾。《墨子》载:“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从而贼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贼傲万民,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戮,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嗣,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尚贤中》)由此可知,取得政权者,如果可以实行“兼而爱之、尊鬼、利民”的政策,天、鬼就会赏赐他,保佑他的政权稳定。如果为政者实行“兼而憎之、诟天侮鬼、贼傲万民”的政策,天、鬼就会惩罚他,不仅惩罚他本人,还会惩罚子孙,甚至断其后嗣。利用鬼神观念虽不可取,但是这种约束君主权力滥用、促使统治者勤政利民的初衷是好的。而且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相信鬼神存在,因此该理论在实际上反而真能起到约束君主的作用。
  虽然儒家提倡“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但是儒家对于“天”的恭敬却一如既往(与周公的“敬天保民”一脉相承),孔子也尝试用“天”的力量来威慑君主――进而达到限制权力的目的。如孔子曾经警告统治者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也可以看成是对统治者权力进行限制的一种思考。
  (二)“舆论监督”的思想萌芽
  《论语》中已经产生了“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思想萌芽。孔子认为,“庶人”是有权利来议论政事的,如果天下无道者当政,人民可以“议政”,如果天下有道,则不需要议论了。①
  孔子认为,“言论自由”是应该受到一定原则约束的。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这段话本意是指,在社交中给他人提意见时,一定要保持端正的态度和纯良的目的,而且“过于急躁、故意隐瞒、未能审时度势”都是不好的提意见方式,这种思考对于“言论自由”的提出方式也有启示意义。所谓“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是一种基于良好动机、采取合法合理方式的意愿表达方式,这种对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权利的保障与制约并存的思想是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郑国执政子产著名的“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施政措施也体现了言论通畅、舆论监督政府的思想萌芽,此种立场与思想堪与后世“舆论监督”思想相媲美。
  (三)“道、德监督”的思想萌芽
  在孔子心目中,如果掌权者违反“德”的要求,就应该惩处。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代行鲁国国相之职,上任不久就杀死了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认为少正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今天看来,这些“罪行”仅仅是“缺德”而已,杀死他并没有“法律依据”,而孔子是依据“礼”来处死他的,那么什么是“礼”呢?礼是当时一切道德的依归,可见孔子是主张用“德”的标准来限制权力行使的。
  老子从依“道”限“欲”的角度思考了权力限制的问题。《道德经》一书的读者应该主要是从政者和王侯,这些人既然占据着重要职位,理应对他们从道德和具体施政措施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也就是对他们权力的限制。
  第一,老子反对统治者奢侈的行为。执政者“奢侈”行为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故老子予以反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12章),凡是“色、音、味、猎”都是奢侈放纵的行为,都会使为政者治国能力下降,同时也是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因而是老子极力反对的。
  第二,为政者为民造福而不居功。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为政者既然担当了为民造福的责任,就应该具有高于常人的奉献精神和谦卑品格。
  第三,要从修身开始,不断将“道”的实践推广到更大范围。老子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54章)。老子教导人学道修身,其目标是要让学习者成为为政者,最终将“道”的实践推广到天下。
  第四,以谏言制度约束权力。进谏是臣之职任,纳谏是君之义务。最高统治者也会犯错误,只有将“道”进献给他,才能对其权力滥用有所约束。“美言可以市,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62章)阿谀奉承固然可以博得人主的欢心,但是人主不善言行就可以不管了吗?因此在立天子、封三公的时候,下臣进献珍宝香车不如进献“道”了。因为“道”的外延很大,不可能一次进献完毕,所以在平时君主或者官员犯错误时,下臣也有必要经常进献。
  第五,为政者应该认真对待和行使权力、不滥用权力。首先,统治者不能视权力为儿戏,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态度应该稳健、凝重,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辎重)。虽然有富足的生活条件,不能沉溺其中,而应该淡然处之、超然物表。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26章)
  只有将国计民生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才能够“燕处超然”。其次,老子反对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章)的行为,“轻”的意思是轻佻、轻浮之意,就是为了追求个人感官享受(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而使民不聊生(田甚芜,仓甚虚)的行为,这会造成“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75章)的结果。再次,老子反对滥用刑罚,老子言“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此话是说军队、法庭、监狱、警察等暴力工具,是“国之利器”,它们不能经常拿出来展示,即不应滥用。最后,老子反对兼并战争,统治者为了满足扩张野心,“以兵强天下”(30章),就会把人民带入苦难的深渊。老子从正反两方面,告诫为政者一定要认真行使权力。
  二、以暴力方式限制权力的思想萌芽
  罗马十二铜表法的结语写到:“人民的幸福是最高的法律。”〔1〕(P196)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执政者虐待贫民群众”,则人民可以发动政变(革命)。〔2〕(P252)先秦诸子没有如此明确的表述,但是已经产生了“暴力反抗暴政”的思想萌芽。
  (一)
武力反抗暴政的思想萌芽
  先秦时期,孟子关于革命推翻暴君统治的思想是当时最革命的思想,他在两千年前竟然提出了“放逐暴君”的理论,孟子曰:“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这句话表明孟子赞成武力推翻暴君,也表明孟子希望战国时期出现一位“吊民伐罪”、推行仁政的君主能够诛暴安民。
  (二)关于“人民反抗暴政理由”的思想萌芽
  老子不仅提出了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而且论证了这种权利存在的根基。
  首先,老子认识到了人民是政权存在的根基,他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这句话不是对社会现实的表述,而是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表述。老子目睹了侯王自高自大、视群众为草芥、使人民如牛马的社会现实,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上以下为本”,即是天道又是人道,广大劳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历史推动力,以往政治家(包括儒家士大夫)都过分强调“贤人”的地位而忽视了人民的历史地位。
  基于以上理由(人民是政权的根基),人民有“推举”统治者的权利。老子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章),这里讲的“寄天下”、“托天下”已经具有了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付给执政者的意思,那么以什么方式来交付权力呢?结合老子另一句话“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章),可知“推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既然人民是政权的根基、人民有推举统治者的权利,那么,如果统治者实行暴政,人民自然也就具有了反抗暴政的权利。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反抗斗争)至”(72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
  三、对限制权力具体问题的思考
  先秦诸子对于“限制权力”问题的思考是全方位的,除了从宏观上进行了思考,而且从微观上对许多具体措施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限制君权的思想萌芽
  1 孔子的思想
  孔子认为,在良好的社会中,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礼和德”的制约。第一,“礼和德”是最根本的治国之道,如果君主不依此根本之道治国就会导致败亡。只有“为政以德”才能得到天下民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第二,孔子认为,“礼和德”的基本内涵是自古而传下来的,近世君主只能做细节上的损益。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因此可知,这种“礼”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规范,是类似于近代以来国家根本法的规则。
  有学者详细考证了先秦“礼”所具有的宪法性质,详见张千帆:《在自然法与一般法之间:关于“礼”的宪法学分析》,载方流芳主编《法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368页。第三,“礼”要求君主对待大臣必须依“礼”,“君使臣以礼”是与“臣事君以忠”
(《八佾》)相对应的。第四,“礼”要求君主对待人民必须依“礼”。孔子认为君主不应该把过多精力耗费到鬼神方面,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治理国家、安抚人民,即必须符合“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的要求。同时,君主在治国过程中还应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2 孟子的思想
  孟子也认为,君主的权力必须进行限制。孟子认为,君主生活不能太奢侈,君主出游必须是为了治国安民,但是现实中的君主出行劳师动众、给老百姓带来无限苦难。
  孟子认为君主出行应该“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但是“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梁惠王下》)
  君主这样的劳民伤财的举动,即违反天道,又暴虐人民,孟子认为对于这一类行为必须加以限制。齐景公可能要有危害百姓的行政行为,晏子及时加以劝阻,孟子赞扬晏子“‘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阻止君主犯错误有什么不对吗?能阻止君主犯错误,说明是爱君主的。”(《梁惠王下》)
  有一些君主认为自己掌握的治国经验才是正确的,于是要求新上任的官员放弃以前的知识,转而向自己学习。孟子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说,如果君主强迫新任官员放弃自己的专门知识而向君主学习,就好像是外行人教玉匠加工璞玉一样可笑。“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3 墨家的思想
  代表平民利益的墨家学派提出了“一定要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进行限制,否则就会亡国”的思想。墨家认为,限制君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设立谏议之官来矫正君主的过失。如果谏议之官能够及时发现君主错误并且不断谏议其改正,就能够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不会带来国家危亡之险。
  《墨子亲士》载:“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焉可以长生保国。”第二,批判天下的“不仁”君主。“不仁之君”的言行不足以作为天下人效法的对象。同时可以推知,“不仁之君”更不可以把自己的“一己之念”颁布为法律。《墨子法仪》载:“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这是对于君主“口含天宪”、“金口玉言”的最早挑战。
 第三,用“道德”来约束君主之言行。墨家认为,圣人应该大公无私,如果圣人不为其家谋私财,才可藏利于民。圣人不得为子孙谋私利。圣人的法则是亲死而忘之,这是为了天下才这样做。爱亲是本分,但是双亲既死,就应该忘记他们而马上投入到为天下兴利之事上来。如果还要固执地坚持爱有等差,那就是自私了。
  “圣人之法,死忘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忘之,体渴兴利。有厚薄而毋伦列之兴利,为己。”(《 墨子大取》)
  这里已经对君主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了。
  (二)限制吏权的思想萌芽
  官吏的权力滥用可能会直接侵害到人民个体的利益,因此对官吏的权力行使进行限制同样重要。孔子、孟子和墨家也都提出了限制普通官员权力的思想。
  孔子提出至少应该在三个方面上对官员行使权力进行限制:首先,孔子认为官职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取得,如果通过不正当途径取得的官职宁可不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官吏获得官职后,应该恪尽职守,不可尸位素餐,否则不如无位,“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里仁》)。其次,更为可贵的是,《论语》中已经提出了“职权相当”的思想,比如《宪问》载“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主张官吏行使权力不能超越职权。再如《泰伯》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最后,《论语》中产生了要求官吏“权责一致”的思想。孔子认为,官吏享有执行权时,还必须承担相应义务。《论语》记载,冉有、子路辅佐季氏,季氏去攻打同宗的颛臾氏,孔子认为这种“祸起萧墙”之事应该劝阻,如果辅佐者不能及时劝阻,就应该承担责任。“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孟子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官吏的权力进行限制:一方面,官员应该同时对君主和人民负责,如果出现失职的行为则应该承担责任。比如在灾荒年份,官员应该上报君主,开仓放粮,但是如果有的官员没有汇报实情,致使人民流离失所而遭受苦难,君主府库充盈而遭受人民的记恨,“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梁惠王下》)这样的官员显然是害上害下,是最大的失职。
  首先,墨家认为,如果官员不能胜任其官职就不应该享有禄位。“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亲士》)
  墨家代表当时手工业者、底层人民的主张,对于尸位素餐的官员十分痛恨。
其次,墨家也提出,官员应该权责一致、恪尽职守。为官者必须主动行使权力,以符合人民利益为行为准则。
  “功,利民也。”(《经上》)行利民之举,必须顺乎天时,就好像在不同季节安排不同的衣服来穿,如果“夏天给他们狐裘,而冬天给他们单衣”,就是不合时宜的“利民”了。
  “功,不待时,若衣裘。”(《经说上》)
  对于强大的君主官僚体系,先秦的各学派代表人物开始怀疑他们的道德修养,开始思考对权力的限制问题。这些思考还没有制度化,但是这些思考具有历史进步性,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思考限制权力问题,也具有启示意义。
  (三)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萌芽
  司法独立、政府诚信,都可以看作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先秦诸子思想中已经出现了这类思想的萌芽形式,虽然与今天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政府诚信思想具有明显区别,但是仍然具有研究意义。
  1 关于司法独立问题的思想萌芽
  司法权应该独立行使,反对政治权力干涉司法权。“若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第74章)由专门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特别是刑杀权),是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春秋诸侯国没有专司刑杀的机构,有些国家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听任权贵干涉刑杀权。
  孟子也提出了司法权应该专属的主张,孟子认为杀人者是应该被执行死刑,但是执行死刑的主体必须是掌握司法权的官员,而不是其他主体。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
‘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公孙丑下》)
  2 “政府诚信”的思想萌芽
  孔子认为,子路为政之时能够做到“言出必行,素无宿诺”,于是得到了人民的广泛信任,在出现纠纷时,子路可以一句话就解决问题。“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
  这句话未免夸大了事实,但是其中体现的思想倾向是清晰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和执政者能够取得人民的公信,才能顺利实施职权,也同时赞美了政府“信守诚信”的公共品格。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在孔子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对“士”的最低要求,即使做到了这一点也仅仅是“小人(才德疏浅之人)”而已,而“从政者”连做“小人”都不够格,仅是“斗筲之人”罢了。这反映了孔子对于执政者和政府的态度,当时的执政者连“小人”都比不上,因为他们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
  要求政府及执政者诚信,本身就是对人民基本利益的最大保证,孔子从个人修养、他人信任效果两个角度来阐明执政者诚信的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主张,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真正做到十分不易,可以说与近代以后“要求政府诚信”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参考文献〕
  〔1〕[英]弗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建设项目“古代远东法律文明史研究”(200807)
  作者简介:任海涛(; ),男,河北文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法史学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奇隆回应被催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