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竞赛上大学就是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其实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学习是重要的,但学习以外的东西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恐怕最实际的想法还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而有许多是从...
反正国内的方式极为不正确!!特别是政治教育这一块,只会学习毛邓三那些东西,压根就没有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所以看看现在大学里面的种种乱象吧!
我觉得还是有点儿知识好,做人太难了
想让地里不长草,最好种上庄稼!引导学生重情重义,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这个应该是早就有的论述了呀,做人成功才能发挥你的知识呀,不然就如一些核弹专家如家不知道怎么做人的话直接把核弹投入到社会流通领域的话,那后果你就知道了吧,
答: 我工作的地方,见证我拍拖、结婚、生子,不知道会不会也见证我退出……
大家还关注
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用户名和密码...学科竞赛功利主义蔓延致学生心浮气躁
北京市教委日前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有媒体以《北京教委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为题进行报道,并引用通知原文:“对此次竞赛活动,市教委将予以坚决取缔。”但马上又有媒体报道:“市教委表示,并非叫停‘希望杯’,只是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确实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报名。”
叫停还是没叫停?想叫停还是不想叫停?能叫停还是不能叫停?人们看到了一种难言的纠结……
纠结的家长
“有证书不一定有用,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2月9日,在北京市某小学门口,一位姓魏的孩子家长对记者说。他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家长中普遍流行着一句话,有证书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在北京,“希望杯”、“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小学四大杯赛,这些竞赛证书一度成为众多名校“小升初”保送或推荐的必备敲门砖。
其实,教育部早就下达相关禁令,制止学科竞赛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为规范“小升初”市场,减轻学生负担,北京市教委早就叫停了“迎春杯”,关闭了公办学校举办奥数竞赛和培训的大门。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乘虚而入。本次“希望杯”被查的原因之一就是“乱收费”。北京赛区组委会以每人25元左右的标准收取报名费,而全国组委会规定的标准是中学生10元、小学生12元。据报道,至2009年,累计参赛的中学生达到2000万人。这样算来,仅报名费就高达数亿元,更不用说相关的教材、培训等产业……
竞赛热的直接诱因是择校热。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魏先生:“‘希望杯’的成绩在‘小升初’选拔中还是很管用的。如果想考入好学校,最好有一个‘希望杯’二等奖以上的证书,不少名校还是很认这个证书的。”
有需求必有市场。距离寒假尚一月有余,各培训机构“杯赛”考辅班的招生简章便扑面而来。放学时间,记者正在和接孩子的几个家长聊着,有人便递上培训的宣传页,“小升初之道”的金色大标题赫然入目,上面“竞赛之路”的“三步走”培优战略让家长们颇感兴趣。
对于竞赛,家长们很矛盾。“孩子受罪,家长受累,劳民伤财!”孩子就读于中关村某小学的周先生说得实在:“要是填写公众意见,我也反对小学生学奥数。但现实是咱们想择校、学校想择生,孩子不‘优’行吗?‘优’就得有证书。”说这话时,周先生一脸“纠结”。
如果没有北京市教委的通知,刘女士的女儿将参加明年的比赛。听说停赛了,刘女士的纠结有增无减:“一项比赛叫停了,还会有其他的。不在学校报名,个人也会报名,这就是一个怪圈,家长和孩子都觉得累,但是又怕不参加,上好学校更加无望。”
纠结的孩子
“奥数真的有用吗?”
见没见过“娃娃奥数班”?5岁的孩子连数字都没认全,便被家长送去“培优”,刚上课十余分钟,便有孩子哭闹着出来。一边是老师无奈,一边是家长有理:“一个半小时能听进半小时,也是收获!现在吃点苦,将来升学就可以轻松点。”
发生在武汉市的这个“怪事”并不怪,5岁学奥数也绝对进不了吉尼斯奥数最小年龄纪录。形形色色的竞赛,让孩子们不堪重负,纠结不已。
“奥数真的有用吗?”著名数学家杨乐曾遇到过这样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问题,提问的是个四年级的孩子。孩子说,因为上好中学需要奥数竞赛成绩,所以他和同学要上很多培训班。
“参加数学竞赛,非常伤人脑筋。”初一学生周回旋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记得有一次,我拿到老师布置的数学竞赛试卷,里面有好几道难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脑子非常痛,整天昏昏沉沉,根本学不进其他功课。”
学科竞赛,本来是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饱、吃好”,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增长兴趣,探索科学奥秘。而如今,却几乎成了全体孩子的“加餐”,不喜欢“吃”、“吃”不下去也得“硬塞”。
2011年5月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有87%上过课外辅导班,其中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中有92%参加过各类辅导班。
随便翻开哪家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快速掌握方法,提分快”都是不变的噱头。家长的想法单纯而急切:报班—参赛—拿名次—顺利“小升初”。在这里,学科竞赛早已与兴趣和天赋无关,而是一块结结实实的“敲门砖”。据报道,某省禁止一项数学竞赛与升学挂钩,一下子全省竟少了近10万“数学爱好者”,有老师感叹:哪里有这么多“数学爱好者”啊,分明是“被爱好者”!
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表示,不赞成“奥数从娃娃抓起”。他说,家长如果把孩子送去学奥数,要基于三个大前提:孩子对数学真正有兴趣;孩子学有余力,对原来的课程内容掌握得比较好,确实有时间去学奥数;孩子是自愿学习的。
有专家指出,参加学科竞赛的功利主义正在蔓延,学生从参赛开始便只关心可以量化的结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偏离了竞赛初衷。
“学科竞赛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跟升学挂钩之后就异化了,成了一种全民性的功利行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指出,“如果将学科竞赛与升学挂钩,变成功利的加分,成为‘小升初’等择校的砝码,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谁都扛不住。”
纠结的政府
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
加强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北京市不是第一次“出手”。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下发通知,要求严格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200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有市民询问他对奥数的看法,他当即说道:“简直是毁孩子,这个奥数是最无聊的一种比赛”。
“市教委不可能叫停‘希望杯’,因为这是一项全国赛事。”北京市某培训机构数学部负责人说,即便是北京市自己的赛事,也难以真正叫停。2005年,北京市教委曾叫停“迎春杯”数学竞赛。现如今,“迎春杯”减少了官方色彩,更名为“数学解题能力展示”,热度依然不减。
无独有偶,2007年,教育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全国等级考试,但“公英”退出“小升初”后,三一口语、剑桥英语等又迅速填补了空缺。
眼前,已举办了20多年的全国性数学竞赛“希望杯”由国家级机构主办,北京市教委难以真正“叫停”,他们能做到的,也只能如通知所言:“严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入学工作中通过学科竞赛或参考竞赛成绩来选拔学生”,“各中小学校不得违规出租校舍,为学科类竞赛活动提供场地。”
就治理而言,这些举措最多也就是“扬汤止沸”,因为竞赛热的社会根源没有消除。“部分学校将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入学评价指标的现象存在已久,择校热带火了竞赛热,竞赛热反过来又加剧了择校热。”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说。他强调,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众多社会培训机构的利益驱动,也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竞赛热,还需大力促进教育均衡。
“刹住全民奥数之风,不拆‘择校’这座庙不行。”曾任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的王晋堂说过:“把奥数和升学挂钩分开来,奥数没有了这个功利性的杠杆,许多家长就会抛弃它。”
专家们认为,要使治理收到“釜底抽薪”之效,政府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缩小校际差异。教育资源均衡了,择校热降温了,竞赛热自然会凉下来。当然,这需要时间,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
“希望杯”,一个诱人的名字,让孩子趋之若鹜。希望,一个美妙的字眼,让家长充满期待。纠结,一种难言的心态,折磨着孩子,困扰着家长,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不知形形色色的“希望杯”何时能真正叫停,不知这“希望”中的纠结何时结束,我们期待着……本报记者 张烁
北京市教委日前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有媒体以《北京教委叫停“希望杯”数学竞赛》为题进行报道,并引用通知原文:“对此次竞赛活动,市教委将予以坚决取缔。”但马上又有媒体报道:“市教委表示,并非叫停‘希望杯’,只是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确实对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行报名。”
叫停还是没叫停?想叫停还是不想叫停?能叫停还是不能叫停?人们看到了一种难言的纠结……
纠结的家长
“有证书不一定有用,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2月9日,在北京市某小学门口,一位姓魏的孩子家长对记者说。他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家长中普遍流行着一句话,有证书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
在北京,“希望杯”、“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小学四大杯赛,这些竞赛证书一度成为众多名校“小升初”保送或推荐的必备敲门砖。
其实,教育部早就下达相关禁令,制止学科竞赛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为规范“小升初”市场,减轻学生负担,北京市教委早就叫停了“迎春杯”,关闭了公办学校举办奥数竞赛和培训的大门。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乘虚而入。本次“希望杯”被查的原因之一就是“乱收费”。北京赛区组委会以每人25元左右的标准收取报名费,而全国组委会规定的标准是中学生10元、小学生12元。据报道,至2009年,累计参赛的中学生达到2000万人。这样算来,仅报名费就高达数亿元,更不用说相关的教材、培训等产业……
竞赛热的直接诱因是择校热。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魏先生:“‘希望杯’的成绩在‘小升初’选拔中还是很管用的。如果想考入好学校,最好有一个‘希望杯’二等奖以上的证书,不少名校还是很认这个证书的。”
有需求必有市场。距离寒假尚一月有余,各培训机构“杯赛”考辅班的招生简章便扑面而来。放学时间,记者正在和接孩子的几个家长聊着,有人便递上培训的宣传页,“小升初之道”的金色大标题赫然入目,上面“竞赛之路”的“三步走”培优战略让家长们颇感兴趣。
对于竞赛,家长们很矛盾。“孩子受罪,家长受累,劳民伤财!”孩子就读于中关村某小学的周先生说得实在:“要是填写公众意见,我也反对小学生学奥数。但现实是咱们想择校、学校想择生,孩子不‘优’行吗?‘优’就得有证书。”说这话时,周先生一脸“纠结”。
如果没有北京市教委的通知,刘女士的女儿将参加明年的比赛。听说停赛了,刘女士的纠结有增无减:“一项比赛叫停了,还会有其他的。不在学校报名,个人也会报名,这就是一个怪圈,家长和孩子都觉得累,但是又怕不参加,上好学校更加无望。”(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没有相关新闻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教育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6089条
评论1317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中国大学“输”在功利主义?
许智宏院士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世界新闻报》5月18日报道,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未进前十。一时间,这两所著名学府被有些媒体冠以“亚洲二流”。
事实上,自1998年北大百年纪念以来,国内关于一流大学的讨论从来没消停过。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上一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说:“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还有多远?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教育,对448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读过重点大学的人占25.9%,读普通本科的占45.4%,读高职高专的占18.4%),58.8%的人认为目前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8.6%的人认为有,21.6%的人表示说不好。
75.0%的人认为“功利主义”是国内大学最严重问题
调查中,30.1%的人满意自己的大学生活,26.8%的人表示不满意,35.8%的人感觉一般,7.3%的人没接受过大学教育。
河南省某师范学院学生赵洁,大一刚入学时,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特别棒,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是崭新的。”但是开课之后,她却感觉越来越失望。“很多老师讲课就是应付,很少跟我们互动,更别说什么人格魅力、名师风范了。同学们经常昏昏欲睡,趴倒一大片。渐渐地我们都不愿意去上课了,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找个地方实习呢。”
“一些大学老师忙着抓项目挣钱,不认真钻研学术,被学生称为‘老板’。同学们在一起也经常攀比实习工资的高低,都想以后找个赚钱的好工作,静下心读书的人太少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涂凌波觉得,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早已经蔓延到了大学。
本次调查显示,75.0%的人认为“功利主义”是目前国内大学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大学行政化也很令人担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表示,官本位及衙门作风严重污染了本来应是学术圣殿的大学,正因如此才会有“教授竞聘保卫处长”之类的怪现象,也才会有靠行政力量获取学术资源的不良风气。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政府行政机关对大学拥有绝对的办学权、管理权、经济权和考评权:高校正副校长都由上级党政机关任命;办学经费由上级行政机关下拨;学位授予权、博士硕士点开设、高级职称比例等,都要经上级有关机构审批;对高校的考核、评估,也由上级机关操办。所以,有些高校为了升格、申报学位点等,不惜向教育行政机关人员请客送礼。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增加幅度很大,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一些高校领导也纷纷开始“跑部钱进”。
“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各院系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师职称评定等,统统由行政部门决定。教授很少有发言权、决策权。”杨德广说,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教授和教职工权力边缘化,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
在民调中,72.2%的人认为我国高校“行政化色彩明显”,被列为目前大学存在的第二大问题。
目前大学存在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70.9%),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严重(61.0%),缺乏创新人才(55.8%),学术评价标准有问题(53.2%),缺乏一流的教育家(50.2%),管理不透明(48.6%)等。
民调评出世界一流大学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认为,一流大学有两个标准:一是教授学术水平高超,二是培养出大量对国家有贡献的学生。 “我们的北大、清华培养出了多少一流人才?这样的大学还不算一流吗?我国高校目前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差距,也应该建立信心,看到主流。”
在公众心目中,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调查中,71.4%的人首选“有独立自由的文化氛围”,70.2%的人认为是“对社会起到引领作用”,61.5%的人选择“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53.8%的人选择“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
接下来的排序为:有大量影响社会的成果(49.8%),有很高的社会声望(32.0%),科研经费充足(25.6%),硬件设施一流(23.7%),规模大(12.0%)等。
杨德广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体现了政府鼓励高校独立自主办学的态度,关键还要看具体措施和落实情况。
郑若玲也认为,创新与改革办学体制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最重要问题。“如果大学的办学体制僵化不变,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各种改革终将是 ‘带着镣铐跳舞’,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行政管理应该是为教学、为科研服务的,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办成一流大学。”杨叔子院士指出,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高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本土化的产物,需要长期倡导。”杨叔子说,他很高兴看到社会实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一些大学社会实践课占学分了,清华大学学生的‘下乡六记’得到了温总理的肯定,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好处。”
如何改进大学教育?调查中,69.9%的人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61.5%的人认为要重构大学文化,58.8%的人赞成取消大学行政级别,36.2%的人认为应该从全球引进一流的教育人才,36.2%的人认为应该建立大学理事会,32.7%的人支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20.5%的人认为还需完善硬件设施。
调查还显示,公众认为读大学的最重要收获,首先是获得独立思考能力(78.2%),其次是掌握学习能力(58.1%),第三是取得专业知识(54.6%)。其他收获依次还有:健全人格(49.2%),独立生活能力(36.9%),职业能力(37.0%),结交朋友(22.1%),获得文凭(14.8%),好的前途(14.8%)等。
中国现在是否有一流大学,将来会有多少一流大学,考验的是国家教育领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该让大学更像大学,让教育更像教育。一流大学,是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已。这样的讨论,必然还会继续,只是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渐升级,而不是总是在老问题上打转。
民调评出世界一流大学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认为,一流大学有两个标准:一是教授学术水平高超,二是培养出大量对国家有贡献的学生。 “我们的北大、清华培养出了多少一流人才?这样的大学还不算一流吗?我国高校目前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差距,也应该建立信心,看到主流。”
在公众心目中,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调查中,71.4%的人首选“有独立自由的文化氛围”,70.2%的人认为是“对社会起到引领作用”,61.5%的人选择“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53.8%的人选择“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
接下来的排序为:有大量影响社会的成果(49.8%),有很高的社会声望(32.0%),科研经费充足(25.6%),硬件设施一流(23.7%),规模大(12.0%)等。
杨德广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体现了政府鼓励高校独立自主办学的态度,关键还要看具体措施和落实情况。
郑若玲也认为,创新与改革办学体制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最重要问题。“如果大学的办学体制僵化不变,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各种改革终将是 ‘带着镣铐跳舞’,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行政管理应该是为教学、为科研服务的,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办成一流大学。”杨叔子院士指出,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高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本土化的产物,需要长期倡导。”杨叔子说,他很高兴看到社会实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一些大学社会实践课占学分了,清华大学学生的‘下乡六记’得到了温总理的肯定,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好处。”
如何改进大学教育?调查中,69.9%的人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61.5%的人认为要重构大学文化,58.8%的人赞成取消大学行政级别,36.2%的人认为应该从全球引进一流的教育人才,36.2%的人认为应该建立大学理事会,32.7%的人支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20.5%的人认为还需完善硬件设施。
调查还显示,公众认为读大学的最重要收获,首先是获得独立思考能力(78.2%),其次是掌握学习能力(58.1%),第三是取得专业知识(54.6%)。其他收获依次还有:健全人格(49.2%),独立生活能力(36.9%),职业能力(37.0%),结交朋友(22.1%),获得文凭(14.8%),好的前途(14.8%)等。
中国现在是否有一流大学,将来会有多少一流大学,考验的是国家教育领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该让大学更像大学,让教育更像教育。一流大学,是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已。这样的讨论,必然还会继续,只是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渐升级,而不是总是在老问题上打转。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1-15 20:1301-15 20:1501-15 20:1601-15 20:2001-15 20:2601-15 20:2901-15 20:3301-15 20:3401-15 20:3501-15 20:37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
上传于||文档简介
&&功​利​主​义​”​由​来​已​久​,​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等​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现​在​“​功​利​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向​了​身​在​“​象​牙​塔​”​里​的​我​们​。​本​文​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代​大​学​生​在​ ​“​功​利​主​义​”​心​态​的​驱​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好​笑​的​行​为​”​,​继​而​理​性​的​分​析​了​这​些​表​象​产​生​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功利主义浅析
我的图书馆
功利主义浅析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本期由茶太郎小祖宗赞助播出 来自杂家A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幸福最大化”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体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且看哈佛大学是如何逐步推翻边沁理论的。假想一辆电车在高速的轨道上向前行驶,在可见的远处有五个工人在前方施工,可气的是电车无法不保持速度高度行驶。如果持续下去,出现的唯一结果就是五个工人将面临死亡。而就在这个时候在轨道的拐角有另外i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而在这条道上站着一个人。在司机可控的情况下,他是选择原路径继续行驶死五个呢,还是拐弯死一个对这事并无任何关联的一个呢?按照边沁“达到最大善”的原则。司机理应毫不犹豫的让一个人死以达到效益最大化。针对这个问题,哈佛课堂上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很多。教授将矛头指向支持者阵营,换了另外一个场景。假想在电车上方的桥上有个看热闹的胖子还有一个你。你清楚的知道电车行驶下去最终的后果就是会有五个人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趁胖子不注意的时候,将胖子推下去,以拦截轨道。这样的话,五个人就获得了重生的机会。牺牲的确实这个胖子。你会这么做吗?部分同学开始动摇了之前的观点。认为这是在蓄意的谋杀,侵犯了人权,违背了法律的意向。紧接着投放了个真实的案例,一个连法官都难以判决的案例。说的是一艘船上有四个人。遇上海啸船被推翻了,四个人流落到荒岛。所有的食物都被吃完了水也喝没了。他们十几天没吃到东西。为了获取生存,其中3个人预谋将其中1个人给杀死。在随后的几天,他们靠同伴的血肉做食物以致最终获救了,但他们还是难以逃脱法律的审判。设想每个学生都是陪审员,那么关于这件案例该如何审理,他们三个有罪还是无罪。有同学认为他们无罪:因为满足效益最大化。而且那个被杀死的人没有亲人,没有工作,没有朋友。而另外三个人有家庭,有工作,有资产。考虑其家人及未来为社会奉献的关系理应被判无罪。教授巧妙的引开说道:“如果他们到社会不是奉献而是继续杀人呢?”问题被推向了高潮。认为有罪的人说:“他们在没经过被害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侵犯被害者权益,是卑鄙,无耻,狭隘的功利主义,理应被判有罪。教授说:“意思就是说被害者假设同意了,那么就无罪了?”“谈判通过的前提下,食人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处理?”瞬间讨论再度被推向了高潮。教授又推出了个更加经典的案例。福特公司汽车安全性能问题。出在可规避的意外事故上,汽车挡板更换问题。如果更换了挡板每年将减少200多件因汽车事故死亡问题。边沁注意换算每个人生命的价值为30万美元。赔偿数额在6000万美元。而如果将所有的福特汽车挡板更换却要消耗10几个亿。在法庭上,福特提出了边沁理论来辩驳自身的问题,而招到了巨额的罚款。因为他给人的生命拟定了确切的价格。教授:“人的生命是不是应该由价格来衡量”搞笑的是一个学生突然来了一句:“应该考虑通胀问题”全班同学大笑并鼓掌。“那价格是多少才是较为合适的呢?100万?200万?”不愧是哈佛学生:“只是在有些时候,人的生命是可以被估价的,但具体是多少我也不能妄下断言,估计是200万吧”全班爆笑。教授:“你是彻底的功利注意者?”学生:“对,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候班上已经剩下极少部分人还坚持着边沁理论了。反对方代表:“在涉及人的生命安全上功利主义是狭隘的。”教授:“这么说,边沁理论是错的,你的理论是对的?'学生:“YES“。恰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清晰的得到了一个结论如下。结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在涉及伦理问题上是没有发展空间的。人的生命不能被随性的估价。不论能够获取多大的收益,在人的生命局限下显得那样的不给力。功利主义,不晓得别人是个什么印象,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利己主义。买了本《功利主义》,试图了解为什么如此浅薄的伦理道德观念会在西方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套哲学,穆勒所言未必真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可既然他是公认的集大成者,我们不妨来看看他怎么说。至于西方人是否真的信奉这一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结果是,我对功利主义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误解!!!这本几十页的册子,名曰《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共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第三章 功利原理的终极约束力第四章 功利原理的证明第五章 功利与正义正文之前还有译者徐大建教授写的序,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功利主义的发展历程大有裨益。自早期朴素的功利主义倾向和萌芽,经过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伊壁鸠鲁(Epicurus)、大卫·休谟(David
Hume),直到边沁(Jeremy Bentham)和穆勒(John Stuart
Mill)才将之系统化。近现代虽然受到很多伦理哲学家的批评,仍十分流行。哲学里面有几个基本问题,包括真理的存在性等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行为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道德的基础和标准所在。穆勒为了作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批判,从功利(Utility)的定义开始,明确了边沁提出的“最大幸福原理”(Maximum
Happiness),重新探讨功利主义和它的约束力,以及与正义之间的关系。不过在论证中出现很大的缺陷,有一步证明跳跃太大;穆勒一面将边沁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分开来说,一面论证中却只轻轻一笔带过说: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事实上,如果按照穆勒口中的功利主义标准来看,倒不失为共产主义的伦理基础。人人皆为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采取行动,而对那些造成危害的人给予惩罚,则世界大同不远矣。以下是书中的精彩片段:行为对错的检验,应当是查明行为对错的手段,而不是查明了行为对错之后的一个结果。终极目的的问题是无法直接证明的。任何事物凡能被证明是善的,必定是因为我们能够说明,它可以用作一种手段,使人获得某种无需证明就被认可为善的事物。医术有助于健康,所以被证明是好东西;但我们如何能够证明,健康是好事呢?音乐特别能够带来快乐,所以是好东西;但我们又怎么能够证明,快乐是好事呢?因此,如果有人断言说,存在着一个全面的方案,它列出了所有本身为善的事物,而除此之外一切善的事物,则都不是作为目的的善而是作为手段的善存在的,那么,这个方案尽管可以被人接受也可以被人拒绝,却不是按通常的理解可以被证明的东西。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它们在功利主义理论中
与在其他任何理论中一样为数众多)之所以值得欲求,或者是因为内在于它们之中的快乐,或者是因为它们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的另一方面即苏格拉底之类的人则对双方的问题都很了解。人们丧失自己的高等追求就像丧失自己理智上的趣味一样,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机会来沉浸其中;而他们之所以沉迷于低级快乐,不是因为他们有意偏好这些快乐,而是因为唯有这些快乐才是他们能够得到或者能够
享受的东西。尽管在各个时代都有许多人试图兼顾两类不同的快乐而失败了,但我们可以问一下,在同样易受两类不同快乐的影响的人中间,其中是否真有人自觉而冷静地偏好过低级的快乐。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怀疑,一个高尚的人是否因其高尚而永远比别人幸福,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高尚的人必定会使别人更加幸福:而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大大得益。根据上面所说明的“最大幸福原理”,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而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无论
我们是从我们自己的善出发还是从他人的善出发),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的。至于快乐质量的判定,以及有别于数量衡量的质量衡量
规则,则全靠那些经历丰富的人的偏好,加上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的习惯,此外,最好再辅以比较的方法。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这个终极目的既然是全部人类
行为的目的,就必然也是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标准可以定义为这样一些人类行为的规则和戒律:只要遵守这些行为规则,那么所有的人都有最大的可能过上以上所
描述的那种生活,不仅仅是人类,而且在事物的本性认可的范围内,有感觉的生物也都有最大的可能过上上述生活。在这样不完善的世界上,能够自觉地过没有幸福的日子,才最有希望得到能够得到的幸福,尽管这样说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因为,唯有这种自觉才能使人感到,无论多么恶劣的命运,都无力将自己击倒,从而使自己能够超然于人生命运之上。人一旦有了这种感受之后,就不会过分地焦虑生活中的灾祸,并且能够像罗马帝国最黑暗时期中的许多斯多葛派信徒一样,在宁静中培养出能让自己满足的源泉,既不关心这种宁静带来的满足会持续多久,也不关心这种满足会不可避免地终结。功利主义的道德承认,人具有一种力量,能够为了他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功利主义的道德只是不承认,牺牲本身就是善事。它认为,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它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这儿所说的他人,既可以是全体人类,也可以是为人类集体利益所限定的个人。我必须重申,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而这一点是攻击功利主义的人很少公平地予以承认的。伦理学的任务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的义务是什么,检验它们的标准是什么;但没有一种伦理学体系要求我们,我们的全部行为都只有一个动机,即出于义务感;相反,我们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出于其他动机,这些行为只要合乎行为规则,就并无不当之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几乎比所有其他的伦理学家都更加强调,动机虽然与行为者的品格有很大关系,却与行为的道德性无关,所以用这种特定的误解来作为反对功利主义的理由,对功利主义就更加不公平了。救人于溺水之中,总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无论救人的动机是出于义务还是希望为此得到报酬。背叛对自己很信任的朋友,总是道德上的犯罪行为,即便这样做是出于行为者对另一个朋友负有更大的义务。根据功利主义伦理学,增加幸福就是美德的目的;任何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只有在例外时,才有能力大规模地增加幸福,换言之,才有能力成为一个公众的施主;唯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要求他考虑公众的功利;而在任何其他的情况下,他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是私人的功利,只是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幸福。唯有其行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那些人,才需要习惯性地关注如此宏大的对象。正确的行为并不必然表示有德的品格,需要谴责的行为也常常来自值得赞扬的品质。当这类情形在特定的场合表现得很明显时,它虽然会改变功利主义者的评价,但改变的是对行为者的评价,而绝不是对行为的评价。将最终目的地告知一个旅行者,并不是要禁止他在路上使用地标和路牌。说幸福是道德的终点和目的,也不意味着,不应铺设任何道路通往那个目的地,不应告诉前往那个目的地的人们要走这条路而不要走那条路。我们应当记住,美德并非唯一一种原本是手段的东西,这种东西如果本来不是达到其他事物的手段,就不会受到人的关注,但与它要达到的目的关联在一起之后,结果本身也成了被欲求的对象,而且被欲求的程度还极其强烈。例如,我们怎么看待对金钱的爱好呢?金钱原本决不比任何一堆闪亮的石子更值得欲求。它的价值仅仅在于它可以买到的各种东西;我们所欲求的是金钱之外的其他东西,而金钱不过是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可是,不仅爱好金钱是人类生活中最强大的动力之一,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欲求的是金钱本身。拥有金钱的欲望,常常要大于花费金钱的欲望,而且还在日益增大,同时对金钱之外的、为金钱所围绕的其他各种目的的欲望,反倒在减退。所以,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追求金钱并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是因为把金钱当成了目的的一部分。金钱原本是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现在却自身成了个人的幸福观念的主要成分。关于人生的大部分宏大目标——例如权力或名声——也都可以这么说。真正说来人们欲求的唯有幸福。人们无论欲求什么东西,如果不是把它当作达到自身之外的某个目的、从而最终达到幸福的手段,那么就是把它自身当作了幸福的一部分,而且除非它已成了幸福的一部分,否则就不会因为自身而被人欲求。那些为了美德本身而欲求美德的人,或者是因为,对美德的感受便是一种快乐,或者是因为,对没有美德的感受则是一种痛苦,或者是因为两者兼而有之。正义这个观念含有两种要素,一是行为规则,二是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第一个要素必定被认为是全人类共有的,而且必定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另一个要素(情感)则是一种欲望,想要违反行为规则的人受到惩罚。此外,正义的观念还含有一种想法,即认为某个确定的人因他人的违规行为而受到损害,(用适合于这种情况的表达式来说)他的权利因而受到侵害。而在我看来,正义的情感原本是一种动物性的报复欲望,因一个人本人或他所同情的对象受到伤害或损害而欲求反击或报复,但后来由于人的博大的同情能力和明智的自我利益概念的作用,这种报复的欲望把自己的同情对象扩展到了所有的人。正义是某些道德要求的名称,从整体上说,这些道德要求在社会功利的范围内比其他任何道德要求的地位都高,因此也比其他道德要求具有更加重大的义务性;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某个其他的社会义务非常重要,以致可以否决任何一个一般的正义准则。例如,为了救一个人的性命,偷窃和抢劫必需的食物和药品、或者劫持唯一能救命的医生并强迫他进行救治,也许不仅是可以允许的,甚至还是一种义务。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这始终是显而易见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正义附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从而使正义有别于利益。转自喵群自由风常识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