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全身性血管病变,其主要表现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

&&所属分类 &&
川崎病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也就是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该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随着发病增多,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风湿热27例;外省市11所医院相同的资料中,川崎病为风湿的2倍。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此种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α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本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至第3~4周达高峰。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川崎病主要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  其它症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患者脉搏加速,听诊时可闻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收缩期杂音也较常有。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及心力衰竭。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偶见关节疼痛或肿胀、咳嗽、流涕、腹痛、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和脱屑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纺。
&  长短不一。病程的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一般病程为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进入第二期为亚急性期,一般为病程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大多数病人在第4周进入第三期即恢复期,一般为病程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可迁延数年,遗留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约为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左侧冠状动脉瘤根据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提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   该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发生率约为5%,预后不良。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②持续心脏瓣膜病变。③X-线平片示冠状动脉钙化。④超声心动图显示持久的冠状动脉瘤。
[1].&&<>周永昌 郭万学 &&/view/278959.htm
下载次数:0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词条创建者
最近编辑者
浏览次数: 2929 次
编辑次数: 2次
参考资料:
/ / /chzx/gztm//chzx/qbcd/川崎病介绍
由于心血管的病变,既是本病自身的症状,又是可致死亡的并发症,在此节中将详述其经过情况,以期早期发现,及时适当治疗。
1、冠状动脉病变 根据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提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占21%,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
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发生率约为5%,预后不良,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
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②持续心脏瓣膜病变,
③X-线平片示冠状动脉钙化,
④超声心动图显示持久的冠状动脉瘤。
2、胆囊积液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及,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偶可并发麻痹性或肠道出血。
3、关节炎或关节痛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大小关节均可受累,约见于20%病例,随病情好转而痊愈。
4、神经系统改变急性期包括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临床多见,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其中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最常见,发生率约25%,多发生于病初2周内,部分患儿颅压增高,表现前囱隆起,少数患儿颈项强直,可有嗜睡,双眼凝视,等,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多,糖,氯化物正常,蛋白会计师绝大多数正常,临床症状多在数日内消失,面神经麻痹多见于严重患者,常为外周性麻痹,可能是由于血管炎性反应波及面神经,或邻近部位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形成,动脉扩张等,一过性压迫面神经所致,恢复期由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则容易遗留后遗症,较为少见。
5、其他并发症 在X线胸片显示肺纹一增多或有片状阴影,偶有发生肺梗塞,急性期可有,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及轻度蛋白尿,较少见,约2%患者发生体动脉瘤,以腋,髂动脉多见,偶见指趾坏疽。
川崎病相关问答
咨询医生:
川崎病一般多久会好
发布时间:
性别:男年龄:3岁
指导意见: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只要诊断明确,应该可以治愈的。 发烧时可以口服点阿司匹林片,同时化验血常规,做心脏彩超检查。治疗上可以应用丙种球蛋白,头孢曲松钠,利巴韦林,清开灵等药。治疗及时的话,是可以治愈的。
回复医生:
我儿子2岁现在得的是川崎病这个
发布时间:
性别:男年龄:2岁
问题分析:川崎病主要累及全身血管,引起血管炎,最严重的血管炎是冠状动脉扩张或者管状动脉瘤。意见建议:如果孩子发热大于5天及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有助于减少冠脉炎症,在大多数孩子能够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规律口服抗炎药物,定期复查很重要。
回复医生:
川崎病用药和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性别:女年龄:8天
指导意见:川崎病只对丙种球蛋白有效果要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还要多休息加强心营养必要时可行心脏介入手术,建议用菌必治,清开灵注射液输液治疗的同时,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新鲜。
回复医生:
我儿子9个月,4月份得过川崎病,已康复。8月13日开始发...
发布时间:
性别:男年龄:34岁
指导意见:你好,考虑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可服新博林(利巴韦林)和世福素(头胞克肟),喝抗病毒口服液。 病毒性感冒没有什么特效药,过了一定的病程,自然就好了。
回复医生:
手脚肿而且发烧,身上起斑
发布时间:
性别:男年龄:7月
指导意见: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阿斯匹林。这情况也看看中医大夫,来服
用中草药调理。中草药对人体安全无毒,整体上调节身体状态,往往收到奇效。
回复医生:
易教授,我想问下我女儿今年一岁
发布时间:
性别:女年龄:2岁
指导意见:川崎病属于免疫系统疾病,可引起多系统病变 也会影响消化功能,所以治疗的根源还是川崎病,采用丙球冲击治疗。
回复医生:
饮食作息规律,强调休息,一定要按时复查
就诊科室:
需做检查:
&&&&&&&&&&&&
常用药品:
并发疾病:
传染方式:
多发人群:
好发于五岁以内婴幼儿
发病部位:
主治疾病:1、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
所在医院:苏州儿童医院 心血管科
主治疾病:小儿先心病的诊治,包括...
所在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心内科
主治疾病:小儿心血管疾病,如心律...
所在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疾病:各类心脏病外科手术,包...
所在医院:安贞医院 心脏外科川崎病是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近年发病增多,1990年北京儿童医院风湿性疾病住院病例中,川崎病67例,风湿热27例;外省市11所医院相同的资料中,川崎病为风湿的2倍。显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编入结缔组织疾病篇内。陕西地区为此病的高发区,就此病笔者采访了省医院、交大二院等的专家了解到,川琦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儿童病,两个月大至5岁的小朋友最容易感染,其中4岁以内患者占大多数(80%),发病率无明显季节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眼部充血、指端硬肿等,使用抗生素、退烧药体温不降。此病最早由日本的川崎先生发现,故命名为川崎病。曾有报道说香港每年有百多名儿童患上川崎病,病者会长期发高烧,严重者会出现心肌炎,甚至死亡。不过,不少家长都不认识此症,延误子女接受治疗。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先生首先报告。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是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其中少数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机梗塞。并于1979、1982及1986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72~194/10万。世界各地虽报告例数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南朝鲜;南达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都有发病。我国首先自1978年京、沪、杭、蓉及台湾等地报告少数病例。1989年《实用儿科杂志》综合220例,来源遍及全国各地。1983~1986年全国主要儿童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通信调查,共有住院病例965例。1987~1991年第二次调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并有每年增加趋势。4岁以内患者占78.1%,男∶女为1.6∶1。美国所见病例中以日本裔较多,日本报道同胞发病1~2%,提示有遗传倾向。
川崎病一般是五天以上的皮疹发热,皮肤黏膜弥漫性潮红,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模样脱皮。由于改病广泛累及心血管系统,成为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心脏和冠状动脉受累多发生在起病1-6周,可有心脏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炎等。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瘤的方法有冠状动脉造影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后一种检查是有效和无创伤性方法,重复性好,其特异性、敏感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分别为97%及100%。川崎病并发心机梗塞者约占1%- 2%,多于病程一年内(尤其病程3-4周内)发生。临床多在休息安静或睡眠中突然发生。表现为休克; 心力衰竭、烦躁,有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主诉胸痛的少(可能与年龄有关); 无症状者占较大比例。川崎病应与三种疾病区别:(1) 猩红热。多见于2-10岁小儿,有流行病史,皮疹为分布均匀的红色丘疹,用青霉素治疗有效。(2) 全身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亦称变应性亚败血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热关节肿胀或疼痛,可有淋巴结肿大,抗菌素治疗无效,激素治疗有效。(3) 败血症。有原发性感染灶,全身可有感染中毒表现,皮肤黏膜可出现淤点、红斑及其它皮疹,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川崎病无特异疗法,主要是抗凝血、抗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有无冠状动脉或心脏的损害,本症预后良好,大多数经治疗可获治愈。病死率为0 .5% -2%。死亡原因多为心机梗塞或心衰,可突然死亡,多发生于病后第3-4周。近年研究表明川崎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约为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本症与猩红热不同之点为:①皮疹在发病后第3天才开始;②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③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较小儿童时期;④青霉素无疗效。本症与幼年类风湿病不同之处为:①发热期较短,皮疹较短暂;②手足硬肿,显示掌跖潮红;③类风湿因子阴性。与渗出性多形红斑不同之点为:①眼、唇无脓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②皮疹不包括水疱和结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之处为:①皮疹在面部不显著;②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一般升高;③抗核抗体阴性。④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男孩多见。与婴儿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MCLS的发病率较多,病程较短,预后较好。这两种病的相互关系尚待研究。与出疹性病毒感染的不同点为:①唇潮红、干裂、出血,呈杨梅舌;②手足硬肿,掌跖潮红及后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③眼结膜无水肿或分泌物;④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伴核左移;⑤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增高。与急性淋巴结炎不同之点为:①颈淋巴结肿大及压痛较轻,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无红肿;②无化脓病灶。与病毒性心肌炎不同之点为:①冠状动脉病变突出;②特征性手足改变;③高热持续不退。与风湿性心脏炎不同之处为:①冠状动脉病变突出;②无有意义的心脏杂音;③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
治疗1. 丙种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证实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2.阿司匹林 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 。恢复期抗凝治疗,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
绝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良好,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川崎病是一种3-6岁宝宝常见疾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可引起多种脏器尤其是心血管严重病变。本病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
您好,您提交的病历已阅,IGA肾病主要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系膜细胞免疫缺陷,补体成份不足,导致炎性反应,激活补体,导致凝血纤溶障碍,...
  川崎病又名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因日本的川崎氏1962年首次报道此病而得名。
  本病主要发生于l-5岁小儿。其临...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
大家还关注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川崎病|症状|治疗
来源:www.yongyao.net
栏目关注: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是一种幼儿急性发热皮疹性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皮肤黏膜改变和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病程为自限性少数患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炎而突然死亡我国川崎病4
1.主要临床表现川崎病是一个急性发热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常为自限性。①急性发热期:常持续1~2周,其特点为发热,结合膜感染,口腔黏膜红斑,手足红肿,发疹,颈淋巴结肿大,无菌性脑膜炎,腹泻,肝功异常。此期可有心肌炎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炎。②亚急性期:发热起始1~2周后。皮疹及淋巴结肿渐消退,可有烦躁不安、厌食或黏膜感染。本期的特征为脱皮、血小板增多。冠状动脉瘤破裂猝死常在此期发生。③恢复期:在起病后的6~8周,所有临床症状消失,直至血沉恢复正常。(1)发热:全部患者均有发热,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常持续5天以上,但多数患者发热可在3周内消退。体温也可以自然缓慢下降,重症者也可长期持续发热,呈双峰热、三峰热。病重患者可猝死于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以突然发热起病,有时有感冒样前驱症状,有时无任何前驱症状。通常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可高达39℃以上。若不治疗常可持续1~2周,甚至3~4周,若用阿司匹林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1~2天常可退热。应用抗生素对发热无明显影响。(2)肢端改变:急性期,从手、足背部到指(趾)末端均呈对称性、弥漫性非凹陷性水肿。手掌、足底和指(趾)末端有红斑。自发病第2周末到第3周,指(趾)末端甲床与皮肤交界处开始出现膜状脱屑,该特点可作为诊断依据。指(趾)甲变化即“川崎横沟”,可随指(趾)甲的生长而向末端移行,发病后10~12周横沟可达末端,进一步发展即可消失。这种体征可见于所有病例。(3)皮疹有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和幼儿急疹等多型性皮疹,个别患者也可出现形态典型的渗出性红斑。一般无瘙痒感。皮疹以躯干为多,也可见于颜面及四肢。在卡介苗注射部位可明显发红充血。皮疹多于发病后第3天开始出现,可持续1~10天不等,愈合后无色素沉着。(4)黏膜改变:自发病早期到第10天,口唇严重充血,呈红色,如涂胭脂样,高热期间唇部覆以鳞屑或干燥破裂,这是本病特异性改变。口腔、咽部和舌黏膜也可出现充血,但咽部无脓栓和假膜。舌部由于充血可呈草莓状,酷似猩红热之舌象,亦称“草莓舌”。(5)眼部表现:眼结膜充血,尤以球结膜充血明显,发生率也高,可于发病后第3~6天出现,到第2周时消失。(6)非化脓性淋巴结病:大约一半患者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呈单侧或双侧性,为一过性淋巴结肿大,以发病后第5天最明显,有局部压痛,但见不到化脓征象。肿大的淋巴结内小动脉有内膜、中膜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高度水肿,有明显的。血管周围的吞噬细胞浆内常可发现立克次体样颗粒。2.心血管系统的表现心脏受累为本病的主要特点。在急性期80%以上病人有心肌炎症状。心肌炎可在第1周出现,表现为心脏杂音、奔马律、心音遥远,心电图检查显示P-R延长,STT改变,R波电压低,胸X像显示心脏增大,可能由心肌炎和(或)心包炎所致。急性期末心肌心包炎可引起心包渗出,心包渗液一般较少,可自行消散,很少引起心包填塞。在急性期由于心肌病变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亚急性期心力衰竭多由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所致。心瓣膜炎少见,受累瓣膜主要是二尖瓣。约20%~25%未经治疗的患者可出现冠状动脉异常病变,发热伊始用二维超声诊断即可测得冠状动脉弥漫性扩张,患病第1周末可测得冠状动脉瘤形成,后者通常在3~4周时达高峰。动脉瘤内径小于5mm被称为小动脉瘤,内径为5~8mm者被称为中动脉瘤,大于8mm者被称为大动脉瘤。急性期动脉炎缓解后一般动脉壁无慢性炎症。小动脉瘤可能消退,大中动脉瘤可持续不变甚至发生狭窄,致心肌缺血。在儿童心肌梗死比成人多见,可发生于睡眠或休息时,主要症状有休克、呕吐、不安,年长儿常有腹痛、胸痛。川崎病的心肌梗死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与心肌酶谱异常。发生冠心病的预测因素有以下几点,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1岁以下,男性,发热大于16天,热退48h后又复发热,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律紊乱,心脏大,血小板低,血细胞比容及血浆白蛋白偏低等。川崎病血管炎也可累及冠状动脉以外的中等动脉,未经治疗的病例中约2%可能发生全身性血管炎,较常受累的动脉有肾、卵巢、附睾、肠系膜、胰腺、髂部、肝、脾及腋动脉。这些病例一般都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临床表现急性期胃肠并发症包括腹痛、呕吐和腹泻、胆囊水肿、轻度黄疸。有时可有麻痹性肠梗和轻度转氨酶增加。在急性期婴儿常有比其他热性病更为突出的烦躁不安,约1/4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25~100个/m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蛋白稍高。此外尚有耳鼓膜充血、眼色素膜炎。在亚急性期虽然发热、皮疹、淋巴腺病已消退,但结膜充血、烦躁不安和厌食仍持续存在。神经并发症有面神经轻瘫、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偏瘫等。关节炎和关节痛约占1/3,急性期多为小关节受累,负重的大关节受累多在病后第2~3周。一般持续2周,也可长达3个月。早发的关节炎滑膜液中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晚发者滑膜液中白细胞较少。其他肌肉骨骼系统表现尚有骶髂关节炎、肌炎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泌尿系异常有尿道炎伴无菌性脓尿、阴茎异常搏起、睾丸-附睾炎、、前列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间质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肺炎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但X线可见肺炎改变。4.少见的临床表现末梢是少见又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末梢缺血所致,多在川崎病起病之初发生,多见于7个月以内年幼的非亚裔患儿,常伴巨型冠状动脉瘤,或有末梢动脉瘤(特别是腋动脉),虽然可用水杨酸类、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前列腺素E或交感神经阻滞药及溶栓抗凝治疗,有相当一部分病例需截指(趾),甚或截肢。疾病病因(查看内容)病因尚不清楚,从临床、病理、流行病学3方面进行探讨,有如下几种学说:感染因素:1.链球菌感染如本病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体抗体及T蛋白抗体阳性率约占30%,而对照组为阴性。从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提取精制的多肽糖苷作抗原致敏血细胞凝集反应,本病滴度较风湿热、猩红热为高。应用溶血性链球菌菌体提取物作植物血凝素试验,其效价也升高。新近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毒素产物和致热源外毒素的新克隆研究表明,溶血性链球菌可能为本病的病因。2.②立克次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从皮疹部位活检标本中发现立克次体和沙眼衣原体,因此提出可能与本病有关,已从血液中成功地分离出立克次体。3.病毒感染如发病前常有EB病毒、腺病毒、人类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也有人在种痘或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生本病。对患者咽拭子、粪便等行细胞病毒分离,发现阳性者有人类疱疹病毒4型、腺病毒3型、柯萨奇病毒B3、B4型、艾柯病毒11型、单纯疱疹病毒和肝炎病毒等,但对本病的特异性病毒,尚未分离成功,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病理生理(查看内容)免疫异常因素:免疫病理学研究发现,免疫异常参与本病的发病机制,并与HLA-BW51有关。本病急性期在受累部位发现有多形核粒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1.本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清IgE有显著差异,通常初期显著升高,随着病情缓解又逐渐下降。本病所表现的硬性水肿系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认为与Ⅰ型变态反应即IgE介导反应有关。由于组织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等生物效应。2.免疫复合物的作用主要为参与系统性动脉炎的发生。该种动脉炎与Arthus反应相似,即接近抗体过剩的急性血清病反应。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沿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连锁式炎症反应而造成血管病变,尤其是小儿免疫器官发育未完善,不能充分截留清除免疫复合物,因而更易发病。3.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发现:心肌、肾动脉及淋巴结小动脉内膜等处,均有IgG存在。滨岛报告在冠状动脉变处有抗人白蛋白抗体、抗纤维蛋白荧光抗体,抗人IgG抗体荧光反应明显增强。同时发现在心肌有抗人IgG抗体,从而提示免疫复合物沉淀参与血管炎的致病过程。这些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及吸引白细胞向免疫复合物沉积处定向游走,并聚集于沉积部位,释放出溶酶体酶和各种水解酶引起炎症反应,因而可使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血管及其邻近组织发生坏死。4.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测到ANCA和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病。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瘤。急性期可有中等动脉(如冠状动脉、肾叶间动脉等)的血管炎。血管炎以急性炎症为特征,可持续7周左右,不一定伴有纤维素样坏死。血管炎的病程可分为4期,第1期为起病最初2周内,微血管(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动脉及静脉有血管周围炎,继而累及大中等动脉的内膜、外膜和血管周围,呈现水肿,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第2期大约在病后第2周开始,约持续2周。它以微血管的炎症减轻为特征。在中等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瘤和狭窄。有水肿,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多,肉芽肿形成。第3期为起病后第4~7周,微血管的炎症与中等动脉内肉芽肿形成都进一步减轻。7~8周后就进入第4期,在这一期中等动脉瘢痕形成、内膜增厚,有动脉瘤和狭窄。心脏和髂动脉等大中动脉的血管炎更为常见,有时在其他动脉,如肠系膜及肾动脉可见动脉瘤。血管炎也可见于心脏、皮肤、肾脏和舌部的动静脉。心肌炎、心内膜炎、胆管炎、胰腺炎、涎腺炎、脑膜炎和淋巴腺炎也可见到。诊断检查(查看内容)诊断:诊断若具备上述临床表现6项主要症状中的5项及次要症状5项中的3项,加上非特异性心电图异常的一种和血液学改变,即可诊断为本病。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血沉多数有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伴有中毒颗粒,嗜酸粒细胞一般在0.5%~2%。病程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下降。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第2~3周血小板显著增多,骨髓巨核细胞增殖,这种改变与血栓形成和心力衰竭有关。病程早期和恢复期血小板凝集能力亢进,血沉加速。2.尿常规约1/3的患者有蛋白尿,一般认为是热性蛋白尿,偶有管型。尿培养也有阳性者,多为革兰阴性杆菌。3.生化学检查部分患者急性期胆红素上升,转氨酶上升,C-反应蛋白强阳性。多数患者总蛋白下降,A/G下降,α2和γ球蛋白显著增加。部分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可超过500U。其他辅助检查:1.免疫学检查多数患者总补体、免疫复合物和血小板凝集因子上升,IgG、IgM、IgA一般无改变。抗“0”升高。约30%的患者ANCA和AECA阳性。2.X线检查胸片显示心影明显增大。胸主动脉造影有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瘤。在两侧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处亦可有纺锤形动脉瘤形成。3.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ST段下移或抬高,P波高尖,有冠状T波、异常Q波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等。本病的组织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其形态酷似小儿结节性多动脉炎。但本病常以增生性病变为主,而后者往往表现为广泛严重的纤维蛋白渗出坏死性动脉炎。心脏的病理改变为心脏明显肥大,重量增加,其程度可为同年龄对照组的两倍,常表现为左心室扩张性肥大,心肌常有弥漫性或局灶性间质性水肿,小静脉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心瓣膜一般无明显改变。冠状动脉常呈动脉炎改变:并伴有弹力纤维断裂而引起的动脉瘤样扩张和血栓形成,偶可因动脉破裂而发生心包血肿。血管炎除累及冠状动脉外,还累及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胰、脾、肺、肾上腺动脉。大、中动脉组织改变以增生性病变为主,小动脉则呈明显的纤维蛋白样坏死。病变为节段性,大部分呈轮状,为全层受累。皮疹部位皮肤活检发现有炎性水肿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浸润。于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受损,真皮亦明显水肿,有明显血管改变,特别在皮损部位,可有与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的肥大细胞增多。胸腺萎缩,重量减少,皮质和髓质边界不清,淋巴细胞显著减少,Hassall小体相对减少,间质结缔组织显著增加。萎缩的胸腺内小动脉壁增厚,或发生纤维化。鉴别诊断(查看内容)1.猩红热系一种链球菌感染性疾病,1~2岁以下者发病少见。皮疹为细小的粟粒大丘疹红斑,分布于颈、腋窝、腹股沟,而四肢末端少见。用青霉素治疗有显著疗效。2.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常有长期或间歇性发热,皮疹表现为红斑、结节性红斑及荨麻疹。心血管系统常表现为高血压、渗出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和肢端坏疽等,病情较重。结合临床症状和有关检查,鉴别并不困难。3.风湿热有甲型口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皮疹发生率在10%以下,不像本病皮损分布那样广泛,易发生心脏(肌)炎等,不难鉴别。4.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好发于青壮年,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皮疹多伴有小水疱。黏膜皮损可有溃疡与假膜形成等。尤以皮肤黏膜交界区皮损为明显,很少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冠状动脉瘤。5.常需与川崎病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1)麻疹:一般在发热第4天发疹,常始于面部耳后,可有融合。出疹同时发热、卡他症状及咳嗽加重,皮疹消退后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口腔黏膜有Koplik斑。川崎病之皮疹在躯干四肢为著,典型者会阴皮疹明显,疹退无色素沉着,两病皆可有手足肿,白细胞、血沉在川崎病时增高,麻疹无合并症时白细胞低。(2)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有低血压。而川崎病引起心源性休克血压降低是罕见的。某些感染,如葡萄球菌感染伴有中毒性休克时血清肌酐磷酸激酶升高,而川崎病则无。治疗方案(查看内容)1.治疗(1)糖皮质激素: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泼尼松2mg/kg,对退热及改善全身症状有效,但不能阻止动脉瘤的发生。另外也可用4mg/kg,连用2~3周,以后每3~5天减量1次,此种给药方法较按2mg/kg给药法能缩短发热、皮疹、硬性水肿、眼球充血的发生时间,但可使皮肤脱屑时间延长,而且对极重型患者效果不佳,也不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通常与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等药物联合使用。(2)γ球蛋白:静脉应用γ球蛋白对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可有明显的改善,常用方法为:400mg/(kg?d),小剂量冲击治疗4~5天,或2g/kg,大剂量冲击治疗。(3)阿司匹林:具有解热消炎作用,还有抗凝作用,可用以治疗本病。可按100mg/kg口服,对退热、改善全身症状有效,也可阻止血栓形成,但对降低血沉及C-反应蛋白作用缓慢,故需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4)治疗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对有心脏扩大、心音减弱、奔马律合并心力衰竭者,可用洋地黄(毛地黄)制剂治疗。给药方法首次剂量为饱和量的1/2,以后每12小时给首次剂量的1/2,此法较安全。有心房纤颤及者也需使用洋地黄制剂,用法同前。对心动过缓者可用阿托品。(5)防止血栓形成:本病死亡原因为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形成,后者与体内血小板显著增多有关。因此,降低血小板及血液黏稠度,对防止血栓形成至关重要。若血小板超过50万,则要考虑有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常用药物为华法灵,初次剂量为0.1~0.2mg/kg,并按凝血酶原时间调节其维持量,平均维持量为每天0.12mg/kg,必须严加注意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也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阿司匹林为每天30mg/kg,副作用小,可用于全部病例,但疗效不够理想。应用具有血小板抑制作用的非激素抗炎药物FP522,口服,每天3~4mg/kg,给药3~4周,可防止急性期猝死。华法灵也具有预防血栓形成作用。(6)治疗心肌梗死:当出现心肌梗死时,可立即使用肝素100mg/kg,休克时可加用氢化可的松100/kg静滴。另外还可加用尿激酶每日100u静滴。根据血压、心电图改变,大致每4~6h补充肝素和激素一次。适当给予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其他扩血管药物,及时纠正酸中毒。心跳骤停时,可施行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7)心脏后遗症的护理:20%~30%的患者可于病程中发生冠状动脉瘤,再加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其发生率约为60%。临床上,一方面要防止血栓形成,另一方面要进行日常生活指导。要注意休息,在发病半年内至少要每月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若运动试验出现ST段下移或抬高,则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2.护理(1)一般护理:注意生活规律,避免受风寒湿,症状严重者,可卧床休息配合治疗,室内清洁卫生,保持空气新鲜,鼓励病人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忌烟酒及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2)预防感染:防止皮肤、口、眼、四肢等部位的感染。对高热病人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阴虚内热患者,应让患者注意保暖,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3)做好病情观察:要观察病人有无心、肺、脑等重要内脏受累,观察用药有无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并发症(查看内容)急性期胃肠并发症包括腹痛、呕吐和腹泻、胆囊水肿、轻度黄疸。有时可有麻痹性肠梗和轻度转氨酶增加。预后及预防(查看内容)预后:应用皮质激素,本病一般经4~6周自发消退。无冠状动脉病变者预后良好;热程>14天、大关节肿痛、白细胞>20×109/L者,心脏受损明显,可发生心肌炎、心肌梗死等。死亡率不超过2%,日本报道死亡率为0.1%~0.2%。主要死于心肌梗死,其次为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也可因冠状动脉瘤破裂而死亡。预防:1.一级预防由于本病病因不明,只能通过注意营养,锻炼身体,减少化学药物的应用,避免环境污染等来减少发病。2.二级预防(1)早期诊断:年龄在2个月至5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本病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可诊断本病。(2)早期治疗见“治疗”部分。3.三级预防(1)发病后应预防并发症。Kato等学者认为川崎病的高危因素为:①巨型冠状动脉瘤,直径≥8mm,多发性,呈囊状;②发热病程长,超过3周;③曾用激素治疗;④发病年龄在2岁以上;⑤贫血程度重,反应血管炎情况严重。控制以上因素可减少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梗死、血栓性闭塞、心源性休克、心律紊乱等,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本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病死率0%~2.6%。但恢复期中可有猝死发生,曾有观察14年后又有复发。应注意监测、预防以上高危因素与复发。(2)本病患儿体质多较虚弱,属中医偏于阴虚之体,应注意调护以减少本病复发,但复发3次以上者少有,应长期随访。流行病学(查看内容)川崎病在世界各地如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南朝鲜、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发病,可见于各个民族,但以亚裔最多,比如川崎病在美国5岁以下平均发病数非亚裔约10/10万人,在日本则为95/10万人,比美国高出10倍。有时呈地方性流行。虽然从20天的新生儿到年长儿及成人均可患病,但多见于年幼儿童,80%在4岁以下,男女之比为1.3~1.5∶1。日本发病高峰年龄为6~11个月,小于3个月者少见。日本自1970年以来每2年做一次川崎病的全国性调查,自1987年以来大约每年有5500例,1982年及1986年,日本有两次大规模的流行,诊断的病例分别为1.5万及1.2万。在非流行年发病常在冬季、早春,并无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时波浪式的传播很像麻疹、流行性感冒。美国流行情形与上述相似,但高峰年龄较长,为18~24个月。美国于1978年在夏威夷,年在罗切斯特、纽约、麻省中东部,1983年在马里兰,年美国10个地区都有过川崎病爆发。在美国川崎病患者常见于中等或上层经济地位的家庭中。我国自1978年以来京、沪、杭、蓉、台湾等地报道少数病例,1989年有220例综合报告,年全国主要儿童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信访住院965例,年第2次调查住院病例增至1969例,并有每年增加之趋势,我国川崎病4岁以内占78.1%,男∶女为16∶1。川崎病相关药品泼尼松γ球蛋白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更多相关药品川崎病相关疾病猩红热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更多相关疾病相关出处:《内科学第五版》、《外科学第五版》、《儿科学第六版》、《内科学第六版》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在线咨询专家或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以医院诊断及医嘱为准,用药安全网不对患者因不当诊疗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川崎病相关疾病川崎病川崎病川崎病相关资讯
  久久健康网儿科疾病频道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儿科疾病保健...
川崎病疾病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过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以上,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2球蛋白增多显著,白蛋白减少,IgG,IgA,IgA增高,血小...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详情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详情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详情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