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问一个中文词语辨析的问题流光倾泻的庭园和倾泄有什么细微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02素质教育理论丛书——语言行为卷.pdf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02素质教育理论丛书——语言行为卷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教师语文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它是以言语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
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行为是人在思想的支配下使用言语的行为。 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科学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开阔了现代
语言学的道路。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亦开展了一场语言和言语问题的
学术讨论。目前出版的一些言语学书籍提出,语言一经人使用便产生言语行
为,言语属于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同时,考察语言行为时应该了解一点言
语学中的有关知识。 言语行为由言外行为、言内行为和言后行为组成。言外行为是指言语主
体所要达到的言语目的;言内行为是指言语主体说出有思想内容的话语;言
后行为是指言语主体在行为对方身上引起的效应。一般情况下,言后行为是
和言外行为相协调、相统一的。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有时可能出现言后行
为失控的现象,即言语目的与效果不一致。即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
象。 所谓言语即指使用的语言。由此分析语言行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语言行为必须以行为为目的,语言行为过程中,语言既受行为主体的思想支
配,又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语言行为在行为对方也许可以产生正效应,
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许可能产生负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研究语言行为目的在于争取语言行为的正效应,消除其负效应,使语言
行为更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 (二)教师的语言行为 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
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感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门工
作语言。 教师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Unit 10重点词语辨析--《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07年34期
Unit 10重点词语辨析
【摘要】:正1.little,a little little与a little都可用来修饰不可数名词,但意思上有区别。little含有否定意义,意为"几乎没有;很少";而alittle含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41【正文快照】:
1.little,a littlelittle与a little都可用来修饰不可数名词,但意思上有区别。little含有否定意义,意为“几乎没有;很少”;而a little含有肯定意义,意为“少量;稍许”。例如:I can speak a little English.我会讲一点英语。I can speak little English.我几乎不会讲英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吉康;[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陆锦林;[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安郁琛;[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何自然;[J];现代外语;1980年01期
但汉源;[J];现代外语;1980年03期
车得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蔡文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程芝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李永彩;;[J];山东外语教学;1980年01期
高玉华;刘克智;;[J];山东外语教学;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勤;;[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邓步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王锋;;[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朱晓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陈菁;;[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王馥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陈艳林;;[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新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何莉;;[A];学报编辑论丛(第九集)[C];2000年
叶济蓉;;[A];学报编辑论丛(第九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万武;[N];文艺报;2002年
程恩富;[N];光明日报;2004年
;[N];经理日报;2005年
;[N];财会信报;2006年
杨言;[N];机电商报;2006年
赵艳平;[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惠秀梅;[D];黑龙江大学;2004年
吴欲波;[D];浙江大学;2005年
吴铮;[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茶(HOANG TRA);[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宋荣;[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王彦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丁云;[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李华;[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曹慧;[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邓雅娜;[D];吉林大学;2004年
林移刚;[D];湘潭大学;2004年
张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钟金贵;[D];湘潭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Units 4-6易混词语辨析--《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2009年10期
Units 4-6易混词语辨析
【摘要】:正1.bother,worry,trouble三者都可以作动词,表示"麻烦、费心"等。bother常指使人不得安宁,强调动作,而不强调由此产生的烦恼情绪,后面常接with,about或不定式短语。
【关键词】:
【分类号】:G634.41【正文快照】:
1.bother,worry,trouble三者都可以作动词,表示“麻烦、费心”等。bother常指使人不得安宁,强调动作,而不强调由此产生的烦恼情绪,后面常接with,about或不定式短语。例如:I don’t bother about it.我不为此事担心。I can’t be bothered with all that kind ofthings.我不能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惠;;[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0年01期
金平;;[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薛茂红;;[J];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10年01期
符曼静;;[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0年02期
;[J];中学英语之友(上旬);2010年03期
C;[J];初中生学习(高);2010年Z1期
赵际红;梅秀彩;;[J];初中生辅导;2010年10期
康俊民;;[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八年级);2010年03期
唐瑜;;[J];文理导航(中);2010年03期
;[J];Reading and Composition(Junior High)(English);201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政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沈阳;;[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袁梦溪;;[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熊松;;[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姚旭晨;马建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C];2009年
马献军;;[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禀诚;;[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江荻;;[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罗良勤;;[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相明;雍和明;;[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栾川县实验中学
乔秋红;[N];学知报;2010年
杜声宇;[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赵福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庄伟;[N];中国邮政报;2003年
;[N];科学时报;2003年
阿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潘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金莲;[D];山东大学;2010年
金道荣;[D];北京大学;2010年
曹火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杨作玲;[D];南开大学;2009年
李素枝;[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杨梅;[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薛常明;[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薛常明;[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多杰东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李杰;[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晓静;[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晓娓;[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付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朱宁;[D];重庆大学;2010年
张黎;[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姜电平;[D];中南大学;2010年
李艳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俊清;[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郝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秋霞;[D];吉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曲径通幽处全诗 【范文十篇】
曲径通幽处全诗
范文一:清晨,小镇,竹林……只为这片幽静,只为这条幽径!  没等这薄薄的雾气消散,我便踏上了这条路,虽曾走过,但此时此刻,不禁又期盼起来。小径是从一片竹林中开辟出来的,用石板铺就,有的已泛上青苔,隐含着南国淡淡的温婉。在雾霭中,略带些仙境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走进那深处,和上次一样,有一种淡然的感觉。这幽静在蔓延,蔓延到我的心底……  同样的幽静,同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我,漫步在你的故乡。粉饰一新的青砖绿瓦,朱红的柱子,不见一丝灰尘。门板围墙雕刻着你的诗,但物是人非,早已没有古韵,是喜还是忧?  透过玻璃窗,房里是你的蜡像,手执书卷,在烛光的映照下面色红润,全然没有悲伤之感。此时,你的身旁却没有他的身影,是喜还是忧?  往里走,依旧少有人涉足,依旧清幽……  这里也许真正属于你,才算有你的气息。同样是一片竹林,也许只有它,才是你的执着。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正是你的情造就了你——李清照,造就了你愁苦的一生。  你才气过人,却只想和丈夫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但是,金兵的南侵和丈夫的离去,无不刺痛你的心。  风已停住,落叶从树上飘下,悄无声息。此时,你还未梳妆,就独自凭栏,想望尽天涯路。人不见,你的泪空流;没有愁,唯有思悠悠。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大概,这其中只有愁吧。  我很喜欢你的词,或不加修饰,平淡如清水;或略带哀愁,苦涩如浓茶。我摆脱不了这种感觉,唯有沉醉于其中。  假如文字有情,可以书写你词的美丽,但我更相信,那美丽令人词穷,会飘然而至。  多少次,我带着那份淡然,踏上你走过的古道,追寻你的足迹。你向往平静,这片竹林,这间屋就是你心灵的归宿。你不羁于世俗,尘世留不住。  我追寻你的脚步,当触及你的衣袖时,只有暗香残留。我体会到的愁竟是这般滋味。  我走在你走过的曲径,只因曲径通幽,通向幽深。你的身影却渐行渐远,留下我在幽径旁的一声喟叹……
范文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七至九年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以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关于欣赏文学作品这一环节,对品味语言则有更进一步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寓于表现力的语言。”?  诚然,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出语言的真味,探寻着语文的魅力。而品味语言是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而语文教师则要因应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特点,为学生指明品味语言的津途,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语文深处。?  那么,抛给我们语文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要从作品的语言里品味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我把它称之为“品味语言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见山识山,见水识水——找准直观欣赏点。?  “见山识山,见水识水”,简而言之,是指学生拿到一个阅读文本后,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教师的引导,能找到最闪亮的语言宝石,好词好句,找到需要品味和值得体悟的地方,找准直观欣赏点。如读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学生一下子就能领悟到“敲”字用得好;读完《安塞腰鼓》,学生能马上意识到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气势是最大的亮点;读完《散步》,学生能在平实的语言中挖掘到语句搭配的情趣……?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找出赏析切入点。?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即学生找准直观欣赏点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明确其中所运用的方法技巧,找出赏析语言的切入点,从理性的角度来品味语言。例如教授《济南的冬天》,学生寻找到文中的语言宝石:“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那教师即可顺势引导学生从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品味这些语句,为什么这个句子能写得那么美,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是用了拟人的修辞。作者又为什么要选用拟人的修辞而不用其他方法,原来是为了突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秀气。这样去品味语言,层次就更丰富了。?  第三重境界:见山不只山,见水不只水——找到情感共鸣点。?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观文者”即学生,教师即要引导学生沿着品味语言这条桥梁来进入作者的内心,体味作品的情感。“见山不只山,见水不只水”即学生品味语言,最终要品出感情,找到情感共鸣点,被语言所迸发的力量所感动。例如教授经典之作《背影》,对父亲的背影,作者有细致的刻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对这串描写印象也特别深。不过我们不能将品味语言就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爬月台这个动作其实是一瞬间的动作,为什么作者要将这放大为如此细致的动作呢?学生经过咀嚼后,能体味到父亲年纪老迈了,步履蹒跚,因而就是爬月台也特别困难,但却只想为“我”买橘子,浓浓的父爱就在这样对语言的含英咀华中绽放在学生面前。也唯有品出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体会语文和文学作品的深刻魅力。?  品味语言的这三重境界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内涵深刻的词句,感其美妙,品其深邃,悟其情感。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能更有效的让学生能深刻的品味语言,穿越三重境界,最终领略语文之美呢??  我们可能会不约而同的提出一个方法:读。没错,读,可以品味语言的真意,但怎么读,读什么,却是一个难题。下面我就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策略:?  一、细嚼着读?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没有受过相当的要问讲习的训练或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可见,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就要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细嚼前后矛盾处。比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的确”,那为什么又是“大约”呢?该作如何理解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嚼这里的微妙,从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细嚼有违常态处。例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前面明明写的是“她”,为什么后面又变成是“你”呢?当细嚼到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引入“呼告”这种修辞来突破对这一段文字的品味。?  细嚼表达破格处。又如《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此处的表达就用了倒装的形式,直接把喻体提前了。作者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呢,效果又怎样呢?这样品味语言,才越嚼越有味。?  细嚼语意重复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这两个句子字面上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放在具体的语境里又有意义上的差别。关注并且细嚼这两个句子,会对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刻的体味。?  二、辨析着读?  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词语的表现力就在于词与词的巧妙搭配上恰当好处。往往这个词用得好,用另外一个词就顿然失色。因此,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要品出这个词的巧妙之处,我们可以用辨析着读的方法,采用替换、增删、移位的方法,来品出原文的精妙传神和深刻意蕴。?  1、替换。  教学《散步》时,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开头“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适时提出能否将“熬过”改成“度过”。学生通过替换比较,揣摩品味,纷纷表示“熬过”最贴切,既能看出母亲病得不轻,好不容易才能过冬,又看出作者对风烛残年的母亲的深切的关怀。?  2、增删。  在教学说明文,尤其是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这一环节时,教师往往采用增删的方法来与原文进行比较,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如《中国石拱桥》中一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里面“几乎”二字能删掉吗?这样辨析着读,学生就会发现把“几乎”删掉了,表达就变得绝对肯定,与文意有偏差,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范文三:摘要: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它不但在笔墨的运用上独具特色,在置陈布势上也有很大的“玄机”。正如王原祁所说,“画中有龙脉开合”。我们欣赏中国的山水画,不仅仅是看它的笔墨、构图,更需要仔细推敲它局部的巧妙设置。例如房子与树、树与山,树与舟之间的遮挡,正所谓山水画中的“巧藏”与“妙露”。这些“隐藏”在画面中的规律,给一幅山水画制造了“矛盾”,但这矛盾又是对立与统一的。这矛盾的存在,让画面动静结合,十分和谐,符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我们可以从山水画的遮挡、山水画中的“藏”“露”,中国的诗歌与山水画去研究中国山水画中的“巧藏”与“妙露”。  关键词:山水画 “巧藏” “妙露”  一、有趣的“遮挡”关系  我们在欣赏山水画时,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房子总会被树遮挡一部分,犹如《琵琶行》里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树与树之间也是互为穿插,各显姿态,树枝着重于互相穿插与疏密关系;树干的姿态有翩翩起舞的,有整装待发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曲径通幽处”总会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更有趣的是,山上的雾气,在山的实与虚之间那飘渺的感觉,总会把你带入另一种仙境。这就是虚实之间所产生的“趣味”。  龚贤《寒林古屋图》近景是几棵树,中景是一个小房子,远景是一片树林。中景的房子被前面的树分割成两部分,只露出了一半,让整个画面有开有合,有虚有实,十分有趣。  谢赫的六法论中就提到 “经营位置”。经营位置又称“置陈布势”,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构图”。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提出了:“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明代的李日华先生也说过:“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构图”是对景物的位置经营,一定要合乎天地之法则;阴阳向背,开合起伏。要考虑到对象所处的位置与周围景物的布置,有主有宾,有“藏”有“露”。  二、山水画的“巧藏”与“妙露”  中国的山水画中总讲求“巧藏”与“妙露”。比如“深山藏古寺’,画者并不画庙,而是画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的,这不禁让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庙在深山里,画面上上看不见,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可谓是“巧藏”与“妙露”.  黄宾虹先生也提到,中国山水画中“争”与“让”的关系。就是说主要的前面的就要争,次要的、后面的就要“让”。在龚贤的画语录中,也讲到“有主有宾”。主树要争,要当仁不让,客树要“让”,要退后一步。  画家在绘画上的概括、取舍是关键。中国画家能够大取大舍,并且方法还特别的巧妙。例如,画一棵树,能够遮挡“数十里”,一片云能够遮挡几重山。画面看上去还能很自然、很舒服。这就是画家出于大美的要求而大胆的作出的一种合乎民族审美的“巧藏”和“妙露”。  例如“马一角,夏半边”,虽然简洁但很充实,并且还富有变化。厉鹗《南宋院画录》引曹昭《格古要论》论马远山水画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日,而一人独坐。 这就是要巧妙的“藏”起不重要的,巧妙的露出画中主要表达的部分。  三、中国的诗文与山水画  不只是山水画,中国的诗歌也在变与化中做文章。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王维的山水诗中也体现了虚实、大小等对比关系的处理。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两联写四季不同景致。作为背景,是虚写;而渡头的落日,墟里的孤烟,作为近景,给人的感觉是直接可观的,是实写。  诗文中的实与虚正是山水画中藏与露。作者重点要表达是实写,作为衬托的就虚写。一首好的诗就是在实与虚中方能显现情境。一首好诗中总有那么两句是耐人寻味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股清泉真的是洗涤了我们的心灵。作为“题眼”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正如山水画中的表现手法,想要表现的地方就重点刻画,将它画的特别的细致,变化多端;作为陪衬的地方就几笔带过。有些事物显露出来,有些则隐藏。一条小路也要若隐若现的表现出来,方为动人。  《山水家法》中提到,路要有出没,或林下透见,或水脉复出;或巨石遮断,或是林下透见,但要有水脉复出;或是有巨石遮挡,而山坳渐露;或近屋宇,以竹树藏之。  宋人画论中提到,城墙相应,房屋楼阁相望。应该让它像带子一样掩映在树林的中间,不可以一一显露出来。如果是显露出来的画,就恐怕跟《图经》相似了。“山水”不仅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思,一种观念的表达。作者可以画亲眼所见的,也可以画内心所思。  四、总述  中国山水画中的“巧藏”与“妙露”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他是通过山水画中的遮挡、虚实等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在表现方法上,也是通过墨色来表现。通过视觉,给我们心灵上的感受。让我们在欣赏山水画中,能够思考中国诗歌,甚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这种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王伯敏著.山水画纵横谈[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  [2]韩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洙龙,陈旭编著.中国书画家画语录图解——龚贤[M].  [4]许学权编著.金陵八家[M].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2  [5]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6]潘运告主编,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译注.宋人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
范文四:盛唐山水诗人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神奇地与遥远的国度挪威一项始于1994年的雄心勃勃的国家行销计划联系在一起。   这一计划即为挪威18条国家级旅游路线项目。由挪威政府委托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作为甲方,预计耗资大约321亿元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酝酿、研究,1999年起,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开始了对该国最受旅行者欢迎的18条穿越高山、海岸线与峡湾的国家级旅行路线进行开发、修建。   迄今为止,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包括休憩区域、观景平台和服务设施等在内的约200个子项目,参与其中的建筑师、景观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达50多位,整个项目计划于2020年全部完工。   从2007年开始,一个由挪威设计和建筑基金、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国家旅游路线处共同开展的大型项目“Detour挪威国家级旅游路线建筑与设计展”在欧美巡回展出,这些旅行线路沿途高品质的小型建筑项目越来越多地引起世人关注,迄今共吸引了12万参观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Detour首进亚洲,并取中文名“曲径通幽”,当时接待了320万名参观者。2011年12月,“Detour亚洲-《曲径通幽》18条挪威国家级旅游路线的建筑和设计”展第一次来到北京,2012年3月则将在广州展出。接下来,“曲径通幽”还将前往日本和韩国。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这一庞大计划中已经建成的200个项目中的一个:峡谷景观酒店,一定会深深叹服“曲径通幽”这一名字的贴切。这座酒店建于陡峭河岸之上,周围遍布桦树、苍松和异趣天成的岩石,七套位于不同地形之上的房间,与景色全然融为一体。步入房间,大自然透过全景玻璃窗扑面而来。这一曾被《旅游与休闲杂志》评为“世界最佳小型饭店”的项目可以视为国家级旅游路线致力于建造物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缩影。      沿途的艺术      “从南方高山林立的松纳山区,到北方拥有极光和午夜阳光的哈沃伊松,让我们一起在挪威壮美的山水之间体验一段令人难忘的建筑之旅”,“曲径通幽”展总监皮亚?博达尔(Pia Bodahl)和艾伦?玛格丽塔?斯基尔南德在展览陈述中这么说道:“近年来,挪威已经获得了建筑创新先锋国家的地位,其中部分原因,正是国家级旅游路线沿途各种雄心勃勃的装置艺术。”   挪威拥有大量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有“欧洲后花园”之称,18条国家级旅游路线精选挪威广受欢迎、迂回曲折而交通流量不大的道路干线。驾车在叹为观止的山水间蜿蜒前行的独特经历,是国家级旅游路线项目的重要吸引力。令人惊艳的山峰、峡湾、瀑布和海岸线固然关键,沿途的休憩区域、观景平台和服务设施如能提供与景致相互和谐统一的美观建筑,岂非旅游路线上的一大惊喜?   挪威人认为,艺术与建筑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十分鲜明。虽然旅游路线上的功能性建筑物主要是为了方便游客欣赏自然风光,但是那些艺术作品将会给游客提供更多视觉景观以外的联想和故事,甚至强化各个路段的身份特质。“通过借助沿途各种元素,比如在历史、生态、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特质,有可能创造出为某一景点量身打造的艺术作品。”   挪威拥有将建筑融入崎岖地貌的传统,国家级旅游路线项目设计师秉承并深化了这一传统。事实上,沿途的迷人风光和文化景观,也在不断地与艺术家、建筑师进行撞击、沟通甚至形成挑战,刺激艺术家创作出可与这些景观对话的、能够激发视觉想象的各种项目。“这些项目在某些地方展现为宏大的纪念碑,在另一些地方则是形式温馨的便利设施,有时会细巧到对大自然的干扰几乎令人难以察觉。”   挪威国家级旅游路线是一个由挪威共计60个市镇和9个郡县共同参与的大型合作项目。除了主办单位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外,协作单位有挪威外交部以及其他国家级部委、挪威创新署和大约20个地区性旅游机构。项目参加者包括诸如建筑、艺术、公路、交通、通讯、营销、旅游和商务开发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国家旅游路线项目专门任命有一位艺术总监,同时成立了一个由四名成员组成的艺术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挑选景观位置和与之匹配的艺术家,并负责对各个路段、各种构思进行评估。委员会也负责为不同的项目寻找合适的合作方以及资金赞助方。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希望,当国家旅游路线于2020年全部竣工时,游客们可以在所有的路段上,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作品。   随着18条国家级旅游路线项目的深入,“2008年是挪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 挪威国家的象征不再是传统的山妖、精灵、峡湾和连绵的群山,而是一座崭新的奥兰德峡湾(Aurland)大山观景平台――它高悬于奥兰德峡湾上空600米处”,皮亚和艾伦这么认为。这个观景平台正是国家级旅游项目的产物。      蹿升的跳板      前述的“峡谷景观酒店”项目,它的设计师是Jensen & Skodvin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Jan Olav Jensen 和B?rre Skodvin,当初籍籍无名的两位建筑师是最早参加18条国家级旅游路线项目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今天已赢得国际声誉,他们在古德布兰德峡谷设计的观景台2009年曾获密斯?凡?德罗欧洲当代建筑奖提名。这是挪威18条国家级旅游路线项目的另一亮点,即该项目已成为挪威众多青年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跳板。   “10年前这一项目开始运作时,旨在为年轻一代建筑师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所以启用的都是年纪轻、也不是特别有名的事务所和建筑师,看重的就是他们的创意和清新。当时参与此项目的年轻建筑师,有不少借由这次的历练而蜚声国际,开创了职业生涯新篇章”,协助此次“Detour亚洲北京展的挪威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王乔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目前,当年最早参加项目的一批年轻建筑师也已步入中年,在接下来的10年当中,挪威正为持续不断地保持新鲜血液的注入而进行各种努力,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业人才的甄选和培养很有借鉴意义。”   2011年12月,先后访问了京、穗等地的挪威3RW事务所主持设计师艾思本? 赫尔曼?拉尔夫(Espen Herman Rahlff)曾参与过国家级旅游路线的几个项目,他认为这一计划对于挪威年轻的建筑师团队起了巨大的锻炼及培养作用。“项目由国家支持,挑选年轻的小规模建筑事务所参与,建筑师得以在旅游路线设计的参与过程中不断成长”,艾思本的事务所也是从这个“训练营”中走出来的,不过他表示,为了能使这个国家项目持续发展,今后他不会再参与其中,“希望将机会留给更年轻的挪威建筑师”。   目前已完成的200个子项目,基本上都由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邀请国内崭露头角的建筑新星操刀,在50位参与该计划的建筑师中,据说唯一一位外国建筑师就是来自瑞士的卒姆特。
范文五:曲径通幽处 自有暗香来
——班主任工作经验之谈
“站在儿童的立场,成为长大的儿童”!这句话虽直白,却最真实,因此令我异常欣赏!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只有揣着一颗童心、爱心,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有可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会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接纳,进而让他们向你敞开心扉。我在经营六年级四班这个大家庭时,正是本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勤于思索、不断总结,最终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治班管理之道,不仅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还营造了班风硬、学风正的良好氛围。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个班级的管理模式,在不同时期应该结合这一特点和规律而有所侧重。我潜心研究、细心摸索,最终总结并绘制出这样一条成功的治班轨迹——“六年一盘棋” !简单概括就是习惯养成、激发兴趣和民主管理。
1、习惯养成
众所周知,小学生刚入学时,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于日后班级管理以及班风的形成显得尤为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在低年级阶段,我不失时机地将教育重点放在了习惯养成上。结合“小学生好习惯20条”,我几乎全天候“扎”在班级,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的安全和表现。对于诸如课前起立、课后推椅等一些细节,我不厌其烦地指导强调,并利用发短信、写联系册等多种方式及时和家长沟通,赢得家长的理解、协助和配合,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与此同时,我还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些“小手段”来积极促进习惯的养成。通过细节管理和习惯养成,我们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好班风,让孩子们信心百倍地站在了起跑线上。
2、激发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们新的学习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探究思路,培养每个孩子的创新精神,求得超越和突破,已然跃至了班级管理的首位。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充分利用语文老师做班主任的优势,寻找所有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巧构思、精设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定期开展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受校园生
活的快乐,享受语文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力争使每个孩子找到其成长的支点,发挥特长,锻炼能力。
3、民主管理
我们班级由孩子轮流参与的“今日新闻发布会”和《家有故事》、每学期一更新的课前呼号,都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当然诸如家校互通喜报、编纂智慧故事、悠悠球展演、组合绘制海报等活动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最值得一提也是我自认为最得意的一项活动便是个性漫画比赛。组织这项活动的初衷很单纯,就是因为孩子们喜欢画漫画。每个中午时间,我总能看到他们好多人“定”在座位上“忙活”好半天,且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我一直坚信,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的就是自然的”。这个时候的民主管理势在必行。
二、融“己”及“彼”,共创和谐
大家都明白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班主任除了及时完成角色的互换,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魅力感染孩子,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敬重,使学生把老师当成真正的知己、朋友,从而建立一种全新和谐的绿色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1、公正博爱,一视同仁
我们班级孩子,就连家长刚开始都极其敏感,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也是正常之举。不过,一学期过半,家长们就打消了这个顾虑,那是因为评选首批少先队员时,结果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在以后的任何活动中,我都会对班里的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有时候,实在无法抉择,我们会采用最原始却也最公平的方式:抓阄来决定人选。比如,班级主持升旗仪式时的升旗手、护旗手等人选的产生,,,,同时,我也会很郑重地告诉孩子们:在老师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是优秀的,同样每个人也都享有公平的权利。
2、重效务实,持之以恒
在班里,我坚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凡事有布置,就有落实,有反馈。我们的班级成长册《家有故事》已经坚持了近两年的时间,每段文字都要定时朗读,无一缺漏,到现在已有厚厚的两大本,这也成了我们班里每个师生心目中一
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教室里特定的“厚积薄发”专栏,也由成语接龙到名人警句,从五年级一学年到现在,每天都有值日班长轮流书写,定时领读。我想,“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对待学习的严谨和坚持,大概和这些也有渊源吧!
3、虚心融洽,阳光乐观
除了课堂上的风趣、幽默,课下我也总能和孩子们玩在一起,跳大绳、玩贴人、猜字谜、唱歌曲,谈天说地,无所不容。为了能和孩子们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我会虚心地从孩子身上了解信息:《稻香》、《料理鼠王》、张杰、数码宝贝,,,,“三八”节那一天,我和女孩子们悄悄聊起属于我们的话题,毫不避讳地说起自己小时候也曾有过的朦胧,,,,
4、细心周到,大爱无痕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作为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更应细心观察,抓住每个时机,传播关怀和育人的种子。儿童节的早晨,我会早早赶到教室,把黑板布置一新;我还细致地把班里同学的生日统计绘制成表,无论谁是小寿星,我总会在“亮点”广播站点播歌曲,并在班里给他们举办一个小小的party,即使是生日赶在周末,我也会用手机发去信息,,,,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染色的白纸,引导正确了,你就会收获一个纯净美好、五彩斑斓的童稚世界。
生活中,很多人会仰慕蓝天上振翅高飞的雄鹰,赞叹它的坚强、犀利、所向披靡。但如果让我选择,我更乐意做一只蜗牛,一只小小的、默默的,然而却一直坚定执着地爬行在自己小小梦想中的蜗牛,我甘愿守候一份淡然并慢享投入中的快乐。“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我是一只蜗牛,一只背负着平凡梦想的蜗牛;我是一个小学老师,一个以教育智慧为享受的小学老师。我的脚步悄然,然而我的信念坚定,我相信:曲径通幽处,自有暗香来!
范文六:听了也只有 叹息 。  
理好 的豆子们精神  抖擞地各就各位。黄豆 
和黑豆 留着磨豆 浆 , 绿 
豆就 做绿 豆粥 ,豆子 们  全 要 在 我 这 里 赴 汤 蹈 
火 、 身碎 骨 , 想 真 的  粉 想
很不 忍 。但做 一 粒 豆 子 
也 只能 这 样 安 然 知 命 。   有几 粒 侥 幸逃 脱 、滚在 
水 池 底 下 的 ,我就 佯 装 
没 看见 。几天后 , 我看 到 
看 过很 多小 桥 流水 的地  方, 比如周 庄 比如 西 递 , 虽然 
片空 白。  
水 池 下 的豆 子竞 悄 悄 地  发 了芽 ,挺 着苍 白 的豆 
给 我 们 当 向导 的 
是 有着 曲径通 幽 的味道 , 但在 
事 打 破 了沉 寂 , 戏说 , :   天 下着小 雨 ,我们 再  有没 有《 巷》 雨 的感 觉 ?  
雨巷 ? 我茫 然地 向  的 巷 子看 去 , 惑 间 , 惶 j   的 丁 香 姑娘 ,撑 着 一 j  
芽儿 , 茫然不 知所从 。它 
有 它 的选 择 ,可 没有 希 
我看来 ,却是掺杂 了商业气 
息 , 者说 空气 里飘 荡着异 样  或
的非 自然 的东西 , 让人 的感 觉 
望做 种 子 的豆 子 却永 远 
回不 到土地 了 。  
有 那 么一点不舒 服 。 曾有 文友  邀 我参 加 “ 百年周 庄 ” 笔会 , 无  奈 我仔 细 回忆 , 留在 脑海 里 的 
只有 乱 哄 哄 的 人 流 和 满街 皆  是 的赝 品古董 , 只得作罢 。   或有 一 日, 同学 夫妇 从省 
我在 泡 豆子做 豆浆  时 ,每次 都 发 现有 一 两 
粒 顽 强 的豆 子 ,小 小 的 
伞, 凄婉 迷茫地 走来 … ?  
也 许 当年 这 悠 长 f   里 也有 那梦 一般 的姑  于是我 说 , 是有 点寂  倒
圆 圆的 ,金 属一 般 的坚  硬 ,时 间之 水 怎 么也 不 
能 软 化它 。只好 把 它剔 
出来 ,成 全它 彻 头彻 尾  地做一 粒坚定 的豆子 。  
城 驾车 而来 , 说是要 去看 查济 
古 民居 。 自己来 宣城工 作一  想 年 有余 , 然 无 缘 , 欣 然 陪  竟 便 同前往 。  
的味道 , 只是 不见 结着 
丁香 姑娘 。  
同去人 皆笑 。我也  该 是 谁 都 不 希望 现在 i  
么凄 婉迷茫 的女人 吧 。  
关 汉 卿 说 他 自 己 是 个  “ 不 烂 、 不 透 、 不  蒸 煮 捶
扁 、 不爆 、 当 当的一  炒 响
下 了车 , 沿着 曲曲弯 弯 的 
巷 子 ,我们 向查 济 的纵 深 走 
去。   .  
个鳞 次 栉 比的卷  
粒铜 豌 豆 ”说 的 就是 这  , 种 性 格 的豆 子 吧 !做 一  粒 豆 子做 到 让 人效 法 的 
个 美 院 的学 生在 写生 。  
坑坑 洼洼 的石 板路 , 驳  斑 脱 落 的墙 ,空旷无 人 的小巷 ,  
为 这份 天 然 , 份 古朴  这 成 了全 国著 名 的画家 利  
美 院的写生课 堂 。 我好 
过 去 看 那 几 个 学 生 的  呵, 好一个 “ 十里查 村九  小 桥流水 杏花 村 ”跃然 
份上 ,我怎么敢再 当它 
是 一粒普 通 的豆子呢 !  
唯有 问或从 不知谁家的门洞 
里 钻 出一 条 狗才打 破 了“ 籁  万
此俱 寂 ” 。我们 几个 人沉 闷地 
走 着 ,似乎 走 在 历 史 的车 轮 
责任编辑 小 林 
上, 时光 倒 退 的感 觉 , 中是  心
不 由得 对 那几 个 学 生巷  
笑, 由衷祝 福他们 的前 程 。  
样 幽静雅 致 的地 方 的。 以想象 , 可 那些 画家也  是厌倦 了喧嚣 的城市 ,寻得 这样一 处幽静 的  地 方 , 飞 自己 , 心情 彻底 地 沉静 , 愁 画  放 让 何 不 出传 世 的作 品。   好 一个 “ 山光悦 鸟性 , 潭影 空人心 ”多 么  。 希望 自己也能 归 隐在 这样 一 个 没有 市声 、 没  有尘埃 的地 方啊 , 只能 是羡慕 不 已 , 留下  却 空
站在红 楼桥上 , 不 自禁 地一声 叹息 。 情 矗  立桥边 的红 楼早 已破败 ,但从 那雕梁 画栋 里  还是 可 以看 出昔 日的 繁华 。奇 特 的是 桥上 垂  下 的藤 蔓形 成 了一 个密 密的帘 子 ,倒 映在潺 
潺 的流水 中。放 眼看去 , 岁月 沧桑 , 楼 只剩  红 下这绿 色 的一帘幽 梦 。   转过 那个 特有 的 圆弧 型墙 , 往前 走 , 再 景 
片惆 怅 。  
色变得 越发迷 人 ,溪 水 的两岸 ,房屋渐 渐稀  少, 树林 渐渐 幽深 , 有水声 缓缓地 流 。 唯   风儿轻 轻地 吹 ,洒落一 地 的树 叶在脚 下 
沙 沙地 响。幽深 的林 子间错 落有致 的几栋 房 
曲阜 杂感 
已是第五次来曲阜了。  
前几 次来 过之后 , 总是迟 疑着不 愿动 笔 ,   并非 感受 不深 ,而是 实在不 忍说圣 人先 师 的  家 乡不好 ,尽管 仿古 的青砖使 我想起 春秋 战 
屋进 人 了我 们 的眼底 ,我们不请 自来 地走 了  进去。 小桥 水榭 , 曲迥廊 , 台楼 阁 , 九 亭 还有 几  盏 在 风 中微 微 晃 动 的宫 灯 …… 院 子 的转 角  处, 竟然 还有一 个秋 千 !天哪 , 一个墙 里秋  好
国的百家争鸣 , 想起用半部就能治天下的《 论  语》但满大街充斥的商业气息以及欲望和贪  ,
婪, 不得 不让 我在心 里 为老夫子 悲哀 。   十几年过 去 了 , 经过 岁月 的洗 练 , 看淡  我 了许 多 , 也看 明 白了许 多 , 再有 年轻气 盛 的  不 感慨 了 ,相 反却 理解 了老夫 子后代 谋生 的不  易 。 当然 , 中的遗憾 还是有 的 , 是 圣人  心 毕竟 先师 的家 乡 , 如果 能多一 点墨香 岂不是 更好 !  
千墙外道啊 , 却不见墙内佳人笑 !  
恍惚 间 , 佛穿 越
了时空 , 我仿 回到 了 自己  的前世 。 是 吗? 分明看见 自己托着腮 倚在  不 我 水榭 旁 , 着那 清清 的流水 出神 。一 只燕 子 , 望  
绕着九曲迥廊低低地飞着。我追逐着那只燕  子, 碎步 、 长裙 、 笑声 , 一路来到了秋千上 , 高 
高地荡起 , 子依 然低飞 , 燕 笑声 中便有人 高 唱  起 苏轼 的《 蝶恋 花 》 ……  同学 嬉笑着 坐 了上去 , , 说 你们 都来 感觉 
突然降临的冷空气冻得我瑟瑟地发抖 ,   却依然在万仞宫墙外 , 长城一样的宫墙上 , 古 
木 参天 的孔庙 里 , 梁画栋 的孔府 间 , 个姿  雕 摆 势, 将我 的笑靥 永远 留下 。 不变 的是这 里的历  史 和建筑 ,而我 ,已被岁月 残酷地 剥去 了红 
妆, 同一个 景点处 , 留下的是 我的年轮 。  
下啊 !  
我猛地 一惊 ,回到 了现实 ,心 中甚是 怨  怪 。多么美 的前世 , 后来 怎么样 了?唱《 恋  蝶
又 看到 了“ 代含 饴 ” 六 的匾 , 是 当年 的  那
花》 的那人呢?唱出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吗?  
再 要寻找 却没有 感觉 了 。  
原 来 这几 处房 屋 是 省城 几个 大 画家 的 ,  
衍圣公对后代幸福生活的期望。 正仰头看着 ,  
导游 的说词 有 了新 变化 ,说是末 代衍圣 公死 
于 台湾后 , 的后人 移居美 国人 了美 国籍 , 他 所 
他们 用 巨款买来 旧的砖 瓦和雕 梁 画栋 ,再 用 
以, 孔家 已经是 断子绝 孙 了 , 代含 饴 的匾成  六
了一个讽 刺 。  
复古的手法在空地上将它们重新建造,竟然  造出了外表古色古香 ,内里却很现代的美轮 
美奂 的居所 。  
导游 的话让人 的感 觉有点 不舒 服 。孑 子  L
的嫡系后继无人 ,可曲阜百分之九十是他的 
后代 呢 。 ! 唉 老夫 子 的儒 家思想 推动 了韩 国 、  
我们齐声感叹文化人的精致和底蕴 , 想 
必那些 沾满 了铜臭 的商人们 是绝 对弄不 出这 
新加坡 , 使之从教育端点跃为经济的腾飞, 成 
一  z 铭 
为亚洲 两条耀 眼 的小 龙 ,为何就 不能推 动 自  
刻 提醒 自己, 实属 不易 。 看着 那个动 物在拥 有  八仙 的宝 物之后 还不满 足 ,还 张大 嘴 巴想 吞  下太 阳, 终烧死 在东海 里 的神态 , 最 相信所 有  伫立 画前 的人都会 为之悸 动 。联 想 到家 乡巢  湖 去年 政 界 “ 地震 ” 一个 市委 书 记 的落 马竟  ,
然会牵 涉 到那 么 多人 , 能不让人 扼腕 叹息 。 不  
己的子孙后代呢? 稍稍感叹便又笑 自己痴, 导 
游只是 从狭义 上理解 而 已 ,并没说 儒家 思想  断 了根 。 是吗 ? 不 如今 仍然 坚持 的 国学 , 虽然  艰 难
却 也说 明了什 么。   孔庙 里 的碑 比比皆是 ,那 是历 朝历代 的 
恩宠。 让人惊叹的却是那“ 勾心斗角” 的飞檐 。  
檐 与檐 紧咬 , 两个好 斗的雄鸡 一样 , 像 啄对 啄  地怒 目而视 ,相互 对峙 不让分 毫 ,谓之 “ 斗  角 ”而 几个 飞檐 交 织 在一 起 , 如一 群 阴 险  ; 犹 狡诈 的人 , 面上一 团 和气 , 表 暗地 里却你 直插  我 的 “ 窝 ” 我 横 刺 你 的 “ 夹 ”便 是 “ 心 , 肩 , 勾 
心 ”  。
说 白了 , 都是一 个 “ 字作 祟 , 知道他 们那  贪” 不
些人有 没有来 过 曲阜 ,有 没有看 到过这 幅壁 
画。 相信他们站在被告席上时, 心中定是悔恨 
不 已的。  
无边 落木萧 萧下 ,后花 园在瑟瑟 秋风 里  静 寂而空 旷 。  
沧 桑古 朴 的五 柏抱 槐 依 然是 那 么动 人 。   40多 年前 的五君 子 柏 ,清代 时竟 然从 中间  0 衍生 出一棵槐 树 , 为植 物和平 共处 的奇观 , 成  
也成 为孔府后 花 园的极致 景点 。 远远地 看去 ,  
记 得杜牧 的 《 阿房宫赋 》 “ :廊腰 缦 回 , 檐 
牙高啄 ; 各抱地势 , 勾心斗角。那是赞叹覆压  ”
三百里 的阿房 宫各随 地势 的高下 向背而建 筑  的状态 ,那种精 致 的参 差错落 是一 种 以巧补  拙 的建筑 美学 。可是勾 心斗 角 的建筑 风格 出  现在 孔庙 里 , 颇让 人费 解 , 偌大 的孔庙 地势 平 
犹如五 个强壮 的哥 哥将一 个纤弱 的妹妹 围在 
中间 , 尽呵护 地为 她挡风 遮雨 。 极 我久久 地站 
在那里 ,感受 着槐树 妹妹 在柏树 哥哥温 暖怀  抱里 的尽情绽 放 ,感 受着风 雨相 随相伴 的心 
坦开阔, 再造十座殿堂都绰绰有余 , 需要如此 
地造 作吗 ?  
忽然想 起柏杨 在 《 丑陋 的 中国人 》里说 
“ 每一 个 中 国人都 是 一 条龙  旦 j 个 中  是 三
如果 说五柏 抱槐是 天意 ,那 么 “ 光大  金
道” 的壁 画就是 巧夺天 工 了。 我还是 像第 一次 
国人 加在一 起—— 三条龙 加在 一起 ,就成 了 
样 , 慢地 从东 向西走 着 , 步一 步 地走 , 慢 一  
条 虫 , 至连虫都 不如 。 甚 因为 中国人 最拿手 
眼睛却 盯着那 画死死地 看 , 步一 步地看 , 一 结  果, 不论在 哪一个 角度 , 仍然是 自己始 终都 站 
在那 条金光 大道 的路 口上 。 恍惚 中 , 我就走 进  了画里融入 了画中 , 到 了那 条金光 大道上 。 走   豁然 问感慨 万分 , 于是想 , 如果 国人都 能 
的是 内斗 。” 言语虽 然过 于偏 激 , 却说 明了  但 国人是 善于勾 心斗 角 的。老夫子 的家庙 以勾 
心斗 角为美 , 是不
是 也蕴含 着什 么呢? 人能  无 够解答 。  
孔 府后 院里那 幅壁 画还 是那 么醒 目那么  鲜艳 。贪 ”孔 子后人 造 出来 的一 个 叫“ 的  “ , 贪”
摈弃 了勾 心斗角 而仁爱谦 让 ;彻底根 治 了腐  败贪 婪而无 私正直 ;人人 都能像 五柏抱 槐那  样和 谐相处 ;摆在 我们 面前 的岂不是 一条美  满幸 福 的金光 大道 ?  
动物。 想当年每 日 里衍圣公到后院, 便有家人 
高喊 “ 圣公过 贪 了。” 衍 一是 告诉后 院 的眷属  这 个家 真正 的主人 回来 了 ,二是告诫 衍 圣公  自己要 清正廉 洁 ,切不 可得 陇望蜀永 远不 满  足。 想那 气势尽 管造得 有点夸 张 , 竟是 有  但毕
阵风过 , 远处 传来 了阵阵 欢声笑 语 , 我 
裹紧 了 自己的衣服 ,加快 步伐 ,朝那笑 声奔 
责任 编辑 鲁 书妮 
点意思的。 一个 比皇家还尊贵的家族 , 能够时 
范文七:}  照珏  壮 l 菇; en 
曲径通幽处 
摘  要 : 古 诗 文教 学是 初 中教 学 的关 键 , 同 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力 , 更 能纵 横 联 系 , 加 强 古 诗 之 间 的 相 互 
理解 。  
口 四川 省达 州市 高级 中学
作 品常 常是 作 者 经 历 、思 想 感 情 的 外 现 。  
也是 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 由于考试需求 , 学 
因此 , 我们赏诗 , 须 先 对 作 者 的人 生 经 历  及 思 想 情 感 有 一 个 较 为 细 致 的 了解 。如 :   赏 读 中 国文 学 史 上 第 一 个 女 词 人 — — 李   清 照所 作 《 武 陵 春》 , 多数 同学 赏其 词 后 并  
未 真 正 洞 悉 词 中 真 意 ,认 为 词 中 所 言 之  
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 留 在“ 背诵默写” 层面 , 而  
忽视 了古诗文 中所承 载的 中华优秀文化 , 古诗 
3 、 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 象 就 是  出现 在 作 品 中的 主 观 感 情 的 物象 。 意 象 在  作 品 中 以个 体 形 式 存 在 , 多个个体联接起  来 的整 体 , 便 是 我 们 常 说 的意 境 。 阅读 时  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 , 品味 物 象 特 征 及   物 象 中所 寄 寓 的 感 情 ,然后 作 整 体 理 解 ,   体会意境。  
三、 探 索古 诗 文 教 学 的新 思 路 
文的学习失去 了它的终极价值。 古诗文教学需  要创新 , 需要 学生在 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 
和再创造 , 这样才 能让 古诗 文学 习达到“ 形 式”   和“ 内容” 的统一。   关键词: 初 中语文; 古诗词 
“ 愁” 仅 是 一 个 女 妇 人 独处 之 闲 愁 , 缺乏对 
国家 民族 命 运 的 思 索 。 这 应 是 一个 理 解 的 
误 区 ,此 乃 因不 详 李 清 照 其 人 生 际 遇 、 情 
感 变化 之 故 所 致 。李 清 照 ( 1 0 8 4~ 约 
古 诗 词 以 其 精 炼 的 语 言 ,丰 富 的 想 
象 , 真挚 的情愫传 唱千年不衰 , 成 为 中 国 
1 1 51 ) , 号 易 安 居 士 。北宋 灭 于 金 、 举 朝 南 
中学 古 诗 文 教 学 既 有 文 选 分 析 , 也 有  相关 知识的讲解 , 既有词句 的运用 , 也 有 
审美意识的培养 , 想 在 这 些 教 学 中 找 到 一 
文 化 史 上 一 道 靓 丽 的 风景 线 。 其 感 情 真 挚 
渡前 生 活舒 适 安 定 , 与 丈夫 金 石 考 据 家 赵 
明 诚 游 于文 艺 ; 南 渡后 , 经 历 国破 家 亡 的 
动人 , 其 词藻耐人琢 磨 , 面 对 着 如 此 优 秀 
的文 化 财 产 , 我 们 应 该 怎 么 引 导 学 生 去 学  习呢 ? 笔 者 经 过 几 年 的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实 践  的摸 索 、 研究 , 在 品 味新 课 标 教 学 理 念 的  基础之上 , 对
于 中学 语 文 的 古 诗 词 教 学 有 
了一 些 个 人 的 见 解 :  
苦难 , 生 活 颠 沛 流离 。前 期 词 作 主要 反 映 
闺 中生 活 、 自然 风 光 和 与 丈 夫 的 离 别 相 
些 有 效 的 操 作 手 段 ,我 想 应 注 意 两 个 结 
合:   1 、 以选 文 为 纲 , 名 篇 名 句 的记 诵 与 知 
思 。后 期 词 作 主 要 写 亡 夫 之 痛 、 故 国 沦 丧 
之 悲 及 伤 时 念 旧 的抑 郁 情 怀 。北 宋 灭 亡 
识 的掌 握 相 结 合 。在 中 学 阶 段 , 文 言 文 的  教 学 任 务 是 阅 读 ,应 当 以 选 文 学 习 为 重 ,   通 过 名 篇 名 句 的 记 诵 来 掌 握 相关 知识 。 记 
诵 的 目的是 增 强 语 感 , 也 就 是 对记 诵 名 句  名 篇的形式 、 内容 、 意 境 的整 体 感 悟 。 当 
后 , 李 清照于建 炎元年 ( 1 1 2 7 ) 来到南 方 ,   故 乡青 州 陷入 金 人 之 手 , 她家 中所 藏 的 大  批 书籍 文物 被 焚 毁 。 建炎三年( 1 1 2 9 ) 丈 夫 
赵明诚病故 之后 , 金人挥 兵南侵 , 李 清 照 
注重 积 累 , 反 复诵 读  
俗话说 : “ 熟 读 唐 诗 三百 首 , 不 会 作 诗  也会吟 。 ” 古 诗 词 丰 富 的感 情 、 深 刻 的 内涵  蕴 藏 在 凝 练 的语 言 中 , 不 反 复诵 读 , 又 如 
何 体 会 得 出? 只 有 反 复 吟诵 , 才 有 可 能 把 
为 避 兵 乱 而 只 身 各 处 流 亡 。 绍 兴 五 年  ( 1   1 3 5 ) 寓居 在 浙 江 金 华 时 写 了这 首 《 武 陵  春》 词 。这 时 她 已 经 5 3岁 了 , 经 历 了 国 家 
然 , 这 一切都是 以朗读 、 记 诵 为 前 提 条 件 
的, 所以, 在 教 学 中要 留 给 学 生 一 定 的 朗  读 时间, 采 取一 定 的 朗读 手 段 , 加强记诵 ,  
握 诗 词 的感 情 脉 搏 , 理 解 诗 词 要 表 达 的 中 
心 。但 “ 一 口却 吃不 成 胖 子 ” , 古 诗 词 的教  
学不 是一夜春 雨 、 杏花满树 的快捷 , 它 需 
败亡 、 文物丧失 、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 处 
境 凄惨 , 内心 极 其 悲 痛 。 这 首 词 中 所 反 映  的 正 是 她 真 实 的生 活 片段 和 思 想 感 情 。 学  生 了解 这些 后 , 定不会再将词中之“ 愁” 仅  仅理解 为一般之 “ 愁” , 这愁绪千丝 万缕 ,  
体验意境 , 感受 理解 名句 篇 。  
2、以 理解 为先 导 ,阅读 与欣 赏 相 结 
点 一 滴 的积 累 沉 淀 ,积 小 流 才 能 成 江  
合。 教 学古 诗 文 , 首 先要 让 学 生读 懂 再 说 。   由 于学 生 的知 识 积 累 、 生 活体 验 和 个 性 气  质 的不 同 , 对 古 诗 文 的 内 容 与 形 式 懂 得 有  深 有浅 , 但 不 能 不 探 寻 古 人 的
情 志 , 揣 摩  感 悟古 人 的本 怀 ,对 作 品 有 自己 的感 受 、  
领 悟 和发 现 。如 读 陆 游 的《 示 儿》 诗 , 只 有  感 悟 他 至死 不 忘 收 复 河 山 的 爱 国 主 义 情  怀, 才 能 更 深 刻 的理 解 “ 王 师 北 定 中原 日 ,   家 祭无 忘告 乃翁 ” 的意蕴。 阅读 古 诗 文 , 首 
河, 到 达 一 定 程度 时 , 进行“ 质” 的 飞跃 。 当 
然 ,古 诗 词 作 为 中 国文 化 财 富 中 最 宝 贵 、   最 精 彩 的部 分 , 而作 为 语 文 老 师 , 还有诸  多 的语 文 教 学 任 务 等 着 我 们 去 完 成 , 因此  
我们 没 那 么多 时 间 , 也 没 那 个 条 件 去 大量   的积 累 。怎样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这 就得 靠 语   文老师平 时注重培养 学生养成 积累古诗 
有 国破 家 亡 之愁 ,亦 有 只 身孤 苦 之 愁 , 也  应 是 兼 有 绵 绵恨 意 于其 中 , 词 中最 后 不 是 
说“ 只恐 双 溪 舴 艋 舟 , 载不动许多愁” 吗?  
所 以研 赏古 诗词 课 前 , 先 让 学 生 收 集 
诗 词 作 者 之 人 生 经 历 及 其 作 品 的创 作 背 
词 的好 习惯 了 。如 : 每 节语 文课 前 由语 文   课代 表在 黑板 一 侧 抄 好 一 首 诗 词 , 语 文课   预 备 铃 一 响 , 由课 代 表 带 领 大 家 反 复 朗  读, 每 堂 语 文 课 把 师 生 相互 问好 的 时 间 改  成 让 全体 学生 齐 背 这 首 古 诗 词 , 开始 先 由  教 师 赏 析 ,后 来 逐 渐 转 变 为 学 生 赏 析 , 为  学 生 提供 大胆 展 示 自己 的空 间 , 使他 们 的  口头 表 达 能 力 和对 古 诗 词 的理 解 能 力 得  以 提 高 。 利用 这 短 暂 的课 前 几 分 钟 , 每 周  可 熟 记并 理解 两 三首 诗 词 , 日积 月 累 , 就 
是 一 笔不 小 的 古诗 词 财 富 了 。   二、 讲究方法 。 深入 研 讨  
景, 学 生 在 预 习 了解 之 中不 但 体 会 了此 诗   或词之意 , 同时 亦 丰 富 他 们 头 脑 中对 于 诗   词作者 、 历史 背景 、 社会 现象等等 的认识 
了解 , 成 为 自身 知 识 的 积 累 , 为 自己 以后  再去 赏读该人之作 及他人该 时期 之作打  开 了方 便 之 门。  
先 是 一个 还 原诗 文意 境 的过 程 , 一 定 要 用 
古人 的观念 、 习惯来体 味 , 以 此 来 激 活 学  生 已有 知识 ,并 从 欣 赏层 面加 以提 升 , 会  让学生恍然大悟 , 原 来 古 诗 文 还 可 以这 样  学 , 从 而 阅读 兴 趣 大增 , 巩 固 和发 展 自己 
的能 力 。  
2 、 品析 名 句 。 写 作讲 究 锻 字 炼 词 , 作 
者 将 其 万 千 心 绪 凝 于 诗词 等作 品 中 。 抓住 
关 键字 、 词 、 句 赏析 诗词 , 可 直接劈 文人  情
, 品 味 作 者 当 时 进 现 的情 感 , 体 会炼词 
炼 宇 之 妙 境 。师 生 在 研读 过 程 中 , 适 当渗  
透“ 以诗 解诗 ” 的方 法 , 学 生 既能快 速入  境 , 亦能 提高 锻字 、 炼词 、 用 句 等 写 作 能 
1 、 了解 作 者及 作 品 的创 作 背 景 。 诗 词 
范文八:曲径通幽处异曲同工妙
作者:杨改荣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06期
由于特殊的经历和非凡的个性,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语言清新、洗练,文采斐然,对自然、社会、人生和宇宙的感悟澄明透彻。文章震撼着我的心灵,拷问着我的灵魂。这篇散文虽非字字珠玑、段段珍品,但整篇文章令人百读不厌,回味隽永。而作为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指导学生阅读这长长的文章(共一万五千多字,课本选定了两部分,读本载了五部分)如果不找一个能曲径通幽的契入口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只是微言大义讲解一番,则收效甚微,而不能使学生登堂入室,领悟作者那丰富细腻、睿智豁达的内心世界。为了把学生领进门,我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作者解决了生与死的认识问题,渡过了思想上的难关,进而意识到自己应活出些价值来。这个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的飞跃(不管是对作家本人还是对有良知的人们和社会都很有价值),并非得益于某人的教诲而是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启发完成的。“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他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附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描写侧重于景物的动态:拍打、驱赶、停、摇头晃脑、捋着、转身疾行而去——这其中“停”“留”两个词说是动态可能令人费解(“停在半空”“留着一只蝉蜕”),是生命的活力使蜂儿稳稳地停在半空;脱壳的蝉获得了新生,虽然空壳是寂寞的。就是这样动与静、生与死辨证地统一在一起。草木虫鸟都显露出勃勃生机,喧嚣不已,生生不息。他沉浸在与自然的心灵交流之中,忘记了处身生命的苦难。回过神来自然悟出:低级的生物尚且有旺盛的生命力,何况那有顽强意志的人呢?“我”虽肢体不完整,但作为人本质的思想感情“我”是健全的。“我”在痛苦的间隙受到自然的启发明确地意识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从而摆脱了死的纠缠,从残疾而忧伤自残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段景物描写,动、躁的底层是生命在骚动,这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我们也可以寻觅着作者的思路,曲径通幽进入作家敏锐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读懂那个不幸但令人敬佩的人。让我动情,让我思索,让我汗颜,催我自新。
“想通”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与“想通”前的景物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寂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炽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
道。”事物的内涵和意义是丰富多彩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落日”你可以写它的暮气沉沉,“暴雨骤临”也可以使鲜花绿枝凋零。而作者却以清新的笔触铺排描绘出事物辉煌、美丽的一面,也突出了事物的瞬间与永恒,流露出关注、探询他人命运的好奇。总之,六个“譬如”展现出缤纷的生命色彩。那种焦躁不安、无可适从变得平和宁静,以一个健全的身心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情趣和美好,精神专注而伤感。物我交融,与自然有一种精神默契。从对自然和生命的歌吟之中显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我”要积极主动地经历人生,也要创造出生命的辉煌,短暂的生命也是可以永恒的。似凤凰涅槃而新生,精神有了归属,生命获得了自由。珍重生命,人生应该积极有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生机盎然的地坛是作家的精神乐园,与草木虫鸟同呼共吸精神默契,因而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我们找到了一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入口,也就能够沿着曲径而通幽,领略作家文笔的美妙,进入他博大的精神境界。语文教育达到了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更能把握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学标准。
范文九:古人吟诵“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他们将意蕴悠长的真理置于这百转千回之中。而王安石也曾说:“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曲径通幽,因曲而幽,也因为幽而充满了未知的惊喜。   人生这正如这迂回的曲折,愈探愈幽,愈幽愈探。在幽中寻找光明,在探中寻找智慧。   杰克?凯鲁亚克曾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位冒险家当时已十分年迈了,而其所谓的“上路”或许在一定意义上已不再是漂泊远走的旅行,而是对人生的探求,因为人生这条曲径,是无法走得尽的。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上苍在设计生命时想必没有用笔直的尺,因为生命的过程,在曲中寻幽,在幽中寻乐才更加有意义。   徐志摩在上海的那段日子里,总向朋友提及自己对待生活的“吻火”态度,这是一种勇于迎接一切挑战的自信和从容。我想他定是深谙幽径中的重重荆棘,才有如此可贵的淡定。人人生而具有冒险家的天赋,因为我们同在各自的曲径上。   而常常,只是探索是不可以通幽的,正如王安石所言的“至于幽暗昏或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我们在思想上也应踏上曲径。   他是飞行于高空的执著的人,他厌倦了地面上的困顿,以天空的角度,窥探人类灵魂深处的寂寞。夜空是他的幽径,而他也发现了,在这被盐碱地和海洋覆盖的星球,人类不过如瓦堆参差生长的青苔,而任何海陆变迁、火山爆发,都是以将如夕阳余晕般脆弱的文明摧毁。“人生不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是人人要面对的问题。”   这是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类似的。难怪勃德斯特朗说:“尼采和纪德建立了一种新道德,并用激扬优美的文字宣扬,而惟有圣埃克苏佩里用冒险和充实身体力行。”大智慧往往孕育于不同的观察角度,无论是高空,抑或深海。   有位作家曾引喻到,牧民在夜空下勤勤恳恳地赶着羊群,若是他认为自己充满了责任,那么他便不再是一个走仆,而是一位哨兵;每一个小兵都牵系着一个王国的安定。   耶稣也警示众生,要走窄门。因为通向毁灭,那门是宽的,走的人也多;通向永生,那门是窄的,找着的人也少。   这道窄门,即是幽径,沿途洒满探索的勇气和换位思考的智慧。惟有行动和思想的幽径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范文十:一、 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于深度质疑   学生敢不敢深度质疑――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很少提出问题,似乎习惯了用耳朵听,却忘记了用嘴巴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障碍:一是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会受老师责怪,同学耻笑,连这样的问题都不懂?二是教者常常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全部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了,面面俱到,使学生无疑可质。长期以往,学生脑海中的“?”已经被拉直,在“只需答”的惯性环境中学习,怎么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质疑探究的台阶,这是大家已有的共识。   观摩某市教学赛课,苏教版九上《绿》一课的教学,学生尝试用“疑问批注”的方式提出问题,有一个男生对“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提出质疑:“为什么作者的心中没有瀑布了呢?”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毫无道理,孩子们不禁哄然大笑,这个提问孩子的脸瞬时红了。教者并没有刻意批评,而是提醒大家说:“某某已经给大家发出一个球了,你们要接住啊!”同学们立即觉得这是一场“篮球赛”,是要赶紧接住提问的这个“球”,于是纷纷举手作答。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了。一句简单的话语,瞬间便可化解尴尬,沟通情感,调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谓“质疑”并非是要提出的问题艰涩难以理解,也不是将师生引入泥潭,不知所云。“深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 “氛围卷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状态,让学生敢于在敞亮的心理环境中自由地提问,并充分地反应并商讨。   二、 精心组织,创设矛盾,使学生善于深度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就挑战学生,“谁能将这个题目分成两句话?”大伙一听乐了,这有什么难的。他们纷纷要回答:“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我说对啊,一下子就把本文的重要事件给梳理出来了,真厉害啊!他们不满意我弄这么简单的题目“糊弄”他们,继续索要难题。我于是继续发布号令,围绕这两个中心事件提问。   于是,课堂成为他们的了。围绕这两个小分句,孩子们提出了若干个问题: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邹忌是怎样向齐王讽谏的?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有没有接受劝谏?齐王接受劝谏后都做了些什么?齐王接受劝谏后国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邹忌不是向齐王委婉劝谏会如何?如果齐王不能接受劝谏会怎样?这一串串的问题就像一个长藤上的串串小葫芦瓜,沿着题目这条主线,齐攒攒全冒出来了。这冒出来的可都是学生的思维触角啊,它们丰茂地生长着。提出问题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了,由质疑向寻根追底进发。正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曲径通幽之感。   就这样,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想象,进而产生疑问。   三、 适当留白,点拨思考,使学生乐于深度质疑   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以便学生乐于提问。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一文中讨论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形象有怎样的变化,当说到少年闰土时,有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在闰土的外貌行为上,而是对那“跳鱼儿”产生了兴趣。他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老师:“这是什么鱼啊,怎么会有两只脚呢?”钱老师一听懵了,这什么问题啊。可是钱老师并没有像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对少年周树人的问题呵斥一番然后打发。他把问题传给大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跳鱼儿怎么有两条腿呢?孩子们都不知道,钱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知道。谁呢,那就是闰土啊。”然后大家便都恍然大悟了,因为闰土啊,他是自由的活泼的天真的,而且是什么都懂的少年。这样巧妙的点拨,适当的留白,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才有了那样神奇的质疑,美妙的讨论。   笔者教学《都市精灵》时出示了两句:“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这其中有相同的两个“居然”,有孩子轻轻问:相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目光是很敏锐的,思维也是一触即发的,这个问题也许正是他的疑问,同时也更是激起大家思索的极好的抓手。学生们围绕着这两个“居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思辨,第一个“居然”是作者感觉到的遗憾,因为环境的恶劣,能有小松鼠就不错了,因此才说“居然”。而后一个“居然”是作者的感动。同时也对作者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正如“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饮泉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剂量倾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