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pwm三相pwm逆变器原理对电流的控制

三相PWM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三相PWM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半导体功率器件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控制方法的不断提出,逆变电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数字控制凭借其出众的控制能力,易于标准化生产等的优点很好地满足了电源模块化,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逆变器的数字控制技术。
论文第一章介绍了逆变器的一些基础知识及数字控制的特点,包括其较模拟控制的一些优势及其一些问题,比如量化误差和滞后一拍。论文第二章介绍了abc、dq坐标系下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dq坐标系下负载的特性。论文第三章从电路的原理出发推导了逆变器在离散域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仿真的稳定性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基于该模型本文设计了电感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环PI控制器,通过零极点图分析了直流电压波动对于逆变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在直流电压波动+25%,系统依然能够稳定。再次,本文推导了电容电流反馈、电感电流反馈时逆变器的输出阻抗模型,本章最后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有效性并发现逆变器带整流性负载时输出波形较差。本文第四章将谐振控制器引入到逆变器的控制中。通过比较不同的离散化方法对谐振控制器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零阶保持器加超前一拍的离散方法,通过分析系统谐波含量确定谐振控制器的谐振频率,通过比较双环PI控制器和双环PI控制器加谐振控制器的的开环波特图确定谐振控制器的增益,最终确定所需的谐振控制器,并通过系统的零极点图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后进行仿真和实验,由结果可知,系统较具有更好的抑制谐波的能力,从而验证了谐振控制器的对于抑制谐波有效性和控制器设计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M464【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1 绪论9-17 1.1 逆变器的分类及应用9-10 1.2 逆变器的控制技术10-13 1.3 数字控制特点13-16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72 三相逆变器数学模型及其分析17-31 2.1 abc 坐标系下逆变器对象模型及分析17-25 2.2 坐标变换及 dq 坐标系下对象模型25-28 2.3 dq 坐标系下负载的影响分析28-30 2.4 本章小结30-313 数字域下的双环控制器设计及分析31-54 3.1 逆变器模型离散化及控制器设计31-42 3.2 逆变器输出阻抗分析42-46 3.3 仿真及实验结果46-52 3.4 本章小结52-544 谐振控制器在逆变器中的应用54-63 4.1 谐振控制器基本形式54-55 4.2 谐振控制器设计55-59 4.3 仿真及实验结果59-62 4.4 本章小结62-635 总结63-64 5.1 全文总结63 5.2 工作展望63-64致谢64-65参考文献65-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军,黎辉,杨旭,王兆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2年01期
李春龙;沈颂华;卢家林;张建荣;白小青;石涛;;[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12期
刘春喜;马伟明;孙驰;胡文华;聂子玲;;[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6期
叶珠环;肖国春;曾忠;腾国飞;;[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10期
黄如海;谢少军;;[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王归新,康勇,陈坚;[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5期
唐杰;王跃球;刘丽;尹进田;唐宏伟;;[J];高电压技术;2010年02期
郭卫农,段善旭,康勇,陈坚;[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郭卫农,陈坚;[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09期
彭力;张凯;康勇;陈坚;;[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解凌云,丁然;[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吴开源,黄石生,李阳,陆沛涛;[J];半导体技术;2004年03期
魏维伟,李杰;[J];兵工自动化;2002年06期
陈颖;[J];变压器;2003年11期
卜峰;;[J];才智;2009年23期
张秉仁,林君;[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刘念洲,刘晓林,王坚强;[J];船电技术;2004年02期
高红星;胡义军;张镜照;;[J];船电技术;2008年01期
孙朝晖;吴浩伟;方斌;耿攀;;[J];船电技术;2010年02期
姜洪训;;[J];船电技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跃进;汪云甲;夏雯;;[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张莉;刘雅举;李东明;王娟;;[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吴红飞;胡海兵;邢岩;;[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杨海柱;金新民;;[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许德操;董凌;;[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陈世锋;曹智慧;李正力;张向炜;韩海伦;;[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李春龙;孙琪;白小青;;[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师洪涛;卓放;侯李祥;岳小龙;张东;耿志清;;[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江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波;[D];浙江大学;2010年
刘春喜;[D];浙江大学;2010年
周兰;[D];中南大学;2011年
夏向阳;[D];湖南大学;2009年
佟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孙鹏菊;[D];重庆大学;2011年
陈卫民;[D];上海大学;2011年
刘秀翀;[D];东北大学;2009年
张德华;[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毛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韩春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陈明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高少波;[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刘祥;[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毛盾;[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陈文军;[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尹小彬;[D];山东大学;2010年
舒中宾;[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王莉娜;[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明;许敏;崔新雨;董红海;;[J];节能与环保;2008年02期
高军,杨旭,王兆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年04期
蔡昆,李耀华,胜晓松,谢孟,王平;[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张敏,朱红萍,王俊年,刘孙贤;[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5期
熊健;周亮;张凯;史鹏飞;;[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12期
李建林;许鸿雁;高志刚;赵斌;许洪华;;[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4期
张纯江;张婧;邬伟扬;徐殿国;;[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7期
朱桂萍,王树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9期
朱永强,刘文华,宋强,谢文,刘世宇;[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8期
张兴;陈玲;杨淑英;谢震;曹仁贤;;[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克亮,康勇,熊健,张凯,陈坚;[J];电力电子技术;1998年01期
黄河,李继榜;[J];移动电源与车辆;2000年03期
汪木兰,顾绳谷;[J];电气传动;2001年03期
陈国呈,孙承波,周勤利;[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08期
陈忠民,王宏新;[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年03期
都改欣,张培仁;[J];电子质量;2002年03期
孙宏国;[J];微型机与应用;2002年10期
,彭旭东,许敬年,黄东升;[J];压力容器;2003年03期
王杰;[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03年01期
张加胜,郝荣泰;[J];电气传动;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海涛;段巍;李崇坚;朱春毅;;[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马文忠;张红梅;张伟;李耀荣;王志;吴海波;;[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吴茂刚;赵荣祥;;[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韦校飞;王林;;[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刘以建;孙超;;[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郭春华;汪同庆;;[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周渊深;李雪龙;;[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陈骏峰;杨璇;徐金榜;沈安文;;[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郑征;邹瑾;;[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四川 张川;[N];电子报;2010年
广东 伏城;[N];电子报;2011年
伊凡壹;[N];电子报;2011年
广东 林成伟;[N];电子报;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09年
冯晓伟;[N];中国电子报;2008年
广西 陈友荣;[N];电子报;2009年
;[N];电脑报;2009年
;[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焦念友;[N];中国石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中一;[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汪万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杜燕;[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汤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韦克康;[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郑征;[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张晓东;[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李光叶;[D];天津大学;2011年
姜桂秀;[D];天津大学;2010年
尹忠刚;[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建;[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王君惠;[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尹越;[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欧阳桂泉;[D];天津大学;2010年
周国祥;[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皮海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张晨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钮良;[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吕世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李丰林;[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电流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电流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上传于||文档简介
&&逆​变​电​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来源:《微特电机》2005年第01期 作者:施火泉,徐守雷
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电流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1前 言三相电压源型PWM逆变技术的应用广泛,包括变频传动、有源滤波、高功率因数AC/DC逆变、UPS系统以及交流供电系统。它们都包含有电流反馈控制环节,逆变系统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流控制策略的优劣。因此,PWM逆变电流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开环电压PWM逆变器相比,电流控制PWM逆变电路主要有以下优点 [1]:(1)控制瞬态电流波形较好;(2)峰值电流保护;(3)过载保护;(4)极好的动态品质;(5)因负载参数变化而引起的补偿效应;(6)因电压下降和变换器死区补偿;(7)直流环节和网侧电压的补偿。当前,PWM电流控制方法仍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广泛应用的三相两电平逆变电路的电流控制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对各种算法的性能和运行原理进行总结。2PWM电流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选取标准PWM电流控制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迫使三相交流电流跟踪参考信号,使输入电流近似为正弦。其基本思想是将测量得到的实际相电流的瞬时值和参考电流进行比较,产生逆变状态开关信号,从而降低电流误差。2.1PWM电流控制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对于电流控制的......(本文共计4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3期
《江苏电器》2008年02期
《今日电子》2008年03期
《电源技术应用》2009年05期
《信息系统工程》2010年05期
《电源技术应用》2010年11期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05期
《电源世界》2011年04期
《认证技术》2011年05期
《机电工程技术》2011年09期
《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年04期
《电源世界》2013年09期
《电力系统自动化》1981年06期
《电气时代》1990年03期
《家用电器科技》1992年02期
《机车电传动》1997年01期
主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
出版:微特电机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上海市三相光伏并网电流型PWM逆变器的研究
随着世界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绿色能源,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光伏并网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系统应用的发展趋势,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并网发电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光伏并网系统中的逆变器多采用电压型PWM逆变器,它只能工作在直流电压恒定且高于电网电压峰值的情况,采用的拓扑结构通常为两级或多级形式。这不仅增加了功率损耗而且电路结构也较复杂。而电流型PWM逆变器可工作在直流电压低于电网电压峰值的场合,且能够实现直流侧电压宽范围调节,用于光伏并网...展开
随着世界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绿色能源,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光伏并网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系统应用的发展趋势,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并网发电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光伏并网系统中的逆变器多采用电压型PWM逆变器,它只能工作在直流电压恒定且高于电网电压峰值的情况,采用的拓扑结构通常为两级或多级形式。这不仅增加了功率损耗而且电路结构也较复杂。而电流型PWM逆变器可工作在直流电压低于电网电压峰值的场合,且能够实现直流侧电压宽范围调节,用于光伏并网系统中可以省掉电压型PWM逆变器的升压环节,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很好地适应光源从弱光到强光的特性。本文着重研究了三相光伏并网电流型PWM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分析了三相光伏并网电流型PWM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低频模型和高频模型。提出了电流型PWM逆变器的SPWM调制信号的产生和分配技术,通过自然采样规则将电压型二值逻辑信号转化为电流型三值逻辑SPWM信号,并按照最小开关原则分配零矢量。在研究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光伏电池的通用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完成了整个系统的仿真分析。在综合比较各种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变步长电导增量法。对三相光伏并网电流型PWM逆变器的主电路参数进行了设计,详细介绍了直接电流控制策略的原理,并将这一控制策略应用于并网系统中,对整个系统进行了PI参数设计。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构建了一套lkW实验样机,实验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将直接电流控制策略应用于三相光伏并网电流型PWM逆变器,不仅实现了逆变器网侧电流正弦化并与网侧电压同相位,而且实现了直流侧电压宽范围调节,提高了系统动态性能,更适合于光伏并网。  
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的资助。收起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互动百科相关词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三相逆变器PWM实现方法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三相逆变器PWM实现方法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