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艺术用英语怎么说说

怎样欣赏交响乐、歌剧、古典和美声这类音乐?
按投票排序
186 个回答
★★★★★★★★★★★★★★★声明★★★★★★★★★★★★★★★★★本文为非营利性质,亦无任何广告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以下唱片封面图片均扫描自印刷版本,未作任何修改,且已做降低分辨率处理。所有唱片封面图片仅限本文于本网页的配图,严禁转载!若有侵犯版权,请通知本人删除。=================干货篇=================欣赏古典音乐无需专业知识,无需艺术细胞,没有人是天生的音乐家,只要静下心来听就好。千万不要试图去理解或“听懂”它,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耐心多听上几遍,觉得悦耳动听就足够了。用美感给人们带来愉悦才是音乐艺术的真谛,所以绝大多数古典作品都是为讨好耳朵而作。历史上大部分古典作曲家的主要收入均来自于给贵族/宫廷当乐师、开音乐会以及出版乐谱,所以精神正常的作曲家才不会故意让人“闻尔生畏”,否则就是砸自己的饭碗。反对认为“听古典音乐前应先学习知识”的观点,人类对新事物的正确认识过程永远是从感性到理性,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是如此。你们还能不能让没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开心地听听古典音乐啦?套用一句俗话:不知道怎么入门?踹门进去就行了!(三星带花,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三星带花,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下面推荐一个入门的列表,都是些容易喜欢上的作品。虾米、网易云音乐、土豆、优酷等网站都能搜到这些作品:先从管弦乐入门:(备选: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共4部“春”“夏”“秋”“冬”,每部3个乐章)巴赫《第2号“勃兰登堡”协奏曲》(共3个乐章)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共6个乐章,有时5、6合为一章)莫扎特《第13号小夜曲》(共4个乐章)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4个乐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共4个乐章,有时第4章拆为两段)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独一首)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选辑)管弦乐听到这里算入门了。然后钢琴曲入门:李斯特《“钟”》(独一首)肖邦《“小狗”圆舞曲》(独一首)肖邦《“革命”、“大海”、“冬风”练习曲》(共3首)肖邦《“英雄”波罗乃兹》(独一首)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贝多芬《“华尔斯坦”(“黎明”)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共3个乐章)巴赫《“哥德堡”变奏组曲》(主题,尾声和30个变奏)到这里钢琴曲就算是入门了。接下来就可以多接触一些其它形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或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鳟鱼”五重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巴赫《“幻想曲与赋格”管风琴曲》贝多芬《“春天”奏鸣曲》(或《“克鲁采”奏鸣曲》,难度稍大)亨德尔《“弥赛亚”清唱剧》(或莫扎特《安魂曲》)更多收听请点击-&。不断发布新的精选集,请关注。(三星带花,李希特指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集》)(三星带花,李希特指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集》)注1:如果专辑里曲目的名称让您一头雾水,请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帮助您学习认识一部作品的名称:注2:上面的曲目列表为作者原创,但作者放弃所有权力,喜欢的话可随意转载、修改、商业制作,旨在向更多的朋友普及古典音乐。但仅限于该曲目列表,不含文中其它部分!以上作品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作品,并且按难度大致排了序,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去网上搜相应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和作品结构,会有很大帮助。如果接受不了就硬听它十几遍,这个过程很重要,很多作品我也是听了十几遍才听熟的(“听熟”是指从觉得不好听变为好听,并且能跟着音乐哼出旋律),但熟了就再也离不开了,百听不厌。如果实在不行就跳过去,相信总会遇到你喜欢听的。不过有些作品确实很难入耳,老鸟也要听很多很多遍才能听熟,甚至永远不会喜欢。所以对于一部努力很久都不能接受的作品,却看到很多赞扬的溢美之词时千万不要沮丧。音乐家和听众对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听众和你的感觉并无二致。比如我至今也无法接受大神的任何作品。前面说这么多,欣赏音乐好像成了练习听力做功课?是的,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训练,一种让我们的心态平静缓和下来的训练。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一辈子都只是忙碌工作,很难有心情去静下来欣赏艺术,本来充满情调的心灵都被单调的生活所磨灭。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松,跟随伟大艺术家的乐思去找回最纯真的灵魂。平静的心态会给你更加宽广的世界。如果你觉得动听,那一定会对作曲家的身世以及创作背景感兴趣。伟大的作曲家们都有传奇的一生,网上可以查到丰富的史料、轶闻,非常有趣。除了音乐本身,演奏家和唱片也有大量的故事等待你去挖掘。相信走完入门的过程,你就再也离不开古典音乐,艺术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带来一生的享受和快乐。(三星带花,名扬四海之《奶妈碟》)(三星带花,名扬四海之《奶妈碟》)=================实操篇=================具体来说,欣赏古典音乐最佳的途径就是听现场。古典音乐的演绎就是作品的二次创作,而且目前最顶级的录音和回放设备所达到的音质也与现场效果相差甚远。很多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偶尔去听了一次音乐会后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一次高品质(好乐团、好剧院)的管弦现场,绝对不会后悔。遗憾的是国内这样的音乐会太少了,有的话也比较贵,比如:。另外,各大城市的音乐学院会经常组织学生演出音乐会,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门票价格也低,甚至只有10元到20元。迎新季、毕业季、逢年过节都会举办音乐会,一些大音乐家们不定期前来访问也会举办专场,去校园里转转就能看到演出海报,学校官网也会有通知。如果认识学生的话还能买到内部票甚至免费赠票,还有一些音乐会根本不用票,你去听就好了。总体来讲学生们都比较热心,也乐意帮忙,在各种社交网络勾搭即可。这里还是想强调一下音乐会的基本礼仪:不要带小孩去听音乐会;不要带任何饮料食品以及任何塑料袋包装的物品进入音乐厅;不要在乐章间鼓掌,不要在指挥的手放下来之前或钢琴家站起来之前鼓掌,不熟悉曲目的应在参加音乐会前上网预习曲目;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震动也不行;演奏进行中不要点亮屏幕;不要交头接耳,不要抖腿,不要摇头晃脑;不要带病参加音乐会,尤其是感冒,若想咳嗽请忍到乐章间歇再咳。开场前上厕所,除非中场休息,不要站起走动;不要拍照、录像、录音;做不到上面8点,最好还是别去音乐会了。您妨碍了旁边的人欣赏音乐,您会给人家赔偿票价吗?另外,您有不鼓掌的权力,请善用此权力,不鼓掌比乱鼓掌强一万倍!如果您只有条件听录音,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发行古典音乐专辑在历史上存在多过种发行方式。今天,黑胶唱片已经住进了象牙塔,DVD音乐唱片并没流行开来,所以现在的古典音乐唱片绝大多数仍是CD介质的专辑。一套古典音乐CD专辑主要有如下的几种形式:一部大作品;作曲家系列作品辑;作曲家选辑;演奏家选辑;演奏家全辑;作曲家全辑。这几种形式的排序代表它们常见的程度。除了最后一种形式,其他形式的几乎所有专辑都是由同一个乐团/演奏家演奏,这也算是一个发行惯例。比较著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制作公司主要有:Deutsche Grammophon(旗下品牌:DG、Archiv、Westminster);Sony(旗下品牌:SONY、CBS、RCA、EMI、BMG);Decca(旗下品牌:DECCA、LONDON、argo);NHN(旗下品牌:Naxos);Philips等。还有一些小厂,但唱片质量奇高,包括但不限于:Divox、Chandos、Melodia、TELARC、AVIE、Chesky、Reference Recordings、Brilliant、QUEST。选择上述品牌的唱片至少在品质上是有保证的。(三星带花,安塞美之传奇录音,《皇家芭蕾》)(三星带花,安塞美之传奇录音,《皇家芭蕾》)二、版本同一部作品会有很多版本的演绎,甚至同一班乐团/演奏家在不同年代留下多套录音。因此大多数正规专辑都会详细标明每一部作品的这些信息,包括:作曲家(生逝年代)、作品编号、作品名称、调性、指挥、演奏家、歌唱家、合唱团、乐团、录音师、录音年代、录音地点、制作人、首发年代、发行公司等。缺失这些信息的录音价值很低。对于你喜欢的作品,不妨听听不同的版本。比如古琴版和名琴版的《四季》,古尔德和图蕾克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卡拉扬和小克莱伯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等等。我和许多朋友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本来不大感兴趣的作品,偶尔听到另一个版本的演绎时就会忽然变得非常动听,然后“中毒”其中(烧友将“沉迷于”戏称为“中毒”),并且乐此不疲地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不过要注意,同一个版本的录音母带还有可能在多个出版公司之间流转,这也就产生了换汤不换药的专辑。看起来两个公司出品的,封面完全不同的专辑,可能里面的录音是完全相同的,要注意分辨。还有很多经典的历史录音是从黑胶唱片(LP)转录为CD的,比如下面这张:(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不同制作公司的转录技术水平不同,出品的CD专辑质量也就不同。CD专辑的封底会看到这样的图案:AAD:表示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数字拷贝;ADD:表示模拟录音,数字混音,数字拷贝;DDD:表示数字录音,数字混音,数字拷贝。60年代以前的录音都是模拟的,因为那时就没有数字设备。如果制作公司拿到的是多声道母带,那就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混音,就是ADD。如果拿到的只是黑胶,那就只能AAD咯。最后一个永远是D,因为你听是数字CD光盘。三、音质古典音乐作品的音质直接依赖于唱片的录音和制作,不同唱片的录音品质差别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录音年代、录音师的水准以及制作公司的技术实力。可以先听听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的传奇录音,包括Decca出品的《奶妈碟》、Szell《水上音乐》,索尔蒂《贝九》还有RCA出品的安塞美《皇家芭蕾》等,再与一般的唱片对比就会对录音水平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入门的同学来说要分辨录音品质的优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推荐参考《》(百度网盘),这是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广受欢迎的年度古典音乐唱片评价期刊,它对唱片的评鉴分为以下四等:一星:相当水平的演奏和良好的录音效果;二星:属当前高标准的优秀演奏和优秀录音效果;三星:从各方面衡量皆属最佳演奏、最佳录音效果;三星带花:三星唱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录音。当然先捡三星带花的听啦~~下面说说数字格式的录音音质。由于CD光盘上原始音乐数据占存储空间很大,立体声wav格式1分钟约10MiB(10兆字节)。所以为了能在数字设备多存一些音乐,计算机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音频压缩技术。压缩技术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有损压缩的压缩率非常大,可以压缩到1/10或更小,但是对音质有影响,比如mp3、ogg、acc等;无损压缩率较低,通常只能压缩到一半,但是对音质完全没有影响,比如APE、WV、FLAC等。管弦乐的声场和音域都非常宽广,许多经典录音可以说是挑战了电声设备的极限,因此对音质还原保真的要求很高。在电脑或随身设备上听录音的话就尽量选择无损格式,如果只有MP3就一定选320K的。将录音从CD复制到电脑的过程称为“抓轨”,通常使用(EAC)软件完成。整盘抓轨保留的信息最丰富,即一张CD一个文件。不少作品的乐章之间是连续的,比如贝多芬《皇帝》,尽管它的二、三乐章之间没有间隔,但在CD上会按照大概的时间分成两个曲目。对于这样的专辑如果整盘CD抓轨成一个文件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按曲目分轨成不同的文件,一些设备/播放器(比如某些型号的iPod)会在连播两个文件的中间加入间隔,非常影响听感。此外,分轨以后曲目之间的原有间隔时间也可能被破坏,就再也无法复原为原版专辑了。(三星带花,24K金盘面,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三星带花,24K金盘面,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四、设备一定不要用太烂的设备听录音。笔记本/手机的外放以及地摊耳机会迅速令你对古典音乐失去兴趣,以致终生无感。“听古典只能用音箱而不能用耳机”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要知道千元以下的音箱和同价位耳机/耳塞的音质基本上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入门的话只要用200元以上的入耳式耳塞基本不会漏掉什么乐器了,降噪也好一些。一般的手机电脑作播放设备都行,最好就在手机里放几部短作品,只要在户外就戴上耳机,好作品都很容易听熟的。具体来讲,入门同学可以选用森海MX360、或索尼EX450,这些都是性价比很高的耳塞。对音质有一定追求的同学可用铁三角ATH-IM70或森海IE60。不差钱的同学推荐在电脑上连接Sony PHA-2耳放,加森海IE80(IE80听古典只能用C套,双节套会让声场变得非常窄),这是非常适合听古典音乐的金牌组合,如果买到是正品,那你一定会感受到震撼。此外很多人还有个误区,就是高音好的设备听古典,低音好的设备听流行。其实古典比流行更需要低音!如果用低音差的设备听管弦乐,低音提琴、大号、巴松这些乐器都将被自动过滤,听《莱茵的黄金》第一幕的Vorspiel(序曲)开始一分钟内你不会听到任何声音。如果是在电脑上听古典,那么推荐使用Foobar2000播放器(),音质最佳,功能最强。但要注意两点: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声音开得太大。保护你的听力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古典音乐动态范围极大,最小声时如蚊子叫,最大声时却如电闪雷鸣,千万注意调整到合适的音量才行。参见:不要开均衡器和自动音量控制器。均衡器就是调节高音、低音平衡的装置/插件,而古典音乐追求的就是最真实的还原,拒绝任何音染。自动音量控制就更糟糕了,弱奏和强奏的对比是古典音乐主要的表现手法,自动音量控制(音量规格化)会让强弱对比完全消失,古典音乐的韵味便会消失的一干二净。最可恨的是优酷的古典视频中十有八九都开了音量自动控制,简直反人类!(三星带花,加迪纳指挥,贝多芬《庄严弥撒》)(三星带花,加迪纳指挥,贝多芬《庄严弥撒》)古典音乐圈子里的玩法很多,有人烧器材,有人烧唱片,还有人烧乐器。本人也是从烧器材这条路玩出来的,整个一血泪史。斗胆借用摄影圈的一句话“功放穷三代,音箱毁一生”,万望各位同学不要重蹈覆辙,只有音乐本身才是古典音乐的究极意义所在啊!五、获得大多数著名的古典音乐出版商并没有在国内专营的业务,要在国内出版也必须经过国内的出版公司作代理。由于古典音乐毕竟还是小众爱好,人们的欣赏水品也有待提高,所以高价引进的优秀专辑却卖不出去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国内出版商也不愿意代理引进了,导致在国内市场上很难买到好专辑,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一样。而淘宝上的个体商户卖的所谓正版,其实大多都是盗版假货,朋友们千万当心!如果您想要收藏到正版专辑,建议还是去eBay、Amazon的国外网站上用双币信用卡直接购买。下面这幅截图是我购买卡拉扬版《庄严弥撒》时的页面。选SIS派送运费是$8.98,要一个月左右送到;选AGE派送运费是$14.91,10天送到。加上10刀左右的邮费虽然有点贵,但一次购买20张以内是不用交关税的,而且均摊下来的邮费也很便宜,更不用担心像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买到假货。如果您尝试境外购买存在困难,我可以免费帮购(注意,不是代购),私信联系。加上10刀左右的邮费虽然有点贵,但一次购买20张以内是不用交关税的,而且均摊下来的邮费也很便宜,更不用担心像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买到假货。如果您尝试境外购买存在困难,我可以免费帮购(注意,不是代购),私信联系。觉得这些唱片太贵?也没关系,现在虾米和网易云音乐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古典专辑,其中也不乏精品,基本上常见的作品的许多版本都找得到(务必使用英文名搜索,有困难的给我发私信)。成为付费会员后还可以下载收藏。什么?听说您真的一分钱也不想花?呃……确实有朋友私信问我原版古典音乐专辑哪里下载。我首先要声明:下载/播放盗版唱片属于违法行为!然后请参见这个问题:如果您能访问Google的话,偷偷告诉你哦,按如下格式搜索也是个好办法:site: 皇家芭蕾
六、歌剧歌剧体裁真的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这一节是日补充的内容。歌剧通常分为几幕,每一幕的时间都可能在40分钟以上,甚至长达一、两个小时。发行的歌剧CD专辑一套少说也有两、三张,这给我们欣赏完整歌剧带来了较大的问题,因为平时跟本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从头到尾欣赏一遍,更不可能听上几遍了。然而歌剧虽说是一种剧,但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音乐和歌,因此除了直接欣赏现场或录像之外,还有一种欣赏方式就是只关注其中的音乐和歌,下面只介绍这种方式的入门。歌剧有两种主要的演唱形式:“咏叹调”和“宣叙调”,二者穿插进行,配合少量的乐队间奏构成整部歌剧。“宣叙调”仅用来陈述剧情,旋律简单;而富有歌唱性的“咏叹调”通常用来抒情,这也就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歌”。但往往一部歌剧中的宣叙调占据了主要的表演时间,这会导致你随便听几个曲目发现都是在“念台词”,迅速失去兴趣。那么具体而言,欣赏一部歌剧应当从序曲开始。对于作曲家来说歌剧都是相当大型的作品,会在序曲上付出相当的心血,所以质量水准很高,比如:瓦格纳《女武神》一、二、三幕的序曲,每首都是经典;贝多芬的三大序曲《菲黛里奥》、《艾格蒙特》、《科里奥兰》;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比才《卡门》序曲等。这些曲目单独拿出来听都是非常棒的管弦作品。(上面所列曲目请点击收听:)序曲听熟以后可以去找里面著名的咏叹调听,比如: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大量非常动听咏叹调,包括“再不要去做情郎”、“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瓦格纳《女武神》第一幕咏叹调集;()比才《卡门》中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鸟儿”;()普契尼《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威尔弟《茶花女》中的“祝酒歌”等等。这些都是令人百听不厌的经典曲目。然而咏叹调开始前通常都有几句宣叙调台词,专辑在划分曲目时又可能会把这几句划到咏叹调的曲目的开始,这会令你很难找到咏叹调在专辑中的位置。如果找不到曲目可以发私信来问我,我会告诉你大致出现的时间。有些同学认为唱的什么词都不知道,根本听不懂。其实想想当你听外文歌曲的时候也不会先看看歌词是什么意思吧?再说,大部分歌剧都不是英语,国外能直接听懂歌词的人也不多呢,所以听旋律和唱功就好。当然,了解剧情和歌词对于欣赏绝对是有帮助的,可以让你更深切的体会角色的情感。各大著名歌剧的剧本都有中译版的书籍,里面有完整歌词,这些书都很容易找到。不过当你听熟以后过一段时间你会压根想不起来歌词是什么,相信我。接下来可以去尝试熟悉整部歌剧,每次打开就从上次听到的位置或着你喜欢的唱段开始接下去听,遇到听不下去的宣叙调不妨先跳过去。听上一段时间后,你会慢慢发现一部歌剧里你喜欢听唱段越来越多,直到你爱上整部歌剧。(三星带花,索尔蒂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三星带花,索尔蒂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七、进阶当您真的已经爱上了古典音乐,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每部重要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思路。首先了解一些西方音乐史是必要的,推荐《》。还要学一点乐理知识,可看教科书学习,推荐《》,也可参考本人原创的系列乐理教程:如果将“变奏”、“复调”、“交响性”、“奏鸣曲式”、“赋格”、“织体”等相关概念烂熟于心后,再去听古典作品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伟大的作品在网上都有详细的曲式说明,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对照乐谱去研究喜欢的作品的结构,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在 可以搜索并下载到所有古典音乐作品的乐谱。(三星带花,古乐学院版,亨德尔《弥塞亚》)(三星带花,古乐学院版,亨德尔《弥塞亚》)八、补充入门后必听的一些作品: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第23钢琴协奏曲》、《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爱格蒙特序曲》、《费黛里奥序曲》、《“月光”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叙事诗》、《降E大调夜曲》、《第一钢琴奏鸣曲》舒曼:《童年即景》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集》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伯辽兹:《幻想交响曲》瓦格纳:《莱茵的黄金》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天鹅湖》、《第六交响曲》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图兰朵》、《蝴蝶夫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马勒:《大地之歌》进阶作品:巴赫:《优率键盘曲集》(翻译成“平均律”是重大历史错误)、《马太受难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贝多芬:《庄严弥撒》、《第28钢琴奏鸣曲》、《“大赋格”弦乐四重奏》、《第32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海顿:《临终七言》瓦格纳:《帕西法尔》、《女武神》(郑重推荐我最常听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勋伯格:《升华之夜》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当你能对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发表见解,侃侃而谈时,相信你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欣赏水平。下图是最为世人熟悉的贝多芬画像(约瑟夫·卡尔·施蒂勒作,1820):请仔细看一下大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Missa Solemnis——庄严弥撒 Missa Solemnis——庄严弥撒附赠:《历代重要作曲家生卒年代图》,括号里为作曲家的出生国家,每个橙色的横条代表他的生活年代,左侧数字为出生年份,右侧数字为逝世年龄。点图放大(原创图片只可自存参考,不得盗图转贴。)点图放大(原创图片只可自存参考,不得盗图转贴。)编写此文前后历时一年半,花费大量心血,如您已收藏本文,请不吝赐赞。本文为Devymex于知乎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发现必究,欢迎举报,谢谢!授权知乎日报转载。一般营利性机构非特殊情况不予授权。
谢邀(图片较多,流量党小心)这个问题很大...只能挑一部分来答,说说古典吧,分几个阶段来叙述一下。当然,每个阶段都只有一个本质:听它,能让你真的感觉到心情愉悦,就足够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是绝大部分现代人不具备的心境,试问:国内有几个同学,听古典不是为了装逼?国内有几个同学,听古典不是为了票圈骗赞?国内有几个同学,听古典不是为了在妹子面前充斥一点打肿脸的高逼格谈资?但凡抱有这种心态的人民群众,古典的门其实永远是关上的 —— 古典音乐,真的是值得用毕生精力去体会,喜爱并且为其倾倒的人生部分。所以,在听音乐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是为了愉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下面我用我美国+北京同屋哥们儿从零开始,到现在沉醉于古典的过程作为案例,分析一下怎么欣赏古典音乐(说实话,这个问题如果是《如何欣赏贝多芬的奏鸣曲No.17,会好答很多...):1 入门古典音乐入门,有两个字极其关键:悦耳。对,就是进入耳朵的一瞬间,让你感觉到:“哇,好美。”的音符 —— 请注意,个人建议,刚刚入门的时候,不要尝试交响乐,或者交响化程度很高的协奏曲,比如:1
”兄弟,马勒的交响曲不错,听听看?” —— 毁2
”听古典不听贝多芬的交响曲,那还叫听古典音乐?”于是乎打开第6,第7,保证你5分钟后无奈关掉音响,并且严重质疑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3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开头极其波澜壮阔,好听的一塌糊涂,然后,5分钟后,就进入了《只能听开头好听后面就听不下去然后就觉得自己音乐素养好差不能欣赏高雅音乐》系列了。所以,言归正传,什么是悦耳的古典音乐?下面我推荐几个案例,都是极其悦耳的古典音乐入门好材料。 大神从结构上已经给大家完整的呈现了古典音乐入门的方式了,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只把自己喜欢的一些小片段组织一二,推荐几个自己喜欢的版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入门。喜欢朋友可以私信我,我发给大家:小提琴入门1 维瓦尔第 《四季》这基本上是古典音乐,最好的入门之一。维瓦尔第的《四季》,旋律优美的让人沉醉。这盘是个人认为的《四季》的最佳版本,祖斌 梅塔指挥,演奏的四位大师分别是:1 斯特恩 《春》2 祖克曼 《夏》3 明茨
《秋》4 帕尔曼 《冬》之所以标黑最后帕尔曼的《冬》,一方面是此版本的《冬》,音色极其甜美,室友基本第一时间便沉醉于帕尔曼的技艺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帕尔曼作为小提琴浪漫小品的顶尖大师,对于入门的你来说,简直是小提琴不二的选择。此版本是否是企鹅三星带花我不记得了,但是我敢肯定,这是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唱片之一,每次手持这盘四季,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2 贝多芬Violin Concerto其中一盘精选 帕尔曼演奏 巴伦博伊姆指挥为了让室友入门,我节选了这盘CD中,最最甜美的部分出来每当第一个音符想起,那种灵魂震颤的甜美,简直划破天际一般的倾泻在你的心田,毫不夸张3 格雷米欧 巴赫Partita D小调 作品1004 片段同样的,格雷米欧圣洁辉煌的1004,同样让入门者完全沉醉钢琴入门3 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演奏)推荐两盘,一个人录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都来自加拿大天才,格伦 古尔德。主题,尾声和30个变奏,从1955年的青春飞扬,到1981年的虔诚,古尔德用自己的灵魂,诠释了自己对于巴赫的理解。这个入门,不仅仅是音色悦耳,更是一个顶尖大师对于一部作品虔诚的理解和赞颂。入门的同志,一定选择听一下另外,补一个弦乐致敬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演奏乐器为大/中/小提琴,也相当悦耳:4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第17号 暴风 第三乐章 肯普夫演奏《第十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二), 作于1802夏。d小调奏鸣曲列于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中,它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的作品之一。演奏者威廉 肯普夫,20世纪德奥系钢琴顶级大师,20世纪贝多芬最佳演绎者之一。听这部作品,请认真的观察大师的眼神,以及令人沉醉的琴声其他的钢琴/小提琴小品,悦耳的入门作品,数不胜数,这里不一一列举,如果今后有幸回答此类问题,我再做细致的介绍和阐述。至少,当你把上述几个作品听的比较熟悉之后,我们来看看协奏曲协奏曲入门:(钢琴/小提琴)当室友有了一定的钢琴和小提琴非大部头作品有一些了解后,进入了协奏曲的大门。协奏曲曲目样式极其繁多,这里就不做一一介绍了。小提琴协奏曲,推荐三部,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三:1 贝多芬 小提琴协奏曲 2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3 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版本的话,各推荐几部:贝多芬 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部:帕尔曼/巴伦博伊姆版本 第二部:列宾版本第三部:施耐德汉版本三个版本各有利弊,其中,帕尔曼和列宾采用了克莱斯勒华彩(这个大家百度一下都会很清楚,这里就不展开了),当然我个人是帕尔曼铁粉,所以第一个版本听的更熟悉,也相对比较浪漫和悦耳;区别比较大的,是施耐德汉的版本,相对比较硬,特点也十分鲜明。表达也没有前两版细腻,也没有采用克莱斯勒华彩,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对比一下。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部:帕尔曼/奥曼迪 版本 第二部:海菲兹 版本第三部:大卫 奥依斯特拉赫 版本第四部:柯岗 版本第五部:米尔斯坦/阿巴多 版本之所以推荐五版,是因为柴小协的表达丰富度,基本是各大小协之冠。第一版是青年帕尔曼版本,帕尔曼的激情,速度,尽显无疑;海菲兹作为20世纪当之无愧的小提琴皇帝,在第三乐章的推进速度和演绎华丽技巧上,无可匹敌;奥依斯特拉赫/柯岗,作为苏联贡献的顶尖小提琴大师,对于本民族作品的诠释,味道更正统,更有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精神,特别是柯岗对于第三乐章的诠释;最后一个推荐的版本是米尔斯坦与指挥大师阿巴多的合作,米尔斯坦作为冷静,理性巅峰的大师,对于柴小协的演绎,和海菲兹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味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部:安妮 索菲 穆特版本第二部:格雷米欧 版本第三部:帕尔曼/巴伦博伊姆版本这里着重推荐第一/第二。门小协的”抒情的主题犹如清新的海风,伴着浪涛的轰鸣,变化出华丽的花朵“,穆特作为女性小提琴的顶尖大师,演绎的惟妙惟肖;作为帕尔曼前演绎浪漫主义莫扎特的最大代表之一,格雷米欧的门小协也是极其精彩的。钢琴协奏曲 重点推荐四部:贝多芬 第五钢琴协奏曲 皇帝拉赫马尼洛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 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 第五钢琴协奏曲 皇帝只推荐一部,肯普夫/柏林交响乐团两个原因:1
肯普夫作为20世纪贝多芬最佳演绎者之一,演绎贝五的富丽堂皇,再合适不过。2
肯普夫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如此坚毅,冷峻,苦难的贝多芬,演绎的辉煌灿烂的大师3
最正的血统(肯普夫是普鲁士人),与柏林交响乐团合作。拉赫马尼洛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问题已经谈过,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问题已经谈过,大家可以看一下:柴可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同样,只推荐两个版本:阿格里奇/达特奥伊特 版本阿格里奇/阿巴多 版本下面版本,在网易云音乐上有,链接是:阿格里奇作为钢琴史上最具性格的女性大师,演奏风格极其奔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技巧过人的她,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演绎柴可夫斯基,简直是天作之合。肖邦 第一钢琴协奏曲推荐两个版本:1 齐默尔曼版本2 鲁宾斯坦版本作为20世纪诠释肖邦的第一代言人,鲁宾斯坦必须上榜,但光从肖钢一一首曲子来看,齐默尔曼基本可以与鲁宾斯坦并驾齐驱,都非常推荐。好了...推荐了如此多,最后写几句话:1 听古典音乐,一定要极其耐心 —— 即使一开始不容易接受,但是慢慢听,反复听,基本上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风格和曲目,基本没有例外。2 室友说,自从开始喜欢古典音乐,整个人的心宁静了不少,原来急躁的情绪都有所缓解 —— 古典音乐的治愈功能,自古有之,它的优美高贵,实在是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最缺乏的因子之一3 以上所有版本,我这里都有。喜欢的M我即可,我会分批分期的发给大家。写那么多,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大家喜欢古典音乐以上
作为歌剧粉,我觉得明白了这几个大概念,离听懂歌剧就不远了。【歌剧为何动人?】如果说音乐(music)是用最纯粹、抽象的方式感动人,那戏剧(drama)则用了我们更易理解的文字和表演来达到效果。戏剧和音乐的优质“混血儿”,便是歌剧!当戏剧性的表达放在音乐的翅膀上,人的多个感官(视觉感、听觉感、动向感、抽象和具象感等)都将同时被激活。因此,歌剧给我们带来的情绪触动是最3D、最丰盈的。当戏剧性的表达放在音乐的翅膀上,人的多个感官(视觉感、听觉感、动向感、抽象和具象感等)都将同时被激活。因此,歌剧给我们带来的情绪触动是最3D、最丰盈的。【怎样的歌剧演员才称得上好?】大腕级的歌剧演员通常分两大派,懂得这个分类对欣赏歌剧极其重要!!第一派以帕瓦罗蒂、caballe这类为首,是“无敌唱腔派”。他们大多身材庞大,不怎么会表演。但他们一张嘴,你便知道什么是天堂。另一派的代表,是Maria Callas,天才表演派的。虽没有天生完美的嗓音,但他们能把最赋张力的情绪穿透在声音、眼神、手势、脚步和表演里,让观众的情绪瞬间到位。弄清这两个派别后,就知道:如果想“听”歌剧,那该下载"无敌唱腔派”所录制的歌剧。若想眼耳并用,那当然要找“天才表演型”的高清视频咯。无敌唱腔派最牛X的几位包括(男)Luciano Pavarotti, Alfredo Kraus, Carlo Bergonzi, (女) Montserrat Caballe, Joan Sutherland, Margaret Price。而天才表演派的代表人物则包括(男)Jose Carreras, Jon Vickers, Peter Grimms, (女) Mirella Freni, Kathleen Battle, Regina Resnik等。【哪些歌剧最适合入门观众?】强烈推荐“茶花女”(La Traviata) 和“卡门”(Carmen),这两部最易被大众接受。茶花女是威尔第的作品,意大利文。最推荐的音频版本为1971年Sutherland和Pavarotti录制的“茶花女”,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想看视频的,翻墙上youtube看Rebeka和Costello演出的版本,很赞!比才作曲的“卡门”则是法文的。推荐的音频为Berganza和Domingo录制的版本;推荐视频是Baltsa和Carreras在纽约大都会剧院的演出版本。【怎样才能听懂歌剧?】歌剧大多不是英文,对入门观众会稍稍吃力。非常同意 的方法,先从百听不厌的唱段听起,再慢慢尝试熟悉整部歌剧。拿”茶花女“来说,可以先听这些朗朗上口的唱段:“祝酒歌” (Brindisi) "永远自由" (Sempre Libera) "怎么脸色这般惨白” (Oh, qual palor)
等听熟了这些唱段后,再往下听歌剧的其他部分。你会逐渐积累越来越多喜欢的唱段,直到爱上整部歌剧。为了更好的欣赏,建议大家花点时间了解剧情,大多歌剧都有中文的故事概要,在豆瓣能找到。具体方法是:先看第一幕的摘要,再听第一幕,然后看第二幕摘要,听第二幕,这样先了解、后欣赏的效果最佳。最后,分享一首我最喜欢的男高音独唱段。如果上帝只允许人类听一首歌,应该就是它了。晚安。
看到这题好激动,入歌剧坑不久,好想多拉几个旁友入坑。(先说明,我只对主流歌剧有一定了解,此文中不讨论无人声的古典音乐)阅读以下文字前,请先确定几点:1.你愿意认真听别人给你的推荐2.你有喜欢磁性的、金属感的、带着强共鸣特质的声音的倾向3.你的心态是开放的,决心对古典音乐抛弃以往的刻板印象4.你聆听古典音乐是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音乐,而不是为了炫耀最后这种,不是我恶意揣测,请一定谅解:因为我真的见过有人听古典是为了炫耀的。在有些人眼里古典就是比别的音乐都高尚,流行音乐一文不值,打标签似的认为听流行摇滚民谣等等而不能接受古典的都是素质不够高审美差的家伙,由此来显示出自己比别人品位高。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来接触古典音乐,我不认为你能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感。而且我坚信,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的确是不能接受某一些音乐的,不光是交响乐啊歌剧这一类,还包括说唱、金属、某些地区的民族音乐等等。这种审美倾向是天生的,不是光教育水平和别人的硬掰就能掰过来的。所以,如果你在听了我的推荐之后,觉得可以接受,有继续下去的兴趣,那么我非常欢迎能有新朋友爱上这些音乐;如果你觉得没有感觉,甚至难听,没关系的我绝对不会说你审美能力不足也绝对不会批判你,因为人与人是如此不同,审美取向不可以强求。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了第二点——如果你没有喜欢这种声音的倾向,没有必要逼着自己喜欢,这是口味的问题,不是因为你品位差。(注:如果不想听故事,可以直接拖到第二个分割线后面看~)———————————————原文部分————————————————————很想握住题主的手说——我以前也对美声什么的完全无感!小的时候只知道三大男高音,只记得住帕瓦罗蒂,只晓得祝酒歌和今夜无人入睡、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莲托,那个时候看着电视屏幕里面几个老头子站成一排用美声唱这些曲子,感觉就跟听红歌没啥区别,总觉得是老一代人才会喜欢的东西,所以甚至有点抗拒(因为当时好讨厌有的民族唱法歌手哈哈哈哈虽然这个不一样啦),对歌剧以及美声歌唱家一直有种偏见,总以为一定会是中老年啊大肚子啊哈哈哈哈哈!小时候大家都在听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所以也没想着要去听别的什么,再加上偏见作祟,几乎都不接触那些~~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基本上都是听的通俗唱法唱的东西,虽然风格不一,但总之没有美声或者民族一类。而且中学时期特别喜欢追星,还看重颜值hhhhh,于是,那些在我印象中又严肃颜值又不高的艺术家们根本就不成为一个选项啊~~~但是!这里我要说但是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很喜欢那种听起来亮亮的、透透的声音,那个时候我听Rufus Wainwright,Beirut,他们的发声方式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他们的音乐有时候会带点古典音乐的味道,包括管弦乐编曲以及主旋律上的一些创作方式(我不知道细节啦,但就是有古典的感觉啊~~),我还听Muse,虽然Muse火了之后经常被黑,但是他们有些曲目古典音乐元素真的很多,比如Space Dementia里面就用了拉二的调调~~还有Exogenesis Symphony等等……【我废话是不是太多啦?好啦,那我们说正经哒。发现了我有点声控之后,我被安利了一个歌手——Andrea Bocelli。我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唱过辣个Time to say goodbye~~~不过,真正很打动我的是那首Besame Mucho,Bocelli的演绎确实很棒。于是这个时候,我知道了有这么一种流派,叫做Classical Crossover——也就是古典跨界啦。古典跨界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交界带,歌手往往用美声或者类似于美声的发声方式,来演绎通俗歌曲,再配上流行化的编曲。对于听通俗、听流行听惯了的我来说,古典跨界这种形式,比歌剧本身要好接受的多——所以我在古典跨界音乐里泡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除了Andrea Bocelli听得最多的就是Josh Groban,他有些歌(尤其是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旋律部分真的是非常美,再加上他声音特质也亮,我算是当了好一段时间的忠粉吧。可是,古典跨界这个圈子,没我想的那么大。除了最有名的这几个男女歌手,几乎就剩不下什么可发掘的东西了。我还想继续寻找我喜欢的清澈透亮的好声音,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唯一的路只有移步歌剧了。其实这跨向歌剧欣赏的一步还得归功于一个人,Vittorio Grigolo。他是极少数的那种最开始出了一张跨界专辑后,后期完全转向歌剧的歌手(不过实际上,他原先本来就是学歌剧的),很多古典跨界歌手并非正统学习歌剧出身,所以他们尽管能够用美声驾驭通俗,但却并不一定能驾驭歌剧。Vittorio可能不算非常有名的歌剧演员、可能技巧上也有一些缺陷,但他是真正把我带到歌剧世界的人。几年前我只听他唱的跨界,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他在节目上唱了一首“Una Furtiva Lagrima”,来自于多尼采蒂《爱的甘醇》的经典段落“偷洒一滴泪”。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歌剧里面也有这么好听这么动人的曲目,尤其是听到那句invidiar sembro,让我切实有了想要了解歌剧的兴致。于是,我就去补他唱过的那些歌剧,《弄臣》、《茶花女》、《波西米亚人》、《爱的甘醇》……《弄臣》是我最开始接触的,也是我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几乎每个Aria都很和我口味。听着听着我发现,原来这首歌是出自于这个歌剧那首是出自那个……女人善变是弄臣的,祝酒歌是茶花女的……慢慢就有了熟悉感。我会去网上查每一幕每一景的情节,弄清楚舞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演员是要演出怎样一种情感,其实这还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过程(然而每次看茶花女的视频都不忍心看最后那个情节,心绞痛啊……)一开始的时候,我只听Vittorio唱的因为我实在爱他的声音,但是后来发现国内国外经常有些网友的负面言论,我也觉得有点动摇,或许他确实有很明显的问题,我该多听听其他男高的演绎,看看他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个坑太深!这个坑太深!这个坑太深!这个坑太深!这个坑太深!重要的事说五遍!还记得我一开始说,我以为唱美声的男人们都是大肚子老头子颜值低吗?真正开始了解美声和歌剧之后,我才发现我犯了个天大的错误啊!!!第一个知道的唱歌剧的颜值高的大叔,炙手可热的烤麸鳗(虽然好像老被黑撑)(虽然我并不太喜欢他声音),但是真真是打破了我之前对于Opera Singer颜值的刻板印象。第一个知道的唱歌剧的颜值高的大叔,炙手可热的烤麸鳗(虽然好像老被黑撑)(虽然我并不太喜欢他声音),但是真真是打破了我之前对于Opera Singer颜值的刻板印象。嘻嘻嘻带我入坑的Vittorio Grigolo颜值也不低吖~~~【虽然被黑声音抖喉位高音量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窝就是喜欢他有本事乃来打窝!嘻嘻嘻带我入坑的Vittorio Grigolo颜值也不低吖~~~【虽然被黑声音抖喉位高音量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窝就是喜欢他有本事乃来打窝!网络上整体评价一直非常好的Juan Diego Florez,声音特质非常棒,虽然我目前还不太懂技术性的东西,但是旁友们都说Florez很牛逼很牛逼就对了~~~【颜值还是可以的!网络上整体评价一直非常好的Juan Diego Florez,声音特质非常棒,虽然我目前还不太懂技术性的东西,但是旁友们都说Florez很牛逼很牛逼就对了~~~【颜值还是可以的!前几天给大家安利过的喜欢搞笑卖萌的Rolando Villazon哈哈哈哈~~我个人挺喜欢他唱一些Aria的表演风格,虽然发声方式后期经常被黑(啊微博上有个旁友说艹声带狂魔),但是……Villazon真的是讨厌不起来啊!歌剧界的憨豆名声可不是白来的~~(?o??o?) ?前几天给大家安利过的喜欢搞笑卖萌的Rolando Villazon哈哈哈哈~~我个人挺喜欢他唱一些Aria的表演风格,虽然发声方式后期经常被黑(啊微博上有个旁友说艹声带狂魔),但是……Villazon真的是讨厌不起来啊!歌剧界的憨豆名声可不是白来的~~(?o??o?) ?(以及,不用再跟我强调啥是抒情男高啥是英雄男高啥是轻型男高了我造啊2333333)(我真的只是把颜值还看得过去的几个我喜欢的大叔放上来啊2333333)对了!那些如今已经成为神话和标杆的男高们,他们也年轻过啊!年轻真的是最棒的一件事!旁友们看看皂片:Placido Domingo年轻的时候也还不错呐!Placido Domingo年轻的时候也还不错呐!Jose Carreras年轻的时候颜值真心高!说起来的话我前几天翻到一个Carreras大概三十多年前唱的Nessun Dorma视频,只能用惊艳来形容,虽然我对于发声方式等等还不是那么了解,但……就算是作为门外汉来说吧,声音的圆润度、穿透力什么的都特别棒【默默感叹三高就是不一样Jose Carreras年轻的时候颜值真心高!说起来的话我前几天翻到一个Carreras大概三十多年前唱的Nessun Dorma视频,只能用惊艳来形容,虽然我对于发声方式等等还不是那么了解,但……就算是作为门外汉来说吧,声音的圆润度、穿透力什么的都特别棒【默默感叹三高就是不一样至于女性歌剧演员的部分……嘻嘻,窝还没入坑呢,到时候再说~~~—————————————————————————————————————————我不知道喜欢歌剧的其他人看到我上面写的这些文字是什么看法……或许会有一些不屑?因为我只是“初学者”,入坑不久,所以对于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有一种崇拜甚至倾慕的态度,这样的心情,和很多更倾向于技术性的爱好者或评论家差别很大。入坑到现在,认识了不少对歌剧很有见解的朋友,但全部都是男性,并且他们更倾向于评论不同人发声方式上的优缺点,而我……怎么说呢,你们可以理解为我在“追星”!o(*≧▽≦)ツ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歌剧该是个严肃的、优雅的东西,不应该像我这样卖萌着来讲述,但经过这些日子我的了解,我真心觉得这些男高音,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高冷”。Florez也会弹着吉他把领结一解随手一丢耍个帅(那首歌最后还拖个长音开个玩笑),Villazon也会化装成小丑给孩子们表演(且不说还曾在地铁里无所顾忌地唱墨西哥民谣呢哈哈哈)(Villazon搞笑视频太多两只手数不过来!)Vittorio也会经常跟节目女主持勾(tiao)搭(qing)啊(意大利人自带技能!)——我能感觉到,歌剧对他们来说,是他们热爱的东西,就跟很多男生热爱电子竞技、热爱耳机音响、热爱户外运动,是一样的性质。歌剧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大众的“高雅音乐”和“老古董”,而只是一种充满了独特的美感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通俗音乐没有任何的鄙视,相反,他们也非常喜欢通俗。Villazon今年就出了一张专辑,唱了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甚至还有Muppets里Kermit青蛙唱的一首Rainbow Connetion,非常可爱的歌。Vittorio也同样,他不仅从前唱过通俗,如今偶尔也会卖个萌唱通俗,我才不会告诉你他年初还唱了Bohemian Rhapsody……这些艺术家们让我、也让很多人发觉,原来欣赏歌剧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有着开放包容的心态,愿意接受愿意聆听,哪怕是一个从来只听通俗的普通人,也能感受到歌剧的美。这不,前几天老妈才跟我说,听我放了这么久歌剧,她也开始觉得有些歌剧挺好听了。随着慢慢深入了解,我发现原来歌剧的歌词也非常具有音韵美(我学了一阵子意大利语),歌剧中的那些角色也有血有肉非常立体,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一段咏叹调的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我想这也是不少朋友喜欢比较不同版本的原因。总之,是越听越有意思的。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由通俗过渡到歌剧听的一些曲目吧,有兴趣大家都可以试试~~~【【【通俗部分(包括流行啊摇滚啊等等)】】】Rufus Wainwright - Little SisterThe Divine Comedy - The PloughBeirut - St.ApolloniaVespertina - Finale Swan SongMuse - Exogenesis Symphony Part 1Queen - Bohemian Rhapsody【【【跨界部分(其实窝到现在都很爱跨界……)】】】Andrea Bocelli - Besame MuchoHayley Westenra -
Profumo di LimoneJosh Groban - AlejateJackie Evancho - O Holy NightMario Frangoulis - Hijo de la lunaVittorio Grigolo - Roma Sogna【【【歌剧部分ヾ(≧?≦*)ゝ】】】这个部分窝全都要放视频!哼!就是任性!PART 1:入坑必听不听不科学的曲子们(肯定还有一堆我没列出来的,不过我喜欢的就这些)(不要纠结版本问题!窝就是找了几个窝知道的男高放上来)(木有女高神马的咏叹调!因为窝还没开始接触)PART 2: 窝个人很喜欢但不算入坑必听的曲子们:(为啥我把Questa o Quella列了两遍?因为这两位的演绎我都好喜欢……)(为啥只列了这三个男高?因为这三个是窝真爱啊)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旁友会喜欢的法语歌剧啊德语歌剧等,但是我听的少就不比比了……最后还要说一些话(我的话真特么的多),因为我之前提到了,歌剧坑很深很深,除了现在还健在或者很年轻的这些歌剧演员以外,还有很多上个世纪的大师值得去听,但是我刚刚入坑所以了解的还不深,如果希望钻深一点的话可以去围脖看看一些大V比如“国际声乐”“尼古拉斯传说”的资讯,另外就是贴吧上的人会比较多一些。我现在一般是只玩微博(且限制评论),因为我这不是玻璃心吗……这个圈子实际上撕逼非常狠的,往往就是像我这样很喜欢某个男高或女高的朋友,会和不喜欢他们的人撕起来,一边是疯狂的批评,一边是试图反驳和说服,火药味很重。有的时候看到微博上关注的人给我喜欢的歌手的专辑打一星低分,真的会非常不爽(当然,不爽直接取关就好),可是贴吧不一样,贴吧是不能限制评论和回复的,我这种玻璃心真的没法玩。我知道我不能改变别人,我也不想灌输别人什么观念,但我只是想强调一下我的立场。我希望我们作为听者,是真的把歌剧作为艺术去欣赏,因为它们能够感动自己、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更有趣,才喜欢它们。没错我就是你们说的小清新、玻璃心,但是我从来不为其感到羞耻。就让我小清新一辈子咯,和跟我同样小清新的友善的朋友们在一起,过着或许不高端但绝对快乐的日子。说我傻13?没关系,我就一直傻13下去好了,开心比什么都重要。从昨天晚上写到现在,有点累了,大家凑合看吧,我作为刚入坑的小透明,能给大家提供的,也只有从只听通俗过渡到欣赏歌剧的一种路径,至于进坑之后的种种,还需要别的大神来引导了。祝友善的知友们听得愉快。
听古典音乐十五年了,占到全部生命的2/3,感觉这个比例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趋近1。 古典音乐是我灵感的源泉,是安居的栖息,更是我面对苦难的庇护所——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Andy 那句“有莫扎特陪着我”一样——如果离开音乐,或者因为生活的苟且,忽略音乐的启发,我不知我将成为怎样的存在。尽管知道音乐是好东西,但我很少向不听古典的朋友介绍入门作品——就像习练绘画的同学,功夫下得越深,越不愿与人谈论不同大师的笔触——言语只是冰山一角,听得越多,越感到“他人即地狱”;对音乐的接触、理解和内化,远不是列个 listening list 可以轻松传递的——每次用心感受唱片,每次 suit up 坐在音乐厅、关掉手机用心欣赏一场 live performance,都是你我数十年生命感悟的集中映照。音乐有点像宗教,言传不了,身教也大多是失败(参见中国琴童的音乐体操),至多只能靠兴趣启蒙,其余自己体验……某一个阶段都会有几个“忽然醒悟”的时刻。凡不可言说者,皆宜沉默,那我就 keep it simple,只说两点 : P1. 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学时代我一直不喜欢肖邦,更觉得李斯特是彻头彻尾的垃圾,肖邦是个矫情、肤浅的糖水制造者,李斯特是个自大狂,或者更直白地说是 big-swing cock。表面原因是受尼采、古尔德观点的影响,觉得所有写旋律的都是表面文章,只有苦大仇深的、复调的, structured work 才是好作品;潜在原因可能是小时候被虐得太惨,小笨手跑动不灵活 T^T后来随着中二病痊愈,感觉浪漫派也能听了,也好听了——生活不易,何必严肃生活?真的以为自己是寒冬腊月半掩柴门一个人吃酸菜肘子忍住单相思的北德人么 233333 肖邦的耀眼天才,17岁、20岁相继写好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中二时期的青涩、活力与忧郁,每个人都经历过,听肖邦就是听年轻的自己。S.Richter & K.Kondrashin 演绎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似乎是“人生丰收时刻”的酒酣耳热。巅峰感受是体验上的,不是审美上和分析上的。2. 不时回溯经典演绎版本(大俗):我印象中,2011年之后,有一种现象是古典乐友的交流越来越密集,大家似乎都在批判卡拉扬等经典大师的“百科全书式”、“录音文库式”的演绎,寻找各种不知名的小众指挥家、独奏家的诠释——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粗粝的广播录音、爱好者私自盗录版本。大家纷纷“以听大俗为耻”:谁提到伯恩斯坦、阿巴多,简直无药医;索科洛夫、切利比达克,勉强可聊,打发开场前的时间;如果言语中体现了对苏特纳、山田一雄的推崇,知音难遇,互加联系方式吧。当我受够了 H. Abendroth 的聒噪, S. Fiorentino 的故弄玄虚,V. Sofronitsky 的夸张变形,返回去听"入门必听"、“十大xx家”的里赫特、古尔德、罗斯特罗波维奇,觉得这样被两三代人听了几十年,四平八稳、细节经得起推敲的的演绎,还是不应被underestimated,值得我们继续听下去,直到我变老,直到我的孩子也变老,“直到长出青苔”——就像李商隐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二十三岁的我看来,和十四岁的我看来,句子是一样的句子,演绎还是那份演绎,感受却大为不同。
就像有人问怎么欣赏经典小说或者古代诗歌这种东西一样,首先的就是两个字:多读。那么音乐也是一样的,就是:多听。先不要管啥啥理解啥啥历史背景啥啥专业技巧,你觉得好听,就多听;你觉得不好听,等心情好的时候试着强迫自己听一听。听的时候大概地去关注一下这是谁写的什么东西。大约一年左右,对“那些玩意”有个基本的模糊的把握,再大体按照历史的发展听听。同时关注那些个最著名的大家,比如莫扎特、贝多芬这种,把它们当做辅导班教练,多去找他们陪练,有事就去找他们,有问题就去找他们。时间长了就会有心得。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爱,等到对经典音乐有了真爱,什么都挡不住了。这将是一辈子的事。这将影响你看待人世的思想和观念,不止于音乐的领域。有人说听什么都一样,音乐是平等的,觉得快乐就好。这个我不同意,取法还是要乎上,因为人本能都是堕落的。经典油画和动漫是平等的么?中国书法和街头涂鸦是平等的么?谁包含了人类最高贵的文明,谁就是高级的。音乐抽象倒是抽象,但其表达情感的丰富性、细腻性、深度广度,以及使用的技巧、乐器等,都是有高下之别的。之所以我们要去听经典的音乐,是因为那些东西里包含了人类文明中精致优雅细腻深广的东西,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也会提升我们听觉感官的高度,提升我们对“感觉质量”的品位,继而提升我们心灵思维和人格的高度,也就是从幼稚简单粗暴走向成熟深广高贵。
最近两年,我大多业余时间只做一件事情:搞清楚如何更好的欣赏古典音乐。直接列出重点,节约大家的阅读时间。不习惯读长文章,请选择粗体字部分看关键点。一、必须进行“有目的”的学习1、了解一些西方文化知识类似:“好听悦耳”、“ 心情愉快就好”、“自己喜欢”一类的说法,乍一看貌似挺有道理,其实欠妥。任何艺术到了欣赏的层面,都有进入的门槛。古典音乐的发展依托于于欧洲文化的演进,是欧罗巴文化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要想更好的欣赏,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是必由之路。对基督教没有基本的了解,认为弥撒曲不好听,很自然。如是,请直接放弃这类宗教音乐。不了解时代背景,欧洲人也看不懂某些意大利歌剧。以上二者都不感兴趣就请选择嬉游曲、小夜曲、艺术歌曲或者华尔兹一类的舞曲,也不错。核心问题:文化背景的了解非常重要。简单举个例子:不知道屈原投江、嫦娥奔月背后的文化含义,端午、中秋你就只能是“咬粽子、啃月饼的吃货”。2、了解基础的乐理知识古典音乐发展到今天,有成熟的表现手法、形式和情感依托,这是不争的事实。欣赏乃至于理解作曲家的乐思,的确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想要深入赏析,需要了解主题、旋律、节奏、和声的概念,从而去感受乐曲背后的情感表达、动机和诉求,自己琢磨浪费时间,效率太低。花少量的时间学习掌握基本乐理知识,才是真正的“捷径”。(满足欣赏的需求即可)是音乐本身很美好,还是音乐诱发了听者体验的“美好”?节拍、节奏、律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多声部聆听?交响乐团的指挥“拿根棍子手舞足蹈”,到底在干什么?音乐为什么好听、动人?是音符的组合,还是形式的呈现?是乐曲的内涵,还是听者的外延?或者说:音乐为什么动听?这些问题你都搞清楚了,根本无需借助别人的乐评或者推荐,欣赏古典音乐肯定毫无障碍,已经自得其美、收获满满。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点开下面的链接,会很大程度上节约你的时间和精力,用科学的方法带你融入古典音乐的美好世界。帮助你找到自己欣赏的基础点,总览全局的把握;
理清节拍、节奏和律动三个基本概念;掌握旋律、和声和织体的基础概念,顺便弄清楚指挥在干些什么。了解是音乐本身很美好,还是音乐诱发了听者体验的“美好”?解答:为何是do、re、mi、fa、sol、la、ti(si)这七个音符,钢琴为何一组按键7个白,5个黑?你听到的音乐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核心表述:请相信,花一些时间搞清楚这些问题,会加倍的回报给你音乐欣赏的幸福感。还有什么比节约您宝贵时间更合算的事情?二、适当的金钱投入:为了爱好值得花钱1、有条件,强烈推荐去好的音乐厅,选择不错的乐团,仔细听一次管弦乐团的音乐会。一次即可建立乐器音色的基本概念。有了比较丰富的现场聆听,很快就可以建立“乐团音色”的概念。以此基础感受为依据,才能更好的判别录音版本的优劣。假设:一个人从来没听过柏林爱乐音乐厅现场演奏,他如何推断得出某个录音版本“现场还原真实”?这不是吹牛,还能是什么?再假设:没有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系统聆听(基于乐句分析层面的),何以谈阿什肯纳齐和巴伦博伊姆演奏的区别?比较合适谈谈节奏、速度,悦耳与否。当然,这样也很好。2、实在没有条件去音乐厅,也没多大问题。请购买多轨录制的音乐会现场DVD或者蓝光碟。现场的还原度也很好。柏林爱乐网络数字直播地址在此:世界名团,值得聆听。3、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购买“相对不错”的的器材。5000以上的一套音响设备基本能较好满足聆听需要(支持DTS5.1声道的最好。近些年出版的音乐会音像制品,大多支持)。至于耳机,看个人预算,尽量好点。据说柏林爱乐的录音师在录音时也不过是用森海塞尔hd600耳机监听。个人体验2000左右的头戴式耳机足矣。(音响器材花钱没底,爱好器材发烧友、土豪朋友请无视此条,一分价钱一分货,大致不错)多留些钞票在购买“软件”上,也很好。(CD、演出花费等)核心认识: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既不愿意花时间,也不愿意花钱,那这肯定不是你兴趣所在。接下来的部分也就没必要看了。三、古典音乐聆听观念和方法1、俗话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们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听觉的记忆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能长时间的记忆声音,那叫“耳鸣”或者“幻听”,根本无法欣赏音乐,得赶快去医院。生理构造和特性等等因素,决定了我们欣赏音乐的过程大多是“即时性”的聆听:一小段的乐句、旋律带来刹那间的美感。音乐之美,就在当下。2、被音乐唤醒情感、打动内心,其本身就是基于个人的独特体验,只要不是像《汉尼拔》中的“犯罪前奏”体验,随你怎么联想、通感,并没有一定之规。请做一个孤芳自赏的爱乐者:自美其中,自得其乐,这才是古典音乐欣赏的真正方法,才是舒服聆听的“大自在”。3、乐评或者推荐有些参考价值,但也仅仅是个权重不高的参考而已——特别是充满感情的评论。太多乐评只是在描述“自认为乐段预期要表达的感情,而不是他所体验到的感情”。把“体验”和“文本描述的意图”搞混了。每个人的情感抒发对象、阈值高低不同,在音乐听赏的感情反馈层面,完全没有可比性。核心重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性的表达,听音乐本质上是“作曲家谱写、演奏家(歌唱家)演绎诠释、听众欣赏”三者结合,“三位一体”的事情,请做一个“专注聆听”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听音乐的同时手机刷朋友圈,不如不听,或者你就把音乐当作背景音乐看待,无需欣赏,也没法欣赏。四、走过的弯路、撞过的南墙,总结成以下血泪教训:1、不要相信“扼住命运的咽喉”、“伟大的、神性的、庄严的”、“大调辉煌、小调忧伤”这类人云亦云的论调,假大空的翻译腔,充内行的花架子居多。2、更不要相信”一日通、超简单“之类的垃圾出版物。绝对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吃鱼简单吧,没有人带你入门,还真不一定品得出上好品质的金枪鱼,究竟好在哪里。3、不要指望奇迹的发生。比如”某一天顿悟“、”一下子就明白了“、”多听听,自然就懂了“。如果发生了,肯定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只是很多人选择性无视”勉力付出“的过程而已。请相信:付出和回报大体是成正比的。这个世界,没有太多捷径可言。你自己的大脑会准确判断出你真正喜欢的音乐。所以,一张CD、一首曲目也不推荐。听者自行其是。祝您在音乐的世界开心聆听、幸福满溢。
我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倾听音乐。不过为了便于分析起见,如果我们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那就比较清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由于缺乏恰当的术语,不妨把这三个阶段称为:(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把欣赏过程机械地分为这几种假设的阶段,唯一好处是可以对倾听的方式有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倾听音乐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是,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是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柴可夫斯基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认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贝多芬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即我所说的表达阶段。在这里我们马上会碰到引起争论的问题。作曲家倾向于回避讨论有关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不是宣称过他的作品是有它本身的生命的“物体”、“东西”,而且除了它本身的纯音乐存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了吗?他的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有那么多的人都试图对那么多的作品加以各种不同的解释。天知道要想用自己的解释准确地、明确地、最终地说清楚一首音乐作品的涵义何在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满意该有多么困难。但不应该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否认音乐有“表达”的权利。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永远不会感到满意。他们总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具体,他们就愈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列火车、一场风暴、一次葬礼或任何其他比较熟悉的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流行概念——通常是由普通的音乐评论员激发和唆使的——应该随时随地给以纠正。有一次一位胆小的女士向我供认,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的缺陷,因为她不能把音乐与某种明确的东西联系起来。这当然是把整个问题引向倒退了。 不过,问题还是存在的。那些明智的音乐爱好者在要求任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要走多远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定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因此他们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定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就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含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体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体的确切含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不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都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一种有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含义的解释。读者现在也许会进一步了解我所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 倾听音乐的第三个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大多数听众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第三阶段。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他们进一步在这个水平上认识音乐。 另一方面,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音和断奏,从而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但从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一个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他很可能会提到这支旋律。他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说,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节奏,特别是这种节奏令人兴奋的话。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想到它们的话。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交响乐厅(Newark Symphony Hall)让我再复习一遍,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聆听。这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会这样做。 与我们坐在剧院里看到的情况相比较,也许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在剧院里,你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 从你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中可以得出在剧院中的表达阶段,你被感动得产生怜悯、兴奋或快活的情绪。这种台词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所产生的总的感情,与在音乐中的表情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剧情与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阶段。剧作家在塑造和发展角色方面与作曲家在创作和发展一个主题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将根据你对这两种艺术家在处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认识程度成为一个更明智的聆听者。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去剧院的人从来不会分别地意识到这些要素,他同时意识到各个方面。这个道理也适于聆听音乐。我们同时地,不加思考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 莫扎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它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能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了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判。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艾灵顿公爵和乐队所以,读者应当更积极地去聆听。不管你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埃林顿公爵的作品,只有当你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勋伯格*以上文字摘自 勋伯格 《怎样欣赏音乐》;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我作为一个4年前一点都听不懂交响曲的,来说说这事。楼上很多答案挺好,但是没有什么卵用,特别是某答案给了一堆没什么用的信息。想想我当年,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学渣为啥不会做题,都不知道该怎么讲。现在懂了。我整理了一下,最核心的东西是:建立起你的古典听感如何建立?一个简单的复调音乐欣赏入门:懒人入门法我写最后好了。还有一个收藏夹可以看看推荐一组入门用的好音乐,需要可以自取:前言: 你要把音乐当作一门语言为何我说很多回答没有卵用,是因为你去问一个母语是英语的,怎么学英语,他肯定费解。“how to learn english?oh just speak。”是不是像极了高票答案?好多人是从小接触古典音乐的,他不能理解你一二十多岁的成年人听古典到底有多困惑。你如果没有从小学习乐器,甚至学了乐器但是没有接触古典作品,那你就不是古典音乐的native speaker。你明白你的困惑在哪了不?对你来讲,古典音乐就是一门全新的外语,这是造成你一切困惑的根源。我比较喜欢音乐,还专门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作曲,能最最最初级的听懂交响曲,也是在四年之后。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的写作实践——我自己的曲目被学校自娱自乐的专辑收录半年以后,我才刚刚开始听懂交响。我说了,native speaker是不能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艰难的,正如同你我看着歪国人,横七竖八的写着像蚂蚁爬的汉字。你还记得你怎么学英语的么?可能不记得了,那我告诉你:1 背诵最初期的课文2 背单词3 学语法4 找语感(通常来说就是阅读,辅助以背诵某些句子段落或者朗读之类)5 说出来6 学章法(就是第一段写啥,第二段写啥,以及书信、告示什么的格式)这1-5并不是挨个来的,差不多也是同时进行的。可能会有疏漏,你可以自己回忆一下。1 背诵课文=背诵音乐,这在初期也是必要的,你要背诵一些简单的古典音乐2 背单词=没有,音乐没有这么多词汇,或者说不需要背诵3 学语法=分析动机的连接方式,和弦的连接方式4 找语感=多听古典音乐,可以记忆一些段落啥的5 说出来=这要求你会乐器,弹奏出来,很多人可能不具备,但是如果真想很透彻,学一下无妨。成年人学乐器别指望成为演奏家了,但是搞个钢琴十级(十级通常是刚入门的水平)还是很简单的。6 学章法=学习音乐的结构曲式啥的这分类不太严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理解一下。你可能记得初中时候你读英语报纸什么的非常困难,高中有所进步,一步一步来的。音乐也是这样,急不得。啥?你不认识五线谱?那先1:音乐中的听感的进行关于入门的曲目,上面很多推荐的,就不赘述了,补充一个重要的事情:你听不懂古典音乐,可能是你的设备不好。虽然不能说廉价设备没法听,但是实际上就是没法听——你还记得1元2元超市门口播放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吧?你要是用那种音箱播放交响曲,那就是一陀噪声。为啥中国人音乐审美水平不高?天天都是听这种设备,自然不可能有精细的听感。5元买来的耳塞?拜托,乐器一多就糊了。集成声卡?除了mac的集成声卡稍微能看以外,其他的集成声卡没法看。当然你千万别去买创新牌的,买了肯定不长久。一个打乒乓球的,少点也要花几百买球拍,你一个听古典的,花个几千换设备也是应该的。具体来说耳机就推荐森海塞尔拜亚动力akg的头戴,dt880 dt990 hd600 hd650 k701 k712都是999-1499的东西,基本可以一次到位,日系不了解,大法应该不怎么合适古典。前端是坑,也就是耳放和DAC。反正这个可以慢慢凑。反正我第一次听懂古典,是在HIFI店听巴赫的咏叹调。听感是慢慢积累的,以从周杰伦开始为例。他的曲子写的还是大体符合古典的规则的,这也是王力宏和他的差距——后者似乎没有做好这一点,所以歌曲传唱度差,林俊杰也是同一个原因。1 最初的你,听到的是高音旋律声部2 然后你听到的是低音声部
这时候你应该大体能听出和弦了(三和弦)3 然后你用好点的设备,能听见内声部(例如周杰伦曲目中常见的小提琴藏在周的声音下的,也是一条旋律)
这个时候你就能听出来和弦外音,七和弦和更高4 差不多这时候你能听懂巴赫的咏叹调这种入门的曲目了。还有些肖邦夜曲什么的5 然后你可以去听巴赫二部创意曲了(二声部创意曲)这是对位法最简单的例子,但是同时也是一次飞跃这主要是“打破你的和弦听感”周杰伦的曲子实际上是很简单的,每个小节一个或者两个和弦,这种和弦变化听起来很简单明了,每个和弦的进行也是功能性很明确的。但是二部创意曲(当然后面还有三部)直接撕裂了你这种“和弦进行”式的听感。还有,建立你的“对位法听感”,这个是精确到“两个音的关系”的。这时候你就能轻松的理解,为什么周杰伦的曲子听上去比许山高的曲子“温润顺滑”了。同时你就知道,周杰伦是站在了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交叉口。(这话好像是说乔布斯的,这里有点夸张了)当然现在周郎才尽另说了……周也没有那么偏古典……这时候后文的动机这些术语,就格外重要了。6 这时候你要知道动机的加工,对着五线谱你就大概能看出动机怎么加工的了。然后找曲式分析看看,就能掌握各种曲式了。这一步你才刚开始听懂古典,看到没,就是这么靠后。古典音乐的构建方式,就是动机和动机的变化。这时候你的审美开始从“感性”升级到了“理性”这时候你可以开始听《广岛受难者挽歌》这种风格的曲子了,也能听懂知乎某不愿意透露作品的大V的作品了——因为动机的变化还是有限的,现代派直接把“一切声音”都引入当作“动机”了。7 经过这么一通折腾,其实还忽略了对乐器特性的了解,这个不说了,你还要了解一下编制,也就是每个乐器多少人之类的,这也是要的。8 然后你可以听交响了——其中大部分的“音乐语言”,包括动机、曲式、和弦,甚至一些“音效”(例如三角铁,广义的)你都能明白它大致的意思了。这才是能说“听懂”了9 好了,这时候你可以说你喜欢不喜欢了。很简单,扔给你一本德文原版《浮士德》,你肯定不喜欢,除非你学过德语才有可能。当你不懂的时候就说不喜欢,那评价没有啥意义。0 然后你就可以买本《聋哑人生活指南》了。2:音乐中的词汇、语法、章法以下内容,看不懂没关系,慢慢来。不懂的术语直接从知乎顶栏搜索即可。动机是最基础的东西,你要能听出来动机才行。古代汉语没有标点,所以老师第一件事是“句读”,就是给你逗号。音乐这东西也是一样,你要自己去分词,也就是分析出来动机。动机通常外形大致相似,天空之城就是那个671-713-7就是个动机。语法在这里比喻和弦进行,和音符的组合。对位法和和声学是殊途同归的,最后的结论两边得出的都差不多,不过一个是纵向(和弦,同一时间下的内容)横向(对位法,根据一条旋律对出另外一条旋律)章法:你不懂的题材都可以搜一搜。再不懂可以问……懒人入门法——看《猫和老鼠》全套,然后听Mussorgsky的《图画展览会》 《荒山之夜》 debussy的《大海》《月光》,ravel的大部分曲子。虾米网易云都有。这可以提供入门的兴趣,有兴趣了再按照本答案进阶就好。
【多图预警!!!都为实拍!!!使用请标明出处哦,借用其他的图片会标明。】
感谢大家的点赞与评论。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这样分享我父上的收藏哈哈,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呢。其实你们能想象吗,我的父亲对古典音乐狂热的不得了,而我只是个门外汉而已,连皮毛都没挨到。所以这次我去翻阅了一些资料,希望能更好的完善一下这个答案。
因为问题是“怎样去欣赏”,那么我就不去单独的推荐作作品了(因为已经有比我更精通的人写了嘿嘿),只举例来写一写。如果有些地方不对,欢迎指正。
然后不会再更新了!请不要大意的给我赞吧亲爱的大家w
前面我说过父亲从他大一在收音机里无意中听到了一段古典音乐,从此就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了。这首乐曲,是《蓝色多瑙河》。然后他就开始买各种各样的磁带。欣赏古典音乐,尽可能先了解一些有名的音乐家,阅读他们的传记,买一些音乐解析类方面的书籍。
Eg:我爸在我小学之后第一本推荐给我的书就是《贝多芬传》,从音乐家自身的故事再去欣赏他们的音乐,如果说了解到了有些故事细节或者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你就会和他们的音乐产生共鸣。(顺便我旧家唯一 一幅油画,就是这张图)图片来自百度百科非常大一幅哦,挂在我家客厅。小时候就不能理解啊,心想这个大叔谁啊,后来读了他的故事,听了他的音乐,这幅画对我来说真的就越来越亲切了。我还记得我有一次,一个人在家嘛,无聊就掏了一张贝多芬的CD来听,然后看着这幅画,自己就哭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要觉得说的很夸张哈哈,这是真的。因为他真的是我和爸爸最喜欢的音乐家。父上经常对我说啊:“你看我们中国什么圣人都有,却唯独把乐圣这个称呼给了贝多芬。”【这句话可能太夸张了】
父上会按照不同的时间来挑选不同的音乐,这点可以借鉴学习一下。
比如周一至周五上班,只能晚上听音乐,那么就可以放一部交响曲or奏鸣曲,一开始欣赏乐曲呢,就不要放太长太深奥难懂的音乐了(eg:巴赫、马勒)可以从听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开始,然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他们的乐曲听起来都非常优美。
早上在我和妈妈都赖床不愿起来的时候,他可能会播放轻缓的适合早晨的音乐,也会很过分的播放一些开头直接让人从床上蹦起来,很振奋的乐曲。(贝多芬的序曲、莫扎特《小天使》)自己实拍哦周末呢,一般大家都有大量的休息时间,那么就可以放一部比较长的歌剧,这里拿《茶花女》做例子哈,我们家《茶花女》买了三个版本,流传多点应该是帕瓦罗蒂版本的。(上面是DVD现代歌剧版本,下面两张是CD)对照着书中的讲解,是不是一下就懂了作者创作的意图,每一幕戏中讲的内容。(摘自《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到后来他学会上网了,他就开始用电脑下载各种音乐到手机里,我经常看他的手机没有任何app或者其他什么,都是被音乐文件占满了。(偷拍偷拍一下w)手机是很便宜的哈,之前看评论问我家烧不烧耳机,音箱,我的回答是:不烧!我们不烧!手机是很便宜的哈,之前看评论问我家烧不烧耳机,音箱,我的回答是:不烧!我们不烧!这个手机是父上专门用来储存音乐的。
再拿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举例,欣赏音乐,同样可以对比,不同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再加以音乐背景的讲解,对作曲家这个时期的评价等等。是不是一下又对这首曲子了解更加深刻了!
(摘自《管弦乐名曲解说》)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音乐虫聊天室》现在是父上每晚必听,边听边浏览一些外网查找一些新出的唱片资料什么的。【我就是要推我家李云迪的那一期!任性!喜欢他w
等你渐渐喜欢上了这些音乐,那么可以像我家一样。每年除了期待的春晚,全家人可以一起欣赏“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是每年的1月1日,晚上六点开始CCTV15播出,赵忠祥老师的解说真是动听极了。但看这场音乐会之前,最好提前去网上查找今年要演奏的曲目,先去了解一下这些曲子,再好好欣赏这一场音乐会。{以下摘自百度百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通过电视向全球40多个国家进行直播,估计观众人数超过10亿。音乐会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包括3个加演曲目,其中最后两个永远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以及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在加演曲目的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
》,观众也会加入到演奏中,在特定的段落跟着节拍拍手,而指挥家这时也会转过身来指挥观众的节拍。另一个传统则是指挥家的新年致词。}嗯还有指挥家用中文说新年好~真的很可爱呢!(每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忍不住跟着大家一起打起节拍。) 现在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好了,他每年会定期去上海北京听几场音乐会,我第一次去上海就是被他带去听音乐会的哈哈。他现在还总是感叹道,这么好的音乐会都坐不满人,现在大城市的人都不愿花一些钱静下心来,好好的感受一下古典音乐的魅力。最后,就是那些大包子w你们想看的。嫌贵了,可以跟我爸一样买港版哈w。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品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