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医学杜亚楠 清华大学结婚了吗

清华生物医学工程系开发出可注射组织再生新技术 - 清华大学新闻网
&&&&总浏览数:&&
&最新新闻列表
&&&&&&&内容
清华生物医学工程系开发出可注射组织再生新技术
  清华新闻网9月10日电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杜亚楠教授实验室最新开发了一种可注射干细胞3D微组织再生疗法,可极大促进基于干细胞治疗的组织修复和再生效果。相关论文Primed 3D injectable microniches enabling low-dosage cell therapy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 (预激可注射3D微环境实现低剂量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发表在9月3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李雅倩,刘伟和博士后刘飞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亚楠教授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图注:通过预激(priming)的可注射型3D干细胞微环境(微组织)应用于下肢缺血疾病的高效治疗。图中右侧为可注射的3D微组织(其中,白色代表3D支架;绿色代表细胞;红色代表细胞外基质和因子);左侧为裸鼠血管的动态血流图。
  以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有望成为继药物和器械治疗之后下一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支柱产业。再生医学已在临床成功地用于皮肤再生,关节软骨重建,肌腱、脊髓损伤修复,免疫系统功能重建等,并在治疗下肢缺血、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在内的缺血性疾病和各类器官组织(如神经、肝脏、心脏、胰腺等)修复和再生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然而,传统组织工程由于人造组织的空间尺度较大,需要通过有创性的手术移植来实现,并且由于传质问题,移植细胞的存活也是一个重大挑战。相比之下,可注射细胞治疗将游离细胞通过微创的方式直接注入体内进行治疗显示出更加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由于注射到体内的游离细胞大量流失,并在病灶区域死亡导致目前细胞治疗效率低,不稳定,重复性差。例如有研究表明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时注射到体内的细胞中最终仅有3%能够在缺血和炎症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大量注入细胞,而过量的细胞不但增加了应用成本而且会因为细胞的不可控生长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可控的细胞治疗方法,以应对上述挑战。
  杜亚楠教授实验室充分利用其研究团队的工程背景,创新性地将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工业的微尺度技术与传统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方法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可注射干细胞3D微组织的新型疗法,证实可大大增强干细胞在病灶区域的定位,存活和组织再生治疗效果,有望为实现&一针干细胞注射治疗疑难重大疾病&的梦想提供重要工具和手段。
  该疗法首先将干细胞(例如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基于微加工可降解生物材料的3D多孔微载体中进行体外预培养,促进干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形成3D微组织,同时积累大量促进细胞活性和治疗效果的细胞外基质和活性因子。经过预培养的3D微组织,将干细胞&状态&调至最佳并&全副武装&以充分应对体内病灶区域缺血、炎症等恶劣环境。并可通过定点注射有效的聚集在治疗区域。和传统的游离细胞注射疗法相比,3D微组织注射治疗可发挥如&导弹&而非&子弹&的功效以实现定点高效治疗。因此,3D微组织疗法仅需要相当于传统游离细胞疗法十分之一的间充质干细胞用量就可使患有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小鼠实现血管和肌肉组织再生,避免截肢,这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可实现下肢缺血再生和治疗所需干细胞量最少和最有效的报道。尤为重要的是,3D微组织疗法可使用临床常用的注射器,操作方便,避免了传统组织工程中手术移植等造成的创伤。下肢缺血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15%~20%在其病程中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国内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高达21~37.5%,此疗法有望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带来福音。相关技术申请了中国专利,并初步证明了可注射3D干细胞微组织在治疗其他疾病如皮肤损伤,肝衰竭和椎间盘蜕变等的良好治疗效果。
  杜亚楠教授于201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入职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其实验室主要应用微尺度技术结合生物材料和细胞生物学构建精确可控的3D微尺度组织,为细胞/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以及药物筛选和病理研究提供新型工程手段和解决方法。本工作得到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白净教授实验室在小动物成像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的资助。
  全文链接:
&供稿:医学院 编辑:襄桦 学生编辑:长松
(http://news.)
[更新: 17:11:49]
[阅读:人次]
清华大学官方微信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
校报《新清华》微信
清华电视台微信
│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news@Copyright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医学考研导航
&&&&&&&&&&
&&&&&&&&&&
|||||||||||||||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中医医学学术学位:|||
全站分类导航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清华大学医学院举行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字号: |
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在清华大礼堂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校友代表崔彤哲等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致辞。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生物物理学家赵南明教授荣获“清华医学杰出贡献奖”,颜宁等11个团队荣获“清华大学医学院建院15周年重大成果奖”。
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于日,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担任首任院长,生物物理学家赵南明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神经科学家鲁白教授、免疫学家董晨教授先后担任常务副院长。
姜胜耀在庆祝大会上致辞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在致辞中表示,“创建医学院是清华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部署,是服务健康中国国家目标的发展要求,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历史选择”。他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医学院已经汇聚了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姜胜耀副校长强调,学科是强院的关键。经过15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医学院目前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基础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涵盖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和公共健康学六大学科。
2016年9月,董晨教授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欢迎致辞中,董晨院长说到,“清华大学医学院经过15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又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展望未来,董晨院长表示,清华大学医学院将会开展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优化基础学科,二是大力建设临床学科,三是继续推动培养一流人才,四是积极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五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近一步合作与交流。
在庆祝大会上,崔彤哲作为校友代表进行了发言,在分享了自己的两次创业经历后,他激励在座的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不忘初心,不能气馁,不能放弃”。
经过15年的发展,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队伍不断壮大,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2015年,该院的科研团队发表CNS论文5篇及其子刊多篇。在庆祝大会上,学院也对他们中的代表进行了表彰。
生物物理学家赵南明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分别荣获“清华医学杰出贡献奖”。颜宁团队、祁海团队、李海涛团队、洪波/刘河生团队、张林琦团队、沈晓骅团队、程功团队、常智杰团队、程京/李彩霞/张冠斌/邢婉丽/黄国亮团队、杜亚楠团队、董家鸿团队等11个团队荣获“清华大学医学院建院15周年重大成果奖”。
本次清华大学医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活动以“健康中国医学清华”为主题,除庆祝大会外,还举行了“精准医疗论坛”“前沿医学科技论坛”“医学院院长论坛”等活动,对医学领域的前言话题和医学发展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医学院,清华大学,杜亚楠,庆祝大会,生物物理学家,子刊,副校长,董晨,生物学家,生物医学工程
责任编辑:jockbang清华大学医学院新进教授
施一公改革的第一步吗?
杜亚楠 博士,特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0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07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工程系并获该专业博士学位。
2007年至2010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Harvard-MIT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和哈佛大学(Brigham &Women’s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进行博士后研
究。2010年9月起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华& 博士,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6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曾在Siemens公司,香港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
进行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工作。在2010年加盟清华大学前曾任美国纽约大学放射系助理教
授。在核磁共振领域有超过10年的研究经验,熟悉三大磁共振系统(GE、Siemens和
Philips)上的序列开发。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宏观到微观的血流成像,非造影剂增强的
血管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对比机制与高速序列的研究,定量磁共振成像新采集方法
的研究等。
2010-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
2003 得克萨斯大学M.D. 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博士
就读于得克萨斯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及M.D. 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获得博士
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就读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紀家葵 博士 教授
& 美国爱荷华卅立大学(生物化学系)&
学士与硕士
& 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分子、细胞生物与遗传
学系)& 博士
&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博士后
& 美国斯坦福大学& 副研究员
2010-至今& 清华大学& 教授
李海涛 博士、教授
教育经历:
山东大学微生物系 微生物学学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美国史隆- 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Research Fellow
美国史隆- 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Research Associate
美国史隆- 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2010-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
李小梅主任医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54年生于北京。
就读于德国Essen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1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心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
师/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心脏中心小儿心内科主任,心
脏导管室主任
刘晓冬 博士 教授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 学士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生物医学工程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生物医学工程系及
神经科学系,博士后
2010-至今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博士、教授
,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就读于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获病理学博士学位。
, Postdoctoral fellow, Laboratory of Immunology,
2009-至今,清华大学教授。
宋森& 博士,特别研究员
1996年本科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
2002年获该布兰德斯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
年在GPC生物公司任计算生物学家。
年在冷泉港实验室任博士后。
年在MIT继续博士后研究。
2010年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目前是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eural Computation,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s, PLOS Computational
等杂志审稿人。
姚冰 博士、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同年获得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物理系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获该系物理博士学
年读博期间在美国俄亥俄州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医院生物医学工
程系做助研。
2006年起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做Research
。作为骨干曾参与多项美国NIH及美国国防部DOD基金资助项目。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
ISMRM)、人类大脑图谱组织(OHBM)、神经科学协会(SFN)等国际协会组织会员。是Brain
,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Neuroscience Letters,
Sclerosis等审稿人。
2009年获美国NIH优秀研究奖,
2010年获ISMRM White Matter Study Group Poster Award Nomination.
苑纯 教授,长江学者,ISMRM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分子医学影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
影像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
美国犹他大学,医疗信息学博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影像学系,助理教授
美国华盛顿大学影像学系,(终身)副教授
美国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和生物工程系,兼职副教授
2001-至今 &&
美国华盛顿大学影像学系,(终身)教授
2001-至今 &&
美国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和生物工程系,兼职教授
2010-至今&&&&
清华大学影像科学与技术中心,教授、博导
张敬仁 博士,教授
-年在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年在中国兽药监察所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任助教和讲师。
-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 Houston) 微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年在美国圣祖德儿童医学研究所(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传染病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年任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 (Albany Medical College) 助理教授。
-年任美国阿尔巴尼医学院 (Albany Medical College) 副教授。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出青年基金B类)
-2007年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
-201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医学院分数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