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小学生时代读后感时代纸画片

2当年收件:&&截止:
累计收件:&&&&&&件
累计办结:&&&&&&件
当年收件:&&&&&&件
当年办结:&&&&&&件
当月收件:&&&&&&件
当月办结:&&&&&&件
县市网上办事导航:
当前位置:&-&&&-&&
91y快乐打鱼公孙涓
四平市政府新闻办
离湖南樟木桥加油站只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是哪?
现在没睡的女生都在干嘛呢
91y快乐打鱼&www.&&&&责任编辑:四平市政府新闻办&&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每日精选赛事【城市推荐】东北以远
作者:温暖那么汹涌
回复日期: 20:00:00
很佩服有耐心写这么多字的人------------------问好温暖那么汹涌!
走在寂静的雪原上,黑土之上的白雪被温暖浓重地烘烤着,但绝不融化。我躺在雪地上,像从前和过去的这个相同的动作一样,闭上眼睛,任自己的头脑在棉帽里思想着,飞驰着;任自己的身体在棉衣棉裤里栖息着,惬意着;任自己的双脚在棉皮鞋里静顿着,生长着。喜欢这个意象.
      孩子      
作为一个孩子,在午后近晚的萧条冷落之时,往往会有辛酸委屈的哭泣涌上喉咙的感觉。门关着,屋子空暗着,像一棵孤独的大树。我躺在床上,睡了让人沮丧的一觉。醒来后,不愿开灯,只在迅速黑下来的屋内亟盼着父母亲回家。等到母亲的裁缝店关板了,她就回来烧火做饭了。我站在厨房的门口,看着烟火弥漫中母亲穿梭忙碌的身影,心中升起阵阵暖意。等到父亲也下班回来了,我们一家四口就坐在桌边,坐在黯淡的昏黄灯光里,我也就终于才有了快乐和舒心。不知多少次,我盼着父亲回家,或盼着母亲回家。那种等待是一种漫长而短暂的煎熬,带着某种惧怕的悲观心理,怕圆满被破坏,怕幸福不再归来。我就在这样的等待中慢慢长大了。等着等着,时光便云雾山水般远去了。我的父母,就不再被我等,而开始等我从高中、大学的学校放假回家。后来,我的弟弟也出外读书了。我们的父母,也就望眼欲穿地等着我们一起放假回家。大学毕业后,我和弟弟先后在天津、北京买了房子,成了家,我的父母却不再那么期待我们回家了。在他们看来,我们俩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家,而他们是迟早会离开东北的,要来到我和弟弟的家。孩子都是游戏者,虽然没有进入这个残酷虚伪的成人社会,却早早学会了营造秩序和规则。在老屯,我们玩跑圈。有人站在圈里,要跑出去再跑回来;有人站在外围,负责抓住跑出圈外的人。我记得自己不是跑得最快的。在街里的小学,我们弹琉琉(玻璃弹珠),煽pià(吧唧,方宝)、纸画片,玩陆海空,丢沙包,勒叶根(拔牛筋),在水边用瓦片打水漂儿,每人抱着一只腿斗鸡,跳房子,打冰轴(抽陀螺),打弹弓,叠纸飞机,滋水枪(用气门芯做的)。那时,我每天都揣一兜子琉琉,一兜子pià,四处找人挑战。赢了能高兴一天。熟了就心情很坏很糟糕,难过上一整天。我一直都不是玩的最好的,尽管我好胜心很重,但我也早就明白,我绝不是擅长游戏的人。玩游戏,每次都玩到天黑,不想回家,却又怕回家被骂,就这样犹犹豫豫地拉扯着时间,不愿让它的快活离开。是的,我是个贪玩的孩子。等到大了一点,我也就学会了下象棋、军旗和跳棋。我曾经为此着迷过。长大后,我再无耐心坐下来下棋。上了高中,我迷上了打电子游戏机。那种街机上的三国志、恐龙快打、街头霸王、侍魂、雷龙等游戏深深迷住了我,让我在高一时的学习成绩只排在班级的中游。这让父亲拿我没办法,在去学校看我时几乎哭了起来。那场景,让我的心痛如碎。我明白,我绝不是个有很强自我控制力的孩子。前面我说过,我并不擅长玩游戏,所以街机也没能练成高手。长大后,我也就不爱打扑克,也不爱打麻将。在游戏里,我远离成人世界,寻找属于孩子的自由。它弥足珍贵,成为我后来一生的财富。我不爱被别人管,不爱去学校,去了学校不爱被老师说,不爱做作业,不爱站起来当众发言。可是一切却都不听从于我。我无法,只好仓促地上阵,进入社会被迫与他人展开竞争。于是到现在,我还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孩子。在工作的班上,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我经常在想,坐着,走路的时候在想,开车的时候也在想,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找到自由?什么时候才能轻松潇洒地告别体制体的生活,过自己想过的、向往的、归隐般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工作后,我持续地苦闷了两年的酒醉时间。在那段无助的时间里,我听许巍的歌来打发时间。许巍的歌声,既苍凉又温暖,像《故乡》、《蓝莲花》、《那一年》等歌曲,分明唱出了我的心声。两年后,为了家庭,我决定努力工作,屈从世俗,做一个规矩的、负责任的人。就这样,在工作多年后,我觉得自己已经变老了。那个忧郁孤独的孩子,那个青春光彩的少年,已经渐渐离我远去了,我抓不住他们的手,正如我抓不住自己的内心一样。我看见他人几乎从没有反抗过,就向这世界这生活俯首称臣了,便以为再没有人会反抗。可难道我就这样压抑自己的一生吗?三十年后,等到退休那天,我就可以坦然而无奈地领着退休金,过一个平淡老人的日月余晖,从而证明我在人生这场游戏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投降者?当然不会。
作者:阿素
回复日期: 0:33:00
走在寂静的雪原上,黑土之上的白雪被温暖浓重地烘烤着,但绝不融化。我躺在雪地上,像从前和过去的这个相同的动作一样,闭上眼睛,任自己的头脑在棉帽里思想着,飞驰着;任自己的身体在棉衣棉裤里栖息着,惬意着;任自己的双脚在棉皮鞋里静顿着,生长着。喜欢这个意象.----------------------------------------很多年,没有躺在雪地上闭目养神了。:)
      《水浒传》      晚饭前,炊烟里的天色是破碎一地的暗蓝沉寂。铺落着,聚集着,从脚下围拢过来。耳边响起灶坑传来的柴火烧断的噼啪声,锅盖不时被蒸汽掀动的扑扑声,米饭闷熟的膨胀声。透过这些黑粒白烟的声音,我下意识地,仿佛看到了大米如雪花般圆滚滚的、晶莹剔透的白香,蔬菜的呈现豆角、茄子和土豆状的饱满的油汁香,腌黄瓜、胡萝卜、芥菜疙瘩、糖积蒜、蒜茄子和咸鸭蛋等各种咸菜小吃的酱香和蒜香。它们遮遮掩掩,在空气中一路逶迤,游出厨房,钻入我的鼻子,挑逗我的舌苔。我不禁抿了一下嘴,吞咽下这注满饥饿的口水。黄昏后,乡间黯淡,虚白,极黑静。我坐在立于外屋过道边的米面袋子上,在一隅洒落黑絮的角落里,手里拿着一本书,盯看着,眼睛一刻也不移动,就像是一个入迷着魔的信道者,虔诚地面对着半空中一盏火亮旷远的油灯。我抚摸着这本书的肌肤,热爱地摩挲着,不忍放下。我把打开的书页扣笼在脸上,深深地嗅它清新如醉的书香。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舒坦和幸福。等到娘做好了饭,她就拉亮昏黄的灯泡,叫我,一遍遍地,我嗯了一声,继续看书,也就一遍遍地答应着。催得紧了,我才千般不舍百般无奈地、不情愿地站起身来,拍打掉身上落着的灰尘,驱赶走体内那古代神游的快意,应付地来到饭桌前。待坐下,扒拉完三四碗饭,就离开,再重新打开书本,凑到灯下接着看。那时,天如果还没彻底漆黑,我就般把凳子,来到当院,坐在星月下看。有时,我还来到下屋的墙角处,把自己的飞翔隐藏在黑暗里,而把书端在微薄的惨亮处看。我反复地翻书,前因后果地印证着故事情节,翻来翻去,我也就越来越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我不断地把书合上,看它绿色的古意封面上的三个大字书名“《水浒传》”。晚上,这本书就放在我的脑侧,我不肯让它离开我半步,看它躺在枕头旁,我就有了一个踏实的、香甜的、美滋滋的梦。在梦中,它的绿色书皮飘飘扬扬,千变万化,向我展开一个个生动有色的江湖场景。在我嗷嗷待哺的小学时代,书是不够我看的。两本厚厚的《水浒传》,我大概用了几天就看完了。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查,它不影响故事的进程。囫囵吞枣地,精精细细地,每一页,我大概都会看上好几遍。每次,我都沉入了它的情境中去,站在那些梁山好汉的身边,帮他们呐喊助威,看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喜欢这些人,无一例外。尤其,我对林冲、武松和鲁智深等人特别喜爱。我向往他们打打杀杀、落草为寇、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而对于刀枪棍棒、蒙汗药和奇淫巧计的种种诱惑,我充满欲望。它是一个男孩汹涌澎湃的沉默内心。它有力、坚强,隐隐地在年月中不断延展、成长,使我成为一个敏感忧伤的、有着侠义心肠的多情之人。书是父亲带回来的,可能是他单位的,也可能是爷爷的。因为多年后我看到爷爷也有两本一模一样的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的版本,封底的书价也一样,大概都不过三两元钱。同样的绿色书皮,却已经老旧了,里面的书页上有枯黄的斑点印迹,闻起来,有股腐烂的香气。后来,读小儿书,看电视剧,关于水浒的东西也看了不老少,可依然兴趣盎然,不减热情。但是,长大后,上大学,读中文系,大学四年看了那么多的书,竟然也没有想过要再读一遍《水浒传》。直到参加工作后,我才去书店又买了一套一模一样的新书,回家后,把它们摆放在书架上,和其它三本中国古典名著排列在一起,就像终于安妥了自己失落已久、误入歧途的灵魂,紧张焦灼的心情才算得到一丝闲适。但我从来也没有把它抽出来,再看它一遍。它必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书之一。我对它的感情,早已超过日后汗牛充栋的任何一本书。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一生中读到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的时代氛围,吻合了我的性格背影。从中,照见出了我的懦弱,我的不安,我的永恒的恐惧。而它一书的绿意,慰藉熨烫了我心灵的色彩,稳妥了我命定的流浪。那书形的墨绿,就还在那段岁月里妖娆地燃烧着,一点点磨损,暗暗地枯竭。它一次又一次地投入了生命的银河和黑洞,引爆了无限喧哗的天地喜庆和人间烟火。
本想批评一下明光后面写得不如前面用心,今天再读,却发现其实是真情流露.
很有积累,文风娴熟,词汇丰富。问候。
它们遮遮掩掩,在空气中一路逶迤,游出厨房,钻入我的鼻子,挑逗我的舌苔。我不禁抿了一下嘴,吞咽下这注满饥饿的口水。---
:))又饿又馋
这个帖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佳
      过年     
进入腊月的隆冬时节,东北是一片旷远冰冻的苍茫天地,有着清凉冷亮的、耀眼纯洁的温度和色彩。太阳高高地照拂着平原,风从地面上掀动着雪的颗粒,在青白色的凛冽和热烈之中有种来自高远的、审视的寒意。这是寸步难行、举步维艰的月份。娘说,“三九四九,打骂不走”。这是肆虐无情、凶猛恶劣的日子。娘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种种耳熟能详的东北俗语,听起来都让人瑟瑟发抖。于是人们便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猫冬了。我和弟弟在寒假里,实在无事可做,就去了十五里地外下屯的姥姥家。姥姥家小孩多,打扑克也能玩上半个假期。到小年前后,我和弟弟再也呆不下去,就带着急迫的心情坐上舅舅套好的马车奔回街里的家中。那时,母亲正坐在临窗的缝纫机前做着衣服活,看见我俩回来了,就很高兴地说,回来啦。那一声,就融化开了我心中的一冬天因想家而产生的纠结思念。离过年还有一周的时间了。我看见父亲已经置办好了年货。两箱汽水,摆放在西屋的地下。一副副对联,一张张挂起儿,鲜艳深红地摆在西屋床上。几挂鞭炮,几十个双响子、钻天猴、手持的礼花儿,还有另外一些好看好玩的鞭炮,都被堆在西屋的桌子上。一箱箱的苹果、桔子,也放在外屋的过道上。一袋袋的冻梨、雪糕冰棍,则被放在当院的砖墙雪堆里。我和弟弟,一遍遍巡视着,检验着,爱不释手。我看见母亲把一年来杂乱昏暗的屋子洒扫一新,东西屋和厨房的水泥地上、白墙上、炕上、天棚上、四扇门上、每件家具上都掸去了灰尘,取而代之的,是落上了一层温暖亮丽、真相大白的湿润光线。在微红火烈的阳光阴影中,我看见窗前的母亲伏在缝纫机上的双肩身形,因儿子们的归来充满喜悦。年三十儿的早上,我们一家都起得很早。我出屋,呼出一口口昨夜的气息,看它在寒光中炊烟般飞去。屋外,格外地明亮闪闪,雪地反射出了巨大的红色重量,似乎大自然也适应了人间,每年要在这时变得清澈崭新。简单地吃了点早饭后,我们一家四口就开始忙活了。母亲总是在厨房里忙碌着,她在灶坑前,蹲下,站起,出屋抱柴火,进屋烧火,穿梭个不停。父亲要再去街里溜达一趟,看看有没有需要买的却被遗漏的年货。猪肉、青菜、鱼、啤酒,看看够不够,不够再买。我和弟弟,就在屋内拿一碗母亲刚刚煮好和好的浆糊,铺开对联和挂起儿,抹上浆糊,一个个张贴起来。院落的大铁门上和房门上要贴上最大的两副,东西屋门上贴上普通的两副,在横批下要缀上挂起儿,在一根长绳贴一溜儿的满挂起儿,扯在当院的砖墙上方。最后,挂起大红的灯笼,里面装好灯泡,等到晚上,电灯一亮,门前屋后的天空就一片红通通、暖融融的了。到了下午二三点钟,要吃一顿正餐。这顿主要是饭菜,菜是一盆我最爱吃的炖菜,内有酸菜、血肠、海带、冻豆腐、土豆条和骨头肉,还有一盘炒鸡蛋,一盘扣肉,一大海碗鸡肉,一盘肥肠等等。饭是大米饭。吃完这顿饭,要等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吃那顿郑重其事的、一年当中最最重要的年夜饭。父母端起一杯啤酒,我和弟弟一人启开一瓶汽水,嚷着,干。后来,再大一些,我俩就改喝啤酒了。吃完这顿饭,屋子里的氛围忽然就安静了,是那种静到骨子里的整整齐齐、庄严认真的宁静,是那种轰隆爆炸的、噼噼啪啪的普天同庆前的一下午的静谧,是我们一家四口身体里蕴育积蓄的寂静。我们一家人就来到东屋,坐在炕上,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休息到晚上六点,父亲和母亲也就起身下炕,到厨房的灶台边,和面,剁饺子馅,切菜,烧水。包饺子时,一般是父亲负责擀皮儿,母亲和弟弟包,我呢,就坐在一旁,往盖帘上摆饺子。说起来惭愧,直到我成家之后,我才学会了包饺子。包完饺子,我和弟弟就去东屋看春晚了,看小品相声去了。父母亲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却无比丰盛的菜。十点多,父亲说,要开饭了。我和弟弟就赶紧拿出放在炕上焐干的鞭炮、花儿还有二踢脚出来。这中间,不忘瞧一眼电视,因为全家都要看赵本山的小品,尤其是父母,别的节目看得很少,看完了,才能没有遗憾地、开怀大笑地开饭了。等把小品看完,父亲、我和弟弟就闯进严寒的屋外,呵着气,暖着手,捂着快冻掉的耳朵,一下一下地放鞭炮了。母亲则躲在屋内,隔着窗子看。那时,在当院,我看见夜空灿烂,色彩缤纷,繁荣与华丽次第绽放。走到后道上,我看见四下里的乡村涌起一片灯火的壮丽海洋,是涌动的黑夜烘托着红色船只的忘我的狂喜和欢腾。我能想象得出,在全部拉亮电灯的各家各户的大亮的屋内,会有一番怎样的热闹场景。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就像我们一家四口一样。年夜饭的饺子,小时候我并不大爱吃。因我挑食,只爱吃大米饭,或者是第二顿的蒸饺和煎饺。但长大后,我就变得爱吃饺子了,而且是极度的爱吃。我认为,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饺子了,而且是东北水饺,而且是酸菜猪肉馅的。娘总说,“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小时候我对此持有非议,后来才发觉这是东北老百姓长年累月总结出的朴素哲理啊!饺子里要放钢镚儿,一块钱的那种,每年都是我吃的最多。除了饺子,年夜饭的西屋餐桌上是要有一条鱼的,为的是“年年有余”。等到吃饱喝足了,我和弟弟就到东屋继续看未播放完的春晚。十二点左右,父亲和母亲就倒在炕上呼呼地睡着了。我和弟弟,则要把放到十二点半的春晚坚持看完。最后,我俩也把电视闭了,也便躺下睡着了。躺下时,心底有巨大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它有关这刚刚开始的、从初一到十五的整个年节。我们只把东屋灯闭了。其它屋子的、外面的大红灯笼里的灯都开着。这些灯,是要亮上一夜的。
作者:与山交流
回复日期: 15:00:00
本想批评一下明光后面写得不如前面用心,今天再读,却发现其实是真情流露.-------------再次向与山兄问好!学习!作者:兰楚
回复日期: 09:31:00
很有积累,文风娴熟,词汇丰富。  问候。-------------------兰楚是很早的老朋友了!问候!:)作者:披头四
回复日期: 09:54:00
这个帖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佳-------------------问好披头四:)
明光兄的文章总让俺不断回忆过去,那些童年,那些记忆,想起来亲切而感伤,因物已非,人已远,旧景再现,却不复当年心情了.
      记忆      
记忆是这样的心灵和肌肤,有它的声音、色彩、形状、气息和味道,有它的柔软坚韧、轻盈深重、远近旷窄的质地和触感,有它的安定浮躁的气场氛围、永恒消逝的日月星辰。现在,它是生命里的一个秋天。等我回到那里时,山河田地,屋里屋外,炕上炕下早已铺满了一片黄金灿灿的落叶。我便被这古往今来、举目四望的艳丽之黄包围着,裹紧着,松开着。走进老屋,旧家具斑驳掉色,图案磨平,黯淡无光地站在墙边;仰起头,天棚上糊的报纸散落着页页发黄的腐烂味,坠入鼻孔,让人无法掐断它旧时代的嘹亮声音;向四周看,门上的春联褪去年初的红热,变得枯干,只有窗户上还一如往昔地贴着日月的一团热凉。走出屋,当院墙角处立着的镐头、锄头和铁锹,不知何时卧倒在地,铁片上黑黄的泥土中钻出绿芽。再走几步,自家的鸡架、猪圈和邻家的牛圈都不再热闹非凡,恍如过眼烟云,空空荡荡,虚虚无无。这时,我多么希望一折身,一切的场景又重新鲜活、跃动起来,充满盎然的生意,牛的哞哞声、鸡鸭鹅的咕咕喔喔声重新响起,清晨、正午和晚上的炊烟能按时冒出来,年轻的父亲母亲、还健在的姥姥和其它的亲戚邻里从屋内走出来,说着话,唠着嗑,看着向晚的天色。然后,我就尽情地拥抱着这些人的声音和脚步,不离不弃,大口吞咽下这琐碎生活的既单调又丰富的色彩。我张大双眼,不舍得眨一下,深怕把这些美好时光轻易放走。可是,我却不忍返身,我多么不想看到身后原本就是那条冷冷清清的、苦雨凄风的路,那条通往破旧、沉寂和衰老的路。几岁时,我就这样痴痴地、呆傻地看着当时的人和事,想过这些未来的东西。现在,我呆在未来,仍然木讷地、情感充沛地想着这些过去的事儿,但却不再像幼时那样极力想挽留手中的时光和脸上的岁月了。对比过去,我已是一个认命的人,一个任生活推拉硬拽的人,一个忘记了要时刻珍惜当下的人。可是现在,何尝不是最幸福的年代?然而我毕竟不再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今日,浮躁的我,面对过去的自己,已失去了太多弥足珍贵的、对生活和命运的持续渴望。记忆也是生命中涉过的一条条河。那一朵朵溅起的水花仍旧拍打着我的裤脚,一路攀爬,湿润进我的内心。它还是生命中掀起的一张张风。迎在东风里,我是陶醉的童年;奔跑在夏风里,我是热烈的少年;思想在西风里,我是惬意的高远;深沉在北风里,我是旷世的孤独。一本本书,就是这一张张风帘翠幕,一座座湖心的小船,一处处月下的亭台楼阁,一个个孤胆的侠客英雄,它们古典了我的想象,幽美了我的存在,久远了我的生命。曾经,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想逢着一个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绝世老人将我携走,去那深山高崖的洞中,教我以武功,授我以学问。多年后,在我恭恭敬敬地埋好飞升上天的师傅留在人间的衣冠冢后,只身背包下山,落魄于江湖,遇见美酒佳人无数。这样的一生,夫复何求?这是记忆,也是记忆里的想象。小时候,记忆也并非总是愉悦和快意的。1982年左右,在我三四岁时,家里丢了一口大花猪。这口猪,二三百斤重,是一头美貌漂亮的大花猪。在那个贫苦艰难的年代里,它就是家里最尊贵的宝贝,本是打算过年时杀的,来贴补一家四口将来一年的油水。可是,它丢了,说丢就丢了。这可是件大事儿,一下子轰动了方圆十里八里的村庄。父母知道干着急上火没用,就去找。母亲和几个大姑娘小媳妇儿去山里找,未果。父亲翻山越岭去山那边的舒兰县城里的肉铺上一个个挨着找,也未果,也就打算放弃了。在这时,偷猪的人见到自己把事儿闹大,心里一害怕,就把猪就赶到了敬老院的猪圈里。听说敬老院里多了一口猪,父母赶紧去看。一看,正是丢的那口让人垂涎三尺的、骄傲妩媚的大花猪。对于此事,我记得的是,在前院大爷(读yē)家的炕上,午夜,全屯的人在炕下商量着,猜测着,声音嘈杂烦闷,气氛暗黑紧张。我醒来一下,几秒钟,知道父母找猪去了,知道这件事儿很不妙儿,然后,我就翻了一个身,睡着了。后来,太奶算卦找猪,猪被找到了我也都记得。这可能是我一生中记得最早的一件有来龙去脉的事儿,事关灾祸和圆满,苦难和喜悦。也还记得其它的一些幼年事件。那时,一到夜里,睡在炕上的我总是忽觉身下湿了一大片,起先手足无措,后来经历得多了,知道自己的小水龙头又尿炕了。可是,在又羞又愧的逼迫之下,我却不好意思出声叫父母替我换被。每次,我都忍在潮乎乎的被子里,纵容那坍陷下来的湿意箍在我的身上。这实在让人难受。可我也就又昏昏沉沉地带着想哭的滋味,睡着了。直到半夜,被母亲发现,她起身,打灯,在炕上洒下扇形的光亮来,再从我的身下抽出褥子,我顺势躺在了热炕上,不愿睁眼面对母亲,舒服地挪开了。等母亲铺好褥子,我再挪回来,再次进入梦乡。那些夜晚,我记得偷着觑看过亮黄灯下的母亲的眼神,那是嗔怪的、无奈的目光。而她只说了一句,这孩子!这些事儿,在我三十岁才有了女儿之后,方才明白父母对子女的那种任劳任怨的、牺牲的、充满怜爱的心情。当然,女儿半夜也会尿床,刚满一岁的她现在还不会记得这些事。也许,她比我强,不用等到二三岁记事时,她就已经不尿床了。后来,上初一左右,我在炕上,做了一个灰暗模糊的、柔软圆形的、少男少女的梦。它从我下身喷薄而出,飘飘忽忽,使我一时间浮在欲望的海面上不可自拔。于是,我怀着前所未有的罪恶感睡了这青春人生的第一觉。
作者:与山交流
回复日期: 10:54:00
明光兄的文章总让俺不断回忆过去,那些童年,那些记忆,想起来亲切而感伤,因物已非,人已远,旧景再现,却不复当年心情了.--------------------------------------------------与山兄说得对!也许,人生就是这场感伤的行旅吧,所以才要纵情一些:)
吉林基金 吕明光 钻石戒指: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相传,(数量 1,加1050分)留言:恭喜您的贴子获得天涯城市首页推荐,吉林基金特奖励天涯钻石戒指一枚.祝再接再励,多发好贴子.辛苦了。天涯社区商店
21:27 回复 收藏
才看到,写的真好
有&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风格
下半年的十佳文字帖子我选这个
      一口猪      
1982年深秋,在老屯,我家的猪突然说丢就丢了。这口大花猪,貌美,黑白色,膘肥体壮。四只脚站在那里,顶天立地。它有着三百多斤重的庞大体魄,在村道上乱跑乱闯得呼哧呼哧直喘,一时气势磅礴,轰隆震撼,无人能比。谁路过,见了,都忍不住激赏几句。在屯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头猪,年底时,杀掉它,用来过个热气蒸腾的好年。到时,它的全身可以炖出锅台上的盛宴。这其中,自家吃掉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外,再用灶火烤出几坛子荤油,储存于阴凉潮湿的外屋,全家人未来一年的日常饮食就有了最低保证,就能达到自给自足。所以,一头猪牵动的,是我们一家四口对油水期待的目光,是四个需要不停塞满的空虚的胃。哪怕平日里,我们怎么拿鞭子抽赶它,拿脚蹬踹它,拿它的名字嘲笑它,我们的口和胃也不得不渴求它。而无论多么过分的举动,最后都会得到它慷慨给予的饶恕。就这样,它以它生前的存在,以及死后的虚无,完成了一头猪该有的宽容,并成为我们这些东北人内心的精神图腾。可现在,它不容分说地没了,山呼海啸般,天塌地陷般,一下子打乱了我家平静如水的生活。那天,当夜色黑下来后,世事突然就变得虚无缥缈起来。这口猪在前面左右扭动着它那硕大浑圆的屁股,以为要跟往日一样,带我回家。可是,它不知道身后赶它的人不是我。就算真的知道不是我,拿鞭子抽它,它也不得不规规矩矩地朝着人家设定的方向走。然后,这样的一头既具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又洋溢着浪漫主义声色的猪就丢了。早上,照常放它出去,自己觅了一天食。晚上,到了几十户人家先后烧火、炊烟寂静得如一棵棵生命之树的黄昏,我没有在村边找到它。这绝对是那个贫瘠的寒苦年代里的重大事件。全屯的人一听说,吃罢晚饭,三三两两地都陆续来到我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大家的看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它误入山林,走丢了,不过依以往经验,这种可能性近乎为零;二是,被啥人起了坏心思,赶走了。这种类似情况,以前发生过。他们安慰我的父母:“分两路去找,多打听打听十里八村的消息,说不定谁看见了,就能帮着找到。”这时,我的太奶(爷爷的母亲)也在炕上掐指一算,再三肯定地说:“丢不了。”并强调它往东南方向去了。而三天后的事情结果表明,太奶对这头猪的命运拿捏得非常精准。说到我的太奶,她是一个瘦高的老人,疼爱她的孙子和孙媳妇,对我的父母极好。她信佛,也信易经八卦学说,终日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独坐。多年后,在一个疏于家人照料的雪夜,八十岁上的她推开凛冽的寒门去外面上厕所,再回身,就找不到回屋的路了,她大声呼喊,邻居听得恍惚,也没有出来,也就冻死在了道边的草垛里。那条道,通向村外。这天午夜,在炕上,我在一阵人语吵杂声中醒来,随即又带着疲倦和不安的困劲儿,沉沉睡去。我已经四岁,一翻身,就看到人们的嘴巴,在半空中张开无边无底的黑洞。我不知道,当时母亲已经跟三个女人结伴进山了,其中有两个还是大姑娘。她们赶往一个邻近的屯子,在证明了它的清白后,立刻匆匆返回。时值长夜弥漫,四人在林间迷了路。加上之前又饥又渴地走了大半夜,人不免早已冻得发抖,吓得心惊肉跳。转眼,凌晨昏暗深蓝,四人正在探道时,一个女人猛地发现,身旁悬着的不就是灯光?原来,一户山里人家的男人,正在裹紧的寒意中,看管场院上白天晾晒的粮食。经过三言两语的搭讪,此人和老屯有莫大关系,便迅速攀上了亲戚。那家人闻知此事,马上报以同情和热心肠,煮了整整一大锅苞米馇子粥。四人来不及说客气话,甩开腮帮子,几口就把这些粥吃光了。后来,在那家男人一只手电筒微弱光晕的带领下,她们踏上了回家的山路,最终平安抵家。而在那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此事注定会成为几个女人平凡一生中的共同传奇。尽管这传奇远不那么轰轰烈烈,缺少神秘色彩,甚至不怎么惊险,但它的平凡特质,却令那些经过人为加工的所谓英雄领袖们追赶一生也望尘莫及。今天,在街上偶尔碰面,提起当年事,对面人往往唏嘘不已。第二天,一度怀疑猪贩子来过的父亲毫无指望地翻山越岭,去往山那边舒兰县城的肉铺里挨个找寻,从而再次以长途奔袭的脚力,践行了土路的尘世镜像。接着,整个村庄进行了一番集体回忆。人们都在努力回想,互相猜疑,谁家这几天来了客人,又在这几天杀了猪?因为丢猪的这个事儿,本来人情纯朴的村庄,变成了敏感的人间。三天后,就在大家都不想找了,父母也打算全面接受苦日子考验的时候,有一个远房亲戚告诉了我奶奶,奶奶又赶紧通知了我的母亲,她说,几里外一个村子的敬老院里多了一头猪。娘和爸赶紧去,一看,正是丢的那头,神态还颇有些惶惶然呢!随后,事情的经过,就渐渐清晰起来,就像被庄稼深埋了半年的村庄,在镰刀收割后浮出秋天的大地那样豁然开朗。那个偷猪的人,来自那村,因事路过此地,偶然目睹我家肥猪,巨口阔耳,雄浑壮丽,且在路边低吼活跃,不可一世。一种不可抑制的邪心,就从他的脑中迸发出来,顷刻间散布全身,鬼使神差般地,一路催促他将猪连哄带骗赶回自家。事后,此人却觉心里极度惴惴,间接打探风声,才听说猪的事闹大了。一害怕,那人就将猪赶到敬老院的猪圈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偷猪的姓甚名谁,大家后来心里都明镜似的。然而,父母却不想再继续追究下去。在那个年代,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愿逼人太甚,弄不好还会结仇。有些事,有它朴素的道理,老百姓心里明白怎么办更合适。那一年过年时,我家照例杀了猪,同时宴请了全屯所有帮忙的人。他们分批依次到来,围桌而坐,觥筹交错,不亦乐乎。一碟炒花生米,一小碗蒜酱,已提前摆好。一碗扣肉上来了,一碗油缩子也上来了,一大碗酸菜血肠又上来了。伴着几杯散装白酒,众人愉快地下了肚。酒过三巡,人们兴尽而归。外屋的房门,一会儿被推开,一会儿又被关上。在他们若干年后将化为几缕青烟飘散的身影背后,依稀是我家热气腾腾的老屋。门缝在冬日的寒风中呜咽着,屋内的声音,正跋涉漫长岁月的清亮冷尘,一丝一缕地被慢慢抽空。 修改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时代中学小学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