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十三至十六回启示?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主要讲的是唐僧一行在铜台府地灵县寇员外家的遭遇。寇员外信佛,乐善好施。生平夙愿斋戒万僧。唐僧师徒被极意款待。但寇员外苦留不住,唐僧一行决意向西。

  也因此由头,寇员外家被山贼打劫,自己身亡。家中人便怀疑是唐僧师徒,由此牵出了第九十七回。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

  强盗夜入寇家踢死员外。其妻屯子赴官府诬告唐僧一行。悟空缚那伙强盗。师徒欲将财物送还寇家,被这兵押入城中。至五更时,悟空变蜢虫飞入寇家,叮在棺材上假冒员外之魂说话,让其妻撤回诉状;又飞入刺史住宅,冒充家其伯考之魂,令释放唐僧一行。天明时,从半空里伸下一只脚,将县堂丽满,令众官立即放出唐僧。师徒被释,悟空径闯森罗殿索回寇员外魂,使其死而复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知

  到玉真观,受到金顶大仙迎接。次早,四众登灵山。逢大河。唐僧失足落水,凡体肉胎脱下成为水中一尸。一行上山直至如来佛之雷音寺,拜见如来。阿傩、迦叶奉如来命去检取佛经,但趁机索取礼物,唐僧未备,拿到无字经书。唐僧再来求佛,阿傩、迦叶得到唐僧的紫金钵后,方传真经。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观音菩萨查僧所受之灾,见距九九八十一之数尚缺其一,故令揭谛再生一难。遣送四众的八大金刚接到观音法旨,遂使腾云的四众坠落于通天河西岸。老鼋驮四众渡河,但因唐僧忘记向如来问他所托之事而将师徒四人和马匹抛在水中。诸阴魔兴风作雨欲夺经而未成功。天明后,庄上人见唐僧师徒归来盛情款待。夜至三更,师徒离去。

  第一百回 径回东士 五圣成真

  四众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和众官欢迎。次日,太宗升朝,作《圣教序》 以谢唐僧取经之功,又纳萧(王+禹)之议,请唐僧去雁塔寺演涌经法。唐僧捧经登台,忽听八大金刚召唤,便腾空而去西天。如来授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孙悟空。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西游记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等……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读西游记第一回,开场诗道出西游释厄传,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再有,释厄即是证道,证道即是释厄,西游释厄传又名西游证道书,无论是释厄还是证道,均为修心也,此书实乃一本修心之书。

开篇大段文字演绎邵康节“元会运世”之道理,慢慢引出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再引出石猴,妙哉。

水帘洞前,众猴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如今世人遇事,有几人愿意钻进去寻个源头来,大都人云亦云,可悲。

又及,李卓吾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处批语“人人俱有此洞天福地,惜不曾看见耳!”,不解其意。(补:回后批言为【“水帘洞铁板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桥门”。是逆则生仙之道,但人只知顺行,不知逆运,更明明朗朗一座铁板稳妥之桥,而人当面不识也。“却似人家住处一般,好个所在。”即《悟真》所谓“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也。若有人实见的此宝,即知是仙佛洞天福地,内有大造化,顿悟圆通,天造地设家当现在,如同本得,不予他求,可以安身立命,造化由我,省得受老天之气矣。】)

美猴王于南赡部洲地界访道学仙,未修仙道,先修人道。“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着实道出人间之真相,名利二字,再加一色字,不知让多少人沉沦其中,甚至为之丢了性命。下面这首诗画得生动: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美猴王于西牛贺洲地界山林之间闻一樵夫歌唱,所唱之词好不快活,与追名逐利的南赡部洲形成对比,可惜的是,虽无名利之枷锁,却为世俗孝道所困,只叹世间人无真自由。

菩提祖师问其姓氏一段,回后批道【一切学人,误认气质之性为真性,遂勉强制伏,终归顽空下乘之流。殊不知此乃后天之假性,而非先天之真性。故祖师道:“不是这个性。”真是脑后棒敲,叫人吃惊矣。】

批语多有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佛道之语,又曰唐僧师徒实为五行之道,晦涩。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猴王学道,样样不学,只学长生,反观世上众人,痴迷于名利色欲之中,却不知均为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到底是一场空。

此回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这个工夫,敢在人前卖弄?”、“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都值得思索。

断魔归本一段,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除魔不成道。另,混世魔王以貌取人,且世人多是以貌取人,却不知真本领的人“你量我小,要大却也不难。你量我无兵器,我两只手勾着天边月哩!”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此回写悟空龙宫得金箍棒、大闹地府勾画生死簿、太白金星下凡招安。

此回趣甚,莫说悟空之举为神仙之举、妖仙之举云云,今世人多有相仿者,且惟妙惟肖,远胜悟空。

李天飞由定海神针联想到测水位的木椗以及郑和抛出的锚杆,猜想西游记作者一定见过真正的“镇海针”,生活在海洋或大江大河附近。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悟空得了个弼马温的职位,勤勤恳恳,倒也老实。忽一日饮酒间听闻自己的官位未入流,心中大火,大骂玉帝轻贤,下界自封齐天大圣。大败巨灵神、哪吒后,玉帝封其齐天大圣,有名无实,于齐天大圣府内设安静、宁神两司,安抚住猴王。

其一,古往今来,人们多为一个虚名争得头破血流,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平平淡淡未必不好。

其二,玉帝轻贤、且无主见,实为许多上面人物的影子,如此一来,生出多少不平不公。

其三,猴王不站起来,只是个弼马温。猴王站起来,不败巨灵神、哪吒,只能一死;败了巨灵神、哪吒后才是齐天大圣,此为人生之道理也。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此一回写大圣吃蟠桃、搅盛会、偷金丹,真是妙不可言,本是安静、宁神,却又再起波澜。如此一来,便有后面的大闹天宫、五行山、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大圣一人,令人绝倒,不似那等庸俗的七十二洞妖王,有追求、有魄力、有度量,两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不得不令人佩服。

这两回让我想到水浒传的招安,宋江是投降派,悟空是反抗派,对比之下,颇有趣味。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玉帝传旨调兵,二郎神接旨,活像人间朝廷一般,可见即便是神仙玉帝,也逃不过规矩方圆与体系流程。 二郎神与大圣不分胜负,故施调虎离山,撒放草头神纵着鹰犬,冲散猴子猴孙,令大圣一慌则乱,一乱则败。 二郎神与大圣斗法,千变万化,实在是妙笔,尤其是猴头变一庙宇,尾巴变为旗杆,更是怪哉。 菩萨也非好人,还想偷袭大圣,美其名曰“助他一功”,老君老脸更无,说做就做,可怜了猴王天灵被打,被狗咬,还被勾穿了琵琶骨。

康、张、姚、李道:“兄长不必多叙,且押这厮去上界见玉帝,请旨发落去也。”真君道:“贤弟,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见玉帝。教天甲神兵押着,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们帅众在此搜山,搜净之后,仍回灌口。待我请了赏,讨了功,回来同乐。”

此句写出二郎神之“小圣”,还想独自邀功。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由于电视剧影响,前七回自然是耳熟能详,读原著会发现一些更细节更微妙的东西,《西游记》处处暗合五行,金丹修炼是一大主题,真乃修真小说的祖师爷。

此回并未详写大圣大闹天宫,更没有写大圣把玉帝赶到桌子底下,似乎很轻易地就被如来收伏了,有一个问题很有趣,如来既然以五指化五行山镇压大圣,那他离开的时候岂不是要自断手掌?我佛慈悲呀!还有一个疑问,天宫无数神仙天尊天圣,为何拿不下一个猴精呢?怪哉。

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佛祖造三藏真经劝人为善,殊不知万藏真经亦是徒劳。

菩萨安排了沙悟净、猪悟能、小白龙、孙悟空四人在路上,埋下伏笔,奠定了一师三徒一马的人员配置。

此回写了玄奘的身世,唯有一处疑问:玄奘的母亲为何在合家团圆之后从容自尽?

开篇两位渔樵对诗,真是吓到我了,一句“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倒是颇有大胸怀。另写魏征受命梦斩老龙,实是奇想。

读到第九回,个人感觉西游不如水浒,西游像一部宣扬佛教、道教、融合民间故事的大杂烩,道士悟元子对西游记的批注更是牵强附会,处处往道教上面靠,着实无趣无味。但西游作为一部经典,承载了太多太多,读李天飞对西游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考证,非常有意思。对于小说文本暂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悟,希望后面可以有。

篇首《烂柯经》不单指对弈,亦指做人。这一回中,唐太宗学习奥德修斯、维吉尔、但丁,游了一次地府,看到那可怕的十八层地狱,李卓吾的旁批甚妙:“人人看看,胜翻三藏十二部也。”《西游》亦是一部劝人为善,讲究因果报应的书。

此两回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由渔樵对话到老龙发怒到触犯天条到梦中斩龙再到太宗游地府,正如憺漪子所言,“黄河之水九曲,泰山之岭十八盘,文心之纤回屈折何以异此?”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本回写各色人等,刘全献瓜、修建大相国寺,均为警醒世人,其义溢于言表!回末玄奘再度出场,将故事拉回了正轨。

此回末尾,唐太宗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教唐三藏“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读之心有戚戚。

此回为取经第一难,出场妖怪是虎妖寅将军、牛精特处士、熊精熊山君,最后为太白金星所救。回末勾起悬念,莫不是孙大圣登场?

唐僧“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语道破西游之旨。

摘录注解一条;《太平广记·牛异》“宁茵”条:唐大中年间有秀才宁茵,夜吟于庭中,忽有二人相访,自称是“桃林斑特处士”与“南山斑寅将军”,天明发现二人乃是牛、虎成精。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六贼:佛教、道教都认为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贼。色为眼之贼,声为耳之贼,香为鼻之贼,味为舌之贼,触为身之贼,法为意念之贼。对于这六贼,正如孙行者所言:“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只是又有几人不会给这六贼打死呢?此回中穿插张良进覆的故事,奇绝,龙宫竟然也会挂这等画。另外孙行者不是会七十二变吗?还需要借针线?

知乎:首先说一下“小乘佛教”四个字是大乘佛教对他们的贬称。人家自己的名字叫“上座部佛教”。 说他们的区别,首先从一个小问题说起:人性和神性。人有人性,神有神性。那么人有没有神性?不好说,说不清楚。举个例子,基督教里面的耶稣是人还是神?说他是神,可他是人类女人玛丽亚生的;说他是人,可他老爸是上帝;更有和稀泥的说即是人又是神。所以基督教会只能模糊解释为“三位一体”这个概念。在这点上伊斯兰教就分的很清楚,真主安拉是唯一神,先知默罕默德只是真主的使者,是人。对神是信仰,对先知是尊敬。再回来说佛教。一般通俗的说法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脱,不渡众生。大乘佛教要普渡众生。这种说法大家一听就会想:小乘佛教绝对的差评啊,自私自利啊。其实这个说法的表面意思对,内涵没说清楚。刚才讨论的人性和神性的问题,在佛教里可以理解为人性和佛性。那么人有没有佛性?小乘佛教里说没有。人是人,佛是佛。所以小乘佛教认为,人不可能成佛,最多只能修到罗汉的果位,把自己解脱出来。所以他们当然也不可能度别人。——好比说,你自己就是个二把刀,你还叭叭的给别人上课呢?并不是像一般人说的小乘佛教徒只愿意成罗汉,不愿成佛。而是他们认为根本达不到。而大乘佛教认为,人性中本来就有佛性,只不过被迷住了,没有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当经过修行之后,就有可能被开发出来,所谓“明心见性”。所以我们通过修行能够成为罗汉,甚至菩萨。如果能够全部引发,圆满显现,那就成佛了。所以自然我们可以普渡众生,因为我们自身就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可能性。这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简单区别之一。此论点引用来自于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系列之《禅宗兴起》。感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这本书。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

此回中,小白龙吞了唐僧的马,唐僧表现出一种十分脓包的模样,着实令人讨厌。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呵!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 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呀,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另,出家人不打诳语,唐僧一边训斥孙行者滥杀无辜,一边欺骗他戴上紧箍儿,实在是双标!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六回写到一个贪心的老和尚,想要将唐僧袈裟占为己有,故意放火欲烧死唐僧师徒,却不想被行者耍弄一番,落了个寺毁人亡的下场。广智、广谋两个名字甚是讽刺,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老师父生命,“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这一回中,唐僧的嘴脸着实讨厌,

三藏道:“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起念动,你就是死了!”

老和尚自杀,唐三藏毫无感觉,只念自己的宝贝袈裟。

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那众僧见了,一个个战兢兢的,上前跪下劝解,三藏才合口不念。

不过唐僧这句话倒是很有警醒作用:

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人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那天王笑道:“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只顾了自家,就不管别人。” (世人大都如此。)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话说孙行者一筋斗跳将起去,唬得那观音院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圣下界,怪道火不能伤!恨我那个不识人的老剥皮,使心用心,今日反害了自己!”

(人死不久,就成了“老剥皮”,一群见风使舵之徒。)

三藏道:“列位请起,不须恨了。这去寻着袈裟,万事皆休;但恐找寻不着,我那徒弟性子有些不好,汝等性命不知如何,恐一人不能脱也。”

(这是出家人说的话吗?慈悲为怀到哪里去了?)

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

老猪是个实在人,“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只因长相丑陋,“会不得姨夫,又见不得亲戚,又不知你云来雾去,端的是那里人家,姓甚名谁,败坏他清德,玷辱他门风”,想起现今的无数事情,莫不是如此,可叹。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老猪是个好女婿,只可惜不够体面。

行者笑道:“你这老儿不知分限。那怪也曾对我说,他虽是食肠大,吃了你家些茶饭,他与你干了许多好事。这几年挣了许多家资,皆是他之力量。他不曾白吃了你东西,问你祛他怎的。据他说,他是一个天神下界,替你把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儿。想这等一个女婿,也门当户对,不怎么坏了家声,辱了行止,当真的留他也罢。”老高道:“长老,虽是不伤风化,但名声不甚好听。动不动着人就说,高家招了一个妖怪女婿!这句话儿教人怎当?”
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或许是说牛魔王。 妖精都会金蝉脱壳之计,奇也。

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八戒之语甚妙。 黄风怪是灵山下的得道老鼠,也算是如来地盘上的人,故行者奈何不得他,只能请灵吉菩萨,最后还得放他走。

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流沙河收悟净,师徒四人与一白龙马齐矣。“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此句说出取经之道。

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

题型:名著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3 更新时间: 9:27:33 题号:

《西游记》第十六回,师徒二人在观音禅院丢失袈裟,哪些内容能够表现金池长老的贪婪?(至少两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就在尼摩船长和大副向这唯一的一根触角扑上去时,那怪物突然间从它腹部的一个液囊中喷出一股墨黑墨黑的液体来。顿时,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场肉搏战持续了一刻钟。章鱼战败了,死的死,伤的伤,终于退回水里,消失在大海之中。

尼摩船长满身血污,一动不动地站在舷灯旁,凝视着吞噬了他的第二个伙伴的大海。大滴的泪珠从他的眼眶里滚了出来。

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里,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悟空将宝贝执在手中,坐在水晶宫殿上,对龙王笑道:“多谢贤邻厚意。”龙王道:“不敢,不敢。”悟空道:“这块铁虽然好用,还有一说。”龙王道:“上仙还有甚说?”悟空道:“当时若无此铁,倒也罢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更无衣服相趁,奈何?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副,一总奉谢。”龙王道:“这个却是没有。”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龙王道:“烦上仙再转一海,或者有之。”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万告求一副。”龙王道:“实在没有,如有即当奉承。”悟空道:“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龙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动手!切莫动手!待我看舍弟处可有,当送一副。”悟空道:“令弟可在?”龙王道:“舍弟乃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是也。”悟空道:“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老龙道:“不须上仙去。我这里有一面铁鼓,一口金钟,凡有紧急事,擂得鼓响,撞得钟鸣,含弟们就顷刻而至。”悟空道:“既是如此,快些去擂鼓撞钟!”真个那鼍将便去撞钟,鳖帅即来擂鼓。

【小题1】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

A.【甲】文选自《海底两万里》,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顽强、反对殖民压迫的战士,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最终在战斗中牺牲了。
B.【甲】文画线句子刻画出尼摩船长失去艇员后的难过、悲伤的神态,表现出他感性、重情义的一面。
C.【乙】文选自《西游记》,它是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其中,“大闹天宫”最能体现孙悟空的叛逆性格。
D.【乙】文中孙悟空与龙王的对话非常传神,将孙悟空的暴躁、蛮横、仗势欺人、不讲道理的特点描绘得活灵活现。

【小题2】【甲】【乙】两部小说都描写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请从科幻作品与神话小说的角度,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海底世界有何不同?

【推荐2】阅读下面从《西游记》中摘录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录一:行者见三个老道士,披了法衣,想是那虎力、鹿力、羊力大仙。下面有七八百个散众,司鼓司钟,侍香表白,尽都侍立两边,行者暗自喜道:“我欲下去与他混一混,奈何‘单丝不线,孤掌难呜°,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摘录二:长老道:“不曾与他见个胜负,只这般含糊,我怎敢前进!”大圣笑道:“师父,你也忒不通空。常言道:单丝不线,孤掌难鸣。那魔三个,小妖千万,教老孙一人,怎生与他赌斗?”长老道:“寡不敌众,是你一人也难处。八戒、沙僧他也都有本事,教他们都去,与你协力同心。扫净山路,保我过去罢。”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小题1】根据摘录文字的内容,说说“单丝不线,孤掌难呜”的意思。
【小题2】阅读名著,可以丰富心灵、陶冶情操,也可以汲取人生经验、提升思想境界。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西游记》中“单丝不线,孤掌难鸣”这句话的感悟。
【小题3】探究摘录文字的回日,你发现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的回目具有哪些特点?

【推荐3】我们在读名著时,对里面人物的了解往往会经历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请从《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中任选一个主要人物,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说你对他(她)的认识变化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第十六回概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