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成语与原文一形容差别很大的成语最大的一项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七年级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在山的那边》王家心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创造氛围的乐曲)、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 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②布置作业&: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教后:&&&&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 朗读思考: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教后反思:&&3&生命生命杏林子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四、教后反思:&&&&4&紫藤萝瀑布宗璞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二、&&&& 阅读1、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Δ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③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研读与赏析(上) 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④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三、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①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领会修辞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①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b.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c.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四、教后反思:&&5&童趣沈复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3),项为之强(jiang1),鹤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为壑(he4),癞(lai4)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三、探究阅读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②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目的: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3、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4、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反思“我长大了吗?”“我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2)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一篇文章;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家长的饱含深情的文章或话语,可能会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因为,从最亲近的人的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人的心灵的效果。(3)让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那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4)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记录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二、展现风采:课堂上让学生在课文中任选一种活动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三、写作: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题目可是《我》,或《这就是……的我》等等。&四、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将在学期末集结成本)。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五、教后反思:&&&&&&&&&&&&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范例单元一“这就是我”&自我写照(孙红)&&&&&& 我嘛,扎着两根小辫,走起路来一悠一悠的。我的眉毛挺浓、弯弯的,大队辅导员说我跳舞可以不化妆。眼睛挺黑,亮亮的,虽不大,镶在这张小小的脸上倒也合适。嘴闭起来挺小,可是一笑呀,就咧得老大,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这些都是我从镜子里看到的。哦,忘记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了,我叫孙红,就是“孙悟空”的“孙”,“红彤彤”的“红”。我今年11岁,刚进入中学。小学时,我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不爱生气,整天乐呵呵的。生气会死掉细胞的,我可不干!遇到同学们和我发生矛盾时,我基本上能够忍让。同学们请我办事,我总是尽力而为。老师说我性格爽朗,是嘛,有话就说,干嘛要憋在肚子里!可有时我也很腼腆,那是在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有时还挺莽撞,妈妈说我是“小冒失鬼”。我上课比较专心,作业&能够按时完成,我爱提问,也喜欢回答问题,老师在我的评语上写着“思想活跃”。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还是校三好学生,可是我也有缺点,粗心就是我的一个大毛病,因此作业&时常出现差错。可我就不信改不了。你们看吧,新学期里我一定改掉它,由“小粗心”变成“小细心”。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些小说呀,杂志呀,科技作品呀,我拿起就放不下――迷住啦!我常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一会儿呜呜抽泣,一会儿咯咯大笑,完全身临其境,妈妈喊我也不知道。我读过许多大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故乡》,冰心的《小橘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巴黎一少年》……这些作品对我有很大影响,我立志也要做一名作家,为人民写作。别看我个子不高,又很瘦,我还挺喜欢体育呢!小学时,我参加过市里的运动会,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接力赛这个项目的第二名,这里也有我一份功劳呢!今年夏天,我简直成了小游泳迷了,你看我,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那是我在游泳池里泡的!我还喜欢音乐、美术,爸爸说我的兴趣挺广泛的。好,就谈到这儿,欢迎大家和我交朋友。&& 【简评】这篇作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己写自己,写得纯真、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作者首先对着镜子勾画自己的外貌,“扎着两根小辫”,“眉毛挺浓”,眼睛明亮,一笑,“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就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大大方方地介绍自我――爽朗的性格、活泼的思想、粗心的缺点以及喜欢读书,爱好体育、音乐、美术,娓娓说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自我介绍(丁纯)&&& 在食堂门口的路边,有个蹲着的男孩,他的鼻子几乎凑到地下那团蠕动的、黑乎乎的东西上。行人都疑惑地看着这个黑肤少年,似乎都在想:这孩子在干什么?那是我――丁纯,正在进行一项自认为伟大而有意义的“科研”:观察蚂蚁大战呢!三点多钟,阳光照得我头上冒“辣油”。我可不在乎。本来嘛,我两岁时,由于喜欢看喜欢问,就认得了所有的象棋。三年级时,我读完《三国演义》《红岩》《李白成》后,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创作”了一篇千余字的童话《多蒙西历险记》。不少人笑过我,可我不在乎,这并非坏事。我刚才想回家看鹌鹑下蛋,这会儿却叫蚂蚁给迷住了。我想:过一会看下蛋也不迟嘛!&&& 于是我便观察起蚂蚁来,我觉得蹲着看不过瘾,索性跪下,双手支撑着,睁圆大眼,观察蚂蚁混战。它们为什么要打仗呢?我小心 翼翼地用细木棍拨开蚂蚁,发现有些粘稠物,像是饭粒。“嗯,争食之战。”我像博士似的摇头自语道。我这才发现,天色不早,红日依山,我拎着书包往家跑…看鹌鹁下蛋,肯定晚了,也许爸爸要说:“又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才回家!”三年五载,一晃即过。今天,我已是有“八天”学历的初中生了。目前我又极喜欢看些世界知识性的书籍。借到好书,也会像小时候买到《三国演义》一样,欣喜若狂,大呼“万岁”!昨天,我在校阅览室发现有本《世界之窗》,但我没有借书证。我对借书处的老师说:“老师,把《世界之窗》借给我看看吧!”我期待着,但被回绝了。我急得脑门发热,这――等发借书证?我心都被“书虫”扒得痒死了。我皱着眉头,咬着嘴唇,再次恳求道:“老师,让我看看,不会拿走的,把它给你!”我迅速摘下校徽递上,双眼瞅着老师。老师看我这样恳求,收下校徽,给了我书。我抓过书,跳到桌边,“咚”地坐在椅子上,喜滋滋地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老师在喊:“还书了!”我一抬头,啊?天黑了!还书时,我真想说声:“老师,明天这本书替我留着吧!”晚上,我做了个梦:在堆满书的图书馆里,我正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一撂撂、一层层的书。&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我”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趣。&&表现自我(钟文生)&&& 有人说:现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谁敢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表现自我,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反之,如果做事唯唯诺诺,该出手时不出手,谁就会错失良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中也难有几次表现自我的好时机。试想,毛遂若不单刀请命,救赵于危难之际,岂不永远是个无名门客;蒙哥马利若不临危受命,痛击隆美尔,岂能获得二等功勋;诸葛亮若是三顾犹不出茅庐,又怎能成就蜀中伟业。一位心理学家在回答学生信件时,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爱表现、顾虑重重,尤其怕人说出风头的现象,为同学们指出:敢于表现自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确,当今社会,机遇不可谓不多,条件不可谓不好,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那些敢于表现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杨澜读大四时去应聘央视主持人,面对如林的强手,她毅然对评委说:“不管你们选不选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她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她击败了众多强手,如愿以偿。从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生,从央视主持人到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成功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向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有人也许会说: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千里马岂忧无伯乐乎?此言差矣。是24K金子,埋于地下,发光又从何说起。纵然是千里马、万里马,终日藏于马厩中,不在人前展现自我,又有谁会发现它呢?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也要气势磅礴地奔涌万里,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同样,作为一个人,纵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自恃才高,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又谈何成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社会,恩格斯说过:“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一个连自己都不愿展示的人,是很难成功的。表现自我绝不是出风头,也不是逞强好胜,表现自我只是将自己真实的水平、能力表现出来,有何不好意思?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思想顾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展现自我,走向成功。愿大家都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因为它是一种时代精神。&&&&&&& 【简评】观点鲜明有新意,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读后令人深思,给人以启迪。&&&6&理想流沙河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一)历史意义(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8、9、10、11) &三、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六、教后反思:&&&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行道树》(张晓风)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局部理解(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有关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关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3、总体感知(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有关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2、局部理解(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3、总体感知(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三、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四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五、教后反思:&&8&人生寓言周国平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 3朗读。4疏通文意。 5感受语言。) 二、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2、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三、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七、教后反思:&&&&&&&&&&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五、教后反思:&&&&&&10&《论语》十则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六、教后反思:&&&&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