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效应演示图颁发普利策奖的嘉宾。请你写一段颁奖致辞。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自学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培养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5、培养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2、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 &&&&二、导入设计&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悲惨&&愤恨&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见――雏菊&&&感――恐怖&&终生难忘& &&&&焚尸炉&&&&见――头发&&婴儿的鞋子&&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浑身发抖& &&&&女牢房&&&&见――盒子& &&&&&&&&&&感――惊惧&&张大了嘴巴&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图文】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上传于||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大小:886.9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2009年第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中国论文网 /9/view-883014.htm     一、导入新课   师: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篇“新闻”。   (教师板书:“新闻”二字)   师:这篇新闻是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作的。   (教师板书:奥斯维辛)   师:作者自称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   (教师板书:没有什么)   (至此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便在黑板上全部呈现)   师:但就是这篇作者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一经发表便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且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大奖”,成为了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究竟运用了什么手法让它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呢?带着这些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师板书:作者名字“罗森塔尔”)   【点评】 课文标题出现的顺序很有些讲究:“新闻”,是课文的本质属性;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篇新闻的独特之处。“那么这篇新闻到底特殊在哪里呢?”设问直指这篇新闻的特点,有力度,且富于启发性。这样“导入”,精巧而有意义。   二、思考质疑   师:新闻的标题最讲究四个字,那就是: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看看这则新闻的标题。它让你“一见钟情”了吗?   生:它让我“一见钟情”了,因为它让我产生了疑惑。   师:什么疑惑?   生:这篇新闻既然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呢?   师:问题提得好!那么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到黑板上去,好吗?   (学生板书: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师:好,这位同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面对这个标题你的脑海当中还有哪些问号?   生: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这应该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同学们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   师:“奥斯维辛”被称为纳粹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死在那里,包括中国人。好,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生: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想到的是: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师:好,也请你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吗?   (学生板书: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师:我们已经提出了两个非常好的问题,还有吗?   生:我想到的是: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师:这确实是个问题,也请你把问题写到黑板上吧!   (学生板书: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生:老师,我还有问题。   师:好,你说吧。   生:那么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师:又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好,也请你把这个问题写黑板上吧。   (学生板书: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人,面对一个标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也看得出这确实是个好题目,能够引发我们这么多的思考。好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吧。   (引导学生看黑板:   第一个问题: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第三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   【点评】 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是正确的教学思路;就这篇新闻而言,从标题切入展开思考质疑,更是抓住了文本的特点。   三、讨论分析   师:只有爱问的人,才能真正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所有的问题都是大家自己提出的,老师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通过思考、合作和交流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生:(齐声)有!   师:好,那么现在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站起来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在大家发表意见之前呢,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示:任何的分析都离不开文本,也就是你们手里的文章,离开文本的阅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在文章当中搜寻有效的信息,寻找关键性的语句,来思考黑板上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认真研读文章)   【点评】 教师的这个提示很重要,把握住了阅读分析的正确方向。   生: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一般新闻讲究“时效性”,就是要新鲜、要快、要及时,所以才有所谓的“抢新闻”。而通过阅读文章,我发现现在奥斯维辛作为历史遗迹,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鲜事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关于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这是供人参观,悼念死难者的地方。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新鲜的新闻主体了,所以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师:文章中作者有没有相关的信息来告诉我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生找寻信息)   生:有,在第五自然段它提到了一些时间,如“14年前”。到现在人们已经用各种方式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状进行了描绘和介绍。   师:那么,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1958年。   师:大家看书很细,是1958年,已经“时过境迁”了,所以说这里早已没有了“新闻”,有的只是大家熟悉的“旧闻”。   【点评】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二个问题。那么大家思考第三个问题吧。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还要写呢?   文章里有相关信息吗?   生:有。作者说“今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一种不安的心情,参观过后如果不说些什么、写些什么就离开,就对不起这里死难的人”。   师: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作者所说的“使命感”来源于哪里?   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不安”?   生:因为这里曾经是令人发指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死在那里,基本上都是无辜的人,这些都对作者有一些心灵上的触动。   师:那么你觉得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是纪念死难者的亡灵。   师:仅仅是对过去,对历史的一种祭奠吗?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他一定要写这篇新闻呢?   生:我觉得还是在声讨并提出希望。   师:声讨什么?希望什么?   生:是对种族仇恨,人性泯灭的声讨。   生:至于希望,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谈。   文章写于1958年,距二战结束也只有10多年,之后就进入了美苏冷战,等于说大家虽然经历过战争,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却了战争,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诫世界人民和平来之不易。   再者奥斯维辛一方面代表战争,一方面代表种族歧视,所以作者也想揭露美国的种族歧视,进而希望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去接纳每一个民族,共建和谐世界。   (师生热烈鼓掌)   师:这位同学知识非常广博,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他提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有一点老师印象非常深刻,作者在提到过去的事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能看到他对未来的“隐忧”。因为战争还在继续,和平的进程并不尽如人意。   【点评】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新闻?”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再来看第一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又一定要写,那么作者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文本,寻找信息)   生:作者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   师:能为大家朗读一下相关段落吗?   (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首尾呼应,结构严整。但是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来读,大家听一下,看我们的读法有什么区别?   (老师示范朗读)
  生:老师朗读时重读、强调了一些词。   师:我强调了哪些词?   生:“居然”“可怕”。   师:为什么强调这些词?   生:人们已经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现在阳光明媚,已经没有过去悲惨的痕迹了,让人倍感意外。   师:那么,你的意思是说奥斯维辛必须要永远笼罩着悲惨的气氛吗?   生:那倒不是。我觉得在描写阳光场景的同时,也应该描写一些悲惨的场景,进而让人们记住战争,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生:老师还强调了几个“不该有”。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作者为什么说“这里不该有温暖的阳光,不该有孩子们的追逐、嬉戏?”这个地方到底特殊在哪儿呢?   (学生寻找信息)   生:课文说“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师:“曾经的人间地狱”就不能有欢乐的场景吗?   生:欢乐的场景会使人们容易忘记历史。   师:忘记历史又会怎样呢?   生: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将会重演。   【点评】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是:“课文写了哪些新闻?”   师:一语中的。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在回答哪一个问题?   生: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什么才算新闻?”   师:一般来说,大家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参观奥斯维辛?   生:恐惧、哀伤。   师:恐惧、哀伤。可是到了那里却发现,到处“绿树成阴,阳光明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奥斯维辛的现状对我们来说,对于历史来说,就是一种新闻。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它写出来呢?现在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情形如果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就会将曾经的历史冲淡,我们的年轻一辈对此的认识就会相当淡薄,那么,我们就会担心历史将会重演,这是作者和我们万万不想看到的。正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作者正是借对现状的描写来委婉地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黑板,还有哪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   生:第一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写了什么?”   师:那么我们要集中精力来研究一下这篇获了大奖的号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到底写了什么。   【点评】 集中精力来研究一下这篇获了大奖的号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到底写了什么。   生:老师,其实我们在刚才研究第四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了。文章写了奥斯维辛的现状。   师:非常好,你能联系着思考问题,很好。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奥斯维辛的现状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提到,那么其他的大量篇幅又着重写了什么呢?   (学生阅读、思考)   生: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   师:作者有没有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   生:没有。   师:那么,你们是如何感知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的呢?   生:通过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感知到的。   师:大家能找出描写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吗?   (学生阅读,迅速查找信息)   (几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典型语句。例如:一个参观者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名参观者张大了嘴巴,想叫却叫不出来。一位参观者跪下来祷告,在胸前画着十字。他们互相看了看,对解说员说:“够了!”)   师: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呢?   生:参观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以间接地让人感受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残忍以及令人发指的法西斯罪行。   生:另外,我想作者直接描写刑具、陈设、数据等等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这14年间这些东西已经被大家提到无数次了,读者对这些已经非常熟悉,并不能吸引他们了。新闻非常讲究“角度”,我认为作者是在有意地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   师:我认为你在思考问题时也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如果将来你能从事新闻工作,我想你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那么,这种描写的手法在描写手法中被称为什么呢?   生:侧面描写。   师:非常好。西方新闻写作有一个被大家熟知的要求,那就是“零度情感”。懂得其中的含义吗?   生:我知道。就是在新闻写作时记者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师:理解得很好。正如“焦点访谈”中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我们也要知道有这么一类新闻,它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在作品当中,让它得以再现。这类作品打破了“零度情感”的常规,反而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此类新闻的典范之作。大家在文章里找一找,哪些语言流露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学生阅读,查找信息)   师:我给大家一点小小的提示。高尔基曾经说过: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师。回想一下,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对于看过的一部影片,读过的一篇文字,过了若干年之后或许我们会忘掉它的情节、主人公的名字,但有一些思想光芒照彻肺腑的细节,艺术芳醇醉迷灵魂的细节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脑海中。那么,这篇文章有没有这样的细节?   (学生阅读、寻找、思考)   (学生朗读找到的语句――关于墙上的照片中的那个姑娘的微笑)   师:你找到了“微笑”,为什么?   生:“微笑”只是展示在照片上,并没有表现什么。对于“微笑”的种种理解都是作者主观的推想。   师:那么你们认为姑娘的这个“微笑”包含着哪些含义呢?   生:姑娘认为自己还有一点希望吧。   生:我认为是一种乐观、坚强的表现。   生:我认为是对法西斯的蔑视。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再思考:为什么作者在集中营的大墙上只看到了一个姑娘的微笑呢?   生:因为所有人的表情都是木然的,因此姑娘的微笑就显很抢眼。我认为在这篇新闻里写这个姑娘是一种生命的象征。   (师生热烈鼓掌)   师:精辟!   生:她并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而是在想着全人类。她认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师:很好,你颇有些“心系天下”的气度嘛!还有其他的见解吗?   生:也可能表达作者对这个女孩的一种悲伤、同情之情,因为这个女孩当时只有二十多岁,花一样的生命,但就这样凋谢了。作者当时一定有一种无力之感,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她的笑容告诉世人。   师:看来所有美好的事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都被扼杀了,这是对纳粹的无声的控诉。还有没有类似的细节?   (学生朗读关于雏菊花怒放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上的细节)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雏菊花在怒放”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生命的绽放。   师:我们说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生命的绽放。对吗?再来看看,这朵雏菊花怒放在哪儿?   生: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   师:象征生命的雏菊花竟绽放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这说明了什么?   生: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雏菊花是耕植在死亡之上的生命的绽放。   生:还说明生命的绽放是无法阻挡的,任何人、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生命的进程。邪恶永远不可能战胜正义。   师:说得棒极了。大家真是出口成章,你们的发言都是诗一样的语言。罗森塔尔就是这样眼光独到地抓住了这样一些细节来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那么至此,我们来看一看黑板上,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有答案了吗?   生:都已经比较清晰了。   师:那么,我们再回顾一下上课之初我提出的问题:这篇新闻和我们平时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生:一般新闻讲究实效性,而它写的是过去的事,但作者却在这一片旧址上创作出了一流的新闻,实在令人佩服!   生:再者,就客观描述而言,作者借助了很多的文学表现手法,如对比、反差、侧面描写等等。   生:就“零度写作”的角度而言,作者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师:看来这一节课大家都认真思考了,你们总结得都非常好。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作者才打破了新闻“易碎”的定式,让这篇新闻变成了永恒。相信经过分析大家也一定被作者的神妙之笔所震撼和感染。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   【点评】 请大家认真读读以上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这是本节课最为精彩的内容。   四、练习升华   师:上课之初,老师就跟大家介绍过,这篇新闻曾夺得过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普利策新闻大奖”。现在我请每一位同学都来做“普利策新闻大奖”的评委会主席,请你们给这则新闻写一段颁奖词。每个人只写三句话。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我们不仅仅是写一些溢美之词,而是要写出这篇新闻的独特的视角、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等,总之要用你的文字勾画出这则新闻的灵魂来。   (学生认真思考,写作颁奖词)   师:哪一位同学写完了?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下好吗?   (学生踊跃朗读自己的颁奖词,现场高潮迭起)   生:罗森塔尔在历史的废墟中,找到了根植于生死之上的奇迹之花,让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与坚强,也让我们看到了死的沉重与尊严。   生:罗森塔尔在这次创作中,并没有追求被记者视为生命的新鲜效应,而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笔为曾经在地狱中绽放过的生命之花谱写了一曲挽歌。   生:生命不是永恒的,但生命永远是崭新的。即使任何色彩都不被给予,它也绝不缺乏生机。生与死正如痛苦与欢乐一样,编织着人类的现实与梦想。   生:黑暗与罪恶是无法掩盖的,但它也永远无法扼杀生命的灿烂与绚丽。正如时间无法磨灭岁月的年轮。在满载残暴与罪恶的令人发指的废墟上,这篇新闻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希望。   (师生热烈鼓掌)   【点评】 为这篇新闻写颁奖词,是不少教师使用过的教学设计,而且大多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提出“每个人只写三句话”的要求是一个创举,熔概括能力、表述能力训练于一炉;提出“用你的文字勾画出这则新闻的灵魂”更是创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深层阅读的境界。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习了这样一节课,大家能写出以上的文字,无论从思想的深度还是语言的驾驭能力,都令老师叹服。罗森塔尔以他独特而敏锐的视角,深沉而悲悯的情怀,为我们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现状。字里行间表现了一个新闻人的正直与睿智,良知与责任。他用他的文字拷问着我们每个生者的灵魂。把这段话送给大家,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   (学生热烈鼓掌)   (第三届“四方杯”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参赛课,获高中组一等奖)      【评析】   这篇课文不好讲,这节课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理解这篇文章,需要多方面的、语文的、包括人文的素质。   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含义,是深入研读课文的主要目的,也只有深入研读课文,才有可能打通与罗森塔尔交流的心灵通道。教师紧紧地扣住了四个问题,剖析题目。第一个问题: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第二个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第三个问题: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个问题: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新闻?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围绕四个问题,确立了正确的研读方向,引导学生研究文本、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最后收束。收束在哪儿呢?请每位学生做评委为这个作者写一个三句话的颁奖词。教者始终不离开这个内容主线,始终不离开这个作品的难点和重点;更重要的是,始终没有离开帮助学生读懂这篇新闻的佳作。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在作着引导学生读懂罗森塔尔的努力,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对议论抒情的解说,以及颁奖词的写作,都是精彩的教学设计。   14年过去了,人们来到这座纳粹最大的“杀人工厂”,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要读懂罗森塔尔看似平静的语调中蕴含着的泪水和激情,要读懂参观者感受到的依然是一如当年的恐怖、战栗、愤怒、厌恶,奥斯维辛是德国以及欧洲文化史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是一页凝固的历史,所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我期待着青年教师们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展开更为深入的教学研究。   (赵大鹏2009年4月于北京)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5年秋高一必修1语文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42张PPT)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5年秋高一必修1语文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42张PPT)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0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埃斯特尔.罗森塔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