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喜欢听什么音乐说出来,我来放?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初步了解歌曲旋律特点,感受歌曲中特有的京剧韵味。

  2、学走小碎步,有兴趣地表演歌曲。

  1、每组一份小篮子,歌曲录音《捡豆豆》,幼儿用书a《帮助老奶奶》。

  1、出示实物,引出主题:

  ――“猜一猜,我们拿着小篮去干什么?”

  2、请幼儿欣赏表演,感受旋律:

  ――“这首歌曲的旋律听上去怎样?”

  “表演中‘我’在干什么?”(启发幼儿回忆歌曲内容或动作。)

  3、请幼儿听赏学唱,理解旋律:

  想幼儿简单介绍京剧的旋律特点:

  ――“这首歌的音乐和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教师分句表演,鼓励幼儿模仿:

  ――“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

  “你觉的哪个表演中的动作有趣?”

  教师带领幼儿根据歌曲中的节奏练小碎步。

  4、伴随音乐,师生共同表演。

  1、初步演唱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2、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性质,初步掌握旋律的起伏变化。

  一、欣赏歌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儿歌导入《花灯谣》

  2、提问:昨天是元宵节,你们还见过哪些花灯呢?那你最喜欢什么花灯?为什么?

  3、小结:原来元宵节有青蛙灯,荷花灯,元宝灯等许多许多的花灯,有了这些花灯,把我们四周都照的美美的,小姐姐、小哥哥去看花灯了,我们也跟他们一起去看灯吧?

  二、播放课件,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初步熟悉歌词内容。

  1、教师看课件示范朗诵,幼儿倾听。

  小哥哥、小姐姐看到了什么呢?听我来告诉大家。

  重点帮组幼儿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节奏。

  3、幼儿集体朗诵。

  三、欣赏歌曲,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1、听老师完整演唱歌曲。

  老师把哥哥姐姐看到的花灯会唱成了歌曲,歌的名字叫“大家来看灯”,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1、 提问,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

  提问:你在歌曲中还听到了什么?

  根据幼儿的回答,再次看课件中相应的图片。

  四、学唱歌曲,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性质。

  1、跟着老师学唱。

  2、看图谱跟着录音轻轻学唱。

  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现在请你们小眼睛看好图谱,跟着哥哥姐姐一起高兴地去看花灯。

  4、根据幼儿唱的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一句一句的学唱。

  五、看图谱学唱第二段。

  1、看课件,有节奏的朗诵第二段中的花灯。

  老爷爷、老奶奶也来看花灯了,我们看看他们看到了什么花灯。

  2、老师带幼儿有节奏完整朗诵第二段歌词。

  3、看课件跟着录音一起演唱。

  今天跟着哥哥、姐姐、爷爷、奶奶一起看了花灯,高兴吗?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看过什么花灯,编到歌曲里好吗?

  1.学习用领唱齐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2.在歌曲中感知休止符,按原歌词的格式和内容创编新歌词。

  3.体验与同伴合作歌唱的乐趣。

  1.各种小动物图片:猪、牛、鸭、羊、公鸡、猫、狗

  2.农场背景图,节奏卡:×○×○


郎朗的钢琴艺术水准在国际上大概是什么档次?这是某论坛上一个很火的问题,很快引发了两派大战!在某些人眼里,郎朗只是“国内顶级的钢琴家”、“动作特点鲜明”、“勤奋的天才”,但很快就被音乐领域的专业答主震慑到发不出声音—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瞩目的钢琴家:从键盘掌控力的比较、到广泛的曲目量及全面的演奏风格,再到与世界最顶尖指挥和乐团的长期合作(他是第一位受聘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及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中国钢琴家),再到每年一百几十场高水平重要演奏会上的出色发挥实例、无数奖项。全世界的人都在听郎朗的音乐。有人说,其实大家真该组团去郎朗家进行一次“抢劫”:不仅能看到霍洛维茨用过的钢琴,能膜拜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手稿……


“我可能就是你们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会拿我作为标榜,所以有可能招其他孩子恨吧。”作为东北人,郎朗身上有一种包不住的幽默感。所有尴尬都被化解成段子,把自己和周围人逗乐。“再讲一个”,他们要求,“再讲一个这样的段子”。“那就再讲一个招人恨的好了。”郎朗信手拈来。


某次出国演出,看到当地对接是华人,心里特别亲切。没想到,对方脸一黑,说话很冲 :“今天演,三点到,有时差吗? ”“有,能不能找个地方先休息一下。”“就三点到,其他的自己弄去,找我干嘛,又不是我的服务项目。”等演奏完毕,很多人过来寒暄。对方又看表催促:“你什么时候走?完事儿了吗?完事儿走啊!”临走前,郎朗有点不放心,送了他一束花,希望他心情好点。一聊才知道,原来此人只比郎朗小三岁,却是90年代家家户户学钢琴风潮的一员。

“他爸整天拿我跟他作对比,给他放我的录音带,然后唠唠叨叨,你看你废的,你再看人家弹的,人家这力量,你弹的什么破玩意儿!”、“郎朗每天练八小时琴,你现在还少一小时”郎朗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好些以前学过琴的人,一直都很烦我,以为我就是一种黑暗的形象,童年阴影!”而对方则诚实回应:“今天看完本人,发现你不是那样的人,印象稍微有点改变,但也没变太多。毕竟,这阴影,相当深!”说到童年阴影,郎朗又想起,有一次小琴童找他签名,上来就说:“郎朗哥哥啊,我现在感觉脑袋越弹越大,会不会弹着弹着,就变大头儿子了?”郎朗当即反问:“那你觉得我脑袋很大吗?”孩子闷了半天,还是说了实话:“有点大。”“这是真事,这是真事你知道吗?!”郎朗越说越急,在一片哄堂大笑中,自嘲地摸了摸头,开玩笑说自己的头比别人大些。

郎朗在世界各地演出,很多时候自己来搞定发型,用发胶把头发搓起来,基本上一分钟就完成。在国内演出,如果安排了发型师,他会与发型师一起讨论各个场合适合的发型。郎朗今天的发型师姓李,之前,他给郎朗提出建议,弄蓬松些,别全包在脸上。于是,蓬松耸起的旋风式,成了郎朗在非演出公开场合的固定发型,“能表现出热情”。但在正式演出时,发型师还会将他的发型做得更干净、更阳光一点。


据统计,郎朗现在每年演出多达一百二十场,平均每三天就要演一场。有粉丝替他操心,频繁演出会不会影响练习基本功?但郎朗表示,这个数量很正常。“去年最忙碌的钢琴家Top10,我居然都没被选进去。我原以为排前三都很正常呢。但这也证明了,一百二十场不算什么,可能演一百五十场的人还有不少。”郎朗也曾有过一年一百五十场的疯狂时期,“那时候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拒绝。太嫩,社会经验比较少,说什么都是Yes。”

在钢琴家的行话里面,选择演出与否,有个"3P"原则。第一,"Prestige"声望、威信。能够证明你的价值,比如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第二,“Pleasure”,热爱,乐趣。就是在你的价值观里,你愿意去弹。最后一个,说得俗一点,“Price”,费用。就是说费用得给到位才行。

最开始,郎朗期待的选择标准是第一个,Prestige(声望),给自己多增加些底气。但实际上,演出费少得可怜,甚至不够几天餐食。为了省钱,郎朗与父亲只在旅馆开一间房,半夜被呼噜声吵得睡不着觉。“自己还得搭路费,尤其是在伦敦打车,你知道有多贵吗?从机场到市内200英镑。弹完了,还赔了本。但值了,别人都认识你了!”时至今日,生活不再窘迫的郎朗,选择就会更多一些,三种平衡着来。


虽然公演频繁,但从十三岁起,郎朗再没参加过任何比赛,这是导师给他的命令,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郎朗的钢琴导师,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院长加里·格拉夫曼,是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的钢琴大师。他告诫当年一心拿遍所有大奖的郎朗,毫无节制的竞争,只会制造紧张气氛。禁赛,把注意力转移到演奏和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上。“不比赛,怎么证明自己的实力?”当时,郎朗的父亲对此颇有质疑。结果,与时下一些演奏家借比赛成名的方式不同,郎朗创造了一段更为传奇的经历—1999年,17岁的郎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戏剧性地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开场前,著名艺术大师斯特恩对观众介绍郎朗说:“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果然,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对郎朗来说,更重要的是,那天凌晨两点左右,在长达五个小时的音乐会之后,扎林·梅塔在聚会上问他是否还能“弹点别的什么,比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于是,在半夜两点半,我们又全部回到音乐厅,”郎朗回忆说,“我凭着记忆脱谱弹奏。第二天,当这个传奇故事传开后,我就像抓着火箭一般—我的事业起飞了。”

并不是所有讨论郎朗的人,都热衷于讨论音乐。很显然,他们对八卦更感兴趣。在钢琴实力层面的对比上,郎朗实在是世界上极少数钢琴家中,能完全按原谱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右手用八度滑音完成得极出色的天才。连伯恩斯坦都没有这样做,而是双手单音弹下来,并漏掉了低音G,无论有意无意。于是,在2013年坦格尔伍德音乐节上,波士顿交响乐团特别截取了郎朗单手演奏八度滑音的片段,用于宣传留念。


郎朗最令人称道的一则故事,发生在2007年北京音乐节,作为演出亮点,他要在一个月内,与四家不同乐团合作十首经典钢琴协奏曲,其中一曲是莫扎特24号协奏曲。在演出当天,郎朗才从罗马飞来北京,由于飞机晚点很多,等他赶到音乐厅,准备与乐队合练时,离音乐会开始只有两三个小时。那时候郎朗才发现搞错了!由于误会,他一直准备的是莫扎特17号协奏曲,完全不知道自己将要演奏24号协奏曲的事实,既没有排练,也没有带谱。

而合作的德国班格尼乐团只带了这一首曲子的总谱,无论如何不可能换曲。更纠结的是,24号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第二乐章的华彩,莫扎特本人是没有写曲谱的,要靠指挥和钢琴演奏家自己商定和编排。于是,不到一小时时间,郎朗飞速回忆莫扎特24号作品,并自己编了第二章所有华彩。 “紧张,刺激,但我当时想不了那么多了,就是赶紧编排,赶紧记,感觉自己上节目《最强大脑》”。而现场的观众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甚至没留意,演出结束后,乐队指挥在和郎朗拥抱后,又刻意微微退后,鞠了一躬。

一位与郎朗合作过的古典音乐家回忆,2012年,郎朗与某指挥家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结果指挥在现场犯了一个严重的低级错误,忘了给乐团指示,郎朗反应很快,立刻即兴发挥了一小节四拍填补空白,保持了指挥和整个乐团的正常节奏。而如果他没有作此反应,而是照惯常弹下去,整个乐团是无论如何也追不回错开的时间差了。


但这些并不是所有演出中最刺激的时刻。演出开始,琴还没到;弹着弹着,音板突然掉下来,差点把手砸到;音乐会现场,椅子折了种种意外,五花八门。这些现场事故,往往会被郎朗即兴发挥的几个玩笑化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那些认为郎朗浮夸、不淡定的局外人,很可惜,他们并不了解,也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幕后危机。

但有一点,郎朗确实很在意大家对其钢琴演奏动作的评论。“我当然也会调整,但是具体怎么调整,我还没看明白。你看,这个动作,我五岁的时候就这样了,就是这个形了。所以很多人评论说要调整,不然太浮夸,那是他们眼里的。对我自己来说,反而是很自然的动作,是想都没想就流露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弹钢琴的时候,他不去遵循本意,反而不断在想,我是什么动作比较好,那才是装出来的!什么是好的动作,弹钢琴的时候不去想这些,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好动作,人首先得自己说服自己。”

在采访间歇,有位家长想给自己家的孩子请一位钢琴老师,于是请教郎朗。这立即引发了全体家长们的兴趣:“现在的孩子,个个都会钢琴”、“幼儿园老师问小朋友特长,大家纷纷举手,老师刻意补充一句,等等,会钢琴不算啊”。“是啊,钢琴不算特长,现在人人都会钢琴。”郎朗笑着重复。但事实上,如果将视角放大到四线城市,甚至更加贫穷落后的地方,这则笑话就完全不能成立。而这,就是郎朗现在在忙的事情—他要让国内更多地方,甚至贫困地区学校里的孩子们,都能学音乐,学钢琴。

“我们正在与一家国内非常好的基金会谈合作,推广音乐课,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校园音乐课。出钱请老师,建立配套组织,采购设备,完全免费。希望能尽快落实,但现在还没有正式宣传,名字还没想好。有点类似校园公益艺术课吧。其实在美国,这种项目很普及,当地叫做‘灵感键盘’,就是通过音乐,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而这些孩子们将要使用的教学用具,是小时候的郎朗连想都不敢想的新科技。“智能钢琴,特别厉害。它有一个软件你知道吗?还有动画!你就可以左手弹着苹果,右手弹个鸭梨,还能亮灯,点这个,点那个,看着动画片你就学会了!”郎朗说起来,也仿佛像个孩子,有趣!兴奋!

“但这和你以往的学习经历不是完全不同吗?”任何一个看过郎朗传记的人,似乎都把他的童年,贴上了近乎于没有人性的勤学苦练的标签。“也不能说完全吧”,郎朗沉默了一下。“其实我小时候,也得给自己找点乐趣的。我把莫扎特贴成一个孙悟空,给贝多芬贴成一个变形金刚,也看《猫和老鼠》”

作为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和平大使,郎朗时刻关注着教育,互联网时代的郎朗,将钢琴家这个头衔更加立体化。他出版《跟郎朗学钢琴》、《郎朗钢琴启蒙教程》等教材,在深圳开办自己的钢琴学校—郎朗音乐世界,甚至打造起了微课堂。在郎朗的微博上,一大批音乐初学者聚集起来,收看“郎朗的周六音乐教室”节目。每期只有一分三十秒,简单有趣,便于传播。“我现在说话都养成习惯了,一讲话就是一分三十秒,自动停,就是对这个打法比较熟悉了。”


作为钢琴家,郎朗在课堂里讲的,反而都是些最基础的东西。“除了音乐学院的学生,谁愿意一动不动在那听你讲一小时理论呢?我这里没有门槛,老人、孩子都能听得懂。”的确,郎朗也有这个能力。他本人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和幽默,他不惜摆出各种夸张表情,像一个孩子,弹跳音像猫一样,弹连音像蜘蛛一样

不觉得浪费吗?“完全不。因为如果国内把音乐当做一个只有百分之二市场的小众的东西,那就没有未来了。”当郎朗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重新启动一个更广泛的音乐市场,有新科技、新血液、和最广泛的大众参与。“我们当然要尊重传统,但是很多东西必须要重新启动,因为这关系着未来。”

“好多人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太多,但实际上,我对自己的身份很清楚。我不是娱乐明星,我始终围绕着钢琴。不管做什么,都跟音乐有关系,这就是最重要的主题。用钢琴音乐来改变世界,而不是用别的来改变世界。”


梦想改变世界的郎朗,曾说过纽约是他的起飞地。但现在,他却更恋家。他回到老家辽宁沈阳,在那举办演奏会,也在那开展钢琴教学。“沈阳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一回到家,就感觉充满了电。毕竟我是沈阳人,作为一个外地人去沈阳,你可能体验不到我在说些什么。但对我自己来说,沈阳是永远的No.1。说北京,我觉得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说纽约,那的确是一个让我眼界打开的地方,一个飞起来的城市。我走过世界上很多的城市,但你要是让我只选择一个,我想,还是会选择自己的故乡。这种感情是不会变的。

关于郎朗,或许他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现在这么多事务缠身,你还坚持练琴吗?

郎朗:每天至少两小时,你看,现在左手手臂练发炎了,那怎么办?右手单手接着练!

当初你的故事成为中国家长的励志教材,学习钢琴风潮席卷全国。从某种层面来说,那段风潮是受你影响?

郎朗:哎,希望是好的影响吧。其实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艺术,管他是钢琴、绘画,还是小提琴,因为艺术能让我们所有方面都得到提升。但我希望不管做什么,大家都是丰富地活着,而不是单调地活着。

关于丰富,说说你的业余爱好吧,不弹钢琴会做些什么?

郎朗:去公园溜达溜达,我可能长期在没有阳光的地方,音乐厅、后台、琴房,都没有空气和阳光,我缺维他命D啊,已经连续缺十年了,怎么补都不太理想,开玩笑啦(笑)。所以,我还是得多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书。

你弹很多古典曲目,那还喜欢听流行音乐吗?

郎朗:流行音乐当然听,其实我最喜欢听说唱,说唱最好玩,能把心理憋屈的话都给说出来!

好多人会好奇,你弹钢琴手速那么快,打游戏会不会有优势?

郎朗:打游戏不全靠手速吧我一打就死,到现在魂斗罗最后一关都不知道长啥样。我估计,脑速也很重要。

听说你打字是用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地敲?

郎朗:现在比以前快了,以前是一个手指头一个一个按,现在会两个手指头一起按了。感谢智能手机。

粉丝都说你对他们特别好,现在想听一个粉丝对你特别好的故事。

郎朗:我还没出名那时候,去一个美国小镇子里演出,两千人的剧院,就来了一百五十人。当时的心情,的确很难控制

郎朗:但是弹完了以后,这一百五十个人特别激动为你拍掌!想象一下,你没有名气,你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天,有朝一日,你会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但就这一百五十人,在你真正困难的时候,让你觉得被欣赏、被支持。你会感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很多人在帮助你。所以说,听众,是和家人一样重要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首歌来听一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