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道震惊世界的数学题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位置: →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日期:]&&来源:&& 作者:huangzhuqiu&& 阅读: 次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二、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g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 0.12÷3=&&&&&&&&&&&&  0.12÷0.03=&&&&&&&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9=216,再加1箱的24瓶:216+24=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5=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2=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40=240;还有利用24×1=24迁移出24×10=24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 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 )+(& ) -(& )+(& )=0。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第一学段主要以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在第二学段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较多,这时应注重探索规律,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或对式题的变形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在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讲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五、增强计算技巧.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 。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学生计算上出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对计算方法、算理等方面知识的不掌握,而是出现将式子中的数字看丢、计算符号看错,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99 +1÷99+1学生容易将99+1放在一起进行运算。结果与(99+1)÷(99+1)相混淆。 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让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2008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问题与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问题与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 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编辑:悄缘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摘要:随着数学被广泛应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新课程的调整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的改变上,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深受教育理念的影响。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并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状;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学内容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出发,利用课堂的讲解,正确的分析数学问题,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小学课堂中,学习数学就是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然而,结果却是差强人意,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1)课堂教学不切实际,形式单一
  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所遇到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学还是以播放幻灯片和牢记书上的公式为主。一般老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由于通常是利用幻灯片将问题展现出来并进行解决,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单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学生课后在进行强化训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不积极,思考越来越缓慢,使得教学不能有效进行。
  (2)传统的授课模式
  课堂授课主要以幻灯片和老师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部分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强化训练,不仅如此,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模式化记忆,对课本的记忆多停留在固定的公式上,不能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解题思路的固定
  现在的课堂主要以考试考题为主来进行教学,解题思路的固定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死板,而且因为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思考问题不全面。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因为考高分而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忽略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策略和思路多样化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1)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目前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与课本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这样学生就没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没有。因此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2)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的乏味无聊直接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以及课后思考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固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利用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这种课堂模式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具体问题情景设定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情景,使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气氛可以活跃起来。新课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相关问题情景的设定,问题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这个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沟通中将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解题的多种方法,也要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5)考高分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考题的侧重点,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用并不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其主要的工作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考高分的机器,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中国的小学生不在对数学感到恐惧,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三、结语
  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改进和传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课本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老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勇敢的解答问题。同时,还应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有针对性的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和思考的人才。
  [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巩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D].聊城大学,2014
  [3]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相关文章:
下页更精彩:1
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相关推荐[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常见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中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小学数学公式: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植树问题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在百度里面搜“小学数学总复习”,归类问题很多的!
鸡兔同笼,排列组合等
小学数学公式: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1、马虎2、不会读题3、缺乏检查的能力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问题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