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语言特色有哪些是什么

1942讲的是什么?
Hero丶Barca481
讲的是河南一个乡村在1942年没有粮食吃,挨饿的故事,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麻烦采纳,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灾难,我们拒绝遗忘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遗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 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100万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刘震云: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么?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我为什么死了?”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华民族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他们之间互不见面,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人民网日刘阳)【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B.刘震云在探寻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而改编后的电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小题2】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4分)【小题3】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灾难,我们拒绝遗忘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遗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 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100万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刘震云: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么?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我为什么死了?”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华民族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他们之间互不见面,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人民网日刘阳)【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B.刘震云在探寻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而改编后的电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小题2】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4分)【小题3】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灾难,我们拒绝遗忘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遗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 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100万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刘震云: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么?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我为什么死了?”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华民族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他们之间互不见面,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人民网日&刘阳&)【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B.刘震云在探寻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而改编后的电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小题2】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4分)【小题3】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小题1】B、E 【小题2】①它探寻的是300万人死亡背后的东西,即战争和政治带给人类的灾难,有深刻的思想意义。②它挖掘出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生存下去的精神支点——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③它揭示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幽默态度,这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凉。④它提示人们遗忘比灾难本身更可怕。(每点1分&&共4分。)【小题3】①巨大的责任感:他对一场灾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警醒人们的遗忘。②严谨的创作态度:《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经过长达20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决定开拍。③平等、善良的性格:认真倾听,善于发现人心灵中最柔软的情分。④理性而幽默,面对如此严肃的问题,可以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可先根据第一次通读原文时的印象,快速找出各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有的选项是归纳概括全文或者几个段落的内容),再仔细比较它们的异同。本题中,对创作原因的分析不完全,创作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是钱刚的委托;答对A项,只给1分。 C项关于“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的说法错误,应该理解为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人内心的悲凉;D项“选择遗忘不应该受到谴责”的说法有误。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到这句话此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而由其应该注意的是这句话的下半句:“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所以,答题时要紧紧抓住“民族精神支点”一语从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态度、作品的内容、主题和艺术技巧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筛选和分析。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由冯小刚执导,以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为蓝本的影片《温故1942》即将上映。那么,在1942年的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探求灾难真相的沉重心理,走近1942年那一场震惊世界的河南大饥荒……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大旱,颗粒无收,随后而来的便是饥荒和死亡。此时,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河南是中日双方都在争夺的战场。据官方数据,全省灾荒死亡人数约有300万,超过八年抗战士兵的死亡总数。而这个数字另一种说法是"500万"。回顾这段历史,人们不禁会问:产粮大省何至于会饿死这么多人?这场惊人的大灾荒是突如其来的吗?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又是如何处理这场大灾荒……
1946年,河南省社会处编印的《河南灾情实况》一书这样记载1942年-1943年的河南灾情:田园龟裂,赤地千里,二麦颗粒无收,秋禾全数枯萎……灾民因饥饿难忍而服毒者、缢死者、自刎者、甚至杀儿以求一饱者,所在多有,司空见惯……河南省档案馆收藏的《国民党上蔡县执委关于报因灾吃人情形的呈》证实,河南旱灾期间,确有“吃人”惨剧发生:上蔡县吕店镇第十八保第十一甲王庄60余岁的贫民刘卷良,家贫如洗,乞讨无门,曾在(1943年)3月4日将饿死的乞丐“解割煮食”,以救饥荒。然而,这场震惊世界的大饥荒是如何造成的呢?【】
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反而骄阳似火。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原本有河南粮仓之称的滑县,连续三季颗粒无收。1942年,大灾来临,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境地。灾民们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掉他们的锄头、棉袄,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割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老婆。末了还是被死神衔去。【】
1937年,国军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后退,直到依托黄河天险才略有喘息,豫北全境沦陷。为了阻缓日军的疯狂进攻,蒋介石密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任由汹涌的黄河水向东南奔腾而下,夺淮入海。"以水代兵"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但给百姓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89万人丧生,黄河水退后形成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沙滩河汊……【】
  早在1941年参政会上,河南代表就呼吁对河南减税和请求救济,但是在蒋介石看来,这可能是地方逃避征粮之举。1942年8月,当时的河南省灾情调查委员会公推刘基炎、任劭鲁、杨一峰三位代表组成灾情请愿团,前往重庆谒见蒋介石。但是蒋不仅拒绝见他们,还禁止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蒋介石为什么不相信千里来报灾的豫人代表?关键原因应在于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
  张高峰看到当地百姓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甚至是干柴。"许多人被迫卖自己年轻的妻子或女儿去做娼妓,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更可怕的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还在强迫百姓纳粮。张高峰无比愤懑,奋笔疾书写下一篇6000字通讯发布……次日,《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写了一篇社论,质问国民党政府"不作为",更将催逼灾民纳粮的官员比作"石壕吏"。【】
  河南省军政不和,政府内部不和,相互间推卸责任,贪污舞弊也是导致饥荒灾情酷烈的原因。直到1943年3月白修德前往河南采访时,指拨的2亿元款项中只有8000万元到了省政府。而这点杯水车薪的钱,还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扣下用来做投机倒把买卖,一直拖到1943年麦子快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
事实上,不是蒋介石对灾情装聋作哑,而是他对河南战争形势太过悲观。蒋介石基本上把河南当成一块随时需要放弃的领土。因此,"不让粮食资敌"的心理使蒋介石一方面尽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打算在最后时刻来临时甩手把千疮百孔的河南抛给日本人。《大公报》重庆版刊发了发自灾区的报道后,立刻遭到了国民政府停刊三天的严厉处罚,同时对灾情相关的信息严密封锁,加大新闻审查力度。新闻管制引起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一片哗然,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决定亲赴灾区采访真相,他在河南灾区深受震动,大街上、田野中倒毙者随处可见,无主的野狗肆意啃咬死尸。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白修德从灾民的口中听到了人吃人的恐怖故事,对当地灾民来说,人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
1942年冬,重庆《大公报》的张高峰被派往河南担任战地记者。然而,进入河南之后,原本打算报道战争的他却被严酷的灾情惊呆了:"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地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 所见所闻令张高峰无比愤怒。日,他从河南叶县寄出了6000字的通讯——《饥饿的河南》。他在文中尖锐地指出:"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还忙着纳粮!"稿子发回重庆总部之后,谨慎的编辑害怕触怒了当局,遂将题目改成了《豫灾实录》,于2月1日刊发见报。这篇通讯尤其是社论让蒋介石勃然大怒, 2月2日晚,他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尚在河南的张高峰被国民党豫西警备司令部逮捕,有关中原旱灾的一切报道均被"叫停"。……【】
令白修德这样一些外国记者感到越来越痛苦的是国民党政府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像通常一样,新闻检查制度令记者几乎难以发出报道,因为这些真实报道越来越集中在对国民党的日益腐败的反映上。你不能写这些……"
在对河南大饥荒感到震惊之余,白修德开始收集情况,统计数字,他把各村、县的情况汇总后,估算出受灾最重的40个县有300万~500万人饿死。白修德意识到,只有让外界知道情势之严重才能挽救灾区无数人的生命。于是,白修德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写成了《等待收成》一文。他没有将该文发往重庆,因担心新闻检查被扣压,而是通过洛阳电报局直接发回美国纽约。【】
日,白修德的报道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美国人士开始通过教会等机构向河南灾区提供救援。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正在美国访问,顿时大怒,认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由于她与《时代》周刊老板亨利·卢斯(HenryR.Luce)是老朋友,所以强烈要求卢斯将白修德解职,这一无理要求理所当然被卢斯拒绝。【】
一位在河南灾区赈灾的传教士给白修德写信说:"灾荒完全是人为的,如果当局愿意的话,他们随时有能力对灾荒进行控制。"白修德很清楚政府不管百姓死活的严重后果,他曾写道:"我知道,在河南农民的心底,有一种暴怒比死亡本身更酷烈;我们也明白,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从河南回到重庆的白修德,看着重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内心涌起无限悲哀:"重庆谁也不相信我们,直到一年后日军在这全部的插曲内,最后加上历史性的一幕。"……【】
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是蒋介石的爱将,驻扎河南期间,他给河南人民带来了人为灾祸。他不仅横征暴敛、抽丁拉夫,设立苛捐杂税达38种之多,而且所辖部队纪律涣散,奸淫抢掠,横行乡里。大灾中,汤恩伯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经商走私,大发国难财,老百姓把他列为造成河南大灾的"四害" (水、旱、蝗、汤)之一。…… 【】
1944年春夏之交,日本在中国发动"一号作战",40万国军溃败。当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地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汤恩伯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毁于一旦。【】
国统区300万民众活活饿死了,1942年的河南大灾也结束了。除了极少数尽职的中外记者为这场大灾留下的片断记录外,它在历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竟然如此地被人忽视甚至遗忘,这是国民党当局严密封锁新闻的结果。不过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片段记录突破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层层封锁,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微弱的一线希望,从而也打破了蒋介石的全盘布局。他对三千万子民生命的漠视,也让他最终失去了所有人民。从长远来看,河南大饥荒,事实上是蒋介石在政治上的一场大失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语言特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