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阅读展示评比优秀论文(第三期)

为进一步加强思悟课堂理念,提高“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和专业发展,提升以“思维导学”为方向的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我校在学年寒假继续组织了《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读后感评比活动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组织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阅读展示活动。

该活动受到全国多所著名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投稿。我校在该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组织奖,陈瑞娜老师的作品获特别奖,冯芒、刘阿龙、马焕兰、于泳梅四位老师的作品获优秀奖。现选登第三期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我少年时代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在小说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初入江湖的少年侠客在困惑、挫折、彷徨各种打击之下因缘际会在某个偏僻的孤岛上、山洞里、悬崖谷底遇见一个绝世高手或是一部武功秘籍或是一笔巨额财富……经过若干孤独寂寞岁月的潜心修炼后霸气登场横扫千军睥睨天下。比如说《连城诀》里的狄云、《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神雕侠侣》里的杨过……每每读到这里就是一个感觉:爽!!

踏进教师行业后,我感觉自己跟小说里的侠客有一点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我也有从业后的困惑、挫折、彷徨等各种打击,不同的是我的“武功秘籍”还在迷茫寻觅中。2021年春有幸遇到《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这本书,一读再读,嗯,这好像就是我教师生涯寻寻觅觅中的那本武功秘籍。

对这本书阅读后的第一感受就:真简单。不同于本学科的一些专专业理论书籍的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平凡的世界》给我感受一样全书没有一处你读不懂不理解的地方,读起来又轻松又简单。简单到开篇就告诉你这本书讲述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怎样评价教学?

阅读这本书的第二感受就是:不简单----一部不简单的百科全书。在这本书里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可以找到教学活动模仿的蓝本:怎么设计学习目标、怎样规划目标的实现落实、怎样做到问题引领课堂、怎样打破“课本教师”和“课本学生”的悲哀让学习方式变得多姿多彩、怎样评价教学……这本书好似一个百宝箱你对教学的迷茫和困惑方方面面都有一个或几个金点子指点你。比如说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分成三层、作业可以变得可爱起来、问题可以变胖、单元设计可以从森林到树木、学科的知识学科可以有效关联起来、评课观课可以多维度……这是一本大道至简的“教学宝典”,不简单。

第三感受就是:原来教与学可以成为享受。“为思维朝上翅膀,让学习成为享受”是写在这本书书封面的一句话也是这本书的主旨表达。在我们的观念里,学习是苦的,学习就应该是苦的,因为我们的老师这样教育我们,我们当了老师以后也这样告诫我们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读完这本书后,我再回看封面上这句话“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对啊,为什么学习一定要变成若干年后的“忆苦思甜”为什么身在其中不能是甜的呢?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阅读印象和实践感悟谈谈自己对“让学习成为享受”感悟。

先从这本书的学习方式谈起,这本书给我们呈现了: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对话学习、创造学习、选择学习等几种方式。这些方式围绕的主体是学生。

(一)对话学习:《思维第一》通过“教授给别人”这种学习方式两周后的留存率是90%,而我们老师讲给学生的东西两周后他们的留存率是5%。在《思维第一》这本书里对话学习方式有一个很经典的表现形式叫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老师”。上学期期末复习的的时候,我跟学生一起实践了“小老师展讲”这种对话学习方式。将复习课的课堂主控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图文并茂的复习课思维导读、小组展讲、小组互评。结果就是我跟我的学生们一起见证了数节趣味横生、妙语连珠、氛围激烈的复习课。上台展讲的同学和参与制作的同学表示这种自己掌控学习的方式既新奇又有趣,尤其是上台展讲的“小老师”和“评委”有一种被关注、被需要的成就感,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后自信满满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创造学习:在我们的认知里老师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是围绕考点展开的。我们都知道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好的,但是在考试的指挥棒我们慢慢地变成“课本教师”和“课本学生”。

     我最近一次课堂实践活动中在每节后展示课后活动作业,让我看到了在考试压力之下,创造性学习可以让课堂更精彩。

三个课后活动作业小组合作三选一,“假如土改也有朋友圈”得搭配同学们的青睐,小组合作创作热情比较高。

以上是就自己阅读后的一些实践活动感悟,实践的理论指导就是《思维第一》这本书。在数次的实践活动中,我的感受是“坐而论道容易身体力行难”。坐而论道虽然容易但结果往往是走向更深的迷茫,身体力行虽然难但是辛苦攀登后那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也是妙不可言。感谢《思维第一》这本书,给我提供这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思维第一》指导下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设计会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能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问题设计”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问题意识”,“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调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的积极性。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问题设计偏难,偏多,偏碎,巨细不分。一般较为空洞,零碎,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趣味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成为了语文学习的机器,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幸运的是,在观摩了房校长组织的初高中语文公开课之后,我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上收获很大,也在平时教学中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下面就结合我组设计的教学问题设计谈一谈深刻体会:

有效的问题设计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如部编版高一语文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其中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篇经典散文,篇幅很长,手法上写景、抒情、议论相交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把握重点内容,提升学习效率呢?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活动一:读全文,理思路

1、通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全文,先标注自然段,用红笔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借助课下注释或查词典的方式解决。

2、通读时,用括号圈出文中集中写景的段落,用横线画出作者抒情议论的语句,然后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绘制思维导图(画在每一篇文章的题目旁边)。(提示:《故都的秋》可以借助文眼句,关注文中抒情议论描写的段落。《荷塘月色》可根据作者游踪(地点转换词)梳理。)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景散文的线索,为下面的赏析做好铺垫。

活动二: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1.先自读上节课画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段落。

2.教师选择一段(《故都的秋》第3段)示范赏析角度,然后要求学生分组从两篇文章中自选一幅画面进行赏析展示。

怎样描写景物:从散点透视或者聚点透视的角度;从声、形、色、态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活动三:寻找最美段落(含英咀华,品赏语言)

    1.教师示范赏析散文语言的角度:用词之美;句式之美;手法之美;风格之美;语体之美;意象的选用等等。

2.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其他段落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赏析角度:用词之美;句式之美;手法之美;风格之美;语体之美;意象的选用等等。

活动四:有我隐我解散文

1.关注“有我”,探析心之境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了解写《故都的秋》的郁达夫与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的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介绍,教师出示两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教师补充两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 ,写出了 “清闲,落寞,悲凉,伤感”的“我”。《荷塘月色》朦胧幽静的,飘着淡淡荷香的月下荷塘,写出了“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的“我”。

活动五:学以致用,我手抒我情

学习情境,任务布置(在第一课时前就出示任务):

对我们生活的地方(学校,村庄,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美景。

平外“原上菁菁”校报要开展一个以“品经典散文,抒独特情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第七单元的散文后,借鉴写作技巧,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写景散文,年级将进行评选,择优推荐给《原上菁菁》校报刊登。

《雨》高一3班刘凡睿(欣赏要点:聚点透视-雨、侧面描写、多感官运用)

听,院落墙角的蛙唱起来了,是那舞厅里抑扬顿挫的号子;树上的麻雀高兴了,喉间溢出愉悦的曲调。屋檐上积聚的雨珠,成串成串砸在青石阶上,为这奏鸣打着节拍。树叶也似银铃般晃动,窗板上的雨珠拨着琴弦……

《细嗅月光》高一2班董琦涵 (欣赏要点:聚点透视-定点定时月色、多感官运用、修辞手法)

梧桐树下,清凉且静谧,只剩下一串串的蝉鸣,倒也显得分外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一望无边地平铺着,像想要被大人夸奖的孩子向月亮展现着自己的活力。高低错落的灌木互相攀比着,娇嫩的鲜花却禁不住月光的挑逗而着红了脸,嗔怪地射躲避在叶子的后面。

《老屋》高一5班卢姿蓄(欣赏要点:聚点透视-老屋、情景交融、词语使用)

雨停了,蹲下来去看那青苔,被雨水冲刷过后,它们便更加明亮有光泽。细看他们,根根分明,形状如松针般,间隙却没有松针那样扎手。轻轻覆上手,不是像我所想象的那样黏糊糊的,很柔软,很细腻。墙角的罅隙,冲出棵棵生命顽强的绿草,昂扬地挺立着,时不时有蜗牛在石块上、墙上或者地上,饱览过这如刘禹锡所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风景。

《夏日小院》高一5班杜学为(欣赏要点:散点透视-夏日小院、点面结合、多感官运用、动静)

譬如那不小心撞上造景石的飘虫,偏要奋力爬到石头的最高峰才肯展翅;譬如明知自己不太受欢迎,却依然自信的迈着四方步横跨大陆的蝽;譬如那披着一身青袍的螳螂立在那里英姿勃发;再譬如那群伟大的吟游诗人聚在一处讨论所作的诗歌......

《初冬的残荷》高一6班 周凯(欣赏要点:聚点透视-初冬残荷、情理结合)

夏日里田田的荷叶变得枯黄萧疏,纤弱的荷茎挺立在风中,摇曳着的枝头仅剩几个干干的莲蓬。一株株残荷,在落日的余晖里相依相伴,黯然无语。他们或昂首,或弯曲,或蜷缩,或零落,用任意衰败的枝条勾勒着大自然的况味。待到夜幕降临,月光下满堂的寒波清影,更是别有风节和情愫。如果说盛夏的荷花是娉婷的少女,残荷则是收敛了芳华的年迈的母亲,他们静静地守护着一方荷塘。谛听着遥远的春雷之声,冬天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日子还会远吗?

活动六:制定评价量表,强化写景要点

1.  制作写景抒情散文基本要素参照量表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文的整体出发,抓住写景散文的根本问题,问题的设计紧紧抓住写景散文的角度分析和语言鉴赏,其中活动一为下面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二三五六都紧紧扣住单元要点,剔除繁杂,砍掉枝叶,纲举目张,提纲挈领,课堂目标更为集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问题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次性强。因为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如上面列举的第七单元设计的问题:

活动一:读全文,理思路(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活动二: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分析写景角度)

活动三:寻找最美段落(赏析语言)

活动四:有我隐我解散文(分析综合)

活动五:学以致用,我手抒我情(表达运用)

活动六:制定评价量表,强化写景要点(评价)

以上问题的设计从整体感知到局部赏析,从赏析写景再到赏析语言,从分析到运用再到评价,提纲挈领,层层深入,给予学生深层、多向的思考与探究,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化。

此外,我们在《红楼梦》导读课上设计的问题也注意到了层次性: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与其他三部名著相比,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有何差异?(学生说他所了解的四大名著的女性人物特点或者命运)

比较《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与其他三部名著女性观的差异比较,引出《红楼梦》伟大之一---独树一帜的女性观:对女性的尊重。

问题二:根据你对《红楼梦》人物的了解,你能选取其中一个人物,说出她的性格特点吗?

引出伟大之二----塑造人物性格之鲜明(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问题三:你能说出下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最终命运吗?

学生说所了解人物命运---年轻死去。

问题四:《红楼梦》中众多或美丽聪慧或心狠手辣的女子为什么最后都走向被毁灭的命运?(制度)

引出伟大之三---主旨之深刻。

这样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又使课堂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富有层次性问题的引领下逐步理解《红楼梦》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必要性。

三、问题的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雷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周朴园为何要保持家具的原样?

问题二:周朴园的话语多用什么句式?

问题三:雷雨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从而加深对人物复杂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话剧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总之,问题的设计,无疑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有效途径。要真正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每一位老师还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精心构思,逐步改进,才能让寥寥几问牵住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导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成为老师设计课堂问题的牛鼻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写景后抒情的一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