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提示自我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生活学习等等方面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适-疾风资料库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生活学习等等方面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适
发布时间: 14:46&&&&发布人: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生活学习等等方面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适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学习等等方面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适应,很想在学校里活的更出色,可不知为何总想去退缩,退缩后又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总之很迷茫,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也是一名大学生,觉得有些时候要学会原谅自己,别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就随着心里想的去做,无论对错,这样就会好很多。加油哦~
大学生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09
大学生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在充满希望的社会找准自身的坐标——大学生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默认分类1977年,在历经十年文革浩劫之后,我国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至今已31年。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并正向“普及化”教育过渡。1977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例仅为21∶1,而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接近30年前报考总数,录取比例约为2:1。30年高考的录取人数从27万上升到了567万,共选拔出了3600万大学生。发端于1999年的普通高校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1%。按照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发展“三段论”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为“精英化教育”,达到15%时进入“大众化阶段”,达到50%则进入“普及化阶段”。由此可见,30年前社会事业百废待兴,教育处于“精英化”时期,各行各业人才奇缺,大学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依赖。30年后改革大潮波涛汹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各行各业人才济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挑战。一、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1.复合型人才。当前,科技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特别是随着IT业的发展,各行业逐步走向交*融合,因此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知识,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技能,并能在知识与技能的交*、重叠中取得创造性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人才,俗称多面手。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之中,那么,通晓金融、IT两大领域的金融业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2.专业型人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预测决定各专业类别的招生数量,学校按照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但随着复合型人才的大量涌现,过去普通意义上的专业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已为其所代替,因此,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界定必须加上“特别”两个字,为特别专业型人才,即精通某一领域的理论知识,并具有大大超出一般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不断在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创造的人才,是行业或领域的权威。如计算机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等。3.政治成熟型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一所著名大学曾经就此在用人市场进行调查。调查单位遍布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查对象包括各种类型、性质与规模的用人单位。调查显示,“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好的人才素质,占90.1%,“合作精神”(44.7%)、“政治素质”(44.6%)、“身体健康”(43.9%)、“吃苦耐劳” (42.2%)和“心理素质”(30%)依次为用人单位所看重。所以,团结合作、组织协调、顾全大局、勤于思考、刻苦敬业、善于创新、追求更好等成为政治成熟型人才的必备要素。4.合格成熟的社会型人才。对于成熟人才的界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认为,成熟的标志主要是指在宏观上“此人能独立承担社会责任”。比如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些社会问题有独特科学见解,能坦然面对挫折和不幸,正常处理人际关系,善于自我控制,保持心理平衡等等,所有这些,都应当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个体,其决策过程受周围人的利益影响。合格成熟的社会型人才就是普通社会人,必须能够做到:一是得到社会认可,得到领导、同事、下属、朋友等各方面认可,减少情绪化特征,不能感情用事,顾全大局,审慎决策;二是能够适应各种社会规则和环境,包括潜规则。现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与理论,往往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将自己初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做事规则行之于社会。而现代社会具有众多的、复杂的、共生的各种规则,是各种形态现象聚集的综合体,虽不是约定俗成却现实存在着,各种规则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认为它对还是错,都是当今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各种社会现象都有强大的势力在维护,个体的力量无法改变社会现象,不能是社会适应个体,只能是个体适应社会。作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公共的、正常的社会规则,还必须了解并尽量掌握非正常的、潜在的社会规则,尽快成为一个老练的人,那么,圆滑与世故就不再是贬义词,成熟与教育水平显现更为重要,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寻求个人能量的发挥。为此,适应领导、同事、工作对象以及朋友等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那是你最现实、最根本的环境,是适应能力最初的试验和修正场所,是未来发展的出发地,是积蓄人脉,以求日后大展鸿图的基础。5.不同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行业甚至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差别。如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市场意识,其工作及结果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而政府部门需要的人才必须得到组织的认可,特别要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如企业创业成长阶段需要的是专业技术和部门管理人才,侧重于低层面选择;成型阶段侧重专业人才,讲求能力和效率的竞争,以引进中层管理者为主要方向,招收生产作业、产品或业务研发、营销、财务等方面专业人才。而发展成熟阶段主要吸纳高级创新型人才,即能够参与决策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拓展阶段需要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大局观的优秀管理人才,侧重于引进具有良好的管理意识和总体发展意识的高级、稀缺与决策人才。那么,社会最不欢迎的是什么样的大学生?与上述社会人才需求相反,那些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只懂理论不懂实践,骄傲自满,缺乏耐心,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兼容度低……等等不一而足,都是社会所不待见的。二、现代大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在社会中,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是未来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当然,我国恢复高考初期,大学生作为社会稀缺的资源,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原本具有的特殊优势渐渐失去。当今社会,大学生已经成为无优势资本的创业者。(一)通常所说的大学生优势只是相对优势1.有学历。拥有学历只是对无学历者的优势,是相对优势,随着终生教育的施行,众多的无学历者将成为有学历者。加上高考30年来已培养了3600万的大学生,占据了社会几乎所有的重要岗位,现在拥有学历者在社会上已毫无优势可言,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看到,拥有学历已不再是优势。2.年龄轻。年轻是资本也是优势,但也是相对的优势,是对年龄偏大者的优势,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还有更多、更年轻的大学生不断涌现出来。对于刚出道的大学生,年轻有时又不是优势,正因为年轻,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经验与实践,且整个社会环境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年轻人必须经过艰难的磨砺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3、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的优势,但创新意味着风险,从实际出发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成果,则体现了创新精神的优势,但如果脱离实际,喜欢纸上谈兵,设想大而无当,盲目乐观,或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则又变成了创新精神所带来的劣势 ,所以它也是相对的。4.有理想、抱负。年轻大学生往往抱有很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没有对社会环境的体验经历并对社会各种规则了解不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如果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理想容易成为空想,往往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常常事与愿违。真正能够实现理想的人的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但知道从自身条件出发,从现实做起,适应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脚踏实地地做事。(二)大学生真正优势所在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但中国绝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当大学生真正放下“身段”走上社会的时候,一定会在工作岗位上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因为他们自身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一是专业优势。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虽然不一定是业内专家,但由于长期耳濡目染,成为自己专业的内行是不难的,他们都有一定的技能优势;且专业知识相对较新。二是可塑性强。大学生比较能够容易接受和适应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具备原始的学习素质材料;三是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富有创新思想。四是领悟力高。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相对较少,对事物有领悟力与接受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五是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搜寻到海量信息,完善并实施自己的各种设想与方案。六是自信心强。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有信心、能坚持,高度投入,全力去做。七是精力旺盛。大学生年纪轻,可以为达成一个目标持久地投入精力,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这是许多年纪大的人难以做到的,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他们更有可能开创全新的局面。(三)大学生的劣势大学生的真正劣势在于:没有原始的资本积累,缺乏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特别在创业环境上处于劣势地位,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了以往的优势,则近于弱者。三、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找准坐标1.充分认识适应社会的重要性(1)差异来源于适应能力。学生时期,衡量学生的标准是遵守学校的制度以及考试的分数,表现好坏往往是对照制度要求进行。但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并不突出,反而是很多在校表现一般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成长很快。随着大学毕业后年限的增加,同学之间在学识、事业、成就、职位等各方面会差别很大,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爱因斯坦等学者认为,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上班时间都忙于工作,大家差别不大。五个工作日内,每日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外,至少有4小时可自由支配时间,加上双休日,每周可自由支配时间已超过工作时间,对这段时间利用情况不同,则人们以后的发展也大不相同。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因为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中,只有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2)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都是社会人,必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寻求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只能是个人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个人。达尔文说过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叫“适者生存”,的确,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学会适应都是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环节。骆驼没有储存养分的驼峰,就适应不了干渴的沙漠;军事家没有洞悉战场风云变化的能力,军队就不会胜利;政治家没有审时度势的智者姿态,一个国家就不会安稳太平;企业家不能适应市场、政策变化等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条件改变,企业就会被淘汰。特别是一个人——一个社会意义上双脚走路的动物,如果没有跟上时代变更的步伐,那么他便会被整个社会边缘化。客观的条件不会永远顺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所以学会适应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对于面临巨大社会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可一概而论,人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否是人才不仅取决于“人”个体本身,还取决于其所处的人力资源环境。不同领域对人才的价值取向不同,总体上看,百分之八十以上要求“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在具有领导艺术和领导才能的人眼中,天下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用不好的人才。如有文化但不是书呆子;生活中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会拖累别人的;不管有什么问题自己都要认真思考,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等等。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各级领导应当能够让他的下属扬长避短,并为其下属提供发挥长处的环境。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能为社会生产和人类进步效力的就是人才,能够用好人才的领导,其本身就是人才。如果空有一身本事而无用武之地,其人也不可能成为人才。如有的人读了二十多年书,各种文凭一大堆,可步入社会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始终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如照搬书本的书呆子;如受过高等教育的许多高智商犯罪分子,却为一己之私,牺牲他人谋取私利;如位高权重者不为百姓造福等等,诸如此类均不可进入“人才”行列,以免玷污“人才”一词的清白。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时往往带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进入社会,不久便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而大学生走向社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既要认识自己,又要认识环境,认识每个特定的环境的自身的传统、风格和不同特点,去适应环境。我们只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学生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加工,但职业生活则主要靠自己去摸索、奋斗,再没有人为你去精心设计。所以,认识环境是我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马英九能够成为台湾领导人,与他父亲马鹤凌先生早年给他定下的16字行事准则分不开。是哪16个字?就是:“认清环境、了解自我、慎选目标、力行计划。”2.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做人的基本原则既然认识、适应社会环境是我们走向成功必然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应对社会挑战的综合能力呢?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分析挫折、进而克服挫折,能够更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明确,目标专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健康成长。任何事业,特别是大的事业都难免遇到风险,遭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我们决不能“把眼前当永远,把暂时当永恒”,不能以为一次失败了,就永远会失败,一次成功了,就永远一帆风顺。同时,遇到挫折不要埋怨。有的人埋怨社会,埋怨领导,埋怨父母,一辈子下来,背着埋怨两个字走向坟墓,累得要命且一事无成。因此,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二是以良好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小学到大学,由于没有社会人的生活体验,人生观教育感觉都是抽象和空洞的教育。其实,具体化的人生观就是人生的目的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具体而务实的,是要表明人活着为什么,是很现实的目标,也就是我准备挣多少钱、坐什么位、掌多大权、入哪一行、干哪些事,加上平安,就构成了幸福、开心的人生目标,也就完成了人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未来目标适当,走向简单、清楚、明了。但是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按照人的价值需求多元化点,及时调整官、钱、权三者的关系,认识到当官就要甘于清贫并准备付出,官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属于自己和家庭的收入越少,要乐于奉献。坚守做人做事中的法律、纪律、道德三道底线,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和遵守道德的模范,即使有所失范,也要避重就轻。要经得住政治、金钱、美女三个方面的诱惑,培养自己的定力,正如毛泽东年轻时所说:“货色两关打不破,此人不足道也。”。做事慎重,时刻防范为了获得资源而不择手段之人所下之诱饵,要有坚固的“防火墙”,要正确理解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三层含义:政治生命,即当多大官;经济生命,即有多少钱;生理生命:即能活多久。三者统一但又难以达到平衡,健康的生命就是在实现职业生涯设计中,力求政治生命的最佳、经济生命的最多和生理生命最大值,努力使三者平衡。总体上平淡、平安、平静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而钱、权、利搞不好则是负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人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只有生理健康了才会产生健康的心理,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形成正确的处理事情的规则与方法,具有健康心态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优化大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消除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促进认知结构各要素间关系相互协调发展,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及两极性波动,并能协助大学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并能使大学生修正自己的认知观、放松身心、转移视线、倾吐苦恼,消除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抗挫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地看待社会与他人,不能只看到事物缺陷的一面形成阴暗的心理,而难以与社会融合。视己待人都要尽量展现和发现阳光的一面,创造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良好环境,增强未来发展的信心。3.认真上好大学里的每一节课有一名言叫“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一门专业知识只能使用10%。如此的话,那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什么用呢?其主要作用就是要夯实就业的技能水平。大学生确实有不少的书本知识,但书本毕竟是书本,生活中的许多道理并不在书上。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的培养,到经验的取得,还需要一个一个的实践过程,一个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而实践是靠社会来体现的。因此,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有空杯心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须知一年只能收获小麦、玉米,十年才能收获参天大树!现代社会是复杂的,多层面的交*混合体,大学所学的任一门课都不能在社会中寻找到完全吻合的对应体,社会需求的范围远远大于课本学习的范围;大学的每个专业都与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每门课程的实践都有相应的道理存在。不能认为课堂设计没有用,我们只有在用到时才感到学的不精,比如数学、外文,只知一点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每句话都是经过压缩、锤炼的精华,是用最短的时间无保留地将大量的信息传给学生。课堂是学生权力与教师义务的共同实现,所以珍惜老师在课堂的每一句话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4.大学生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可塑性是大学生的突出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根本基础,虽然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比较稚嫩,还存在许多的缺陷,面对社会还是劣势群体,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不断积累知识资本,就一定能够了解各种规则,适应社会环境,转劣势为优势,成为真正的时代骄子。关键在于坚持,日积月累。坚持业余时间的学习、研究,不要急于求成,哪怕一天做一件事,哪怕一天拿出一个小时,只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定能取得成果。根据我的体会,重要的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以盖楼房为例,首先要设计并拿出图纸,然后照图施工,要从打地基开始。如果只是将木头、砖头搬来搬去,几十年下来,仍然是一堆木头、砖头,成不了房子。学习和研究同样需要订出规划,然后集中精力于一个方向,按照规划,日积月累,必然成功。二是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规划和学习,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同时必须不断吸收新鲜知识,持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拥有别人想拥有而不能拥有的东西。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学习新内容,努力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或别人想有而不能有的东西,展现自己的特色,犹如厨师和医生,在本专业上做得好并不奇怪,倘若交换职业内容而做得好则意义不同凡响。四是持之以恒。耐得住孤独并坚持一生学习与研究者毕竟是极少数,坚持一生注定能有所成就。正如地产界一位叫冯仑的老总所说:伟大是熬出来的。你首先得认“熬”。大学生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 09_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四、认真补上人际关系这一课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沟通。有些人好拍马屁,既实用又有市场,因为这既符合拍者也符合被拍者的心理,是双重需要。大学生在行动上要能够主动适应并积极改造社会环境。 客观上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和修养更为重要,因为能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时是个人品德、能力、素质的表现。 以诚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保证,你待人坦诚、诚实,令人感到与你交往无后顾之忧、放心,便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买帐才可以卖帐。你要先去买别人的帐,时间久了,别人也会来买你的帐。如时时要“设防”,不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他还愿意和你深入交往吗?更何况即便是虚伪的人,也愿意与诚实的人打交道,所以人际关系很重要。1.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资源。而资源是由人来掌握的,掌握拥有支配资源的人也就拥有了资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具有资源的支配权。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可能使有些人一生始终处于起点。因为要成一件事儿,须“八方捧场”,要坏一件事,只须“一方拆台”即可。2.如何获得有帮助的人际关系。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前提,主动交流,善于沟通,以诚相待,长期培养,逐步深化,是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而正确的途径。决不能以非法手段获得比较高端的人际关系,那样就使人际关系成为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如卖官买官,机会主义,必然形成恶性的滚雪球关系,最后会连本带利赔送干净。3.正确看待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中,谈到人际关系不免带有负面的含义,必须看到,尽管社会存在阴暗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好的。人类向善的天性必须要时刻加以确信。4.真才实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内核。大度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上的人们,由于生活经历不同,主观努力的不同,其思想、观念、性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在交往中过度设防,只能与自己性格、兴趣相同的人打交道,本质上只能是与自己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容得下各种各样人的气度,积极增进交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是虚无的关系,存在于你、我、他之间,存在于现实关系之中,表现为人们之间思想和行为的互动过程。只有在交往中,你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别人也才能认识你;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建立感情、相互信任。好酒也怕巷子深,如果自我封闭,领导和同事对你的能力、水平不了解,就谈不上信任和重用。5.把培育沟通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技能来做。沟通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以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交换信息的方法。沟通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已经不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沟通主要形式:一是语言沟通。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都在进行着语言的沟通,包括电话沟通。二是文字沟通。在企业中,年终写总结报告,实施项目方案等都是文字的沟通。三是肢体语言。人在传达信息的时候,语言表达实际上只占表达方式的35%,而65%是靠你的肢体语言去传达的。如说同样的一句话,如果加上手势和表情,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四是多媒体技术。即用投影仪、幻灯片、笔记本电脑进行的沟通。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沟通的效果。五是表、图像。在会议中或者做报告时,除文字以外,更直观的一种方式是用图表、图像,可以使意图更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沟通是与人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多方面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必须将其作为一项工作技能来做。说和写技能是最主要的沟通技能,最能体现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在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素质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内在性,是本而不是末,是里而不是表,是质而不是量。但它可以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规范、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模型、方式、深度,以及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精神境界,包括对自我超越的程度,奉献精神,处理各种关系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所站的高度等等。 素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综合性,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广大学生而言,要十分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因此,提高素质,首先要学习,广泛地学习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开阔视野。但知识不等于素质,要通过努力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精神。人吃牛肉不长牛肉,吃猪肉不长猪肉,为什么?因为人有消化机能。同样,人要有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的机制。通过沟通的主要形式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必须有良好的表演能力。沟通必须以一定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为基础。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实践,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一点一滴去做,用自己的生命,生活、言行,把自己选择的“道”体现出来,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其次,信息社会竞争的白热化,使得大学生必须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再利用这个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要感悟,“迷则为凡,悟则为圣”,意即凡人和圣人之间的区别在一个“悟”字上。用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去体悟,体悟科学,体悟人生哲理,许多道理,你如果悟通了,终生受益。雷锋所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中去,就是最好的人生体悟。五、抓住机遇,努力拓展生存空间,提升作为平台机遇是靠自己创造、竞争得来、甚至抢来的。因此,我们不仅不能让本属于自己的机遇溜走,还要通过创造条件,努力将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抢过来。对于每个人来说,机遇均是客观存在的,但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如果不早准备与谋划,而后才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一切都已经迟了,虽然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你二次甚至无数次的机会,但人一生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老练与成熟,以便更好地发展。善于预测机遇,把握分寸,学会表现自己,更要能够及时制造机遇、抢抓机遇,如经过细心观察、调查与思考,根据单位发展情况做出了引起领导层关注的行为,或企业发展建议被采纳等,但要时、度恰当,切忌弄巧成拙,变为出风头。抓住机遇,就要审时度势,看准社会发展趋势,及早进入机遇。尽可能有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要在大多数人还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时走好你的第一步 。对于刚毕业进入单位的大学生,要对本单位的情况调查、观察,找准有可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同时,学习、思考,作好相应的准备,一旦有机会,马上可以上手。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因此,我们不要在那里等待机会,而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在长期艰苦准备的基础上,一旦抓住机遇,就可以如鱼得水,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努力以优秀的业绩和各方面评价获得机遇。一是尽力取得领导的赏识。总体上大家都比较相信组织,但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甚至有时领导者个人爱好也可能发展成为整个组织的政策导向,虽然个人与组织不能划等号,但领导者个人却能代表组织,所以取得领导赏识便成为重要的发展机遇。“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不是在你自己手上,而是在另外一个人手上,你一定要找到他,做他的工作,直到你的事业成功为止。”二是要珍惜机遇,并在竞争中保护自己。每一个机遇都很重要,要勇于竞争,讲求策略与手段,审时度势,在竞争中妥善保护自己。三是不能忽视社会形象的作用。争取良好的社会口碑,以自己的行动说话,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议论、不讨论,也不争论,管住一张嘴,淡泊名利,即使暂时未赶上机遇,也将获得良好的公众评价,从而为下次提供准备。
如何引导高职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高职新生作为高考后的补录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从生活上、心理上有很多的不适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及时全面地了解新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并健康成长。【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新生 适应性问题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 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近年来也加快了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但时下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比如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课程存在明显缺陷;社会上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是“差生”接受教育的场所等。这些因素不仅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刚走进大学的高职新生的心理。当一个人的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时会产生一些适应性问题,高职新生正处在发展的过渡期。他们在走进大学校园后会遇到怎样的适应性问题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2007级语文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桥等专业的高职新生进行了调查,归纳出如下四个在新生中最易出现的适应性问题。一、目标缺失或错位导致的不适应高职新生普遍存在目标失落现象。其中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失利后没办法才来到高职院校的,由于高考的失利他们自暴自弃,认为人生再没有什么进取可言;而有些新生入学后,面对多元化的目标不知如何抉择,往往有意无意的放松自己,导致目标的迷失;还有些新生认为自己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了大学,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并不知道自己将要干什么,因此松懈下来,不思进取。目标的缺失或错位导致这些新生不把学习放在首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他们在进入学校后找不到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空虚无聊。二、学习目标及方法的不适应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顺利考入大学。老师在上课时针对性很强,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走,被动的接受知识。进入大学后,理论课时数减少,专业、实习教学时数增加,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很多新生反映课余时间太多,而自己不会合理的分配利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增加了考察、实习、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学习形式。学习活动也不像高中时期主要依靠老师的督促和辅导,而是要求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主。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自己安排,选修课也由自己选定。面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崭新变化,很多新生都会感到不适应。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高职新生进入大学后开始了集体生活,从以前生活上一切由父母包办到现在的独立,其中很多学生对新的生活感到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有些学生不适应集体住宿,有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些学生不能合理支配生活费,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学校食堂的饮食等问题。四、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不适应高职新生来自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上的差异,同学之间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而以往熟悉的老师、同学和家人都不在身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而且在大学里的人际交往更为广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异性之间等,很多学生觉得很难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高职新生容易出现的四个适应性问题,我们身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四点做起,帮助学生尽快步入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促使他们心理发展和成熟,以健康、独立、积极的个性完成学业并走向社会。第一 ,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对于目标缺失或错位的新生应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应使新生明白人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有效的实现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求的,目标实现后会使人更自信,从而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教师要求新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毕业目标、高职三年目标;指导新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群,知道自己毕业时的职业方位;激发新生自我认知的需要,促使他们主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及职业价值方面的特点,使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并完善;帮助新生分析自己的现状与未来职业所需素质要求的差距,激励他们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联系起来,合理规划自己高职三年的学习计划和第一学期具体学习目标。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求学生主动了解大学三年的课程,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未来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分清主次及努力程度。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质量。第三,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生活上的自理是适应新环境的基本要求,是高职新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快学会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理性规划生活费用、关注自己卫生健康等方面,并帮助学生学会心理独立、行为自律。第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引导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通过活动促使新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提高同学间的亲和力,形成同学间的凝聚力。新生在和谐的环境里生活,孤独感也会自然而然的淡化消失。结语 高职新生在过渡阶段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我们要根据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困惑时期,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并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12月.[2]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 杨进. 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
【摘 要】: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关键词】:“不适应症” 学习方法 自我约束力 自信心进入高中,学生们掀开了人生又一新篇章,每个人都豪情万丈,立志要好好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可是,有些同学的第一次考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就考砸了,拿到分数单,他们感到很失望也很吃惊,就跑来找我,说:“老师,我这两个月在好好学呀,比初中时还用功,可我怎么还考得这么差?”也有一些家长问我:“我家孩子在初中时常考班里前十名,怎么现在成绩下降了这么多?”什么原因呢?对于不同的学生原因不尽相同,但其中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他们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如果这时不及时调整心理,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就会使这暂时性的适应困难演变成长期困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那么,学生都有哪些方面的不适应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相比,高中的科目多,每种学科的知识信息量增加,难度也加大了,好多知识不再像初中知识那么具体形象,变得抽象起来,不容易理解。而且高中生不但要掌握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如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这就决定了高中教师不可能像初中教师那样对每个知识点都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回顾复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而有些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下也不复习,所以他就会觉得高中老师进度太快,也没有初中老师讲得透彻。这样,他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若问题和困难积累的多了,就可能使他对学习失去兴趣。第二、不适应比较“自由”的生活。在初中时,有些学生对班主任和家长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到了高中,学生有了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如果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自己不会管理自己,就容易受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第三、不适应自己在班级中地位的变化。在初中是“佼佼者”,老师重视,同学羡慕,习惯了“众星捧月”的生活,而现在变成了“一介布衣”,和别的同学没啥区别,心理上产生了失落感,若考试成绩再不理想,就会产生懊丧和急躁的心理,容易丧失自信心,甚至会“破罐破摔”。对于学生的“不适应症”,如何解决呢?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高中的学习、生活缺乏了解,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能力。找到“病根”,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师、生、家长共同努力,让学生早日“康复”。班主任可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不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班主任不能一下子放手,要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任课教师要了解初中的教学方法,并引用到高一新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高中教学,以达到教与学的默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家长建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理解尊重孩子,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更应如此。要以客观的态度评价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要求要合理,为孩子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家长的“望子成龙”变成孩子的“子望成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父母的愿望,老师的期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学生不努力,即使家庭和学校提供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所以,学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要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积极适应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从心理上,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意识到:大家能来到同一学校同一班,水平都相差无几。在这个“群英荟萃”的集体里,我在班级中地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我的退步。我要重新认识自己,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我也相信,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尽快克服“不适应症”,顺利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转化。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到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凸现了出来。尊重学生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知识的尊重,更表现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尊重 学生个性 师生关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出,新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个方面是改变过去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授,而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转而注重过程的评价。不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评价的多元化,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教师尊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是第一位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民主、自由。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用积极的期望来激励学生,以人为本,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在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和行为处处显现,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的做法不胜枚举。许多教师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却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不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学生永远“别无选择”:上课必须认真听,不容许“多插嘴”;作业必须全部完成,不容许不会做的少做;自习课必须保持安静,讨论只能“耳语”等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不容许有半点“独创”。班级成为“规范园”,学校变成“失乐园”。学生变成学习的工具,学习成了机械的记忆,学生只是“师云亦云”。教育的目的被无情地扭曲,学生的个性、独创性被无情地泯灭。尊重学生作为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必须融入教师的心中。尊重学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的意识,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尺度。在我国,“爱生”是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尊师”是学生对教师应有的态度。在传统教育中,“尊师”不以“爱生”为前提,而“爱生”则常以“尊师”为条件。这是一种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而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为了共同利益,相互认同,相互自由参与,共同获得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育中,尊重学生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人格反映出人的尊严,一个人格健全的学生,才会有相应的自尊、自信、自立。而一个人格受到践踏的学生,则会陷入自卑、无能、绝望的泥潭。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生命的价值。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二是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传统教育往往只把教师视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教师是真理的化身。但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知识源增多,出现了许多“平行学校”,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的作用在减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现代师生关系比以往更需要提倡“教学相长”。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人。学生不仅是一个被塑造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塑造的生命体。任何的教育结果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违背学生的天性发展强迫要求、强行灌输,只能导致学生的个性的泯灭。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去尊重学生呢?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这种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师态度和相应的教育方式。现实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忽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的评价。为此,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突出的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而尊重学生首先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人看待,承认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反之,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使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的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认识和重视学生的“潜在性”,是指教师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发展的人来说,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趋向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已经到达发展的顶峰和终极。如果仅从学生现有的状态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就会低估学生的发展潜力,或者只看到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天才”、“好苗子”就会被扼杀。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对成绩好的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而对成绩平平者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使用期望上极为吝啬。陶行知告诫过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舞台。许多学校开展的“我能行”活动所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新课程的推进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对学生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希望老师能够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们。这种“朋友式”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求师生相互尊重。但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 日,《法制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可以不爱,但要尊重》。作者在讲述某位教师践踏了他的尊严的故事之后说:“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因为人与人生而平等。但我们的教育从来只强调学生尊重老师,服从管教,而不对老师做出相应的规范。如果是尊重换来的是不尊重,甚至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这种教育呢?”相比之下,西方的很多学校都把如何尊重作为教师教育的第一课。例如蒙台梭利学校,它有一个最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不能总指责,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纠正。尊重学生反映了教育民主的一种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教师要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情感在师生关系的调节中,往往起一种“润滑剂”的作用。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教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就要对学生的喜怒哀乐有所理解,对学生的不足或过失表现出宽容,对学生情感发展能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表现。有的教师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状况;有的教师只关心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的分数,不过问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往往都会导致对学生的片面认识和不正确评价。第三,创设一种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环境与氛围。学校教学环境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充分施展其才能,不良的教学环境则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或产生异常,使其才能无法实现。创造一种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环境与氛围,涉及社会、文化、家庭等多种因素,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注意营造一个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尽管教师“闻道在先”、学识渊博,但知识在二十一世纪以一至三年的速度更新,教师的“权威”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鼓励学生对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质疑问难,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教师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教师的任务就是去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氛围。教师要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具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新的理念,使学生从 “盲从”教师转变到“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的轨道上来。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课堂座位编排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育活动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座位编排是秧田式排列法。研究表明,在这种座位模式下,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容易控制学生。但这种座位模式带来的不足之处是,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往活动,它在空间特点上突出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这种“问”与“答”式的课堂客观上造成了师生在空间位置上、心理上的不平等,因而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为了在空间特征上消除座位的主次之分,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座位编排设计上,采用圆形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型排列法等不同的形式,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机会。此外,要创设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环境与氛围,就要相应地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对学生个人的选择、个人独立的观点、个人的评价的尊重,这是最大的尊重学生。当学生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他就会绽放出生命发展的美丽色彩,成为有独特思维的个性的人。并且,他能够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把学生个体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权归还给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爱好、选择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这是最大的尊重,也是最大的教育价值之所在。引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参考文献:1、钱民辉:《学生实话实说》,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2、鄢烈山、何保胜编:《杞人忧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3、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5、《基础教育动态》,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1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