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字游戏?存在的意义在哪?

摘自:《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P73-76

《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png

“没有什么对我们的顾客来说好得过了头。”橱窗上有这样一句标语。但是它想表达什么含义呢?是说:
“全世界没有什么东西对我们的顾客来说好得过了头。”
“对我们的顾客来说好得过了头的东西不存在。”

这是个愚蠢的文字游戏吗?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标语的含义吗?如果前面关于问题措辞的讨论有用的话,可能不是这样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好心的问题解决者拟出看起来无比清晰的问题述,却在“没有什么”、“可能”、“全部”、“或者”这样的词语上栽了跟头。

当然,上学的时候,我们听说纠缠这些暗藏玄机的词语是“不合理的”,学校并没有帮我们做好准备,来应对覆满常春藤的院墙之外那个不合理的世界。以上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任何一位计算机程序员都能举出十几个例子,说明一个被误解的词、一个放错地方的逗号、一个歧义句怎样造成了—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乃至大金额的损失。

在一个案例中,程序说明里写道:
“有关例外情况的信息也存储在XYZ文件中。”
“另外一个存储有例外情况相关信息的地方是XYZ文件夹。”
因此,他认为有关例外情况的信息在其他地方保存了副本,所以他正在操作的程序无需保存这部分信息。

事实上,作者的意思是:
“XYZ文件夹中保存的另一类信息是与例外情况相关的信息。”

他并没有说这些信息在其他地方副本,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副本。结果,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丢失,无法恢复。在发现程序说明存在不同解读之前,信息丢失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50万美元。对于一个随意安插的“也”字来说,这实在是一大笔钱。

50万美元就这样打了水漂,肯定会有人为此掉脑袋,但是应该算到谁头上呢?是说明的作者还是程序员?绝大多数英语老师会想砍掉程序说明作者的脑袋,教人解决问题的人则会瞄准程序员的脖子。难道没有人喜欢一种不那么血腥的办法吗?

你可以向写作者宣传写出清晰易懂的问题表述有多么重要,直到他们听得不胜其烦;也可以劝问题解决者仔细读问题,而他们可能读得眼睛都瞎了。即使过去的经历有用,也帮不上太多的忙。不管人们有多诚心诚意,只是加倍努力是不够的。你永远没法确定在场的每个人对同样的词句会有同样的理解。

你需要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来把这些话从纸上转移到他们头脑里,方法之一是词语游戏:

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拟成了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几乎任何一种游戏方法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启发作用,比如也许可以揭示出人们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有什么差异。看看这个简单的事实陈述:

还有什么比这个命题更清晰么?等我们尝试一些文字游戏之后,你可能就不会这么觉得了。例如,试着把强调的重点依次放在每个词上,得到:
玛丽曾有—只小羊羔。(而还是约翰有)
玛丽曾有一只小羊羔。(但现在没有了)
玛丽曾有一只小羊羔。(和别人有几只不一样)
玛丽曾有一只羊羔。(和你想的不—样,不是—只的)
玛丽曾有一只小羊羔。(那只是亨利的)
你还可以强调某两个、三个、四个、五个词语,每种组合都会赋予这个“简单的”事实陈述不同的意义。

  • 看到一篇文章 男生没有写过情书 女生没有收过情书他的感情生活是不完整的 在这个年代,我想要是哪个男生还在送情书的话...

  • 字符编码的由来 一、为什么需要对字符进行编码 1. 计算机一开始发明出来时是用来解决数字计算问题的,后来人们发现,...

  • 范式 ◆ 第一范式(1NF):强调的是列的原子性,即列不能够再分成其他几列。◆ 第二范式(2NF):首先是 1NF...

  为做好北京市中小学师生在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心理防护工作,维护好师生心理健康,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学生教师应对疫情心理防护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防疫心理服务支持方案》要求,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会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区教研员、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三个编写组,分别编写《北京市中小学师生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指南》、《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服务与专业支持手册》、《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服务与专业支持手册》

  《北京市中小学师生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指南》依据积极取向、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原则,关注学生、教师在疫情期间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可能的想法、体验、态度、情绪等,运用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体、明确、可行的建议。

  本指南分学生篇、教师篇两部分,力求有针对性为师生提供应对疫情心理防护的知识与方法。

  “火神山医院接诊首批患者,雷神山正式建成”“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禁食野味,全方位全链条监管”“哈佛八剑客集体回国援助武汉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到现在,同学们通过各大媒体、网站、公众号、朋友圈看过很多有关疫情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客观公正,有的充满煽动性,有的真假莫辨,让我们的心情也如坐过山车般,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愤懑,一会儿迷惑。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面对网络上纷至沓来的信息,我们一定不能不分真假照单全收,必须具备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

  人类天然渴望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新冠肺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生事物,由于对它缺乏了解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等会激起我们内心焦虑。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从各个渠道多认识它,从而降低它带来的危险,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事实上,对真实信息的深入理解也正逐步让我们安心。

  然而,有时我们看信息也会感到疲惫或茫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的过量摄入。长时间高频率的信息摄入,会造成信息量过剩,刺激大脑产生负性情绪,进而带来身体的疲惫。二是情绪的积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部分网站用“震惊”“可怕”等有情绪煽动性的词汇编造一些假消息和谣言来吸引人的注意力。这种坏信息带来的坏情绪不断积累,就会让人产生失落或者绝望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疫情期间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甄选信息才能真正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握紧科学的利器,最终理智的战胜它。

  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学会识别虚假信息,不做谣言的传播者呢?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减少信息摄入量

  网络信息数以万计,筛选信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选择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官方渠道可以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视频媒介,也可以是新华网、人民日报网、央视网等网站。这些网站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言语客观公正,能大大减少不良信息带来的焦虑感。此外,适当减少你刷信息的频率,拉长两次看信息的间隔,也能有效地减少你的信息摄入量。当我们大脑没有被各种信息所左右时,也更利于对信息进行辨别。

  二、增加确定性的知识

  你不会相信“太阳是从西边升起了”这样的谣言,源于你掌握了科学的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掌握足够多的确定性知识也能避免受到网络上不实信息的干扰。这些确定性的知识经国家权威机构的考证和发布,比如包括罹患“新冠肺炎”会有哪些症状,防疫“新冠肺炎”的自护措施,所住城市的基本防控措施等。想获得这些信息,你只需要在官方网站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

  三、信息核查三步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事实核查101”中为我们提出信息核查的三步法:

  第一步,提取信息中的待核查事实。如“山东兰陵县146万人无一人感染,因其为大蒜种植区”这一信息中,待核查的事实有:地点“山东兰陵县”,数据“146万人无一人感染”,特点:“大蒜种植区”。

  第二步,通过正规官方信息寻找证据。上面这个信息中,“146万人无一人感染”这个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兰陵县所属临沂市卫建委的统计结果获得详细数据加以核实。

  第三步,对比已获得的证据和原有信息,进行判断。上面的信息对比产生的矛盾,让我们能快速判断这是一个谣言,不足为信。

  类似这样的小道信息,有些会让人放松防范的警惕,有些则会让人陷入愤怒、恐慌。因此我们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对非官方的信息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近期,腾讯新闻推出了“较真”栏目,大家也可以在遇到不确定信息时借助类似的网站加以辨别。

  同学们是未来信息时代的主人,只有从现在开始树立信息鉴别和甄选的意识,培养这种能力,才能在真假信息泛滥的时候保持清醒,理性运用信息,使其服务于自己和社会。

  (作者:雷智慧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

  不少同学每天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大家发现,随着防控措施的见效,局势出现明显好转的趋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有的同学看着日益攀升的感染人数,内心恐惧,每天在忐忑中度过,无法安心学习;有的同学则在数字的攀升中看到了疫情拐点的临近,知道疫情终将过去,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随时做好复课的准备。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反应却如此不同。看来,人在遇到事情时会有不同看法,带来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也会不一样。建立积极的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艾利斯在情绪ABC理论中提出,决定人的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对于大家来说,某段时间内,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就是图中的事件A,当我们内心的信念是“太糟糕了,感染的人数这么多,这真是一场无法控制的大灾难”时,这种负性加工的信念B让我们显得无力和绝望,从而引发消极懈怠的生活方式,造成个体免疫力低下。如果此时我们及时结合事实调整观念,替换为“医学专家说一个高峰值过后就是拐点了,看来拐点越来越近,疫情一定会被控制住”这样的信念,内心就会充满希望,行动上也会变得更积极。

  抗击疫情的战役非常艰辛,一些不幸消息让人茫然无措,保持积极和乐观的确不易。尽管面对群体性的危机事件,悲观、焦虑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但我们也要看到,“危”已然成为事实,焦虑、无聊、烦躁只会增加我们的慌乱,降低我们的免疫力。相反,如果能用积极的信念给自己更多力量,就能化“危”为“机”。

  一、正向思考,赋予事件积极意义

  “在家憋着真难受啊!”当你有这种想法时,心情就容易低落。其实大部分生活事件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习惯化的消极信念会让人过多体验消极情绪。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学会正向思考,识别和修正我们内心的消极信念。

  第一步:学会识别消极信念。它们往往带有这些特点:(1)绝对化要求。“我绝对不能再玩电子游戏了”“我必须把这本书看完”,把“希望”“想要”绝对化为“必须”“应该”,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和挫败感;(2)过分概括。“吃野味求刺激,都是武汉人惹的祸”因为部分人的过错而责怪所有的武汉人,就会让自己更愤懑。(3)糟糕至极。“完了,我家没有口罩了,我肯定会感染上病毒”,没有口罩就觉得一切都完了,会让自己陷入极端的惶恐和焦虑。这些信念通常会自动化地出现,所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识别。你可以回顾这段时间你感受到消极情绪时的情景,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尝试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它们很可能是你习惯化的消极信念。

  第二步,学会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尝试在心中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我会怎么理解它”然后用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它。

  二、变换角度,挖掘负性事件的多种可能

  负性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会蒙蔽我们的眼睛和心智,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变换角度,发现它的多种可能。如果把这次疫情想象成一个大圆形,在这个圆里,除了疫情的破坏性,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首先,对于家庭而言,因为不能外出,我们与父母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家庭关系有了变得更温馨融洽的机会;曾经与父母的小矛盾,现在也能找到机会把话说开……

  其次,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难得这么长的假期,刚好可以让身体充分休息;而且有大块的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和能在家里做的事情做一做,还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对于中国大地,更多的人开始拒绝捕杀野生动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医学防护常识,那些能自由呼吸自由运动的平凡日子显得更加珍贵,那么多平凡人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更相信真善美的存在……

  原本占了100%的“破坏性”,当我们愿意换个角度看时,也可以发现其他可能。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当自己被现实中的一件事情和想法困住时,画一个圆,把自己能想到的想法都写出来,你也能在失望中找到更多希望和可能。

  三、积极暗示,强化正向动力

  面对疫情,不管是你自己,还是我们的国家,都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值得肯定。抓住这些好的行为,及时用肯定的、精简的语言重复地给自己暗示。比如大家都担心自己会被感染时,你自我防护做得很好,你可以这样暗示自己:我保持卫生,我是安全的。当你在网络上持续跟进疫情信息,心生担忧时,再看看全中国上下一盘棋,各省市一对一帮扶,防疫举措稳步推进,你可以这样给自己鼓劲:疫情终将过去,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积极暗示经常重复,能够让人心中更加坚信,因此,对于这些能够给你积极力量的暗示语,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不断重复,从而获得信心和动力。

  同学们,透过疫情的消极影响去看看潜藏在下面的机遇,看看我们被激发出来的创造性、承受力、抗击危难的能力,你会发现,希望的曙光就近在眼前!

  (作者:雷智慧 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

  “新冠肺炎”防疫科普和健康常识特别节目活跃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级各类媒体中。“钟南山教你如何戴口罩”“李兰娟院士告诉你消毒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分钟让你看懂如何正确洗手”“居家防疫全知道”“返程怎么办,返程必看”等构成了一门最生动的卫生防护和应急防范课程,也让我们对有效防护、战胜疫情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戴口罩为何如此重要?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其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一个喷嚏从体内排到体外,会分成4万多个包含大量细菌病毒的滴液,其传播距离能达3-8米。因此戴口罩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事实上,戴口罩的习惯,绝不仅仅属于严重疫情的当下,而属于日常生活防护自己、尊重他人的常规卫生意识。

  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 “武汉方舱医院广场舞进化史”“疫情让全民成了厨子”,这些广为流传的流量帖让我们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限制外出的日子里反而愈加健康了。不再依赖外卖、不再久坐懒动,利用有限条件、发挥创意,锻炼身体,自制美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普通人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的最大贡献。

  一、文明卫生,从我做起

  谨遵“勤洗手、勤通风,打喷嚏、捂口鼻,戴口罩、讲卫生”的防疫卫生习惯,同时还应将其内化为常态化卫生习惯。当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手绢或者双手捂住口鼻,以防止病菌扩散,如一时来不及,可采取“衣袖遮挡法”,防止唾沫飞舞;当洗手时,尽量采用医务人员标准的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减少传染病传播。

  二、规律生活,好处多多

  按照学校“延期开学”期间的课表制定自己的居家作息安排表,需要包括的重要节点有起床、早饭、学习、锻炼、睡觉等,一旦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可增加居家防疫的稳定感和控制感,调节机体的精、气、神,提高身体抵抗力,增加学习效率。

  三、健康饮食,保证营养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吃清淡少盐膳食;减少外卖,尽量在家烹食;使用公筷,鼓励分餐。

  四、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在家积极创造条件,在同伴、老师、同学的监督、陪伴、指导下完成每天至少一小时的锻炼,比如跳绳、瑜伽、跑步、拉伸等,可适当培养1-2项运动爱好,锻造健康体魄。

  五、监测体温,及时上报

  防疫居家时期,要按照学校、社区等要求,做好每日体温监测,及时汇总上报;若有身体不适,要及时跟家长、老师如实沟通。

  六、居安思危,应急防范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利用各种有效资源积极学习传染病应急知识,与家人进行传染病应急情境练习,一起准备应急医药箱物资清单,掌握应急用品的基本内容和使用方法。

  (作者:谢庆红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来的生活轨迹和作息。我们不能正常上学、外出、会友,只能待在家里。有同学会感到烦躁、无聊、憋闷、恐惧、悲伤,甚至是愤怒,焦躁不安,坐卧不宁。有的同学变得爱发脾气,显得很暴躁,偶尔会和家长产生冲突。

  有同学会想,我这是怎么了,是不是不正常,不会是有病了吧?

  现在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不是病,这是正常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当我们意识到外界发生重大变化或存在威胁时,生理和心理都会调动一系列的机能来应对,称为应激反应。

  面对本次疫情的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呢?

  面对疫情时,我们可能会出现认知、情感、行为、躯体四方面的应激反应。

  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思考能力下降,对疫情发展情况敏感,频繁关注身体变化等。

  情感:疫情初期的紧张、恐惧、愤怒,现在的缺乏耐心,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感到困惑、沮丧,对不能正常开学感到无奈和厌烦,压力增大,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等。

  行为:行为冲动,过度刷屏,反复查看疫情进展消息,易激动,对身体过分关注,安全感降低等。

  躯体:食欲不振或饮食过度,睡眠差,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等。

  疫情下的应激反应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其实,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应激反应对自己的影响,“化危为机”。疫情下的应激反应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还会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然而,这种“应激”反应是人类本能的预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在疫情面前,如果我们积极调整自己,我们会更加自律、自主,对生命、责任、健康、亲情会有更深的理解,更加自信、乐观和坚强。

  因此,我们要用具体、可行的方法对应激反应的程度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对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较为持久的不利影响的应激反应,为有效处理这些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反应奠定基础。相信下面的自我检测方法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通过身体反应和行为进行检测

  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轻、中度应激反应均属于正常反应。然而,一旦应激反应过度,持续时间过长则需要高度关注。这些相对比较严重,需要我们关注和处理的应激反应一般会在个人的身体和行为上有所预警,你可以关注自己身体和行为的预警信号。比如:相对比较严重的焦虑、紧张、恐慌等负性情绪会在身体上带来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头痛、头晕;会在行为上带来入睡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相对比较严重的压抑、忧郁会在身体上带来胃肠不适和乏力;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兴趣减退,学习、交往动力不足等。以上有持久性身体、行为预警的就是过度的“应激反应”了,需要进行包括自助、互助和他助在内的心理干预。

  二、通过家人的反馈进行检测

  家人和我们朝夕相处,对我们平时的身体状况、脾气秉性、饮食起居、兴趣爱好、行为能力和为人处事等都了如指掌。在面对疫情的时候,他们会对我们的身心变化非常关注。我们可以和他们多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比如:家人反应你最近心神不宁或者爱发脾气。这时请你不要把家人的反馈看作批评,急于反驳争辩,而是结合平时对自己的了解,自我反思一下,看看家人的反馈是不是可参考的预警信号。

  三、寻求正规途径进行检测

  当我们感觉痛苦,无法解脱,又说不清是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自己无法判断其严重程度,身边人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向心理教师、心理咨询热线、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必要时他们会提供一些测评工具,一般情况是比较科学的评定量表,通过让我们填答这些有评估功能的量表以及一系列的综合分析,专业人员会对我们的身心状况进行检测和有效的干预。

  (作者:刘秀华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

  居家生活学习二十多天了,没法出门,没有朋友一起玩,有的同学会百无聊赖,干什么都没劲儿,吃什么都没味儿。有的同学每当学不下去的时候,就开始烦躁,同时就埋怨自己怎么一学习就烦,就不是学习的材料。还有的同学一听家长的唠叨就生气,忍不住跟家长争吵,之后又会很自责,觉得自己就不应该对父母有烦躁情绪。有的同学尝试过一些情绪调控的方法,结果发现,不但没有马上消除负性情绪,还让自己更加紧张、不安、愤怒和烦躁,于是更加自责,寝食难安、心神不宁,痛苦不堪。

  上面同学的烦恼都是不能接纳自己的负向情绪,因为摆脱不了负向情绪而自责。那么,我们生活中是只需要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就不好吗?其实不是的,情绪本身并没有正负面之分,都是我们对环境和自身的内在感受,都有存在的理由。负向情绪对我们也有警示和保护的作用,比如愤怒就代表着一种力量,指引我们改变自己;痛苦,可以让我们找到摆脱痛苦的方向;焦虑,提醒我们理清各种关系,看清事物的本质。

  情绪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忽视或压抑情绪。当负向情绪得不到适当的心理表达,就会通过躯体来表达,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人们常说的急得吃不下饭,烦的睡不着觉,气的心口疼,就是负向情绪的躯体表达。因此,接纳多样情绪,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释放情绪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实践。

  下面几种活动方式,可以帮助你让那些不容易表达的情绪被看见并被接纳,也可以帮助你分析情绪背后的欲求和渴望,以更科学的态度看待它们,以更有效的方式调整自己。

  一、画一画——用绘画表达情绪

  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安静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纸上画上自己此刻想画的任何东西,什么都可以,直到不想画时为止。感受此时的心情,试着用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情绪或状态,做几个深呼吸,再看看你的画,感觉一下,试着给这幅画命名。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继续在这幅画上随便的画,直到你不想画为止,感受你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状态。

  二、说一说——用言语表达情绪

  言语表达也是一种适合抒发情绪的方式。它会把你将头脑中思考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张力,用比较精确的形容词把此时的情绪说出来。告诉自己或者家人:我现在有些紧张,我有点害怕,我很伤心。潜在的情绪一旦被我们用言语标注出来,上升到意识层面,它的能量就会变弱,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作用。

  三、听一听——用音乐表达情绪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能够引起生理反应,人体组织细胞会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不同的时间段和心态下,我们可以选听不同的音乐。但是一定要记住,要选自己喜欢的,听起来舒服的音乐。

  让自己的整个身体放松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找到合适的频率和节奏,进入自己的内在情绪体验。在音乐的陪伴中,全身心的和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呆在一起,允许自己的情绪充分地流淌、充分地展现。想着此时的情绪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试着给它命名,是恐惧、愤怒、悲伤、无聊,还是别的什么。然后想象它变小、变软、变轻,越飘越远,随风而去。

  四、写一写——用文字表达情绪

  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放着自己喜欢的舒缓的音乐,把思绪回归到自身。想想自己遇到的事情和当下的感受,把它们以不同的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可以用几个词,也可用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顺着意识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评价,不中断,也没有对错。写完以后,请用你喜欢的方式细细地品读它,可以给它起个题目,也可以修改调整,直到你感觉满意为止。通过这个活动,你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不同的觉察和感悟。

  请接纳所有的情绪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开始接纳的时候,情绪的张力会变弱,你会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实现对情绪的有效管理。

  (作者:刘秀华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

  前面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有所了解,知道紧张、焦虑、不安、无聊、愤怒等情绪,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映。有的同学想“我知道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也试着接纳各种情绪,但还是控制不住的焦虑、担心、郁闷,胡思乱想,忧心忡忡,心神不宁,总觉得有股火发泄不出来,胸闷,头疼,浑身难受。这要怎么办呢?”

  前面两节的内容和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觉察和接纳,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给情绪一个宣泄能量的渠道或出口并尝试用适当的方法调节它。情绪构成理论认为情绪发生包含生理唤醒、表情行为、主观感受等成分,可见,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调节情绪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途径、多种感官进行,使用多次就会见效。

  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在居家的条件下就可以进行的

  这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节律来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站好或坐好,身体自然放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