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无独有偶这个词的意思在古代和现代分别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复​习​名​词​解​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吴秀杰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学位。年在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讲授动物学、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期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部生理教研室从事神经电生理研究一年。2006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所, 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古人类学研究。年,分别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美国佛罗里达洲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学者。
吴秀杰个人信息
姓 名:吴秀杰[1]
职 称:副研究员
学 历:2006年,中国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学位
吴秀杰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早期人类脑起源、演化及相关头骨、头后骨体质特征变异、身体健康状况的研究。
吴秀杰获奖及荣誉
200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08年,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奖.
吴秀杰代表论著
Panlei, Wei dong, Wu xiujie. 2014. Latitudinal and climatic distributions of 3D craniofacial features among Holocene populations
XiuJie Wu, Erik Trinkaus. 2013. The Xujiayao 14 Mandibular Ramus and Pleistocene Homo Mandibular Variation
XiuJie Wu, Song Xing, Erik Trinkaus. 2013. An Enlarged Parietal Foramen in the Late Archaic XJY 11 Neurocranium from Northern China
吴秀杰,金昌柱,蔡演军,张颖琦, 王元, 秦大公, 潘文石. 2013. 广西崇左智人洞早期现代人龋病及牙槽骨异常. 人类学学报
Wu Liu, Lynne A. Schepartz, Song Xing, Sari Miller-Antonio, Xiujie Wu, Erik Trinkaus, María Martinón-Torres. 2013.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n teeth from Panxian Dadong, South China
张银运,吴秀杰,刘武. 2013. 中国西北地区古代人群的欧洲人种特征 – 欧洲人群基因进入中国的头骨特征证据. 人类学学报
范小筱,郑龙亭,邢松,吴秀杰,黄万波,刘武. 2013.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牙齿化石. 人类学学报
李意愿,裴树文,同号文,杨雄心,蔡演军,刘武,吴秀杰. 2013. 湖南道县后背山洞福岩洞2011年发掘简报告. 人类学学报
XiuJie Wu, Erik Trinkaus. 2012. Neurocranial Trauma in the Late Archaic Human Remains from Xujiayao, Northern China
XiuJie Wu, Scott D. Maddux, Lei Pan, Erik Trinkaus. 2012.Nasal floor variation among eastern Eurasian Pleistocene Homo
XiuJie Wu, Wu Liu, Bae Christopher. 2012. Craniofacial Variation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Neolithic and Modern Chinese Populations
Sarah A. Lacy, XiuJie Wu, Chang-Zu Jin, Da-Gong Qin, Yan-Jun Cai, Erik Trinkaus. 2012. Dentoalveolar paleopathology of the early modern humans from Zhirendong, South China
卫奇,吴秀杰. 2012. 许家窑- 侯家窑遗址地层穷究. 人类学学报
Lee Berger, Liu Wu, Wu Xiujie. 2012. Investigation of a credible report by a US Marine on the location of the missing Peking Man fossils
Xiujie Wu, Lynne Schepartz, Wu Liu, Erik Trinkaus. 2011. Antemortem Trauma and Survival in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Cranium from Maba, South China
Xiujie Wu, Ralph L Holloway, Lynne A Schepartz, Song Xing. 2011. The brain endocast of Nanjing 1, Homo erectus
Wu Xiujie, Pan Lei. 2011. Identification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brain asymmetry using 3D laser scanning
吴秀杰,潘雷. 2011. 利用3D 激光扫描技术分析周口店直立人脑的不对称性.科学通报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Victoria Gibbon, Ronald Clarke. 2011. 现代中国人群形成与分化的形态证据— 中国与非洲和欧洲人群头骨非测量特征分析.人类学学报
卫奇,吴秀杰. 2011. 许家窑遗址地层时代讨论. 地层学杂志
Liu Wu, Wu Xiujie. 2011. The hominid fossils from China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Neanderthals and some related studies. In S. Condemi and G.-C. Weniger (eds.),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in the Peopling of Europe: One Hundred Fifty Years of Neanderthal Study, Vertebrate Paleobi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DOI 10.-007-),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Wu Xiujie, Schepartz L. 2010. Morphological and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Variation in the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Brain Endocasts
Wu Xiujie, Schepartz L, Liu wu. 2010. Endocranial Cast of Zhoukoudian Skull V: A New Homo erectus Brain Endocast from China
Wu Xiujie. 2010. Brain Morphology of the Zhoukoudian H. erectus Half a Million Years Ago
Liu Wu, Amélie Vialet, Wu Xiujie, Steve Wang, Li Haijun. 2010. The pelvis of a Late Pleistocene hominin from Liujiang, South China: Its body shape, body size, and encephalization
Liu Wu Zhang Quanchao, Wu Xiujie, Zhu Hong. 2010. Tooth wear and dental pathology of the Bronze-Iron age’s people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on their diet and life style
Liu Wu, Wu Xianzhu, Pei Shuwen, Wu Xiujie, Christopher J. Norton. 2010. Huanglong Cave: 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sit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u Liu, Chang-Zhu Jin, Ying-Qi Zhang, Xianzhu Cai, Song Xing, Xiujie Wu, Hai Cheng, R. Lawrence Edwards, Wen-Shi Pan, Da-Gong Qin, Zhi-Sheng An, Erik Trinkaus, Xin-Zhi Wu. 2010. Human remains from Zhirendong, South China, and modern human emergence in East Asia
Li Haijun, Wu Xiujie, Li Shenghu, Huang Weiwen, Liu Wu. 2010.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kull from Jingchuan, Gansu Province
Wu Xiujie, Schepartz L. 2009.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to Paleo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吴秀杰, Lynne Schepartz. 2009. CT技术在古人类学上的应用.自然科学进展
Wu Xianzhu, Wang Yunfu, Pei Shuwen, Wu Xiujie. 2009. Virtual three dimensions reconstruction and isoline analysis of human marks on the surface of animal fossils
武仙竹 王运辅 裴树文 吴秀杰 郑利平. 2009. 动物骨骼表面人工痕迹的三维数字模型及正投影等值线分析. 科学通报
Liu Wu, Wu Xianzhu, Li Yiyin, Deng Chenglong, Wu Xiujie, Pei Shuwen. 2009. Evidence of fire use of late Pleistocene humans from Hunaglong Cave, Hubei Province, China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 屈胜明, 陈明惠, 胡勤, 刘武. 2009.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 人类学学报
刘武, 武仙竹, 吴秀杰. 2009.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 人类学学 报
李海军,吴秀杰,李盛华,黄慰文,刘武. 2009. 甘肃泾川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的研究. 科学通报
吴秀杰,傅仁义,黄慰文. 2009. 人类头骨研究. 见: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编著 “小孤山,辽宁海城史前洞穴遗址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Wu Xiujie, Liu Wu, Dong Wei, Qu Jiumin, Wang Yanfang. 2008. The brain morphology of Homo Liujiang cranium fossil by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吴秀杰,刘武,董为,阙介民,王燕芳. 2008. 柳江人头骨化石的CT扫描与脑形态特征. 科学通报
吴秀杰, 傅仁义, 黄慰文. 2008. 辽宁海城小孤山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研究. 第四纪研究
刘武, 武仙竹, 李宜垠, 邓成龙, 吴秀杰, 裴树文. 2008.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用火证据. 科学通报
刘武,武仙竹,吴秀杰,裴树文. 2008. 古人类牙齿表面痕迹与古人类生存适应及行为特征 -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使用痕迹. 第四纪研究
裴树文,武仙竹,吴秀杰. 2008.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 第四纪研究
武仙竹, 李禹阶, 裴树文, 吴秀杰. 2008.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现象研究. 第四纪研究
武仙竹,吴秀杰,王运辅,屈胜明. 2008. 郧西人遗址动物群与古环境. 见: 董为主编. 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张银运,刘武,吴秀杰. 2008. 金牛山人类化石的发现和人类演化的阶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北京大学考古学丛书 – 考古学研究 – 庆祝吕遵鄂先生八十寿辰暨从事教学与研究五十五周年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Wu Xiujie, Liu Wu, Christopher Norton. 2007. Endocast — the direct evidence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human brain evolution
吴秀杰,刘武,Christopher Norton. 2007. 颅内模——人类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及研究状况. 自然科学进展
Wu Xiujie, Liu Wu, Zhang Quanchao, Zhu Hong, Christopher Norton. 2007. The microevolution of the craniofaci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for the Holocene human populations in north China
吴秀杰,刘武,张全超, 朱泓,Christopher Norton. 2007. 中国北方全新世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 科学通报
吴秀杰,张全超,李海军. 2007. 聚类分析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人类学研究中价值的判定. 人类学学报
刘武,吴秀杰,李海军. 2007. 柳江人身体大小和形状 —体重、身体比例及相对脑量的分析. 人类学学报
武仙竹,吴秀杰,陈明惠等. 2007.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 人类学学报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等. 2007. 郧西人遗址洞穴成因与埋藏环境初步观察. 第四纪研究
李海军,吴秀杰. 2007. 甘肃泾川人头骨化石性别. 人类学学报
Wu Xiujie, Schepartz L, Falk D, Liu Wu. 2006. Endocast of Hexian Homo erectus from south China
吴秀杰,刘武,刘永胜. 2006. 中国化石人类脑量演化特点及其意义. 见: 董为主编. 第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吴秀杰,刘武,王兆贤. 2006. 水洞沟发现的人类顶骨化石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脑演化. 见:钟侃 高星(主编). 旧石器时代论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Liu Wu, Amélie Vialet, Wu Xiujie, Li haijun. 2006. Comparaison de l’expression de certains caractères cr?niens sur les hominidés chinois du Pléistocène récent et de l’Holocène (grotte supérieure de Zhoukoudian, sites de Longxian et de Yanqing)
刘武,吴秀杰,汪良. 2006.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人类学学报
刘武,何嘉宁,吴秀杰, 吕景艳. 2006.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人类学学报
刘武, 张全超, 吴秀杰, 朱泓. 2005. 新疆与内蒙古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及健康状况的分析. 人类学学报
Wu Xiujie, Liu Wu, Wang Zhaoxian. 2004. The human parietal fossil found in Shuidonggou site, Ningxia, China
吴秀杰,刘武 Schepartz L. 2004. 周口店直立人颅内模的复原与研究. 人类学学报
刘武, 吴秀杰, 张银运. 2004.中更新世非洲 Bodo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的比较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三. 人类学学报
吴秀杰. 2003. 化石人类脑演化研究概况. 人类学学报
吴秀杰. 2003. 脑膜中动脉的形态变异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人类学学报
刘武, Emma Mbua, 吴秀杰, 张银运. 2003.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二. 人类学学报
吴秀杰, 刘武, 王兆贤. 2003. 水洞沟新发现的人类顶骨化石.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水洞沟-1980年发掘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刘武, Emma Mbua, 吴秀杰. 2002.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 —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一. 人类学学报[2]
吴秀杰科普文章
吴秀杰. 2011. 周口店直立人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化石
吴秀杰. 2006. 人类还在进化吗? Newton-科学世界
吴秀杰. 2006. 探索人类脑进化的历程. 科学
吴秀杰. 2005. 化石人类脑进化研究与进展. 化石[2]
吴秀杰科研项目
吴秀杰主持项目
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早期现代人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变异-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研究;
年: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全新世人群体质特征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古人类脑的演化特点及其与认知能力关系的探讨”;
年: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南京汤山直立人脑的复原及其演化特征”;
年:科技部“化石人类测量方法的标准化与信息采集”.
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科研启动专项资金“中国全新世人群体质特征的微观演化”
2008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化石人类脑形态特征及演化”[2]
吴秀杰参加项目
年: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古人类遗址、资源调查与基础数据采集、整合”;
年:“973”项目子课题“第四纪人类演化的多样性及环境动因”;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遗址综合研究”;
年: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鄂西-三峡及广西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什么?
加菲22日178
你好,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现代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11、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什么?要求大篇幅的文字!越多越好和!
你好,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现代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11、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