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被人们破坏环境的事例例

关于环境保护破坏和污染的事例!谢谢!急用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详细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关于环境保护破坏和污染的事例!谢谢!
的帮一下忙!急用!下午就用!谢谢啦!
在网上搜索"河流污染"、“土地沙化”就有很多文章,下面是其中的两篇,供参考。
专家:河流污染是对中国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
作者:史宝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董哲仁日前撰文指出,河流污染是对中国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治污应是中国现阶段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
董哲仁指出,二00二年,中国七大江河水系的七百四十一个监测断面中,仅百分之二十九点一的断面符合Ⅵ类以上水质标准,百分之三十的断面属于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仅可用于工农业的Ⅳ、Ⅴ类水质,百分之四十点九的断面属于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Ⅴ类水质;百分之九十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南地区被调查的二百多个湖泊中,有百分之八十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是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
董哲仁说,近年来,中国水利系统通过紧急调水解决一些河湖的生态退化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有些地区正规划兴建大规模调水工程解决河湖生态健康问题。但是,依
在网上搜索"河流污染"、“土地沙化”就有很多文章,下面是其中的两篇,供参考。
专家:河流污染是对中国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
作者:史宝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董哲仁日前撰文指出,河流污染是对中国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治污应是中国现阶段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
董哲仁指出,二00二年,中国七大江河水系的七百四十一个监测断面中,仅百分之二十九点一的断面符合Ⅵ类以上水质标准,百分之三十的断面属于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仅可用于工农业的Ⅳ、Ⅴ类水质,百分之四十点九的断面属于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Ⅴ类水质;百分之九十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南地区被调查的二百多个湖泊中,有百分之八十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是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
董哲仁说,近年来,中国水利系统通过紧急调水解决一些河湖的生态退化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有些地区正规划兴建大规模调水工程解决河湖生态健康问题。但是,依靠增加水量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有条件的,这种方法对于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湿地效果较为明显,而对于工业污染严重、人口密集地区效果不显著,或者带有暂时性。因此,改善河流生态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治污,超越治污阶段试图改善河流生态状况的努力难以奏效。
针对治理问题,董哲仁表示,制定中国河流环境保护战略,有必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河流保护的经验教训,特别需要研究其河流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
董哲仁认为,从西方国家的发展阶段看,综合污染防治在先,河流生态建设在后,治污是河流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河流生态建设提高了河流系统的自净能力,反过来又增强了治污效果,而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河流保护方面的差距至少有五十年。中国现阶段维持河流健康的首要任务是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在治理策略方面,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转变。
国家林业局:我国土地沙化主要是人为因素
新华网 ( 11:05:22)
稿件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
  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
  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
  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2.08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
  第二,应以草定畜。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5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1.4亿头,羊2.6亿只,折合8.6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
  第三,应控制樵采。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
  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破坏环境的例子:
1、滥砍滥伐现象好像挺普遍
2、毁林、毁草开荒现象
3、随意乱扔乱倒垃圾
4、一些有污染的企业任意排放污染物
保护环境的例子:
环保事件可大可小,不是拿几十亿资金做个绿化工程才算环保事件,最近流行的公益动画沙福一家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普通人蹲下捡起一个垃圾塑料袋,或者像沙福一样为公园...
随手乱扔垃圾。看法:应该提升个人素质,做到垃圾不落地
1、科学来源于哲学
2、科学最早是用来抵抗宗教的;
3、技术也做过社会发展阶段的分类标准;技术发展水平也可能超过所谓科学知识;
4、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是...
森林、大气、地下水、土壤等资源破坏严重!
大家还关注人类破坏环境的例子
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的破坏环境的事例要的是中国的事
花将军威武715
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存在较好的植被覆盖.后由于几次较大的森林破坏,特别是长期以来掠夺性的、超计划的、以现代化工具为手段的木材采伐,加之一些地区毁林开荒,致使流域内各省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50年代到80年代,流域12个省区有林地面积年均下降率为0.6-0.8%,有林地降为疏林的面积以年均9.8%的速度增大,上游地区荒山荒坡面积已达到1.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1994年,川、滇、陕、甘四省的国有林区采伐森林面积达178.8平方公里,而同期造林仅42.7平方公里.重庆市巫山县1949年至80年代森林覆盖率由23.6%下降到11.7%,每年由于森林过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占到该区域土壤流失总量的8-12%.水土流失扩大
50 年代,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 29.95万km2,目前已达到 39.3万km2, 占流域面积的 39.1%.长江上游以年平均 6.8亿吨 的泥沙输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积在荆江段和洞庭湖内.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55.18万km2,占流域土地面积的 36.2%,年平均侵蚀土壤 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据宜昌站测定,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 5.3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宜昌站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 4.3亿吨.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据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积量高达 0.984亿m3,其中 82% 来自长江中上游,而通过湘、资、沅、澧四水的淤积仅占 18%.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土流失面积从 50 年代的 1.1万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万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红色沙漠,湘、资、沅、澧四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在四川省,泥沙淤积使400余座水库报废,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3年 来累计淤积泥沙2.32亿立方米,占库容的2/3,乌江渡水库的淤积已 占库容的1/2以上,水库调蓄库容的损失,使洪水暴涨暴落,加剧了洪涝灾害与水土流失灾害.由于长江夹带泥沙在长江入海口大量沉积,使得长江入海口北渊航道几乎近于闭塞,使行洪能力大大减低.公路、铁路、矿山开采等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随处乱采乱挖,乱倒乱弃,破坏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剧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仅因修公路一项就增加水土流失2678万吨.据统计,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年因开发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约800平方公里),由此产生了约1.2亿吨(上游约1.0亿吨)的人为新的水土流失.萎缩的湖泊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平原和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都是淡水湖,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全国五大淡水湖中,长江流域占四个,即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聚纳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条河流的来水,烟波浩渺,枯水期面积达3500多平方公里,汛期湖面可达50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是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调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吞吐长江;第三大淡水湖是太湖,第五大淡水湖为安徽的巢湖(淮河流域的洪泽湖为第四大淡水湖).此外,还有著名的云南昆明滇池、湖北的洪湖等.
长江岸边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50年代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达8 300平方千米,但目前仅存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 656平方千米.武汉三镇亦有"百湖之城"之誉,但现在已名南符实,湖泊数量锐减为27个.
清代中叶时,洞庭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此后,水域不停地受到泥沙的侵犯,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年经荆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泥沙约12300万吨,经"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入湖泥沙为3460万吨,合计15800万吨.而在出口城陵矶流回长江的泥沙仅为3800万吨,湖区每年淤积12000万吨,上百年的淤积,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加上人为的筑堤垦影响,结果洞庭湖已缩至2820平方公里了,萎缩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1949年到1983年的34年间,湖面缩小38%,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2 000万亩,湖水容量减少40%以上.
鄱阳湖,原来比洞庭湖小,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于洞庭湖受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围垦影响,湖面由6000平方公里逐渐缩减至如今的2820平方公里,结果鄱阳湖成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由于鄱阳湖的平时水位高于长江,长江水进不了鄱阳湖,汛期长江水位增高,江水倒灌入湖,可吞吐部分洪水,所以长江泥沙进入鄱阳湖的很少,而鄱阳湖主要对"五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即潘江、修水)起调蓄作用.因此,鄱阳湖主要受"五水"的泥沙淤积和人为的围垦影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
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世纪十大环境灾难
(1)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比利时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的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人们称这种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洛杉矶又一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1970年又一次光化学烟雾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因此患病。
(3)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形成的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
(5)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含有汞的废水,进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年日本骨痛病事件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7)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后果是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10)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篇二: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例子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头都来自动物,而且与环境受破坏、全球暖化及人与动物距离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维持家居清洁外,要预防传染病出现及扩散,还须把眼光放远,保护环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响,近年少见。虽然1997年爆发过「禽流感」,但因杀鸡及时,加上维持至今的街市清洁日,及为鸡只注射疫苗等措施,当年这个传染病带来的冲击,在港人心中已逐渐淡去。但是放眼四周,传染病的威胁一直未停过,只是不在香港发生,港人没有留意。
生态异变 病毒辗转传人
先进国家如美国,自1999年开始,爆发「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网页指出,这种病毒本身早已存在于雀鸟身上(换言之,雀鸟是西尼罗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过带病毒的雀鸟后,病毒会留在它们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鸟及人而把病毒传开去。
香港医学会会长劳永乐指出,环境与人的疾病是息息相关的。另一种与动物有关的传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个案陆续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出现。
它本身存在于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后来传给猪,再由猪传给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栖息在东马来西亚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离出来,从东马飞到西马的马来西亚半岛,感染了猪场里的猪及人。若没有该次东马的大火,该不会因而感染了猪。
他称,这次大火与当年天气非常干燥有关,而反常的天气则受厄尔尼诺影响。由此可见,传染病确与大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而且,全球温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于是也有利登革热的传播;海水温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依附它们的霍乱菌,因?海产吃浮游生物而转到这些海产上,人们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话,便患上霍乱。本港数年前爆发的霍乱,原因就在此。
至于令人闻之色变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劳永乐称,则由于人们砍伐树木,破坏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们与人类接触而起。
捕杀动物、破坏栖息地 病毒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病毒学家毛江森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示,许多野生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病毒,无论捕杀、驯养、用在实验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动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爱滋病毒及黄热病,对它们的宿主猿猴影响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类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活动范围扩及原始森林,病毒传给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热、霍乱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说明人如没有好好保护自然环境及生态,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灾害——传染病。
SARS病毒与果子狸有关,至于是否由它传给人,截稿时还未完全确认。劳永乐指出,广东省其中一个早期出现「非典型肺炎」个案的河源,修筑了大水坝。通常水坝兴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时,动物也搬走。他认为,值得调查的是,会否因而迫使动物离开原本栖身地,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人看见了又捉来吃,才把它们身上的冠状病毒传播出去。
保护环境 防传染病扩散
劳永乐称,要防止传染病发生,大处要注意减低温室效应,减少海水水温上升,小处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环境,爱护环境,保护树林,多管齐下。
SARS未出现时,大家都没有察觉传染病仍然对现代化地区如香港有威胁。
劳永乐称,相比以前,儿童营养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杀伤力已减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净,减少了霍乱的流行。传染病逐渐不被重视,医学界的焦点转移在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症上,病房的规划也以「大房」为主,但对传染病来说,却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机。
「有SARS,也会有其它传染病出现。」劳永乐称,是时候为此做好准备。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
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
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转 载于: 海达 范文 网: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篇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据调查,全球每年因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因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冲突也与日俱增。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如何?用一句成语可以概括:危机四伏。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1995年我国
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积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
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以上资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还呈恶化趋势,国家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先看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值为 831.4亿元;“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 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地震、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后果。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篇四: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谈到了科技伦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我国2000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生活中,许多人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都感到陌生。那么,何为“国家生态安全”?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如何?生态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何影响?如何筑牢“生态长城”?面对新世纪的环境挑战,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导致破坏或威胁的状况。它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和载体,深刻影响到国家各领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其在国家安全大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其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
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从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已经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在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据调查,全球每年因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因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冲突也与日俱增。
2000年末,由北约在对南联盟战争中使用贫铀弹而引发的国际风波沸沸扬扬。因贫铀弹而引起的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之间的深刻联系。现实告诉我们,生态恶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而且直接威胁着国家国防安全。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如何?用一句成语可以概括:危机四伏。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
公顷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积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
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以上资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还呈恶化趋势,国家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先看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值为 831.4亿元;“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
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 GDP的1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地震、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后果。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2001年5月底到9月初,在长达105天的时间里,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等14个部委组织的近20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行程2万多公里,从东海之滨的长江入海口溯江而上,最终到达位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区。作为《法制日报》特派本次采访的一名记篇五: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题: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紧紧相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以后两者的影响更大。据调查,有些影响已经涉及到整个生物圈了。本节课的设置,正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和思考人类对生物圈的正负面影响,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关键信息:
1、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的环保为主线,教师大胆的脱离了教材的内容,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加强了生物教育和当地学生实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次历时1个半月的学生研究性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收集身边的生活素材,使资料的收集和发布成了学生的一种经常化的学习活动,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发扬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能力,又自然地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3、多媒体课件中音像资料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串起了学生的情感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中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初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小学的知识基础,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大,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
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将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为他们毕生投入科学技术事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 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
3、通过调查青岛环境资料,针对环境污染展开讨论、分析,了解青岛的环境。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利用“青青岛,蓝奥运”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让研究性学习气氛充满生物课堂: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写入“纲要”中,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现代的学生需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现代的倡导的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的应该市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研究性学习在生物的殿堂里永远闪烁璀璨吧。
2、激励性评价──成功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一过程中经验的获得,因此,应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轨迹。我将这次过程性评价分为两大部分:阶段成果的评价;最终成果的评价。
在进行过程性评价中我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每一
闪光点,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方法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发展点和创新点,进行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在我的评价中,因为永远以学生的昨天为参照系,注重的是发展性,以进步为标准,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进步速度、程度和潜能的评价,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引生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情感为主线,由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课件使用
MediaPlayer、Photoshop等多种媒体手段插入大量图片、音乐、影像等资料。此外,本次教学过程还多次使用到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坏环境的短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