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鲁迅的野草的主要内容容1000字

钱理群:《野草》里有最不遮蔽的鲁迅
“鲁迅为孤独的战士写是鼓励他们,因此不能把话说得太悲观,要给他以安慰;面对着正在做好梦的青年又不忍心把他们的好梦给打破,所以也要说一点光明的话、说一点舒服的话;对敌人更不会说内心的悲苦,免得他高兴,我再痛苦也不能在你面前有所表现。所以这些为别人写的作品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比如小说、杂文、散文,主要是为这些对象写的,因此在这些文章里并没有把他心中最黑暗的、最痛苦的、最冷酷的部分透露出来,更多是给我们一些光明的亮色。那真正为他自己写的作品是什么?只有这一部《野草》,所以他说“《野草》是我的哲学”。选自“与钱理群一起读《野草》”现场实录第二篇。欢迎收听“腾讯思享会”或“ThinkerBig”公众帐号: 鲁迅写作《野草》的现实背景我介绍一下鲁迅自己对《野草》有一些什么说法,这有助于我们对《野草》的阅读。大体上,鲁迅对《野草》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想告诉他的朋友萧军“我写《野草》是碰了许多钉子才写出来的”。也就是说,鲁迅的《野草》写作,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思想和心理背景之外,确实还有现实的背景。所以,我们要注意鲁迅《野草》写作的时间——从1924年开始写,我们发现《野草》整个写作的过程,跟大家熟悉的“女师大风潮”有关系——在“女师大风潮”之前,鲁迅写了13篇《野草》的文章,“女师大风潮”之后,鲁迅写了10篇《野草》的文章,也就是说《野草》的写作还有现实反映的一面。鲁迅还具体揭示了有几篇文章是为什么写的,比如他说“因为要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所以我写了《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多,所以我写了《复仇》第一篇”,“因为惊异于青年的消沉,所以我写了《希望》”,“因为面对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也就是他在女师大风潮中跟“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的论战,他对那些知识分子的不满),所以我写了《这样的战士》”,而他说“那夜,是为爱我者而写的”,这个“爱我者”明显是指许广平,他还说“当时奉系军阀和军阀混战时,也写了《议决》”。这些作品也是鲁迅作品中相对比较有理由的,有现实背景,比较容易读,所以今天不再详细讲这些篇了。他也说“我的《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点明了他写作的现实处境、现实环境和背景,这是他对《野草》的第一个说明。“为自己写”的《野草》对《野草》第二个说明就很重要了。他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另外还说“我所说的话和我所想的常常不一样,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也不一样”,这就有了两个“不一样”,他所想的和所写的不一样,什么意思?鲁迅说过,“很多人都认为我写的都是真话,其实这个太简单了,我确实不想太欺骗人,但我也未必把我心里所想的话全面说清”。所以这是有区别的,我不说假话是底线,但我未必把心里想讲的话全部都说出来,他还有所不说。所以想的和说的不一样。他说“我现在已经写出来的一部分,很多人看了,都觉得我太冷酷了”,有人说鲁迅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还是冷,他说“其实未必,如果我把我心里所想的最恐怖、最冷酷的话都说出来,如果有人愿意听,这个人就是我的好朋友,但如果这个人都不敢听,我也无所谓。”所以鲁迅所想和所讲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注意。另外他说“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也是不一样的”,告诉我们鲁迅的读者对象是两个,我们一般可以这样说,我们大致所熟悉的、读得最多的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这些都是为别人写的。这个“别人”是什么?他说是三种人,“第一种人是那些为中国而奋斗的、孤独的战士、寂寞的战士,他们非常寂寞,所以我在旁边为他们摇旗呐喊”,这是第一个对象。第二个对象,“是那些年轻的、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这就是在座诸位,是痛苦的但还是做着好梦的青年。第三个对象是鲁迅特有的,“我的敌人,我是为敌人而写的”,鲁迅说“我很注意我的身体健康,但并不是为我的老婆孩子,是为我的敌人,我要活着,就让他们像一个黑色的魔鬼一样的鲁迅站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日子不舒服”,我打不赢你,但我站着让你讨厌,让你不舒服,这是鲁迅的目的。所以鲁迅为孤独的战士写、为做着好梦的青年写、为敌人写,这就决定了他的写作特点。为孤独的战士写是鼓励他们,因此不能把话说得太悲观,要给他以安慰;面对着正在做好梦的青年又不忍心把他们的好梦给打破,所以也要说一点光明的话、说一点舒服的话;对敌人更不会说内心的悲苦,免得他高兴,我再痛苦也不能在你面前有所表现。所以这些为别人写的作品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比如小说、杂文、散文,主要是为这些对象写的,因此在这些文章里并没有把他心中最黑暗的、最痛苦的、最冷酷的部分透露出来,更多是给我们一些光明的亮色。《野草》里,有最不遮蔽的鲁迅那真正为他自己写的作品是什么?只有这一部《野草》,所以他说“《野草》是我的哲学”。也就是说,《野草》是一部多多少少透露了他内心的极端黑暗、极端冷酷的一些内心体验,多多少少吐露了他自我的真实灵魂的血肉。当然,你们要注意我的说法,是“多多少少”,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不过,幸而有这一部,我们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灵魂的深。所以《野草》是一部相对真实的揭示鲁迅个人存在的作品,鲁迅作为纯粹的个人存在在《野草》里多多少少有所揭示,多多少少揭示了鲁迅个人的真实生命状态和鲁迅个人的真实话语。真实的鲁迅话语是存在在《野草》里的,这就是《野草》的特殊之处。其实这也只是“多多少少”,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鲁迅。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鲁迅,就要直接面对那个沉默的鲁迅。我自己的书房里就放有鲁迅像,我经常不读鲁迅作品,而是直接面对鲁迅像,进入我的沉思、我的想象、我的理解,这是面对沉默的鲁迅可能是更接近鲁迅的一个途径,那个东西多少有点神秘,靠你自己感悟,自己感悟多少就是多少,沉默的鲁迅才是最真实的鲁迅,言说的鲁迅多多少少有遮蔽,但有所遮蔽中,最不遮蔽的是《野草》,这是《野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一个形象化的说法,我们注意到一个特点,鲁迅的《野草》都写在深夜里,鲁迅说“人的言行在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样的”,在白天,在大庭广众之中,人是穿了衣服、戴了面具的,就好像今天我坐在各位面前,其实我是戴着面具的、是穿着衣服的,我并不愿意把我的身体让你看见。只有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个人来到灯下,这时候把帽子脱了、把面具脱了、把衣服脱了,一个赤裸裸的自我,那是真实的。但赤裸裸的自我难道就真的真实吗?不,还有皮肤,皮肤也是一个遮饰物,只有把皮肤掀开看到那里面血淋淋的血肉,那才是真实的。所以《野草》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是鲁迅脱掉了面具、脱掉了衣服,而且把皮肤也掀开了,让我们看见那个血淋淋的一个真实的自我。但敢不敢正视这样的血淋淋的自我是需要勇气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野草》是地狱的门口,我们在阅读《野草》时就是站在地狱的门口,你有没有勇气进入这个地狱。今天我们来阅读鲁迅,是大家都站在地狱的门口,有没有勇气进去?我想我们还是要进去。但是,鲁迅却不希望我们进去,他很明确地跟他的朋友说“我不希望年轻人读书我的《野草》,我那一套太悲观、太绝望了”,所以一会要讲的《墓碣文》中的死尸就是鲁迅曾经说的一句话“离开!”,他要把我们推出去,不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因为他的内心太残酷、太黑暗。因此《野草》是完全属于鲁迅自己的,他的写作方式、语言方式是独语的方式。《野草》:独语的鲁迅鲁迅的散文有两种话语方式。他的大多数散文,如中学语文课本里选的比较多的《朝花夕拾》里的作品,是一种闲话风的散文,说闲话,大家一起聊天。而《野草》是独语体的散文。。所谓闲话风的散文主要是一种交流,要求或者渴望与读者进行交流,谈闲天,是一种任心闲谈,这时候作者的心态是闲适的、是从容的,而闲谈的内容是非常短暂的,是随便聊天,而且文章结构是信之走之,说哪儿算哪儿,飞来飞去,像放风筝满天飞舞一样。以这样用一种非常闲适的、轻松的心态随随便便谈各种广泛的话题,而且语言结构都是随意的、任意而谈的,注重于心灵的交融。但《野草》是独语,鲁迅说过,在他遇到痛苦时,他总是自己一个人躲进丛林里,自己舔干净身上的血迹。《野草》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他最痛苦时,他独自避开大家躲到丛林去舔干净自己的血迹,独自呻吟,因此他驱赶别人,要让我们离开。鲁迅有一段话可以看他写作《野草》的心情,他说“我独自依靠着栏杆,外面是黑沉的天和黑沉的大地,此外是一无所有了,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他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寂静的、个人的、唯心的状态中写他的《野草》。这样的独语是拒绝交流的,他不对心灵沟通给予任何希望,他不需要我们理解他,更不需要我们同情他,他没有这样的希望,因此他自觉地要把读者推向一定的距离之外,这样的独语是以读者和作者关系的紧张、排斥为它存在的前提。《野草》里的读者和鲁迅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一种拒斥的关系,因为唯有排斥把我们赶出去,排除他人干扰,他才能够真正独自地直面自己的灵魂,我们看到自己灵魂的最深处,能够捕捉这些难以言说的感觉、直觉、情绪、心灵、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面的哲学思考,这是名副其实的心灵探险。《野草》中鲁迅的焦灼与陶醉因此,我们读《野草》,也必须静下心来,甚至要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走进鲁迅那个痛苦的心理,千万不要打扰他,要静静的、默默的去感悟。但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排除鲁迅内心的紧张、焦灼,而且为了拒绝我们,鲁迅必须创作出一种另外的艺术世界,要采取陌生化的手段来创造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因此,他要排除通常的写实、描摹这样的手法,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变形的艺术世界,创造一个让我们感到惊骇的艺术世界,这样在鲁迅笔下就涌现出了梦的朦胧、沉重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奇突的想象、幽深的诗情,所以充满着“奇峻”的艺术。但作为这样一个充满着无穷变幻艺术变异的创造,也给创作的鲁迅带来极大的趣味,我们读《野草》可以想象到当鲁迅笔下出现神来之笔时,他有一种陶醉感,甚至有些你想不到的句子突然爆出后,我们感到惊喜,我相信鲁迅也感到惊喜,他一定得意极了。所以,正是这样一种语言创造、艺术创造的创造性,多少缓和了鲁迅的内心焦虑,所以我们读鲁迅野草,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焦虑,同时我们还得体会他的得意、他的陶醉。所以看这一面,陶醉在他的语言创造、艺术创造中,那时候他忘了一切,就一个人在那里非常得意地创造,在陶醉之间,而我们的阅读也要进入这样一种陶醉的境界,和鲁迅一起分享他创造的愉悦和创造的幸福。因此,他并不总是沉重的。如果你读《野草》只是感到沉重,大概你没完全读懂,它是一个非常博大的世界。创造性地阅读《野草》这里就提到了创造,不仅鲁迅的写作是一种创造,而且我们对鲁迅的阅读也应该是一种创造。《野草》为我们创造性的阅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也就是说,诸位要记住,你读鲁迅《野草》是要创造的,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它,同时要创造性地阐释它、发挥它,要加一些自己的创造。这就使我回到我自己对鲁迅的阅读,可以说读了一辈子的鲁迅,五、六十年了,《野草》也读了一辈子,开始完全读不懂,开始读鲁迅作品时把《野草》放在最后读。当时,我有两个文本读不懂:一个是《野草》,一个是《故事新编》,就先读杂文,一直到文革后期,经历了文革的炼狱后才开始懂得《野草》,在文革后期开始研究《野草》,写了最多、最早的《野草》读书随笔。又经过了80年代以来的许多曲折,然后到90年代才正式研究《野草》。到现在再看鲁迅、再看《野草》,还是有新的创造、新的发挥。即使这样,仍然感觉到鲁迅《野草》的很多部分是我力所不能及的。比如鲁迅《野草》里,我分明感觉到他的《野草》跟佛教的关系,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通常注意到鲁迅的《野草》跟尼采的关系,这比较容易注意到,但同时跟佛教有很深的关系,但我不懂佛教,到这点就没办法进去了,而且懂佛教不是你读几本书就可以的,佛教也是要感悟的,真佛教不是任何人读佛经就能懂的,因此就要求研究者跟佛教有缘,跟鲁迅有缘,这个人大概就能读懂《野草》,而我们现在这样,只能站在《野草》旁边。所以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不仅他自己具有创造性,对读者的要求也很高,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很大的空间,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感到创造的喜悦,对一个能给我们带来创造性的喜悦和创造性幸福的一个文本。(此文稿依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者审阅,转载请务必注明:。欢迎收听“腾讯思享会”或“ThinkerBig”公众帐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是()
A.针砭黑暗现实
B.批判封建文明
C.抒写内心矛盾
D.歌颂光明理想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B.个性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主主义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其他谈论话题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鲁迅《野草》主要内容野草里所有文章的主要内容,大概一百字差不多就行,不要一大堆的
鲁迅《野草》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