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堕落原因有两点,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孔子中庸之道理论基础圈圈理论。

会员:fqezzqs&&等级:&&点击:&&<font color="#15-7-18
中山市桂山中学& 丘警通六、本大题1小题,66分(作文60分,书写6分)。20、作文(66分)  我与朋友一起到海边游玩,花50元钱买了两大袋漂亮的贝壳,觉得十分合算。但很快就发现这两大袋贝壳成了压手的累赘。正头痛时,发现一位与我们一样手提两大袋贝壳的老太太正蹲下身来,用双手在挖一个沙坑,然后把两袋贝壳放进坑里。朋友忍不住逗她:“阿姨,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藏宝物,不怕被人偷走吗?”老太太一边往坑里填沙一边快活地说:“待会儿我走了你们就来偷吧!”朋友对我说:“要不,咱们也这样吧?”我摇摇头说:“跟那个坑比起来,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手。”就这样我们一直拎着这两大袋压手的“宝贝”在海边戏水。说实在的,获得“宝贝”的喜悦渐渐被守卫“宝贝”的辛苦消磨殆尽。  回程路上,走到老太太的藏宝之地,我和朋友不由得停下脚步。趁人不注意时,我将手中的长柄伞猛地往下一戳,“嚓”的一声是金属碰到贝壳的声音!“还在!”我和朋友异口同声地喊出来。望着手中沉甸甸的“宝贝”,我忽然明白了很多……&&&&&&&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审题指导:1.信任危机让人累  材料中“我”说:“跟那个坑比起来,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手。”正是因为缺乏对别人良知与道德的信任,“我”才坚决不学老太太的做法,而让“宝贝”变成了自己的累赘,更让获得“宝贝”的快乐变成一种“累”。2.舍得之间明得失  材料中的“我”因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宝贝”,只好拎着压手的“宝贝”在海边戏水,可以想见戏水的乐趣自然无法畅快享有。如果“我”索性将“宝贝”舍弃一边,尽情戏水,与大海亲密接触,海边之行将会更充实。“舍”是为了另一种“得”,而一味在意“得”,却有更大的“失”。3.真正的拥有  材料中的“我”对于“拥有”的理解是狭隘局限的。“我”只认定抓在手里的才算是拥有。其实,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真正的拥有应该是精神上的收获。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既有获得美丽贝壳的快乐,又有戏游海水的体验之乐。4.善意的视角  材料中的“老太太”虽然属于从属地位,却颇具亮点。首先掩埋“宝物”时坦坦荡荡,不避众人,再者面对调侃,豁达洒脱。“待会儿我走了你们就来偷吧!”玩笑之语,透露出一种善意与豁达的处世态度。&5.学会判断  这则材料中的“朋友”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代表了一种众人心理。这种人缺乏自我判断力,容易从众。看到老太太的做法,他觉得可以效仿。当“我”表明立场后,他也顺应跟随。没有自主判断的人最终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作文讲评的时候联系社会实际,重点谈了“信任危机”这个话题。&导读:专家一辟谣大家就发笑、老人当街跌倒无人敢上前救助、灾难时期网友对捐款倡议说“捐你妹”、一有风吹草动群众就开始抢粮抢盐……这些能说明我们愚昧而冷漠吗?不,其实我们正在遭遇信任危机。&重点聚焦:我们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持怀疑态度:专家辟谣基本等同于证实消息、老人当街跌倒无人敢上前搀扶、事故调查背后仿佛总有不能说的秘密、对乳制品质量的不信任甚至催生了洋奶粉代购行业……由于“逢事必疑”,我们或许规避了许多风险,但也丧失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人说这是一个“我不信”的时代,可我们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境遇?&我们应该相信谁?&#8226;事件一:哈尔滨大桥垮塌,责任单位很神秘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匝道断裂,造成三人死亡五人受伤。但责任方是谁一直没有明确,以致网络传言“建设指挥部已解散,找不到责任单位”。27日下午,哈尔滨通报了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三家单位均自称“严格按规范操作”。&#8226;事件二:教授炮轰北大院长行为不端前北大教授邹恒甫近日在微博称,北大有院长行为不端。邹教授炮轰后便“隐身”,不再提供证据。北大则立刻责成学校纪委监察部门进行调查,并举行媒体通气会发布调查结果,同时穷追猛打,多次喊话请邹协助核实情况。网友表示:“这样应对危机就对了。”&事件三:蒙牛被篡改牛奶生产日期&8月20日,浙江省工商局通报,蒙牛3000箱临期奶被篡改生产日期二次销售。蒙牛公司表示,“此事系公司浙江省义乌市经理王孙富伙同社会人士所为”,蒙牛“目前正全面配合当地工商、公安机关调查此案”,并承诺将无条件回收更换涉案牛奶&&#8226;事件四:刘翔伤退,央视早有准备&伦敦奥运上刘翔负伤,单脚跳着离场,再次上演了英雄悲情一幕,央视杨健哽咽的解说也令人无比动容。但刘翔脚伤严重央视早已知道,做了四套解说预案。有媒体在报导这件事时说:“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只有观众在傻等奇迹”&&#8226;北京大水募捐,数万网友回复“捐你妹”&北京“7?21”暴雨后,北京市民政局微博发布信息,倡议大家捐款,不过网友表示不信任,回复了数万条“捐你妹”。在其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赵白鸽表示自己不懂“捐你妹”是啥意思,但老百姓的任何情绪,都是红会改进工作的重要动力。&事件五:老人摔倒无人扶,老外目睹后哭骂&#8226;&8月10日,一名老人在上海淮海西路摔倒,头磕破血流不止,周围群众拨打了急救电话,但无人敢上前搀扶。一名外国女士经过后,见到老人惨状痛哭,大骂围观者冷漠,并掏出现金表示愿意支付医药费。随后到场的民警再次呼叫120,老人被送往医院。&“逢事必疑”: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陌生人不可靠,商人不可靠,媒体不可靠,慈善不可靠,组织也不靠谱。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社会系统,我们都保持怀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9654;传统社会做事讲究“找熟人,跑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信任。这时的信任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交往双方彼此心知肚明。现代社会更需要应对陌生人,熟人信任规则因此失效。&#9654;法律是现代社会信任的基础,但如果立法过程中有本位主义思想而立法不公正,或者执法过程中出现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就会丧失法律的权威,导致信任基础出现真空。&#9654;由于破窗效应,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诱导,缺乏诚信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人不遵守规范,结果是失信问题恶性循环。&警惕!信任危机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在信任缺乏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受害者。&#9654;一个企业失信便使整个乳制品行业声誉受损,一个郭美美事件就能够重创慈善事业百年积累的信誉,个别官员的不当言行会降低群众对整个组织的信任。建立信任不容易,遭到怀疑之后重建信任就更难了。&#9654;信任是我们对他人善意的一种期待。信任他人才能实现有效交往,但是也代表着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交付他人,决定与结果之间的时间差,使信任具有一定风险。我们处处设防,或许减少了一些损失,却降低了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阅读材料: 守住底线:当前社会信任危机与应对&&&&& &&&&&&&信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之一。然而如今,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上弥漫着一股不信任的情绪,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政府与群众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政府、学界甚至是普通民众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给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温家宝总理也借由食品安全问题发出了感慨: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社会底线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词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严重的社会病”[1],这绝不是杞人忧天。信任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让人们苦不堪言,如何消除信任危机、重建良好的信任关系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课题。&&& 一、当前社会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1、体制性信任危机体制性信任危机就是因为体制自身落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者体制改革失败而引起的人民对体制的不信任,包括对教育、医疗、行政、司法等等体制改革的不信任。体制性信任危机是在当前社会大转型背景下产生的,原有的政府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力图改变,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再加上各种体制机制目前尚不完善,有些存在种种弊端,更是加剧了人们的不信任情绪,整个社会中都弥漫着对政府现有体制的不信任。&&& 2、阶层性信任危机&&& 阶层性信任危机是指受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分配等制度发展滞后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收入分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加剧,导致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据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估计已经达到了0.5,城乡差距也约为3.3倍。[2]中国社会虽然消灭了阶级,阶层却仍然存在。应该说,只要还有社会分工,社会阶层就会一直存在。邓小平提出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理想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但是由于国家推行的市场化改革过于重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导致社会资源、公共产品逐渐被特权阶层所垄断,而普通大众却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普通大众的不公正感以及被剥夺感就也越来越强烈,“仇富心理”、“仇官心理”就是阶层信任危机的一个典型表现。农民工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城市中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保障,甚至受到各种歧视,容易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这又加剧了城里人对农民工的不信任,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可以说,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相互不信任甚至敌视,高收入的阶层与低收入贫困阶层由于相互不信任而产生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积累着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3、失范性信任危机&&& 失范(anomie),亦称脱序,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存在状态(混乱、缺乏),是“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3]朱力认为社会失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4]顾名思义,所谓失范性信任危机就是指由于组织、个人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而产生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导致人们对公共组织、群体及个人的不信任。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组织失范性信任危机,是指公共权力的行使及监督不规范,组织行为以及个人行为不公正所引发的民众对于公共权力的不信任,懒政怠政、渎职失责、权钱交易、两面行政等都容易导致信任危机;二是社会组织失范性信任危机,是指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因过于重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从而导致民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三是个人行为的失范也会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个人不加甄别的传播谣言、小道消息,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再加上政府应对不力、不及时,也会加重民众的不信任心理。 &&& 4、逐利性信任危机&&& 逐利性信任危机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或者组织为追求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导致行为主体之间互不信任。在社会转型改革以及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面前发生了扭曲,对物质有着无限的贪欲,唯利是图,并且逐渐把追求钱财、物质当成衡量个人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现象已经像病毒一样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不良商贩、企业为了获取利润,不不惜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甚至一些知名的正规的企业和机构也出现了这种行为,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给人们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导致人们对这些市场主体的信任危机。&&& 5、地缘性信任危机&&& 地缘性信任危机是指受历史因素、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特定地区的人形成了刻板印象从而持有的歧视或不信任态度。最为典型的是对与河南人和新疆人的不信任。地缘性信任危机无处不在,网络上但凡是个涉及地域歧视的帖子,河南人几乎每次都是躺着也中枪。有一家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明确表示,河南人不要,因为以往找来的那些河南人大都没有责任心,爱占小便宜,不服从领导。深圳有家公司招聘公告中也明确提出“河南籍已招满”。对新疆人也一样,一提到新疆人,人们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小偷、强买强卖。而另一种是北京人、上海人由于身处权力和财富中心的区位优势,天然具有一种优越感,对外地人有一种不信任和排斥的心理,这都是地缘性信任危机的表现。&&& 6、差序性信任危机&&& 差序信任危机来源于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5]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家文化”深深影响着国人,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信任关系圈中离自己较近的哪些人,亲戚、邻里、朋友等,而不太信任离自己关系较远的人。然而近年来,这种差序信任也遭到了挑战,最为典型的是“杀熟”现象的泛滥,像传销、民间借贷等行为往往是通过周围的亲戚朋友、熟人来进行的,这就让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承载了巨大的风险,也经常发生亲朋反目的事情,差序信任的基础被破坏了,或者说现在变成了一种“理性化差序格局”,以利益大小来决定亲疏。然而同时人们对于陌生人始终保持着警惕的心理,所以导致社会信任程度的大大降低。&&& 二、当前社会信任危机的影响&&& 1、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正如十九世纪的诗人和作家爱默生说过的那样:“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是非常昂贵的(Our distrust is very expensive)。”[6]信任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简化功能,信任能够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简化,让人们不再为了判断交往对象行为的合理性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瞬息万变,社会成员及其行为都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无法确知对方的行为是否可信,如果没有相互信任的话,就要首先去判断其行为,这就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如今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人们已经从熟人社会进入到了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从“家庭人”变成了“社会人”,人际交往也早已突破了“差序格局”的那一个个圈圈,可以说,现代公共生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跟陌生人的频繁交往。然而人们的思维却还没有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对陌生人的防范、戒备心理仍然很重。与美国社会相比,我们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美国人上街,满眼看到的都是预设的“好人”(信任),然后才根据其行为划分出坏人;而中国人上街,满眼看到的都是预设的“坏人”(防范),然后再煞费苦心的去辨别出“好人”,所以中国人是一种“性本恶”的思维。当然社会交往的理想状态是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静态和谐转变成为“人与人之间(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动态和谐。&&& 同样,市场经济对信任也有着内在的需求,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契约经济,要想有序运行,就必须建立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否则的话,再好的契约也是一张废纸,企业会因为信任危机降低投资意愿,银行会因为信任危机而出现“惜贷”现象,民众则因为信任危机导致消费愿望的降低,这些都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损害社会秩序,增加社会冲突&&&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一书中指出:“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7]信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会秩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秩序有三种赖以形成的力量:强制、习俗与互惠[8],这三种力量都与信任密不可分:处于对权力及法律的信任,从而可以使强制统治得以实现;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品德成为习俗的重要成分,而且习俗也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社会压力,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塑造人们的人格;互惠合作行为也需要信任来确保双方的信心,能够顺利进行。而如果在社会信任缺失的情况下,以上论述将统统不能成立,社会秩序也必然无法保障。&&& 社会信任的缺失,加剧了社会冲突现象。信任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社会就像是一部机器,如果缺少了润滑,那各个部件就会相互摩擦,无法正常运转,最终会损坏机器。同样,如果没有信任的润滑作用,那社会成员、部门之间就会产生摩擦甚至冲突。纵观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冲突呈井喷之势,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相互缺乏信任,而这种不信任长期积累,最终导致以各种极端形式爆发出来。 &&& 3、污染社会空气,导致社会道德缺失&&& 信任危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价值心理和交往态度,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扩散性。我们都知道,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因素,道德对人们的行为有调节和约束的作用,然而,社会的道德与信任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如果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非常高,那么合作与互惠的意识也就非常强烈,这样人们的关系也就比较和谐,从而使道德观念能够深入人们内心,社会风气也就比较纯净。而如果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甚至是对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信任,那么人也就丧失了维系行为正确性的规范和准则,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都会发生扭曲,而且现代公共生活充满了“一次性博弈”,如果没有相互信任,那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行为也会层出不穷。&&& 对个体来说,信任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安全感,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中,人能够养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可以说“信任是一种本能需要”,[9]而社会信任缺乏会给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处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中,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妨碍人格的发展,导致人格的异化,让人们活在一个充满猜疑、焦虑的环境中,这就会增加社会风险。&& 4、损害政府合法性,危害民主政治发展&& 这里主要是指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政府公信力是维系公权力运作和政治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任何政府要有存在的合法性,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公信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公信力问题其实就是合法性问题,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就是民众对政府信任与否的问题。[10]然而,如今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也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部分政府部门责任意识淡化、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滋生、暴力执法、暗箱操作等行为,导致民众对于政府公权力、公信力的质疑和不信任。而如果政府公信力缺失,那么民众民主政治权力也往往得不到保障,那么民众表达诉求、维护利益就会采取一些激烈的、暴力的手段,会导致人民与政府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影响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官员习惯性否定,认为上访民众是刁民、暴民,专门来闹事;而民众则习惯性质疑,总认为无官不贪,普遍不信任政府,认为政府工作不透明、不合理、不到位,所以在需要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往往不寻求政府公权力救济,而是自己解决,要么暴力手段,要么托关系找门路,这些都影响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5、降低社会质量,破坏社会团结&&& “社会质量”理论是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随即传入中国。该理论的主旨是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要关注社会体系的运行状况,关注社会体系运行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11]可以说,该理论与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工具,和建设成效的衡量指标。在社会质量理论中,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同时,社会信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形的社会资本,对增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制度信任)都发生了危机,这就极大的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和谐,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任程度,也导致社会成员只顾自己利益,失去了对道德的遵从和对价值的认同,从而出现了老人跌倒没人扶,女孩车祸没人救这样的人间惨剧,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必将成为一盘散沙。&&& 三、守住底线:当前社会信任危机的应对&& “守住底线”是一句无奈的呐喊,面对当前愈演愈烈的社会道德沦丧、社会诚信缺失,整个社会的底线逐渐“失守”,我们也迎来了必须要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刻”。一般来说,底线伦理是道德结构的基础,如果社会底线遭到破坏,那整个社会道德也将消亡。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也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底线伦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崩溃。[12]底线实际上是最低的标准,但是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面对底线崩溃的残酷,但是更要守住各自的底线。&&& 1、个人的底线:道德、信仰、价值观&&& 1916年,梁启超在《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一文中写道:“盖四年以来,我国士大夫之道德,实已一落千丈,其良心之麻木者什人而七八。”[13]令人尴尬的是,近百年以后,我们又进入了历史的轮回:我们的道德再次到了崩溃边缘。从武汉老人摔倒无人敢上前扶一把,到台州女小偷被人扒光衣服裸游街头无人过问,到郑州一产妇手术室被麻醉后等不到医生婴儿胎死腹中,到佛山路人看到小女孩多次被汽车碾压倒在马路边无人上前救冶……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的人性呢?这一次又一次的事故让冷漠在社会中扩散开来,形成了“审恶疲劳症”。其实深究道德底线失落的历史原因,当属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国人的道德素质并没有在这一次次的运动中得到提高,反而变得更加脆弱,各种道德崩坏的事实赤裸裸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当市场经济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心理上、道德上还没有做好迎接物质、金钱冲击的准备,所以导致社会道德底线的每况愈下。&&& 所以说,要想重建社会信任,首要的就是要让每个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人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行为也会影响到社会。每个人都要让道德诚信观念切实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把道德诚信内化到人的意识里、内化到骨子里,培养一种诚信至上的意识和公德。在现在这个时代,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没法一蹴而就解决一个大问题、改善一个大环境,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以及周围的小环境,对周围的事情多关注一些,从自己做起。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是会慢慢改变的,所以每个人都能受住自己的道德底线的话,那整个社会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个声音:如今的中国人没有了信仰。所谓信仰就是我们心中信奉并尊崇某种精神,并愿意为这种精神而献身。当前社会上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跟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不无关系,现在国人的信仰更多的依附在物质和金钱上,以个人功利为目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钱本来不应该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然而在扭曲的现实面前,人们的价值观也扭曲了,物质已经成为行为的目的本身,只贪图物质、肉欲的享受,精神空虚,只剩了行尸走肉般的空壳。而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心,俗语讲“离地三尺有神明”,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如果没了信仰,没了这种对人性、对刑律、对因果报应、对未来的敬畏,人就没了顾忌,人的那种以自私为本性的邪恶就会暴露无遗,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敢干,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怪象便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信仰和价值观上,扭转社会风气,要更加注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和学习。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很多的道德观念至今都不过时,所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让人们找到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让人们找到精神信仰和方向,不至于变成没有根基的浮萍和精神漂泊者。如果每个人都能恪守道德的底线,那整个社会也不会再因急功近利而躁动,社会风气也会自然而然的好转。&&& 2、政府的底线:法治、清廉、公正&&& 政府是社会成员中最具有权威性的组织,也是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整个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规制和引导作用。所以政府诚信不仅是社会诚信的基础,而且是社会诚信的圭臬。民以吏为师,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如果政府不讲诚信,必然会引起个人、社会的效仿,引发社会信任缺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那社会也就不可能长治久安。政府诚信一旦丧失,由此给社会信用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作为社会信任体系之首的政府,必须要牢牢把控住自己的底线,首先就是要完善法制,实现法治,尤其是在如今道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约束作用的时候,更需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我国的立法工作进展很大,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法规制度尚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法规制度难以落实,使之成为一纸空文。法规已经很多,但是法律法规的权威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所以就导致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也让民众对于法规制度存在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西方的实践已经证明,法律制度越是完善有效,就越能震慑不守信的行为,社会的信任程度就会越高,所以对我们来讲,加强法制的建设就成了当下中国重构社会信任的最有效的制度路径。一个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作为社会公权力的行使机构,党的政府必须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履行对社会的承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信任的走向。&&& 消极腐败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所以要构建一个诚信的政府,必须要有能力约束权力和治理腐败,能够打造一个清明廉洁的环境,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的违法行为和官员的腐败肯定会直接影响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也会诱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所以说党和政府一定要做好廉政工作,党员干部的作风一定要清廉,今年两会上有代表讨论三公经费要喝茅台还是拉菲的问题,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为什么政府行为一定要消费如此高档的奢饰品?如果个人掏钱买那人们没意见,但是如果用纳税人的钱来消费这样的奢饰品,那民众就会有意见了而且意见会很大。目前三公经费在温家宝总理的多次干预下终于向民众公开了,其实应该说公款招待吃喝是工作的必需,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把公款吃喝的费用、用途、具体日期等信息公开,让老百姓能够清楚自己纳税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方面,合理的有度的公款招待相信民众也不会反对的,也会乐意买单。&&& 另外,政府要守住的底线还有一个就是公开公正。合理的政府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政府,只有政府工作透明,民众才会真正的了解政府、信任政府,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很多地方还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务人员录用、政府公务采购、土地买卖、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尤为严重,也大大的损害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所以党和政府一定要保持公开公正的底线,政府的运作机制和公共政策应当能够体现服务社会的诺言,体现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决策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让民众公开参与,使人民真正有权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我们领导干部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立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立场一错位就很容易导致腐败。孔子曰:“政者,正也。”“正”是为政之本,我们政府官员更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3、社会的底线:责任、良心、公平&&& 有媒体预测,2012年什么都不信的情绪将会继续蔓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公信力下降、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社会不公等等,而除了政府之外,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失信于民,更是让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社会的底线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最低标准,使最起码的规则,如果社会的底线被突破了,那我们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要守护好社会的底线。&& 俗话说“家国之外还有一个江湖”,人的主要活动就集中在这个“江湖”中。现代社会从熟人社会进入到了陌生人社会,广泛而多元的社会组织就成了承载人们活动的主要载体,它是个体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介,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对于延伸人际关系、拓展信任边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增强社会普遍信任的主要途径。然而今年来我们发现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尽人意,一些社会组织尤其是慈善类的组织并没有尽职尽责的行使其职能,在慈善捐助资金的使用上往往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同时由于这些社会组织工作往往不透明,资金使用混乱,民众无法真实的了解情况,这也是导致“郭美美炫富”引发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必须要增强其责任意识,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尽可能的让民众参与其中,从而充分有效的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其实企业也是广义上的一种社会组织,但因其逐利性而与上述社会组织分开讲述。可以说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道德诚信也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底线,然而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很多企业道德已经沦丧到了没有底线。应该说,企业因其本性,必然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应当鼓励的,但是区别在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是否遵循道德良心的标准,是否公平合理的竞争。如今拖欠农民工工资、生产加工有毒食品、无良竞争等行为频频发生,凸现了当前企业道德标准的缺失。尤其是很多企业为了牟利而置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毒奶粉、毒火腿、毒馒头、毒豆芽等等,更让广大民众看到了一些企业甚至是一些知名大企业所谓的良心和社会责任被他们自己踩在了脚下,这是彻底的道德沦丧。所以必须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让无良行为“一次性死亡”,让企业主动捡起他们的良心和责任。&&& 另外,目前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不公和机会不均等,更是加重了民众对于社会的不信任心理。公平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当前社会上社会矛盾不断深化、社会冲突频发,包括很多群体性事件,大都源于社会不公平。所以政府现在要做的不仅是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在以往提出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础上,还要严格控制高房价,切实提高民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要建立顺畅的流动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严格控制特权阶层,防止特权阶层垄断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公平、民主的氛围,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普通民众可以享受到各种权利,而不能成为少数特权阶层才能享受的特权。&&& 四、小结&&& 信任危机因利而起,也必将因利而终。长期利益的驱使会使人们回归诚实。人们为追求利益而失去了信任,而当人们为信任危机吃尽苦头的时候,就会开始反思了,这是一个轮回。从解决过程上看,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个人、政府和社会都必须要努力守住自己的底线,现在整个社会信任体系是非常脆弱的,任何一方面底线被突破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崩溃,所以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必须要有明确的共识,联合行动,共同致力于社会信任状况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社会信任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一个社会中的信任往往是这个社会几千年文明的产物,破坏起来容易,但是想要恢复的话难乎其难。信任恢复将是一个永续的工程,我们必须要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在时间上甚至要用“代”来计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让他们不再遭受信任危机之苦。&
◆ 文章评论
◆ 我要评论
◆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的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