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医学领悟到

中国学者屠呦呦获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今日(10 月 5 号)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的屠呦呦,因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日本的 shatoshi omura 以及美国的 William C Campbell,因治疗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屠呦呦,获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额的一半。另外两位获奖者,美国学者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学者, Satoshi ōmura 分得另一半奖金。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的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此前,屠呦呦就获得过 2011 年度拉斯克奖,而且拉斯克奖也被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获得拉斯科奖在今年诺奖颁布前那个热腾腾的 9 月,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少不了这几句点评:「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值得获诺贝尔奖。」屠呦呦与「523 项目」1930 年底,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她是家里 5 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1951 年,屠呦呦入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生药学专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 55 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 1969 年至 1972 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1969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 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屠呦呦加入的是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1971 年下半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 年 10 月 4 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 100% 的抑制率。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在屠呦呦所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这样表述:「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对此,受访专家们表示:「可以说,屠呦呦先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大门。」艰苦条件下付出的努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罗泽渊;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和她的同事们;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都值得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 5 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就记录着他和同事们的亲身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每位专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 2002 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所说:「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链接:青蒿素衍生物或可治多种疾病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一次重大突破。青蒿素发现后,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诞生,使人类利用青蒿素抗疟达到新高度。据了解,青蒿素类抗疟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被国际医药界公认,已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目前使用青蒿素的国家超过 30 个。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当前位置:
来源:互联网日期:15-10-06
标签:.&.&
【摘要】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谁?
#央视快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理由】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坎贝尔以及Satoshi Omura 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屠呦呦将分得诺奖一半奖金】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屠呦呦是谁?日,纽约。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沉默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这个听起来稀松平常的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对屠呦呦而言,迟来的拉斯克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它另一个意义也许更重要——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一个注脚。即使如此,在获奖之后,屠呦呦仍然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仅有的一次与她的电话交谈中,屠呦呦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始,却与战争有关。攻关文革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在《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争议拉斯克奖引发的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早在拉斯克奖颁发之前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他提到:“我们作为无争议方试图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不理解她把中医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时间收藏在自己家,不愿给我们看。” 但查过一些相关的非公开资料后,他还是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聚高校新闻编辑:么么)
当前位置:
本文固定链接:转载请注明版权
全国高校新生军训时间
2016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
广州大学宿舍内部照片
重庆三峡学院宿舍内照
版权所有&&江西省聚之源科技有限公司赣ICP备号-1
法律援助热线:400-
公益热线:400-
电子邮箱:新功能、新界面、新体验,扫描即可下载生物谷APP!
>>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研究详细简介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研究详细简介
来源:生物谷
北京时间 10 月 5 日下午 17:30 ,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中国科学家 Youyou Tu (屠呦呦)因发现抵御疟疾的疗法,以及两位科学家: William C. Campbell and Satoshi Ōmura 因发现抵御蛔虫感染的疗法而获得此奖。科学家 Youyou Tu 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另外一半奖金。
因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而且寄生虫感染是引发全球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寄生虫病对全球最贫困的人群而且也是改善人类健康的一大障碍, 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就开发出了可以帮助抵御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
研究者 William C. Campbell 和 Satoshi Ōmura 发现了一种名为 Avermectin (阿维菌素)的新型药物,其是一种衍生物,可以降低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高效抵御其它寄生虫病;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则发现了 Artemisinin (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明显降低疟疾病人的死亡率。
上述两种研究发现都为人类抵御严重的寄生虫病带来了极大希望,为成千上百万人抵御寄生虫病及改善机体健康带来帮助。
Fig1 :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开发抵御致死性寄生虫病疗法的三位科学家,三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分别为:河盲症、淋巴丝虫病及疟疾,这三种疾病的分布比较相似,详见图中蓝色区域。
寄生虫引发的毁灭性的疾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生物复杂性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光哺育着人类,还有更多的动物,同时还有大量其它生物,其中有些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危害。
多种寄生虫会引发严重的疾病,其中一种在医学上重要的就是肠道寄生虫蠕虫( helminths ),据估计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饱受蠕虫折磨,而且蠕虫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中亚及南非地区流行,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就是由蠕虫引发的疾病,盘尾丝虫病由于寄生虫在患者角膜中引发慢性感染,最终会引发患者失明;而淋巴丝虫病影响着超过 1 亿人的健康,主要引发慢性肿胀,最终引发致死性的临床症状,包括淋巴水肿及阴囊鞘膜积液等(见Fig: 1 )
从细菌到植物的新型抗寄生虫疗法
在数十年开发抵御寄生虫新型疗法的缓慢进程后,本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的治疗方法。
研究者 Satoshi Ōmura 是日本的一位微生物学家,主要致力于分离天然产物,他对一种生活在土壤中名为链霉菌属进行了重点研究,这种链霉菌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制剂(包括 1952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Selman Waksman 发现的链霉素), Satoshi Ōmura 利用大规模空的培养和特性分析,从土壤样本中成功分离除了一种新型的链霉菌,并且在实验室实现了这种链霉菌的成功培养。
Fig2 :日本科学家 Satoshi Ōmura 从大量的土壤样本中分类出了一种可以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新型链霉菌种,并且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出了这种链霉菌。
研究者 William C. Campbell 是一位美国致力于寄生虫研究的科学家,其获得了 Satoshi Ōmura 的链霉菌培养基,并且放大了这种链霉菌的效力; Campbell 指出,一种来自链霉菌培养基中的特殊组分可以有效抵御家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感染,研究者将这种生物活性制剂进行了提纯,并且命名为阿维菌素,对其进行一定的化学修饰就可以变成一种名为伊维菌素 (Ivermectin) 的高效化合物了,伊维菌素 (Ivermectin) 在人类和动物试验中均可以高效杀灭大量寄生虫(见 Fig3 ),总的来讲,科学家 Ōmura 和 Campbell’s 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抵御寄生虫疾病的新型药物带来的希望。
传统治疗疟疾的药物为氯喹和奎宁,但治疗效率越来越低,截至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努力根除疟疾的想法失败了,随后疟疾感染不断增加,就在此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转向寻找传统中药来开发抵御疟疾感染的新型疗法;通过对大量中草药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及在疟疾感染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一种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物质表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所得到的结果在一致性上却出现了问题。为此屠呦呦重新查阅古代资料并且修改了方法,最终发现了一种提取青蒿素(青蒿提取物)的新方法,她首次发现了这种名为青蒿素的化合物,实验证明青蒿素可有效抵御寄生虫感染,在感染动物和人类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见 Fig4 )。
阿维菌素、青蒿素及全球健康威胁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寄生虫病的治疗手段,如今,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因其高效抵御寄生虫感染的表现,已经在世界上用于治疗寄生虫的肆虐了,同时其副作用较小,而且在全球都可以免费获得。疟疾每年影响着将近 2 亿人的健康,目前青蒿素已经在所有疟疾肆虐的国家使用,当进行联合用药时,其可以降低 20% (总体)至 30% (儿童中)的死亡率,仅在非洲地区青蒿素每年就可以挽救 10 万人的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革命性疗法带来了巨大希望,而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而获得了本次的诺贝尔及生理学医学奖,他们的研究发现对全球人口的健康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Burg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367. 【2】Egerton et al.,&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378.【3】Tu et al., Yao Xue Xue Bao(6-370 (Chinese)
获奖者简介:
William C. Campbell
1930 年出生于爱尔兰的 Ramelton , 1952 年本科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 1957 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 至 1990 年年间在默克研究治疗所工作,其中 1984 年至 1990 年间出任资深科学家和试验研发主任;目前 Campbell 是美国杜尔大学的名誉研究员。
Satoshi Ōmura 主页:
1935 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 1968 年获得东京大学制药科学家的博士学位,同时于 1970 年获得东京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65 至 1971 年间在北里研究所( Kitasato Institute )作为研究员从事研究, 1975 至 2007 年间在北里大学荣升教授;从 2007 年至今成为北里大学的荣誉教授。
Youyou Tu (屠呦呦) 主页
1930 年出生于中国, 1955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 1965 年至 1978 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助理教授进行相关研究, 1979 晋升副教授, 1985 年晋升教授;从 2000 年开始,屠呦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研究员。
温馨提示:87%用户都在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 天天精彩!
...(全文约5444字)
旗下网站: |
Copyright&2001-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当晚,受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贺。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屠呦呦获奖的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记者了解到,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
“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
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青蒿素可以将受疟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安德森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因此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青蒿素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
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
这项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辞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全国妇联5日致信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祝贺她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