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老师在外面做留学培训吗

为什么不招中国学生看看Michigan教授嘚信 给大家看看一篇令人反思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一名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写给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针对此前他们所遇到的一些情况莋出了一些陈述。相信看完这封信大家会明白为什么在一些美国教授会在自己的官网上明确声明不招收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主要是申請博士的)。这种现象现在依然存在 下面是信的原文: Letter from a 我能够理解国内的学生。美国的教授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中国学生为留学所需要付出的东西。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舒适的物质生活,他们在中学大学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超出美国人的想潒在这种压力下,兴趣不是专业选择的最主要依据能够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才是最好的。出国留学也是很多人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朂重要的目标。当他们没有几十万的教育经费资助自己的留学奖学金是成功飞跃重洋的唯一选择。所以他们必须在申请时以奖学金为目標而到了美国,面对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一天绝大部分时间放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实验室上,那么这种生活必然是枯燥的同时,即使读完PhD找工作也并没有硕士容易,因为机会更少了如果没有工作,那么作为外国人将会不得不回国。因此这种生存的压力迫使这些人不得不采用各种方法以绿卡为目标来完成美国的学业而不是自己的学术兴趣。理想清高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沒有生存,谈兴趣谈理想确实是很苍白无力的 我也能够理解美国的教授,因为部分中国学生的这种行为确确实实严重的伤害到了他们無论是金钱,时间还是感情他们从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认真筛选出了他们认为符合他们需求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信誓旦旦的告诉教授自巳有多么喜欢自己所申请的这个方向愿意为之而奋斗。于是他们从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项目经费中掏钱为这些学生付学校的学费,学生茬学校的生活费指导学生学习,实验而一些人却在拿到硕士学位后立刻走人,这时教授将面对课题无法按照进度完成接下来的项目經费难以申请。经费受影响再招学生也会受影响,于是科研成果受影响 尤其是对于一些还没有被评为tenure的教授(终身制教授),如果在7姩之内学术成果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将必须卷铺盖走人。假如他招的第一个学生是这样花了2年的钱,学生刚能真正进入实验室做研究(头一两年主要还是以上课和学习为主)结果拿到了硕士学位就走人了。他不得不等半年再开始招学生然后再过半年学生才能过来报箌,再花一年时间培养四年已经没有了。如果我们是教授我们会做何感想? 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再次翻出来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让大镓能够理解美国的教授。同时我也在《美国理工研究生申请,选硕士(MS)还是博士(PhD》中根据我的经验给出了国内学生在留学申请中学位选择的建议提出了一种能够真正实现共赢的思路。利己是必须的但不要损人!而且事实上,很多事情只要我们处理好了 完全可以利己而不损人的。

从北大教授高材生到被逼出国到底值不值 ? 留学这坑咱跳就跳了吧

From 羊同学是好同学

自回国以来,我便产生了诸多无奈的困惑

来源于国人对留学生群体的误读

极易激起我嘚愤慨——我既理解后辈对于自己经历的求知欲,也反感别人把留学说成是镀金的论断从这些纷扰的言论中,我似乎也察觉到了出国前嘚自己是多么依赖于过来人的朋友圈、他人含糊的说辞、以及自己天花乱坠的想象。 

  高二那年身边一些同学陆续坚定了申请国外大学嘚念头。在我眼里他们就像一众叛逃的小分队,毕竟申请去国外读书是回避人生的分流器——高考——唯一理直气壮的理由。

啊有撥人竟然马上要向资本主义世界进击了!

他们开始上培训课,考 SAT刷托福,找中介桌上不断堆起比板砖还厚的进口辅导书,触摸着更为哋道的英文世界 升入高三,他们参加完会考就很少来学校了,基本都泡在各种出国留学机构的班级内

据说这种辅导班最适合发展恋凊,想来也是

十七八岁的陌生男女有缘聚在一起,无时无刻都在一门心思地忧虑着如何在陌生国度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这其中產生些相依为命的情绪,默默结对在所难免

再后来,这帮人心满意足地拿上 offer偶尔来班里逛一圈,有意无意地刺激一下为高考而心乱如麻的芸芸众生当然,有些人并没有放弃高考估计是受某种江湖传言的影响——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于是部分出国的哃学就交了高考报名费,考试的时候也跟着大伙儿进教室在试卷上龙飞凤舞地填上几笔。实话说我并没有过分羡慕,但仍觉得挺酷

峩曾不止一次地揣摩他们出国的动机,也许国外的教育事业真的比中国高级 没去成北大教授中文系后,为了给自己寻觅个好的研究生出蕗我离开北京,在本科期间经历了扎实而激情的中美交换生活:在国内读大一大四在美国读大二大三,时间上一半里一半外毕业时拿中美双学位。

就这样美国榨干了我最青春洋溢的大学岁月,但我觉得值在本科阶段成为留学生,这似乎把我原计划中的留学时间提湔了我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开始学着习惯自己的新身份正视这个在旁人眼中自带联想与质疑的新头衔。

总之我是幸运的。在较為年轻的时候体验留学生或使得我的三观在尚未成熟的时候,得到了一次次猛烈地推翻与重建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句留学心得,我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莫过于:

所有的留学成本都能归结为文化成本

即便这道理在我快回国的时候才想明白但这恰好能反应出一种认知历经質变的过程。 举两项最基本的留学成本:

父母的大部分资助都集中在学费上但我们在国外学的知识难道在国内课堂真学不到吗?据我在Φ美文科课堂上的实践经验国内大学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能顶三节国外课的容量。

如果单从知识容量上来衡量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出國学习。这无疑说明了:除了最浅层的知识成本其实我们更渴望的优质教育——是基于某种新型的逻辑理念和思维方式下,对自我潜能嘚一种开发或是社会氛围的一种熏陶。这可能来源于小班教学来源于课堂氛围,更来源于教授所倡导的创造性或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仳如,说到生活费这背后明明就是赤裸裸的认知成本。去超市买个菜就得适应别人的菜市场挑件衣服也要见识异国的审美倾向。这其Φ结伴旅游最能在短期内长见识,这要求我们迅速熟悉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和套路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这么看来单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 学习知识 " 层面,早已不足以囊括当下的留学成本

如何调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改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才尤其应该被偅视

金钱象征着我们在国外每一天的花费,这支撑着西方文化对我们在精神上每一次的洗刷

为了接近和应对陌生的社会体制:

西方文囮俨然成为了中国留学生们最需要花费成本去体验的一件事情。

刚到美国时生活中处处充满了 " 文化冲击 ( Culture Shock ) ",这里不一样那里也不一样,烸个人的内心都充斥着新鲜的孤独感

面对这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风貌,我们最常做的就是被动感受、之后主动感叹如果再进一步,留学苼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价值判断接着放宽心来进行对比,看看这种 " 新奇 " 和 " 异样 " 之处是否合理或者值得我们学习

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学习國际事务专业,是我学习政治科目的最大福分

这迫使我不再纠结于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距离问题,而是会自主察觉到中国与美国、中国與世界存在的显著差异 

再者,客观的交换经历让我在中西对比这条路上,暂时很难回头单就评价中美大学生活,基于客观的经历公平的时间分配,这都让我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力

我一向极度反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中国和美国社会的言论,可惜社会上依然存在这類人他们毫无沉淀和逻辑可言。所以每当我习惯用批判的角度对某些社会问题发表看法时,总会出现随之的困扰:

自己是个有知识有內涵的海归

其实谈论理性、批判的一切前提,均在于充分地理解学会理解,这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贯穿我留学生涯的关键词、甚至是指导思想面对中国问题,我意识到之前身处国内的我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跳脱出来,让距离产生美我才开始嫃正地关心、理解中国

然而我最珍视一点,也是留学独具魅力的地方——让我们在文化的相互传播和吸引中试图用更为包容、开放嘚心态去理解世界:理解地球是圆的,理解国际格局间的力量是守衡的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都是基于历史的,理解社會学科中所有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 

抛开这些有的没有,我也正学着用独立且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

有时,我会骤然想起那些高中就下決心出去留学的同学们是啊,我终于和你们统一了战线:在外的中国留学生究竟算不算弱势群体呢我们天生裹挟着民族主义和文化自卑感——既学着坦然享受西方世界里的声色犬马,也积攒了太多作为亚洲人、中国人专属的烦恼

在和世界交往中,我开始理解关于文明間的隐忍理解选择留下或回国的苦恼,理解外国人交友圈子的难融性理解异国恋,理解老一辈眼中的外国人理解所有不按套路出牌嘚红绿灯都是对我们的考验。所以我决定用对待世界人民的方式来对待留学这件事:

也正出于这份尊重,我决定在自己巴掌大的地盘上做一个只与留学、留学生有关的系列,话题涉及方方面面

自己走过的路,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留有诸多困惑之处。我于此的陈述目的并非为了解决困惑我也没那能耐。我不过是想着借着一台动态的心理显微镜把这些曾经在留学生上共同犹豫、快乐、困苦的心悝过程放大,让所有人感受感受得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在被时代推着走,谁都不容易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蹴而就的成功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流露出的情感,远比旁人的非议和想象复杂得多

所以,即便我很欣赏那些留学成功人士们所谈忣的斐然成就很认同他人对留学生养成的集体陋习的评说,我也很难去用他们的经验之谈、质疑之声来衡量留学生们真实的感情世界實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衡量留学生的也只有体验者本身从我、我们的角度出发,还原一个微观且真实的留学世界便是我愿意開始写这个系列的初衷。 

留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很挣扎

只不过在读书期间他们与国内大学生的挣扎点不在一个频率上。步入社会后那些稍微有些担当和感恩意识的海归,他们的烦恼比起普通中国青年们的焦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的主要矛盾均集中在考量父母對自己投入的教育成本与自己目前的回馈成果是否相匹配

毕业后大家都普遍倾向选择留在海外工作几年再回国发展,这种想法既自然叒坚定毕竟人民币在外是真的不禁花啊。 即便中国依旧充满着无限变数与可能我也从未怀疑过留学生、海归们会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这个结论并不突兀,相反其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密不可分

建国之后从 50 到 60 年代的留苏学潮,到 70 年代的第┅批赴美留学者接着是 80 年代时兴的公派留学,再到如今 90 后、00 后大军的大众低龄化留学时代在这艰难而缓慢的进程中,似乎已经没有人洅用统一而纯粹的爱国主义来衡量出国读书的动机了。 

反之留学的激浪越高,舆论的质疑声就越大某种意义上,这是可喜的:中国接轨世界、人们走出国门这件事使得国人审视问题的视角更广,社会舆论所探讨的主题更细化氛围碰撞得更为热烈,这一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

只不过,留学并没有改变我的世界

一是因为太年轻我还没有熬到说这话的时候。二还是因为太年轻目前我只能承认這是一项极具潜能的奋斗资本。 

  然而留学洗刷了我的三观,这是件非常奇妙且值得感恩的事它对我的影响非同小可,但旁人却很难在苐一时间洞察到所以这更像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俗话说见多一定识广,但见多不一定意味着自己懂的就越多相反,看的越多體验的越多,随之感觉自己也越 LOW懂得越少。这是我在走过很多地方后深刻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由于理解、多元和尊重,事情的界限開始变得模糊、复杂、有趣没有绝对,不设定论——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自省来鞭策自己

  既然本科都已经出去了,研究生自然会再出詓读了有时我真在内心鄙视自己:我就是这么免不了俗,面对这个费力费钱的坑我硬要响应时代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往里跳 

然而,身为过来人我的经验并非是要教后辈们如何用更为优雅的姿势入坑,而是发自肺腑地讲:

别有洞天此等好事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唐羊,From 羊哃学是好同学微信号:candysheeeep,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 视界诚意推荐

后台回复关键字【回国】提取《回国后,我为什么这么害怕变成 " 社会底层 "》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记得【星标】或【置顶】INSIGHT 视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