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唱醒了用但是造句子子

众人皆醉我独醒_学习资料
您的位置: >
众人皆醉我独醒
添加时间: 09:08 编辑:admin
众人皆醉我独醒
  语出《楚辞&渔夫》。
  原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相关资料: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淠喽锲洳ǎ恐谌私宰恚尾徊钙湓愣f其r?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ざィ烁柙唬&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2。(gu3古):搅混。
  3。哺(bu1补):吃。f(chuo4啜):饮。r(li2离):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wen4问)汶:玷辱。
  7。鼓(yi4义):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貌。&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点评】()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持续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应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性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一样,使自我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必须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必须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1】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崔曙凤()
  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透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明白古代文学流变具有必须的典型好处。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张京华)
  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的小官。庄子生命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齐,撰成《庄屈合诂》。民国革命志士宋教仁先生为桃源人,自号渔父,孙中山先生挽宋教仁联中说:&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y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其中&效庄生索笔&&向屈子招魂&二语,把庄屈二人的可贵之处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以此比拟宋教仁。
  更搞笑的是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中都有《渔父》篇。关于这两篇作品的真实性,学界曾有所怀疑。有人认为《楚辞?渔父》不是屈原所作,但立论尚不充分。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渔父》为屈原本人所作,朱熹《楚辞集注》从其说。[3](卷五)李P也说:&渔父者,屈原所作也。屈原驰逐江湘之间,忧愁吟叹。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4](卷第三十五)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庄子》外杂诸篇宋以后也多有人怀疑,苏轼正因《盗跖》、《渔父》&真诋孔子&,《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5](《庄子祠堂记》),于是判定四篇不是庄子所作,引起之后学者对庄子外杂篇的普遍怀疑。但也有学者认为外杂篇中有庄子自作的部分,如董思凝认为《让王》等四篇虽诋訾孔子,&然其深微之语固有与内篇相发明者,抑又安可废也&。[6](《庄学通览》)个性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中出土了《庄子》竹简,有《让王》及《则阳》、《外物》三篇,1988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再次出土了《庄子》竹简,有《盗跖》篇,说明这些篇章在战国时确已广泛流传。因此笔者仍从旧说,暂定《渔父》为庄子本人的作品。
  《庄子?杂篇?渔父》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7](《渔父》)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坚信人的性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因此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7](《渔父》)此事恐有借孔子之口抬高道家的意思,但它所描述的&渔父&形象已深入咱们的思想中。
  《楚辞?渔父》据王逸的阐释,&&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屈原之设词耳&。[8](《渔父》)叙述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见渔父的场景,刻画了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莞尔而笑&及&&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后自投汨罗江而亡。钱澄之《庄屈合诂》自序云:&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蝉脱于浊秽兮,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捐躯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能够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能够死节也。&[9](《自序》)很显然,至情至性、尚治有为的屈原在遭谗被贬之后已渐渐&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结局。而&渔父&正是引他&悟道&的最关键人物。据《孟子》所载,当年孔子曾听孺子传唱《沧浪歌》,并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评语。[10](《离娄上》)由此看来,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杀身成仁&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两篇文章在思想资料上各有侧重。庄子侧重&渔父&的点化,以渔父的出现,孔子的求教,体现代表道家的渔父思想&圣人尊之&的地位。而屈原则透过对话体的形式,重在表现两种思想认识的尖锐对立:一种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随波逐流思想;另一种则是坚持原则,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肯对世俗妥协的精神。前者庄子是站在渔父的立场上,后者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其思想精神与屈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是一致的。但是,两文的共同的思想内涵均透过&渔父&形象凸现了出来,这就是隐逸,淡泊,尊循时命,顺应自然。
  语言上,《楚辞?渔父》用散文的形式而又部分地押韵,文字空灵轻妙,是一篇极好的散文诗。而《庄子?渔父》则用记叙的形式完整的讲述了一段故事,文笔生动,形象突出。二文或流畅如行云流水,或生动似身临其境,均以对话的场景描述展开,把主人翁渔父的形象行神毕肖地展现了出来,使读者在不一样的语境中感受到很多相似。个性是二文均以&渔父&作为隐者的象征,从而开创了后世文学艺术中的&渔父&意象。
  二、&渔父&意象的文化内涵
  庄屈二文中&渔父&这一特殊的中心人物形象以独特的视角映射出以儒、道文化为背景的古代隐士风范。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3](卷五)《楚辞》与《庄子》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打鱼人。先秦时期,隐士颇多。《论语》记载与孔子有关者,就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莜丈人等,&他们畏世远遁,洁身自保,或躬耕田野,或僻居山林,原不必仅限于以渔为业。但是,垂钓必临水畔,不仅仅景色优美,情调亦复闲淡,确乎倍加令人神往。&[11]个性是庄子以道家&得意忘言&的独特笔法,将&渔父&与自然之道合为一体,从而赋予了&渔父&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更使&渔父&定格为隐逸的象征,开启了古代诗歌史上绵延不绝的&渔父&意象。
  细加分析,&渔父&意象中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垂钓之风,溯自上古。《诗经》中说,&GG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之子于狩,言o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12]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就是渔父的雏形。吕尚,《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类,班固注称在为&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13]。《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14],《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而自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元胡绍开《沈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正因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因此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之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龚自珍诗说:&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庄屈同为楚人或靠近南方,二人同以&渔父&为题,可能与南方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有关。而南方楚地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能够作为道的象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5](八章)&几于道&亦即&近于道&。《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7](《天运》)&天德之象&亦即&天道之象&。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太生命水》也说:&大(太)生命水,水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陀(地)&&天陀(地)者,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E(藏)于水,行于时。&[16](P125)在道家看来,水既是万物之本,又直接象征着天道,对于水的这种美德,西汉严遵曾有充分的歌颂。他说:&水之因此能触石贯金,崩山溃堤,周流消息,沦于无赀,广大无穷,修远无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浊而能清,少而复多,危能复宁,疾能复迟,与时变化,死而复生,浸濡万物,养育群形,布施而不费,赡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无以为,优游毫厘之内,翱翔九野之外,泽及苍天之上
  ,盘积黄爸拢糠鎏斓兀跎蛎穑⒒伲猿山#舷挛蕹#斩词迹饲欤诘勒咭病R云湫翁迦崛酰泊保簧枋紫欤湍兹蠡病&[17](《柔弱于水篇》)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古代曾有画家作《渔父图》,因船上有帆而受到讥评。正因只有小舟才能获得随波飘游,与世同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Q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18](《政理》)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个性追求的。
  由此可知,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他们顺水来去,随意钓鱼于其中。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生命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因此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阮籍《咏怀诗》曰:&天地烟荆颍逖絷琢椋推萦搿S诤盏鄢梁庾鞲ǎ欧窃饰模鞣蔷洹J时算湎妫薪橛娓福旁沼卧眨季与即Α&陆机《幽人赋》曰:&世有幽人,渔钓乎玄渚,弹云冕以辞世,披宵褐而延伫。是以物外莫得窥其奥,举世不足扬其波,劲秋不能凋其叶,芳春不能发其华,超尘冥以绝绪,岂世网之能加。&晚明隐士施绍莘有部传世之作《秋水庵花影集》,其自序起笔即言及江边之鱼,说:&峰泖浪仙行吟山谷,盘礴烟水&&刺杖水涯,拨苔花,数游鱼,藻开萍破,见耳目口鼻,浮浮然在水面焉。因自念言,此是我耶、抑是影耶?影肖我耶、我肖影耶?&[19]如此鱼、我、影三者错综幻化,正与庄子梦蝶、李白月下独酌对影成三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份鱼缘渔情,这些钓者和水之间的随意与洒脱,对世间万物悠游宽容、超然物外的境界,足以使咱们感悟到道家生育万物而不毁坏万物,亲近自然而又顺应自然思想的深远、伟大。
  三、&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
  战国以降,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而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意象,恰是最经常地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在在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有《渔樵问答》、《G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叟)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联,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苏轼尝以其成句入于《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黄庭坚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其《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里的&东坡自我&特点是较为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独地挺身于风雨之中。苏轼在词题下自注道:&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还有他贬谪黄州期间,与客夜饮归途,乘
  醉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表达出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不料,&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20]可算是误解诗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佳话。
  黄庭坚《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他的词巧用地名作人称,形象生动。下片着力写渔父心态和行为。那里的渔父已不是张词里的超然飘然如仙翁的渔父,也不是苏词里的饱经风雨后或惶惧不安或随遇而安的渔父,而是感情丰富而细腻、深怀爱美之心又失落自我的文人化了的渔父&青箬笠前无限事&,小小箬笠下遮蔽着哪些事?有眼前美女春光秋波之景事,有自家孤舟与鳏身之旧事,有想入非非之情事。他为什么掉转船头?好像是欲想还休,欲看还休,欲渔还休&不如归去!&空船落魄而归。那里有耐人寻味的精彩情节和精彩语句,显示山谷造境用语之能事。固然有着与张词相异的情趣,然而张词化工天成,而山谷则精心淘洗、精心锤炼,很累地铸成一首,终有所歉焉。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描摹尽致。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不能,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生命岁月。在诗人的低调中,整体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精练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
  陆游《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又《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朱敦儒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悠哉,没有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还有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浑成天然,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历久不衰。
  【赏析2】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简单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比较的手法,主要透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一样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能够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状况。时刻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状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我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我与众不一样,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就应领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嘌锊&、&J糟f酾&,走1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我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一样,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证明了自我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我洁身自好、决不一样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我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证明了自我&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我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资料的真实性,至少是贴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ざ&。这部分对渔父的描述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能够洗帽缨、水浊能够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述、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咱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必须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之后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附带说几句,传统上一般将楚辞作为诗的一种别体&&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诗体,《渔父》虽是散文(部分语句也押韵)却又饱含诗意,颇似现代所称的散文诗。因此本文也将《渔父》列入&先秦诗&之中加以评析。(陈志明)
上一篇: 下一篇:
彬彬有励: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正能量
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犹如造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