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湖县是新疆乌拉泊那个地方

伊吾县_百度百科
伊吾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东段北麓,位于东经93°35′-96°23′,北纬42°54′-44°29′之间。“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伊吾县人民政府于日正式成立。2013年, 伊吾县辖2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总面积19519平方公里。2012年,伊吾实现生产总值(GDP)22433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44.8%。伊吾县境内有幻彩湖等旅游景点。
伊吾县历史沿革
伊吾曾是东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焦点。公元73年,汉将击匈奴呼衍王,追至,取地,置宜禾都尉管理屯田。76年汉朝放弃了伊吾卢屯田,匈奴立即遣兵占领。公元90年,汉军击败占领伊吾的北匈奴。公元92年使屯驻伊吾。公元107年东汉弃西域,迎回伊吾、柳中屯田吏士。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派长史索班率千人屯伊吾,次年春即被匈奴攻没。通西域后,131年东汉复在伊吾屯田,设伊吾司马。137年,敦煌太守率部与呼衍王交战巴里坤,率军诛杀北匈奴呼衍王,终于结束了汉朝和匈奴在西域长达300余年的争夺战。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唐设伊吾郡,但都不是指今日伊吾县,而是指以哈密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今之伊吾,于1929年废哈密王设哈密、宜禾、伊吾三县后转借命名。
1935年7月建伊吾设治局,代行县政府职能,改设治局为县政府。
1943年月1月升格为三等县。
日,伊吾县与全疆同时和平解放。
日正式成立伊吾县人民政府。[1]
2013年,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55号)批准同意撤销盐池乡,设立盐池镇。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
伊吾县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伊吾县辖2个镇、4个乡、1个:、、、、、吐葫芦乡、。
伊吾县地理环境
伊吾县位置境域
伊吾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东段北麓,位于东经93°35′-96°23′,北纬42°54′-44°29′之间。东北部与交界,西部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相邻,南部与哈密市隔山相望。县境南北宽约175公里,东西长约215公里,边界线长达274公里。[3]
伊吾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吾县地形地貌
伊吾县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倾斜,县域地处高寒,群山环抱,最高海拔4888米、最低海拔260米,县城海拔1700米。[3]
伊吾县气候
伊吾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西部气温差异大,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40℃。年降水量11.5-200毫米,年蒸发量毫米;年无霜期最长175天,最短8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风、雪、洪、旱、虫灾经常发生。[3]
伊吾县水系
伊吾县境内地表径流主要为大小27条河流,多为。年径流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河流有3条,分别为伊吾河、吐尔干沟河(盐池区域)和四道白杨沟河(淖毛湖区域)。特别是伊吾河是哈密市,乃至整个东疆唯一的一条常流河。[3]
伊吾县自然资源
伊吾县水资源
伊吾县水资源总量为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8577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存量为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068亿立方米。
伊吾县矿产资源
铁矿主要分布在淖毛湖琼河坝矿区,以磁铁矿为主。。
煤矿主要分布在淖毛湖北英格库勒一艾格孜苏一带,种类为长焰煤。探明储量为1360万吨,1994年《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第三次煤田预测), 经初步预测,煤炭分布面积近2166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87米。
毛矾石矿分布在淖毛湖,探明储量14.19万吨。
膨润土分布在淖毛湖伊拉格勒克、、大盐池等地,为钠基膨润土,品质较好,伊拉格勒克膨润土蒙脱石含量达90%,初步探明储量4万吨。
石盐分布于淖毛湖、盐池,分为液体、固体。液体盐在盐池卤水中,初步探明储量有149万吨,固体盐产在大盐池、小盐池、比勒盐池等地。
砂石类伊吾县境内古河道较多,砂石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县城、淖毛湖。
粘土主要分布在淖毛湖。
伊吾县生物资源
伊吾县野生植物有500多种,中草药有百余种,主要有、甘草、、薄荷、益母草、、麻仁等,尤以为珍贵。雪莲、蘑菇、益母草被称为草原“三宝”。
(以上数据截至2013年)
伊吾县人口
2012年末,伊吾县公安户籍总人口为22727人。非农业人口9287人,农业人口13440人。全县全年出生人口268人,人口出生率为11.78‰;死亡人口327人,人口死亡率为14.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4]
伊吾县政治
县委书记王跃斌同志:主持县委工作,主管人大工作、政协工作、人武部工作、兵团淖毛湖农场工作、援疆干部工作、编委工作。
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艾尼瓦尔·阿不列孜同志:主持政府全盘工作。主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工作。
伊吾县经济
伊吾县综述
2012年,伊吾实现生产总值(GDP)22433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4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411万元,比2011年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30834万元,比2011年增长75.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85万元,比2011年增长20.6%。人均生产总值98594元,比2011年增长43.9%,按年平均汇率(1:6.3125)折合为1561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6:58.3:24.1。[4]
伊吾县第一产业
伊吾县是新疆21个牧业县之一。农业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攻方向,种植业以哈密瓜、饲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畜牧业以羊、牛、生猪、土鸡、鱼为主。
2012年,新疆地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190万元,比2011年增长5.7%。其中,农业增加值13296万元,比2011年增长5.3%;林业增加值5197万元,比2011年增长30.1%;牧业增加值16802万元,
伊吾县农业
比2011年增长1.4%;渔业增加值11万元,与2011年持平;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83万元,比2011年增长5.1%。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507吨,比2011年增长12.4%,油料产量790吨,比2011年增长26.2%;蔬菜产量2432吨,比2011年增长55.2%;哈密瓜产量78815吨,比2011年下降1.0%。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面积为20681亩,比2011年减少1110亩;油料面积15570亩,增加4240亩。全年肉类总产8207吨,比2011年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4567吨,比2011年下降6.3%;羊肉产量2562吨,比2011年增长18.1%。禽蛋产量298吨,奶类产量1617吨。[4]
伊吾县第二产业
2012年,全县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9126万元,比2011年增长100.2%。地方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141万元,比2011年增长118.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61万元,比2011年增长37.8%;工业产品产销率95.8%;实现利税总额6130万元,比2011年增长72.7%。亏损企业亏损额838万元,比2011年下降54.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0.65。
2012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两家,签订合同额9567万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405万元,比2011年增长39.4%;竣工产值4562万元。房屋施工面积46670平方米,比2011年增长45.1%。实现利润总额352万元,比2011年增长46.1%。[4]
伊吾县第三产业
2012年,伊吾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24万元,比2011年增长19.0%。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4047万元,比2011年增长19.0%;农村实现零售额377万元,比2011年增长19.4%。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797万元,比2011年增长17.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586万元,比2011年增长19.0%;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44万元,比2011年增长33.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97万元,比2011年增长18.8%。[4]
伊吾县交通
伊吾县“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新改扩建道路723.2公里。其中,县乡道路87.2公里均为三级次
高等级路面;乡村道路636公里,三级路面35公里,四级路面601公里。
2012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118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35.7%。
截至2012年末,伊吾县公路通车里程1553公里,其中省道97公里,县道110公里,乡村公路729.5公里,专用公路574公里;三级公路通车里程425公里,四级227公里,等外公路866公里。[4]
伊吾县社会事业
伊吾县教育事业
截至2012年,伊吾县共有学校7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民汉各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
,小学3所。有中小学专任教师324人,其中:小学有专任教师179人,中学有专任教师145人。全县中小学在校生总数2535人,比2011年增长4.3%,其中:小学在校生1483人,增长3.6%;普通中学在校生1052人,增长5.3 %。幼儿园8所,有33个班级,在园人数845人,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4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其中:女童入学率100.0%,初中升学率98.3%,普通高中升学率87.3。
截至2012年末,伊吾县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3.3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14件。我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122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有线电视用户6657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842户。[4]
伊吾县卫生事业
截至2012年,伊吾县共有卫生机构37所,其中医院、乡镇卫生院7所,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个,村级卫生室27个。卫生人员1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人,执业医师32人,注册护士37人,病床床位225张。[4]
伊吾县旅游资源
伊吾县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主要有、、卡尔桑遗址、下马崖清朝军事古城堡,拜其尔古墓群及出土青铜山羊、骆驼石岩画、硅化木遗址、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喀尔里克冰川
喀尔里克冰川面积59.65平方公里,由于冰川所处海拔高,很少遭到人为的破坏,保存完好,犹如63位素衣少女娴静的仰卧在天山母亲的怀抱中沉思。尤其面积约为0.7万平方公里的平顶冰川,更是成为全国平顶冰川的佼佼者,有“冰川活化石”之称。
伊吾县风景
伊吾盐池,又叫托勒库勒湖,位于伊吾县盐池乡政府以北2公里处,属典型的内陆蒸发湖,现有湖面不足3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96米。维吾尔人称其为“吐尔库勒”,意为静谧的湖。湖水无臭,半透明,因蕴藏着378万吨的盐矿和芒硝,而使得其水有苦碱味,为极咸的碱性水。
.亚心网[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亚心网[引用日期]
.中国烟草专场[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察县_百度百科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盆地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
察县基本信息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盆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介于东经80°31′-81°43′,北纬43°17′-43°57′之间。东以塔尔德沟为界与巩留县为邻,西以中俄《伊犁界约》线为国界与哈萨克斯坦国相接,南以乌孙山分水岭为界与特克斯、昭苏两县毗连,北隔伊犁河与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相望。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总面积4430.24平方公里/4482平方千米(简册)。
察县人口民族
总人口164832人(2003年)。有锡伯、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等25个民族。
察县驻地邮编
县人民政府驻察布查尔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695千米。邮编:835300。行政区划代码:654022。区号:0999。拼音:Chabucha'er Xibo Zizhixian。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察县综合概述
地势自南向北形成多级阶梯,东窄西宽,南高北低,自东向西渐趋开阔,自南向 地图北逐渐平坦,形状象一面打开的旗帜。地形分为南部山区、山麓、丘陵、中部倾斜平原、北部河流阶地和河漫滩等五个地貌类型。有伊犁河、察布查尔河等水系。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长,冬季寒冷,夏秋短,夏季炎热,降水较少,年均气温7.9℃,极端最高气温39.5 ℃,极端最低气温-43.2℃。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0.7小时,≥10℃的积温3 389.1℃,无霜期161天,年均降水206毫米。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刺绣”,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12。  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锡伯族  文/郭耀嵩  在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接壤处,有一个全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内聚居着2万名锡伯族人,是我国锡伯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县。  锡伯族在我国约有18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上海和新疆。锡伯族原籍辽宁省的沈阳一带,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加强新疆地区的边防力量,从沈阳、辽阳和抚顺等17个地市抽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其家属3275人,告别故土,来到新疆戍边,形成了现在的察布查尔县。  锡伯族以其勇敢而著称华夏。千百年来,他们为民族发展而献身。迁往新疆后,他们英勇善战,平定内乱,抵御外侮,为捍卫边陲做出了贡献。锡伯族擅长射箭,曾被称之为“箭族”。而今,射箭已成为其体育项目之一。1979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射箭厅,组建了射箭队,曾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射箭运动员,有些曾在国内全运会和其他运动会上夺得金、银奖牌,为祖国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锡伯族是个非常勤劳的民族。尤其是察县锡伯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察县建成了塞外大花园和边疆粮仓(“察布查尔”锡伯语意为“粮仓”)。而今的察布查尔,绿树成荫,风光秀丽,空气清新,人民生活美满幸福。改革开放以来,锡伯人很快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了以旅游为主体的马鹿养殖基地、大草场等,收入极为可观。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以其聪明的智慧饮誉海内外。察县的锡伯族特别重视教育,儿童入学或在家里除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外,还要学习维语和哈萨克等语言。锡伯族人一般会讲4种语言,在我国的民族中,当属佼佼者。为此,锡伯族为国家造就了一批批翻译人才,每年还要向东北等地输送大量的语言、体育教师,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察县是我国锡伯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县。锡伯族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民族建筑和民族服饰,以及舞蹈、音乐、艺术等方面,均得到了完整的延续和保留,并在语言、戏曲、音乐艺术等方面,有所创造和发展。此外,锡伯族还创作出影响较大的《禁烟歌》,对本民族乃至其他民族的卫生健康,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锡伯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得到了世人称颂。察县著名的图公纪念馆、靖远寺、射箭厅、西迁节、文工团和琼博乐森林公园,以及乌孙山、琼博乐腕足类动物化石和五大河谷盆地等,都是一座座民族文化宝库,是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国内外游客的必到之处,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人前来光顾。  百闻不如一见。凡到过察县的人,无不被那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所陶醉;凡接触过锡伯人的人,无不为他们的聪明智慧而感到钦佩。观一眼察县风光,增一份精神享受;握一次锡伯之手,长一分聪颖智慧。察县锡伯人,张开自己的友谊双臂,时刻欢迎您的到来。
察县土地概况
察布查尔县的土地总面积为444360公顷,耕地面积为6.4万公顷,其中山水灌区15880公顷,大河滩区17147公顷,荒地8.5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62920公顷;可利用草场328667公顷。
自治县地地貌、地形复杂,土壤种类也不一。随着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了地表水的重新分配,加之降水量的不同,加深了地表植被的差异,因而分布也不一样。从南向北,依次为高山--亚高山--中山--低山--山前丘陵--洪积(冲积)倾斜平原--扇缘溢出带--高阶地--二级阶地--低阶地与河漫滩。在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分布规律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栗钙土--灰钙土--盐土--沼泽土--草甸土(淋灌草甸土)。
自治县的土壤划分为11个类型,25个亚类型;13个土属,32个土种。
察县行政区划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辖2个镇、11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察布查尔镇、爱新舍里镇、堆齐牛录乡、孙扎齐牛录乡、绰霍尔乡、纳达齐牛录乡、扎库齐牛录乡、米粮泉回族乡、坎乡、阔洪奇乡、海努克乡、加尕斯台乡、琼博拉乡。境内有:良繁场、察布查尔奶牛场、平原林场、山区林场、六十七团、六十八团、六十九团。县人民政府驻察布查尔镇。
察布查尔镇 代码: 辖4个社区、2个村委会:果尔敏路东街社区、果尔敏路西街社区、查鲁盖路东街社区、查鲁盖路西街社区、宁古齐村、蒙霍尔村。
爱新舍里镇 代码: 辖4个村委会:依拉村、安巴帖村、乌珠牛录村、纳旦芒坎村。
孙扎齐牛录乡 代码: 辖5个村委会:孙扎齐牛录村、雀尔盘村、阿帕尔村、切吉布拉克村、郎卡村。
纳达齐牛录乡 代码: 辖2个村委会:纳达齐牛录村、清泉村。
扎库齐牛录乡 代码: 辖5个村委会:扎库齐牛录村、寨牛录村、纳尔洪村、铁尔曼布拉克村、查干布拉格村。
坎乡 代码: 辖10个村委会:坎村、阔勒特克其村、阿勒玛勒村、齐格勒克村、苏阿苏村、格拉木村、麻扎村、萨尔加孜克村、恰克村、阿拉尔村。
阔洪奇乡 代码: 辖9个村委会:阔洪奇村、三盘村、琼塔木村、玉尔坦村、扬古孜、亚尕奇村、吾日勒克村、阿尔墩村、库木墩村。
海努克乡 代码: 辖5个村委会:海努克村、阿勒斯坦村、切吉村、托普亚尕奇村、琼布拉克村。
加尕斯台乡 代码: 辖5个村委会:加尕斯台村、上加尕斯台村、下加尕斯台村、努拉洪布拉克村、阿克亚尔村。
琼博拉乡 代码: 辖5个村委会:琼博拉村、索墩布拉格村、墩买里村、小博拉村、普拉克阔拉村。
堆齐牛录乡 代码: 辖4个村委会:堆齐牛录村、佛营村、依车村、舍里木克村。
绰霍尔乡 代码: 辖4个村委会:绰霍尔村、博斯坦村、龙沟村、布占村。
米粮泉回族乡 代码: 辖3个村委会:米粮泉村、克米其买里村、阿顿巴村。
种羊场 代码:
良繁场 代码:
伊犁州奶牛场 代码:
平原林场 代码:
山区林场 代码:
兵团六十七团 代码:
兵团六十八团 代码:
兵团六十九团 代码:
察县历史沿革
县名得自察布查尔渠名。系锡伯语,意为“粮仓”。本系蒙古语“凹陷的隘口”之意。
西汉之前,公元前2世纪,察布查尔僻处要荒,未隶版图,先后为寨种、月氏居牧。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汉朝版图。西汉迄晋为乌孙国,南北朝时期为悦般国,隋唐为西突厥属地。至唐为昆陵都护府下温鹿洲都督府辖地,公元720年归北庭都护府统辖。南宋属西辽辖,元初为察合台封地,至公元1274年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辖。元末为翰亦刺地,明属也先瓦剌之后,分四卫拉特,准噶尔部崛起居之。至清兴,准噶尔建庭于此,成为准噶尔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浑台吉噶尔丹策凌兀鲁思(即蒙语领地之意)。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察布查尔变为荒无人烟的原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东北调遣锡伯军民共约3000余人西迁伊犁,进驻察布查尔屯垦戍边。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额鲁特例,不论旗分,以近200户为一牛录,锡伯昂吉共编为八旗八牛录:镶黄旗(乌珠牛录)、正黄旗(寨齐牛录)、正白旗(依拉齐牛录)、正红旗(堆齐牛录)、镶白旗(孙扎齐牛录)、镶红旗(宁古齐牛录)、正蓝旗(纳达齐牛录)、镶蓝旗(扎库齐牛录)。锡伯八旗,总称锡伯营,隶属于伊犁将军府锡伯营领队大臣直辖。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伊犁塔兰奇苏丹汗国”地方割剧政权所辖。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沦为沙俄殖民地,划归俄七河省管辖。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锡伯营仍属伊犁将军统辖。民国元年(1912年),伊犁革命临时政府被撤销后,锡伯营属伊犁镇边使署辖,至1915年新疆省都督杨增新将伊犁镇边使署改为伊犁镇守使署后,锡伯营改属伊犁镇守使署辖,受新疆都督节制。今县境内坎乡、海努克、加尕斯台,自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属宁远城阿奇木伯克辖,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隶属宁远县辖(今伊宁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划归巩留县辖。
民国二十七年(日),伊犁屯垦使邱宗浚宣布撤销伊犁锡伯营(包括四营),同时成立河南设治局(因处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国二十九年(日),升格为县,正式成立河南县,海努克、加尕斯台同时划归河南县辖,隶属于伊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县被鉴定为三等县。民国三十三年(日),河南县因与河南省重名,改名宁西县。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政府,宁西县改称苏木尔县。
日,新疆和平解放后,日苏木尔县复称宁西县,并宣告成立宁西县人民政府,隶属伊犁专员公署。1951年,坎乡由伊宁县划归宁西县辖。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宁西县更名为“察布查尔”,并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疆域演变】 清代以前,察布查尔属古民族游牧区,其境范围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锡伯营进驻察布查尔后,其境域范围有了比较明显的界线。清乾隆三十二年至嘉庆十三年(公元1767--1808年),锡伯营驻守疆域范围西至今哈萨克斯坦国境内察林河,东至今县境加尕斯台乡,东西长约120公里;南自厄鲁特牧地(即今乌孙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锡伯营实际巡查境域范围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清嘉庆十三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808--1882年),锡伯营察布查尔大渠挖成后,经伊犁将军批准,将锡伯营界东移至积水潭(今阔洪奇),其疆域东西延长为约130公里,总面积约5200平方公里。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约《伊犁界约》后,与霍尔果斯河口对直头胡、特奇勒干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划入俄境。锡伯营界疆域东西长缩短为约75公里,总面积约3400平方公里。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废锡伯营八旗制,成立河南设治局。日升格为县,正式成立河南县,同时将加尕斯台和海努克由巩留县划入河南县辖。河南县辖境:北自伊犁河,南至乌孙山分水岭,西自中俄《伊犁界约》国界线,东至阔洪齐,总面积约为3638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坎乡由伊宁县划归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辖后,始成现在的疆域面积4430.24平方公里。
察县西迁之旅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人口少,却分居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区,古老强健,勤劳勇敢的民族。她,就是锡伯族。他们当中的一支人马历史上曾经从辽河跨越至伊犁河,留下千古绝唱。他们的后代就是现今的近4万锡伯人。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塔城市、伊宁市和乌鲁木齐等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状。
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在祖国的边陲西部创造并发展了屯垦戍边文化,保存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语和锡伯文是新疆通用的六种民族语言之一。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锡伯人一般都能使用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少部分人还懂俄语和蒙古语,被称为“天才的翻译民族”。
锡伯族历史悠久,古鲜卑人的遗址嘎仙洞的发现,为研究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锡伯族先民的历史与文化揭开了新的一页。公元三世纪(东汉时期),鲜卑据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勒泰山的漠北高原。公元四至五世纪,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了北部中国。在这大统一的过程中,鲜卑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入主中原的鲜卑人,大多接受了汉文化,渐渐融入汉族之中,在鲜卑人逐渐成为一个古老的历史称呼的时候,在鲜卑族的诞生地和摇篮-----大兴安岭的森林和呼伦池的湖网地区,还有一部分鲜卑人过着宁静的渔猎生活,所说这些鲜卑人中的一部分,就是今天我国锡伯族的先民。
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清政府将锡伯族等族人编入外八旗,迁入辽河平原,成为一支骑射精良的劲旅。嗣后,锡伯部队又被调驻辽宁、吉林、山东、云南和北京等地。
1762年,清政府于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数十年的战乱,伊犁地区人民流亡,土地荒芜,牧场凋敝,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边防空虚,祖国西部这片广褒的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强邻沙俄窥伺,不断向东扩张,警报频传。在这样的形势下,清廷深感兵力不足,便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人前来守边。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下令由盛京等17个城市征调锡伯官兵,连同眷属共5000余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守边防。西迁的锡伯人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集会辞行,十九日出发。 这次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锡伯人的一次痛苦的生离死别。正因有了西迁,锡伯族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改写,在西陲土地上以她沉甸甸的份量,特有的坚韧执着,谱写出令她的子孙后代深感辉煌和自豪的历史篇章。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正是这5000人马及其后代们,在西迁以后的岁月里创造出许许多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壮举。
公元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九日,锡伯族军民离开世代相依为命的故土和生身父母,分两队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从盛京出发,踏上遥远的万里征程。这是一支无穷无尽的队伍;骑马的、坐牛车的、步行的、扶老携幼,带着粮食、帐篷等日用杂物,带着故土的五谷籽种和神物喜力妈妈。他们背负弓箭,腰跨侧佩刀,手握长枪,也带着刚刚离别的深切悲痛。但他们毕竟是一支久经训练,骁勇善战的队伍。一出盛京,他们便加快了行进速度。从盛京出发向北,军民们通过柳条边彰武台边门,向西流去 。一直伸向天际的柳条篱笆墙,像无数士兵举起枪杆,列队向这去远去 队伍致敬。出彰武台边门后,折西行入科尔沁平原,再沿西拉木伦河逆行。西拉木伦河沿岸平坦,风光明媚。行至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山脉之间西拉木伦河发源处,绕过大兴安岭南端和达来诺尔,进入锡林郭勒盟境内,往西北行经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便进入了外蒙车臣汗部境内(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境)。由此西北行,经车臣汗部境内的额尔德尼察干、西乌尔特、蒙库汗、温都尔汗等地后,即达到克鲁伦河朔源处。再由此西行,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行至乌里雅苏台(今扎尔哈郎特),并在此过了一个冬季。途中锡伯军民越大兴安岭南端后,经达来诺尔通蒙古各旗的驿道时,遇到了一望无垠的蒙古大漠和荒凉无人烟的浩瀚戈壁。锡伯军民在大漠深处凿井解决饮水问题,故而在今蒙古国版图上留下“锡伯吉尔孟”的地名。
漠北高地不胜地寒。锡伯军民抵达乌里雅苏台时,已是阴历八月底。这个季节的蒙古高原,青草无存,寒气凌人,漠北冬早,沿途已无草供应牲畜,又遭遇特大风雪,牧草供应紧张,牲畜由于长途赶路,疲惫瘦弱异常,倒毙之数,逐日增加。锡伯军民无法继续前进,便在乌里雅苏台扎营过冬。在乌里雅苏台过冬期间,牲畜因长途乘骑驾驭,疲惫瘦弱,加之雪原无草,开春时又碰上一场瘟疫,原由盛京起程时所带之牛3036头,先后倒毙2596头,仅剩440头;所带之马2020匹,少数倒毙以外,“大多疲瘦,生癞者众,不得其力”。要西行,首先要解决畜力。经管带协领阿木胡郎、噶尔赛向朝廷呈报交涉,由乌里雅苏台将军成衮扎布报奏,从乌里雅苏台借给马500匹,驼500峰,抵伊犁后如数交还(后到伊犁后,大部分倒毙,均由锡伯官兵分摊,折银赔偿)。
1765年(乾隆三十年)阳春三月,漠北冰化雪消。道路虽未完全干燥,但锡后军民急于赶路西行,便于三月初十动身。每人带了四个月的口粮和一个月的茶叶,仍分两队,从乌里雅苏台启程,向西进发。行至科布多一带,天气突然暴热。阿尔泰山积雪大量融化,发源于阿尔泰山诸河一时俱涨,“水深流急,不能行走”。锡伯军民改变行进路线,穿绕科齐斯山而行,寻浅水处跋涉。但受困多日,&所剩兵丁之口粮,只足月余之食&,所借马驼,亦倒毙甚多.阿木胡朗只得派人向伊犁将军府请求借济.在未得伊犁派人借济之前,余粮已尽,畜力短缺.面临如此困境,锡伯军民毫不惊慌气馁,沿途采摘野草,和着一点点粮食,聊以充饥(为了纪念这段艰苦的经历,锡伯人后来每年春季摘一种叫&乌珠穆尔&的野菜吃)。他们坚持前进,毫不停留,充分显示了锡伯人一往无前的坚毅精神。此间他们架设浮桥渡过通往北冰洋大河额尔齐斯河(留下“锡伯渡”地名)。一直到六月十二、十五日、六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过了霍博赛尔里、察罕鄂博等地,两队锡伯军民才得到接济。前来接济的官兵看到一群面黄肌瘦、精疲力竭,但仍然拖着疲惫身子挣扎着继续前进的队伍,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继而,锡伯军民又经过额敏、巴图鲁克、博罗塔拉等地,穿越险关隘道果子沟,于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日,先后抵达目的地伊犁绥定一带。在进入乌哈尔里克城(即绥定城)以前,这支长途中跋涉的队伍,无论男女老少,都换掉褴褛的衣服,穿戴上最好的衣帽,精神抖擞地接受伊犁将军的检阅。
西迁官兵与家眷,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几次断粮,险境迭现,经受了长途跋涉的艰难,行程一万余里,将三年行期缩短一半,仅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西迁任务。他们在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伟大精神激励下,在祖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历史证明:锡伯民族不愧是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儿女。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乌拉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