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没有用高中作文用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来源:人民日报1现象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倾向。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地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的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看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和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双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人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因为网上价格太透明,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减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它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的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而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却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阅读能力的低下。
  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聚铭师教育面向全国高考考生提供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职业规划...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我要学习20
  博野县新华书店刘博伟:不读书早晚会后悔的
  现在,一部名为《高考1977》的电影正在全国上映,引起了不小的市场反响,好多的人都是通过1977年的那次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高中生,我的好多的同学就是通过上大学走出了农村,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为所从事行业的骨干。
  大学无用论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很盛行,原因有二:一是上学贵,二是就业难。想一想如果大学四年毕业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当然就不如中学毕业后就直接找份工作,不但省下了大学四年的费用,还能挣到一笔钱,两项选择之间得差十来万块钱。综合考虑起来,当然是上大学不如不上大学实惠了。
  要想解决这一现象,就需要国家下大力,一是加大对学生学费的减免和补助,因为对农民来说,供孩子上大学并不是“不差钱”,而是“很差钱”,甚至是“十分差钱”。二是需要国家改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徐水职教中心机电楼邢东东:别让读书成为跳板
  随着金融风暴的刮起,各大企业纷纷减员,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面临了空前绝后的困难。倏然,“读书无用论”纷纷登上了各媒体言论的头条。作为一名09年毕业的大学生,笔者由衷地坚持,不要让读书成为跳板。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工作岗位都对职工的素质、文化层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读书就不能胜任。哪怕通过特殊途径,谋得职位,职称等评定又面临困难。可以说,没有文凭在工作中是步履维艰。
  少数人可能认为,读书也不一定就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啊!这完全可以用姚明的那句经典广告语来回答,“努力未必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重要的是,读书作用不单纯是找工作的敲门砖,“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对自身修养的提高;提高对待事物的认识,是对思想的升华,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驻保66393部队张树刚: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看到晚报上刊出的讨论话题:读书到底有没有用?颇有一些话想说。起初感觉讨论这一过时的话题非常没有必要。因为我从小便被教育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然而,转念一想,读书无用论确实又有一定的市场,单就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许多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况且以我小时在农村的玩伴为例,比我学历高的可谓凤毛鳞角,许多玩伴初中没有毕业便辍学回家,然而他们之中比我经济条件丰厚的却颇有几位,甚至有的已经从乡村搬到了城市,住上了楼房,买上了汽车。而自己为一套房子早已预支了未来的收入,相较之下,经济状况自然相形见绌。这似乎也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例证。
  然而,我始终相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毕竟搞导弹的在无法生计时可以卖茶叶蛋,而卖茶叶蛋的却终究不能去搞导弹。况且,问起小时的玩伴们搬迁入城的动机,主要也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业,看来他们也认识到了读书之重要,并期盼自己的孩子们多读书,多上进。个人认为,多读一些书,多一些知识,拓宽一些思维,毕竟不是坏事。当初曾发出读书无用论的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在不也跨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门吗?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莘莘学子们必须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方能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果所学的知识最终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恐怕所读之书真的就无用武之地了。&&
  冀英学校王双利:面对现实无奈的抉择
  在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和不愿圆大学梦的现状令人触目。难道说农民不懂得祖先就一直坚信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吗?难道说农民不晓得现代社会经典性“知识改变命运”的生活信条吗?难道说农民看不见乡里由于个别孩子上了大学摆脱了愚昧,走出了贫困,创造了幸福人生,在更高程度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事实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读书怎么能说是无用的呢?正是由于相信读书有用,望子成龙的农民父母们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供养子女们上学,导致了农民家长深陷债务泥潭,寄希望孩子大学毕业挣大钱过上好日子。可是许多农家子弟毕业后却难以在城里找到工作,只好回到就业机会更少的农村,多年待业荒废了所学知识,相当数量者打起短工,以摆地摊、擦皮鞋、搬砖头、端盘子等体力活谋生,打破了农民家长“知识改变命运”的美梦。
  当“毕业即失业”的严酷现实摆在面前,农民父母们自然会觉得花费几万把孩子供上大学远不如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来得实际。所以,他们的“读书无用论”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至于非要说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需要反思的不是农民父母们,而是现实社会。
  河北大学沁圆208盖晓东:应正确看待读书的目的
  读书无用,那么人们眼中的读书是什么呢?在中国,在当下的语境中,“读书”只有一种含义,就是上学,就是在教育机构受教的经历。说到底,读书跟下海经商一样,不过是为改变命运提供一种可能性而已。但是事实上,有这样的经历,并非就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目前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机制是什么呢?是考试准入。注意!是准入而非准出!中考,考高,研招。最大的意义不是你能否读好,而是你能否考过。归根到底,是因为当今人们对大学的期待很高!走出大学生的围城吧!这个围城,让好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影响,一些人喜欢、热衷于快速地成名、做官和捞取金钱,而又看到别的人用非常规手段获取非常利益,因此羡慕有加,从而鼓吹读书无用论,这其实是盲目的追求物质效益、名利的必然结果,应该是必须坚决予以否定的,否则,国家、民族、社会就真没希望了。
  我认为孔子关于大学的论述非常正确,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求功名、穿紫衣、封万户侯,而在于明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好读书!
  高开区电业小区王喜林:对于毕业即失业的农村学生,读书真是没用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就广义而言,对此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不应该有第二个答案。读书增长知识系人所共知,不管大用小用,这用那用,读书总归是有用的。但看看身边的事实,这个问题又的确不能一概而论。
  我亲戚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前年和去年相继大学毕业,一个赋闲在家,一个出外打工。当初俩人高考时,众亲友乡邻中多数人意见是不要再考。那时在农村副业点打工每月能挣近千元。俩人三年可赚下5万元。实际俩人三年学业尽管省吃俭用还是花费了近4万元,里外里9万元。而我这家亲戚现在恰好欠债9万元。如此看来,读书岂只无用?
  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人所共知。城镇生找不到像样工作,就算在民营、个体干,日后所学知识尚有用上的可能。但农村生干农活也罢,打工也罢,学有所用的机会相当渺茫。至于有人说大学几年可学到宝贵社会经验,我尤其不同意这一观点。几年或干农活或打工,更能接触各样人,学人生、过日子,锻炼了身体,或许还可在实践中学一门有用的技术,成为日后养家立户之本。而几年校园生活,沾染上些许不良习气,眼界虽宽些却更好高骛远,身体软了,性情懒了,上下够不着。总之,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如无改变,认为读书无用的人还会更多。
  涞源县人民银行杜明骏:读书是否无用不能一概而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鼓吹“读书无用论”肯定是错误的,但具体到某个问题上就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了,对“重庆市上万名高中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件事情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觉得这里放弃了高考的考生不像是完全信奉“读书无用”的说法,因为他们毕竟已经读到了高中,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只是认为自己读过的书已经“够用”了,没必要再学习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应该受到我们大家的尊重。其次,就算有一部分人坚持的是“读书无用”的看法,我们也不应该将他们一棍子打死,因为无数的事实早已经证明,有很多在学校学过的知识未必能在将来社会实践中派上用场,与其在学校学习一些根本就不可能用到的知识,同时还浪费人力物力,倒不如早一点走向社会去做贡献更妥当。再次,放弃高考不等于不能读书,当今社会上成才的路子很多,通过自学以及其他方式可以读书,在业余时间可以读书,干吗非要老老实实坐在学校去死读书呢?再说,所谓的“书”绝不仅仅是学校发的那一种,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每一次社会实践都可以是一本书,读这样的“书”不也照样能让人受益吗?
读书有用亦无用取决于什么?
作者:王旭明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
  请尊重一种选择:不支持孩子上大学
  近日,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她的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却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玲玲父亲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称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这则新闻引发广泛争论,有媒体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新读书无用论”,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有人甚至惊呼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来了!
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读书(指在学校读书,以下同)有用与无用的命题必须放在一定背景和条件下,才有意义。如果泛泛的说读书有用或无用不仅有戴帽子、打棍子之嫌,而且不让人信服,也无助于谈论问题的深入。读书主要有两方面功效:精神层面和功利层面。精神层面当然是指通过读书能使人精神升华、灵魂洗净和认识、觉悟上一层次,如果我们某些学校和教师不能给学生这种享受,读书当然没用。这样说可能引起质疑,那就先存疑。我们来看看读书的另外一方面功效,即功利层面吧。
  媒体是这样报道的:玲玲父亲这笔账是这样算的: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读大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而玲玲父亲说自己就读了个小学,出来还拉过三轮车,做点小生意,都能赚到钱,比好多大学生都赚得多。
  从功利层面看,玲玲父亲的看法并非完全荒唐。我们知道,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投入。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四年的时光、家人的付出和社会成本等等。这些投入当然需要考虑回报,考虑投入与产出比。玲玲父亲是一个精于算账的父亲,也是一个聪明的父亲,还是一个为孩子将来实际利益考虑的父亲。这当然是从功利层面论,评论者可以不同意,但完全不必拿大帽子给人家戴,更不必拿木棍子照着人家抡。且莫说父亲的话有一定道理,就是毫无道理,作为父亲劝儿女未来诸多选择之中的一种选择也无可厚非。
  因为,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应当允许选择,应当允许人们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有更多选择。这样的选择越丰富我们人民精神越自由,心灵越解放,百花齐放的和谐而丰富的社会形态才会出现。所以,请尊重一种选择,叫不支持孩子上大学。
  话又说回来,上大学读书毕竟是人类进步的产物。若想让更多的人上大学(包括高职)仅靠行政命令无济于事,大学必须靠自身的特色与质量赢得人们喜爱和青睐,愿意为你花钱、愿意迈进你的大门。试想,如果花钱读大学却没有掌握真本事,反而还浪费了青春、耽误了时光,还真不如不上。过去大学毕业还有转户口、分配工作,现在基本没了这些红利,又没有学到真才实学,大学生往上走不能做研究、往下去又不会经商糊口,花了钱混得一张文凭又有何用?!如果上大学读书真的长了本事,或上有九天揽月之魂,或下有五洋捉鳖之术,还愁没人上大学吗?
  概括说,读书有用亦无用取决于什么?一取决于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目标和心态,以及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如果上大学的目标就是捞文凭,读书会变得越来越没用;如果目标是长知求识,且在求学中得到技能,改变自己和社会,读书就有用。
  读书有用无用二取决于办学者。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到5%,到1998年达到10%,目前已经接近30%。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不断提高,大批民办高校崛起,公立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多,这当中也出现了办学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本科学校办学目标不明、办学方向偏颇,学校既无质量也无特色,没用的课程一讲一堆,有用的课几乎没有;职业院校空讲理论、追求升本,专业脱离实际、教师假大空虚;还有研究生不能研究、博士生博而不精等等,如此办学如何让受教者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上大学无用必然产生。
  第三,读书有用无用还取决与全社会。当下,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摆脱学历和文凭社会,一张文凭定终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与很多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相比,与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或自己投资创业,肯干、能吃苦、有人脉关系等相比,一纸文凭不那么重要了。文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另一方面也必须从文凭社会中解放出来,设计更多手段、途径和空间,让更多人各尽所能,健康发展。
  一般说,上大学带来的更是宽阔的视野,长了知识和见识,得到价值观的塑造;而教育的最终目的还在于人的完善,人可以通过主动采择自己受教育的取向,实现自己的追求。但是,不管怎么说,上不上大学还是要根据自己各方面情况和认识去选择,所有选择无关道德,无关政治,也无关先进或落后。
  总之,只要无碍他人,请全社会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包括不支持孩子上大学。
博文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有没有用辩论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