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写作构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作者:朱于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专题与各单元阅读既相互配合,为共同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又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序渐进的写作系统。写作指导部分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基础素养,力避功利主义,不一味向应试靠拢,不进行纯技法指导,避免写作的套式化;实践题目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以“提示”的形式搭建各种支架,帮助学生选材、构思。

首先,写作指导突出重点,不求全面,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铺开,而是选择了两个点加以指导:一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二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前者是基础要求,后者是进阶要求,并不高深,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去做,扎扎实实练习,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写作专题并非只是本次训练时才要注意,而是在该次训练时进行着意的提示和强调,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写作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全面训练与散点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升。

其次,写作专题的设计强调调动学生兴趣,导入学生生活,激发写作灵感。一是设计专门的激趣专题。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专题,题目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二是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在该专题中,编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这些细节,很多学生可能真的想不出,他们就会到生活中去有意识地观察,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也可以帮助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三是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是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发挥联想与想象”专题就设计了一个漫无边际想象的小活动“故事接龙”。小组学生围坐一圈,由第一个学生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其他学生依次写下去。活动不设框框,饶有趣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再其次,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写作教材的编写注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指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在“写人要抓住独特之处”这个点上,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的神态动作描写为例,在“以事写人”这个点上,举了《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一步步实施教育的例子,引导学生从课文相关描写中获取写作技法。

最后,写作实践加强了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了“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构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第二题的“提示”:

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这个“提示”较为详尽,既帮助学生将话题展开,提示写作的内容,又附有简要的写作提示,提示学生详略问题要根据表达的中心作出适当调整,可以说给了学生写作足够的辅助。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侧重静态呈现文体知识,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像现在这样,结合具体情境、具体任务,从动态的角度去观照记叙的详略和顺序问题,无疑更具有针对性。

民族地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2020年上半年,为深入了解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统一部署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内蒙古、宁夏、西藏、新疆和云南等省区进了在线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一年级与七年级语文执教教师,共回收问卷8849份。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我们发现,民族地区教师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各种程度不同的困难,制约了当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观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尚未转换语文教育理念,不理解统编教材编写理念等。客观方面则是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物质条件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

具体到写作教学,有43.12%的教师反映“缺少合适的配套资源(如读本或作文选)”;有的教师反映“学生缺乏写作技巧指导”;有13.82%的教师认为教材“写作要求过高”;有7.15%的教师反映“学生语言基础薄弱,难以文从字顺”。

综合来看,上述困难并不完全是使用新教材的原因,有些困难与民族地区特殊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密切相关,有的则与当地的教育教学物质条件相关,有些则是教材中有相关内容,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如“学生缺乏写作技巧指导”)。当然,也有一些是针对教材提出的(如“写作要求过高”),需要教材编者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初步的实施建议和解决方案

根据调研中教师们反映的以上问题,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我们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专题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想提高写作能力,解决“学生语言基础薄弱,难以文从字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从阅读中学习写作。读到一篇好的作品,可以勾画摘抄其中的精彩语句,可以梳理作者的思路,列出文章的结构图表,还可以作评点、写读后感等。这样,日积月累,文思会变得敏捷,语言会变得精彩,写作文时就不会再无话可说、无词可用、无理可讲、无情可抒了。

一些教师反映,“缺少合适的配套资源(如读本或作文选)”,需要相关行政部门、教材出版社建设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资源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有关方面已经在加紧建设。从教师的角度,在目前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渠道拓展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教师教学用书,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实际上,统编教材中设计的作文题,在网络上都有大量的学生范文可供使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范文及相应点评;各个出版社也都编写了配套的语文读本,如人教社就编写了紧密配合各单元的自读课文六册。另一方面,本班学生的作文也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优秀的范文可提供构思、内容、语言等各方面贴近学生实际的借鉴,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稍差一点的作文(当然要匿名),可以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发现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斟酌语句的基础上提升语感,也可以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二是分解各专题教学目标,适当拆分。一些教师反映,统编教材“写作要求过高”,那么可以将每个专题较为集中的目标适当分解,改造为两三个小专题,用两到三次写作的时间由浅入深完成教学目标。每次作文不见得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大作文,可以根据不同的小专题,采取拟定提纲、撰写片段、扩展语段、撰写大作文等不同的方式。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专题“学会记事”,就目标而言带有很强的集中性,涉及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详略的安排、结构的安排、情感的融入、语言的锤炼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妨采取目标拆解的方式,重新设计一系列关于记事的小专题,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记事能力的训练。

又比如,围绕“记事”这个大专题设计三个小专题,分三次完成。第一个小专题“写自己熟悉的事”,旨在解决“记什么事”的问题,也就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并减少写作的畏难情绪,树立“写作即生活”的意识。第二个小专题“记叙的要素”,旨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引入记叙六要素的概念,强调记事的完整性,并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的中心合理调配各要素的详略。第三个小专题“要有真情实感”,旨在解决“如何写得更好”的问题,这是更高的要求。在前面基本学会有条理、有详略地记事基础上,引导学生适当融入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会情感表达的两种方式。

三是写作实践题目的本地化改造。根据本地文化、社会、地理等的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生活,改造统编教材中的写作题目,或重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写作题目;或者依据教材提供的“提示”,结合学生生活,给予充分的指导,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回忆生活,体验当时的情感。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专题“学会记事”中,第一个写作实践是片段作文改造,教师可以从本班学生作文中找一个或几个记事过于简单的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其“添枝加叶”。第二个写作实践是记叙自己生活中一次“快乐/感动/后悔……”的情感经历,教师可以以“快乐”为例,先分享自己记忆中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时是怎样的感觉,现在想来有怎样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想一件自己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先用简单话语说一说,然后思考如何添枝加叶,丰富充实起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帮助充实完善。

目前,情境任务作文已成未来考试命题的重要方式,各地中考、全国高考都在采取这种方式。所谓情境任务作文,就是为作文写作设定一定的社会话语情境,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展开思考,斟酌表达,撰写文章,突出的是作文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和据此调整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统编教材中的写作实践,有的设定了情境,有的没有。教师不妨为其加上贴合本地生活的任务情境,将其改造为适合本地学生的写作题目。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实践第一题,可以改造为: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偶像。你是否了解自己的偶像?如果有一天你跟同学讨论偶像的话题,你的同学认为你的偶像不值得崇拜,你会怎样维护自己的偶像?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你的偶像,包括他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格,并说说你从偶像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不少于400字。

四是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思维。可以借鉴教材的设计思路,在课堂上穿插各类小活动,片段写作与整篇写作结合,以此激发兴趣,激活思维,逐步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手段,如制作思维导图、小组头脑风暴、观看电影片段、欣赏音乐、讨论范文、学生互评、作文扩展等方式。

(作者朱于国,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1期)

  不少同学拿到作文题,常常大脑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这是没有打开作文思路所致。其实,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审题立意关也就自然容易攻克。

  锻炼写作思路的方法

  目的是为了求广、求新、求异,使思维活跃而开阔。思路可作如下拓展:

  一是平面拓展。平面拓展主要包括顺向、逆向、纵向和横向等。顺向是指沿着人们惯常的思维轨道来思考,反之则为逆向。纵向是指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来思考,横向则为将不同的事物加以比照联想。例如,一则手表广告词的写作,既可从“准确、耐用、美观”作正向构思,又可从“该公司在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作反向思索;既可对其作发展、换代历史作纵向介绍,又可从它与其他牌子手表的比较中作横向说明。

  二是立体拓展。立体拓展是将平面拓展重叠交叉起来,建构起立体交叉的文章框架。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报告、经济分析、专业论文一类较为大型的文章。

  三是发散。发散是指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式思维方式,即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引出思路。既要从宏观上作全方位的考虑,又要从微观上找出各个零散的无系统的思考方向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写关于“如何扩大产品销路”的文章,就可围绕“如何”二字引出“运用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加速品种更新”、“改善广告方式”、“做好售后服务”、“开辟国外市场”等多条辐射思路,然后再对各个思考方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考察。这样就可以加大思维跨度,弥补单向思维没有涉及的空白,健全文章的结构,丰富文章的内容。

  目的是为了求深,使文章有内涵、有深度。多向拓展思路之后,就应迅速将广思变为深思。深思指的是层层挖掘,寻根刨底,纵深推求,由外在到内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或由现实追溯过去,由结果探求原因,乃至更深层的缘由。例如,对“如何认识市场经济”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可以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也可向深处挖掘。向深处挖掘的方法如下:

  一是在探讨上述第一个问题时,先对两个概念分别加以解释,再进一步区别其特征,然后更进一步挖掘过去提商品经济、现在又提市场经济的原因。

  二是探讨上述最后一个问题时,可先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突破,并分析其原因,然后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论述“如何发展”的具体策略时,对每一个方面再进行纵深推求,在这些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开掘中将问题论述明白,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目的是为了求得集中——对多向的、支离散乱的思维活动加以搜索,以形成一条清晰。严密、连贯的思路。控制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是筛选。筛选是指对多种信息和大脑中闪现的种种想法进行重重筛选,然后加以归类,形成多层次的文章框架的思考方法。筛选的优点是便于先集中内容相似的材料,然后从中筛选出需用的东西并形成相应的观点。对总结、典型经验、调查报告等文书的写作构思较为适用。

  二是综合。综合是指在多向思考中迅速挑出最切实际、应用性强的几项加以综合,然后从中提炼出最佳议项。综合的优点是使文章有新思想、新提议,同时又切实可行。它适用于可行性研究、决策、建议、计划等文书的写作。推测,是将盘根错节的各种信息、各类条件和多条“初步思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多次清理和推论,从中导出由小到大的层层假说,并由此构成一幅明晰的“思路图”。三是推测。推测的优点是可直观地审视和比较有关条件及现象,推理过程一目了然。它较适用于可行性研究、市场预测、经济分析等文书的写作构思。

  以拟写提纲的形式将思路理清。定型。这是锻炼思路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快速成文。梳理法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标明主题,用“主题句”把构思时确定的主题列在提纲首位,以统领下面各项;二是安排层次,用概括的文字逐层排列,由小到大。由粗到细地展开思路。

  训练写作技巧的方法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教案5,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 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 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①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②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③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回读全文,归纳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的写法特点──评价归纳,转换运用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

  2.按小时候念在家乡──中学时在杭州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二段。小时候主要写了( )、( )、()、( )那几件事。读中学时主要写了()、( )二件事。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

  (1)勾画喜欢桂花香的语句,思考批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2)摇桂花的原因和目的各是()();摇桂花的动作有( );摇桂花的美妙乐趣是( )。摇桂花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桂花带桂花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表达了母亲什么思想感情?

  4.全文主要写了( )的事情,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用( )的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小时候:1.爱桂花 2.送桂花3.摇桂花 4.收桂花──读中学时:5.赏桂花 6.带桂花

  二、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1.研读作者爱桂花香的语句。

  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2.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怀念童年、思恋家乡)

  (2)仿说句子(练习提纲例1例2)

  3.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

  三、回读全文,研讨写法特点

  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

  (1)背诵摇桂花的段落。

  例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也比不上()。

  例2:桂花在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纷纷落下来,我们( )。我喊着( )。

  四、评价归纳,转换运用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桂花雨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3、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桂花树。)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

  ①听录音朗读全文,感受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然后再仔细读一读。

  ③精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重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2、出示屏幕插图,配音朗读

  提问: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段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哪些语句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生:他读的没感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要学会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者:迫不及待 盼望

  师:同学们自己感情朗读这一段,再演读。再全班演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生闭目感“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满头满身都是”。

  5、屏幕出示重点句

  体会“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

  师:你怎样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望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中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 ?从“可是”这一词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细细读读有这个词语的整段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作者赏完花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这个词。

  生:对,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师: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一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师:这些句子里,哪个字突出地说明了桂花的香气呢?

  生: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香气里。

  师:看来,家乡的桂花的确比杭州的桂花香啊!

  生: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乡。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师: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这么说的。

  生: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花香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的。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因为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情绪很高,收获一定很不少,请把你们背会的句段背给大家听一听。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

  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

  “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这篇文章共27383字。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 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作构思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