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尺神经损伤 肌电图两上肢不全瘫做肌电图检查有诊断意义吗

共收录7673个症状
脊髓马尾受累检查
进入了解更多讯息
脊髓马尾受累检查
1.脊柱脊髓伤的临床特点 视脊柱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时间及个体特异性不同,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别较大.现就其共性症状进行阐述.  
(1)一般特点:  
①疼痛:具有骨折患者所特有的剧烈疼痛,除昏迷或重度休克病例者外,几乎每个病例均出现,尤以在搬动躯干时为甚,常感无法忍受.因此,患者多采取被动体位而不愿做任何活动.在检查与搬动时应设法减轻这一症状.  
②压痛、叩痛及传导痛:骨折局部均有明显的压痛及叩痛(后者一般不做检查,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并与骨折的部位相一致.单纯椎体骨折者,压痛较深在,主要通过棘突传导.椎板及棘突骨折的压痛较浅表.除单纯棘突、横突骨折外,一般均有间接叩痛,疼痛部位与损伤部位相一致.  
③活动受限:无论何型骨折,脊柱均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在检查时,切忌让患者坐起或使身体扭曲,以防使椎管变形而引起或加重脊髓及脊神经根受损;也不应让患者做各个方向的活动(包括主动与被动),以免加剧骨折移位及引起副损伤,甚至造成截瘫.  
(2)神经症状:这里的神经症状指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受累的症状.
①高位颈髓伤:高位颈髓伤指颈1~2或枕颈段骨折脱位所引起的颈髓损伤,如该处的生命中枢直接受到压迫并超过其代偿限度时,患者多立即死亡.所幸该处椎管矢状径较大,仍有一定数量的存活者.但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及因并发症而发生意外.
②下位颈髓伤:下位颈髓伤指颈3以下部位的颈髓伤.严重者,不仅四肢瘫痪,且胸部呼吸肌多受累,仅保留腹式呼吸.完全性瘫痪者,损伤平面以下呈痉挛性瘫痪.
③胸段或腰段脊髓伤:胸段或腰段脊髓伤以完全性损伤多见,尤其是在胸段.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膀胱和直肠的功能均出现障碍.
④马尾伤:视受损的范围不同,马尾伤的症状差异较大,除下肢运动及感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外,直肠、膀胱功能也可受波及.
⑤根性损害:根性损害多与脊髓症状同时出现,常因神经根受压而引起剧烈疼痛,尤以完全性脊髓伤者多见,且常常成为该类患者要求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3)脊髓损伤平面的临床判定:脊髓损伤平面一般与骨折平面相一致,但其顺序数却因成人脊髓末端止于第1腰椎下端的解剖特点而与脊髓损伤平面顺序数不同.脊髓损伤时其椎节平面应该是:颈椎+1,上胸椎+2,下胸椎+3,圆锥位于胸12与腰1之间处.此外,临床上尚可根据受累肌肉的部位来推断脊髓神经根的受损平面,见表1.
(4)其他症状:根据骨折脱位的部位、损伤程度、脊髓受累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不同,脊髓损伤患者尚可出现某些其他症状与体征,其中包括:
①肌肉痉挛:指受损椎节椎旁肌肉的防御性挛缩.实质上,它对骨折的椎节起固定与制动作用.
②腹肌痉挛或假性急腹症:常见于胸、腰段骨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椎体骨折所致的腹膜后血肿刺激局部神经丛,造成反射性腹肌紧张或痉挛.个别病例甚至可出现酷似急腹症样的症状与体征,以致因被误诊而行手术探查,最后在术中才发现系腹膜后血肿所致.
③发热反应:多见于高位脊髓伤者.主要因全身的散热反应失调所致,也与中枢反射、代谢产物的刺激及炎性反应等有关.
④急性尿潴留:除脊髓伤外,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也可发生急性尿潴留.后者主要是由于腹膜后出血所致的反射性反应.
⑤全身反应:除全身创伤性反应外,其他如休克、创伤性炎症反应及其他各种并发症等均有可能发生,应全面观察.
2.脊髓损伤程度的判定
(1)一般判定的标准:关于脊髓损伤程度的一般判定标准各家意见不一.国内曾按伤者的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依据是属于部分障碍还是完全障碍,将脊髓损伤程度分为6级.这种分法虽简单易行,但难以确切反映出患者的致伤程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国外多采用Frank分类标准,共分五级,即:
A级:受损平面以下无感觉及运动功能.
B级:受损平面以下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级:有肌肉运动,但无功能.
D级:存在有用的运动功能,但不能对抗阻力.
E级:运动与感觉基本正常.
也有人主张将其分为:脊髓完全性损伤,Brown-Séguard症候群,急性脊髓前部损伤及急性颈髓中央症候群等四大类.
(2)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一般多无困难,见表2:
(3)对严重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与脊髓横断性损伤的鉴别:这种鉴别在临床上为一大难题,用MRI、脊髓造影等特殊检查也难以区分.作者认为,在临床检查时,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①足趾有自主性微动者表明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0).
②马鞍区有感觉者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1).
③缩肛反射存在者在急性期时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2).
④有尿道球海绵体反射者多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3).
⑤足趾残留位置感觉者系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⑥刺激足底、足趾有缓慢屈伸者多系脊髓完全性损伤(图14).
3.不同损伤平面时的瘫痪特点 从大脑至马尾,不同平面受损时的受累范围及特征各异,尤其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更有利于对受累部位的判定,现归纳如下(表3).
4.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所致瘫痪的鉴别 每位临床医师都应对上神经元及下神经元受损所表现出的不同瘫痪特征有一个明确认识,以便于鉴别(表4).
1.脊柱脊髓伤的诊断 在当前的设备条件下,对任何类型的脊柱骨折的诊断都应无太大困难.由于MRI的出现,使脊髓损伤与脊休克的鉴别诊断问题已有可能获得解决.但无论如何,临床诊断仍应放在首位.因此,对每位受伤者均要求按正规的临床检查顺序进行检查,在获取初步印象后再去做更进一步的特殊检查,这样更有利于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临床检查:对伤后早期来诊者,应按顺序快速作出以下判定:
①外伤史:应扼要、简单询问患者或陪送者有关患者致伤机转、着地部位及伤后情况等,对全身情况不清者应边检查边收取病史.
②意识情况:意识不清者表示颅脑多合并损伤,且危及生命,应优先处理,同时迅速检查双眼瞳孔及对光反应,并注意双耳及鼻孔有无脑脊液样物及鲜血流出.
③心肺功能:检查有无胸部合并伤.膈肌麻痹者,有可能系颈4以上损伤所致;血压升高者多伴有颅脑伤;血压过低者,则多合并有内脏、骨盆及严重的四肢伤,应迅速找出原因.
④脊柱局部:包括局部压痛、双侧骶棘肌紧张度、棘突向后方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以及传导叩痛等均易于发现及确定诊断.检查时切忌将患者任意翻动,以防加重损伤的程度.
⑤感觉与运动:应对上肢、躯干及下肢的感觉、主动运动做全面检查,以推断有无脊髓受损、受损平面及受损的程度等,对每例患者均不应遗漏.
⑥会阴部和足趾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对脊髓受累者,尤其是严重型病例,均应对肛门周围的感觉及缩肛反射、足趾的感觉与运动等作出判定.即使有少许功能残留,而肢体的感觉运动基本消失者,也仍属不全性脊髓损伤.因此,对脊髓受损程度的判定及与完全性损伤的鉴别至关重要,切勿忽视.
(2)影像学检查:原则上以X线平片为主,再酌情辅以CT或MRI(见其他辅助检查).
(3)其他检查:在临床上常用还有脊髓造影(包括脑脊液检查)、椎间盘造影、血管造影、硬膜外及脊神经根造影、脊髓内镜数字减影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肌电图、脑血流图等,均可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2.脊柱损伤的定位诊断 对每例脊柱损伤均应进行受损椎节的定位,尤应注意脊髓受累节段的判定.
(1)椎骨的一般定位:当对患者完成临床检查后,依据椎骨的特点及其体表标志,一般不难作出对受累椎节的定位.个别困难者可依据常规X线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定位.
(2)脊髓受累节段的定位:椎骨有外伤存在时,其受损节段与脊髓受累节段多相一致.但如波及脊髓的大根动脉时,则脊髓受累的实际节段明显高于受伤平面.因此,临床判定脊髓受累平面时,切忌仅凭X线平片来决定,以防片面.现对脊髓受累不同平面的主要症状特点分别阐述.
①上颈髓损伤:上颈段主要指颈椎第1、2节段.为便于表达,现将颈髓分为颈1~4及颈5~8两段.颈髓1~4之间受损时,病情多较危笃,且病死率高,约半数死于现场或搬运途中.其主要表现为(图21):
A.呼吸障碍:多较明显,尤其是损伤在最高位时,患者常死于现场.患者因膈神经受损程度不同而表现为呃逆、呕吐、呼吸困难或呼吸肌完全麻痹等.
B.运动障碍:指头、颈及提肩胛等运动受限,患者因脊髓受损程度不同而出现轻重不一的四肢瘫痪,肌张力多明显增高.
C.感觉障碍:受损平面可出现根性痛,多表现在枕部、颈后部或肩部.在受损平面以下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感觉异常,甚至消失.
D.反射: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或肛门反射多受波及,并可有病理反射出现,如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及掌颏反射等均有临床意义.
②下颈髓损伤:指颈5~8段颈髓受累,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病情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如下(图22):
A.呼吸障碍:较轻,因为虽胸部肋间肌受累但膈神经正常.
B.运动障碍:主要范围为肩部以下的躯干及四肢.受累局部呈下神经元性瘫痪,而其下方则为上神经元性瘫痪.前臂及手部肌肉多呈萎缩状.
C.感觉障碍:根性痛多见于上臂以下部位,其远端视脊髓受累程度不同而表现为感觉异常或完全消失.
D.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腱反射以及桡反射多受波及而出现异常.
③胸髓损伤:胸髓损伤并不少见,患者因受损节段不同而表现出受累范围不同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图23).在通常情况下,受累范围介于下颈段及胸腰段之间.
④胸腰段或腰髓膨大部损伤:主要表现为腰髓膨大部或稍上方处的脊髓受累,临床表现如下(图24,25):
A.运动障碍:髋部以下多呈周围性瘫痪征,视脊髓损伤程度而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全性瘫痪,轻者仅肌力减弱影响步态,重者则双下肢呈软瘫状.
B.感觉障碍:指臀、髋部以下温觉、痛觉等浅感觉障碍.脊髓完全性损伤者,则双下肢感觉丧失.
C.排尿障碍:因该节段位于排尿中枢以上,因此表现为中枢性排尿障碍,即呈间歇性尿失禁(图26).膀胱在尿潴留情况下出现不随意反射性排尿,与周围性排尿障碍有所差异.
⑤圆锥部脊髓损伤:脊髓圆锥部位于脊髓的末端,因呈锥状,故而得名.由于胸12至腰1处易引起骨折,因此此处的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其损伤时的主要表现如下(图27):
A.运动:多无影响.
B.感觉障碍:表现为马鞍区的麻木、过敏及感觉迟钝或消失.
C.排尿障碍:因脊髓圆锥部为排尿中枢所在,所以脊髓完全损伤时会因尿液无法在膀胱内滞留而出现小便失禁.如为不完全性损伤,则括约肌尚保留部分作用,当膀胱充盈时出现尿液滴出现象,但在膀胱空虚时则无尿液滴出.
⑥马尾受损:马尾受损见于上腰椎骨折,临床上多见,其主要表现如下(图28):
A.运动障碍:指下肢周围性软瘫征,其程度视神经受累状况差异较大,从肌力减弱到该支配肌肉的完全瘫痪.
B.感觉障碍:其范围及程度与运动障碍一致,除感觉异常外,还常伴有难以忍受的根性痛.
C.排尿障碍:也属周围性排尿障碍.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提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脊髓马尾受累要做哪些检查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检查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
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
血管造影是指将造影剂引入靶血管内,使目的血管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目的.现在的血管造影通常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
肌电图是通过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手段.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
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是对四肢及相关关节进行拍片,用于确认骨折后骨状况.
脊柱MRI检查是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MRI明显比CT高,病源显示、定位准确,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肺功能检查是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的疗效,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
南京市广州路300号
南京市姜家园121号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吉印大道2007号
南京市汉中路155号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号
010-(总机),010-(服务台),010-(挂号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
010-(总机),010-(挂号咨询)
北京市海淀区阜城路51号
010-(总机)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010-(总机),010-(总机)
总院:上海市宛平南路725号;分院:上海市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
021-(总机)
上海市漕宝路8号
021-(总机)
上海市宜山路600号
021-3(预约挂号),021-(咨询)
本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延安西路分院:长宁区延安西路1474号
021-8(预约挂号),021-(本部总机),021-640
上海长宁区淮海西路338号
021-(总机)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
020-(咨询),020-(传真)
广州市恒福路60号
020-(门诊咨询),020-(办公室),020-(
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62号
020-(总机),020-7(门诊)
东风院区:广州市东风东路627号;嘉禾院区:白云区嘉禾街华英路8号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7号
020-(服务台)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常家巷12号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1838号
脊髓损伤运动检查必查项目:脊髓损伤运动检查的必查项...
浏览过的症状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张立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颈腰椎疾病的检查
(33)肌电图检查的意义
&&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将此生物电用针状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称之为肌电图。&当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时,肌肉的生物电位活动、神经传导过程、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发生变化。结合临床分析,肌电图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对肌肉的无力、、萎缩、异常收缩及感觉障碍、等症状,也可以提供客观的资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估计预后,判断恢复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诊断,如果出现检查结果异常则意义较大,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意义较小。&在临床上,肌电图是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与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有时甚至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与相鉴别惟一的辅助检查手段。&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插入病人体内的肌肉中,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张立医生原创文章,转载敬请包含作者姓名及单位,谢谢)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6:08
张立大夫的信息
张立大夫电话咨询
张立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张立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张立大夫提问
张立的咨询范围:
网上咨询范围:
1.以四肢麻木无力、疼痛、活动不灵活,行走不稳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考虑可能为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愿意并希望接受手术治疗,或外院手术后可能需再次手术者的术前术后咨询。
2.以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腰痛为主要症状,考虑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椎间盘源性腰痛,愿意并希望接受手术治疗,或外院手术后可能需再次手术者的术前术后咨询。
3.新鲜及陈旧性脊柱脊髓损伤、先天性或外伤性颈椎后凸畸形、胸椎管狭窄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黄韧带骨化)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咨询。
<br>
恕不接受咨询范围:
1.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
2.脊柱侧弯;
3.脊柱结核、肿瘤等;
张立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热点问题推荐
骨科好评科室推荐
骨科相关标签推荐脊髓损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介​绍​脊​髓​损​伤​的​诊​疗​常​规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
肌电图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我发现园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整理的肌电图应用的总结,请大家指正。&肌电图检查病人准备:①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的肌肉及步骤和项目。②根据病情检查需要取合适的卧位或坐位。③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检查程序:肌电图检查无固定的程序,依各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异。做肌电图之前应认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提出临床诊断的初步意见及希望肌电图解决的问题。肌电检查者尚需熟悉神经肌肉解剖生理,能确定各肌内的部位、并了解其神经支配。在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和体征,制定一个初步检查计划。一般地说,希望肌电检查时能确定哪块肌肉有异常电位,此肌肉属于哪条神经支配?异常肌电图的性质如何?为此,必须在选定的肌肉上,至少做如下几项观察:①插人电位;②自发电位;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自发活动一定要在所有各检查点上寻找,在检查过程中,必须确定所看到的电位是否为自发的。在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电位时,为了测定电位的平均时限,要求肌肉作很轻微的收缩,以免引起各个运动单位的干扰,为了确认一个运动单位,最好连续记录三次。不宜在荧光屏上判断运动单位,因为荧光屏上一些微小的变化难于辨认,容易作出错误判断。在检查最大用力收缩时,正确估计病人的肌力是否正常或减低。这项检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检者的合作程度,如受检者未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则不能获得干扰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是研究神经在传递冲动过程中的生物电活动。利用一定强度和形态(矩形)的脉冲电刺激神经干,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用同心针电极或皮肤电极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M波),然后根据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发生肌收缩反应与脉冲刺激后间隔的潜伏时间来推算在该段距离内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定量检查神经功能的方法。神经冲动按一定方向传导,感觉神经将兴奋冲动传向中枢,即向心传导;而运动神经纤维则将兴奋传向远端肌肉,即离心传导。&(―)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1. 电极&(1)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cm的两个银制或不锈钢的圆盘作为一对刺激电极。(2)记录电极:可使用针电极或表面电极。&2.检查方法 检查前将电极浸透生理盐水,置于欲刺激的神经干的皮肤上,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外周端靠近记录电极处。以尺神经为例,A极置于肘部尺神经沟处,B极置于腕部尺神经干处,在尺神经所支配的小指外展指肌处安放记录电极(C)。刺激电极(B)与记录电极(C)之间安放一电极接地。A和B刺激电极分别与脉冲刺激器连接,并分别给以超强度刺激,经一定时间可记录到由于刺激而诱发的动作电位。&3. 分析指标&(1)潜伏期:从脉冲波刺激开始至记录到动作电位(M波)出现之间的潜伏时间称潜伏期。以ms表示。&(2)传导时间与距离: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使用脉冲电流对神经的各个不同端点分别进行刺激,在其所支配的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M波),两个端点潜伏期之差称为传导时间。再从人体表面测出两端点间的距离。&3. 神经传导速度 以尺神经为例,假设AC所需潜伏期(T1)为8ms,BC所需潜伏期(T2)为4ms,AC之间距离为28.9cm,BC之间距离为6.4cm,则BC之间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MCV=(AC-BC)/( T2- T1)=(0.289-0.064)/(0.008-0.004)=225/4=56.25m/s&(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1.电极(1)刺激电极:刺激指(或趾)时可用环状电极,该电极采用两片宽4~6mm之金属片组成,外覆以绒布衬垫,包绕于手指或足趾,称环状电极。阴极置于近端指节(或趾节),无关电极置于末端指节(或趾节)。&(2)记录电极:可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使用表面电极时,电极间距以3mm为宜;针电极由两根金属针极组成,其中一根针插人邻近神经的部位,另一电极插人远离神经部位,针极记录的神经电位幅度较高,波形可呈双相、三相、四相。&2.检查方法(1)顺流法:将指环状电极套在食指上作刺激电极,并在神经干一点或二点上记录神经的激发电位。用此法测得的感觉神经的电位比较小。一般不易测得。常需用叠加法才能得到。&(2)反流法:电极安放同顺流法,但以神经干上的两对电极作为刺激电极,而以食指或小指上的环状电极作为记录电极。用此法测得的感觉神经的电位较高,一般容易得到。&3.分析指标 感觉神经系将冲动从末梢感受器传入中枢,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时刺激与记录的位置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不同,检查时电流刺激神经远端部。在神经近端进行记录。有作者认为SCV的改变对周围神经病变,比MCV更为敏感,特别是在中毒性、代谢性神经病变者。&反射检查&一、H反射&(一)H反射&临床上通过肌肉的伸张反射可以估计到运动神经元在张力不同条件下的兴奋性,但是不能定量地作出客观的记录。用电生理方法刺激胫神经,引起脊髓单突触反射,从而导致它所支配的腓肠肌收缩.这即是H反射。由Hoffmann而得名。如果是叩诊跟腱引起腓肠肌收缩,则称之为腱反射(T反射),这种方法间接地测定运动系统控制的肌梭灵敏度。为了鉴别H反射和F波,刺激强度要逐渐增加,开始H反射波幅是增加的,但在M波出现和继续加大过程中H反射逐渐减少。当强度超过M波的最大波幅而继续加大时H波消失,F波取而代之。H反射的最佳刺激强度是既最大限度兴奋了IA输人纤维,又不同时兴奋运动纤维。&(二)H反射正常值&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正常为30-35ms之间,两侧之间差为1.4ms。(三)H反射临床应用: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提供整个输入和输出通路的神经传导信息。如果是酒精中毒、肾功能衰竭以及其它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潜伏期会延长。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可以提供早期诊断。H反射可以因腰骶根的损害而有改变,如S1根受损其表现多为H反射消失或者潜伏期延长。&二.F波&F波是一种多突触脊髓反射。用弱电流刺激四肢周围神经干时,常见在肘部或腕部用脉冲电刺激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引导出所支配肌的诱发动作电位M波后,约经20~30ms的潜伏期,又可出现第二个较M波小的诱发电位,称F波。切断脊髓后根仍有F波,所以它是电刺激运动神经纤维产生的逆行冲动到达脊髓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在神经干远端点刺激时,诱发的M波的潜伏期比近端点刺激诱发的M波短,F波的潜伏期延长。F波的波幅不随刺激强度改变而改变,但过强刺激时,F波消失。&F波测定方法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基本相同.F波潜伏期减去M波潜伏期,即为刺激点至脊髓的往返传导时间。从人体表面可测出刺激点至脊髓(下肢以腰1棘突;上肢以颈F棘突作为测定点)的距离,代入下列公式,即可求出该段F波传导速度。&[刺激点至颈7(或腰1)的距离(mm)×2]/[F波潜伏时一M波潜伏时-1.0(ms)]&上式中×2是指上行与下行往返路程,减去1.0ms是估计脊髓的延迟时间。F波传导速度可测定肢体近脊髓端的传导速度,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则可测定肢体远端的传导速度。两者正好起相互补充的作用。重复神经刺激技术(RNS)&一、常用的神经对MG病人来说,近端肌肉灵敏度高,远端肌肉灵敏度(如尺神经支配小鱼际肌)虽不高,但容易固定,伪差小.更为可靠。可用来重复电刺激的神经①腕部尺神经②腕部正中神经③腋神经④面神经较灵敏,一般作用电极置眼轮匝肌肌腹上:而参考电极则放在对侧或鼻梁上。&二、低频重复电刺激1.5秒/次刺激为低频刺激,在低频剌激时动作引起的伪差不大,而大多数人能忍受。正常人的波幅递减不超过5-8%,一般以15%作为波幅递减正常范围的最高限。MG病人的波幅曲第2个电位就开始下降,最明显处在第4与第5波,以后稍有回升,如使用腾喜龙或新斯的明,可以使原有的波幅递减恢复正常,这也是有助于诊断的。其它疾病也可以有RNS动作电位波幅递减,如肌无力综合征、肉毒毒性中毒、多发性肌炎、运动神经元病等。&三、高频重复电刺激当用超高频刺激时,在正常情况下已经激发全部肌纤维活动了,这样即使有更多的Ach释放,也不能增大电位的波幅,但是在肌无力综合征时,第一刺激不能兴奋所有的纤维,那时电位就有递增的表现。第一波与最后一波比,波幅上升75%为可疑,上升100%以上为异常。&单纤维肌电图以往我们使用传统肌电图同心圆针极所测定到是一个Mup,但是不能测到一个Mu内单个肌纤维状况,因为同一Mu的肌纤维是同步性发放的,单纤维肌电图(SFEMG)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测定一个Mu内的单个肌纤维在细胞外的电位.因此SFEMG技术对EMG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肌肉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在临床方面,SFEMG也有进一步的测定效能,这就是①肌纤维密度即在记录范围内单纤维电位数目;②测知肌电颤抖,即同一Mu中肌纤维之问的电位传导变化。&&一、单纤维电位单纤维电位是一个两相尖波,其上升时问为75―200rns,而时限约1ms.单纤维电位的波幅变化很大,可从200μv―20mv, 但常常看到的是1mv―7mv。波幅的变化与电源和记录点的距离有明显相关。&&二、纤维密度将单纤维电极插人正常人的肌肉,在一个部位一般只能测到一个单纤维电位,偶尔能测到2个电位,如果测到多个,就说明这个单纤维电极半径之内有多个肌纤维是同属一个Mu的,连续测定20次,将20处所得纤维电位数,除以测定部位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正常人最低值为1.0,平均值1.25-1.61之间,年龄超过60岁平均值增大。&&三、颤抖jitter(―)定义一系列的神经刺激,同一运动单元的肌纤维电位的潜伏期几乎是相同的.但在us的水平上来分析则有差别,这个小小的差别就是肌电图上的颤抖。&&(二)颤抖的测定,在测定颤抖时,必须按照要求测定大于200uv,渡幅的单纤维电位,其上升时间要短于300us。多数肌电图医生用平均连续波间值差异(MCD)。这一数值只计算连续电位的短程变化,一般连续一个小时MCD也不变化。大多数计算机化的仪器都会有专门软件来自动分析颤抖,而且用数字或图来显示结果。&&(三)颤抖的正常值与异常所见颤抖的大小与肌肉的不同及年龄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阻滞出现一次以上,而且MCD值大于55us就属于异常,年龄小于70岁的正常人,伸指总测定的颤抖值相当稳定。颤抖在体温36℃--32℃之间,每下降1℃,增加2-3us;在32℃以下,则每下降1℃,增加7.5us,同时复合的动作电位的波幅也下降,在低温情况下,递质释放减少,可以解释以上变化,如由35℃上升到38℃,不影响颤抖的结果。除神经肌肉接头病以外、其它神经肌肉病也会有颤抖增大,一般先有颤抖增大到80―100us时才出现传导阻滞。&四、单纤维肌电图在临床应用&(一)运动神经元疾病&SFEMG可以显示Mu的不同功能障碍程度,对于诊断和判断预后是有价值的,在传统肌电图未发现异常以前出现SFEMG异常对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损害有价值。&(二)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损害同样可以出现颤抖增大阻滞,纤维密度增加在再生过程中,这些变化更为明显,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可以在伸指总肌上看到以上的变化,但糖尿病和尿毒症不明显。&(三)神经肌肉接头病&正常人在测定20对电位时可以有1对颤抖增大,如果有大于2对电位颤抖增大或2个以上阻滞就说明神经肌肉接头传导有障碍,全身型MG有85%-95%SFEMG异常,眼肌型只有面肌颤抖变化,统计学看不出颤抖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程相关。但是用Tensilon后颤抖缩小,阻滞减少。&(四)肌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般可以有纤维密度增高和颤抖增大,但有也可以看到颤抖异常缩短的现象,这说明经过肌纤维退变、再生以及神经再生重建1个Mu。纤维密度的增加可能在重组时,局部分布不均的结果。正常肌电图&―、插人电位 •&是指针电极插入、移动和扣击时,电极针尖对肌纤维的机械刺激所诱发之动作电位。正常肌肉此瞬间放电持续约100ms,不超过1s,转为电静息。&(一)终板噪音当针电极插人运动终板及附近时,可出现低电压(100p v左右),短时程(0.5~20ms)的负相电位、称终板噪音。&(二)神经电位针电极插人瞬间突然发生的一串负电位,30~50Hz/s.最高可达100~130Hz/s,第一相为较高振幅的负相电位,第二相为正相、振幅偏低的双相波(电压200mv左右、时程多在2ms以下),患者有痛感,移动电极消失。&(三)肌痉挛电位插人电极后,病人常感疼痛,肌纤维痉挛,出现短时程低电压电位,称肌痉挛电位。可见局部肌纤维抽动。&二、电静息当电极插人完全松弛状态下的肌肉内,电极下的肌纤维无动作电位出现,荧光屏上表现为一条直线,称电静息。&三、正常运动单位电位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称为运动单位电位,它表示一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的综合电位或亚运动单位的综合电位。正常运动单位的特征知下。&(―)波形&由离开基线偏转的位相来决定,根据偏转次数的多少分为单相、双相、三相、四相或多相。一般为双相或三相,两者共占动作电位波形的80%,单相占15%,多相小于10%,通常小于4%。&(二)时程(时限)&系指运动单位电位从离开基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若做到精确,一块肌肉需测定20个以上运动单位时程的平均值。运动单位时程变动范围较大,一般在3~15ms范围。&(三)电压&系指亚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时产生的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值加上负相峰值。一般为100--2000 μV,最高电压不超过5mv。&(四)运动单位的波形、时程、波幅可受各种生理和技术因素的影响&1.年龄 4岁以下多相电位多见:时程随年龄增大而延长,与其波幅无明显关系。2. 低温、缺氧 ①时程延长,温度改变1℃,时程改变10~30%;②波幅降低,温度降低1℃,电压减小2~5%;③多相电位可增加。3. 肌肉 不同肌肉其时程不同,胫前肌多相电位可达12%,面肌时程为四肢肌肉时程的1/2,其波幅也最低,而四肢肌较高。4. 疲劳 多相电位增加,时程缩短。5. 电极 双心针电极较同心针电极时程短;而同心针电极较表面电极更短。四、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肌电相1.单纯相 轻度用力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型。2. 混合相 中度用力收缩时, 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分集,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称混合相。3.干扰相 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神经元性疾病肌肉重收缩时,单个或几个运动单位电位高频发放,称高频单纯相。肌病时,肌肉明显无力,但出现密集的高频干扰相,亦称病理干扰相。异常肌电图―、插人电位异常表现为插人电位延长,系肌膜对机械刺激兴奋极度增高所致。(一)插人电位可由正锐波、纤颤电位、束颤电位、肌强直电位、正常运动单位及低电压短时程电位组成。(二)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见于肌纤维严重萎缩,被结缔组织及脂肪代替所致。(三)肌强直电位针极插人或挪动时的瞬间所猝发的高频放电,其波幅和频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扬声器上可闻及轰炸机俯冲或摩托车发动机样特征性的声音。(四)肌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猝发的一系列高频电位波形和频率未见递增递减,而是电位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或呈节律出现。移动针电极时可诱发;呈节律出现时,可见该组电位波幅递增或递减,扬声器上出现蛙鸣的“咕咕”声。二、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出现各种自发电位(―)纤颤电位为失神经单个肌纤维“自发性”活动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波形为单相或双相,少数三相,双相多见。起始常为正相,随后继以负相。电压一般为25~300 μV,也有1000μV者;频率2~30Hz/s;时限0.5~2ms,偶见5ms。扬声器上出现不规则的嗒嗒声,如雨点落在橡皮地上的音响,电位密度增多时,似稀饭开锅之“卜卜”声。一般在肌肉失神经支配15~21天“自发”地出现。(二)正相电位(正锐波)为一起始较快,紧随一较慢的逐渐衰减的负后波呈v字形。时限为10~20ms,电压50~2000μ V。一般在神经损伤后5天出现。扬声器上出现粗钝的“砰砰”声。(三)束颤电位系一自发的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宽、电压高,此为单个或多个运动单位所属肌纤维兴奋后自发性收缩,临床上肉眼可见肌束颤动。1.单纯束颤电位 波形在四相以下,时限在2~10ms,电压100~2000μ V。一般认为属良性束颤,常为神经肌肉系统有生理变异,如低血钙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所引起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仅有束颤电位不能诊断有失神经性病变。2.复合束颤电位 波形在五相以上,时限为5~20ms,电压一般为100~500μ V。有时可高达4rnv。为病理性,常因慢性前角细胞病变所致,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受刺激所引起。因此常与纤颤电位等失神经电位同时出现。(四)运动单位电位的异常系正常的动作电位在肌肉松弛状态时呈自发性地爆发。有时一簇簇地呈类似束颤电位的形式.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痉挛性瘫痪、神经干被压及面肌痉挛等。五、群放电位是指自发电位的一种,呈节律性、阵发性放电,常见于不同的病理过程如震颤、阵挛搐搦等。频率为4-11Hz,时程为50~100ms,振幅3mv以下。波型多样,由正常的动作电位或多相电位组成。群放电位的时间间隔,多数较规律,但亦有不规律者。三、随意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多相电位动作电位波形在5相以上(包括5相在内)称多相电位。正常肌肉收缩时,多相电位一般不超过总动作电位数的4%,超过15%以上者为异常。1. 群多相电位 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的时程与正常的双相或三相波的棘波时程相同,即在3ms以上,波形呈锯齿状,位相在5~10相,扬声器上出现粗钝之辗辗声,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或陈旧性神经损伤疾患。2. 短棘波多相电位 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时程较短,多在3ms以内,呈刺状起伏似毛刷样,多在10相以上,波幅不等常低于300--500 μV,扬声器上出现磨钝声或玩具机枪声。多见于肌源性疾病、神经变性或神经再生时。在急性神经病变时,多相电位是最早出现的异常电位,得病后在24h以内即可产生,而正锐波都要在5天后才出现,纤颤电位要在2~3周后才有。机理:神经受损时或神经功能在恢复过程中,神经纤维束中各纤维的损害或恢复的程度不一,因而使同一运动单位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与引起肌纤维收缩的时间先后不一,使各肌纤维不能同时活动而使动作电位呈现多相。意义:1. 单纯多相电位的增多,并不能确定所检肌肉病变是由于失神经性损害或原发肌病所引起。2.多相电位增多.伴有各种失神经电位,说明有失神经性损害。3. 如果多相电位有中等数量以上的增加,伴有少量纤颤电位,并局限于某一肌群,表明有轻度失神经性损害。4. 如果多相电位数量很少,而有大量失神经电位,表明有严重失神经性埙害。5.如果仅有较少量中度多相电位(位相在10相以内),而有很多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又无明显的失神经电位,可能并非真正有神经损害而仅为神经肌肉系统的疲劳或抑制,也可能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征象。6.如果有多相电位增多而无神经电位出现,肌肉作最大收缩时又呈现干扰相,则可能是原发性肌病。(二)巨大电位在肌肉随意收缩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大的动作电位,称巨大电位。这种电位频率一般为1~10Hz/s,时程5~30ms,振幅在4mv以上,最高可达25mv。一个巨大电位可相当于50个正常运动单位电位。1. 同步电位 正常肌肉在持续性收缩时各个运动单位是交替活动,就出现互相干扰的非同步性放电;在脊髓前角细胞病损时,使细胞膜丢失了绝缘性,该前角细胞的兴奋常波及邻近细胞, 或者由于病损的前角细胞与邻近正常的细胞组成了侧支联系, 使两个运动单位同时收缩;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末梢神经支在病损后形成大量侧支,支配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使两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发生了联系,此时非同步性放电即变成同步性放电,而使得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形成巨大电位。这种巨大电位称同步电位。凡波形呈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巨大电位,是完全性的同步电位。凡呈多相波形的巨大多相电位,是不完全性同步电位。机理:一般认为在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时,小的前角细胞首先变性、消失,残留的大前角细胞则支配了原来小前角细胞所支配的肌纤维,因而使神经支配比率增大。并且由于残剩的前角细胞代偿作用而形成大的电位原,从而形成高振幅的巨大电位。此外,由于前角细胞变性破坏时,前角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因而使其他前角细胞间易于出现兴奋的同步性,亦是形成巨大电位的因素。主要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及脊髓灰质炎。2.再生电位 再生电位与同步电位习惯上均称巨大电位。往往在神经损伤后,特别是神经断裂再吻合后数月至1~2年,出现的巨大电位称再生电位。其波形可以是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再生电位的出现,常提示失神经性损害是陈旧性的。神经再生早期,肌肉在作随意收缩,或在针电极插人时,均可出现或诱发一时程短(1~5ms)、振幅低(10~15 μv)的多相电位,称新生电位或初发再生电位,其形态似小齿状在基线上起伏。新生电位的出现说明神经开始有再生现象。一般要在损伤后3个月左右,要比临床上可见的肌肉收缩早1~7个月。新生电位的产生,最初振幅小、电位多,以后随着神经的逐渐恢复,新生电位也逐渐增大、增多,位相则减少。这是因为神经恢复过程中肌纤维是一个一个地相继接受再生的神经纤维的缘故。机理:是因为再生的神经纤维支配了较多的肌纤维,从而使单个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多(亦即神经支配比率加大)的缘故。同步电位与再生电位都是巨大电位,可根据其出现的先后区别。同步电位在前角细胞病变后数日即可出现,而再生电位则要在神经损伤后数月才有。同步电位见于病变脊髓节段的所有支配肌肉,范围较广泛;而再生电位仅见于一定部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远端支配肌。(三)运动单位电位同步系指在一块肌肉横向间距1~1.5cm以上,两个针电极与肌纤维走向成直角的条件下,两个针同时录取运动单位电位时,两个电位同时出现。最好在肌肉收缩频率控制在3~12Hz/s时,作持续1~2min观察;正常肌肉可有20%的电位同步,在80%以上电位同步时为完全电位同步;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也见于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神经根疾病和陈旧性神经损伤,偶见于慢性多发性肌炎。(四)振幅渐增、渐减和低振幅运动单位1. 肌肉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增大,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脊髓前角灰质炎等。2. 肌肉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减小,见于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3. 随意收缩时出现一种低振幅运动单位电位, 频率为10--40Hz/s, 波形可呈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时程较短0.3~3ms。振幅为10~300mV。多见于原发性肌病患者。(五)肌肉最大收缩时异常表现1.单纯相 运动单位数量减少(相当于正常肌肉作轻度收缩时的动作电位),正常的轴突向周围发生侧支去支配失神经的肌纤维,使每个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数增多所致,见于神经元性病变。2. 病理干扰相 波形细碎密集, 波幅低,扬声器上出现碎裂的高音调,称病理干扰相。运动单位数量正常,但肌纤维变性坏死,使每个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减少而造成。见于肌原性病变。3.混合相 肌肉最大收缩时,出现较正常干扰相为弱的电活动形式,即基线上无静止区、但仍能区分出单个动作电位或减弱干扰相.此种状态相当于正常肌肉作中等程度随意收缩时的动作电位。4.无随意运动 完全瘫痪的肌肉,使之随意用力,并无任何动作电位出现,肌电图上电静息状态,称无随意运动,也称为病理性电静息。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病变及癔病性瘫痪。(六)神经支配的异常健康人当某一肌肉作随意收缩时,其拮抗肌出现松弛,并无肌电活动。但在某些神经瘫痪的病人,当瘫痪肌活动时,原来的拮抗肌亦出现肌电活动,这是神经支配的异常,亦即出现了双重支配。提示瘫痪肌肉呈严重的、或完全性失神经性损害。四、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l. 运动传导速度异常 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或潜伏期延长。一般以传导速度低于两个标准差,则显示减慢;潜伏期常能单独反映神经的传导功能。如正中神经腕―外展拇短肌潜伏期超过4.5~5ms时则显示延长,提示该段神经受损;臂丛神经疾病时,刺激Erb氏点在近端肌肉和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记录诱发电位时,常可根据潜伏期的改变单独作出诊断,不一定伴有传导速度的减慢。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 表现为感觉电位消失、波幅的降低、潜伏期延长、以及传导速度减慢。但要注意排除技术因素。Norris(1983)将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分为:1.较正常低3m/s者为轻度延迟。2.低10~30m/s者为中度延迟。3.传导速度在10m/s以下为严重延迟。(二)临床意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的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肌电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疾患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的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的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的。(―)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的肌电图1. 放松时 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2. 随意收缩时 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3. 传导速度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4.反射肌电图 病变的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的脊髓分节的反射均正常。5. 异常肌电位的分布特点 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二)神经根压迫症的肌电图1. 放松时 病变神经根所支配的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的。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的机会要少。2.随意收缩时 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神经根后支支配的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3. 传导速度 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即使有明显的肌肉萎缩时也是如此。(三)神经丛病变的肌电图颈丛由C1~C4脊神经前支组成。颈丛病变在临床上少见,肌电的诊断意义也不大。臂丛由C5~C8和T1~T2的脊神经前支所组成,臂丛损伤较常见。腰丛由L1~L4和T12前支组成,它主要发出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骶丛由L4~L5及S1~S2的前支组成,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肌电图表现(1)肌松弛状态:可有自发性及诱发性失神经电位.呈丛性分布。(2)肌收缩时:按丛性分布.多相电位增多、时限宽、波幅降低,还可出现初发再生电位和再生电位,最大收缩时放电频率减少、呈混合相或单纯相。严重者亦可无随意活动.(3)诱发肌电图和功能试验:传导速度均正常。肌内的反射活动常降低或消失。(四)脊神经病变的肌电图1.脊神经损伤肌电图表现(1)肌松弛状态:被损神经所支配的肌内出现自发性或诱发性失神经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2)肌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常为短棘波多相电位,动作电位平均时程延长,但亦可正常。有的可出现初发再生电位,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动作电位平均振幅正常或降低,严重者无随意活动。(3)诱发肌电图:运动传导降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减慢,M波阈值升高,潜伏期延长,呈多相或缓慢上升型波形,振幅降低.时程增宽。(4)异常肌电图按周围神经支配区分布、通过多块肌肉检查,可对周围神经损害的损伤范围和平面作出定位诊断。并可根据肌电图变化来判断周围神经损害后的恢复情况。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系由感染、感染后**反应等所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常呈对称性肢体运动、感觉与植物神经障碍症状,这类病的病变主要在脊神经的前、后根及周围神经的近体端。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迟缓性瘫痪及感觉障碍,脑脊液可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表现:(1)肌松弛状态:发病3~4周后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失神经电位,亦可不出现。(2)肌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平均时程正常或延长,平均振幅低,亦可正常。最大收缩时.常呈单纯相或混合相,严重时可无随意活动。(3)诱发肌电图:不论在急性期或慢性期.MCV与SCV均有明显的降低。3. 遗传性周围神经疾患 本病常见类型是腓骨肌萎缩症。临床表现为下肢远端肌肉的进行性萎缩,一般不超过股部下1/3,有“仙鹤腿”之称,严重时可波及上肢远端肌肉,但不会超过肘关节。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对称性的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最易侵犯腓总神经。肌电图表现(1)肢体远端肌,特别是下肢的胫骨前肌及腓骨肌改变明显。(2)肌电图上表现为神经元性损害。纤颤电位出现率较高,个别可有正锐波。随意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少数可出现巨大电位及同步电位。最大收缩时大多呈单纯相或混合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常有显著减慢。4.面神经麻痹 常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炎症或肿瘤等原因造成面神经周围性麻痹。肌电图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其预后。病损后3周作肌电图检查。①肌松弛状态:无任何自发电位,收缩时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显示预后性.常在一周内恢复。②肌松弛状态:出现少数纤颤电位,收缩时出现运动单位电位,预后尚佳,常在1~2月内恢复。③肌松弛时出现密集之纤颤电位.收缩时不出现运动单位电位,预后较差,常需3个月以上恢复。④肌松弛时出现纤颤电位,持续3个月以上不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恢复时间更长,恢复程度更差。面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判定损伤程度和推测预后更为重要。病后两周无诱发电位,提示完全去神经,损伤严重,恢复希望小。可见诱发电位,而潜伏期正常,提示神经失用。如潜伏期延长提示部分去神经支配,预后尚佳。5.糖尿病性神经炎:糖尿病常合并有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其发生率为43~96%,以下肢双侧对称性神经炎为多。肌电图改变:放松时可出现纤颤电位,轻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加,重收缩时呈干扰相。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均可改变。二、肌源性疾病的肌电诊断系由各种不同原因如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再生、间质的改变、肌纤维的萎缩与肥大或运动终板的改变,引起一组肌肉的疾患。它们共同表现多为近端肌肉对称性的萎缩、无力、且逐渐加重。肌电图上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电压、位相、频率的改变。(一)肌电图表现l. 运动单位改变(1)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缩短。多在5ms以下,病损严重时可缩短到3ms以下,似纤颤电位,系残留的少数肌纤维收缩时产生的电活动,与纤颤电位区别只是前者为自发电位。(2)运动单位电压下降: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是由单位面积内肌纤维的数量和密度决定的,肌原性疾病时,肌纤维数量减少,密度下降,电激动时电压总和也就降低。2.多相电位增加肌病时多相电位显著增加,可达正常的3倍以上,有时被检肌几乎全部出现多相电位。时限短、波幅低、波间连接疏松,有肌病的短棘波多相电位为特征。3. 病理干扰相肌原性疾病时,其波形为①频率高可达800Hz/s(正常肌肉在400Hz/s下);②电压低,常低于500μⅤ;③连续扫描记录时电位纤细,基线沉墨;④扬声器上出现琐碎爆裂声如炒豆声音。4.自发电位肌原性损害时,一般不出现自发电位。但部分患肌可出现肌强直电位和肌强直样电位、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少数出现束颤电位。5.运动单位范围缩小肌原性疾患时,运动单位范围可减少至正常的40%,其原因是肌纤维数量减少丧失了大的运动单位的结果。如使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查时,在某一部位出现了密集的运动单位电位,针极稍移动时,则电位消失,由此可间接说明运动单位范围的减少。6. 神经传导速度肌原性疾病时,病变不波及到神经干,传导速度保持正常。但在肌纤维严重损害完全纤维化时,刺激神经不能引出肌肉的诱发电位,有些病例,可见远端潜伏期延长。(二)常见肌病肌电图1. 肌营养不良症 系为肌肉慢性、原发性、进行性、具有家族和遗传倾向。临床特征为①假性肥大型:多在幼儿时发病,面肩肱型及肢带型则在青年期发病;②近躯干端肌有肌无力和肌萎缩,远端肌多正常;③假性肥大型的腓肠肌、臀肌、前臂肌或咀嚼肌常发生假性肥大;①愚者可有翼状肩胛、鸭行步态(腹部向前突,下肢摇摆状);⑤若骨盆带肌受累则病人在蹲下起立时,需用双手扶膝,才能逐渐站立;⑥感觉正常;⑦血清各种肌酶增高,尿中肌酸增加肌酐减少。肌电图表现(1)肌松弛状态:偶可有自发纤颤电位,插人电位一般减弱。(2)肌轻度收缩时:多相电位明显增多,主要是短棘波多相电位。常出现许多低振幅动作电位(肌病性电位)。平均时限缩短,振幅降低,声音杂碎。(3)最大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振幅较低,假性肥大型,振幅或正常,甚或稍高。如果肌肉萎缩严重,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也会减少,呈单纯相。(4)神经传导速度正常。2.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 肌松弛时,多有纤颤电位和正锐波,电刺激时,可诱发出肌强直样电位.或诱发出高频、短时限、由多相电位组成的每秒10--150次的串脉冲,可突然停止。时限缩短(50―60%),多相电位增多达60~80%,用力收缩时为干扰型或混合型,低电压(500μV以下)。3. 肌强直 系指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的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先天性机强直,肌营养不良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奇异性肌强直和后天性舰强直。肌电图表现(l)肌松弛状态:针电极插人、移动电极、叩击肌腹、机械刺激肌肉均可诱发高频、干扰型放电,可达150Hz/s,电压也随之增减而增减,扬声器并伴有飞机俯冲轰击音或哨音,有时也可出现自发性动作电位。(2)肌轻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时限缩短平均振幅正常。最大收缩时呈干扰相,收缩停止后有后放电现象,常持续数秒钟才停止。4. 周期性麻痹 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家族性疾病,与血浓度有密切关系。肌电图表现(1)肌松弛状态:电静息。发病时插人电位可以消失。(2)肌轻收缩时:完全瘫痪时,无随意运动。不完全性瘫痪时,动作电位数量明显减少,平均时限缩短,振幅降低。发作消失,血钾正常,动作电位即恢复正常。三、神经肌肉接头疾患的肌电图1. 重症肌无力的肌电图(1)放松时:为电静息,(2)随意收缩时:一般为正常动作电位,时限和电压无显著改变。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呈干扰相,但易疲劳,持续收缩时,在30s内,出现动作电位进行性降低(逆减现象),数量减少。注射新斯的明后,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又复增加,电压增高。但在严重病损,肌肉萎缩时其肌电图所见与肌原性疾病相似。(3)神经传导速度正常。(4)神经重复电刺激:重症肌无力时,对重复刺激的反应随个体及病损程度而异。有的患者低频刺激时,即可出现电压下降;有的在低频刺激时诱发电位电压不变,大于50Hz/s的刺激频率时.出现波幅下降,或在低频刺激后紧接以50Hz/s频率刺激,则迅速出现电压下降。也有的低频刺激电压下降,高频刺激电压增加。2. 肌无力综合征的肌电图(1)病损累及神经时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2)病损累及肌肉时.肌电图出现肌原性损害的特(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4)重复电刺激:低频刺激时诱发电位的电压低,高频刺激时,诱发电位电压逐渐增加。对新斯的明的反应不佳。肌电图的诊断标淮一、正常肌电图1.插入电位正常。2. 肌松弛状态 电静息3. 轻收缩时 为正常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多相电位少于总动作电位的10%;动作电位平均时限一般5―15ms;同一肌肉不同点动作电位同步率低于30%。4. 最大收缩时:呈干扰相;动作电位平均振幅300--4000μV.二、完全失神经性损害肌电图1. 插入电位延长2.舰松弛状态 有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失神经电位,也可为电静息。3.轻收缩时(包括轻收缩及最大收缩)无随意活动。三、部分失神经性损害肌电图l. 插入电位延长。2. 肌松弛状态 有失神经电位,亦可电静息。3. 轻收缩时 多相电位增多,超过总动作电位数的10%;动作电位平均时程正常或延长超过15ms.4.最大收缩时 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动作电位平均振幅可以降低,正常或增高。四、前角性损害肌电图1. 有部分失神经性损害肌电图表现。2.轻收缩时 出现巨大电位;电位同步率超过30%3. 最大收缩时 动作电位平均振幅增高,超过4000μv,多为高率单纯相。五、肌原性损害肌电图1.插入电位正常。2. 肌松弛状态 多为电静息.偶见纤颤电位。3. 轻收缩时 多相电位增多,常以短棘波多相电位为主.振幅低,时限短于6ms。4. 最大收缩时 动作电位平均振幅低于300μ V;呈干扰相。六、混合性损害肌电图1. 同一病人检查不同肌肉呈现不同改变,有的呈前角性损害或部分失神经损害,有的呈肌原性损害。2. 同一病人的同一块肌肉里,有前角性损害或失神经损害,同时也有肌原性损害特征。这种好东东还不赶紧――顶!顶!这几天正为这个问题伤脑筋呢真是太好了,让人感动!这个在台湾是康复科和神内的吃饭家伙在台湾只有医生能做,我都没机会学到,我现在在内地快要临床医学毕业,不过先没有医师执照,我很想学有什么途径?自费也行?就这样没下文?谢谢楼主,顶一下!这么熟悉呢,网上转过来的吧!真的很感谢,谢谢分享。好东西,谢谢分享在康复和神经科领域确实有关肌电图的内容比较少,但是我觉得肌电图尤其是表面肌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查,而且目前利用肌电图的分析指标主要是应用时域方面的指标,对于频域方面很少应用于临床,在下认为肌电图频域指标比较稳定而且受到的噪音相对时域较少,应该研究一个定量的指标来对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可重复的可靠标准。机体是一个容积导体,神经电生理是机体一切功能的基础,就如一台世界级的机器,机器产生任何故障均会以电流、电压的变化首先表现出来。等有时间我会上来和大家交流学习的。真是太好了,感谢楼主的慷慨分享!真是不错。想请教一个问题:我院最近有一纠纷;一患者在肌肉注射后自称坐骨神经损伤,目前已经5个月了,自称无好转(一直在我院住院治疗)要求赔偿20万,还要先拿5万治病(疯了)。这5个月一直口服弥可保,三周和8周时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在一家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做的),3个月和4个月时肌电图无异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在另外一家面临倒闭的小医院做的。报告报的。数值和前两次相差不大,甚至腓深的速度比以前的还大)。临床客观检查不符合。请问这种情况的肌电图的改变应该怎样。因为我们怀疑后两次的肌电图真实性。我们基层医院对肌电图的研究又不是很透。请楼主赐教真是不错。想请教一个问题:我院最近有一纠纷;一患者在肌肉注射后自称坐骨神经损伤,目前已经5个月了,自称无好转(一直在我院住院治疗)要求赔偿20万,还要先拿5万治病(疯了)。这5个月一直口服弥可保,三周和8周时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在一家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做的),3个月和4个月时肌电图无异常,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在另外一家面临倒闭的小医院做的。报告报的。数值和前两次相差不大,甚至腓深的速度比以前的还大)。临床客观检查不符合。请问这种情况的肌电图的改变应该怎样。因为我们怀疑后两次的肌电图真实性。我们基层医院对肌电图的研究又不是很透。请楼主赐教hao 顶加分么 应该 顶!!!!!!!!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损伤并四支不全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