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口体之养养心智出自哪里?

《人世间》目前正处于热播之中。电视剧借着诗人冯化成的话,阐明了孝顺父母有两种,一种是“养口体”,一种是“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剧中父亲周志刚在和三个孩子的同炕共眠中去世,老伴随后也在寒冷中陪他一起走了。两位老人临终前的遗容是那么安详,足以说明他们是带着欣慰、满足甚至是幸福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这三个孩子都很孝顺,孙子一辈也很有出息。

剧中的周秉昆显然属于“养口体”的孝顺,而他的哥哥姐姐则属于“养心智”的孝顺。到底周志刚更喜欢这两种孝顺的哪一种?也就是他在临终前面对周秉昆提出的“三个孩子最喜欢谁”的问题,老人给予极为智慧的回答:当家里只有秉昆时,他就最喜欢小儿子;当身旁只有秉义时,他就最喜欢大儿子;而当身边只有周蓉时,他又最喜欢女儿。

也就是说,“养口体”和“养心智”这两种孝顺,老人都需要,且不分彼此!

对于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不可能像周志刚那样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因此,“养口体”和“养心智”就不可能兼而有之了。父母们到底更倾向于哪一种孝顺呢?我的答案是“养心智”。因为几乎所有的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能考上重点高中,再考上985大学,接着读硕士读博士或出国,最后在大城市成家定居……诸如此类。

我身边像周秉昆这样没考上大学但非常孝敬父母的孩子很多,但不孝顺的儿女同样也很多——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啃老”,还常常把老人当作“免费保姆”,尤其给父母添堵的是,儿子(或女儿)的碌碌无为以及儿媳(或女婿)的斤斤计较,还有孙子辈的不爱学习,只喜欢玩游戏……诸如此类。

实事求是地说,有出息的孩子不在身边,父母真的很想念和牵挂。尤其父母年老生病,孩子无法在身边照顾,老人的心还是充满孤寂的。我的有一位比我大三岁的同事,2020年夏天因病去世,他的远在外国当大学老师的儿子就没有赶回。抛去疫情的因素,同事在病中想得到孩子的尽心照顾,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类似的“悲剧”当然也很多,但再多也不会动摇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希望孩子远走高飞,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一辈在更大的城市生活,在更大的舞台工作!父母们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帮助孩子在买房时付清首付。父母很苦很累,但精神上却感到满足。

左宗棠曾说过:“养口体,不如养心智。”他的意思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儿女的孝顺,更深层的意思是告诫人们:注重吃穿这种东西,不如修养自己的灵魂。


人是习惯的动物,如果这辈子不改,下辈子还是这样。

|全文共2400字,深度阅读需10分钟,受益终生|

新冠肺炎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照见了人间形形色色的善恶美丑。

这场疫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亲历者,想必也明白了一些以前并不在乎的道理。

人生无常,生命脆弱,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大有人在,永远不要心存侥幸,因为不知道哪个拐角,我们就会和死神见面。

所以,既然活着,就不能白白活着,就不能虚度光阴。

《大学》告诉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现在疫情形式正在转好,紧张而又懒散了20多天的我们,是时候想想接下来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人生了。

我们分享4条建议,给大家参考。

很多人很喜欢显示自己的聪明,事情发生,不分青红皂白,张嘴就来,伸手就干。

中国人常讲祸从口出,三思而行,就是说做人要心有敬畏,谨言慎行。

因为话讲错了,往往收不回来,做事鲁莽随意,那离恶果也不远了。

你所知道的,很可能是非常片面的,很可能是虚假不实的,很可能是有人故意造谣的,很可能是传播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大差错的,那将来的责任算在谁的头上?

尤其现在更可怕,用手机传播很快,这样一来就会害死更多的人。想想这次疫情,你有多少恐慌是来自于不实的谣言。

所以,老子让我们“贵言”,就是做人不要多说话,更不要乱说话,祸从口出,这一点儿也不假。

就是要时时提醒自己,遇到事情要回应的时候,不是立即反应,先把嘴巴闭起来。

嘴巴闭起来,在脑海里面盘旋一下,找出自己比较合理的观念,这个时候再嘴巴表达出来,或者采取合适的行动,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记住,当你要讲给人家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时候,除非自己非常有把握,否则宁可不讲宁可不做。

不然很可能贻害无穷,而且很多后果并不是你所能承担和化解的。

我们希望大家拿一张纸,给自己半个小时,写出自己最常出现的缺点或者毛病是什么?

比如,常常答应得很快,最后做不到,自己干着急,这是一种状况。常常太热心帮助别人,结果适得其反,这是一种状况。或者做事经常丢三落四,懒散没耐性……

你会重复地去犯那个毛病,那就是你这一辈子要修的课程。

同样一个毛病,别人一下就改掉了,表示他只是忘记而已,而你一次,两次,三次……那你就要停下来好好思考,因为那才是你的致命伤。

人是习惯的动物,如果这辈子不改,下辈子还是这样。

时间对人来讲,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但是对人的灵魂来讲,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时间是无限的,而人的寿命有限。

我们常常讲时间是有限的,这是主观的,时间多的是,只是人活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定要搞清楚。

时间有限,就不能浪费,现在要把以前的、以后的不好的习性,全部改掉。

为什么说当下最重要?就是因为你现在对自己的问题全都清楚,如果现在不改,下次还会带来。就像你这辈子的很多习性是你上辈子带下来的一样。

这样你就了解,为什么同胞兄弟有一些不一样,因为来处不同,同样的原材料,都是父亲的精、母亲的血,可是加工过程不一样,那没办法。

做人后悔没有用,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可能重来,你也不要老想象未来会怎么样,那都是浪费时间。

我们很现实,因为只有现实是存在的,其他都是假的,那就好好把握才是明智之举。

很多人遇事,总喜欢消极抱怨,其实这非常不利于事情的解决,还会让你陷在情绪里,越来越糟糕。

为人处事不要采取负面的看法,负面的看法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比如,你往正面去看一个人,他会越来越正面,你往坏处去看一个人,他就越来越反面。

一切都是你自己搞出来的,所以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

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成功都是自己的本事,失败都是别人害自己的,几乎没有例外。这叫做人性的生存之道。

一个人成功以后,你要感谢帮你忙的人,他将来才会继续帮你;成功以后就开始标榜自己,那你所有关系就断绝了。

路要越走越宽广,不要越走越窄小,这就是两种选择,而我们大部分的人越走越窄小,关键就是老把别人当做坏人。

同样一个人,他对其他人都坏,但是对某一个人很好,这就很奇怪,因为就是这个人让他感觉到,大家都看我坏,就他看我好,那我不能让他再看我坏。

所以,老用负面看人家,你交的没有一个是真心的朋友。

你跟别人相处,你把他当做是好人,他就不好意思在你面前变成坏人,那你不是赚大了?这个道理在中国社会很明显。

现在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动不能静,只要安静下来,就会发慌无所适从,非要不停的刷手机、上网,来麻痹自己。

一个静不下来的人,身体是绝对不会好的,脑筋是绝对不会灵光的。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习静坐,就是希望找到心安的法门。

但是很多人有误解了静坐,以为坐在那里就行,其实不是。

静坐的重点不在坐而在静。坐不坐无所谓,你站着也可以静下来,跟他讲话当然也可以静下来,只要能静得下来就够了。

当你的修养越来越好的时候,你的静坐效果就会越来越有效。

你如果不去修养,只想从静坐当中得到好处,很难。

凡是修身养性这些事情,到最后都是以德为本。

你一坐下来就想东想西,就想我欠谁钱,谁欠我钱,怎么静得下来?

你为什么一静下来就想去上厕所?因为那是生理作用,你一生下来就有这种让你去方便的反应,你不要觉得奇怪,也不要觉得说应该去,你要淡忘它。平常心就是淡忘它。

这就告诉你,需要等待是你一辈子要记住的。你想上厕所你就去,那你永远养成坏习惯了,你可以说等等再去,这个就叫修养,也是我们需要慢慢去提升的地方。

这句话是左宗棠说的,我们现在只重视养口体,这个有什么营养,有多少卡路里,有多少维他命,但是不要忘了养心智。

养心智就是说一直凭良心,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要走正道,就会给你很多帮助,就会让你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能静得下来。

我们讲的这些,很多人都知道。

知道是没有用的,你要真正做到。

知道而不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毛病,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做不到。好像还很神气一样,又神气给谁看呢?

我都知道,就是做不到。那做不到,不好意思,一切都等于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016年10月24日讯,心智障碍者是残疾人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人,在学习和处理日常生活,以及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也比同龄人缓慢。残联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持证心智残疾人9.9万人,其中30岁以上的就有8.7万人。

“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 制图 宋溪

也就是说,他们当中有大部分人的父母已经迈入老年。本应该到了安享晚年生活的阶段,这些父母却还要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心,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不敢生病。他们心中最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自己去世了,残疾孩子该托付给谁。

“一个人住院,我早习惯了”
(谢女士:38岁的女儿穿衣服还分不出正反)

上周,67岁的谢女士独自一个人出院了,还没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又要开始投入到照顾女儿的忙碌生活中。女儿今年已经38岁,从小就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而且属于重度心智残疾,不知道起床,衣服分不出正反,大小便需要别人提醒,因此从小到大,至少要一个成年人24小时全天候照顾她。“前前后后我们换过28个保姆,但怎么都不放心,还是得自己来。”

原来,女儿很小的时候,谢女士就和丈夫离婚了,两个人虽然不生活在一起,但直到今天还依然分别照顾着女儿。小时候主要由父亲照顾,女儿大了之后,就以谢女士照顾为主。每天一早,谢女士先要叫女儿起床,为她穿好衣服,帮助她刷牙洗脸吃早饭。虽然会使用勺子吃饭,但女儿总是拿不稳,如果谢女士不在一旁帮忙,可能就会洒得脸上身上到处都是。除此之外,还要定时喂女儿吃药,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洗澡,哄她入睡。

然而,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谢女士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现在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多年的操劳,让谢女士落下了胃病,她能撑就撑,实在撑不住了,才会跑到医院开些药。万一不得不手术了,谢女士就把女儿送到父亲那里,叫朋友来帮她签个字,然后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她经常要忍着疼痛,自己一手提着吊瓶一手去洗手间。今年9月初,谢女士再次做了一个胃部手术,她被推出手术室后,独自一个人躺在手术床上等着麻药劲儿过去,再由护士帮忙送进病房,整整两周的时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我早就习惯了”,虽然这句话说得平淡,但这其中的苦楚只有谢女士自己最清楚。

“社区活动,我全拒绝了”
(刘奶奶:25岁的孙女随时可能犯癫痫)

一个周二的下午,北京妇女儿童社区服务中心内,劲松街道“幸运星音乐社专场演出”正在上演,这是一场健全人和心智残疾人的联欢。女孩婷婷(化名)怯生生地走上舞台,一边机械地表演着动作,一边用眼神在台下寻找着奶奶。从小到大,她离不开奶奶。婷婷今年25岁,从小患有癫痫,并伴有脑部血管瘤,虽然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一旦癫痫发作,就容易有生命危险,奶奶就是她的守护者。

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打一出生,婷婷就成了奶奶的小尾巴,衣食起居都是由奶奶打理。癫痫这种病随时都可能发作,对婷婷来说,平均两三个礼拜就要犯一次病,甚至半夜睡觉的时候。奶奶每天都寸步不离地盯着,甚至半夜也睡不踏实。“我俩睡一张床,半夜虽然睡着了,我的耳朵也得竖着,她只要一叭唧嘴,我就知道要犯病了。”

刘奶奶今年已经74岁高龄,算是家里最硬朗的人了,她平时也很注意,“不敢”让自己生病,但依然感觉力不从心,以前她每个月还能去趟医院给孙女开药,现在这事儿只能让女儿去办了。只要不生病,婷婷也特别疼人,看到爷爷奶奶有个头疼脑热,会特懂事地张罗去倒水给老人喝,奶奶虽然心暖,但也不让孙女这样做,“万一倒水的时候发病,烫着了,杯子碎了扎着了,那可不得了。”为了照顾孙女,爷爷和奶奶放弃了全部的社区活动,“我可是个开朗人儿,爱跳广场舞,也好热闹,为了这个孩子,那些社区活动我全给推了。”

“出门旅游,我们三口从没有过”
(方老先生:40岁的女儿无法正常工作)

“现在惟一还值得欣慰的,就是这套当年单位分的两居室。”丰台区方庄地区某小区,一套陈设再简单不过的单元房里,住着72岁高龄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妻子女儿。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有7000多元,三口人平常吃饭、看病、吃药都靠这些钱。

34年前,方老先生6岁的女儿小芳走进小学校门,成为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然而反应迟钝、发呆、与同学无法相处等一系列问题也出现在她身上,不久之后,小芳就被确诊为智力障碍。虽然她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但社会认知能力差,无法正常工作,长年靠父母养着。

这么多年,三口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更谈不上品质。“十一”长假到了,亲戚朋友们都纷纷计划着出门旅游。“旅游?在我们家,去趟商场、逛逛街心公园就算旅游了,我们三口从来没出过远门。”方老先生告诉记者,像小芳这种情况无法申请低保,因为父母两人都有退休金,按照三口人平均计算下来,没有低于低保线,因此无法为小芳申请低保。虽然政府每月会给小芳发放一些补贴,但金额较少,杯水车薪。

“我们现在都这么大岁数了,我们死了以后,孩子怎么办?”方老先生和所有的心智残疾人的老年家长一样,心中最担心的、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孩子以后有没有人管。

心智残疾人家庭生活困窘

记者在一份对月坛街道260多户残疾人家庭的调查报告中看到,心智残疾人监护人老龄化趋势严重。被调查者中,90%心智残疾人的监护人在50至90岁之间,其中61岁至70岁的占32%,71岁至90岁的占27.5%,无监护人的占1.5%。监护者身体欠佳多病的占69.5%,无配偶者占25%,依靠退休金养护精神残疾人子女的占72.5%,吃低保的占3.5%,职工仅占22%,另有0.5%的监护人无收入,监护人及患者均靠监护人的父母生活。

由此可见,大多数心智残疾人家庭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致力于帮扶心智残疾人及其父母的北京英硕扶老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宋海英表示,目前本市对于心智残疾人群的政策并不少,例如低保、残补、保险、免费服药、廉租房和托养等,然而由于这些人群对于政策不了解或者不清楚,导致很多人错过了政府补贴的机会。

另外,智残人托养机构缺乏也是短板。这些心智残疾人的父母关心的问题很多,比如自己老了之后孩子怎么办?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生活?父母年老无力监护了怎么办?心智残疾人能否提前退休?能否进入托管机构,让自己和孩子都有人照顾等等。宋海英认为,政策是心智残疾人的生命线,“由于心智障碍助残类社会组织的缺乏,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老残一体’家庭越来越多,成年智力残疾人面临‘无人管、无人要、无人养’的状况令人堪忧。”建议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心智残疾人生存和保障的政策,全社会也应当给予心智残疾人群更多关爱和帮助。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暂时没有专门针对心智残疾家庭开设的托养机构,可以让年老的父母和心智残疾子女共同生活。另外也没有专门针对心智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帮扶政策。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叶晓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体之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