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解约违法名字带韵母uo

“落”字的韵母是uo。
丅輩孒゛莪們洅相約つ
不对,是ou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九&&&关于“获”字
甲骨文“获”字可能是一个与“霍”相关的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P.1100.在解释“获”字时说:“卜辞用(甲骨文“隻”字图形)为获,……..。”以下甲骨文“隻”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0018hvBOzy6ZLElf7g61a&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 TITLE="" NAME=""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390.在解释“隻”字时说:“像捕鸟在手之形,即獲之初文。《说文》:‘隻,鸟一枚也。’乃后起义。”
观察甲骨文“隻(获)”字图形,是“‘隹’立于人手之上”的描绘。如果人手上的“隹”是被擒获的,则人的手应当抓着“隹”的翅膀或者头部。如果人的手位于“隹”的腿或者爪,则被擒获的“隹”应当呈倒立的状态。甲骨文“隻(获)”字图形中的“隹”位于人的手上,并且有跃跃欲飞的姿态,可见这只“隹”可能是经过训练,专门从事抓鱼的“鱼鹰”。
人们驯化“隹”大约是始发于黄河下游东部沿海族群的捕鱼活动,后来可能也为中原地区用来捕获野兔之类的小型野物。“隹”与“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遵从驯养它的主人。所以“犬”和“隹”虽然都是渔猎的工具,但是他们却是私人的工具。“犬”和“隹”这样的工具对于另外的人,是做不到得心应手的。“隹”与“犬”都是渔猎的工具,但是应用的范围却有很大的差别。应当说发明用“隹”帮助人们渔猎和发明用“犬”帮助人们渔猎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尽管“隹”和“犬”在后来许多族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驯化与应用,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隹”与“犬”最先被使用的族群和地域归属。
生存在东夷地区的族群,适应沿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禽鸟资源,发明了箭矢、罗网等工具,捕获禽鸟。不像中原地区或者山区的族群,要不断地寻找野牛、野羊、野鹿多的地方,以便可以获得猎物能够生存下去。因此活动于沿海族群生存的压力,比内地中原地区的族群要小一些。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患带来的威胁,相对于中原地区又要大一些。
人对渔业有了期望之后,发明了“爯”这样的形式捕鱼,后来更是将“网”应用于在河边的捕鱼活动。无论“爯”和“网”的设置,都是要在人探手可及的地方操作。当人们发现手不可及处也有资源的时候,开始琢磨怎样把远处的猎物收入囊中。于是在这样情绪的刺激下,人们寻求驯化“隹”,借助“隹”的力量,延长人的手和眼。“隹”能够成为人渔猎的助手,应当是“爯、网”渔业成熟之后,是在人们不满足探手可及之处的资源之后的一种探求结果。所以,“隻(获)”应当是“爯、网”之后出现的又一种辅助渔猎方式。
“获(隻)”描绘的是一种人、隹共同协助的渔猎方式、或者渔猎过程。但是“获”还有描绘借助于手之“隹”,可以得到以前得不到的猎物的意思。后来人们把借助于工具得到的产品,描绘为“获”。再后来“获”演绎为“得到、收获”的意思。
人们用近似于huo的发音称呼“获”,可能来自“霍”。甲骨文“霍”字图形描绘的是“雨中众鸟起飞的情景”,表达众鸟齐飞时,翅膀煽动空气发出“霍霍”的声音。人们用近似于huo的发音称呼“霍”,是对众鸟齐飞时翅膀煽动空气发出声响的模拟。“获”描述的是“人”手上的“隹”,表达用“隹”协助人,去捕获河滩湖泊人不可探及的水中鱼的意思。“隹”冲向目标,从人手臂上起飞的瞬间,必然发出“huo”的声响。这样的情景与“霍”描述的情景是一致的,所以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霍”相同的发音huo称呼“隻(获)”。
人们之所以也用近似于zhi的发音称呼“隻”,大约是因为猎人驯化鱼鹰时手持鱼鹰的情景,与“执”、“丮”所表述的手捧或者手持情景形似,所以人们也用与称呼“执”、“丮”相同的发音zhi称呼“隻”。大约是因为鱼鹰每次只能够获得一枚猎物,所以表达“获得”意义的“隻”,逐渐也融合进了“单枚、一只”的含义。
十&&&关于“橐”字
甲骨文“橐”字可能是一个与“乇”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橐”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0018hvBOzy6ZLEmXUxuc4&690" V:SHAPES="图片_x0020_2" TITLE="" NAME=""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695.在解释“橐”字时说:“橐、东古本一字。”p.662.在解释“东”字时说:“像橐中实物以绳约括两端之形,为橐之初文。甲骨文金文俱借为东方之东,后世更作橐以为囊橐之专字。《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乃据后起之字为说,不确。”
由上可知“橐”可能就是“囊橐”,即一种类似包的布包裹。从甲骨文“橐”字图形也可以看出,“橐”似乎是一种结扎着口的口袋。我想“槖”有可能是不大的皮或者布帛包裹,“橐”中可以盛放一些便于携带的物品,出行时人们可能把“橐”顶在头上,用手“乇”护着。所以人们用与称呼“乇”相同的发音tuo称呼“橐”。
如果把“橐”结扎着的两端的口打开,“橐”就成了两端都透气的软布帛袋。也许是由于“橐”在两端的口都开放的时候,其形态与“庸”类似。所以人们也用与称呼“庸”近似的发音dong称呼“橐”为“东”。大约是在贸易很盛行的时代,在城中祖庙的右边经常举行“盐鹵”、即“西”的交易,而在祖庙的左边经常举行日用品、即是“东”装载物品的贸易。久而久之人们就对祖庙的右边用“西”代称,对祖庙的左边用“东”代称。祖庙总是南向的,所以祖庙左边的“东”与祖庙右边的“西”,逐渐就融入了“东、西”方向的含义。
十一&&&关于“涿”字
A&&&关于“逐”字
甲骨文“逐”字是一个与“止”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逐”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0018hvBOzy6ZLErlkGqde&690" V:SHAPES="图片_x0020_3" TITLE="" NAME=""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58.在解释“逐”字时说:“《说文》:‘逐,追也。从辵从豚省。’甲骨文从趾于兽后以会追逐之意,所从之兽,为(甲骨文“豕”字图形)、为(甲骨文“兔”字图形)、为(甲骨文“鹿”字图形)等。”
甲骨文“逐”字图形是“豕”后“止”的描绘,表达“追赶野兽”的意思,特别是“追赶野豕”的表达。
甲骨文“逐”图形也有可能是“鹿”下“止”的描绘,图形描绘了狩猎时期人们追逐围猎捕鹿的场景,表达追逐野鹿的意思。在渔猎时期,野鹿仅次于野牛、野羊,是人们主要的食用野兽之一。在狩猎时代,人们捕获野鹿的时间,远比捕获野牛野羊的时间要短得多。这是因为野鹿体态矫健、奔跑非常迅捷,捕猎野鹿远比捕猎野牛野羊要难得多,而且野鹿的繁殖能力比较弱,种群数量也远较野牛野羊要少得多。人们近距离接触“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狩猎时期,一个是农耕早期人们开始驯化牲畜时,曾经对“鹿”也进行了驯化。人们驯化野鹿不成功,不久可能就放弃了。场地化、园林化的放养野鹿,专门用于狩猎,是春秋以后的事情。
甲骨文“逐”字图形所描绘的显然不是驯化“鹿”的情景,因为从甲骨文“侵”字图形中可以发现,驯化是通过手“又”持器械或者绳索之类东西进行的。驯化是非常近距离的接触,是人身体与牲畜的接触,是手对牲畜的驯化操作。&“止”有“行走”的意思,在“追”没有出现之前,更是兼有“追赶奔跑”的含义,所以“止”上“鹿”要表达的还是对猎物“鹿”的围猎追逐。
“逐”的概念应当产生于人对野鹿、野豕的围捕情景,而人们捕猎野鹿的时间段持续比较短,而且发生在农耕社会以前以野兽肉食为主要食物的时期。所以“逐”的概念产生的可能比较早,是农耕社会之前的渔猎时期,野鹿群像野牛、野羊群一样非常多的短暂时期。
人们用近似于zhu的发音称呼“逐”,其声母可能来自于人们称呼“止”的发音zu中的声母z,韵母可能来自于人们称呼“鹿”的发音lu中的韵母u,声韵母相拼就是zhu。
甲骨文“逐”字图形还有一个异构体,图形是“止”上“豕”的描绘,表述的是围捕“野豕”的场景。并且沿袭下来的甲骨文“逐”字图形中,只有捕猎“野豕”的描绘,而很少有捕猎“野鹿”的描绘。也说明捕猎野鹿发生的场景远较捕猎野豕的场景相对要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就没有再发生过。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甲骨文“逐”字图形中围捕的野兽,只有“豕”而罕有“鹿”的出现。
人们用近似于zhu的发音称呼“逐”,也可能与“鹿”没有关系,而是由于“逐”是“用‘止’在奔跑驱赶”,所以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止”相同的发音zhu称呼“逐”。人们对“野豕”的生擒,可能就是源于对“野豕”的围捕,即众多的人将“野豕”驱赶到设有陷阱之处,迫使慌不择路的“野豕”调入陷阱之中,然后将“野豕”生擒。只有生擒的“野豕”才有可能在饲养中进行生殖繁衍。由于饲养的“野豕”是人们“逐”来的,所以有可能人们用与称呼“逐”相同的发音zhu,称呼生擒来被饲养的“野豕”,以及由这些“野豕”繁殖的后代为“猪”。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把饲养的“豕”也称之为“猪”的由来。
B&&&关于“斫”字
以下是甲骨文“斫”字图形的临摹: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mall/0018hvBOzy6ZLEWBWGEf4&690" V:SHAPES="图片_x0020_4"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10892"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492.在解释“斫”字时说:“从斤从(甲骨文“石”字图形),与《说文》斫字篆文构形同。或作从又持斤从石,同。唐兰释斫,可从。《说文》:‘斫,击也。从斤,石声。’”
甲骨文“斫”字图形是“手持‘斤’击‘石’”的描绘,应当是对“用‘斤’敲击制作‘石器’工具情景”的表达。“斤”是有尖锐锋利箭头的石制工具,也是用投掷打击的工具,所以材质一定非常坚韧。用“斤”加工其他石制工具,要细心轻击,一小点一小点的用“斤”敲击被加工的石头,逐渐使其成形。这个过程被称作“斫”。
在讨论甲骨文“豭”字时曾经提到,由于雄性生殖器形态与“它(龟)”、特别是“它(龟)”的头形似,所以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它”近似的发音a-e-o的发音,称呼专用于繁殖的雄性种猪“豭”。远古时期没有单韵母a,韵母a的发音是蕴含在综合韵母a-e-o之中的。所以人们对雄性生殖器的称呼发音有可能由近似于jia-e-o演绎为jia,也有可能由近似于a-e-o的发音演绎为jie或者jo。近似于Jo的发音有可能演绎为juo,然后再演绎为zhuo。在口语中、俗语中,人们很有可能用近似于zhuo的发音称呼雄性生殖器。又由于雄性生殖器是雄性身体上非常突出的一个“小点”,所以也有可能人们用近似于zhuo的发音称呼“小点”。
由于“斫”描述的是对石器的加工过程,是“用‘斤‘一小点、一小点’的对‘石’敲击”,所以人们有可能用称呼“一小点”的近似于zhuo发音称呼“斫”。
“斫”描绘的是“对石头加工的情景”,后来引申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并且成就了对石头“玉”的“琢”加工工艺,和产生了“一小点一小点啃”的“啄”概念。
“斫”是一种工况的描述,是人们首次在摸索中认识到,对事物加工是需要一定工艺的。“斫”不仅需要专用的工具,而且需要专门的加工技艺。所以后来“斫”有“工作”“操持”的含义。
C&&&关于“涿”字
以下是甲骨文“涿”字图形的临摹: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mall/0018hvBOzy6ZLERhgI3f3&690" V:SHAPES="图片_x0020_5"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6193"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202.在解释“涿”字时说:“从水从(甲骨文“豕”字图形),(甲骨文“豕”字图形)或作(甲骨文“豭”字图形)、(两个甲骨文“豕”字图形上下排列),并同。当为涿字,而《说文》涿字篆文从水从豖,豖之初文为(甲骨文“豮”字图形),象豕之去势者,亦即豶字。造字之时(甲骨文“豕”、“豶”、“豭”字图形)等皆区分明确,而使用之时每有混用,故(甲骨文“豕”、“豮”旁“水”字图形、“二豕重叠”两旁有水滴形)皆为涿字。《说文》:‘涿,流下滴也。从水,豖声。上谷有涿县。’”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没有收录“豖”字,但是有“豮”字。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048.在解释“獖”字时说:“从豕从腹下有短划丨,闻一多云:‘(甲骨文“豮”字图形)当释为去势之豕,故所从之丨旁列,以示去势之谊。经传之椓、劅、斀等,均与此音近义通。《诗.大雅.召旻》:‘昬椓靡共。’传云:‘椓,天椓也。’笺:‘昬椓皆奄人也,椓,毁陰者也。’按闻说可从。殷人已知豕去势可以催肥,是当时牧畜业科技之进步成果。’《说文》:‘豮,羠豕也。从豕,豮声。’羠势即去势之豕,故獖当为(甲骨文“豮”字图形)之后起形声字。”
从上可知,甲骨文“獖”字图形就是“豖”字原本的图形,所以甲骨文“獖”字图形应当解为“羠势”的“豕”。人们可能最初就是用近似于chu的发音称呼甲骨文“豮”字图形的,也就是今天的“豖”字的甲骨文图形。“豖”是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至于专门用于繁殖的种猪“公、母豕”应当说范围是比较小的。
人们之所以用近似于chu的发音称呼“豖”,可能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人们用与称呼“逐”近似的发音chu称呼“豕”,所以对“去势的猪”也采用与称呼“逐”近似的发音chu称呼“豖”;还有一个源头,即人们可能在用近似于zhuo的发音称呼“雄性生殖器”。由于“豖”是“去势的猪”,“去势”即“去掉雄性生殖器”的意思,所以人们有可能用近似于zhuo的发音称呼“豖”。于是“豖”在表达“去势的猪”概念时,有两个发音与之对应,一个是近似于chu发音,另一个是近似于zhuo发音。
我感觉“涿”还是“涿,流下滴也”的表达。而人们发zhuo的音除了有“雄性生殖器”的意义之外,还有“一小点、一小滴”的表达。甲骨文“涿”字图形是“豖”旁“水”的描绘,应当是表达“像‘豖’一样,一滴一滴流下的水”的意思。后来出现的“啄”也应当是从属于类似的缘由,即“一点、一点啄食”的意思。从“啄”的意义,反过来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豖”中“一点、一滴”的含义。
十二&&&关于“虘”字
以下是甲骨文“虘”字图形的临摹: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mall/0018hvBOzy6ZLEONu4n5f&690" V:SHAPES="图片_x0020_6"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01520"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525.在解释“虘”字时说:“甲骨文虘(“虘”旁“又”字)一字,…….。”在p.287.在解释“(“虘”旁“又”)”字时说:“从又从(甲骨文“虘”字图形),所会意不明。甲骨文虘、(“虘”旁“又”)一字。《说文》:‘(“虘”旁“又”字),叉卑也。’段注:‘叉卑者,用手自高处取下也。’当非初义。”
甲骨文“虘”字图形是“虎”下“且”的描绘。“且”可以当“祖”讲,也可以当男性生殖器讲。甲骨文“虘”字图形大约是“虎”下“且”的描绘,有可能是“雄性虎”的表达。由上可知,人们在用近似于混合韵母a-e-o的发音称呼“雄性生殖器”,因此有了用近似于jia的发音称呼雄性种猪“豭”。还由于人们对混合韵母a-e-o在应用中的演绎,逐渐出现了用近似于zhuo的发音称呼“雄性生殖器”,比如后来由此而出现了用近似于zhuo的发音,称呼“去势的猪”为“豖”。因此用近似于cuo的发音称呼“雄性虎”,应当也是由于人们对雄性生殖器有近似于zhuo发音称呼之故。
十三&&&关于“索”字
以下是甲骨文“索”字图形的临摹: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mall/0018hvBOzy6ZLEFqQi22e&690" V:SHAPES="图片_x0020_7"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71870"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683.在解释“索”字图形时说:“于省吾云:‘(甲骨文“索”字图形)即索字,其从又、収,或加数点与否,一也。索本像绳索形,其上端歧出者像束端之余。金文(“宀”下“索”字)諆角从索作(金文(“宀”下“索”字)諆角“索”字图形),像左右手持索形…..《礼记.郊特牲》:‘索祭祝于祊。’注:‘索,求神也。’《周礼.大司徒》:‘十有一曰索鬼神。’此索祭之可徵者。’按于说可从。”
甲骨文“索”字图形,应当就是“绳索”的描绘。很早人们就在用与称呼“它”近似的发音ye、yi称呼“绳索”为“乙”,因此也很可能在用与称呼“它”近似的发音sa-e-o称呼“索”。用近似于suo的发音称呼“索”,应当是由近似于sa-e-o、so发音逐渐演绎而成的。
“索”是绳索的意思。在后来的应用中,人们逐渐发现寻找什么东西,只要沿着这件东西过往的踪迹,就会很快发现。这样寻找东西的方式,与人们“攀拉很长的绳索”、“从头至尾观察很长的绳索”十分类似,于是“索”逐渐融入了寻找的“搜索”含义。
十四&&&关于“龢(和)”字
甲骨文“龢(和)”字是一个与“禾”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龢”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0018hvBOzy6ZLEuF7ao78&690" V:SHAPES="图片_x0020_8" TITLE="" NAME=""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99.在解释“龢”字时说:“从(甲骨文“龠”字图形)省,禾声。《说文》:‘龢,调也。从龠,禾声。’龠之声须相谐和,故能引申为调义。”
甲骨文“龢”字图形是“‘口’下‘龠’”或者“‘禾’旁‘口’下‘龠’”的描绘,应当是“用‘口’吹奏‘龠’情景”的表达。以下是甲骨文“龠”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0018hvBOzy6ZLExEbuBa5&690" V:SHAPES="图片_x0020_9" TITLE="" NAME=""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在解释“龠”字时说:“《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甲骨文作(甲骨文有“口”之“龠”字图形、以及无‘口’之“龠”字图形)正像编管之乐器。(甲骨文“龠”字图形上的三个并排的三角形,或者两个并列的“口”)像管端之孔,此即乐器笙之雏形。卜辞用为祭名,盖用乐以祭也,后世增示作禴。”
我们知道“可”是吹奏的乐器,可能源于“骨笛”,也可能后来扩展到“竹笛”。人们用近似于ke的发音称呼“可”,大约是对“骨笛”或者“竹笛”所发出声音的模拟。由于是模拟发声,也由于早期没有单韵母e,所以人们可能是在用近似于ka-e-o的发音称呼“可”。人们对“可”称呼用近似于ke的发音,是由ka-e-o发音逐渐演绎而成的。
“可”出现之后,有时可能会有多人同时一起吹奏“可”,其音响效果非常令人震惊。后来可能出现了人们模仿组合“可”的形式,把三个、四个“骨笛、竹笛”组合,有序排列在一起进行吹奏,其声响可能更加奇妙。也许是由于“竹子”的取材和制作更加容易方便,所以“竹笛”的普及传播比“骨笛”更加广泛和迅速。于是用“竹笛”组合“可”的“龠”概念,逐渐萌发酝酿出来。由于“龠”是“竹笛、骨笛”的有序组合,所以人们用与称呼“竹笛、骨笛”近似的发音he称呼“龠”。
后来人们对“龠”称呼出现了近似于yue的发音称呼,大约是为了避免对由“龠”生成的甲骨文“龢”字的误读,所以后来出现的甲骨文“龢”字图形中,出现了用“禾”作为“龢”字的声符。
人们对“和(龢)”的称呼有近似于hue、huo、he多个发音,应当说这些发音,应当都是由近似于ha-e-o的发音逐渐演绎而成的。
A&&&关于“乐”字
甲骨文“乐”字可能是一个与“午”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乐”字图形的典型式样: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0018hvBOzy6ZLEzeEWhbd&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0" TITLE="" NAME=""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650.在解释“乐”字时说:“从(两个甲骨文“幺”字图形并列)从木。罗振玉云:‘此字从丝附木上,琴瑟之像也。’按罗说可备一说。早期金文乐鼎作(金文乐鼎“乐”字图形),与甲骨文同;晚周金文从(两个甲骨文“幺”字图形中夹甲骨文“白”字图形)作(晚周金文“乐”字图形),与《说文》篆文同。《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像鼓鞞木虡也。’卜辞中乐无用作音乐义之辞例。又有从木从乐之(从“木”从“乐”之甲骨文“乐”字图形),与(甲骨文“乐”字图形)实为一字。从木乃踵事增繁。”
从甲骨文“樂”字图形还看不出是“丝弦”乐器的形态,而是“‘丝线’绑缚在‘木’”的描绘,借以表达“丝弦”乐器的意思。丝弦乐器的发明是很早的事情,可能起源于“弓弦”,也可能起源于纺织布帛中对丝线紧绷过程中发出的声响。从甲骨文“樂”字图形看,当时还没有出现形制的、比较固定式样的“丝弦”乐器。在“樂”出现的时候,可能人们把丝线绑缚在类似“弓”的木干树枝上弹拨,因其声响美妙异常,与“龠”和谐。所以人们把“樂”与“龠”一起演奏,从而建立了音乐的“樂”概念。
“乐”的发现应当与纺织工艺分不开,由于纺织的工具和器械都是石头和木头制作的,纺织纱线布帛时,很细的丝线要紧紧地绷在纺织器械和工具之间。这些紧绷的丝线很可能在操作中被弹拨振动,从而发出令人快乐愉悦的声音。在这样情景的启发下,可能有人根据丝线紧绷在器械和工具间的原理,将细丝线紧绷在专门的木头器具上,形成了丝线乐器的最雏形。并且用在木头上紧绷细丝线这样简单的乐器,弹拨出非常动听和令人愉悦快乐的声音。
“乐”的出现,应当是丝线出现以后的事情,并且是相当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因为丝线最初开始的强度一定不是很强,而且人们把丝线捻的很细、很紧凑,强度和韧性都很高,有可能是在布帛纺织需求的刺激下出现的。只有韧性和强度都很高的细丝线的出现,才可能有紧绷丝线发出美妙音色的效果。所以“乐”的出现,是纺织制造业发达成熟的结果,是出现丝绸布帛以后的事情。
声是刺激听觉神经的反应。“乐”是人们对声、听觉感受的描述。“乐”的出现说明当时有相当的人温饱得到基本解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抚慰和享受。“乐”后来成了“礼”的重要程式表达,说明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极为享受“乐”带给人们快愉,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当私有制出现后,“乐”进而演化成为统治阶层和祭祀的专有程式。
大约到了出现金属加工器械以后,人们对木更加娇俏的加工成为可能之后,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琴瑟。琴瑟的出现不仅从形态上固定了“乐”,而且从音色上也固定了“乐”,为形成固定的曲调打下极好的基础。琴瑟的出现,推进了曲调的出现,人们可以和歌演唱。从此出现了专门的从事“乐”的演职人员,开始为私有制度的强化提供精神服务。
甲骨文“乐”字图形中“并列的两个‘幺’”,也可能是两个“午”。“午”也有“绳索、丝带”意义的表达,与“幺”的意义一致,可以作为附着在“木”上的“丝线”,表达乐器的意思。人们用近似于yv的发音称呼“午”,与用近似于yve的发音称呼“乐”接近。所以人们对“乐”的称呼,最初可能为与称呼“午”接近的发音yv,后来逐渐演绎为yue。
由于丝弦乐器“樂”与竹管乐器“龠”经常在一起演奏,于是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樂”相同的发音yv称呼本为he发音的“龠”,也有可能用与称呼“龠”相同的发音he称呼本为yv发音的“乐”。于是对“乐”与“龠”称呼,都有近似于yv或者he的发音。
也许正是由于人们用近似于yv的发音,称呼“竹管乐器”的“龠”之后,才有了人们对原本是用近似于ke发音称呼的“可”,有了近似于yv的发音,造就了人们用近似于yv的发音称呼“可”为“于”。
用近似于yue的发音称呼“龠”和“乐”,大约是由近似于yv的发音逐渐演绎而成的;人们用近似于le的发音称呼“乐”,应当是由用近似于ke和he发音称呼“可”和“龢”逐渐演绎而来的。人们用近似于he的发音称呼“龢”,应当是因为用近似于yue的发音称呼“龠”应用逐渐广泛,使得人们在对“龠”称呼的he与yue发音之间无所适从。于是只得在近似于he的发音基础上,另造“龢”字,对“龠”原有的意义进行继承。
人们用近似于yv的发音称呼“于”,也许是源于人们对吹这种骨制乐器发出声音的模拟;还有可能就是对着骨笛吹气演奏时,往骨笛中吹气的方式与人们“呼气”的方式一致,所以人们用与称呼“乎”近似的发音cu称呼“于”。远古时期可能没有单韵母u,单韵母u的音素混合在混合韵母uv之中,所以人们称呼“于”的发音可能近似于huv。后来近似于huv的发音出现歧化演绎,因此对“于”的称呼分离出了近似于yv和zu两个不同的发音。对“于”称呼近似于zu的发音,为后来出现的“竹”奠定了语音基础,也透露出“于”就是“竹管”的信息。
也许人们觉得“樂”这种扎缚有细丝线的木头与骨制的“于”有同样的功能,都能发出令人愉悦的声音,所以人们用与称呼“于”近似的发音yv,称呼其为“樂”。后来口语发声中近似于yv的发音逐渐演绎为yue。
十五&&&关于“辵”字&&&&&&&&&&&&&&&&&&&&&&&&&
甲骨文“辵”字是一个与“止”相关的字,也是一个与韵母uo相关的字。以下是甲骨文“辵”字图形的临摹: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small/0018hvBOzy6ZLEBXeNyf0&690" V:SHAPES="图片_x0020_11" TITLE="" NAME="image_operate_17030"
ALT="58&&&&与韵母uo相关的甲骨文字(二)" />
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49.在解释“辵”字时说:“从(甲骨文“行”字图形)从(甲骨文“止”字图形),《说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甲骨文从行从彳每无别。今释(甲骨文“辵”字图形)为辵,而(“止”下“走之”旁)部释从彳从止之(甲骨文“延”字图形)为(“止”下“走之”旁)。辵(“止”下“走之”旁)古本一字。”
甲骨文“辵”字图形是“‘行’中‘止’”的描绘,表达“走在四通八达的路上”的意思。甲骨文“辵”字图形中出现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行”,“四通八达”的道路应当是出现鳞次栉比的房屋以后的事情。所以“行”很可能是出现城郭街市,成熟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事情。“辵”表达的是“走在四通八达的路‘行’中”,可见“辵”的出现比较晚。
篆文“辵”字图形是“彡”下“止”的描绘,与甲骨文“辵”字图形差别很大,完全看不出二者之间的传承关联。我怀疑篆文“辵”字图形,可能是根据“彡”有连绵之意,“辵”有“乍行乍止”之意,于是用“彡”下“止”的描绘,新造的字。在字形上完全与甲骨文“辵”字图形没有关联。
从字形上分析,人们认为“辵”、“延”一字,都是“乍行乍止”的表达。从甲骨文“辵”和“延”字图形,完全看不出有“乍行乍止”的表述痕迹。因为甲骨文“辵”和“延”都是“‘行’中、‘行’旁‘止’”的描述,所以人们可能用与称呼“止”近似的发音cu、chu称呼“延”和“辵”,表达“行走在四通八达的路上”的意思。人们用近似于chu、chuo的发音称呼“辵”和“延”的时候,应当还没有“乍行乍止”的意义表达。用chuo的发音称呼“辵”,应当是后来由近似于chu的发音,韵母u在应用中向韵母uo逐渐演绎而成的。
人们用yan的发音称呼“延”或者“辵”,很可能是由于后来人们走在“四通八达的街市上时”,总是东观西望、走走停停之故。所以在“辵”和“延”的概念中,逐渐融入了“走走停停、乍行乍止”的含义。而“走走停停、乍行乍止”的状态,又与“彡”的“断断续续、连绵不断”的概念相吻合。甲骨文的“辵”和“延”字图形,与人们对“辵”和“延”习惯的“乍行乍止”的概念完全不搭。于是有可能人们抛弃了利用甲骨文“辵”和“延”字图形作为篆文的传承蓝本,用甲骨文的“彡”下“止”的图案,创造全新的篆文“辵”和“延”字图形,与人们口语中yan的发音对应。这样就造成了后来人们用chuo和yan两个完全不同的发音,分别与“辵”和“延”对应。
人们用近似于yan的发音称呼“辵”和“延”,大约是因为对“辵”的表述,是借用起伏连绵的“彡”,即“辵”就像绵延逶迤的山脉“彡”一样,忽而迅猛飞驰,忽而滞留停息。所以人们用与称呼“彡”近似的发音yan称呼“辵”和“延”。用近似于yan的发音称呼“辵”和“延”,应当是比较后来的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o是复韵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