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第一部都比喻

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一箭双雕(        )飞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
蛇添足(        )
  虎头蛇尾(        )掩耳盗铃(        )
  过河拆桥(        )螳臂挡车(        )
一箭双雕(顺手牵羊)飞蛾投火(自投罗网)
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虎头蛇尾(朝三暮四)掩耳盗铃(自欺其人)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飞蛾投火(以卵击石)
水落石出(云开日出)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过河拆桥(兔死狗烹)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124.236.200.*
不错!不错!顶一个!!!
答案很好啦.我不答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1.to shoot two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2.to win th...
大家还关注
请个位文坛朋友帮帮忙 一天在整理书籍时看...水落石出的本义是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后来比喻真相大白.你能用"水落石出"的本义和比喻义各造一个句子吗
海岸边,朝阳升起,水落石出,甲壳类动物爬来爬去.经过侦查,这起刑事案件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水落石出猜比喻意思的成语_百度知道水落石出的原意是什么,比喻是什么,写出它的近义词_百度知道古诗中的比喻句
古诗中的比喻句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胡殿惠
赋闲时光多,八旬回忆多,把熟知的古诗文中的比喻搜集,归拢一番,不为著作,不求创意,事可充实晚年生活。本文没有构想个中心,内容不系统,且以漫话形式,说说比喻的十几个种类及作用:古诗中的比喻有写景,抒情的好作用,在散文、小说中有叙事论理,刻画人物等作用。言多语失,难免有误。
一、比喻的广泛应用。
比喻常列在各种修辞格的前列。写作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可算是比喻,可以说凡是应用语言就能运用比喻。
火红、雪白、冰凉、漆黑,这些词都不是主谓结构,是偏正结构――状中关系,像什么样的意思。雪白的墙,像雪那样白的墙。火红的日子,像火那样红火,兴旺的日子。秋波一词是比喻美人的眼睛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秋波一词出于元代朱德润的诗 “两面秋波随彩笔,一奁冰影对钿花。”席卷:把东西像卷席子一样全部都卷了。汉贾谊《过秦论》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四个比喻“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形容秦孝公当时消灭六国,独霸天下的强盛威势。
四个字的成语比喻许许多多,如,心花怒放、狼吞虎咽,它的比喻意义习以为常而不以为奇了。许多有历史出处的如,口蜜腹剑、水落石出。唐朝宰相李林甫,他告诉别人去采金子发大财;然后他就向皇帝告状,治那个人的罪。李林甫被说成嘴上有蜜,心里有把剑,是嘴甜而心里阴险的人。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了。
比喻的广泛性,不妨先说个现代的例子。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航天归来刚着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通话问询“在卫星里感觉怎样啊?”他回答一句话“像在家里一样。”这句比喻的话,人人听了明白,不须再说,不须再问了。它及时地给千千万万个人的心里送上了个满足。它是别的任何词语也难以替代的:说工作顺利、身体正常、很安全、一切感觉良好!等等词语都显得掠植皇实保蝗缯饩渲苯亓说卑鸦八档健凹摇绷恕
古人刘勰评论比喻说,“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这是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晏子春秋》文章中的比喻说的。
齐国使臣晏子(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持强凌弱,藉晏子个子小就羞辱他、、、一见面时说:“齐无人也?”话的潜意说齐国像没人了似的,怎么来你这麽个小个子呢?于是,晏子用比喻巧以辩驳,维护了国家尊严。他说,我们齐国京城“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临淄京城市面广大三百闾,人多稠密热天大家扬起袖子遮成荫凉棚子,人们挥洒汗珠像下雨一般。
形容城市人口稠密众多,“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个比喻,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论是用于上海、广州,还是巴黎、纽约,世界那一个大都市,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它比“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都适宜恰当,都情浓意重。楚王还不服这个“齐之习辞者”又设计污蔑:绑来一个人,说是齐国人在这犯了盗窃罪。指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来好偷盗哇。晏子郑重回答:“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栀”水土不一样它就变了;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这水土,他就变偷盗了。晏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设喻。
晏子能言善辩,成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名臣。“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是比喻中的暗喻。文学理论家刘勰以它为例,说好的比喻“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
说比喻,有必要把比喻的内涵定义明确一下。俗称比喻就是打比方,这样说不准确。词典上把比方、比喻分别列项注释。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他有自身的内涵定义。比喻在《诗经》中称为“比”, 即“赋、比、兴”的三种手法之一。比,也叫譬喻。《诗经》的权威朱熹说,譬喻“以此物言彼物也。”东汉学者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类以言之。”说《硕鼠》整篇是取类以言之的比喻。郑玄又把比和兴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见物之喜,附他类以兴之。《关雎》是也。”
《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的注释。“比喻: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里包含比喻的构成和比喻的作用两部分内容。
比喻的构成: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某一事物。即是两类不同的又相似的事物构成比喻。这样形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比喻词――喻体。即被比喻部分――比喻词――比喻部分
比喻的作用:“更加生动鲜明。”用比喻以起到变生疏为孰知,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生动感人,
晏子在辩驳楚王时先是说“何谓(齐)无人!”这反驳,是个论断性的话。光这么说不生动不感人,又说临淄人“比肩接踵”人多得肩挨肩脚跟脚。这么说到是具体化了,但不如“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是两类不同又像似的比喻,他比前两句更形象鲜明易,意义生动感人。好的比喻也都是恰当的――古人的衣服袖子肥肥大大,天热三两人扬起袖子就成荫;人多挥汗成雨这也是通常说的话。这个比喻句从语言艺术上说属于历史的上乘之作。
大思想家老子、孔子都用过比喻把深奥,抽象的哲理观念说得通俗易懂。老子讲道、德、善,用比喻“上善若水。”并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水能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争利,处在低处也平平的。孔子在回答国君问怎样治理国家时,他用比喻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国君治国要行德政,行德政像北斗星居在天的中心,四周的星辰都拱卫着。群星拱北斗是至今常用的话。今年(2010)我国习副主席的一次讲话引用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话。
《诗经?小Fmin》写周幽王在治国诸方面不行德政,施暴政而国家处于危亡的情形。全诗45句最后的三句结尾是比喻“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比喻把国家处境的险恶,人心的畏惧之感表达得鲜明动人。后来,孔子的《论语》中引用过这句话。今年的电视剧《老牛家的战斗》中用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向朋友严谟介绍桂林山水之美。前两句介绍地点,桂林在湘水之南。三,四句颔联是一对比喻名句“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漓江水色青绿像条绫罗飘带,山景如同顶戴碧玉宝簪高丛美丽。这把桂林的山水之美形容得具体鲜明。是本诗的重点所在,以后接续是送别欣喜的话,说去桂林胜过仙境,快乘鸾凤飞去。“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这句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两句都是表达桂林山水之美。后一句是个论断,他的抽象理性概括性强;前一句是比喻描写,它有具体鲜明的感知性形象性好。
《悲歌》是汉乐府中一首写悲情的诗。全诗共10句,句句写悲情不出现“悲”字,把内心的悲情写得逐层深入。结尾的比喻句把悲情比得更加深重。――先是写悲的行为:不管是“歌”还是“哭”都止不住悲情,“远望”故乡也代不了“归船”见不着“家人”。最后结尾用比喻说内心的悲情:”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入声)“心悲得说不出话来,心肠里像有个圆圆的车轮子滚来滚去转个不停。这个比喻把思乡的悲痛心境表达得贴切,感人。比喻的本体是”肠中”,喻体是“车轮”,比喻词省略了,语言简洁有力。
诗歌中的比喻主要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上起着生动鲜明的作用;小说中的比喻主要在叙事论理,刻画人物方面起着生动鲜明作用。
《三国演义》写刘、关、张,三个人物用比喻把每个人的相貌、性格特征写得神形活现,称得上是人物肖像描写的范例。
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张飞虎豹头型的大圆脑袋,两个圆圆的大眼睛,一圈黑糊糊的大胡茬子像燕颔一样看不见脖子。更突出的特征是他说话的声音,整个人的情势动态:“声如巨雷”之 大,“势如奔吗”之狂。这个比喻,活现出一个莽张飞的彪悍性格特征。张飞彪悍、躁动、勇猛的形象在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是鲜明突出的。他“势如奔马”几乎没有平静站立的时候,心不静手脚好动。三顾茅庐时他等不耐烦,说我拿绳子去把他(诸葛亮)绑出来。“声如巨雷”在当阳桥上他三声大吓(he)把夏侯杰吓(xia)得从马上掉下来。画龙画虎难画骨。把人物写得形似神似,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比喻起着良好作用。
关羽:“丹凤眼,卧蚕眉”。蚕在眠期不吃不动,胖胖长长的身子静卧在叶子上――卧蚕眉,喻男子粗长的浓眉。与蛾眉、黛眉、柳叶眉,女人的眉显然不同。关羽的面容,”面如重枣,唇若涂脂“。重枣即大枣子。枣子是尽人易知的红红亮亮的颜色,圆鼓长长的形状。由这么一比喻,关羽关公是位枣形枣色的红脸关公,成为三国以来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典型。此后的绘画、雕塑、戏剧中关公的脸谱都是枣形枣色的红脸模样。
刘备刘玄德是长兄,汉室后裔。说他有帝王气度,“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形容他面容玉美润泽,没有胡子。 刘、关、张,三个人的面容,气度,性情特征都用比喻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比喻的恰切,通俗,鲜明性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后世的人物描写树个范例。、、、
小说《水浒传》开头部分写当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天灾严重;一方面是贫富悬殊严重对立。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活命。这样的社会背景,小说故事的开端部分写个四句小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这是个明喻句;语法上说是主谓句。主语名词“日”前加“赤”,即赤红,赤热的太阳 。谓语“炎炎似火烧”是人所感受到的程度。万人万物受着火一样的烧灼,此时的农民眼见亲手耕作的“野田稻禾半枯
焦。”无论是旱谷子还是水稻子多半都枯死要烧焦了。农民赖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这时人的心情该是个什么样呢?又用个比喻 :“农夫心中如汤煮,”汤:本意开水。赤日似火,庄稼枯焦农民心中能不开水似的吗!这个比喻恰当其事切合其情。而可恨的是“公子王孙把扇e。”他们不以为苦,反自为乐。这首诗把个一样的天灾,两种人世情的社会情景反映得多么鲜明呀!。
这首小诗从一个侧面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若没有这样好的比喻,还怎么说能这样深切,动人呢!
二、几种常见的比喻。
1、明喻,不妨说明喻是一种明明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明喻的比喻词以“像”为主,其它有,如、犹如、似、若、仿佛等等,这些词都是“像“的意思。“像”是明喻的标志。“像”多出现在现代;“如”多出现在古代。本文先后20多个明喻句,为诗经、论语、汉唐诗、明清小说的例句,比喻词都是“如”。
“像”表示本体和喻体两者的相似关系。“面如重枣”。面是本体(被比喻部分);枣是喻体(比喻部分)。面是人脸面;枣是果实,中间要没有比喻词“如”,成为面重枣。两个名词意义互不相关。“如”在中间表示两者有相似点构成相比关系。这两者的相似点很好――形相似色也相似,枣子是为人所普见的,所以这个比喻它起到变不知为熟知的好作用。
鲍照 “直如青丝绳,清如玉壶冰”。两个比喻词“如”都是“像”的意思。韩愈,“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比喻词,”“似、如”都是“像的意思。
明喻的结构式:本体 ―― 比喻词
镜未磨。 (省略比喻词)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诗经?采葛》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一日和三秋时间长短不同,但人所急于想见面的心情,即使是隔一天没见着面,也像时隔三个月、三秋、三岁(年)那么长。这个意义重在比喻词“如”字中。没有如字成为,一日不见三秋,是述宾关系而失去了比喻的相似关系。
《诗经?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征不在家的丈夫,她不打扮不梳理以致头发乱糟糟。诗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从丈夫你走后、、、我的头发像蓬草乱糟糟。
“首”头发是本体;“飞蓬”是喻体。头发和乱草虽是两种物,而在乱蓬蓬这一点相似极了。比喻词――如,正表示两者的相比意义。头发比如飞蓬乱草,固然相似,但人的形象不美呀!外表形象虽不美而内在心灵美。丈夫不在家要是油头粉面打扮:外形美;心灵倒不美了。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从丈夫走后就没心打扮,时间长头发自乱。乱如飞蓬的比喻带有夸张作用,着重表达对丈夫笃厚情深的忠贞。诗的下一句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我并不是没有胭脂油膏,,丈夫不回来我为谁美容。所以,首如飞蓬这是一个切情合理的好比喻。
《论语?述而篇》中有两句话,它的中心是真正的快乐在于生活得纯真而不在于富贵。前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即使吃粗粮,喝白水,日子贫寒心纯净,弯着胳臂当枕头睡,乐趣也在其中的呀。下一句是个比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世间不合乎道义的财富再多权贵再高 ,在我都如浮云一样轻贱。这是个明喻句:本体,不义而富且贵;比喻词,如;浮云是喻体。
这里把不义,富贵这个抽象的道德观念,比喻得具体鲜明富有感染力。是嘉惠于人流芳千古的名言。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丹青引》引用过:“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首句:湖面的水光和月光交相辉映两相明亮谐和,下一句:水面无风无浪平静明亮像个未曾擦拭过的明镜。这句把湖水比作无尘的明镜,令人可知可感。
写完了水面,后两句写水中的山色――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湖中有个山叫君山。遥望中看到水中的君山,发挥了想象又用个比喻:清澈的秋水,明月朗照洁白银亮,水中的青山像似白银盘里一个碧绿的小海螺。比得小巧可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个比喻山水的名句。四句小诗中两句都是省略比喻词的明喻句。
白居易《忆江南》中两个明喻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写杭州早晨日出江边春花绿水的景致。
春日晨光照耀着江边满目盛开的花朵,艳艳红似火,初春江水映着芳草水绿如蓝。这个比喻是情景交融,景中含着赞喜之情的。这个诗意有另一句――交代性的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在杭州任过刺使,对西湖他有过政绩,更爱西湖美景。所以,在离开这里的一个春天,想起了熟知的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又说“能不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能在“郡亭枕上看潮头,”诗情到最后高潮“何日更重游。”旧地重游情意深。诗在情景交融中结束。
《忆江南》一个标题贯穿两首诗。开头的比喻,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着意写景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意象贯通全诗。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照征虏亭。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
这首五绝写山花,江船的月夜景色。“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满山盛开的花朵如秀美少女之面颊,江面上渔火辉煌来来往往似纷纷飞流的萤火。这两个明喻是诗的结尾句。
开头的两句“船下、、、月照、、、”是叙事,是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我乘船离开广陵(南京),是月夜之时在征虏亭,看到满眼山花和江船灯火景致。再用“秀颊、萤火”的比喻把景致描绘一番。这么十个字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山上有花,花使山增色添美;花满山上,花势高丛。在月色朦胧之中的高丛山花晃如秀颊美人伫立面前。月色朦胧之中远远近近O船往来必然是点点灯火纷纷流动。所以比作“江火似流萤”这就是一幅动态之景;前句的秀颊是静态之美――诗情画意鲜明感人。山花,O火虽是人们常见的,但不是谁都能比喻得这么好的。
景象美好,言辞华丽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意境,给人精神境界一个美好的馨飨。山花如秀颊;江花红似火;江火似流萤;江似青罗带。这些比喻是描绘山水景致的艺术精品。
诗似乎是由一字一词,词词句句组成的;其实诗是由意境练组成的。言辞华丽的好比喻是诗的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言辞不华丽,自然,淳朴的恰当的比喻描绘出好的形象,同样是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下面两首李白、杜甫的诗,比喻恰当,淳朴;没有华丽言辞。
李白的《丁都护歌》写纤夫拉船之苦。是在运河中逆水拉船运石头。诗中一个明喻句“一唱丁都护,心摧 泪如雨。”一唱的“一”相当于,“一、、、就、、、”如:一见就哭;一说就笑;一走就是八年。一唱丁都护就悲伤落泪,泪落如雨。丁都护歌固然原是丧事悲伤曲调,现在是口头上的拉船号子。上句已叙述了”遗4率保洗缓慰唷H忍欤庠降呐R辜淇醇性掠耙晕翘簦鹊么制!耙缓慰唷倍嗝纯唷H死烊龋嗬劭诳省R人八遣豢梢氤赏痢!毕朔蛎侨取⒖省⒗郏诶涂嘟患又型溲徊讲嚼诶锖糇疟说暮抛印R簧《蓟ぃ徽笳笊诵睦崧淙缬辍U飧霰扔髯肿趾趴嗬帷J鞘榈囊桓鲋粮叩恪
末尾两句使诗的意境完美了,“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江边上无数的纤夫们弯腰弓背拉着船绳,在泪雨的呼号声中,向着看不到终点的远方,一步步拉着,一声声呼着、、、,这是一幅慢镜头;呼着,拉着、、、忽而放大一个特写镜头,纤夫们的泪水混和满脸汗水,雨一般流落不止。
“一唱丁都护,心摧泪如雨”。这个淳朴,深切的比喻在诗中是整个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诗中写八个人醉酒的情形,其中五个人用比喻。
头一个人“知章骑马似乘船,”贺知章喝醉时,在马上骑不稳,晃晃悠悠像坐船似的。这个明喻句像朴实真切的叙述一样。下一句“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年岁较大,喝醉眼更花,掉井也不醒酒。这是一种幽默而不失其真。是杜甫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种。
诗中第三个人是做左丞相的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丞相官大钱多!喝酒耗费万钱不在乎?所以天天喝?下句说他“饮如长江吸百川。”这明明是打比方也是夸张,实则表明他饮酒的海量。
第四个人物,年轻的崔宗之是一派帅哥风度:“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赞美宗之醉酒时潇洒风流娇美。这里的“少年”一词是古义,指40岁以下的青年。(王力)例如:少年见罗敷(陌上桑);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岳飞);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夜来忽梦少年事(白居易);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以及近代的“少年郎,采槟榔”这些“少年”都指风华正茂的青年。用“玉树临风”比喻他喝得情不自持,美如临风玉树摇摇晃晃。玉树,及玉人、玉山都是比喻伫立的美人。例如亭亭玉树临风立(红楼梦);玉山倾倒再难扶(红楼梦);、、、疑似玉人来(西厢记)。
诗中写李白的句子最多。李白是诗才酒兴双高的人物。杜甫曾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里杜甫写李白诗才和酒兴方面的高义和豪情。
先说李白素有诗才“李白一斗诗百篇“再说他一旦喝酒就尽情尽兴地喝,诗才同酒兴并发喝它个“长安市上酒家眠”酒家眠和井底眠的眠,都是为押韵用“眠”不用 “睡”。刚闭眼睛睡,打瞌睡;睡着了为眠,安眠。酒喝沉醉而睡或眠在李白是出名的。历史名画《太白醉酒图》有个趣说,酉卒念醉,目垂念睡。李太白抱酒坛子在山坡睡,不知道他是睡还是醉。这里说李白在市上的酒店里喝酒,喝醉了他就睡在酒店里,这样的行经表现李白不顾个人高官的身份。不是在朝给皇帝写待诏的高官,不再是为贵妃娘娘酒宴歌舞时给她作《清平调》时的情形。下一句进一层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饮中仙。”玄宗皇帝呼太白回朝,为啥不去呢?回答我今天成了酒仙了!酒仙,是神仙就不给皇帝做臣下了!李白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在这又体现了出来。李白本有“诗仙”称谓,若凿实自称臣是诗中仙就会以实丢实。何况本是写醉酒,以酒仙之称是艺术的虚中见实,体现李白的非凡豪情傲岸风骨。
一切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写人”的,写人,要写出人的心里,性格来。杜甫的这个比喻把李白的性格写得高深。这艺术手法是高超的。
八仙中的张旭是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他“挥毫落笔如云烟”。“云烟”是喻体用以比喻本体――纸上草书的字样,像云烟飘飞,纾卷自如。
诗中的五个比喻 (1个暗喻4个明喻)把醉酒的5个人表现得神形活现,各俱情态。饮酒的八个人能诗的诗,能写的写。可谓八仙醉酒各露其能,不是各显其能。贺知章骑马似乘船落水,这不是显像是露像。李白睡在酒店自称酒中仙,不听天子呼。这是酒后露真言。
作品中一个好的比喻是作品中整个意境练上的一个光环。欣赏好的比喻为个人的阅读,写作看有目标,方向。 焦仲卿妻
(汉乐府诗)
这是汉乐府中的一篇五言叙事诗。主人公刘兰芝是封建专制家庭中的年轻媳妇,婚姻遭婆母的无端逼迫,最终和丈夫二人双双同殉节。诗中多处用比喻为开展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起良好作用。
故事开头写刘兰芝肖像,有三个比喻:“腰若流纨素,指如削(xiao)葱根。口如含朱丹.”她身穿本(素)色细丝(纨)衣装像明亮的水一般轻盈漂流。纤纤的手指像葱白儿柔嫩、、、像红宝珠那样好看的小嘴唇。特用比喻描绘出一个古代女子常有的美貌。细写她的丝装和手指是和上下文相关联的。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始结婚。”她手巧人勤:”鸡鸣登机织,、、、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母还嫌慢 。
丈夫焦仲卿是个小官,夫妻二人和好。兰芝婆婆一再逼儿子休妻再娶。焦仲卿做不出有力的反抗;兰芝被迫回娘家。临走辞别婆母,回过身和小姑子告别时说,我过门时你才床那么高,以后别光玩儿,好好侍候妈。说着说着一转身“泪落连珠子”眼泪像串珠似的往下掉。这五个字的比喻恰当自然地体现出兰芝的贤惠悲苦,是别的言词所替换不了的。
兰芝和丈夫在路上分手时,二人表决心。兰芝主动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君,夫君你。作,是比喻词成为。妾:我。妻子自贱之称。磐石、蒲苇都是喻体,比喻心如磐石之坚如蒲苇之轫。蒲和苇都有千丝万缕绵长不断的柔韧性。兰芝表完了坚忍不拔至死不渝的决心之后又告诉丈夫“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这是不祥的预兆。自家亲人性情不好,会是不幸中的不幸。这个比喻句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前后呼应作用。
兰芝回家第五天,母亲要把她许配给县令的儿子。兰芝拒绝,说服了母亲。后来太守儿子求亲。兰芝的哥哥强硬的说,我给你算好挂了!是否(pi)泰挂,是个大吉的挂。否泰,凶吉祸福的意思。否泰挂的卦辞为 “否极泰来”。意为灾祸的坏运到了极点就转变成好运,吉祥福祉就到来啦。他说:“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你先嫁的坏运后嫁这回是好运,好坏相差天地之大。这回嫁到太守家,你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享受不完!最后强暴地说,这样的不嫁,以后你还想怎么的呀!篇二:1古代诗歌中的比喻
查漏补缺学案1(草稿)
补缺目的 1准确识别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 、比兴。
2有审题意识:区别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套路
第一环:概念识别
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 、比兴
25次周测试题回顾
《杂诗》之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b。时俗薄朱颜①,谁为发皓齿?②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①薄:轻视。②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
不为世俗所重,负而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2分)
1误答为借代为30%
2着眼局部,术语意识不强
1比喻与借代
息夫人不言赋(节选)
有一人兮甚美,事二夫兮深耻。不咄咄以怨人,常默默而伤已。何窈窕兮
若彼,而寂寞兮如此。舌虽在而口不言,身未亡而心已死。殆其丧主失身,去故
从新。初为息侯之妇,今为楚国之嫔。标二八之佳丽,冠三千之等伦。
处喧哗而不乱,挺节操以自持。翠羽常低,多值敛眉之日;瓠犀难见,少
逢启齿之时。势异丝萝,徒新婚而非偶;华如桃李,虽结子而无言。起居有节,
惟闻佩玉之声;应对无时,不吐如兰之气。
文中二段多有比喻请识别:
下列词语为什么成为借代?
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二、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三、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四、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回眸一笑百媚
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五、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六、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 “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七、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古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
剖析曹植《杂诗》之四
(1)着眼整体: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2)着眼局部: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
缨,故比作“垂q”(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3)可着眼整体也可局部: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比兴: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
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
有寄托之意。
:从局部与整体识别《杂诗》《在狱咏蝉》手法
第二环:问题识别
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区别
1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归雁洛阳边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意象终极多为诗歌表达情感服务,因此答意象
作用多与情感结合。
练习1【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的意象叠加有何作用?
练习2《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
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最后一句中的“沙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 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篇三: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篇四: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转 载于: 海达 范文 网:古诗中的比喻句)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腚械木妫灿魇玖俗髡咧髡趴菇穑炊悦敖蠊牧⒊『吞取W詈螅粤淖员龋惴⒘宋茨苁迪直Ц旱母锌H识际墙栌美返涔世此得飨质滴侍獾摹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h《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篇五:比喻和诗
(据在香港教育学院的演讲整理)
内地老师近来普遍强烈要求在语文n上,多讲讲“语基”,所谓“语基”,就是一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是,新近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却是淡化“语基”的,总的精神是,可以讲一点,但是,不要考试,因为,语法修辞在学术上很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讲到位的。比如说,讲到比喻,我们的老师,通常讲的是,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回答什么的比喻是精彩的,什么样的是平庸的。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到荷塘时,据余光中先生分析,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有十三个是不好的,只有一个是好的。但是,这一段恰恰是老师们认为是最精彩的,甚至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说明,老师们心目中的语基,大抵是常识性的,有许多粗糙的,不可靠的成份,还没有达到可以具体解决问题的程度。空谈无用,还是从内地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一个练习题开始。这个题目引用《世说新语?语言》的一段: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谢道蕴的比喻比较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把道理讲清楚。光有个感觉是不够的,因为第一,感觉到的,可能有错,第二,即使没有错,感觉是比较肤浅的。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甚至纠正感觉的错误。老师的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到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这就要更新我们知识结构,要重新学习。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是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相异点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的就更特殊,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的,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属于这一种。
构成比喻,有两个基本的要素:首先是,从客观上来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黄侃在《读文心雕龙杞记》中说:“但有一端之相似,即可取以为兴。”这里说的是兴,实际上也包含了比的规律。《诗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首先是,女人和云,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可混同的,然后才是,在数量的众多给人的印象上,有某种一致之处。撇开显而易见的不同中突出隐蔽的美学联系,比喻的力量正是在这
里。比喻不嫌弃这种暂时的、局部的一致性,它感动我们的正是这种局部的,似乎是忽明忽灭的,摇摇欲坠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相异性,是我们熟知的,熟知的,就是感觉麻木的,没有感觉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却是被淹没的,一旦呈现,就变成新知,在旧的感觉发现了新的,就可能被感染。比喻的功能,就是没有感觉的地方,开拓出新的感觉。我们说“有女如云”,明知云和女性区别是根本的,仍然能体悟到某种纷纭的感觉。如果你觉得这不够准确,要追求高度的精确,使二者融洽无间,像两个等相等半径的同心圆一样重合,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说“有女如女”,而这在逻辑上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比喻的感觉冲击功能也就落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牙齿雪白,因为牙齿不是雪,牙齿和雪根本不一样,牙齿像雪一样白,才有形象感,如果硬要完全一样,就只好说,牙齿像牙齿一样白,这等于百分之百的蠢话。所以纪昀(晓岚)说比喻“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
比喻不能绝对地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
朱熹给比喻下的定义是:“以彼物譬喻此物也。”(《四库全书?晦庵集:致林熙之》)只接触到了矛盾的一个侧面。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楚辞》在比喻上比之《诗经》,更加大胆,它更加勇敢地突破了以物比物,托物比事的模式,在有形的自然事物与无形的精神之间发现相通之点,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设了独异的想象桥梁。
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超脱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地到事物以外去,才能激发出新异的感觉,执着粘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感觉的麻木上。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得更具体,更彻底:
当诗人用‘枯萎的树干’来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这样一个两方面都共有的概念来给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事实。[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树与老年之间的相异占着绝对优势,诗人的才能,就在于在一个暂时性的比喻中,而把占劣势的二者相同之点在瞬间突出起来,使新异的感觉占据压倒的优势。对于诗人来说,正是拥有了这种“翻云覆雨”“推陈出新”的想象魄力,比喻才能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自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只要任意加以凑合一番,便能构成新颖的叫人心灵振奋的比喻。如果二者共同之处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或是根本不相契合,则会不伦不类,给人无类比附的生硬之感。比喻不但要求一点相通,而且要求在这一点上尽可能的准确、和谐。所以《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不准确、不精密的比喻,在阅读中,可能产
生抗拒之感。亚里斯多德批评古希腊悲剧诗人克里奥封说,他的作品中有一个句子:
啊,皇后一样的无花果树。
他认为,这造成了滑稽的效果。[2]因为,无花果树太朴素了,而皇后则很堂皇。二者在通常意义上缺乏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这,比较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比较,一种是好的比喻,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相通,而且在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这就是《文心雕龙》所的“以切至为贵。”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正面来回答谢安侄儿谢朗的“撒盐空中”和侄女谢道韫的“柳絮因风”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了。
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一点相通的规律,盐的形状、颜色上与雪一点相通,可以构成比喻。但以盐下落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因风那么“切至”。因为盐粒是有硬度的,而雪花则没有,盐粒的质量大,决定了下落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线的,二是,速度比较快。而柳絮质量是很小的,下落不是直线的,而是方向不定的,飘飘荡荡,很轻盈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三是,柳絮飘飞是自然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经验的回忆,而撒盐空中,并不是自然现象,撒的动作,和手联系在一起,空间是有限的,和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之间联想是不够“切至”的。四是,柳絮纷飞,在当时的诗文中,早已和春日景象联系在一起,引起的联想是诗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道韫的比喻,不但恰当切至,而且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
比喻的“切至”与否,不能仅仅从比喻本身看,还要从作家主体来看,和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系,谢道韫的比喻之所以好,还因为表现了她的女性身份相“切至”,如果换一个人,关西大汉,这样的比喻,就可能不够“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曰:“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麟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读者从这个比喻中,可能感受到叱咤风云的将军气度。
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和风格不可分割。
未若柳絮因风起,是七言的古诗(不讲平仄的),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如此大幅度的夸张,似乎有点离谱,故鲁迅为之辩护曰: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3]
鲁迅的这个解释,仅仅从客观对象的特点来看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全面看问题,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的客体的特征的相似性,鲁迅所说,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北国燕山,雪花特别大。但是,特征的相似性是很丰富的,有时,北方的雪花并不仅仅是雪片之大,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以雪片之多,铺天盖地之美取胜。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主体特征,也就是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似乎感情感是绝对自由的,但是情感还到受到另一个维度的约束,那就是文学形式,“燕山雪花大如席”之所以精彩,还因为,它是诗。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是写游记性质的散文,说是站在轩辕台上,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像席子一样地落下来。那就可能成为鲁迅所担忧的“笑话”的。但是,诗意的情趣,并不是文学唯一的旨归,除情趣以外,笑话也是有趣味的。文雅地说,就是所谓谐趣。这时的比喻,就不是以切至为贵,相反,越是不“切至”,越是不伦不类,越有效果,这种效果,叫做幽默。同样是咏雪,有打油诗把雪比作“天公大吐痰”,固然没有诗意,但是,有某种不伦不类的怪异感,不和谐感,在西方文论中,这叫做“incongruity”,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能成为某种带着喜剧性的趣味。如果说,诗意的比喻,表现的是情趣的话,而幽默的比喻传达就是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谐趣。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这孩子的脸红得像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这是带着诗意的比喻。如果不追求情趣,而是谐趣,就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的脸红得像红烧牛肉”,这是没有抒情意味的,缺乏诗的情趣的,但是,却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很幽默风趣,这叫做谐趣。要知道,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窝说:“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绸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奔儿头”:“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无伤大雅。除此以外,诗歌的比喻还有既不是情趣,也不是谐趣的,叫做“智趣”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整首诗都是一个暗喻,把自己的心灵比作是水田,为什么永远清净如镜地照出天光云影呢?因为有源头活水,联系到诗的题目的“观书”,说明,观书就是活水。这不是抒情的情趣,也不是幽默的谐趣,而是智慧的“智趣。”
什么问题都不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思考线性化,线性化就是把系统的、多层次的环节,完全淹盖起来,只以一个原因,直接阐释一个结果。比喻的内在结构也一样有相当系统丰富的层次,细究下去,还有近取譬,远取譬,还有抽象的喻体和具体的喻体等的讲究。[4]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常见的偏颇,就是鲁迅也未能免俗,把客体的特征作为唯一的解释。
我想,他的失误,最根本的是,他提出问题,是从一般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诗的角度。如果从诗的角度,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就不仅仅是修辞的问题,修辞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要看第一,传达情志起了什么作用,第二,而什么样的作用又要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同样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学形式,效果是不同的。
[1] 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2]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3],《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4]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的《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31页。或者我的《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落石出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