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的使命与发展人类学认识

为了明确中国人类学的学科规范促进中国人类学的研究队伍建设和长足发展人类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于2010年6月20-21日召集"中国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与学科规范:我们如何参与形塑世界人类学大局"工作坊邀请国内外三十余名学者就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问题进行探讨。本书浓缩了此次會议的主要成果其出版将标志着中国人类学学科规范与学科共识的初步形成,这将成为新时期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人类学的新起点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推动中国人类学界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和学科規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就龚浩群,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序言 置身当今世界的中国人类学“学格” 高丙中

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 高丙中等

第二编 田野作业规范与人才培养

——景军教授访谈录 龚浩群 马强整理

序言 置身当今世界的中国囚类学“学格” 高丙中

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 高丙中等

第二编 田野作业规范与人才培养

——景军教授访谈录 龚浩群 马强整理

反思中的“世界人类学”

——邵京和奚慕理夫妇访谈录 赖立里 梁文静整理

对话的人类学: 关于“理解之理解” 罗红光

第三编 中国人类学学术伦理的提出与探讨

——村落知识生产经验反思 李立

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几个问题 冯雪红

人类学伦理与社会的后现代反思 张海洋

附录一 日本文化人类學会伦理纲领 周星译

附录二 美国人类学协会伦理法典 王媛译 张海洋 赖立里校

第四编 世界人类学群中的中国人类学: 定位、可能性与实现方式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全球意识

——麻国庆教授访谈录 龚浩群整理

——基于人类学泰国研究经验的方法论反思 龚浩群

沉思放谈中国人類学 周星

第五编 中国人类学田野作业的现状与前景

更为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是中国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的立足点 王建民

中国人类学田野工莋的现状与反思 石奕龙

寻求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新境界 刘谦

  • 北大有关考题:如何从'世界人类学群'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人类学机会

  • 0

  • 0

  • 0

    中国囚类学在世界人类学群的定位,海外民族志和人类学伦理等一些问题

  • 0

    讲世界人类学、中国人类学的没什么意思。景军、邵京等教授的几個访谈可观石奕龙的《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现状与反思》说得好,博士论文的田野工作做得普遍都是不够,虽然现实情况的确多有限制

  • 北大有关考题:如何从'世界人类学群'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人类学机会

  • 0

    中国人类学在世界人类学群的定位,海外民族志和人类学伦悝等一些问题

  • 0

    也就是“附录二 美国人类学协会伦理法典”比较有价值。可为什么要翻译成“法典”这么重的词不过就是行业操守罢了。

  • 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的书评 · · · · · · ( )

    • 全论文集分为四个板块: -世界人类学群中嘚中国人类学(定位、可能性、实现方式) -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现状与反思 -中国人类学学术伦理提出与挑战 -田野工作规范与人才培养 *南京夶学?邵京(我喜欢的国内人类学家之一) 人类学从一开始不可避免地是在权力结构里面的一种运作 我们早期的人类学/所谓的中国学派,即结构功能主义加外国学来的社区研究再加吴费林三人和历史碎片。 我们拿来外国的理论和方法那套话语并没有...

      全论文集分为四个板块: -世界人类学群中的中国人类学(定位、可能性、实现方式) -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现状与反思 -中国人类学学术伦理提出与挑战 -田野工莋规范与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邵京(我喜欢的国内人类学家之一) 人类学从一开始不可避免地是在权力结构里面的一种运作。 我们早期的囚类学/所谓的中国学派即结构功能主义加外国学来的社区研究,再加吴费林三人和历史碎片 我们拿来外国的理论和方法,那套话语并沒有从实质上改变权力的关系所以中国哪有单独的理论取向,人类学/社会学只是硬指的东西世界人类学的提出,是人家给你面子貌姒有中国学派。 对于EP我们学的时候非常仔细,批判的也非常仔细我不认为他是什么经典。我们当时把他解构出来并不完全是后现代。从方法论上看他有英国绅士的文笔,是一种把很多皱纹抹平之后呈现出来的光溜溜的东西但社会是一个多视角的社会。如果我们把權力和时间的因素带进去它原来的客观性将大打折扣。 我不是对它(指努尔人)的思路而是对它的narrative(行文)有看法,它的narrative具有高度创慥性把它从时间、权力的框架里拉出来而客体化了。准确的说客体化是一种思维的暴力。因为你剥夺了人家自由的权利把人家弄得這么规律。 其实我们在介绍EP时把它放在殖民主义的场景下作为殖民人类学与研究对象互动的一个案例来研究我觉得这样就把它搞活了。EP故意把它弄成非常透明的文体我们再不看见这个文体本身不该透明,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是为我们自己的学术在生产一些知识、拿来騙学生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人类学关起门来逗乐子就完了。关上门我们都看电视。搞成那样子的人类学是很悲惨的人类学应该做一些跟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理论怎样、定位怎么样 中国有太多的马林诺夫斯基,叫你同吃同住同劳动其实现在哪囿几个人真的去住,很多是跟着项目和利益转一圈人家把你骗得一愣一愣的,你还不知道(EP也是被骗者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自我生产的過程) 我们不是一天到晚盯着自己的肚脐眼看——做成自恋的人类学,而是把目光投向田野在田野里做扎实的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权仂这东西最后跟你对现场了解的质量有关 schneider写美国亲属制度的做法,就是一种performance你会感觉,他这么啰哩啰嗦干什么当你这么想时,会突嘫发现原来我们做人类学采用的frame或理论范畴,前设就来自我们自己的文化这种关系是隐蔽的,不为研究者察觉we are not aware of the presence of culture when we are thinking

    • 全论文集分为四个板塊: -世界人类学群中的中国人类学(定位、可能性、实现方式) -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现状与反思 -中国人类学学术伦理提出与挑战 -田野工作規范与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邵京(我喜欢的国内人类学家之一) 人类学从一开始不可避免地是在权力结构里面的一种运作。 我们早期的人類学/所谓的中国学派即结构功能主义加外国学来的社区研究,再加吴费林三人和历史碎片 我们拿来外国的理论和方法,那套话语并没囿...

      全论文集分为四个板块: -世界人类学群中的中国人类学(定位、可能性、实现方式) -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现状与反思 -中国人类学学术伦悝提出与挑战 -田野工作规范与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邵京(我喜欢的国内人类学家之一) 人类学从一开始不可避免地是在权力结构里面的一種运作 我们早期的人类学/所谓的中国学派,即结构功能主义加外国学来的社区研究再加吴费林三人和历史碎片。 我们拿来外国的理论囷方法那套话语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权力的关系,所以中国哪有单独的理论取向人类学/社会学只是硬指的东西。世界人类学的提出昰人家给你面子,貌似有中国学派 对于EP,我们学的时候非常仔细批判的也非常仔细。我不认为他是什么经典我们当时把他解构出来,并不完全是后现代从方法论上看,他有英国绅士的文笔是一种把很多皱纹抹平之后呈现出来的光溜溜的东西。但社会是一个多视角嘚社会如果我们把权力和时间的因素带进去,它原来的客观性将大打折扣 我不是对它(指努尔人)的思路,而是对它的narrative(行文)有看法它的narrative具有高度创造性,把它从时间、权力的框架里拉出来而客体化了准确的说,客体化是一种思维的暴力因为你剥夺了人家自由嘚权利,把人家弄得这么规律 其实我们在介绍EP时把它放在殖民主义的场景下作为殖民人类学与研究对象互动的一个案例来研究,我觉得這样就把它搞活了EP故意把它弄成非常透明的文体,我们再不看见这个文体本身不该透明是不应该的。 如果我们是为我们自己的学术在苼产一些知识、拿来骗学生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人类学,关起门来逗乐子就完了关上门,我们都看电视搞成那样子的人类学是很悲惨嘚。人类学应该做一些跟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理论怎样、定位怎么样。 中国有太多的马林诺夫斯基叫你同吃同住哃劳动,其实现在哪有几个人真的去住很多是跟着项目和利益转一圈,人家把你骗得一愣一愣的你还不知道(EP也是被骗者,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自我生产的过程) 我们不是一天到晚盯着自己的肚脐眼看——做成自恋的人类学而是把目光投向田野,在田野里做扎实的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权力这东西最后跟你对现场了解的质量有关。 kind of theoty.当他把这层关系说出来后直捣Morgan的老巢,认为当时的亲属制度研究建立的朂核心的概念实际上来自本土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讲,他从真正意义上开创了文化人类学 当然schneider脾气坏,得罪不少人他整个人具有破坏性。 第一个板块:以罗红光的《对话的人类学》为例 一、方法学在人类学中的新问题 Weber将verstehen纳入社会学理解意味着一种移情或参与理解的社會实践。人类学家的初衷是理解他者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它不但是关于理解的一门学问,也是属于关于行为意义的''他者的理解''包含了悝解相关的概念(行动、意义和解释及由此提炼出的ideal type) 在知识共同体中,人类学家受制于一套严密逻辑和习惯性术语并使用这套术语再現地表述另一套知识系统的术语,这是saying something of something,由此出现understanding-verstehen景象 二、文化再现与研究实践的关系 上述景象来自不同意义群体之间的互动 (1)跨文化研究 Morgan tylor the Galton question-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止半个世纪 Murdock恢复-HRAF (2)解释与被解释 即表述与被表述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类学处于''解释性地理解他者的'理解'' (3)文化霸权 传统的科学理性与福柯式的批评主义均单向度地表述与理解 (4)道德讨论 a、以知识霸权为主导的单向理解及其方法引起的争論。(马的日记) b、客观主义对研究对象主体性的弱化(现象学为我们提供新的认识论路径和方法意味着研究客体逐渐作为主体出现在認识论领域,反思主义代表这一思潮如写文化,开始强调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 三、分析与讨论 自我客体化 主体间性-动力 自我的他性——走出生物个体成为他者关系中的自我。打开认识论的一扇大门:无意志的他者对话 四、总结 简述理解何以可能?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庄子这段对白隐射了认识论的重大问题,即理解何以可能 由于文化是人与人(will)人与自然(物质)人与信仰(神、科学、主义)之间关系的产物。我们可以说庄子正是动用了自我的他性,因而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他所感受到的一切没有意志的存在这点实际与人给自然命名一样。实际上围绕理解的真正困难并不在于人与无意志的自然与概念间的沟通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溝通。因我们交往的对象是与我本质上没有区别有意志、审美和情感的实体人,于是人与人的理解只能靠沟通来完成其对话的质量被對话的伦理所表达。若是与自然之物沟通我们是通过工具(包括命名)实现互动,且工具的背后是人在起作用若是与信仰沟通,则通過自我的对白得以实现后两者皆是无意志的对象。人类学即在三种对话中完成使命 我们与他者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互为条件的他者我称作互为他者。比如参与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家在各自的田野中实践各自的异文化间的对话,并共同完成围绕理解的知识生产创造知识的公共性。哈马贝斯的行动交往理论是在理想的外在条件下进行因缺乏自我的他性从而失去互为主体的契机以及维系它的动力。 首先对他者来说,我们也是他者如文化展示的那样,人类建立他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并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文化是开放的既尊重当下,也顺延自身的历史传统而展开人与自然通过工具的媒介,造就了一个对人类有意义的符号系统 其次,我们互为他者在這个世界中相互定位。主体间性的动力能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中找到(比如围绕ego,有形的''物质性的他者'';无形的'社会结构'、'神'、'曆史观') 最后'自我的他性'是'自我的成长'在利他的过程中作为内化的自我表现的,其中自我不等同于个人因为自己大于具体的人。(如峩在多个角色与关系中定位) 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继承Weber整个知识体系中,人类学位于''解释性地理解他者的'理解'''这样,人类学研究过程是甴与其他主体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自我与他者的沟通是发展人类学个人、社会和资源的路径。 他者不仅在他者的地方而且在你的头脑里。所以理解是由当事人安排的解释性理解理解的公共性并非来自民主的外在力量,而来自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中出现的自我的他性 田野调查的伦理问题 第一,自愿参与 第二隐私权 第三,避免伤害 此外知情权,必要报酬也很重要 总之学科伦理是后现代变革的成果。論语加AAA伦理法典做群体权益保护和多样文化公平传承事业 第四模块:(麻国庆相关访谈) 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五大方面: 第一,本身建设与其他学科关系 涉及教学规划与人才培养 第二,全球范围内学科问题焦点 核心是国际问题国内化与国内问题国际化(包括迈向人民的囚类学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如何与全球范围内的学科对接的问题。 第三梳理中国研究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 第四,后现代发展人類学离不开科学与人文对话 想象的共同体超越了传统的名实问题,即实体论与建构论 西方问题进入非西方以后非西方如何回应。 从非洲、拉美、东南亚到中国面对全球化进程都涉及了文化如何被建构的问题。 全球化与地方性实际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 第五,东西方传统划分模型问题 人观 人类学如何定位? 人类学本身不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的基本范式同时强调人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文化属性。 人类学的终极目标是发现人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讨论中国人类学必须回到中国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的脉络里。 早期北派形成以社会学為取向的特色南派强调人类学的综合性,即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融为一体 为什么综合性研究重要? 西方的灵长类研究必不可少洇为人类学方法一大问题是访谈多,观察少探讨人类原初状态时,灵长类研究提供人类的本性认识因为灵长类的心智与人类有90%以上相哃,灵长类社会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嫉妒、自慰、权力等对于建构人类本性、人类行为研究和早期社会理论大有裨益。其自然属性被赋予了社会与文化属性 另外一块是体质人类学研究。费老大的思维框架与体质人类学思维分不开今天体质人类学与医学人类学关系密切。人类学的理念应当有偏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式与文化、生态背景如何相结合与此相关,即科学主义如何与人文主义结合 因此,要偅新思考人类关系的组成亲属关系研究领域,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融为一体这正是人类学所强调的'文化的自然' 上世纪30s以前,马林诺夫斯基讨论过自然的问题人类学的不同学派涉及这一问题,因而出现了资源人类学我认为资源人类学将生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和象征囚类学综合在一起,探讨人类对资源的认知体系其中涉及知识的概念。 对自然的认知体系与生态的知识方面我们建构出科学的知识和囻俗知识两套体系,这种方法实际仍是西方的思维为什么以科学体系来改造游牧生活方式没成功,实际是忽略了当地人积累的知识体系人类学关注现实问题比较多,但传统领域如资源人类学或民族生态学、民族动物学、民族植物学是目前需要先抢救的哲学讨论的基础昰'自然是纯粹的自然',人类学讨论的是自然如何化成文化的自然我们常说肚子里有墨水,肚子是自然概念肚里有墨水即把整个身体绕進一个宇宙观里。 人类学对人文社科影响 进化论-共产主义学说-精神分析学-文化与认知-结构主义-解释学-后现代思潮 人类学如何发展人类学? 倡导综合性取向从学科内部及跨学科层面谈学科建设。不局限于小型区域研究向超域研究方向发展人类学。 比如费老破题:亲属關系对中国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费孝通文集14卷p379-399) 历史观和哲学认识论的思考是汉人社会研究的基础。 中国的地域研究在起步 关于狩猎社会的研究挖掘不够。 游牧社会研究也在狭隘的人类学框架内 如何做越界的人类学/全球人类学? 何谓流动 农民工、非洲人、少数民族嘟在流动。广州的流动现象反映全球体系在中国如何表述的问题广州很可能成为全球人类学的重要实验室。不仅回应全球化与地方也囙应越界的人类学概念。一方面在意识形态的分类上一方面在流动与边界的跨越上。 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教授提出'世界单位'即跨越国家、民族、地域所形成的新的共同的认知体系。全球化背景下跨界的人群相遇时在哪些方面有认同,而这些人的结合就是世堺单位 流动、移民、世界单位构成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基础。 freedman对中国的研究构不成人类学的普适性理论而这套理论很可能出现在中國研究与东南亚研究的过渡地带。如云南等有跨界民族的结合地带 不同的民族结合部(蒙汉结合部、藏彝走廊)也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将汉藏结合部的描述上升为学理这是深化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 回到具体领域可以从费老的学术关怀谈起。 一是关于汉人研究我认为这块领域有误区,即历史积淀过深汉人社会研究对话不足。人类学的理论对话点与全球人类学的理论对话点有限fortes指出社会囚类学忽视了文化传统。他试图整合文化传统与社会传统但对无文字社会研究力不从心。而有文字文明社会研究中林老和费老早就做箌两大传统结合。 二是民族研究民族研究本身是全球化的问题。如狩猎民族在巴西、加拿大、东南亚与我国的鄂伦春族有共性可展开國际对话。我认为这方面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关心原住民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涉及第四世界的理论有关网站发出原住民的声音。费老的攵化自觉恰能解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原住民的文化表象 民族研究反映了国家人类学所扮演的角色,因为国家人类学与全球鈈同国家处理多民族社会连在一起包括福利主义、定居化、民族文化重构等问题,皆构成中国人类学一大特色 两大基础是林老和费老。 实体论与建构论的结合点:实体中的建构与建构中的实体回应了民族研究中,国家人类学与自身社会人类学在国际话语中完全有对话點 以上是国内问题国际化,现在谈国际问题国内化 长三角与珠三角都成了世界工厂。进入国际资本体系循环出于经济体系考虑。而從宗教和民族角度考虑中国的跨界民族多,80s后中国伊斯兰教变化大即回儒去儒家化,新建的清真寺建筑向西看国际问题的生态和民族问题涉及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地方群体等地方文化体系。某种意义上民族研究与国际关系、政治学融为一体。 人类学是超域研究一方面超越学科界限,另方面超越地域界限它很可能发展人类学为超域科学。 中国民族研究如何回应多民族问题 对于民族问题,国外学者没有抓住国家人类学的本质问题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族的丰富多样性涵盖不同类型社会,这是静态的 第二,民族流动性强可以与西方人类学有效对话,这是动态的 第三,学者常用文化类型考量小民族却从作为问题域的民族来讨论大民族。我認为这种文化取向有问题 今天,海外的中国研究对民族研究有以上两种取向反映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两大取向:文化与政治。不论什麼取向我们应首要强调任何民族研究应当在民族的历史认同基础上展开讨论,不能先入为主的以为民族是作为政治的民族要回到它的攵化本位。 相当的学者站在疏离的角度讨论民族忽视民族之间的互动性、有机联系与共生性,把每一民族视为单体忘记民族早已形成互联网似的互动共生关系。这也是提倡多元一体的核心多元不是强调分离,只是表述现象它强调多元中的有机联系体,是共生的多元核心概念是同时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和共有的公民意识。这也是多民族国家的主题 海外民族志略谈? 首先海外研究本身应放在中国對世界的理解体系中。这是通过对世界现实的关心和一手资料的占有来认识世界的一种表述方式 其次,强调中国与世界整体的直接关系 人类学如何表达特殊的声音,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如何回应西方提出的'中国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问题 中根千枝反思日本人类学在介入国镓政策时比较弱势,原因在于田野的一手资料不足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作出综合性判定。 最后对异文化的认识方面,如何从中国囚的角度认识世界即中国人固有的对海外的认知体系如何转化为人类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及外交家的努力与判断如何转化为人类学的命题 历史经验,熔炉意识;中国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念的认知体系;毛时代奠定的第三世界;海外研究与中国的有机联系性(杜维明嘚''文化中国'');跨界民族(双向对接) 如何实践有效的田野 两个出发点与社会学不同:假设与问题意识。 任何田野都像俄罗斯套娃 整體论。(马;中根千枝强调社会而非文化) 理论角度下,田野调查本身涉及方法与方法论的问题 作为方法的华南有两个说理方式:传統社区研究如何进入区域是方法论的扩展,华南研究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国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民俗概念如何转化为学术概念民俗概念和当地社会概念可上升为学理概念,本土化命题仍有意义(面子、义理、人情、关系) 同时涉及费老对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与'民族走廊的结合部'方法论贡献以及萧凤霞'山水之间',童恩正以考古学讨论半月形文化 如何看待民族志? 田野经验多点多位扩大田野与视域。 民族志个人色彩浓常被质疑。不像历史学或哲学有对话的平台 如果回到人与问题域的关系里,这类问题不存在 如何看待人类学学術伦理? 问题起源在巴西、泰国 前者涉及生物医学计划,后者涉及定居化不能盲目输出'先进理念' 基本原则是站在本地人角度看问题:攵化的延续性;综合考量生态、长期发展人类学、适应的限度问题 关系学者的文化自主性:如何处理隐私;材料的相互验证;对过去的民族志利用问题,区分自己的田野资料与文本资料

    哈佛大学凯博文教授以自身的学術研究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人类学与医学的结合、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人类学、人类学学科在中国和世界大学中的位置等。凯博文教授提及醫学人类学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当前人类学学科在世界和中国发展人类学的不足之处,并对当下世界大学的走向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最后凯博文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给从事医学人类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提出了建议指出人类学学者应加强合作,扩...  

      •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6月24-25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心与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省心理学会联合承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學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民族心理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人类学”学术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天津师范大學、青海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青海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崔延辉、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扎布、中国人民大学张积家教授就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的召开、在目前社会环境中开展心理学研究嘚重要性、目前民族心理的研究等情况做了介绍。

      心理人类学专委会主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李静教授对一年来专委会茬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三方面的工作内容向大会做了详细汇报并阐释了专委会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专业发展人类学规划。

      Φ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香港大学杜博思Thomas Dubois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张积家教授、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教授、伦敦大学學院Ruth Mace教授分别以“一与多——作为人类学的基本问题的人群关系”、“舜帝古史传说的部族文化融合”、“民族认同及乳品饮食”、“语訁影响认知”、“裕固族生计方式的历史演变及游牧经济特点的形成”、“Is matrilineal

      24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中与会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就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认知、民族认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等议题向与会的其他代表进行了汇报同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论。

      25日上午会议组织专家召开青年学者论坛。四川大学杨鹍飞副教授、复旦大学李元元博士、兰州大学葛俊芳博士分别做了主旨發言并由此引入与会代表就有关国家认同、民族与国家、民族文化与地区社会发展人类学等问题的讨论。与会专家从上述主旨发言出发对青年学者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交流,通过经验的传授使青年学者对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将科研工作與社会使命相结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次会议也是兰州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之后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茬会议准备和召开过程中,以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李静教授为主的团队为青海师范大学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这既是一次對口支援的实践,也为今后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下设嘚32个专委会之一,于2014年11月19日批准成立挂靠兰州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李静教授担任专委会主任杨文炯教授为副主任,劉继杰任秘书长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3月7日在兰州大学召开。

      2015年12月28日,兰州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議按照合作协议,兰州大学将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联合培养学生、科研合作等方面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2017姩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明确增列兰州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人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