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变化有哪些

当前位置:
>>>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
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 &试题分析:A选项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组成发生改变的物质;B选项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是错误的叙述,在性质范围内还能转化为其他物质;C选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组成不同,性质不可能完全相同;D选项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组成不可能完全相同;故答案选择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主要考查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氨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氨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性质
物理变化: 1.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实例: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 实例: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3. 现象: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时常伴随着一些反应现象,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哈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变化:1.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2. 微观实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化学变化:1.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2. 微观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分子。物理变化概念的理解:(1)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摩擦生热,升温,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变成了另一种物质(3)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4)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成语、俗语、古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1)成语、俗语中的变化 ①物理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木已成舟;滴水成冰;花香四溢等。 ②化学变化:百炼成钢、点石成金、蜡炬成灰等。(2)古诗词中的变化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1)物态变化是指同一种物质可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状态发生转化的过程,如下图,物态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名称和热量变化
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 H2、CO、C。(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定义:&& 氨气,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易溶于水,氨溶于水时,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氨与酸作用得可到铵盐,氨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氨气的物理性质:相对分子质量17.031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71g/L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熔点-77.7℃;沸点-33.5℃ 氨气的化学性质:(1)跟水反应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2)跟酸反应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氨气的催化氧化) (4)与碳的反应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5)与水、二氧化碳 NH3+H2O+CO2==NH4HCO3 该反应是侯氏制碱法的第一步,生成的碳酸氢铵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 此反应可逆,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 NH4HCO3=(加热)=NH3+CO2+H2O(6)与氧化物反应 3CuO+2NH3==加热==3Cu+3H2O+N2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临时制取氮气的方法,采用氨气与氧化铜供热,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铵盐的化学性质:(1)受热分解所有的铵盐加热后都能分解,其分解产物与对应的酸以及加热的温度有关。分解产物一般为氨和相应的酸。如果酸具有氧化性,则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性酸和产物氨将进一步反应,使NH3氧化为N2或其氧化物: 碳酸氢铵最易分解,分解温度为30℃: 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这两种气体在冷处相遇又可化合成氯化铵。这不是氯化铵的升华,而是它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化学反应: 硝酸铵受热分解的产物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加热温度较低时,分解生成硝酸和氨气: 温度再高时,产物又有不同;在更高的温度或撞击时还会因分解产物都呈气体而爆炸。硫酸铵要在较高的温度才分解成NH3和相应的硫酸。强热时,还伴随有氨被硫酸氧化的副反应,所以产物就比较复杂。 (2)跟碱反应放出氨气 实验室里就是利用此反应来制取氨,同时也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铵离子的存在。铵盐在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用途,大量的铵盐用作氮肥,如NH4HCO3.(NH4)2SO4.NH4NO3等。NH4NO3还是某些炸药的成分,NH4Cl用于制备干电池和染料工业,它也用于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薄层。1. 喷泉实验 && 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的水中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把实验装置装好后。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 氨气检验 方法一: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有氨气。 方法二: 用玻璃棒蘸浓盐酸或者浓硝酸靠近,产生白烟,证明有氨气。    固氮: (1)人工固氮 &&&& 工业上通常用H2和N2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合成氨 &&&& 最近,两位希腊化学家,位于Thessaloniki的阿里斯多德大学的GeorgeMarnellos和MichaelStoukides发明了一种合成氨的新方法(Science,2Oct.1998,P98)。在常压下,令氢与用氦稀释的氮分别通入一加热到570℃的以锶-铈-钇-钙钛矿多孔陶瓷(SCY)为固体电解质的电解池中,用覆盖在固体电解质内外表面的多孔钯多晶薄膜的催化,转化为氨,转化率达到78%;对比:几近一个世纪的哈伯法合成氨工艺通常转化率为10至15%!他们用在线气相色谱检测进出电解池的气体,用HCl吸收氨引起的pH变化估算氨的产率,证实提高氮的分压对提高转化率无效;升高电流和温度虽提高质子在SCY中的传递速度却因SCY导电率受温度限制,升温反而加速氨的分解。(2) 天然固氮①大气固氮 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次闪电能生成80~1500kg的一氧化氮。这也是一种自然固氮。自然固氮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②生物固氮 &&&& 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再进一步转化为氮的化合物。固氮酶的作用可以简述如下:&&&& 除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外,还有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固氮蓝藻、自生固氮菌体内都含有固氮酶,这些酶有固氮作用。这一类属自然固氮的生物固氮。 注意事项: &&&& 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氨气泄露氨气泄露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 &&& 室内空气中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泥土添加剂。添加剂中含有大量氨内物质,在墙体中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释放出来。&概述:&&&& 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约为1:40)密度2.551g/L。(气体,20摄氏度下) 熔点:-72.4℃(200.75K) 沸点:-10℃(263K)化学性质: (1)SO2+H2O==H2SO3(亚硫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2)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的危险:1. 健康危害 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2.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3. &环境危害 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式2SO2+2H2O+O2=2H2SO4) 4. 燃爆危险 该品不自燃,有毒,具强刺激性。 急救措施: 1.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2.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3.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 食入 用水漱口,饮牛奶或生蛋清;就医。三氧化硫:先将硫黄或黄铁矿在空气中燃烧或焙烧,以得到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是生产硫酸的关键,其反应为: 2SO2+O2→2SO3(可逆)
发现相似题
与“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54112560441305821476552439018341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1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1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2:49:5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1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官方公共微信关于物质变化的实践研究——六(6)班
安阳实验小学六(6)班
内容摘要:&&
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无时不刻在产生变化。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通过查阅书籍、搜索网络、设计并进行实验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实践研究。了解到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发光发热等现象。通过探究,既增强了我的自主动手能力,又能为以后的科学研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周围的世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物质到底会不会变化呢?比如说,铁放久了会生锈;水升温会蒸发,降温会结冰;火柴燃烧会变成灰;石头会被风化……这些现象能不能证明物质会变化呢?物质变化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比如会发光、发热,状态改变、颜色变化,会不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的物质变化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呢?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关于物质变化的一些问题,我通过查阅图书、搜索网络、设计实验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了探究。
二、探究过程
(一)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1、白糖的变化
实验时间:号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准备材料:白糖、塑料勺、蜡烛、火柴、铁勺、铁盘、照相机
实验过程:
我们把白糖倒在铁勺子上,白糖呈颗粒形状,是一个固体。我们预测白糖会慢慢融化,然后我们点燃了蜡烛,将盛着白糖的铁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白糖开始冒烟,随后变成了金黄色的糖浆,发出一股香气。在加热后糖浆开始冒泡,冒得烟越来越大。金黄色的糖浆开始变黑,冒得泡越来越多。我们将铁勺从蜡烛的火焰上拿下来,有些泡固定炭中。烟越来越小,泡泡也开始减少。最后炭凝固在勺子上,炭倒也倒不下来。记录如下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白糖会慢慢熔化
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
心里产生疑问,这黑色的物质是白糖吗?我与原来的白糖进行了对比,原本是白色的白糖变成了这样黑色的物体。而且白糖是方的,有点透明。从颜色和形状上来讲,这物质
跟白糖一点都不像。白糖的味道是非常甜的,但是这黑色的物体一点都没有甜的味道,而且还有一股苦的味道。我敢断定这一定是一种新的物质,绝对不可能是白糖。
实验时,我还发现蜡烛渐渐开始变短。原来是固体的蜡烛,变成了液态的蜡烛油。蜡烛油在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和烟。蜡烛油一段时间没有被火烤后,又重新变回了固态的蜡烛。被火烤过后的勺子底部变成了黑黑的炭,原本光滑的勺子底部变成了十分粗糙。这两样物体,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实验2、黄豆与沙子的变化
实验时间:号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准备材料:黄豆、沙子、白纸、筛子、铁丝、易拉罐、一杯热水、照相机
实验过程:
我们把一些黄豆跟一些沙子放在一起。黄豆是黄黄的小小的,接近于圆形。沙子一粒粒的,呈颗粒状,有缝隙就会掉下去,体积非常的小。我预测黄豆应该不会变化,沙子也不会。然后我们开始搅拌,沙子跟黄豆在杯子中一起转动着。在实验过程中,沙子跟黄豆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然后我们用筛子把沙子跟黄豆筛出沙子来,做过实验的沙子和黄豆,跟原先的一模一样。实验记录如下
沙子和黄豆混合变化记录表
黄色的,呈颗粒状,小小的。
不会发生变化
黄豆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跟实验前一样,一点都没有变化,还是黄色的呈颗粒状,小小的。
黄黄的,小小的,近似圆形。
不会发生变化
黄豆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跟实验前一样,一点都没有变化,还是黄色的近似圆形小小的。
心里产生疑问,这两样做过实验的物质还是黄豆跟沙子吗?我与先前的沙子跟黄豆进行了对比,原本黄豆跟沙子是黄色的,做过实验的也是黄色的,形状还是跟先前一样。原本黄豆跟沙子是小小的,做过实验的也是黄色的。从颜色和形状来讲,这物质跟沙子与黄
豆来说完全一样。我敢断定这绝对就是黄豆跟沙子,绝对不可能是什么新的物质。老师还让我们看了一些跟黄豆和沙子出现一样的状况的物质,比如:易拉罐被压扁了,但是易拉罐没有产生什么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变化了而已。水被冻成了冰,水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从液体变成了固体而已。铁丝被弯了,还是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变弯了而已。
实验分析:物质变化分为两种,一种为化学变化,一种为物理变化。这两种变化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常常会产生新物质。而物理变化的话,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就是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
(二)化学变化伴随着的现象
实验1、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实验时间:号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准备材料:米饭、碘酒、淀粉、玻璃皿、滴管、马铃薯、苹果、橘子、茄子、胡萝卜、白萝卜、面包、花生米、玉米、芥菜……
探究过程:
淀粉是白色的,形态像沙子一样,只不过是软的。颜色是白色的,淀粉摸起来很粗糙。闻起来没有任何气味,只要轻轻一吹或者鼻子吸一下,就会飘散。淀粉被碘酒滴入后,慢慢开始变色。从原来的白颜色,向紫色变去。时间越久,颜色越深,最后变成了蓝紫色了。他从原本软软的小小的面粉变成了,一个条状的物体,皿器在空中也倒不下来。实验记录如下
淀粉滴碘酒变化记录表
滴入碘酒前
滴入碘酒后
小小的,白白的,很容易飘散。摸起来很粗糙,没有气味。
颜色开始变成紫色,然后越来越深变成了紫蓝色。从原本软软的淀粉变成了条形的物体,不容易飘散,在皿器中到也倒不下来。
心里产生疑问,这个紫蓝色的条形物体还是不是淀粉呢?我与淀粉做了对比,淀粉本来是白色的,而这个物体变成了紫蓝色,从颜色上面来说是产生了变化。淀粉本来是很小
的,而且非常容易飘散。这个物体,变成了条形状的,而且在皿器中倒也倒不下来。从形状和重量上来讲也发生了变化。从颜色、形状和重量上来讲,这已经产生了变化。所以我断定这绝对是新的物质,绝对不可能是淀粉!
接着,我们又开始做米饭点上碘酒的实验。米饭本来是白白的,一粒粒的,甜的,而且很容易粘手。然后我再米饭上点了几滴碘酒,发现米饭开始变成褐色,跟酱油的颜色一样。然后又慢慢变成了紫色,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了蓝紫色。我发现着蓝紫色的颜色比淀粉要浅的多了。实验记录如下
米饭滴碘酒变化记录表
滴入碘酒前
滴入碘酒后
白白的,很软,很粘手。刚开始吃没有味道,后来越来越甜
跟淀粉一样变成紫蓝色
米饭从白色慢慢开始变成了紫色,然后越来越深。有点不粘手了,有一点点硬。
我心中产生了新的疑问:这蓝紫色的物体是不是米饭呢?还能不能吃呢?我查找资料后,我发现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色,而且形状也会改变。米饭变色的原因是因为,米饭里面有少量的淀粉。所以,米饭被碘酒滴了后就会变色,这蓝紫色的物体是一种不同与米饭、淀粉的新物质,米饭和淀粉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时间:日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准备材料:铁片、锈铁片、电路检测器、铁锤、磁铁、水……
探究过程:我拿出我准备的铁片和锈铁片,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进行比较。我发现铁片是银色的,而锈铁片呢有一点点黑,近似于褐色。我摸了下这两种材料,铁片是比较光滑了,而锈铁片是比较粗糙,而且很容易沾到铁锈的颜色。铁片看不见有一丁点空隙,而锈铁片有一点点空隙。我把两样材料放到灯光下,发现铁片是可以反光的,这可以判断出铁片是有光泽的。而锈铁片没有反光,可以判定锈铁片是没有光泽的。我拿起准备的铁锤,向铁片敲过去,铁片弯了,说明铁片有韧性。而我敲锈铁片时,锈铁片立刻就碎了,非常的脆。我拿出电路检测器,将小灯泡放上去。用两根电线接触铁片,这时小灯泡亮了,说明铁片的导电性能很强。而两根电线接触锈铁片时,小灯泡没有亮,说明锈铁片的导电性能很弱。我又拿来磁铁,磁铁被铁片给牢牢地吸在上面,说明铁片有磁性或者磁性很强。而锈铁片,一点都吸不起来,说明锈铁片没有磁性或者磁性很弱。比较记录如下&
铁与铁锈比较记录表&
被磁铁吸引
通过实验我发现,物质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实验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实验时间:日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火柴、蜡烛、木条……
探究过程:我准备了小苏打和白醋各一杯,并用感官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如下:&
小苏打与白醋观察记录表&
小苏打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没有气味、呈颗粒粉末状,近似于面粉、有点粗糙、颜色是白色的、味道有点咸
透明液体状、气味很酸很刺鼻、冰凉凉的。
我开始将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我观察记录了实验的过程,如下:
我开始将小苏打倒进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再倒进去的同时,玻璃杯中一下子冒出了许许多多的气泡,冒出来的气泡长度大约是6厘米左右。我摸了下玻璃杯,玻璃杯底面非常冰,玻璃杯外面还有小水滴。这种物质在产生气泡的时候并且吸收了热量,所以外面才会有小水滴。我闻了下这个物质的气味,这物质的气味十分臭,而且非常刺鼻。渐渐地,泡沫开始退散,白醋从刚开始的透明色,有一点点变成了小苏打的颜色,然后白醋开始褪色,渐渐地又恢复到了刚开始透明的颜色。当气泡开始退散完全的时候,我发现杯底有一些泡泡在底面,并且往上升,最后破碎掉了。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雪碧,雪碧也是这样在液体中,窜出气泡,到水面顶部的时候,气泡就破碎掉了。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气体是什么呢?
接着我又做了两个实验,来确定这个气体到底是什么:我拿出了我准备的火柴,并且将火柴点燃了。接着我又拿出我准备好的木条,我用火柴点燃了木条。我拿起被点燃了的木条,把木条朝水里面伸。这时,火立刻熄灭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巧合,又点燃起了木
条,把木条向水里面伸。这时,火又熄灭了。我认为这还是一个巧合。接着做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结果,每次实验火都被熄灭了。这个实验让我明白,火碰到水就会熄灭。我想,如果用刚才产生的物质去接触火,火会不会熄灭呢?接着,我用我的火柴点燃了蜡烛,然后我将装在玻璃杯里面新的物质慢慢地倒向蜡烛。液体慢慢地流动着,当快倒在蜡烛上的时候,突然蜡烛熄灭了。那时,液体还没有碰到蜡烛,蜡烛就被这样的熄灭了。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火被熄灭的这种现象呢?我在网上查找火被熄灭的原因。我发现,经过科学家大量的研究,是二氧化碳将火给熄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它是空气中的一部分。
最后,我得出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新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并且发现物质化学变化往往会产生气泡。
实验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
实验时间:2014年02月28号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 准备材料:透明杯一个、铁钉1枚、硫酸铜、硫酸铜溶液、镊子……
探究过程:
我打开了一包无水硫酸铜,发现硫酸铜呈蓝色颗粒状、没有任何气味、与白糖相似,都是方方的晶体。硫酸铜非常的脆,一压就碎了,被压碎后,变成了白色的粉末。硫酸铜互相敲击的声音,与响尾蛇爬行着的声音相似。观察好硫酸铜后,我将硫酸铜倒入水中。硫酸铜沉淀在水中,水的颜色立刻变淡蓝色了。接着,我用镊子夹着一根铁钉,然后在水中搅拌,刚放进去的铁钉变成了红棕色,接着变成了棕色,然后变成了黑色。在发生颜色变
化过程中,水的上面冒出了一些小气泡。铁钉搅拌好,放在溶液中后。我向溶液看去,发现水中有一道弯弯曲曲黑色的影子。我再过段时间,发现铁钉被溶液浸泡过得部分,已经变得坑坑洼洼,而且颜色是红棕色的,与铁锈相似。在被浸泡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黑色的物质从铁钉上脱落下来,掉到杯底。
这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我将铁钉被浸泡在溶液中的部分,和没有浸泡在溶液中的部分,进行了对比。我发现原来是银色,并且发出闪光的铁钉。变成了黑黑的,而且光泽很黯然的物质,硫酸铜的颜色是蓝色的并且发出闪光。而被浸泡在溶液中的部分是坑坑洼洼的。原来是笔直的,像一条竖线一样,硫酸铜是方形的。从颜色与形状还有光泽上来说,这种物质不像硫酸铜和铁钉任何一个方面。所以,我敢确定这绝对不是铁钉和硫酸铜,这绝对是一种新物质。
后来,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发现在溶液中浸泡过后的铁钉产生的黑色物质,是铜。
实验结论: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变化,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形状改变、形态改变。但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如何控制物质变化的速度
探究时间:2014年3月3日
探究地点:实验室
探究材料:5个盘子、5枚铁钉、水、菜油、食盐……
一切物质都在发生变化,那么物质变化的速度是否可以控制呢?我继续进行探究。我以铁生锈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并制定探究计划如下:
铁钉生锈观察记录表&
银色的、有光泽的
有一点点变成红褐色。
钉帽已经变成红褐色了。
铁钉上布满了斑斑点点的铁锈。
浸没在水中
银色的、有光泽的
比空盘子里面的严重,水变成了红褐色。
水的颜色变得更加浓了,中间的部分基本都变色了。
水的颜色变得更浓,上面基本都布满了铁锈。
浸没在食用油
银色的、有光泽的
一半有水一半有空气
银色的、有光泽的
下半部分基本都变成红褐色了,水也变色了
上面中间下面基本都有明显的变色。
大部分都变成了红褐色,水的颜色变得更浓
实验结果:在空盘子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比较慢,在水盘子里的容易生锈,有盘子里面的铁钉不会生锈。
实验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铁钉生锈观察记录表
盐水和空气中
我的结论:在不同环境下,铁生锈的速度是不同的。盐水能加快铁生锈的速度。
&&&&&实验现象:在空盘子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最慢。在水中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比较慢。在潮湿处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比较快。在盐水和空气中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最快。
&&&&&实验结论:越干燥的地方,铁钉生锈的速度越慢。越潮湿的地方,铁钉生锈的速度越快。
三、探究结果
四、感想与收获
感想:我们身边的物质都会改变,没有什么物质不会停止改变。人也应该像这些物质一样,不断的改变。不能一直不进行任何改变,人是要成长的。如果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不用学了。那么,这种人必定会像岩石那样。岩石本是高大的,经过雨水和太阳的相互作用后,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沙子。所以人必须一直向前进,而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或自傲而停止改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