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的中国与日本:是学习还是超越

||||||||||
您现在的位置:&&
美国机器人超越日本了吗 不要小看对手
  【工控中国 工控时讯】大名鼎鼎的机器人四大家族包括瑞士ABB、德国Kuka、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机电。据资料显示,四大企业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五成,而它们在中国市场则占有更绝对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盛名之下,名副其实。  美国机器人超越日本了吗 不要小看对手  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两家都出自日本,这也表明日本机器人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根据国际机器人(IFR)联合会2014年的一项调查,截至2013年底,全球现役工业机器人数量达133万台至160万台,IFR预测这一数字到2017年将达到195万。其中日本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份额最大,2013年日本产业机器人全球销售额超过5000亿日元。日本经济产业省2007年曾预测到202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总数将达到100万台。    但是近日,有媒体撰文称机器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最重要的机器人技术,传统的机器人大国日本已远远落后于美国。硅谷公司有望定义机器人的未来。    文章部分内容如下:    2011年,地震和海啸引起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机器人参与了事故处理工作,但这些机器人并非产自日本。相反,日本人不得不采用美国公司iRobot的机器人,美军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雷区运用这类机器人。    这次事件表明,尽管日本机器人享誉盛名,但日本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已不再稳固。适应复杂环境的机器人开始崭露头角。更重要的是,随着机器人学习如何与人类互动,机器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机器人技术。    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并不这么认为,虽然事实确实如报道所说,美国在机器学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大家不能否认的是,工业机器人是日本遥遥领先。并且日本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已经意识到来自大洋彼岸的挑战。日本机器人开发商Yukai Engineering首席执行官青木俊介(Aoki Shunsuke)表示:&我们不会在这个领域输给硅谷。&Yukai Engineering正试图为其家用机器人Bocco开发人工智能技术。    商场如战场,不思进取的企业早已经被淘汰了,诺基亚这类曾经行业巨头的覆灭肯定被所有公司刻在心上。日本作为传统机器人大国,其拥有巨大实力,大家只看到以谷歌为首的美国公司在人工智能学习领域成果显著,却忽略了软银等日本公司开发出了Pepper这类先进的拟人机器人。
(来源:工控中国)
@中国智能制造网
扫一扫,官方微博互动多
微信号:gkzhan
扫一扫,智造信息随手掌控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联系邮箱: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智能制造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智能制造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周排行月排行
在国际市场上,Parrot一直是大疆科技最有利的对手。那么,这
随着不断进步和完善,通用运动控制器作为独立的工业自动化控
此次工博会,中国智能制造网拟邀请近30家优质参展企业做客节
本站现长期向广大网友作者征集文章稿件,欢迎大家将自己的作
为鼓励中国智能制造网会员发布更多优质佳作,并获得更高关注
为鼓励我们的会员能发布更多优质原创佳作,中国智能制造
11月11日,我国第一本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年度综合发展报告《
为了保证物品能够顺利运达,同时既要避免过多物流问题导致卖
企业可以利用Hadoop以及所有与它相关的技术设计大数据环境,
通过对今年国内外VR产业的梳理分析,全面阐述国内外VR产业发
车联网,从诞生至今一直存着着争议,也可以说一直没有被消费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建设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
截至5日中午,本届工博会共吸引境内外专业观众15.02万人次,
自人工智能开启跨界之旅以来,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引发了
相较于百度的外放,阿里和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主要嵌入
直观来看,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布局,是家电企业转型升级的一
11月1日,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迎来首日精彩展示秀,揭
11月2日,作为全球高端制造行业的盛会,第18届届中国国际工
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上海荷福人工智能集团董事长周锦霆
企业可以利用Hadoop以及所有与它相关的技术设计大数据环境,
通过对今年国内外VR产业的梳理分析,全面阐述国内外VR产业发
在享受移动红利的苹果、Google增长乏力以及传统PC上下游苦苦
到2025年全球商业无人机的出货量将从目前的8万台增加至270万
当业内人士均将目光瞄准小型无人机时,无疑这必将掀起行业新
11月11日,我国第一本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年度综合发展报告《
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中国工业4.0有多远? “中国制造2025”遭遇现实挑战
  核心提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要在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方面下硬功夫。
  《支点》记者 丁杰 特约记者 刘畅
  怎么理解工业4.0?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沟通,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智能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给出的答案。按照规划,中国在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目前,各界均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而智能制造则被认为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以及和“互联网+”思路的结合点。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条有待奋力跨越的鸿沟。
  智能家居:工业4.0第一步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客户、消费者而言,它又是一个强调个性和定制化的时代。
  美的与小米的“联姻”,便是为创造更加智慧的生活作出的一次尝试。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口水战,莫过于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元对赌。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则是美的与小米的牵手。去年底,美的集团郑重对外宣布其智慧家居战略,核心是实现家电产品的互联互通。
  美的、小米这两家公司,甚至还为将要开发的产品勾画了美丽蓝图:用小米手机作为中心,小米路由器作为连接,小米电视作为客厅终端,实现家庭互联互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使用美的和小米家电的用户,只要有小米手机就可以智能操控家电。
  用恰逢其时来形容小米丝毫不为过。由于其互联网属性的企业特征,雷军和他的小米始终处于媒体的聚光灯下。雷军表示,有信心把小米模式复制到100家公司里面。
  从2013年开始,美的已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让空调变成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计划三年时间将50%以上的空调物联网化。这也为阿里巴巴等众多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
  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表示,美的与阿里巴巴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未来,美的全系列产品都将接入这一平台,变成“Aliyun Connected ”。阿里云将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并帮助美的实现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阿里巴巴一位工程师解释,用户对手机发出语音指令,通过手机网络传输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控制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又通过光纤和wifi网络发送到空调的智能芯片中,空调就按照指令行动了。同时,空调也在记录着开关机、用电量、温湿度,将来甚至包括PM2.5等数据,回传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控制中心,随时向消费者“汇报”。
  5月20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美的向小米定增项目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此前,美的与小米合作推出的“i青春”系列产品已经在天猫公开发售,该产品可实现美的空调与小米手环智能交互。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强调,在”互联网+“背景下,美的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的思维和技术,改造商业模式,实现整个价值链上下游的连接。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任何一位精明的企业家都不含糊,董明珠也不例外。
  事实上,格力也看到了工业4.0这步棋。如今“格力开创太阳能动力”的广告词人尽皆知。格力早就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有业务来往,而且格力在新能源太阳能开发上斩获颇丰。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潮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考察时表示,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企业自身转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继跨界童装、地产、白酒之后,娃哈哈打起了新算盘:涉足目前最热门行业之一――机器人。去年底,娃哈哈与航天科工三院就已达成合作意向,包括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但娃哈哈方面认为技术合作范围太窄,希望进行产业化合作。
  去年6月,娃哈哈研发中心主任楼向明等人专门访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双方就促进在特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深入交流。楼向明表示,一是出于对饮料食品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二是工业机器人能够代表机电行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被列为集团多种经营的重要领域。
  与此同时,国内传统企业向机器人产业转型,也成为一些制造业强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2013年,佛山顺德成为国家首个“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同时还与广东省经信委合作建立“精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智能化、数字化也成为顺德装备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数据显示,自2010年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之后,顺德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每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
  记者在顺德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一大批传统制造企业正进军机器人制造领域,希望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一来降低生产成本,二来提高产品品质。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甄荣辉的话来说,就是“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少的废品”。
  作为注塑机行业的后起之秀,伊之密则收购了美国百年品牌HPM的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保留原有HPM的技术团队,从而加速伊之密的中高端化定位战略并实现国际化。
  2014年年底,伊之密完成过会审核,今年1月在创业板挂牌。而随着IPO资金的到位,公司的很多新项目得以迅速启动。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公司产值有望翻一番,达到20亿元。
  尴尬的“弯道超车”
  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计划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然而,中国工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如机器人等核心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路线和标准也有待统一制定。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不乐观。他多次呼吁,中国机器人行业要避免重蹈汽车业的覆辙。
  曲道奎认为,随着制造业转型,去年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快速成长的市场,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本土汽车业却没有真正崛起。“市场发展很快,吸引全球机器人公司来到中国,留给中国企业慢慢成长的时间变短”。
  曲道奎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不如高铁国产化率高,中国作为机器人最大的市场,缺乏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存在严重瓶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在高科技的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通常赚的还是组装的辛苦钱。
  如今,德国库卡、日本FANUC、瑞士ABB、安川等知名企业都已进入中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承认,国际先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完成在国内市场的布局,的确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但他认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是在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方面下硬功夫,在应用方面做足功课,走在同行前面。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机器人产业难以“弯道超车”,反映出中国制造2025的尴尬处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中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面临很大挑战。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没完全走完。从制造设备到产品工艺都与其他制造大国差距很大,没有核心技术,劳动生产率低,只能停留在低利润的初级加工阶段。第二,急功近利。这是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一个通病。
  在国际化进程中,国内企业不乏惨痛教训。TCL收购的汤姆森,豪言十八个月扭亏为盈,结果2006年累计亏损20亿人民币,2007年申请破产清算;再看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2012年沃尔沃全年亏损4.46亿人民币。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认为,国家制造业迈向高端,这个提法亟待从纸面走向现实。
  他表示,一些民营企业投入巨大,好不容易做出一些东西,在国内却得不到支持,被扼杀在摇篮中;同时,国内许多好产品和企业被外国人收购,而被间接地扼杀掉。他注意到,上海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做到前沿,突然一夜之间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一家外国公司收购,收购条件就是这家公司退出这个领域。
  中国离工业4.0有多远
  工业4.0对任何国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中国来说,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是未来10年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30年“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梦的第一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差距很大。”苗圩表示,目前,我国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
  统计显示,过去大约一半左右的机器人用在汽车行业。因而,汽车行业也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向4.0切换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为中德合作搭建了桥梁。
  不久前,中德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提出将开展“工业4.0”合作,而汽车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近年来,大众、宝马、奔驰等德系车在中国猛然发力制造端“工业4.0”,更多车企则在车联网、售后应用等领域高调布局“工业4.0”,包括生产制造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
  针对中德在以汽车业为代表的智能工业领域合作,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表示,中德合作并不是要“山寨”德国具体的产业政策和方法,而是学习德国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并因地制宜,打造中国自己的工业4.0体系。
  “回看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德之旅,更像是一次中国政府主动出击的取经之旅。”杨建国告诉记者,中国应当学习德国产业发展的眼光,学习德国培育工业4.0的经验与过程,系统、科学地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工业4.0体系。
  以美的为代表的佛山制造业,正处于模仿制造到创新制造转型的瓶颈期。2013年,佛山成立中德工业服务区,其重要作用就是引进先进的工业设计、能源、信息物流技术。
  去年,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举办“德国工业4.0”培训。与会的德国TUV NORD集团中国区的一位高管指出,佛山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而言,佛山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2.0阶段。
  这就是中国工业4.0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对比中德制造业的差距,不难发现工业4.0任重道远。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工业大国之一,首先,德国更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其次,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专业的技术。
  反观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属于粗放式发展,集中在中低端。虽然基础很大,可总体技术含量不高,这也是中国企业仅仅对“大”的追求的病态现象。
  中国现在很多生产设备能够国产化,但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比如在精密模具方面,还需要大量进口。
  此外,人才与研发差距也不容忽视。在挖掘新型工业化潜能方面,德国拥有先进的工业基础与大量的人才储备,还能在科研、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与欧盟其他制造大国进行更频繁便捷地交流。
  反观中国,制造业主体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一线工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控制。另外,中国周边形势导致中国能与邻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流十分有限。
  来源:《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 原标题《中国工业4.0: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作者:&&编辑:陈莉霖)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荆楚网(cnhubeigw)、最武汉(zuiwuhan01)官方微信。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对工业4.0 不“狂热”-热点-@中国智慧城市资讯
你好,游客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对工业4.0 不“狂热”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周万木
  德国为保持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在2013年提出工业4.0概念。有意思的是,中国制造业界和投资界对工业4.0的热情程度超过了德国人。近一年来,国内几乎每天都有工业4.0相关主题的演讲、论坛和沙龙,业内业外都在热烈讨论工业4.0。按其热度,似乎工业4.0马上要落地,真实的工业4.0到底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5年4月,IHS公司带了一个制造业和投资考察团参观了汉诺威展会,拜访了德国的一些代表性的企业,如机器人公司KUKA、金属3D打印公司EOS、宝马汽车,以及一些新兴的无人机企业。欧洲之行后又参加日本的Tech Frontier(一年一度的日本电子、机械零配件及材料博览会)展会,并拜访了日本产综研AIST、机器人协会、日立、三菱和野村等企业和研究机构。这些企业和组织都是实现工业4.0的主体机构。
  通过感观见闻对比发现,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制造强国对工业4.0的态度,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对工业4.0的认识也更为清晰了,不能一提工业4.0就是C2B(消费者到企业)或者C2M(顾客对工厂)。笔者将此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数字工厂和人机是亮点
  西门子的战略很清晰,在汉诺威展会上的标语就是&On the way to Industrie 4.0-Driv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工业4.0就是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话虽如此,但德国人首要的突破口是数字化工厂,为什么不是自动化和网络化呢?
  德国企业在生产自动化上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同样的,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方面也有很高水平,但两相比较,德国并不占太大优势。德国企业要想获得领先,必须有新突破,而网络化涉及的产业链企业太多,整合难度较大,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目前的突破口只有选在数字化工厂。西门子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展上还强调,做数字化工厂要注意积累专业的行业知识和服务,而每个行业、乃至每个企业,它们的行业特点和能提供的服务都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每个行业甚至每个企业实践工业4.0的路径都可能会不一样。
  数字工厂既包含产品的数字化,也包含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西门子推广工业4.0,不会忘记推销自家现成的软硬件产品和方案,其涵盖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工艺工程、生产执行和服务的全套数字化软件方案,也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德国安倍格市的数字化工厂样版。
  汉诺威展会分大小年,2015年是汉诺威工业展的大年,包含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传动两部分,27个展馆全部开放,要想走马观花地走完全部27个展馆,一般人的体力很难胜任。由于工作需要,我从201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参观汉诺威,基本都要走完全部27个馆。很多公司每年都有固定的展台位置,参展的展品从外观上看没有太多变化,连展台的装修和内容都和往年差不多。一方面说明工业自动化行业日趋成熟,变化不多。另外也说明对于一些基础的标准化原件,做到精益求精就足够了,无需大修大改。
  数字工厂展馆是从2012年才开始设置的,本届汉诺威展会的数字工厂展馆比往届更大,参展厂商更多。众多的工业软件公司展示了自己的软件和方案,如SAP的未来工厂方案,多家工业4.0联盟企业也展示了模块化生产线的概念。
  除了数字工厂,机器人展馆是本届汉诺威工业展的另一大亮点。而机器人展馆最火的是ABB、KUKA和Fanuc展出的协作机器人。
  为了工人安全,一般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区与工人隔离开,机器人像野兽一样被关在笼子里。同时,还安装了很多机器安全设备,如安全继电器、安全地毯、安全光幕、急停开关等,以防止对人身产生伤害。而本届汉诺威展出的协作机器人可以和工人一起协同工作,无需安全护栏,显然参展企业认为自己的机器人没有安全隐患。
  现场的KUKALBRIIWA机器人为观众倒啤酒,从拿杯子、开瓶、倒啤酒,动作流畅灵活,一气呵成。KUKA的LBRIIWA机器人有七个轴,特别适用于电子、医药、精密仪器等行业,这些行业对柔性、灵活度和精准度要求较高。
  这些机器人之所以有较好的人机协作,是因为这些机器人所有的轴都具有碰撞检测功能和关节力矩传感器,在它碰到人时会自动减速或停止,工人也可以轻易地推开它。在安装工件时,它还能模仿人类的装配动作,它可以像人类一样用钥匙开门,它将钥匙插入钥匙孔一样,上下左右转动,感觉反馈回来的力矩,找到合适的角度进行装配。加之机器人具有较轻的机身,动作都较为温和,对人不易产生伤害。
  德国机器人公司KUKA将今年的创新大奖颁给了ReTeLINK机器人,这是由意大利的研究团队主导的项目,在LBRIIWA机器人和一个外骨骼机器手臂间通过位置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建立通讯连接,人穿上外骨骼机器手臂后,就可以通过机器手臂的运动指挥IIWA做出相应的运动。由于是双向控制,反过来也可以由LBRIIWA指挥外骨骼机器手臂运动,这样病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戴上外骨骼手臂之后,就可以在IIWA的指挥协调下进行康复训练。
  ABB也用很大的展台展示其协作机器人YUMI,这是一台双臂机器人,每个手臂有7轴,行加灵活,工作范围大,敏捷且精确自主。YUMI装备了很多机器视觉产品和传感器,能自己触摸到小型零部件后通过传感器来感知并完成相应动作,并且保证一定的操作精度(准确到0.02毫米),相当于人手能感觉到的最小缝隙。这样的能力使得YuMi能够轻松组装各种小件,比较适合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电脑零件的装配与生产操作。
  根据IHS公司的研究报告,目前工业机器人85%以上的应用都在汽车相关行业,而汽车行业已经成熟,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增长空间有限。目前ABB和KUKA大力推广协作机器人是将目光投向了潜力更大的3C制造,该行业需要应用更多的协作机器人。
  很多日本机器人厂商也在汉诺威参展,包括Fanuc、Yaskawa,、SanyoDenso等。相比于ABB和KUKA大张旗鼓地推广协作机器人,Fanuc展出的协作机器人相当低调,在一个小小的展台展出,Fanuc的机器人一般都是黄色的,而这台Fanuc的协作机器人却是绿色的,以示区别。
  除了人机协作,还有M2M(MachinetoMachine)协作,通过机器人之间的通信,自我组织自动化生产,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我们还在展会上看到4架无人机共同协作,它们拖了网兜去接抛过来的球,这种机器之间的协作,某种程度上拥有了连接的智能。
  一般工业机器人属于工业3.0时代的自动化产品,它们仅仅实现了自动化。机器人只有实现了既能按既定程序去执行,还能与人、材料,以及其他设备产生交互,才能叫作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协作会有多种外部通信端口与外界通信,与人类协作,实现柔性化生产和数字化生产。
  在汉诺威工业展上,德国Fraunhofer研究院有一个巨大的展台,展出了Fraunhofer正在研究的各种应用研究产品和方案。Fraunhofer研究院规模很大,有80多个研究院,近15000名科研人员,总部在慕尼黑,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每年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从大型跨国公司到中小型公司都有合作。年科研经费逾10亿欧元,其中2/3来自企业和公共科研委托项目,另外1/3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
  通过与Fraunhofer专家沟通后获知,德国科研系统中,公共大学与公立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而私立的企业研究院从事应用研究。但是Fraunhofer这样的应用型研究机构则是基础研究和企业创新之间的重要桥梁。Fraunhofer联盟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为产学研合作研究提供重要的公共平台。在德国,研究人员也要发论文,但是他们更加注重应用型的科研,需要既有战略前瞻又能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应用技术。
  数字化有深挖的空间
  之后的日本之行拜访了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SIT(以下称产综研),它是日本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国立研究所,与Fraunhofer研究院非常类似。产综研下属的研究机构也非常多,遍布日本,在东京,大阪,筑波等很多地方有分支机构。它共有5个大部门(能源&环境、生命&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材料&化学、电子&制造、地质调查、计量标准),2个中心,10个研究基地,近3000多名研究员。
  日本的研究所主要包括国立和公立的研究所(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和理化学研究所是典型代表)、特殊法人研究所及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和民间企业研究所等。在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将原来隶属于多个省厅的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机构,研究所所长由政府直接任命,所有人员都为聘用人员,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在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更大的行政权力的同时,这些独立法人也需要做好盈亏预算,运营绩效也要被考核,并以此推动了人员的流动和重组,充分发挥出科研的效益。日本科研力量的主体来自于企业,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日本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8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大型企业。
  在访问日本产综研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了&本格研究&这个词汇,是指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市场化的无缝扩展,通过基础研究得到的成果进行梳理、集成、融合、叠加和交叉后,应用到不同领域,开发出适合企业运作的系统技术和应用,消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隔阂,在这一点上德国的Fraunhofer和日本的ASIT都做得不错,搞科研并不只是发论文。
  产综研数字人体研究中心的持丸正明教授热情接待了我,持丸教授将他做的研究做了简单的讲解,人是工业系统和产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譬如汽车的功能是运输人或物,同时汽车也是由人来操控,正常行驶的汽车就是一个机器与人组成的系统。人类对汽车的零配件的形状、材料、功能已经有了深入认识,甚至早已为汽车建立了数字化模型。但这个人机系统中,我们了解最少的却是人,对于复杂的人在这个人机系统中的作用我们还没有太多认识,人成为这个系统中最薄弱的一环。
  持丸教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人体的数字化,为人建立数字化模型,之后基于这个模型的描述,分析、仿真甚至预测人体的功能和行为。
  原来为人建模的方法是在人体表面放置标识,通过为这些标识建模来构建整个人体模型。持丸教授的新方法不用标识,直接通过捕捉人体的视频图像、关节运动角度和相对位置来建立完整的人体数字模型。目前持丸教授的人体数字模型已经开始应用到了日本汽车厂的汽车碰撞测试,消费类公司的运动鞋设计、游戏公司游戏设计、外骨骼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设计以及虚拟现实的应用中。
  持丸教授将人体数字化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精确的计量人体,包括物理尺寸、运动捕捉、形状测量、面部表情分析、运动干涉等。另一个是虚拟真实世界的人际交流时,人类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所以第二个维度是进行数字化建模。最后,虚拟人类也需要通过数字化模型向真实世界表达信息,不管是通过语音、图像、肢体还是面部表情,都需要建模,这就是人体数字化第三个维度。
  狭义的工业4.0主要在生产系统,它的三大集成包含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广义的工业4.0包含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个系统的外延扩展到物联网和服务网。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一直在强调物联网、M2M和人机协作,持丸教授的人体数字化的研究其实是将人这个重要元素融入工业4.0打开了一扇窗户。
  德日大多数企业的态度
  德国前十大贸易伙伴,除了美国和中国外,其他全是欧洲国家,中国和美国加起来也只占了15%。相比较欧盟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有更多优惠条件。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德国是欧盟经济一体化最大的收益者,同时也是最大的贡献者。而日本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集中在亚太区域,同样也说明区域经济对国家出口的影响巨大。
  除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竞争多于合作,因为日本只是德国第17大出口目的地,而德国只是日本第8大出口目的地,而且占比只有2.7%。
  具体到制造业行业,日本和德国在汽车、化工、基础材料、钢铁等行业全面竞争;在机械设备上,德国和日本的数控机床、包装机械、注塑机、机器人、建筑机械、食品机械直接竞争;在自动化产品上更是全面竞争,包括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电机、伺服、减速机等产品;从半导体来看,在功率元器件和控制芯片上面竞争也比较大。
  日本制造业界对德国工业4.0概念比较冷静,目前只是研究而已,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大势渲染。日本虽然有自己的工业4.1J,但这个是个民间组织,影响力并不大。
  德国的大型企业、软件公司、大学和研究所提工业4.0更多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基础自动化原件厂商对工业4.0还处在学习探索的阶段。在斯图加特Sudtec和柏林CWIEME展会的论坛现场,当Fraunhofer,Smartfactory协会和ZVEI电气电子协会的专家讲工业4.0时,偌大的会场听者寥寥,但讲行业和具体产品的专家演讲时,论坛现场瞬间满场。对于做配套元器件的中小公司,可能对大的工业4.0概念不太感兴趣,而更关注自身的产品销售和行业市场。
  德国中小企业(Germany Mittelstand)在各个工业领域都比较活跃,超过99%的德国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很多德国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拥有或运营,这些企业的目标是做百年老店。它们行事谨慎,很少借贷,以求代代相传。德国同行之间在价格方面并不搞恶性竞争,他们或者在细分行业上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或者在质量和产品创新上竞争。
  标准化和模块化是工业4.0的重要概念,对于这些只做配套元器件的中小企业,是工业4.0的标准化产品或模块产品供应商,比较好的策略是专心做好自家产品,跟踪工业4.0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融入到工业4.0的大体系中来。所以,对于工业4.0概念大多数德企略显谨慎。
  日本企业生态模式中,大型企业或母公司扮演了带头大哥的角色,子企业或孙企业跟随大企业做配套。公司和银行集团关系紧密,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联系在一起;由于银行和其他工商企业关系密切,公司管理者受到保护,从而使之能够不受股东影响而可以进行长线投资。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形成了紧密的企业群体结构,日本小型企业以供应大型企业为主,依赖几家大客户,这样以来日本小厂商在创新方面很难产生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德日两国企业对工业4.0的热情明显不及中国企业,它们的着眼点还是聚焦于自身传统竞争力的提高。不过,中国人的热烈讨论并非多余,正因为有了这些讨论和争论,工业4.0的概念渐渐丰满起来,甚至反过来完善了德国的工业4.0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譬如青岛红领C2M模式和青岛海尔的倒金字塔模式就引起了德国人的高度关注。中国一些大型企业,比如流程制造型企业宝钢,离散制造型企业华为等公司甚至在工业4.0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智能制造的实践。
相关新闻 & & &
& (06月21日)
& (04月19日)
& (04月14日)
& (04月21日)
& (04月18日)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