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镇三元村附近 医院多少人口

三元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三元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三元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分水岭南部。东与花屋村接界,南与郭村乡接壤,西与大冲、 郎家两村相邻,北与红豆村接界,地处长江边,海拔700余米,距万州主城61公里幅员面积8.96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小组10个村民小组1120户,3971人(其中农业人口3915人)。概况全村地属丘陵,多断头山,土壤以红石骨子土和砂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00L,全年无霜期280天。有小型小库1座,山平塘70口,分三路直通老观场,并与响水镇相连,还有村组公路14.5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2863亩,其中田1680亩,林地总面积700亩。农业种植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毛猪、蚕桑发展较好,境内有砖厂、预制场各一个,场上小学、医疗、信用社、邮政、自来水等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较完善。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32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90.5万元。经济三元村地处长江边,距万州主城61公里,是市级贫困村。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村党支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决定组织村民发展柠檬产业。说干就干。村党支部84名党员在教育活动中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家栽植了面积约5亩左右的柠檬树。村党支部还从外地引进业主开发建设了500亩柠檬标准化示范园。村里的贫困户贺之叔想在承包地里栽植柠檬果树,因无钱购买树苗,心里正犯愁。为了突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村党支部立即给他垫资买了110多根树苗,并安排党员致富能手向家全对其进行技术指导,栽植了2亩多地的柠檬树。全村745户村民共栽植柠檬果树10.9万余株,面积达1700亩。“三分种,七分管。”在教育活动中,村党支部依托镇里的柠檬产业协会给村民传授柠檬树的栽植管理技术,对村民手把手地进行柠檬修枝、打坑、施肥等技术指导,切实帮助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村党支部还与镇里的柠檬产业加工厂签订了有关协议,打通柠檬果子的销售渠道。同时,该村加强柠檬园内路网、水系建设,整修公路16公里。望着满山遍野的柠檬树苗,村支书牟伦武掰起手指头说:“三五年后,柠檬就开始挂果投产,按一亩产1000公斤,每公斤卖2元计算,仅此一个项目,全村每个村民年增收可达310多元。”人口全区贫困人口数量由2001年的22.6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14.6万人,下降了35.6%;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001年的9.89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6万人,下降了63.6%;贫困发生率由18.2%下降到11.3%。”这是万州区扶贫办近日披露的一组数据。 2002年2月,万州区进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区县行列。为此,区政府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视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整合扶贫资源,以开发式扶贫为抓手,以220个特困村(原村建制)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实施“一次规划、分批实施、集中帮扶、整体脱贫”的推进战略,取得了较大成绩。生活五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222万元,以工代赈资金5781万元,信贷扶贫资金2654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610万元,实施各类项目531个。全区新增通公路的村160个,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1200公里,修建人畜饮水池1250处,解决了11万人、10.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53户岩洞窝棚户、340户高山移民户乔迁新居。通过扶贫培训,贫困户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0元以上。在扶持的220个特困村中,有103个村初验合格。 产业扶贫效果明显 按照“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农户参与”的模式,集中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发展了柑桔、榨菜、长毛兔等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户增收。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708元提高到2006年的2739元,增长了38%。同时,培植了三牧集团、三峡果业、鱼泉榨菜公司等国家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新建农村卫生站15个、希望小学7所,排除村小危房1.5万平方米,救助贫困学生6500余人,治疗地方病和救助贫困孕产妇1000余人,新增10个村通广播电视、110个村通程控电话。共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多人,转移贫困户劳动力3.8万人,其中区内转移8256人,占转移总数的21.7%;区外转移29744人,占转移总数的78.3%。 为创新扶贫机制,探索扶贫新路,万州区确定了白羊镇三元村、甘宁镇高桥村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科技扶贫三大重点,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到2006年底,两个示范村已完成各类投资266.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3万元,市科委扶贫集团投入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3.3万元,建成四级泥结石村道2条26公里,建成柠檬基地1000亩、果桑基地916亩、中药材基地800亩、黄金梨200亩,改厨改厕400户,示范村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三元村位于梅山镇中西部,全村辖14个村民组,东与清水村交界,南与王店村接壤,西和龙井村接壤,北和徐冲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600亩,其中水田面积1112亩,426户,人口1626人,2000年前由于多方原因,村级负债近30万元,是“十五”期间上报国务院备案的金寨县79个贫困村之一,2005年在新一届村两委的艰苦努力下,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现已修成了3.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正在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迈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元村临近永丰镇街道,有耕地6281亩,人口3749人,26个村民小组,78名村民代表。有1个总支、下辖3个支部,有99名党员。该村70%属圩区,30%属岗区。该村土地肥沃,常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树木成行,上泊湖林网是省重点林网基地。特色农业方面有特种生猪养殖基地,在工业方面有安贝斯玩具有限公司、明珠家俱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企业。新一届村“两委”成立后,建立了相关配套组织,有调解委员会、治保会、信访领导组、计划生育信息领导组等,这些配套组织的建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村民参与管理村务的积极性,扩大了村民的民主权利。三元村位于繁阳镇的北部,距县城8公里,芜铜公路和荻南公路穿境而过,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22亩,水面面积600亩,辖33个村民组,总人口3217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 三元村资源丰富,境内富含铁矿、石灰石,境内有企业10家,完小1所。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个体运输、企业务工、盆景栽培、蜜枣加工等,村民生活较为富裕,居住条件较好,楼房居住率达75%。三元村系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茶叶发展最早的行政村,位于省道308(元尚公路)边,全村在茶园的包围中,形成特有的乡间特色,东与元口村接壤,西与洋内村相邻,北与湖头镇溪美村群山相连,南与丽山村隔溪相望。距县城20公里。村落面积3.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520人,563户,辖5个自然村(许,店仔前,山边,尾,岭埔),11个村民小组。村风纯朴文明,村民团结友爱互助。分布该村姓氏主要为郑氏和叶氏。明万历年间,郑氏先人率其后裔在本村繁衍。三元村村民现在建房是以水泥、砖为建筑材料,全村村貌以茶树圈抱形成独树一格的自然景观,山清水秀,该村有近代建设的(郑氏祖祠),位居在村中狮山中的(狮子殿)等,列入保护文物。三元村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本村盛产的黄金桂,铁观音,毛蟹,本山,香味纯正,该村村民制作的黄金桂与铁观音茶香相近而得名,在每年茶叶采收算全县最早生产茶叶,也是每年全县采茶最晚的村,本村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于是建有绿色生态茶园-金谷茶园。是安溪县著名的茶叶基地。在岭埔,建有国家中型乡镇企业、福建省重点乡镇企业、福建省第二大水泥厂生产企业(仅次于福建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的福建省安溪三元岩水泥有限公司。三元村民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来品茶,观赏山清水秀,茶叶飘香,具有闽南特色的村容村貌。安溪县金谷镇三元村概貌【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三元村系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茶叶发展最早的行政村,位于省道308(元尚公路)边,全村在茶园的包围中,形成特有的乡间特色,东与元口村接壤,距县城20公里,西与洋内村相邻,北与湖头镇溪美村群山相连,南与丽山村隔溪相望。【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2520人,563户,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村风村貌】村风纯朴文明,村民团结友爱互助。本村建有绿色生态茶园。【历史人文】:略【建筑景观】三元村村民现在建房是以水泥、砖为建筑材料,全村村貌以茶树圈抱形成独树一格的自然景观,山清水秀,本村有近代建设的(郑氏祖祠),位居在村中狮山中的(狮子殿)等,列入保护文物。【物产经济】三元村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本村盛产的黄金桂,铁观音,毛蟹,本山,香味纯正,本村村民制作的黄金桂与铁观音茶香相近而得名,在每年茶叶采收算全县最早生产茶叶,也是每年全县采茶最晚的村,本村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终述】三元村民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来品茶,观赏我们山清水秀,茶叶飘香,具有闽南特色的村容村貌浏阳市枨冲镇三元村依托技术、信息支持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年出栏商品猪1.5万头,促进农民人均增收440元。该村推动村民富裕、村级发展上狠下功夫,村里组织成立了“三元村养殖协会”,会员达30余人。养殖行业已成为三元村的特色行业,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三元村的花木种植使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花木种植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效益大增。现在的三元村,村民安居乐业、文明进步,村庄发展繁荣、面貌一新,全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村情概况三元村隶属于罗川镇彩云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罗川镇南边,距离村委会1.5公里,距离罗川镇4.5公里。国土面积有 平方公里,海拔1330米,年平均气温17. 4 ℃,年降水量949毫米,适宜种植优质水稻、油菜、葡萄、冬春早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293.26亩,其中人均耕地1.09亩;有林地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户,有乡村人口268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人,劳动力22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5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6.03亩(其中:田239.62亩,地 6.4亩),人均耕地1.42亩,主要种植优质水稻、油菜、葡萄、冬春早蔬菜等农作物;其中经济林果地 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3亩,主要种植柑桔板栗等经济林果。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通 、路通 、电通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全村有51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0%)。有51户通电,有1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31.4%和 66.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户(分别占总数的 39.2%和39.2 %)。 该村到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2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46.02亩,有效灌溉率为 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9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4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村情概况三元村隶属于白沙乡白沙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白沙乡南边,距离白沙村委会0.4 公里,距离白沙乡政府0.2 公里,国土面积有4438亩,海拔2430 米,年平均气温8.9 ℃,年降水量 935.8毫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 1613亩,其中人均耕地4.4亩;有林地1465 亩。全村辖2 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9户,有乡村人口 420人,其中农业人口366人,劳动力18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5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旅游业为主。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13亩(旱地1613 亩),人均耕地4 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465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84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 亩,主要种植青梅、苹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4 亩,荒山荒地817 亩,其他面积489 亩。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 10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100%)。有101 户通电,未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7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0 %和69.31 %。 该村到乡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1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 辆,拖拉机 5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7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7 户。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8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01 户,共乡村人口463 人,其中男性237 人,女性226 人。其中农业人口 403人,劳动力225 人。该村以纳西族为主,其中纳西族 445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 人,占人口总数的3.7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98 人,参合率 98.76%;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白沙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公里,距离乡卫生院 0.3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101 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完小,中学生就读到第四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5公里,距离中学2.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人,其中小学生28人,中学生13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村务公开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9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355个(劳均1.5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方式公开。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居环境差,宅基拥挤;公益事业基础建设薄弱,人畜饮水水源不足,饮水管网严重老化,急需改造;农村电网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安全难以保证;乡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硬化程度较低,需要完善;村内排水沟渠、垃圾池、公厕、文化娱乐场所等急需建设,村容村貌差,须待整治,群众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及二三产业。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农村畜牧产业,努力提高牲畜养殖科学技术含量,提高养殖效益。村情概况三元村隶属于甸南镇印合行政村,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1.50公里,距离镇1.50公里,国土面积0.45平方公里,海拔2,200.00米,年平均气温12.30 ℃,年降水量857.10毫米,适宜种植农作物。有耕地675.00亩,其中人均耕地1.0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62户,有乡村人口680人,其中农业人口648人,劳动力35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0人。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3元。 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75.00亩(其中:田440.00亩,地235.00亩),人均耕地1.04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基础设施该村截止去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62户通自来水。有162户通电,有14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4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1户。该村到乡镇道路通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7辆,摩拖车3辆。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该村到去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去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0.9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4.47万元;畜牧业收入60.2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70头,肉牛5头,肉羊40头);渔业收入7.52万元;林业收入8.5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74万元;工资性收入1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3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5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人,在省内务工20人。()()地理位置位置四川省德阳市三元村隶属于旌阳区天元镇,毗近扬嘉镇青松村及天元镇段家坝村。该村主要道路为舟山路,横贯东西。该村村口为德阳市旌阳区一环路。交通方式出村口可乘坐109路至汽车站下车。然后乘坐1、2、15、16路等至市中心。三元村位于皖合肥市 严店乡境内
相关分词:所在地:---
村情概况·目录
金谷镇各村风采
本村动态评分&&&&&
内容饱满度
资料完整度
更新及时性
本村动态评分
内容饱满度
资料完整度
更新及时性
金山三面环山,原与金谷、金东合称为金谷。1961年拆为独立村,因位于金谷东北面近山,故称。金山村于宋时隶属修仁乡崇善里;明清属崇善里;民国34年10月属溪东乡。解放后,先后属清溪区、第二区、蓬莱区;1958年10月属蓬莱公社;1961年8月属蓬莱区;1965年4月撤区成立金谷公社而属金谷公社,时称金山大队;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而属金谷乡,时称金山村;1991年11月改为金谷镇建制而属金谷镇金山村至今。金山村原与金谷、金东合称金谷大队,1961年从金谷大队拆出金山大队和金东大队。金山村村落分散,主要有蔡厝、官佩、谢厝、郭厝垵、湖...
设施农业面积:&&&亩
名特优产品:无
劳动力转移情况:总劳动力&&&人;外出就业&&&人;待转移劳动力&&&人;
村里这点事
-在发布了10-31
-在发布了10-31
-在发布了07-31
-在发布了07-31
-在发布了02-13
-在发布了02-13
-在发布了01-07
-在发布了01-07
-在发布了01-07
-在发布了01-07
-在发布了01-07
-在发布了01-07金谷镇_百度百科
金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金谷镇辖24个行政村,面积108平方公里。东与蓬来镇,西有。金谷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镇政府驻大洋。漳泉肖铁路、205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暮云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太王陵墓等。
金谷镇历史沿革
1965年置金谷公社;
1984年改乡;
1991年改镇。
1997年,面积101.6平方千米,。
金谷镇行政区划
辖金谷村、、金山村、汤内村、、华芸村、尚芸村、景卿村、河美村、、东洋村、、丽山村、洋中村、美洋村、溪榜村、、三元村、洋内村、、大演村、山岭村、、中都村、25个村委会。
金谷镇地理位置
金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
金谷镇人口
1997年人口4.8万
金谷镇社会事业
金谷镇交通、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漳泉(火车站设在金谷村
),省道205线和金溪公路纵横交错,并村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程控、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通向各地;水电资源丰富,总装机容量5000KW,投资数百万的35KV变电已投入使用,电源稳定。金谷,是安溪 投资创业比较理想化的乡镇。金谷镇教育、卫生等事来蓬勃发展。海内外乡亲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办学条件、质量和卫生设施逐步改善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有线电视网覆盖全镇。人民安居乐业。荣膺省级“卫生级镇”和“普法达标乡镇”。
金谷镇主要街巷
金谷镇金谷街
古称佛口街,位于金谷村。为古代泉州至湖头水运的主要停
金谷镇镇内一景
靠点。早时,金谷溪墘曾有一个泊船码头,俗称船巷。周边设有客栈等店铺,路口有卖煎豆干及熟面条等小本生意,方便过路旅客。解放后成立供销社。1994年,镇政府投资兴建1.8万平方米的金谷农贸市场。
金谷镇东溪街
位于东溪美洋村,又名晒谷坪。该地人口相对集中,又与永春县相邻,德化、大田、永春的杉木及林产品,通过该地流入外安溪,是安溪林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解放后曾在该地设立竹木市场,1994年后又进一步完善东溪农副产品市场。
金谷镇元口街
位于清溪溪畔的元口村。全长50米,街市形成于明代。该处有源口渡码头,货物交易从水运而来,又从水运而去。宋元丰三年(1080年)后曾在此设源口巡检司,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移入白叶堡,后增设为圩场。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圩场自然消失,设立供销社分销处。1994年,在此地兴建茶果市场。
金谷镇三元圩
位于三元村。该地势较为平坦,源口大桥未架设前,是一个集市的主要地点。由于该地周围是茶叶的主产区,每到茶叶季节,农民不约而同来该地贩卖茶青和茶叶。1994年,镇政府投资兴建三元茶果市场。
金谷镇渊兜街
位于渊兜村。随着安溪茶叶的发展,2002年金谷镇政府投资8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的渊兜茶青市场。
金谷镇人文历史
金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有始建于五代的、威镇庙,有千年古刹定明院,有古韵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荟萃、古木参天的大石竹庙,有群山献翠、气象万千的檀林岩、圣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明朝官圳等等。经过整修,这里众多的名胜古迹正以崭新的迎接嘉宾前来观光
金谷镇街道夜景
游览。金谷是一方红色的热土。这里是安溪县第一位共产陈体和《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故乡。1929年,陈体在东溪建立了安溪第一个党团支部,领导东溪和佛仔格武装,成立了安溪游击队,打响了安溪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3年,革命先辈们在东溪建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打土壕分田地,打击反动派。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在泉州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激励着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红色路线,是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地和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金谷是闽南主要的侨乡和祖籍地。金谷现有旅外侨胞7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1万多人,侨眷1.2万人。海外乡亲们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金谷办学、教学质量和卫生设施逐步改善提高。旅外侨胞陈先生捐建的“陈利职业中专学校”每年向社会上输送上千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台胞蔡先生兴办的幸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动金谷镇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走出一条集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和茶果
林综合开发的发展,使金谷农业从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迈进。经济发展发金谷镇农业巩固,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的步伐,现有以为主的各种名、优、特果树园1.6万亩。又因适宜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了金谷的特产—黄金桂,以其季节早,产量高,形丽、质优、味香、常饮强身健体而闻名。金谷镇乡镇企业象雨后春笋般地涌向。金谷镇集体、股份、私营企业达818家,年产值30554万元。各种实体方兴未艾,逐步形成以建材和农业综业开发等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新,使金从小农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迈向集约化迈进。金谷,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金谷历史上是一个种粮大镇,历届党委、政府极力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金谷镇是安溪新兴的茶叶主产区之一[1]
。金谷已经发展成为户户有、村村有茶叶的新兴茶叶主产区。金谷镇共有优质茶园1.7万亩,生态茶园建设4033亩,年产茶近2500吨,产值近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特别是金山—华芸片更作为全县生态茶园建设示范工程。同时,该镇党委、政府立足建基地、抓、拓市场,做活茶文章,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三元、元口、金东、渊兜、芸美等5个中心村建设茶青交易市场,吸引周边乡镇和邻县的大量茶青进入交易,茶青价格一路上扬,平均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0元左右上涨到25元以上,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达2500元以上。在渊兜村,还形成了茶叶产业的分工,专门从事制茶的专业户达200多户,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7000元。
金谷镇发展目标
金谷党委政府提出“致力提质增效,实现金谷茶香”的新发展目标,
围绕“扬优势、兴产业、活市场、富农民、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继续培训茶农鼓励茶农积极参加茶事活动;进一步完善“种植大户——规模制茶——专业经商”的茶产业发展;完善金东、渊兜、元口、洋内、东溪五大茶叶交易市场,构建茶叶交易平台,促进茶叶流通。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争取在短期内推进金谷茶叶提升,价格上扬,力争平均价格每公斤提高10-20元,金谷镇茶叶生产环节每年可增收6000万元以上,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民生质量发挥作用。
金谷镇旅游资源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时代,古人类就在金谷的望云山一带生活着,留下了创业的足迹。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云山及洋内村琼林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人员采集到石斧、石锛等大批遗物,成为研究闽越人类发展史及印证安溪文化发展史上溯到4000年前的实物依据。悠久的历史,为金谷留下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古迹。在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着一座建于五代的太王、太妃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俗称“圣王公墓”,系闽南名神广泽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坟。两圹并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圣旨”坊,规模庞大,磅礴,在古墓葬建筑史上,构式罕见,别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纯甘洌,泡茶尤为清香,诸众感异,名曰“圣泉井”。该陵墓坐落的山脉从永春、境内蜿蜒而来,峰峦叠嶂,曲折迂回。陵墓对面,山峦层叠,计十八重,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山鹰啄蛇,母鸡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绿草青,树密林茂,前方溪流迂回流淌,活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画,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其秀丽风光常年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洋内村有两座著名的古。一是明代叶公荫昆仲的东山龟形墓。叶公荫(年),字希爵,号阳春,四人,天资刚毅,丕振士风,敦邻睦友,勤耕力作,崇尚俭约,乐善好施。其事迹闻于上,获赠“恩施懿行”匾,并榜其地为“阳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殁后,昆仲同茔。墓为糯米灰三合土构筑,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杆夹石。二是位于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毁,仅存墓塔。舍利塔为糯米灰混凝土构筑,在宽广祭台上,筑六角形,三层出檐,仰莲葫芦刹顶,前后筑交椅形护坡。塔中纳历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侨亲捐资重建,规模恢宏,建筑独特。
金谷镇著名人物
金谷历史悠久,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才彦英豪。
金谷溪榜人陈铮,又名瑞金,字铁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于缅甸仰光。后随父回国,就读于“两广师范”,学成到该乡龙坑角落任塾师。民国11年(1922年),陈铮弃教从戎,卖业产买枪炮,投靠于民军陈岳、杨汉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将旅长,后自兼县长,于是办学校,修公路,发行“建昌汇票”。民国18年(1929年),离开军旅,寓居厦门,开设铁峰茶庄。民国21 年(1932年),陈国辉被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铲除后,陈铮始东山再起,回乡当起安南永三县边区联防总队长,收集民枪,拥众自卫,并大力开垦茶园,设店经营粮食。在家乡营造“晚香别墅”。其女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自幼聪明,10岁即景吟诗:“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被乡人誉为才女。民国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后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创作《延安颂》,歌声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至今仍传唱不衰。
吴宗海,讳名春夏,别名泽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安溪县金谷村,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他 19岁出洋谋生,六渡缅甸,一旅印尼,从事店员、财会、教员之职。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后,立即投身革命事业,到处鼓吹革命,秘密发展同盟会会员,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勃生埠最早参加和组织同盟会的先辈和骨干。其遗作手迹《七次出洋日记》和《每次寄回家信汇记》是颇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已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块革命的热土。民国17年(1928年)初夏,猎户陈体第一个站在镰刀斧头红旗下宣誓,成为安溪第一个共产党员,次年又建立东溪党团支部,成为安溪最早的党组织,领导安溪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民国23年(1934年)3月,陈体夫妻双双英勇献身。在这块土地上,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而名列志传的还有刘由、陈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当代金谷人才荟萃。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于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回国就学,他以其渊博的法学知识,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侨联工作、统战工作做出殊多贡献,成为致公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日理万机之暇,他数度回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安溪县第一个清华学子吴秀水,出生于民国26年(1937年)7月,金谷镇金谷村人,196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交通部科学研究院,1980 年以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高级工程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机应用学组委员等,还受聘为香港理工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层建筑及桥梁结构的力学分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曾参加深圳52层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中央彩电中心主楼等的设计计算,主持设计过世界上地震区最大的球形水塔(建于阿尔及利亚),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二等奖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的傅圭璧、福建省审计厅厅长的温海树及现任福建省水利厅厅长的杨志英。
金谷是闽南主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有旅外乡亲7万人。长期以来,旅外的金谷侨亲热心桑梓,慷慨解囊,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出生于金谷渊兜村、旅居印尼的侨亲沈清江,1957年受中侨委邀请,任回国观光团团长,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回乡捐建清江小学,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为其题写校名;2002年,侨亲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资210万元支持清江学校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侨胞陈松基弘扬陈嘉庚“倾资办学”精神,捐资3000万元,创办陈利职业中专学校,学校现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职校。旅居泰国的陈芳明创办东溪中学,并先后捐建“勤学楼”、“忠诚楼”、“博爱楼”、“发奋”与 “创新”学生宿舍楼、“启智科技楼”,还与叶德隆分别捐建金谷医院门诊大楼和宿舍楼。广大侨胞捐资兴学,拳拳爱心,垂范后世,功彪史册。
.39铁观音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溪县金谷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