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用了什么论证方

《 鱼我所欲也 》教案
姓名:付宴
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于《孟子》,文中阐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阐明了“义”比生命更重要,必要时,人应当舍生取义。这种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千百年来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孟子》中的文章,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让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主张有一个大致得了解并回忆其中的名句。本文在初中课本上出现过所以学生不会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对本文的深刻思想内涵有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 涵。
能力目标:
1.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 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树立正确得人生观念,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背诵默写课文。
四、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五、教学设想
主要思路: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1、首先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
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导入课文。
2、温故知新,回忆初中时学过的《孟子》中的名句。
3、简介孟子及《孟子》以及孟子的思想主张。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5、翻译全文,指出重点的文言知识。
6、初背课文。
第二课时:
1、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 法。
2、 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
3、 体会《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 熟练的背诵课文。
5、 教师总结。
教学手段:录音机、黑板、多媒体。
教学准备:朗读磁带、制作课件。
一、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大家能否举出一些例子呢?
例子:1、刘胡兰英勇躺在了铡刀下,献出了年仅十六岁的宝贵生命。
2、文天祥,岳飞等中国历史上的抗金名将,精忠报国的英雄誓死不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天祥有诗句流传于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年轻的共产党员夏明翰写下的《我的自白书》,“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问: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呢?他们为了正义,为了民族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呢?我们学习了本文,相信大家就会找到答案。
二、温故知新
本文选自于《孟子》,学生在初中阶段曾接触到孟子的文章,让学生回忆一些《孟子》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从同学学过的这些内容中我们对孟子其人以及他的思想主张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学习本文,更透彻的理解本文的主旨,下面我们重新来了解一下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有关内容并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三、简介孟子和《孟子》及其主张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四、整体感知课文
⒈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解决读音问题。
⒉教师范读,让学生理清句读,正字音。
⒊请几位同学朗读,教师纠正其读音,然后全班齐读。
⒋请学生说说文章的大意。(只说大意即可,不要求字字落实)
① 正字音:不为苟得也
为宫宝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宝之美为之
wèi wèi wéi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生
一箪食,一豆羹
dān gēng
蹴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③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翻译下列句子。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教师予以指导更正 明确: ②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③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五、作业
1、 同学将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实虚词整理在作业本上。
2、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试分析论证过程。
3、 初背课文。
一、 温故知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三、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四、一词多义:为:○;1今为(为了)○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4乡为(;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二、语音
1、箪(dān)
2、 蹴(cù)
3、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字: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四、一词多义: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六、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七、重点语句翻译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
法,有力地证明了舍
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3节 从反面举
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
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九、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 合“义的要求,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
是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
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不畏惧,
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
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
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
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
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高等教育、鱼我所欲也 答案12等内容。 
 鱼我所欲也 练习及答案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 练习及答案 基础练习 《鱼我所欲也》练习 2 一、生字 箪( )蹴( )羹( ) 死亦我...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附答案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附答案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九...  《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是 他的文章 。 “四书” :、...  鱼我所欲也答案教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中考题一、(2004年江苏省镇江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 [甲]??此之谓失其...  鱼我所欲也重点练习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重点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字,是 时期邹国人, 是思想家、 教育家, 《 是...  鱼我所欲也 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1)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鱼我所欲也》课堂检测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书? : 所恶 (.蹴(.、)) ,作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